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会议主持 / 正文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旨趣

2019-12-02 07:39:14

摘要: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关键词:教育基本问题;生活世界;思想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违背教育目的的现象,比如“应试教育”,片面地把考试高分作为师生努力的目标。针对类似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论点,要求学校教育既重视传授科学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

其实,这些认识主要论及了教育方法的改变,没有揭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实质。因而需要分析学校教育观的矛盾,它是提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重要背景,进而以人的存在为视角解析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一、学校教育观凸现的矛盾

学校教育观是关于学校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本质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制约。而关于当前学校教育观的批评,主要认为是对人才观的片面理解,即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等同于人才的培养,未能重视学生关注自身与周围世界的意义,学校成了“知识的传真机”、“复印机”,这样,隐含着人才培养过程的诸多矛盾。

(一)教育价值选择的标准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教育价值观是指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它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占据教育价值取向重要地位的是受到科学、理性观念的约束。

不能否认,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但是,工业社会以来,由于重视理性、科学、技术、经济、物质财富,形成了“唯科学”的观念,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选择教育内容,而且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取向,比如学校坚持统一的育人目标,实行统一的教室、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题等。当然,学校教育采取“统一”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规范统一的价值目标,有助于对受教育者加强思想控制与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但是,当前是全球互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学校教育必然要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他们缺少社会阅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这样,在开放与选择、接受与拒绝之间陷入矛盾的处境,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冲突与抉择的困难。

(二)教育功能取向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矛盾

教育功能的价值性主要指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以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具有“教养”的人作为努力的目标,因而,教育就是要完善人的品性,培养高尚的人。与此相对照,教育的工具性是把教育当作达到某种世俗化目标的手段、途径,比如为了取得考试好分数等等。

其实,这二者是能够统一的。教育功能体现价值性,说明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实现“成人”与“成才”目标的统一。坚持这一点,才能规范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避免把教育变成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事实上,在当前教育活动中出现了淡化教育功能的价值性、突出工具性的现象。尤其是有些人把教育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手段,比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意图非常明确,为了得到好的分数,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例如大学生流行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应试学习”现象,目标就是为了取得考试合格成绩,拿到毕业文凭,大学教育变成是“文凭教育”,这是典型的追求教育工具价值现象。

(三)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与信仰目标的矛盾

学校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的技能与知识,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顺利就业,确立这样的职业目标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学校的职业目标,不能把职业看作是一种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理想的“简单劳动”。

其实,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既掌握职业技能,又能坚守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进而使受教育者从职业活动中感受幸福,通过职业活动,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这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理想与信仰。然而,当前学校教育出现了职业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冲突。比如坚守崇高理想的受教育者,被认为是书呆子、不识事务、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甚至看作是教育的次等品。

这种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比如,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管理部门,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指导、进行技能培训、开通考证渠道以及联合企业界等等,目标是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减轻就业压力。但是,不可否定,它使学生产生了认识误区,似乎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某项工作的职业技能,帮助其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相反,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增加中国传统人文知识修养等等,被轻视了或忽略了,结果,不能在学校中形成讲崇高理想、宣传人生信仰的浓郁氛围,更不要说变成是师生自觉自愿的人生目标了。

(四)教育管理的民主与集权的矛盾

启蒙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是治理社会的基本理念,它对学校管理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要求调动师生积极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很明确了。新课程确定的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现代学校落实民主、自由的教育观念,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办学、民主管理。

其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深受技术化、程序化管理思想的影响,比如,学校对学生读什么书、穿什么衣服、教师提问讲什么、集会讲什么话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学生破坏,否则属于违纪,学生个人“扣分”、所在班级“扣分”,甚至危及到教师的奖金与荣誉。这样的管理思路,对加强学校统一管理、确保教育教学的有序化、提高管理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学校管理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挑战性,这就使学校管理与学生个性成长造成冲突,结果,学校管理缺失了民主、缺失了亲近性。

同时,因为教育的“强权”与“集中”,学生对学校、教师奉若神明,视为权威,它不利于塑造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因为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一条是人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与责任感,而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惟命是从、只求考取好分数不关心周围的人与事的学生,难以培养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过,问题的另一方面,实施民主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开展民主治校,这是否就意味着让学生随心所欲呢?也就是说,如何体现学校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这是现代教育面临的矛盾。

二、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学校教育观暴露的矛盾,关键是关于教育对象即人的教育的片面认识,这就要确立一种理解教育的思想方式,反思形成教育问题的根源。

因此,倡导教育面向生活世界,不是否定传播系统科学理论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是要求学校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显然,知识未必能给人带来幸福生活,决定幸福人生的因素很多,但是,懂得欣赏与赞美人生,自主地安排生活,妥善处理人与社会的交往,这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既不否定学校教育传授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又不否定教育过程中利用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积极意义;既强调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教育活动更科学、更规范,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又不否定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以平常人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以,学校教育要使上述这些方面有机统一,以此展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