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精彩演讲 / 正文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2020-02-21 04:15:33

第一篇: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

县文体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热切愿望和强烈诉求。近年来,**乡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9公里,处两市(保山、临沧)三县(**、施甸、永德)结合部。东与更戛乡接壤,南以镇康河为界,西与施甸县接壤,北与鸡飞乡相连。地处东经99°18′—28′,北纬24°20′—37′,海拔608——2014米,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全乡辖上甸、下甸、大城、小街子、芒回5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其中傣族村民小组12个。xx年末,全乡总人口13458人,傣族人口3334人,占总人口的24.8%,傣族人口均居住在坝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56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元。

湾甸地势低矮平缓,气候炎热,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属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立体型气候,是**小湾电站移民安置之乡,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傣族之乡。这里森林茂盛,资源丰富,有铁矿、石料、稀土和煤矿等地下矿产资源;
有中药材、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粮经作物有粮食、甘蔗、冬早蔬菜、香料烟、蚕桑以及亚热带优质水果等。

湾甸,蛮名细赕,傣语称“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早在汉武帝平云南诸夷时期,傣族的先民就居住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后,细赕内附,改名湾甸。自元朝中期设土司官自治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湾甸土司统治529年,历27任土司,湾甸古代经济一直持续着以物易物的原始经济形态。1933年**建县,湾甸全境划入其内,1988年,湾甸乡撤区改乡,傣乡从此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主要做法

湾甸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倡导文化建设之风,明确1名政府班子成员为分管领导,形成了班子领导经常过问,文化站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乡文化站严格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云南省全民体育健身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活动。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要求,协助文化局对我乡范围内文化市场进行日常监管。二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为繁荣傣乡文体事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重大节日期间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春节和泼水节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我乡节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各个村寨开展陀螺赛、打秋千、跳嘎光舞、打歌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以中小学为主体,举办了庆迎“五四”、庆“六一”等文艺晚会;
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在乡集镇组织了文化、卫生、计生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协调好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澜沧江啤酒集团“送戏下乡”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各村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自发组织了打歌等群众文体活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积极组建业余文艺表演对,完成下甸和大城两个村的文艺队组建工作。三是进一步提高信息上报质量和宣传效果。新闻报道工作紧扣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面向基层、面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舆论阵地作用,积极组织正面宣传。通过《保山日报》、《**宣传》等媒体发稿4篇,编印《湾甸信息》4条,及时报道傣乡文化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新经验、新典型。五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县文产办对傣乡范围内的10座佛寺、1座清真寺以及大城村鸡肠水新石器遗址等文物的野外普查工作,完善了档案、图像及音像等的痕迹管理。六是加强业务培训。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总体要求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实施管理;
以两《读本》为学习教材,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积极参加县级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七是重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加强对辖区内红桥网吧的日常监管。结合安全、消防、学校等部门对娱乐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集中整治安全问题和未成年人进网吧现象。八是加强辖区内娱乐服务业的管理。对辖区内夜来香、水晶玉等8家歌舞厅、音乐茶室进行登记造册、实施跟踪管理;
对新申报的文化服务行业进行严格把关;
结合乡妇联、卫生等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免费筛查。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观上主要存在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先经济后文化的观念比较普遍;
二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贯彻上级文件在口头上,具体落实解决问题少。

(二)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现有的文化阵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村文化活动近乎空白,村民没有娱乐场所,现有的村级文化室人气不旺。

(三)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制约基层文化建设的又一大因素,虽然近年来乡级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集镇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较多,乡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额资金投入比较有限,不能与财政增长速度相协调。乡村文化展室增添图书、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其它制约因素,乡村文化建设总体发展速度不快。

(四)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实施机构改革后,广播站和文化站两站合并,工作量明显增多,却没有增加相应的编制,管理人员减少,且兼职乡党委、政府的其它业务工作,专业性文化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下步打算

1、继续组织开展好迎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的文体活动,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
继续组织好民间群众性文体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上级组织的群体性活动。

2、加大新闻宣传力度。针对乡内确定的宣传中心,围绕重点工程、重点城建工程、社会事业、党建工作强化宣传。继续提高发稿质量和宣传效果,力争在各类新闻媒体发布有份量、有特色的稿件,及时宣传好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

3、继续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宣传和普查工作。

4、努力做好全乡的各项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5、结合欢乐乡村大家乐的文艺创建活动,举办广场操舞培训班。

6、以康乐为主题,积极举办全乡农民运动会。

五、有关建议

xx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对于进一步加强**乡文化建设,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科学制定乡村文化建设的近期、远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建立考核奖惩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目标到位,责任到人的新格局。

(二)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户为对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做到财政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夯实乡级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乡村文化室建设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三)完善政策、强化机制。基层文化建设,需要政策扶持、引导和激励,要着力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形成程序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和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切实转变农村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旅游、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农村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团体、经济实体参与文化产业、特色乡的开发和建设。

(四)健全队伍,狠抓关键。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农民自办文化缺乏人才是制约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要稳定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着力解决好人才建设薄弱,业务人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的方式,不断充实基层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 业务素质,切实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五)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农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多样,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个部门要多挖掘和推荐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对群众反映好、贴近农村生活题材的乡土文化产品创造,要予以奖励。坚持贴近群众生活,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组织文艺演出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学习文化、学习技能、学习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六)加大保护,注意挖掘。**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底蕴丰富,要加大对现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把乡村文化建设与全县旅游资源开发、传统文化弘扬结合起来。

第二篇:中心镇规划建设状况汇报材料

**镇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中心镇,已列入**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为**的城西休闲度假区来建设,区域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3.15万,其中集镇区域面积近3平方公里,人口1.5万(含省冶金技师学院师生1.2万),是仙女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景区中心所在地。交通便捷,市内公交车直达全镇袁河以北所有村庄,即将竣工通车的城市主

干道——**大道将直接把城市与景区联成一体,并与贯穿全镇南北的武吉高速相接,成为**走出市外、通向全国的又一条主动脉,目前**小城镇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通过“三位一体”改造,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显现出来,提升了小城镇品味,打造了**良好的对外形象。下面,我就**中心城镇建设谈点初步的思路。

初步发展思路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区的作为城西休闲度假区功能定位,**中心镇的发展方向应整体南移,即从目前以老清宜线为中心转向以现新修的城市主干道——**大道为中心,逐步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避暑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型重镇。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是:

一、编制好中心镇总体规划。

按照**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议市规划、建设、旅游等部门对**中心镇编制出详细的建设规划,通过法定程序,把领导思想、专家意见和群众愿望、上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随着改变。在编制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以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编制出具有可行性、前瞻性和体现**特色的详细规划,确保在较长的时期内不被淘汰。

二、提升功能,完善中心镇建设项目

第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将主要完善交通、供电、给(排)水、通讯四大系统建设。目前要重点解决第三水厂水引向集镇,淘汰已有的小水厂,满足集镇居民的用水需要。规划建设新集镇路、电、水、信等设施,做出近、远期规划,分期实施。特别要解决好老集镇区与新集镇之间的道路建设,实现新老集镇无缝对接,形成大集镇框架和集镇辐射网络。

第二,规划好产业布局

经济布局我们将充分考虑镇内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和全镇自然条件。工业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将渝水区袁河工业平台延伸到我镇,把乡镇企业和客商投资企业合理地安排进园区,使园区和集镇有机联系,成为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搞好传统优质农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三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特别要抓好绿色鲜活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服务业要作为经济布局的重头戏来抓,以集贸市场、商品街、餐饮旅馆、娱乐区建设为重点,成为小城镇人气旺盛、经济景气、社会繁荣的一个象征。

第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社区居民生活区、集镇中心村改造、社会服务配套设施等三大块建设。居民生活区要改变已形成的“马路集镇”,要向纵深发展,丰满集镇;
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进镇建房,增加居住人口,扩大集镇面积。集镇中心村改造要和集镇规划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集镇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社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度不断扩大规模,和生产、生活实际配套,内容主要有金融服务机构、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科技文化站、广播电视站、计划生育服务站以及电影院、体育场、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

第四,搞好周边新农村建设

选择集镇周边一些重点村庄进行新农村村建设,是小城镇建设完整意义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从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美化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村自然面貌入手,抓好“六改四普及”工作,目前重点是改水改厕,使新农村建设成为集镇建设的有益补充。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用水工程、村庄绿化美化、村庄道路硬化亮化、排水排污系统改造、房屋建设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小学校和农民学校建设、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展以及村规民约制度等。

三、创新方法,促进中心镇快速发展

第一,鼓励农民进镇创业

农民进镇创业,是目前解决小城镇人口不足的有效办法。建议改革城镇户籍制度,让进镇创业的农民拥有小城镇和农村双重户口,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双赢。制定创业、用地优惠政策,办理工商等执照和缴纳税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享受弱势群体的待遇,政府干预集镇地价减少建房成本,子女入学、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待遇与现小城镇居民同等对待。

第二,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大力招商引资,将解决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将继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解决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对每个项目都实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成立项目跟踪服务队伍,从洽谈、确定、选址、报批、施工、后续工作全程跟踪,全程服务,使客商谈得满意、办得顺畅、干得高兴。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

第三篇:法院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111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彰显新时期法院精神--------上栗县法院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上栗县人民法院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倡导"公正、高效、务实、创新"的八字院训,通过几年的努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法院文化氛围,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连续四年"全省法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妇女儿童维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我院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求得新发展。并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制定《上栗县法院文化建设规划》,每年年初制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持之以恒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二、加强法官行为文化建设,有力促进审判工作发展我院针对案多人少的实际,在法官队伍中倡导和弘扬拼搏奉献的精神,鼓励法官多办案、办好案,以一种干事创业、公正高效的行为文化引导和激发法官自觉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法官办案数量、效率、质量均在全市前列。业务工作相对突出表现在:①从没有一起违法超审限案件;
②当庭宣判率高达64%;
③审限短民商事案件做到在一个月内

审结的占72%,在三个月内审结的占22%;
④年均简易程序适用率高达93.7%,基本实现了将办案周期比法定审限缩短三分之一的目标;
⑤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2014年调解撤诉率高达81.7%;
⑥服判息诉率高。2014年,我院案件服判率为91.2%,不服一审裁决提出上诉仅12件,二审维持8件,改判2件,发回重审1件,一审案件正确率为98.4%;
⑦审判质量效率评估综合排序名列前茅。我院在全市法院系统目标考评中总体排名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

三、加强学习型法院建设,法院文化内化于心

我院把创建学习型法院作为首要环节来抓,加强对法律人才、管理人才、年轻后备干部三支队伍的培养。坚持政治上给待遇,时间上给支持,学习上给机会,经费上给保障。

(一)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院党组始终强调建设学习型法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全体干警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审判知识讲座、法律文书评比、案件质量评比,组织干警到先进法院学习交流等,不断提高全体法官驾驭庭审、判断事实、适用法律、平衡利益、调判结合、制作文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在领导带头上下功夫。院党组成员始终坚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自身的积极参与,引导干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全体干警的学习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和"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目标,不断适应法院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出台支持书记员参加司法考试的优惠政策,承诺凡本院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真正做到工作人员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效力;
每年安排外出学习的法官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体干警作专题讲座,并组织讨论,交流心得,达到共同提高目的。

(四)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院党组克服经费困难,将单位经费的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打造名符其实的学习型法院。相继建立起了图书室和文化室,藏书种类30 种 4000余册,报刊种类20余种300多册,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还开通了上栗法院网;
三年内选派干部到国家法官学院等院校和省法院、市法院学习、培训60人次;
2014年起,院连续组织全院干警到省高院、长沙等购买、配备价值3万多元的法律业务学习书籍;
法院重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学历教育取得新进展,全院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7.2%。

四、加强司法为民文化建设,体现司法人文关怀

(一)把公正文明体现在司法的人文关怀上。一是设立导诉台,专人负责接待来访的群众,帮助联系办案部门和人员,依据法律规定解答问询、咨询。二是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的案件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三是以创建不断改善诉讼环境,开展法律咨询、发送诉讼指南、提示诉讼风险、告知诉讼权利义务等,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五是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开展司法救助工作,三年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83起案件的91

名当事人减、免、缓诉讼费达34万元。二)把司法文明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中。积极参与"平安上栗"的创建工作,从今年开始,我院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和爱心捐助等活动,通过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强化感恩教育,从内心深处激发并不断增强法官立足本职回报社会的感恩心理,牢固树立“人民任我为法官、我做法官为人民”的民生观念;
审判工作中强化爱心教育,坚持以无情目光论事,以关爱眼光看人,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和谐”活动,尤其是在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中,对每名未成年犯人在宣判的同时均指定一名法官负责对其进行结对帮扶,定期回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教,做到用司法的关爱照亮未成年犯的前程;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媒体,对群众关注的案件和典型案件加大报道力度和深度,每年发表宣传文章约170余篇;
选派资深法官加强少年案件的审判工作,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律咨询,以送法到校园等形式,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干警生活。积极争取县委、政府、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全面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主动争取财政对法院正常经费的支持和保障;
严格落实休假制度;
建立工作人员年度体检制度;
建立工作人员因公、因病去世吊唁、慰问遗属和离退休、生病住院工作人员慰问制度;
建立法庭工作人员岗位补贴和交流制度。

五、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彰显法院文化底蕴

(一)高标准抓好"两庭建设"。2014年,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建成桐木法庭,在法庭建设时紧紧围绕法院精神文化的内涵,在外观设计上以庄重、威严为主要特色,用石刻、一草一木彰显法院文化底蕴,步入法庭,让人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法文化气息,使人接受法文化的洗礼。法庭建设也得到了上级法院充分肯定。(二)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抓好法院环境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建造彰显法治文化意蕴的景观。建立了荣誉室,珍藏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多年来县法院和干警获得的荣誉奖牌、证书及奖状等,图文并茂地全面反映了上栗县法院自成立时起的机构沿革,体现了建国以来上栗县法院所走过的道路,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激励全体干警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三)构建外宣网站。2014年底,院党组决定建立法院自己的门户网站,2014年上栗县法院网正式开通,为促进干警学习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注入了强劲动力。

六、加强法院制度文化建设,竭力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

(一)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和完善了《院长办公会议规则》、《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导诉工作制度》、《立案工作规范》、《庭审操作规范》等20余项工作制度,做到对各类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程序,为各项业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宗旨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一是通过编发人大

代表、政协委员审议法院工作报告的发言辑录,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融入工作部署,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增进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二是每年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法院工作的同时,坚持将重大、专项工作部署、存在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报告,争取理解和支持。三是通过建立督办工作台帐,及时办理各级党委、人大、上级法院交办案件17件,其中要求上报结果7件,已报7件,无一件超期。

七、加强法院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法院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每年制订计划,明确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责任部门,并逐项抓好落实;
二是文体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做到每季度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比赛。

近几年我院干警在市、县一些文艺节目汇演中分获奖。另外,组织开展了全院棋类比赛、乒乓球、桥牌、篮球比赛和重阳节登高爬山比赛等活动,极大调动了干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卓有成效的法院文化建设使该院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主旋律,迸发出一种给社会以信任感、给队伍以激励感的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功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湟源县法院决心继续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公正、高效、务实、创新"的八字院训,继续抓好法院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法院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结合“云南省文化厅关于上报民族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通知”,**乡加强对本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乡基本情况

****乡位于师宗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6公里,属滇黔桂三省五地州结合部。境内最高海拔2408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均气温18℃,全乡国土面积476.11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129个自然村,总人口3.4万人,主要有汉、壮、苗、回、彝等民族,其中以**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

二、**乡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

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大道被拆迁,现无业务用房,2014年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预计2014年10月开工建设。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4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3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7个、农村文化户7户、文艺演出队8支(狗街老年协会、狗街老年协会水寨分会、水寨青年之家、曲祖老年协会、脚家箐老年协会、得勒老年协会、得勒老年协会阿麦分会和保太老年协会),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0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更加值得倡导的是水寨的“青年之家”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深得到来**旅游的游客喜欢,其中《**风情展》、《牛魂》、《打猎归来》、《滚布》等优秀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把壮乡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特点和独特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展示给了更多人。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载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办好“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不断提升节会文化品味。

一是认真做好特色饮食文化。让更多的游客品壮家米酒,尝壮家火烧牛干巴、舂鱼、五色花米饭、酸竹笋等壮家绿色生态饮食,打造**旅游饮食文化品牌。

二是全力推出以农家乐休闲度假、南丹山、凤凰谷黄金线休闲漂流、壮家风情为一体的神秘之旅精品路线,打造****文化之乡。

三是加大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壮乡,走上大舞台。2014年**乡水寨村已申报为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村。

四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对网吧、图书市场加大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壮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

第五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结合区文化部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通知,加强对本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歇马镇基本情况

歇马镇位于北碚区西南部,幅员面积58.5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8万余人,是**市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百个经济强镇”之一。歇马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立法院、司法院、最高法院、检察署等六大机构都迁建于此。世界名人教育家晏阳初博士曾在此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其居住的“晏宅”小院保护完好。**十大景观之一的磨滩瀑布坐落于此地,其落差有34米,气势磅礴,声震山谷,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

二、歇马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区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2014年,随着网络整合,资金问题日益突出,加之镇财政紧张,对文化工作投入捉襟见肘,出现近两年我镇文化工作有滑坡现象:一是资金瓶颈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弱化。广播施舍未及时更新检修,图书室藏书和电子阅览室有待优化更新;
二是文化队伍职能弱化。现我镇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编制为9人,实际在编7人,在岗1人,无专职职工;
三是年轻文化专干严重匮乏。从镇到村社,都无文化专干;
四是文化活动被动,见子打子,未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精神食粮。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文化艺术专职人员 4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成为全镇宣传文化事业的生力军。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的 经费也逐年增加。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建成了全镇10个行政村图书室,10个文化中心户、三农讲堂、健身场所等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北碚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建成了全镇10个行政村图书室,10个文化中心户、三农讲堂、健身场所等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镇拥有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剑)队、高跷队等5支文艺队伍,每个村都有一支以上的文艺演出队伍,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员达2014人以上。天马村农家书屋念好“建、管、用”三字真经,建成3年来,逐步成为全村1728户、5363名村民增才干得实惠的“黄金屋”、培养培育新型农民的知识库、缩差共富的助推器,2014年被授予**市“十佳书屋”称号。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结合本镇实际,创新工作载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提升节会文化品味。

1、文化中心户和基层文化指导员“两条腿”走路,探索群文活动新路径。

从2014年起,中心就推出了文化指导员制度,落实基层文化指导员30人,他们在基层普及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今年中心又推出了文化中心户制度,在每个行政村落实了1户中心户,并在人、财、物上保障其发挥作用,带动和辐射了1600多户群众参与其中。

2、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投入常态机制。

今年,镇筹集资金30多万元,对文凤、虎头两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全镇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并逐步向社一级延伸,打牢最基层文化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现我镇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编制为9人,实际在编7人,在岗1人,无专职职工,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 、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

Tags: 文化建设   多篇   汇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