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精彩演讲 / 正文

一袭华丽的袍子 生命是一袭的华丽的袍子

2020-01-20 07:40:29

  张爱玲说过 “ 生命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看似华丽的袍子下面,隐藏着太多丑陋的东西。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很多看似华丽东西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丑陋的东西。生活更是如此,看似美丽的外表下总是烦恼痛苦无处不在,生命也是,悲喜苦乐错综交织,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凉的底色;“华美”是给别人看的的,而背后的苍凉如同虱子般只有自己自知。前几天看了一位朋友发到朋友圈有关张学良跟于凤至的事迹,看了的确是为于凤至深感同情的,于凤至,作为一位传统中非常优秀的女性,她出自好家庭,有着良好的修养,乐善好施,彬彬有礼,在人格方面她为自己立了一枚受人仰慕的丰碑。本来这位一位女性会有美好的婚姻生活,但是不是。于凤至自从嫁给了张学良开始,她的人生也彻底颠覆了。她跟张学良的婚姻实际上也是政治婚姻,所谓的政治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跟成熟程度。正因为于凤至的良好修养跟成熟,在她与张学良的几十年失败的婚姻中,明知道张学良有婚外情,但介于她的良好家庭跟个人涵养使得她识大体,顾大局,正是这些修养的促使下,她一往情深的守着她名存实亡的婚姻几十年,给外人树立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假象。

  说实话在人品经商头脑上面,我个人是非常欣赏于凤至的,她不但才貌具备,修养,大体,是旧社会女性的典范。但是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商业天气女性在情事上智商几乎为零。她的悲剧人生也是介于她对情感的太执着,痴情或许没有错,但是一旦痴情颠覆你的人生的时候,你的痴情确实是错了。于凤至即便是再优秀的女性,她始终摆脱不了,旧中国女性特有的传统封建思想,把婚姻看做自己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婚姻或许可以不关乎婚姻,同样婚姻也或许可以不关乎爱情,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在风雨中的确会变得无依无靠。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仅仅只要一方无条件的付出就能获得,也不是在相濡以沫就可以。不关乎社会地位,不关乎年龄。爱情关乎两颗心的触动,关乎两个人的习性等等。因此当张学良遇到赵四小姐时,那份内心的触动如痴如醉也是人之常情,那是男人对女人的痴缠,而不是丈夫对妻子的向往。

  在中国漫长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河中,男尊女卑,男人三妻四妾理所当然,女人历来是男人的附属品,即便你再优秀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当于凤至得知张学良跟赵四小姐的婚外情时,她既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闹得家无宁日,更没有像别的女性那样给赵四小姐造成任何的困扰,而是选择了以礼相待,以姐妹相称,这不但获取了张学良对她的钦佩跟感动,也因此赵四小姐在未来的多年里始终没有得到“张夫人”这个头衔。而给世人张学良树立了有两位“贤内助”,有个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旗帜。于凤至这份大体,宽容的心试问世人有几人能具备?也许于凤至对于爱情的认知早在她嫁给张学良时就觉悟,爱情不是占有,而是付出,所谓爱屋及乌,爱着自己爱的人的一切,承受她人不能承受的一切,这就是爱情。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张爱玲,张爱玲的命运跟于凤至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似的。张爱玲的一生因胡兰成而彻底颠覆,守着无望的爱情郁郁而终,唯一的差异张爱玲没有于凤至的胸襟,更没有于凤至的修养。张爱玲从某种意义上说跟她笔下的女性很相像。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虚荣、城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张爱玲她自身确实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她一直坚信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因此她笔下的女性命运苍凉,另一方面很多都是物质上的奴隶。《半生缘》就是典型的旧时上海女性苍凉的命运,顾曼桢本是有着自己美好的爱情跟追求,却是因为姐姐顾曼璐的自私爱慕虚荣,而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做有用女人,别爱无用男人,顾曼桢爱上了沈世钧这样性格不够坚强的男人,她的人生也是悲剧的一个起点。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的以一种最美的姿态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而男人若爱上一个女人,如发现自己一直寻找的光环,光环的美丽让他陶醉其中,他为她献出了很多的温柔,女人被男人的温柔所感,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献给男人,终于这个光环紧紧的套在自己的身上,时光慢慢流逝了去,光环慢慢的变的灰暗,男人的脸也渐渐显得苍老,在光环的陪伴下,男人也渐成熟了读懂了很多世事,可是同时他也感觉到女人老了,失去了往日的光华,好男人他懂得了女人的光华以紧紧的溶进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女人的命运。

  纵观中国这个从几千年走来的封建社会,这一路走来这样的爱情故事在每个时代穷出不断。如鲁迅跟许广平还有朱安之间的牵扯。大家只知道鲁迅身后有个伟大的女性许广平,却不知道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朱安是一个传统的平凡女子,她与鲁迅的婚姻是在鲁迅母亲的包办之下完成的。可以说,鲁迅与朱安之间从来不曾有过爱情,甚至不曾有过真正的婚姻。鲁迅说过,这(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从嫁给鲁迅之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陪伴朱安的是鲁迅的母亲和一盏青灯。朱安嫁给鲁迅的时候是1906年,当时鲁迅还在日本留学,他的母亲用一封“母病速回”信件把鲁迅骗回家,回家后的鲁迅他竟然没有任何反抗,出人意料地和裹脚女人朱安拜了堂。婚礼的当天晚上,大他三岁的新娘在新房中不停地流泪,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令她没想到的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场婚姻永远都是名义上的。周树人没有和新娘说过一句话,在熬过四天的婚姻“灾难期”后,就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他和鲁迅做了41年的有名无实夫妻,直到去世的时候她还是处女,直到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作为鲁迅的原配夫人,一个目不识丁的旧社会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是没有真正感情作为基础的,到头来双方都不会得到幸福。鲁迅为追求幸福而抛弃朱安,虽说有些残忍,但为了进步,总是有人要牺牲。虽然鲁迅有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本来鲁迅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就在鲁迅44岁那年,认识了比她小17岁许广平。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学生。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许广平是现代女性,她主张男女平等,她认为爱情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她更主张婚姻是自由的,因此她知道当时的鲁迅已有原配夫人,还义无反顾的和他相恋。

  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他封冻已久的心田。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陪伴鲁迅走过最后十年岁月的女人,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却不是妻子。如果勉强可以称为妻子的话,那许广平也只能算是“二房”,真正的“大房”是鲁迅在浙江老家的女人朱安。对于名分的东西,许广平从来不曾计较过,而且对一个女人来说,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的爱情比一个虚空的名分要实在的多,也幸福的多。如果要朱安选择,恐怕她也会要一种现实的幸福而不是世俗的名分。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在生活上不断的照顾着朱安,当时朱安的生活已经没有着落,都是许广平在经济上不断的接济她。许广平一直很同情朱安这样的女性,许广平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一直认为在鲁迅的婚姻中朱安就是一个牺牲品,虽然她们两个人共伺一夫,是情敌,但是许广平一直和朱安和平共处。

  许广平和鲁迅之间不但是夫妻,而且她还是鲁迅的朋友知己,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写作上海是文学上,她都给鲁迅很大帮助,鲁迅先生一生没有写过一篇让女人欣喜的文章,但是许广平对鲁迅的爱慕之心始终如一,鲁迅先生一生不沾花捻草,这也是先生最高贵的人格之一,他对许广平始终如一,因此他死后也享尽殊荣,先生在世时可以是极其幸福的,有着年轻漂亮的许广平和他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对许广平而言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是一种牺牲,是一种自愿的牺牲,并不是受了什么恳请或逼迫,作为一个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先锋,并不以牺牲为满足。因为牺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自己独立价值的否定。如果是完全的,绝对的否定,就与封建的妇道没有明显的区别了。但许广平毕竟是许广平,即使牺牲的意向已定,仍然要保留她自己的某种独立性。

  相比之下,朱安的人生是何其的不幸,她虽然是一个旧社会女性,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朱安是爱鲁迅先生的,这种爱是悲戚的,因为由始至终鲁迅先生就没有爱过她。先生认为婚姻是自由的,对于母亲的旧式包办婚姻是不予支持和接受的,因为先生一直和朱安之间始终没有做成夫妻,因此朱安只能以这种卑微的方式,空守着和鲁迅先生的婚姻一辈子,可悲可泣。事实上鲁迅先生对爱情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按照旧社会的观念他和朱安之间即使没有爱情,但是也可以做一对真正的夫妻,可以生儿育女,但是鲁迅先生一直和朱安名义上的夫妻,先生认识即使朱安是他的夫人,但他并不爱他,因此先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因此徘徊在性爱之外。从这点上我们就能看到先生的人格品德是多么的高尚。也许这对朱安来说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朱安一直从内心深处爱着鲁迅,以至于一辈子空守着这种有名无实的婚姻,这对一个女性来说是何等的残忍。他们的婚姻中没有谁对谁错,唯一的错误就是他们出生在封建社会,如果鲁迅先生没有遇到朱安,他或许和许广平的爱情更简单更平凡也更幸福,如果朱安女士没有遇到鲁迅先生,她或许和很多普通的女性一样,相夫教子,过简单平淡的婚姻家庭生活,或许这样他们都会得到自己的幸福的。但是世间的事情往往都是这样事与愿违。

  不管是于凤至也好张爱玲也好朱安如是,她们再强大最终也仅仅是女人,是一个渴望爱情渴望被爱的女人而已,当然她没有张爱玲的多才,没有于凤至优秀,但是她也跟她们一样只是一个女人,一个需要爱情,有着对爱情渴望的女人而已。她们可以为了爱情而变得卑微,为了爱情可以义无反顾陪上自己的一生。所谓的缘分是什么?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缘分,在对的时间里遇到错误的人,或者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孽缘,最终那份飞蛾扑火式的爱情焚烧的也是自己而已。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张爱玲认为生活只有美好的外表,这层美丽的外衣下,隐藏着太多丑陋的东西,情感世界也是,爱情始终和背叛,痛苦相互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女人都会为男人傻一次,爱上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恨一个人却有太多的理由。张爱玲,于凤至、朱安的一生,阅尽繁华,爱过,恨过,最后如烟花一般,孤独终老,留给世人的只有她那些传奇故事。女人都是活在昨天的,而男人都是活在今天的,因此在情感上受伤的往往都是女人,任何一个女人一旦爱上一个无情或者滥情的人,最终得到的除了痛苦和失望什么也没有,其实不管是张爱玲也好,她笔下的很多人物也好,我们现实生活很多女性也好,这些女性最终都没有逃脱爱情,她们从爱上某人的时候,就遗弃了自己“高贵”的身姿,变得很卑微,为了爱情她们都付出很多,情感,尊严,甚至是生命,但是最后往往得到的是背叛后的痛苦和无奈,但是她们都没有无怨无悔过。

Tags: 袍子   一袭   生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