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毕业设计 / 正文

[关于民族性教育的现实思考]关于性教育

2019-12-02 07:41:43

摘要:具有特定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的受教育者决定了民族性教育的客观存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脱离不开民族性教育这个基础;通过民族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是教育的职责;民族性教育内容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教育;民族性教育;受教育者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民族性教育在教育理论上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倍受冷落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当中国教育界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全面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时,我们再回过头来认真反思一下存在于教育界种种不令人满意的现实:忽视人文教育,教育内容与过程功利化的事例俯拾皆是——过分重视祖国语言与文字的知识性,而忽视其意与情的传达,祖国历史与文化的富与美被简单分解成考生笔下的问答题等等;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确实培养了一些没有精神、缺乏情感的“机器人”和“空心人”,以功利为最高追求的一些受教育者缺乏崇高的信仰、价值观念空虚,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可以说,不重视民族性教育是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症结所在,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负主要责任。

二、民族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斯大林曾给“民族”下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德国著名教育学家K·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根据以上表述,我们试图对民族性教育作这样的界定: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就是民族性教育。

在教育要不要把民族性作为其合理组成部分的问题上,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意见。西方以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家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与社会乃至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教育目的、教育组织和方法都要社会化。西方社会学家的教育社会化观点在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实践支持,成为政治论教育哲学的理论支点,为政治论教育哲学做了充分注解。相对于认识论教育哲学,政治论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明显的,而且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民族性教育属教育的社会功能范畴。

三、民族性教育的客观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学习是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环境或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方面,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建构和解释方面。美国文化学家怀特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他所处其中的文化向他提供了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潘懋元先生也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的文化传统。”所以说,人是一种文化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生成,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受所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又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弘扬与创新。受教育者的这种生于—定环境中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决定了民族性教育的客观存在。重视和研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民族特征,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把人的性格作为对象,而性格正是民族得以存在的土壤”。乌申斯基在认真考察和研究了19世纪的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制度后,得出的结论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教育体系,因而一个民族借用另一个民族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乌申斯基强调指出:“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只能屈从于衰败的规律,只能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的独特性的肉体之中消亡。”他还说:“由本民族自己创造并且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上的教育体系,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样的力量是那些建立在抽象的思想基础上或者从其他民族那儿借用来的最好的体系所没有的”,“只有民族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手段”。另一方面,不论借鉴何种理论和方法,必定要经历一个与本民族具体实际相融合的民族化过程,只有这样,被借鉴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而焕发勃勃生机。乌申斯基的在建立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首先要考虑到民族的教育特性的思想,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认识到教育的民族性特征,我们就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建立起牢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民族性教育的职责

通过民族性教育这条主渠道,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进而培养其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中这样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是《教育法》赋于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

民族性教育提倡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俄国的乌申斯基就是民族性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的以《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一文为核心的一大批教育理论遗产,充分表达了他的教育民族性思想,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并成为自古以来世界各国最杰出的20位教育家之—。18世纪以“启蒙运动之父”克里斯提安·托马西乌斯为代表的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也主张重视民族教育,并通过民族性教育内容来培养民众的民族精神,在德意志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特也主张,有必要通过文化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感,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和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认为,精神力量是教育赖以生存的生命活力,离开了这些精神力量,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养成。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养成是绝对不可能缺少民族性教育内容的。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