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正文

派出所社区民警事迹

2020-01-27 04:16:06

第一篇:派出所社区民警事迹

一颗心,为着人民而跳动

——记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社区民警唐积桐

在宝应县公安系统内,有这样一位普通的民警,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身边的群众一贯怀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身为一个警察,他在真正的意义上做到了与老百姓心连着心、手牵着手、情系着情。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陈先岩式”的社区民警、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苏中社区警长唐积桐。

今年48岁的唐积桐,干上警察这一行可说是“半路出家”。1976年12月,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班长、副连长一直干到副营职干部,唐积桐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显示出一个军人的赤胆忠心和铮铮铁骨。特别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5写血书,主动要求参战。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唐积桐经历了25个日日夜夜,他所在连的160多人中先后有52人不幸伤亡,最小的只有18岁。这一切都使唐积桐刻骨铭心,他常想,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算是万幸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已不属于哪一个人,更不应该一味地用来享乐甚至虚度,而应该用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惟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到地方后,唐积桐先后在沿河、南门、城中等派出所担任警长,十几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线,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团结和依靠社区群众,构筑起让居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平安社区。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宝应县十佳社区民警、十佳爱民标兵警察,扬州市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平安创建工作行进个人、十佳政法干警,并荣立三等功一次,被命名为“陈先岩式的好民警”。2014年11月,宝应县公安局作出决定,在全县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向唐积桐同志学习的活动。

“社区就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

唐积桐自从穿上警服,就一直对社区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么多年来,眼看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也有好几次变动工作的机会,可他舍不得辖区的居民。他常说:“社区就好比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上千户家庭、数千个居民,是我服务的对象,时时刻刻我得替他们着想!”

2014年5月,宝应城区派出所进行了整合,唐积桐第一次来到了城北派出所苏中警区工作。这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大难”社区,原是城乡结合部,辖区内有常驻人口10000多人,暂住人口1100多人,仅私房出租户就有370多家,而且还有不少的政府机关、学校和金融单位,什么娱乐休闲场所、酒楼饭店等更是比比皆是,这里以前一直是各类刑事案件的高发地段,没有谁也在这儿“栽跟头”。熟悉唐积桐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不少亲友也劝他“识点时务”。但唐积桐却一脸的不在乎,他说:“在哪里工作,都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好在还没有改变我的社区老本行,半年吧,给我半年的时间,干不好,我请求处分!”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赢得群众,扭转局面,唐积桐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条街巷胡同。那段时间,他一边深入宣传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性,争取社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边广泛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那时,苏中警区东片家家户户无门牌、错门牌、重门牌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但给群众的收发邮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对治安管理也十分不利。唐积桐到任后,立即着手科学合理地编制门牌,不少居民不配合,老唐可说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钉门牌本不是唐积桐的事,可他却亲自背上挎包、担条毛巾,一家一户地上门安装。为了不损害居民家墙面的瓷砖,他先用毛巾将墙面擦干净,然后用自费购买的玻璃胶粘门牌。那段日子,老唐的手指经常被玻璃胶粘住,洗不掉,抹不去,最后只好用小锉锉,用小刀刮。更多的人家则需要用射钉枪安装,钢钉打进水泥墙里直冒火星,震得他虎口隐隐作痛。就是这样,他一个人做三四个人做的事,最终将数千个路牌、门牌安装完毕。居民们见老唐这样能为百姓吃苦,打心眼里把他当作自己人。

唐积桐常说,社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要靠感情作为纽带的。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面对群众更要有诚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只有做到亲民、爱民,人民群众才能愿意与我们打成一片,与我们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在唐积桐的管段里,几乎每户居民家里都会有一张他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别看这张卡片小,但他却把老唐和广大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上面的电话号码也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是老唐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承诺。“有事请打我电话,我一定会尽快赶到。”每次送出一张“警民联系卡”,唐积桐都会对群众作出同样的承诺。时间久了,居民不但遇到有什么急事、难事,如水、电、煤发生故障,下岗待业、夫妻不和、家人患病、住房紧促、子女就读,甚至阴沟堵塞等都爱找他,就是遇到什么喜庆事,也都爱找他。因为将心比心,因为设身处地,居民群众把唐积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其实,唐积桐在心里,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将社区的每一户居民当作自己真正的亲人啊。

“社区居民都是我的亲人,关心他们每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社区是个大家庭,不管贫贱富贵,不管长住短住,唐积桐都把他们当作是大家庭的一分子,全心全意地去关心其中的每一个居民。多年来,唐积桐总是这样告诫和要求自己: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以鱼水之情善待社区居民群众,自觉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忧、我有所虑,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难、我有所救。就拿他现在管辖的苏中社区来说吧,社区内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谁家有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及时帮助,甚至连谁家的电路老化、存在隐患,谁家的阳台上堆的什么易燃杂物,他心里都有一本详细的账,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活档案”

有一年春天,唐积桐到平安巷贫困居民老吴家走访,见老吴卧病在床,同老吴一起下岗的老伴也精神不振,老唐心里感到十分难过。此后,他就把老吴家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皮,同居委会干部一道与民政部门打了不少的交道,最终为老吴家争取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解决了老吴的燃眉之急。老吴含着眼泪,握着唐积桐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

社区里有户姓郁的人家,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爹爹和孙子二人。小郁原在技校学过烹饪,但因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脾气变得有点古怪,加上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朋友的拉拢,逐渐地滑上了歪道。爹爹管不住孙子,内心非常着急。唐积桐了解这个情况后,三番五次,主动上门做小郁的思想工作,教会他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并帮他在县城的一家饭店里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终使小郁悬崖勒马,改过自新。感动得小郁的爹爹逢人就夸老唐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

今年春节前夕,苏中新村有户姓王的人家,父子因长期矛盾,积怨太深,差不多就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随时随地都有激化的可能。老唐哪有心事忙自己家过年,三天两天地往家跑,分别与王家父子促膝谈心,并会同司法科、居委会的有关同志一起出面加以调处,最终使矛盾钝化,父子握手言和。邻居们得知后,都笑着说:“要不是唐警长,怕是我们这个年也过不安稳。”

唐积桐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老百姓的事,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有一次,老唐在对东升路一家陈的人家进行户口项目核对登记时,发现陈家5口人中,就有3口人的姓名有音同字不同的错误。其中一个小孩登记为“女”,而户口底册上却为“男”。老唐当即告诉了陈家的户主,并细心讲解了更正姓名所需的材料和程序。陈家人感动地说:“不是你这次上门核对户口,我还不知道户口薄上有问题,感谢你及时的提醒,要不一旦用到可就要误事了!”像这样的事,老唐遇到过不少回,每次他都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解决。

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唐积桐每晚都坚持到社区里转上几圈,有时一直到深夜。要是发现谁家的门没关好,老唐就喊一声主人的名字,让他把门关紧;
要是发现有什么情况,老唐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平时,不管在哪里,老唐只要看见摩托车或电动车的主人不重视防盗,他都不忘提醒几句。有一次,老唐在东升路十一巷巡查时,发现有辆黑色摩托车停在门口,没有上锁。他好不容易敲开车主家的门,却得了开门的小伙子一句“烦死了,还让不让人休息”的呵斥。对此,老唐也早已习以为常,他耐着性子同那个小伙子谈起防盗的常识,直到他心服口服。当老唐帮他将摩托车推进了院子,那小伙子终于不好意思地笑了,连声说“感谢”。

唐积桐就是这样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做事情,但对自己家里的事情,却照顾很少,特别是对自己的事显得十分马虎。他在部队里就患上了支气管扩张,一年总要发作好回。有几回正逢上所里的专项行动,领导不安排他参加,他却主动请战。有一次在值班时,病情突然加重,他只好请同志替一下,挂了8天水,硬是没请一天假。曾经有人问唐积桐:“为了老百姓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整天这样激情似火地忙碌,到底有什么理由呀?”老唐听后,咧嘴一笑说:“我是倒过来看的,想想看,还有什么,能比每时每刻分享每家每户的快乐,更让人感到开心的呢?社区居民都是我的亲人,关心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

“守护社区群众的安全是我光荣的职责,让社区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身为一名警察,首要职责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这个“安全”在唐积桐的眼里不仅仅是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从一个社区民警的角度出发,把确保社区群众的安居乐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追求。近年来,唐积桐会同所在社区居委会进行实地考察,共同探讨加强社区治安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思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防范“十要素”,挨门逐户地进行宣讲。

在走访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过程中,唐积桐发现辖区内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及外来人口愈来愈多,对人口的管理也愈来愈复杂。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地区人员住户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用不同的标志将每户人员按照常住、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和外来人口等情况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础手册型资料,形成了人人皆知的老唐的“59个文件盒”。这“59个文件盒”,得到了市局和县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如今已成为各社区民警学习的“样板”。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比较科学的方法,使唐积桐这样的社区民警们快速、全面地了解了社区,为社区长效管理打下了扎实基础。不少人半开玩笑地说:“只要有了类似于老唐的59个文件盒,就能立刻成为社区的‘活地图’。”

到苏中社区工作后,唐积桐针对社区往年刑事案件高发的态势,为了确保小区的安全,他想方设法,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在争得辖区内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的支持下,他落实了50多名信息员,聘请了16名义务护巷员,将他们4人一组,对社区进行切块负责、承包防范。除不断对护巷员进行防范知识和防卫技巧培训外,老唐还采用黑板报、戗牌及宣传单提醒等方式,及时报道发案情况和预警信息。他自编、自写的黑板报内容每月都要换上两三次,通俗易懂,老百姓很是爱看。他还大力推行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时“全天候”防范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半年不到,辖区内发案率就下降了30%,去年仅发生不到10起,成为有名的平安社区。

细致工作,不仅增进了警民之间的感情,改善了警民关系,在感情上得到了群众的回报,同时也使唐积桐在工作上得到了辖区内群众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辖区内一有什么情况,群众都争着向老唐反映。许多居民说:“老唐做事认真,为民负责,这样的警长,我们信得过。有了他,我们睡觉都感到安稳!”有一天晚上,有个男青年手提一只黑色拎包,在城郊桥西首一家录像厅门前游荡,行为诡秘。这家录像厅的业主见此情景,想起平时老唐的叮嘱,顿时提高了警惕。他不动神色,悄悄地拨通了老唐的手机。唐积桐闻讯后,立即带领几个联防队员赶到现场,对那可疑青年进行盘问。那人自称是做药材生意的,但他的包内却无一样药品或药材宣传材料,竟然有起子一把、钳子一把、手电筒一只。老唐抓住疑点不放,紧紧相逼,最终使那家伙无法抵赖,彻底坦白。原来他是盐都县的一个流窜盗窃案犯,已经在多个县市连续作案20多起。这次,他第一次来到宝应,想在这个小县城里捞上一把,没想到刚踏上宝应土地,进入苏中社区,还没“开张”,就一下子栽倒在老唐的铁腕之下。2014年国庆节期间,河南鹤壁有3人在泰州聚众斗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3个家伙知道情况不妙,立即乘车北窜,到达宝应境内时,本想下车喘口气,但由于他们神色慌张,苏中社区的群众发现他们可疑之处很多,就立即向唐积桐报告。老唐迅速行动,终使这3 人束手就擒。

做好辖区内刑满释放、劳教人员等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使他们逐渐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唐积桐作为社区民警长期重视的又一项工作。越某因为诈骗被判了8年,2014年刑满释放后,生活上一直没有着落,加上对以前所犯的事有点其他的想法,他情绪低落,整天无所事事,借酒消愁,还时常扬言要上访、要报复,甚至与以前所谓的朋友发展到用刀威胁的地步。唐积桐知道他也是当兵出身,而且和自己同属一个军,便以老战友的身份,主动上门与他交谈。尽管吃了不少闷,但老唐却毫不气馁,仍耐心地与他掏开心窝讲真话,开导他要自尊自立自强,重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还协助他办起了一个小茶炉,并帮他做做其它的生意。平时,唐积桐还不断地鼓励他,告诉他要珍惜这个机会。经过一段时间,董某不仅自己学好了,而且还经常教育别人跟着做好人,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像越某这样的例子,老唐遇过不少,在他的辖区内共有36名重点人口,老唐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把他们当作家里人对待,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两年来,这些人中已经有24人彻底走上了正路。他们对老唐是感恩戴德,但老唐却觉得没什么,他说:“守护社区群众的安全是我光荣的职责,让社区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是啊,唐积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颗心,为着人民而跳动,自己却感到习以为常。已近半百之年的他,自己家里有妻儿老小,但在妻子眼中,他从不顾家;
在儿子的记忆里,他的身影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对于这些,唐积桐也常常感到不安和愧疚。但是,只要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想到社区群众对他的那份信任,想到公安局和派出所里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关怀和支持,他就会在不安和愧疚之余,越发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增添着他强烈的责任感,也激励他更加坚定决心做好今后的工作。他常对自己说,舍小家,为大家,造福千家万家,这是当警察的本分。人只有一颗心,但这颗心只要是为人民跳动的,他就无愧于人民警察这个称号。为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就是一辈子钉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也无怨无悔!

第二篇:派出所社区民警事迹

一颗心,为着人民而跳动

——记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社区民警唐积桐

在宝应县公安系统内,有这样一位普通的民警,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身边的群众一贯怀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身为一个警察,他在真正的意义上做到了与老百姓心连着心、手牵着手、情系着情。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陈先岩式”的社区民警、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苏中

社区警长唐积桐。今年48岁的唐积桐,干上警察这一行可说是“半路出家”。1976年12月,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班长、副连长一直干到副营职干部,唐积桐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显示出一个军人的赤胆忠心和铮铮铁骨。特别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5写血书,主动要求参战。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唐积桐经历了25个日日夜夜,他所在连的160多人中先后有52人不幸伤亡,最小的只有18岁。这一切都使唐积桐刻骨铭心,他常想,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算是万幸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已不属于哪一个人,更不应该一味地用来享乐甚至虚度,而应该用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惟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到地方后,唐积桐先后在沿河、南门、城中等派出所担任警长,十几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线,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团结和依靠社区群众,构筑起让居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平安社区。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宝应县十佳社区民警、十佳爱民标兵警察,扬州市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平安创建工作行进个人、十佳政法干警,并荣立三等功一次,被命名为“陈先岩式的好民警”。2014年11月,宝应县公安局作出决定,在全县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向唐积桐同志学习的活动。

“社区就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

唐积桐自从穿上警服,就一直对社区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么多年来,眼看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也有好几次变动工作的机会,可他舍不得辖区的居民。他常说:“社区就好比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上千户家庭、数千个居民,是我服务的对象,时时刻刻我得替他们着想!”

2014年5月,宝应城区派出所进行了整合,唐积桐第一次来到了城北派出所苏中警区工作。这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大难”社区,原是城乡结合部,辖区内有常驻人口10000多人,暂住人口1100多人,仅私房出租户就有370多家,而且还有不少的政府机关、学校和金融单位,什么娱乐休闲场所、酒楼饭店等更是比比皆是,这里以前一直是各类刑事案件的高发地段,没有谁也在这儿“栽跟头”。熟悉唐积桐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不少亲友也劝他“识点时务”。但唐积桐却一脸的不在乎,他说:“在哪里工作,都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好在还没有改变我的社区老本行,半年吧,给我半年的时间,干不好,我请求处分!”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赢得群众,扭转局面,唐积桐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条街巷胡同。那段时间,他一边深入宣传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性,争取社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边广泛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那时,苏中警区东片家家户户无门牌、错门牌、重门牌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但给群众的收发邮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对治安管理也十分不利。唐积桐到任后,立即着手科学合理地编制门牌,不少居民不配合,老唐可说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钉门牌本不是唐积桐的事,可他却亲自背上挎包、担条毛巾,一家一户地上门安装。为了不损害居民家墙面的瓷砖,他先用毛巾将墙面擦干净,然后用自费购买的玻璃胶粘门牌。那段日子,老唐的手指经常被玻璃胶粘住,洗不掉,抹不去,最后只好用小锉锉,用小刀刮。更多的人家则需要用射钉枪安装,钢钉打进水泥墙里直冒火星,震得他虎口隐隐作痛。就是这样,他一个人做三四个人做的事,最终将数千个路牌、门牌安装完毕。居民们见老唐这样能为百姓吃苦,打心眼里把他当作自己人。

唐积桐常说,社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要靠感情作为纽带的。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面对群众更要有诚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只有做到亲民、爱民,人民群众才能愿意与我们打成一片,与我们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在唐积桐的管段里,几乎每户居民家里都会有一张他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别看这张卡片小,但他却把老唐和广大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上面的电话号码也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是老唐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承诺。“有事请打我电话,我一定会尽快赶到。”每次送出一张“警民联系卡”,唐积桐都会对群众作出同样的承诺。时间久了,居民不但遇到有什么急事、难事,如水、电、煤发生故障,下岗待业、夫妻不和、家人患病、住房紧促、子女就读,甚至阴沟堵塞等都爱找他,就是遇到什么喜庆事,也都爱找他。因为将心比心,因为设身处地,居民群众把唐积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其实

第三篇:派出所社区民警事迹

在宝应县公安系统内,有这样一位普通的民警,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身边的群众一贯怀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身为一个警察,他在真正的意义上做到了与老百姓心连着心、手牵着手、情系着情。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陈先岩式”的社区民警、宝应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苏中社区警长唐积桐。

今年48岁的唐积桐,干上警察这一行可说是“半路出家”。1976年12月,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班长、副连长一直干到副营职干部,唐积桐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显示出一个军人的赤胆忠心和铮铮铁骨。特别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5写血书,主动要求参战。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唐积桐经历了25个日日夜夜,他所在连的160多人中先后有52人不幸伤亡,最小的只有18岁。这一切都使唐积桐刻骨铭心,他常想,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算是万幸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已不属于哪一个人,更不应该一味地用来享乐甚至虚度,而应该用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惟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到地方后,唐积桐先后在沿河、南门、城中等派出所担任警长,十几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线,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团结和依靠社区群众,构筑起让居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平安社区。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宝应县十佳社区民警、十佳爱民标兵警察,扬州市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平安创建工作行进个人、十佳政法干警,并荣立三等功一次,被命名为“陈先岩式的好民警”。~年11月,宝应县公安局作出决定,在全县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向唐积桐同志学习的活动。

“社区就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

唐积桐自从穿上警服,就一直对社区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么多年来,眼看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也有好几次变动工作的机会,可他舍不得辖区的居民。他常(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说:“社区就好比是我的家,我的岗位在社区,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上千户家庭、数千个居民,是我服务的对象,时时刻刻我得替他们着想1

~年5月,宝应城区派出所进行了整合,唐积桐第一次来到了城北派出所苏中警区工作。这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大难”社区,原是城乡结合部,辖区内有常驻人口10000多人,暂住人口1100多人,仅私房出租户就有370多家,而且还有不少的政府机关、学校和金融单位,什么娱乐休闲场所、酒楼饭店等更是比比皆是,这里以前一直是各类刑事案件的高发地段,没有谁也在这儿“栽跟头”。熟悉唐积桐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不少亲友也劝他“识点时务”。但唐积桐却一脸的不在乎,他说:“在哪里工作,都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好在还没有改变我的社区老本行,半年吧,给我半年的时间,干不好,我请求处分1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赢得群众,扭转局面,唐积桐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条街巷胡同。那段时间,他一边深入宣传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性,争取社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边广泛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那时,苏中警区东片家家户户无门牌、错门牌、重门牌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但给群众的收发邮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对治安管理也十分不利。唐积桐到任后,立即着手科学合理地编制门牌,不少居民不配合,老唐可说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钉门牌本不是唐积桐的事,可他却亲自背上挎包、担条毛巾,一家一户地上门安装。为了不损害居民家墙面的瓷砖,他先用毛巾将墙面擦干净,然后用自费购买的玻璃胶粘门牌。那段日子,老唐的手指经常被玻璃胶粘住,洗不掉,抹不去,最后只好用小锉锉,用小刀刮。更多的人家则需要用射钉枪安装,钢钉打进水泥墙里直冒火星,震得他虎口隐隐作痛。就是这样,他一个人做三四个人做的事,最终将数千个路牌、门牌安装完毕。居民们见老唐这样能为百姓吃苦,打心眼里把他当作自己人。

唐积桐常说,社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要靠感情作为纽带的。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面对群众更要有诚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只有做到亲民、爱民,人民群众才能愿意与我们打成一片,与我们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在唐积桐的管段里,几乎每户居民家里都会有一张他送上的“警~系卡”。别看这张卡片小,但他却把老唐和广大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上面的电话号码也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是老唐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承诺。“有事请打我电话,我一定会尽快赶到。”每次送出一张“警~系卡”,唐积桐都会对群众作出同样的承诺。时间久了,居民不但遇到有什么急事、难事,如水、电、煤发生故障,下岗待业、夫妻不和、家人患并住房紧促、子女就读,甚至阴沟堵塞等都爱找他,就是遇到什么喜庆事,也都爱找他。因为将心比心,因为设身处地,居民群众把唐积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其实,唐积桐在心里,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将社区的每一户居民当作自己真正的亲人埃

“社区居民都是我的亲人,关心他们每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社区是个大家庭,不管贫贱富贵,不管长住短住,唐积桐都把他们当作是大家庭的一分子,全心全意地去关心其中的每一个居民。多年来,唐积桐总是这样告诫和要求自己: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以鱼水之情善待社区居民群众,自觉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忧、我有所虑,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难、我有所救。就拿他现在管辖的苏中社区来说吧,社区内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谁家有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及时帮助,甚至连谁家的电路老化、存在隐患,谁家的阳台上堆的什么易燃杂物,他心里都有一本详细的账,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活档案”

有一年春天,唐积桐到平安巷贫困居民老吴家走访,见老吴卧病在床,同老吴一起下岗的老伴也精神不振,老唐心里感到十分难过。此后,他就把老吴家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皮,同居委会干部一道与民政部门打了不

少的交道,最终为老吴家争取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解决了老吴的燃眉之急。老吴含着眼泪,握着唐积桐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

社区里有户姓郁的人家,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爹爹和孙子二人。小郁原在技校学过烹饪,但因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脾气变得有点古怪,加上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朋友的拉拢,逐渐地滑上了歪道。爹爹管不住孙子,内心非常着急。唐积桐了解这个情况后,三番五次,主动上门做小郁的思想工作,教会他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并帮他在县城的一家饭店里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终使小郁悬崖勒马,改过自新。感动得小郁的爹爹逢人就夸老唐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

今年春节前夕,苏中新村有户姓王的人家,父子因长期矛盾,积怨太深,差不多就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随时随地都有激化的可能。老唐哪有心事忙自己家过年,三天两天地往家跑,分别与王家父子促膝谈心,并会同司法科、居委会的有关同志一起出面加以调处,最终使矛盾钝化,父子握手言和。邻居们得知后,都笑着说:“要不是唐警长,怕是我们这个年也过不安稳。”

唐积桐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老百姓的事,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有一次,老唐在对东升路一家陈的人家进行户口项目核对登记时,发现陈家5口人中,就有3口人的姓名有音同字不同的错误。其中一个小孩登记为“女”,而户口底册上却为“男”。老唐当即告诉了陈家的户主,并细心讲解了更正姓名所需的材料和程序。陈家人感动地说:“不是你这次上门核对户口,我还不知道户口薄上有问题,感谢你及时的提醒,要不一旦用到可就要误事了1像这样的事,老唐遇到过不少回,每次他都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解决。

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唐积桐每晚都坚持到社区里转上几圈,有时一直到深夜。要是发现谁家的门没关好,老唐就喊一声主人的名字,让他把门关紧;
要是发现有什么情况,老唐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平时,不管在哪里,老唐只要看见摩托车或电动车的主人不重视防盗,他都不忘提醒几句。有一次,老唐在东升路十一巷巡查时,发现有辆黑色摩托车停在门口,没有上锁。他好不容易敲开车主家的门,却得了开门的小伙子一句“烦死了,还让不让人休息”的呵斥。对此,老唐也早已习以为常,他耐着性子同那个小伙子谈起防盗的常识,直到他心服口服。当老唐帮他将摩托车推进了院子,那小伙子终于不好意思地笑了,连声说“感谢”。

唐积桐就是这样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做事情,但对自己家里的事情,却照顾很少,特别是对自己的事显得十分马虎。他在部队里就患上了支气管扩张,一年总要发作好回。有几回正逢上所里的专项行动,领导不安排他参加,他却主动请战。有一次在值班时,病情突然加重,他只好请同志替一下,挂了8天水,硬是没请一天假。曾经有人问唐积桐:“为了老百姓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整天这样激情似火地忙碌,到底有什么理由呀?”老唐听后,咧嘴一笑说:“我是倒过来看的,想想看,还有什么,能比每时每刻分享每家每户的快乐,更让人感到开心的呢?社区居民都是我的亲人,关心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1

“守护社区群众的安全是我光荣的职责,让社区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身为一名警察,首要职责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这个“安全”在唐积桐的眼里不仅仅是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从一个社区民警的角度出发,把确保社区群众的安居乐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追求。近年来,唐积桐会同所在社区居委会进行实地考察,共同探讨加强社区治安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思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防范“十要素”,挨门逐户地进行宣讲。

在走访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过程中,唐积桐发现辖区内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及外来人口愈来愈多,对人口的管理也愈来愈复杂。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地区人员住户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用不同的标志将每户人员按照常注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和外来人口等情况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础手册型资料,形成了人人皆知的老唐的“59个文件盒”。这“59个文件盒”,得到了市局和县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如今已成为各社区民警学习的“样板”。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比较科学的方法,使唐积桐这样的社区民警们快速、全面地了解了社区,为社区长效管理打下了扎实基矗不少人半开玩笑地说:“只要有了类似于老唐的59个文件盒,就能立刻成为社区的‘活地图’。”

到苏中社区工作后,唐积桐针对社区往年刑事案件高发的态势,为了确保小区的安全,他想方设法,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在争得辖区内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的支持下,他落实了50多名信息员,聘请了16名义务护巷员,将他们4人一组,对社区进行切块负责、承包防范。除不断对护巷员进行防范知识和防卫技巧培训外,老唐还采用黑板报、戗牌及宣传单提醒等方式,及时报道发案情况和预警信息。他自编、自写的黑板报内容每月都要换上两三次,通俗易懂,老百姓很是爱看。他还大力推行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时“全天候”防范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半年不到,辖区内发案率就下降了30%,去年仅发生不到10起,成为有名的平安社区。

细致工作,不仅增进了警民之间的感情,改善了警民关系,在感情上得到了群众的回报,同时也使唐积桐在工作上得到了辖区内群众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辖区内一有什么情况,群众都争着向老唐反映。许多居民说:“老唐做事认真,为民负责,这样的警长,我们信得过。有了他,我们睡觉都感到安稳1有一天晚上,有个男青年手提一只黑色拎包,在城郊桥西首一家录像厅门前游荡,行为诡秘。这家录像厅的业主见此情景,想起平时老唐的叮嘱,顿时提高了警惕。他不动神色,悄悄地拨通了老唐的手机。唐积桐闻讯后,立即带领几个联防队员赶到现场,对那可疑青年进行盘问。那人自称是做药材生意的,但他的包内却无一样药品或药材宣传材料,竟然有起子

一把、钳子一把、手电筒一只。老唐抓住疑点不放,紧紧相逼,最终使那家伙无法抵赖,彻底坦白。原来他是盐都县的一个流窜盗窃案犯,已经在多个县市连续作案20多起。这次,他第一次来到宝应,想在这个小县城里捞上一把,没想到刚踏上宝应土地,进入苏中社区,还没“开张”,就一下子栽倒在老唐的铁腕之下。~年国庆节期间,河南鹤壁有3人在泰州聚众斗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3个家伙知道情况不妙,立即乘车北窜,到达宝应境内时,本想下车喘口气,但由于他们神色慌张,苏中社区的群众发现他们可疑之处很多,就立即向唐积桐报告。老唐迅速行动,终使这3

人束手就擒。

做好辖区内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使他们逐渐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唐积桐作为社区民警长期重视的又一项工作。越某因为诈骗被判了8年,~年刑满释放后,生活上一直没有着落,加上对以前所犯的事有点其他的想法,他情绪低落,整天无所事事,借酒消愁,还时常扬言要上访、要报复,甚至与以前所谓的朋友发展到用刀威胁的地步。唐积桐知道他也是当兵出身,而且和自己同属一个军,便以老战友的身份,主动上门与他交谈。尽管吃了不少闷,但老唐却毫不气馁,仍耐心地与他掏开心窝讲真话,开导他要自尊自立自强,重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还协助他办起了一个小茶炉,并帮他做做其它的生意。平时,唐积桐还不断地鼓励他,告诉他要珍惜这个机会。经过一段时间,董某不仅自己学好了,而且还经常教育别人跟着做好人,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像越某这样的例子,老唐遇过不少,在他的辖区内共有36名重点人口,老唐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把他们当作家里人对待,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两年来,这些人中已经有24人彻底走上了正路。他们对老唐是感恩戴德,但老唐却觉得没什么,他说:“守护社区群众的安全是我光荣的职责,让社区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1

是啊,唐积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颗心,为着人民而跳动,自己却感到习以为常。已近半百之年的他,自己家里有妻儿老小,但在妻子眼中,他从不顾家;
在儿子的记忆里,他的身影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对于这些,唐积桐也常常感到不安和愧疚。但是,只要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想到社区群众对他的那份信任,想到公安局和派出所里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关怀和支持,他就会在不安和愧疚之余,越发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增添着他强烈的责任感,也激励他更加坚定决心做好今后的工作。他常对自己说,舍小家,为大家,造福千家万家,这是当警察的本分。人只有一颗心,但这颗心只要是为人民跳动的,他就无愧于人民警察这个称号。为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就是一辈子钉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也无怨无悔!

第四篇:派出所社区民警个人事迹材料

古城荆州,宾阳楼下,一名整天穿行于大街小巷的“草根民警”,却被640万荆州市民评为“荆州好人”;
一个年过五旬的且在家并不称职的父亲,却收养了106名“儿女”;
一个既没破过大案也没亲手逮过重大逃犯的警察,xx年却被公安厅荣记二等功……

他就是被困难儿童称之为“刘伯”、被社区居民尊为“好人”的荆州市公安局荆州区分局东城派出所副所长、社区民警刘建平。

刘建平是湖北荆州人。今年53岁的他,1976年参军,1993参警,1978入党。

16年来,他“扎根社区,守护社区,情洒社区”,在治安管理的最基层,与民同作,与民同乐,与民同歌。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承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着一名普通基层民警的平凡与崇高。刘建平对社区的爱、对社区居民的爱似春风,刘建平对困难的儿童的情、对“儿女”的情如春雨,他心系人民的光辉事迹一直温暖着社区居民,滋润着社区居民的心田。

管一方 安一方

16年心血倾洒12个社区

从军营走向警营,16年来他一直扎根在社区,他所管辖的12个社区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只要是居民需要,要我干啥都愿意”走街串巷,家长里短,帮忙、谈心、劝架……处理婆婆妈妈的各类繁杂事,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疲倦,日子久了,人们都亲切称他为“刘伯”。

听起来是稀松平常的称呼,实际上为了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刘建平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因为他毕竟不是天生就是社区民警的料,而恰恰曾是军营带兵营长,昔日发号施令指挥他人的人,可从警后的他却当起了辖区居民的勤务员。面对这份琐碎的差事他不但没有松懈,反而是用真诚羸得了居民的信任。

自1993年担任“片警”以来,辖区12个社区都留下了刘建平的身影,迎宾、草市、南门这三个原来让所领导头痛的社区,都是因为他的接管而改变了面貌,但每个社区的变化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每次“换防”,社区的群众总是对他依依不舍,大家都说他实在,没有架子,肯帮助人。这是居民的心里话。从警这么多年以来,只要是工作需要,他从来没有上班、下班之分,不知不觉中,他用自己的言行坚守着诚心为民排忧解难的誓言。

刘建平管片居民放心。xx年8月,社区一女子因被人无故拖欠赔偿金,一时想不开爬上楼顶要寻短见。一时间,消防武警、民警集体出动:有人爬上楼顶劝说,有人在楼下张开防护气垫……折腾了半天,可跳楼者仍旧是誰也不理:“我只跟刘伯说。”被点名的“刘伯”爬上屋顶,苦口婆心的和她聊了半个多小时,神情激动的跳楼者这才被劝了下来。

刘建平管片善交朋友。辖区某公司陈总读初中的儿子,整天沉溺网络游戏、逃学、打架,家长万般无奈时只有把他引到了“刘伯”的面前。刘伯与他谈了三次话,那孩子竟像是突然开了窍,不仅没逃学了,还远离了网吧,成绩也渐渐赶上来了。后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改变是因为刘伯和他成了朋友。

刘伯在社区朋友很多,不仅有老人有孩子,有干部有清洁工,还有“没人敢惹”的“劳改犯”。

辖区40多岁的李某原来是社区“街霸”,因其坐牢回来,所以人们都不敢惹他。

“既然你没人管,那么,我来管!”刘伯自告奋勇,

“你管,哼,你不仅要管我吃管我穿还要管我住……”那人轻蔑的对他说。

言出必行,刘建平立即在他原单位帮他找了间仓库,自己用板车拖来沙石灰帮他整修房屋,当李某在新居里吃了几星期刘建平送来的饭菜后,李某纵是铁石心肠也被感动了,终于忍不住要刘警官帮忙找了份拆迁房屋的工作,几年下来,昔日的劳改犯,如今已经成了小老板,后来在刘建平为困难儿童募捐学费时,他就一口气捐了xx元。

刘建平管片不搞花架子。南门社区老南门洞口,由于人口密集,交通不便,一直是案件高发地段,一是扒手多,二是治安纠纷多,三是车祸事故多。社区居民后来谈起老南门变化时说,“为了改变其治安状况,刘建平没唱高调,也没拿方案做计划搞什么花架子,他就是采取他实打实做法,带着两名联防队员,在上午8点到10点、下午6点到8点发案高峰守在那里,一个月下来,秩序彻底改变了。

见一人 帮一人

16年大爱托起106个“儿女”

xx年,在湖北荆州市640万市民参与的“荆州好人”评选活动中,作为一名年过半百的社区民警,刘建平以绝对优势的选票独占鳌头,荣获年度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荆州好人”称号。xx年这位“荆州好人”又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十佳政法干警”,xx年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二等功。

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民警,从警16年来一直扎根在社区。让荆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和市民最感动的是:16年来,没添置一套房屋、没买一部好车、没添一件像样的衣服的他,身边却增添了106名“儿女”。16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的帮扶这群“儿女”,帮助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上学问题和就业问题,同时还帮助其中10余名“儿女”改掉了坏习气。这些“儿女”都是来自社区特困家庭的少年儿童,他们有的家庭遭遇天灾人祸;
有的父母双双下岗;
有的是被遗弃在马路边的弃婴;
有的是留守的困难儿童。

从拾荒老人之举悟出爱的真谛

截至xx年1,他共收养帮扶了社区106名困难儿童,现有建档继续帮扶的困难儿童58名。这些困难儿童都亲切喊他“大伯”、“伯伯”、“爸爸”,刘建平呢,也把他们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看待。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帮助一个困难儿童并不难,难的是帮助10名、20名甚至上百名困难儿童,那就真的不简单了,可这件别人做不到的事,他这位普普通通的社区民警却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

刘建平帮扶困难儿童的故事,得从两个拾荒老人对他的感染说起。熟识刘建平的人都知道,今年15岁喊他“爸爸”的宝宝虽然姓刘,但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他从一对拾荒的老伴手中“抢”来的。

1994年7月3日,出生才几天的宝宝被丢弃在新南门的一棵大树下。荆州监狱的6旬老人刘索瑞在拾荒时,发现了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和写着她生辰八字的包裹。刘索瑞没有子女,这个柔弱的生命激起了他的怜爱之心。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且与老伴生活清苦,但他还是决定把这个女婴抱回家。可谁知,刘老汉的这位“掌上明珠”后来却被当警察的刘建平“抢”去了。

刘建平第一次见到宝宝是在1995年。那时,还是他刚从部队转业到派出所的第2年。一天,刘索瑞抱着一岁多的宝宝来到辖区东城派出所,想给孙女上户口。刘建平早就听居委会的人说起过辖区这对特殊的爷孙,便热心地帮忙安排起来。刘建平有些心疼这个苦命的孩子,望着两位已不能自食其力的老人,担心的他半开玩笑地对刘索瑞说:“您孙女这么乖,就把她交给我来抚养吧。”这个提议,遭到了刘索瑞的拒绝,后来刘建平便多次上门送钱送物,看望宝宝。

两个年届花甲且衣食毫无着落的拾荒老人,倾其所有帮扶一个弃婴,这种大爱深深感动了刘建平。他心想: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更有责任和能力来帮助她。于是,刘建平就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替他们照顾好宝宝。后来,当宝宝8岁的时候,爷爷刘索瑞离开了人世,留下她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就在这个时候,刘建平担任了南门社区的片警,宝宝和她的奶奶就属他的管辖。从那以后,刘建平对宝宝更加关注了。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些好菜和衣物送给她们。

随着奶奶年纪越来越大,宝宝的生活和教育都成了问题。见老人一直舍不得将宝宝交给他抚养,刘建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实,那时的刘建平已经在资助帮扶着10多名困难儿童,可宝宝的事一直悬着,让他很是着急。最后无奈之下,他只得委托东城街道办事处雷锋互助社的成员上门做工作,最终刘建平才从刘老汉老伴手里把宝宝“抢”过来。两位老人之前无私帮助困难儿童的大爱之举一直感染着他,激励着他,至此,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两位老人的爱心接力棒。

把帮助困难儿童当成自己的责任

军人出身的刘建平做什么事都讲个理,认准了理的事他干起来劲头十足。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只要发现谁家的儿女有困难,谁家儿女没钱读书,他都会管。后来辖区居民一发现弃婴和生活无着落的流浪儿童,都领着找刘建平。刘建平总是把辖区的困难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他把一腔爱心都倾注在他们身上。

在刘建平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一个透明的文件袋。里面装着他“儿女”们的花名册。花名册记录的第8个“女儿”叫瑶瑶。瑶瑶也是一名被遗弃的女孩。刘建平夫妻将无家可归的她带回家同吃同住了2个多月。

那是1997年一天,某学校老师在校门口发现了瑶瑶,随后就把她送到东城派出所找刘建平。刘建平二话没说,当即就将瑶瑶带回了家。已习惯了帮丈夫带“儿女”的妻子不仅给瑶瑶买了新衣服,还给她洗了热水澡。当天晚上,这个2岁的孩子竟然在刘建平夫妇的枕边乖乖睡着了。

一天、两天、三天……

他们天天逗她玩逗她乐,瑶瑶渐渐地开始把刘建平夫妇喊爸爸妈妈了,可她的亲生父母还没露面。本以为可以很快找到瑶瑶的父母,没想到一连2个多月没有进展。刘建平工作繁忙,他的妻子只好边带瑶瑶边做生意。一天,跟随“妈妈”在武德路菜场玩耍的瑶瑶,竟然远远看见了自己的母亲,转眼又不见了。刘建平得到消息后,立即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驮着“母女”二人往附近的菜场寻找。时值夏季,汗流浃背的刘建平载着焦急的妻子和“女儿”寻遍了卖菜的小摊小贩。终于,当他们进入金龙路附近的一个菜场时,一位卖菜的奶奶认出了瑶瑶。在她的指引下,刘建平和妻子终于帮瑶瑶找到了妈妈。

看到“从天而降”的女儿和两个陌生人时,瑶瑶的母亲惊呆了!当得知“车夫”是一名警察,女儿还在他们家度过了愉快的2个多月时,瑶瑶的母亲痛哭流涕,坦言是自己因家庭原因将孩子丢弃的。刘建平狠狠批评了瑶瑶的母亲,临走时却又忍不住亲了亲瑶瑶,掏出500元钱递给了她们,后来,刘建平对瑶瑶坚持帮扶。

在刘建平“儿女”档案中,有5个类似瑶瑶一样捡回的“儿女”他不仅把他们送回了家,而且还一直奔走游说一些企业对他们进行定向帮扶。

用实际行动诠释真情大爱

东城派出所南门社区民警刘建平是个好人,在荆州古城已家喻户晓。辖区只要谁家儿女有困难,他都会搭帮上一把手,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真情大爱。

刘建平的第1个“女儿”魏姗姗,就是他一直扶持着她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年刘建平在社区走访,发现时年9岁的姗姗和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挤住在向阳社区一间破落的平房里,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只破旧的电饭煲。因付不起学费,姗姗读完小学便辍学在家。当即刘建平就提出帮助她,并在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下与姗姗鉴定了帮扶协议,随后刘建平又四处奔波,让姗姗重返学校直到其初中毕业,毕业后刘建平又托人帮她找了份工作。姗姗走上了工作岗位却怎么也不会忘记,不是刘伯伯的帮助,她就没有今天。

辖区12个社区都留下了刘建平的足迹,他对辖区情况十分了解。在帮助困难儿童的过程中,刘建平对警察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警察不只是除暴安良,更多的是要多为群众做好事。从此,他把帮助困难儿童作为自己的事业,16年来从未间断过。现在,东城街道辖区内现有的58名特困儿童,都是刘建平一一登记在册的帮扶对象。帮助辖区特困儿童他是理所当然,帮助外地遭遇困难的青少年他也是义不容辞。今年中秋佳节,刘建平收到了一份寄自贵州的礼物,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包核桃。原来这是两名贵州“女儿”亲手从山上采摘的礼物寄给这位湖北“父亲”的。

xx年5月,贵州省贵阳市2名少女被人拐骗到荆州,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魔掌。因身无分文,又担心遭到坏人报复,2名少女在他人的帮助下向东城派出所求助。民警试图与女孩的家人取得联系,让她们平安返乡。然而,2人因对家人心怀愧疚、害怕受到责备,始终不肯透露家庭地址,也不愿说出遭遇,民警们无计可施。最后,大家想到了刘建平,社区居民信任他,同事也信任他。为了保证2名少女的安全,刘建平自已掏钱立即安排她们在一家宾馆住下,同时又一边以一位长辈的身份对她们加以劝说引导,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她们吃饭、谈心。最后,当两名少女得知,面前这位一直把她们当女儿看待的警察曾经帮助过很多象她们这样的人时,两人终于相信了这位警察伯伯,说出了家里的地址。于是,刘建平迅速与她们的家人取得联系。

2名女孩的父母赶到东城派出所后,6人齐刷刷地跪在了刘建平面前,连声说着:“谢谢好人”。后来,刘建平又经常为家中比较贫困的她们寄书寄学习费用。每年春节,刘建平便会收到来自贵州的“女儿”的祝福和问候和她们自己从山上采摘的核桃。贵州“女儿”用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荆州这位警察“父亲”最崇高的敬意和真心的祝愿。

16年善举感动一座城市

一个人帮助解决106名困难“儿女”的生活、学习费用,刘建平纵有万贯家产,也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刘建平一个月工资才xx多元,下岗后帮别人打工的妻子每个月也只近1000元的工资。渐渐地,他已为“儿女”的开销感到力不从心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继续帮扶困难儿童,刘建平除了自己尽心尽力,他又想到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派出所和南门居委会的支持下,他筹措成立了荆州南门社区“建平特困儿童帮扶协会”。

刘建平帮助特困少年儿童的事迹,经中、省、地市等媒体关注后,在荆州引起了一种“好人效应”。有数千名市民自发地加入了爱心团队,其中有28名民警、机关干部、企业老总已成为“建平特困儿童帮扶协会”骨干会员,并结对与特困儿童达成了长远帮扶协议,在社区形成一种良好扶贫帮困的风气,辖区老百姓称这叫“建平现象”。

通过历年来的帮扶,刘建平的106名特困“儿女”已逐渐的解决了温饱和读书问题,可随着岁月更递,刘建平发现这群“儿女”虽然温饱和读书问题已得到解决,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思想却由于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歧视等种种原因也落后于其他学生,于是,“建平特困儿童帮扶协会”又主动结盟长江大学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对这些“儿女”实施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道德思想的跟踪辅导,最终让他们跟上了同龄人的步伐。

这位普通而平凡的社区民警,一直用他的爱心默默感动着荆州古城。同时,他的“好人”事迹也牵动了所有荆州人的心。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爱心早已影响到了他身边的人。

xx年刘建平帮扶困难儿童的事迹已传遍大街小巷,中、省、地市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刘建平感人事迹,荆州市又将他评为xx年度“荆州好人”。随后,荆州市公安局又发文号召全体公安民警向他学习,刘建平成了“名人”,他的身边也开始流行起“好人效应”。一些企业老板找到他,表示希望有机会献上一份爱心。

爱心队伍中,有刘建平在部队的兵。现在从事个体经营的李老板找到他说,“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领导而自豪,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让我也加入你的爱心团队。”xx年儿童节,他不由分说地赞助了xx元。战友聚会上,湖北华夏水利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刘建平道出了心中的感动。刘建平向其介绍辖区10多岁的王琳、王芝双胞胎姐妹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后,第二天该负责人就安排专人到居委会了解情况,并签订了定点帮扶王家姐妹直到她们高中毕业的协议。

爱心队伍中,还有刘建平的家属。“大走访”中,刘建平了解到辖区群众徐某家庭困难,其6岁的女儿面临上学难题。面对他们一家三代5口人挤在一间46平米平房的困难情况,荆州澳柏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老板、刘建平的舅倌向徐某伸出援助之手,将他特招进自己的公司,并对其子女进行帮扶。

他的爱心行动,影响了很多人。xx年儿童节前夕,刘建平在辖区走访来到成功汽修厂,当老板发现他对该厂抵现回来撂置在旁边的上百件童装感兴趣时,老板爽朗的说∶“把这些衣服都拿走吧,算我送给你“孩子们”的节日礼物”。

……

真是“一花引来百花放”。有数千名市民捐款捐物加入了他的爱心行列,

刘建平的爱心之举已带动了东城辖区12个居委会爱心助学、爱心帮抚困难的活动。在刘建平倡导下,给不少热心人都发了一本“雷锋互助社爱心储蓄卡(本)”,谁做了好事,就在小本上记上一笔。而刘建平的爱心储蓄卡(本)已经用完了3本。南门社区主任南丽萍说,“我们社区救助困难儿童的工作能够做得这么好,正是因为有了刘建平这个好心人,他长期无私奉献着,并且用行为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行列中来”。

在基层帮扶困难儿童10多年,如今刘建平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要帮助特殊儿童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健康成长,就必须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经过他的建议指导,东城街办12个居委会都有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和台账。目前,他要以“建平困难儿童帮扶协会”为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更多的企业老总和爱心人士吸引到爱心队伍中来。“大庇天下儿童尽欢颜”,让荆州区乃至荆州市的好人们都来关心帮助困难儿童。

目前,刘建平和他的“建平特困儿童帮扶协会”帮扶的106名困难少年儿童,已有近一半的对象已脱困,还剩下的58名“儿女”在刘建平的奔波努力下,有40多名也已找到了新的“爸爸妈妈”。在刘建平办公室的台帐上,记录着“儿女”们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他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督导新的“爸爸妈妈”们履行签约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儿女”的吃饭穿衣读书的问题,他不用愁了。但这些“儿女”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思想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歧视等种种原因也或多或少的落后于其他学生,刘建平便结盟长江大学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对这些“儿女”实施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道德思想的跟踪“帮扶”。

xx年5月23日,经过刘建平两个月奔波组织,在荆州人民剧院上演了一场名为“弘扬延安精神,帮扶弱势群体”的义演晚会,吸引了数千名爱心市民,同时也陶冶了“儿女”们的思想情操,激发了他们自信、自强的拼搏精神。

从警16年来,刘建平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带头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坚持默默奉献。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年年被评为分局先进工作者,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xx年被评为“荆州好人”,xx年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十佳政法干警。xx年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二等功。

第五篇:派出所社区民警先进事迹材料3

派出所社区民警先进事迹材料3

个人感悟:

“干工作要对得起自己领的工资,当警察不要有损头顶的国徽”。

实实在在当好每天警察,扎扎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满意是相对的,要让群众不断从不满意到满意,满意不是让人民仅用语言讲出来,是让群众切身真实感受到。

“不能英雄以自居,也要正直而自豪

”。说着简单,做来艰难,克己平常心,力行言一致。工作中,时常自省、自问,如果我是:到公安机关办事的当事人,被盗、被抢、被侵害……的受害人,换位思考,深刻理解群众所难,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警察,是为社会减少犯罪保平安,绝不能给群众增添麻烦造混乱。警察,执的是国家明典的法,行的是人民赋予的权。自己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一言一行代表国家法制的尊严,也体现个人赤诚肝胆。

同志、、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新城区执法满意民警;评为新城区优秀共产党员;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评为市优秀警务室民警。

同志在社区民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始终牢记宗旨。求真务实,情系群众,心怀责任,履行职责,为党在群众中形象增辉,为群众与政府架起勾通的桥梁。

一、情系群众,心怀责任

“干工作要对得起自己领的工资,当警察不要有损头上的国徽”。做到“腿常跑,嘴长说,手常动”。深入到辖区,组织安全防范检查隐患,了解民情化解矛盾纠分,提出三个不:发现隐患不整改,不放过;发现群众困难,不解决不放过;发现矛盾,不化解不放过。

家住辖区115街坊下岗职工。11月被确诊患脑瘤,手术后,该马半身偏瘫,言语、行走困难,精神反常,对妻子经常打骂,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妻子躲回娘家,并向提出离婚。该马架着双拐,到妻子娘家砸门,并扬言要报复纵火杀人。

得知情况后,及时对规劝,多次登门谈心,有效地控制了情绪;又多次对王艳及娘家人劝解,防止矛盾激化。虽多次调解无效,但经过耐心劝解,坦然地接受了法院最终判他和王艳离婚的事实。此后,民警又和其谈心,拉家常,当得知为了生活便利,想将户口转到韩森寨派出所,他拿着的户口材料,很短时间内让足不出门就转了户口。

常说“救急不救穷”,但让一个人重树生活信心,必须先救穷。拉着找办事处、社区为其办理了低保。了解到会修理电器这一特长,又帮其找摊点,挂牌子,让自食其力中得到快乐。当拄着双拐将一面写着:“同舟共济,警民情深”的锦旗送到派出所。并没有在阶段性成功之后止步,他将建为一帮一关爱、帮扶对象,逢年过节买米送油,送一丝温暖,定期登门走访,道一声平安。

正是在一个普通民警的点点滴滴关爱下,将一个可能铤而走险的治安危险人,重拾生活信心,自立、自信、幸福地生活。

二、严格执法,苦练基本功,细微之处展警风。

社区民警,不像刑警那样,风光的携枪驾车破大案、抓重犯,但同志多年来,对辖区了解像活地图,对人口撑握如电脑。正是凭着细致的工作,过硬的作风,在执法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在接到辖区一单位报称,保安在制止一女青年以找人为由在公司乱窜,该女青年大喊大骂。他快速赶到现场,凭着敏锐和经验,盘问证实该女青年吸毒,并审查出该女青年刚刚在该公司偷了一个职工的钱包。当将这个叫李侠的吸毒盗窃的女青年带回派出所时,正好又有一家公司前来报案办公室财物被盗。他又敏锐并案,让李侠在事实面前认罪。在把李侠关进看守所三天后,同志在家观看省电视台播出一段一个可疑女青年出入南郊某公司办公室盗窃2万元现金监控录像时,从长像衣着,做案特点,断定这个女青年就是李侠。次日再次审讯李侠,李侠在交代此案犯罪过程后感叹地说:“我碰见柏警官,就算是栽到家了。”

三、内强素质,不辱使命,平淡之时见党性。

同志常以“不能英雄自居,要以无私正直自豪”自勉。严格律已,平时养成了,在工作中体现了一个政法干警良好的修养。

在对“”执迷者王德银、郑秀云夫妇感化帮教时,因同志将郑秀云关进过看守所,把王德银送到过改造学习班,王德银、郑秀云夫妇对他产生敌对心理,登门走访时常被拒之门外,一次王德云之女并对同志推搡辱骂,吐口水,所领导知道后,组织民警对其王德银之女传唤调查,并拟报请对其治安拘留。毅然从工作出发,舍弃屈辱,主动找领导建议,把治安拘留变更只对其警告,从而感化了王德银、郑秀云夫妇,使他们两人态度转变,主动配合帮教监督。

四、践行践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平安、满意。

11月被调入爱民社区分管韩森寨一村警务工作。韩森寨一村出租房屋多,暂住人口多,撬门、溜门入室盗窃案,电动、摩托车被盗案高发,治安混乱,人员混杂,安全防范不到位,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

通过走访、调研,提出只有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变管理为服务,实现利益、责任、义务互信的警民双赢。到院落、暂住户家里去,变生硬、粗暴的清查、整顿为亲切走访、交流,宣传防范,启发自我防范意识,根植责任与义务。

巷不漏户,广泛宣传,耐心说教指导,规范登记,巡逻检查,将一个院落看做独立小区;房东视为一个独立治安责任人;变繁琐为快捷的备案身份证复印件

;将院落大门进行24小时出进锁闭;引导暂住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相互提醒、关照;民警定期检查、督促。房东、房客、邻里、民警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监督。推出从院落做起加强城中村治安防范。抓获网上逃犯两人,查获吸毒人员两名,化解矛盾十余起,使社区安全状况和警民关系有了明显改观,发案率大幅下降,受到辖区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同志用点滴工作,取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社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Tags: 民警   派出所   事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