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晚会致辞 / 正文

经济工作会议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0-01-07 07:34:02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议精神,分析当前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战三年,努

力实现镇域经济的新突破。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到基层进行调研,并组织两办和政研室、调研室到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11月21至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几大班子领导,各区县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部分企业家代表共75人的党政考察团,赴潍坊、淄博、滨州三市进行了全面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上午,我们现场观摩了东港区5个镇的加工业制造基地和2个加工业项目,刚才又听取了东港区政府、莒县刘官庄镇、五莲县街头镇和岚山安东卫街道等4个单位的情况介绍,还有5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普遍感到,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这些单位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上探索了新路子,实现了新突破,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进一步增强了抓好镇域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各区县、各乡镇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开创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我市镇域经济走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级及时调整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镇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一是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镇域生产总值达到143.4亿元,占区县生产总值的64.48;镇级财政收入3.53亿元,占县域财政总收入的55,其中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达到1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6元,是1993年的3.4倍。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3年农村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1.64,比1993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粮经比例由1993年的64.4:35.6调整为45.5:54.5。特别是各个乡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如刘官庄镇的塑料加工、街头镇的石材加工、安东卫街道的海产品加工、涛雒镇的水产养殖等,都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富民兴镇的主导产业。三是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003年底,镇域民营业户发展到4.2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7万人;实现税金2.1亿元,占镇域地方财政收入的59.5。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有7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成为推进镇域工业化的主力军。四是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有8个镇建成区人口超过1万人;镇域工贸小区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发展到27个,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有13家,过5亿元的8家。五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双基”教育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级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56.3,实现了村村通客车,有62的村通上了柏油路,44的村接通了有线电视,还有39的村吃上了自来水。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镇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推进全市跨越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全市上下特别是乡镇基层的同志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期以来,广大乡镇基层干部扎根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尽管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工作在镇村的广大基层干部,向为镇域经济发展付出艰辛劳动、做出积极努力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镇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2003年市、县级生产总值与1993年相比,分别增长4.1倍、3.1倍,而镇域经济却只增长了2.55倍。这十年应该是镇域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时期,而我市镇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却明显慢于县域和市域经济。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去年镇域经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8.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9个百分点。从财政结构来看,去年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50的乡镇仅有8个,有的乡镇工商税收不足50万元,还有11处乡镇连一家规模以上企业都没有。三是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不到5000万元,有30个乡镇利用外资仍然空白,接近全市乡镇总数的三分之二。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镇级经济发展的后劲。四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多数乡镇可用财力较少,入不敷出,甚至连工资等基本开支都难以保证。目前,80的乡镇干部发不全工资,90的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工资。

我市镇域经济发展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也有主观的现实的原因,是长期累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

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快发展。各级要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镇级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实现日照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乡镇是政权的最基层,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这一级去落实,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任务,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都要靠乡镇这一级去完成。而乡镇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是核心,经济发展上不去,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实现日照的跨越发展,没有乡镇的发展是不完全的,没有镇域经济这个发展基础是不可能的。我市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县、镇级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威海市2003年县镇级经济总量617.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3.9;而我市县镇级经济总量为1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0.6,所占比重比威海低了13.3个百分点。从县域经济看,威海市所属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而我们既没有全国百强县,也不是全省30强县。从镇域经济发展看,威海市有2个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80亿元,有1个镇财政收入过亿元;我市农村经济收入最高的镇为36.6亿元,财政收入最多的镇为2130万元。从村级经济发展看,差距更大,威海市的西霞口村,1300口人,2003年各业总收入8.5亿元,实现税金8000万元,村里成立了港务局,开通了与韩国的客箱班轮,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房,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现代化新农村;而我市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在全省叫得响的经济强村。相比之下,我市县、镇、村三级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差甚远。差距就是潜力,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要实现日照的跨越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乡镇,潜力和希望也在乡镇。我们必须着力强化镇域经济这个基础,牢固树立“强市必须强县,强县必须强镇”的观念,既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也要注重发展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做到多管齐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解决镇级财政问题的根本措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市乡镇财政运行主要靠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支撑,“两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最高的区县达到53.7、最高的乡镇达到94.7。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和不断降低农业税税率,使部分以农业税和特产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财政出现较大缺口。据调查,今年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后,我市乡镇财政收入约减少12419万元,占乡镇全部财政收入的35.6,平均每个乡镇减少239万元;村级减少收入约2680万元,平均每个村减少近万元。明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后,乡镇财政收入实际减少总额将达到16897万元,平均每个乡镇减少325万元;村级收入实际减少总额约4857万元,平均每个村减少1.63万元。这对于一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乡镇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将给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费上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对“三农”基本上是“多予少取”或“只予不取”。面对这一形势,决不能再抱有依靠农业解决乡镇财政收入问题的幻想。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国家现有财政体制具有相对稳定性,目前这种分税制、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要解决乡镇财政的问题,只能适应这个体制的要求,大力发展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二三产业,只此“华山一条路”,别无它法。一切等待观望的思想、“等、靠、要”的观念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第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财政、村集体收入增长乏力,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已对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政权建设,对党的执政形象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个地方如果经济长期落后,干部职工工资长期欠发,社会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甚至动辄向群众伸手,基层党组织就会失去威信,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壮大镇级财政和村集体收入,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

总之,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事关全局,关系长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全力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开创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创新思路,扎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当前,正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第一,我们仍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央到省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也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日照经济的跨越发展。实践证明,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谁能抢占先机,抓住机遇,谁就能加快发展。滨州市的魏桥集团90年代还是一个乡镇供销社的棉花加工厂,他们抓住国家对棉纺企业砸锭限产的机遇,实现低成本飞速扩张。今年他们又把国家宏观调控当作发展的机遇,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在去年105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15亿元,成为棉纺行业的世界第一。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正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时期靠行政命令、按行政区域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已彻底打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只要把握好市场经济规律,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聚集资源,营造有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优良环境,就能够吸引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就完全能够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淄博市博山区的岜山村原来是一个连吃水都困难的贫困小山村,他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聚集各种资源,先后引进伽玛刀、质子刀等高精尖的大型诊断治疗设备和国内一流专家人才,创建了万杰医院,年平均治疗各类肿瘤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他们还先后引进了年产23万吨聚脂切片的化纤项目、年产120万吨的钢铁项目、装机容量88万千瓦的热电项目等,2003年这个村各业收入达75亿元,利税9.68亿元,利润5.2亿元。第三,目前正是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时期。国外产业转移潮、南方产业北移潮和国内民营资本扩张潮势不可挡,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一个地方只要能抓住这一机遇,引进几个大的产业转移项目,就能够迅速崛起,后来居上。从我市岚山的发展来看,2002年岚山的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分别是5.98亿元和22.35亿元,分别比莒县低0.8亿元和3.52亿元。去年以来我们抓住机遇,在岚山抢上了日照钢铁、海化焦炭等几个大项目,使岚山经济总量迅速膨胀,预计今年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可达22.6亿元和76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78倍和3.4倍。其中日照钢铁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4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100亿元。第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锻炼,县乡干部队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不少同志思想解放、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明显,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别是近两年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振奋了全市上下的精神,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总之,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机遇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级认识到位,思路对头,工作措施得力,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总的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突出发展工业这个重点,突出招商引资这个关键,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镇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并培育出一批经济强镇。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工业化这个重点,全力加快工业兴镇步伐。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镇级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镇域经济的差距主要在工业。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全力加快工业兴镇步伐,推动镇域经济迅速崛起。

一是抓基地,发展园区经济。工业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必须首先抓好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防止“乡乡点火”、“处处冒烟”的根本一条。各区县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县区办、乡镇办,也可以区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联办;可以公办、独办,也可以民办、合办,不拘一格,实行多种发展模式。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切实解决好交通不变、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和一些不适应办工业项目的地方发展镇域经济的载体问题。对这些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可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招引的资金和项目放到具有综合优势、符合产业布局的工业园区和加工制造业基地里去,可以落到市区的几个园区,也可以进县城的经济园区,还可以到其他乡镇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落户。要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凡区县、乡镇项目落户到市级园区的,由市政府负责责成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利益调节机制,并抓好落实;凡落户到区县工业园区和乡镇加工基地的,各区县政府也要拿出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具体管理办法,以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多赢”,促进“飞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抓招商,快速膨胀规模。发展镇域经济,不抓工业就没有抓住重点,不抓项目就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各区县、各乡镇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大中小项目一齐抓,内资外资一起引,国外重点突破日韩,海外重点突破港台,省外重点突破江浙,省内重点突破青岛,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要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抓住我市临港工业快速发育的机遇,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招引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

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要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日照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抓培植,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镇域经济的基础,必须始终抓住不放。今年我市农业全面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整个农村经济形势很好。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

,有望创近年来的新高。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继续按照“拓宽增收空间、挖掘增收潜力、开辟增收渠道”的思路,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海洋渔业调强。在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茶、果、桑、菜、药、花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突出抓好畜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畜牧专业户、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小区,大力发展食草畜禽。在调整优化捕捞结构,扩大远洋外海生产能力的同时,坚持以养为主,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平和产出,加快发展内海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业。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要抓紧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外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充分利用现有加工企业和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能力。要大力发展海洋工业,发展一批档次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海洋工业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

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各级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紧紧抓住不放。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推动我市劳务经济再上新水平。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共赢发展。一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特别要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要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建成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要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二是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城镇建设靠产业发展来驱动,产业发展靠城镇环境来支撑,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各区县必须注意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从各自优势出发,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中心镇和地处城郊的乡镇,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努力让城镇繁荣起来。三是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大力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为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委、市政府确定在全市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尽快培育出一批发展势头好、质量高、后劲足的经济强镇,带动全市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施强镇带动战略,激励和扶持一部分优势突出的乡镇率先发展,有利于及时总结镇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发现和解决前进中的矛盾问题,积极探索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经济强镇的示范带动,达到以点促面、带动全局的目的,使镇域经济在发展上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各区县、市直有关部门要把培植经济强镇当作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紧紧抓在手上,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在全市培育起一批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50亿元,财政收入过5000万元的经济强镇。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国家统计局对经济强县的评定办法,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着重从镇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对镇域经济发展指数进行综合考核。既要看增长速度,又要看质量效益;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后劲;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环境变化、社会稳定。在管理方式上,对经济强镇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比,不搞终身制。初步考虑,市里每年通过科学考核评价,对综合成绩排头8名的乡镇和前2名的街道,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经济发展先进乡镇(街道)称号,列入经济强镇的范围进行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经济强镇考核评价和管理的具体意见,并付之实施。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列入经济强镇管理范围的乡镇在发展上给予扶持。这次会上印发的《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重点从财政、金融、城镇建设用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鼓励政策,这是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究后提出的,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对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奖励。初步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对进入经济强镇管理范围的10个乡镇(街道)的党政两个“一把手”进行奖励。各区县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各自的奖励政策。三是对政绩突出、德才兼备,连年进入经济强镇管理范围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优先予以提拔重用。总之,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调动和保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

四、大力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定,这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对乡镇而言,能否抓住机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开创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关键在于乡镇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此,各级务必要提高认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取得新成效。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增强加快发展的能力。抓发展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执政能力。衡量一个乡镇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个别乡镇尤其是经济基础落后的乡镇干部,有畏难发愁情绪,感到经济发展越来越难、财政运转越来越难,工作无从抓起,发展束手无策,这实质上是抓发展的能力不够、本领恐慌的体现。一个地方要想加快发展,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理清思路,选准突破口。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认识到这些优势,坚持打优势仗、唱特色戏,做好上情与下情结合的文章,把优势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就能够加快发展,就能够成功。其次,必须善于抢抓机遇。一个地方、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机遇意识,善不善于抢抓机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正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一大批中小项目随着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纷至沓来,势头强劲,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是一个阶段性的经济行为,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一二年。我市镇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抢不上这班车,今后要加快发展将是难上加难,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拼抢意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真抓实干、艰苦创业。我们的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想加快发展,没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说不脱几层皮、不掉几斤肉是难以做到的。这次观摩中我们看到,两城等乡镇的干部为了加快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工地上搭起了工棚,白天黑夜靠在项目建设工地上,他们正是靠这种真抓实干、艰苦创业的精神,才有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乡镇工作更来不得半点虚假,大家一定要自觉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二是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创新出活力,创新出效益。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发展模式到科学发展,对我们的思想观念、执政理念、工作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乡镇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推进城镇化,必须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大多数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困难,债务沉重,根本无力搞建设,怎么办?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靠创新,就是要用市场化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市场化运作来吸纳资金,用市场的机制来组织资源。这次看的东港区的几个镇,在这方面就有新的突破,特别是他们镇镇联办、镇村合办、镇与企业共办加工基地的做法,吸引外来资金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大家多动脑筋,积极探索,一事之前多向市场找办法,切实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真正做到通过招商引资用外商的钱来发展经济,用市场化运作的钱搞城镇建设和加工基地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财政知识的学习,学会算经济帐、财政帐,做发展市场经济的明白人。

三是要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一个地方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可能什么事也干不成。近年来凡是工作中出现问题,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的,都与群众工作做得不深入、不细致、不到位紧密相关。乡镇干部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更应该注意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善于宣传引导和组织发动群众。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群众着想,但有时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切不可简单粗暴,滥用权力,搞“强迫命令”,一定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自己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经常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决策的依据,努力使各项工作顺民心、合民意,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做群众的贴心人。新年就要到了,要切实把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好。

四是要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就乡镇而言,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社会稳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确导向,用发展凝聚人心,既要想干事、会干事,还要努力做到干成事、不出事;一手抓综合治理,全力建设“平安镇”、“平安街道”,切实履行好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同志们,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氛围很浓。市委、市政府坚信,在新的形势下,只要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日照经济的跨越发展!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