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秘书基础 / 正文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2020-05-03 17:22:07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

 ——浅谈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散乱、学生动手不动脑、不会合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那么怎样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掌握科学知识呢?我认为应实施如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实验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原因是教师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教师笑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 接着开展师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了新奇有趣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一位老师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然后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让快乐、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当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Tags: 校本课程   科学   论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