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体会-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2019-11-22 07:40:41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2008年10月)

  一、全会召开前的宏观经济背景

  (一)国际经济形势

  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繁忙的态势。2007年夏季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濒临衰退,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有所

放缓;不断加大的全球通胀压力近期有所缓解,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通胀眼里仍较大;全球失业率总体上升,9月已近2亿;全球贸易增长放缓。

  1.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从次级贷到优级贷,从抵押贷款到普通商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风险迅速上升,主要投资银行亏损甚至破产,金融企业惜贷和短期资金异常紧张,实体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计美国8000家对冲基金公司中有30%将倒闭。

  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3月贝尔斯登被美联储拯救,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五大投行中仅存两家,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获批转为商业银行。

  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使潜在的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

  再次是美国政府被迫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和通过金融援助计划。10月3日美国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获得批准。同时,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金融救援计划,动用政府资金达2万亿美元。一方面为缓解金融市场紧张所必须,同时将扩大近期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透支政府信用,并将由于流动性过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潜在压力。

  2.世界经济明显放缓。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4%和3.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04和0.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美国、英国经济已经出现衰退,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增速仍较快。美国商品零售额已连续三个月下降,9月工业产值增速为34年来最大跌幅,房市依然未见拐点,消费信心持续下挫。

  3.持续加大的通胀压力略有缓解。总体通胀水平从2007年的3%上升到今年7月的6.1%,其中发展中国家从6.1%上升到12.1%;发达国家从2.1%上升到4.4%。8月起,全球通胀压力略有缓解,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4.失业率总体上升。受没有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美国失业率从1月的4.9%持续上升至8月的6.1%,预计9月到达7%,全年极有可能升至8%;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滞后性未来将有一个滞后性上升。

  5.全球贸易增长放缓。据oecd(世界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占全世界gdp三分之二)统计,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一季度增长1%,二季度下降0.2%。其中,oecd国家出口从1.4%回落到0.4%。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中国宏观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同样也受到严峻挑战和考验,先后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产品价格飙升的影响,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经济面临着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沉着应对,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抑制了经济的过热和通胀的压力,即“两防”---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也先后经历了“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一防一控”(防止经济过热和控制物价上涨)、“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全面“保增长”(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出台财税、信贷和外贸十项措施),呈现出一季一个基调的变化规律。

  2.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gdp增长10.6%,前二季度10.4%,前三季度9.9%,五年来首次减至个位数,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gdp连续第五个季度下降。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9%,比上半年的平均增速10.4%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为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四季度预计在9%以下。在各类的研究报告中,对这三季度中国经济下滑的描述普遍多了一个定语,就是“显著”二字。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比二季度放缓1.1个百分点。回过头看,五个季度前,中国经济就开始在走下坡路,只是这个季度走下坡的速度更显急促。cpi从四月的最高8.5%逐月回落至8月的4.9%。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中国通胀外部压力有所减缓;国内价格管制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9月cpi将会保持在一个相对低位的水平,有专家估计4.5%,全年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水平。

  3.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减缓3.3个百分点。其中,7、8、9月增速分别为14.7%、12.8%和11.4%,减速趋势十分明显,9月份增速为2002年4月以来月度最低水平。前8个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

元,增加3035亿元,增长19.4%,增幅同比回落17.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出口增幅回落。前三季度,工业出口交货值60492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减缓6.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2.6%,增幅为2002年以来月度最低水平。

  钢材产量低速增长,价格由升转降。前三季度,全国粗钢产量39095万吨,同比增长6.2%,增速同比减缓11.4个百分点;钢材产量44515万吨,增长8.1%,减缓15.9个百分点。

  主要建材产品生产减速,价格波动较大。前三季度,全国水泥产量101216万吨,同比增长6.9%,增速同比减缓8.1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41348万重箱,增长9.2%,减缓5.3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生产增速减缓,价格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919万吨,同比增长12.8%,增速同比减缓11.6个百分点。

  机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0664亿元,增长24.5%,回落8.9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生产、出口继续减速。前三季度,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5808亿元,增长7.3%,回落7.3个百分点。

  近几个月,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工业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

  ----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15.7%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9月份仅增长12.6%。

  ---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铁等价格高起高落,国内能源和多数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半年大幅上涨后,进入下半年出现不同幅度回落,10月末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比7月中旬回落2000元/吨左右,有色金属、化工及能源类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跌,部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剧烈波动。

  ----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8.3%,同比扩大2个百分点,电力、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

  全社会用电需求增幅下降。根据电监会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电力工业1-9月份统计月报》表明,1-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67%,增长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45%,9月份用电需求增幅首次出现低于gdp增幅现象,并且电力需求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

  

  4.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架马车拉动。gdp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之前推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两驾马车’——出口和投资增长都已出现下滑。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外需疲软的影响,9月出口增幅比7月回落5.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外需缩减的时候,投资表现乏力。1-9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1-9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5%,增速比1-8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已降至18.9%,为近3年以来最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6月的16%,逐月下降为7月的14.7%,8月的12.8%,至9月的11.4%,三个月下降4.6%。相对于上述两架“马车”的不尽人意,消费则要显得平稳一些。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0%,表面看来,名义消费增长,且cpi下降,似乎实际消费在增长、内需在转。

  5.股市运行情况。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一路狂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一年时间下跌4460点,市值蒸发2/3。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增速虽然减缓,但这其中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处于起飞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中国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一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二是中国存在资本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三是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正是在以上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下,为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变经济发展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主要靠内需消费拉动而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二、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根据全会《公报》,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和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文约1.5万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六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战略构成,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1. 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从战略高度强调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在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四个方面的高度,论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3.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4.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六个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遵循的重大原则:即五个“必须”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价值取向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30年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历程。回顾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有以下五个方面:概括为“五化”,即市场化、现代化、民主化、一体化、科学化。

  1.市场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体的活力

  一是确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先是实行“包产到户”,确立了家庭经营形式,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迅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农村多种实现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活力日益增强。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是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期限,起初为15年,后再延长3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会同时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此外,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先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其他大部分农产品由市场自由流通。此后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销价,并加强对购销渠道的管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2.现代化 把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之上

  农村生产关系上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促进了农业生产供给能力的极大提高。但要继续增强和稳定农业生产供给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继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调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将有力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民主化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权、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自主营销权,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真正启动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这也是农村经济民主的根本体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昭示了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前景。

  4.一体化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联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及治理方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式。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理念,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政策体系建设的新基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的改革取向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这涉及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5.科学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年,农村改革充满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又依靠农民,需要培育新农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新农村,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多方面内容,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通过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四、十七届三中全会重大的历史意义

  1.将“三农”工作放在了全局和战略的地位,确立了“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

  《决定》重申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决定》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从五个层次概括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概括了3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的五条宝贵经验。这就是“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决定》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这些分析,使我们对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有了全局的认识,有了战略的把握,有了紧迫的使命感。

  2.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决定》阐明了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出,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指导思想,举纲张目,重点突出,全面深刻,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纲。

  《决定》勾勒出到二○二○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六个基本目标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符合实际,积极稳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新的目标任务的五项重大原则。这是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

  3.明确了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重要途径和战略突破口,作出了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部署。充满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前瞻务实、富有可操作性的特征。

  《决定》提出要加强六个方面的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的七件大事,提出了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

  在制度建设、七件大事和八大任务里,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论断、新思路和新举措、新突破。例如,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明了方向;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土地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原则,明确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要求;从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业补贴制度等方面,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新要求;从政策支持、放宽准入等方面,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新举措;对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作出新部署等等。这一系列的突破性改革发展举措,呼应了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的新要求,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4.强调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的思想原则。提出了农村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五大任务,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决定》提出了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即“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这个总体要求,是十七大精神在农村党的建设上的具体落实,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总指导。

  《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即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这些任务的落实,将使农村党的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和改善,为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