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办公表格 / 正文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20-04-13 09:41:12

  职业教育与安徽省淮北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一样,正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当前情况,从各大官方网站搜得大量关于**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省**市的乡村职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职业技术学院是**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现占地431亩(分东西两个校区),其中教学用地360亩,固定资产2亿元。现有教职工618人,专职教师355名,其中高级职称135人,教授2人。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16302人,设有七个系、一个部,开设41个专业,高级护理专业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专业是省级教改试点专业。高级护理专业被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被定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筑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目前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院办学质量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学院目前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逐年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学院高职生预计招生2800人,实际报到3217人,再创历史新高。学院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2003年、2005年两次被评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名列前茅。学院办学质量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2005年文科学生录取分数居全省第一、理科居第五,今年全省的统计尚未做出,但估计仍高居全省前列。

  

  

 2、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基本形成各类学校协调发展,政府、行业、企业、民办多元办学格局,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我市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其中正常连续招生的学校为21所),按隶属关系划分,教育部门办12所,行业企业办8所,民办9所;按办学类型分,普通中专4所,职业中专(高中)20所,成人中专4所,技校1所。现有教职工1386人,其中专任教师873人,在校生2.4万余人。开设专业主要有:计算机、机电、电工电子、数控机床、医护、师范、运动项目等。我市中职学校招生数由2002年的4303人越增到2005年的12443人,今年招生工作仍在继续,预计较去年增幅超过10%。2005年职普招生比为4.27:5.73,位居全省第5位,2006年招生13000多人,职普比接近4.4:5.6,实现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批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也得到快速发展。市二职高、工业学校、**卫校相继创建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县职高创建为省级重点学校,县职高、市二职高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工业学校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受到了国家七部委的表彰。。**矿业集团所属的**煤电技师学校也为**矿区、新集矿区和长三角地区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全市有计算机、电工电子、数控技术、现代农业等5个专业和1个实习实训基地跻身全省重点建设行列。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表一、

 类      别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

 毕业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

 3

 29136

 6553

 1857

 1634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5

 8792

 2153

 640

 431

 成人中专

 3

 436

 126

 29

 20

 普通中学

 141

 154786

 50783

 9857

 8678

 职业高中

 25

 47275

 12003

 827

 535

   高    中

 28

 49534

 16912

 3856

 3268

   初    中

 113

 105252

 33871

 6001

 5410

 小    学

 373

 166693

 31553

 9548

 8678

  

 2006年底,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805所,在校生416753人。全市小学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03.2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6.69%。普通初中学生升学率为76.61%,比56.66%的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9.95个百分点,跻身于全省前列,位居**北各城市之首。

 普通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攀升,2005年和2006年,我市普通高考城市万人本科达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我市普通高考本科达线人数7268人(不含艺体类),600分以上的考生265人,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2005年,我市中职招生12443人,首次突破万人**,自2003年起,连续3年实现年招生人数增幅30%以上;2006年招生人数达13161人,再创历史新高,职普招生比为4.3:5.7,跃居全省前列。

 目前,我市已拥有特级教师31名,学科带头人132名,市级骨干教师145名;省级教坛新星33人,市级教坛新星199人。近年来,我市教师在全国、全省举办的优质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以来,我市有15人次获全省优质课一等奖,8人次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无论是获奖等次,还是获奖人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幼儿、特殊教育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我市共有幼儿园112所,幼儿园在校学生数为34647人,当年毕业学生数1650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48人,毕业学生52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46人。

  2010年,我市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466人,其中,专任教师1118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44人。

 对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教育,我市的三类残儿入学率为94.75%,幼儿毛入园率为35.26%。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以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监测指标均处于全省前列。

  2010年,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2691417平方米(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1356761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935768平方米,中职校舍总面积392751平方米,特殊教育校舍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

 8.8平方米,小学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5.6平方米。中职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

  2010年,我市小学图书总量达1865920册,生均占有量11.1册,固定资产总值57902.4万元,生均占有达213.1元。普通中学图书总量为2251176册,生均占有数14.5册,固定资产总 值113838.3万元,生均占有为627.4元。中等职业学校图书总量433504册,生均占有图书11.9册,学校固定资产总值35363.88万元,生均占有10949元。

 二、我市职业教育的特点

 1、市委、市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步入正轨。随着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定位和重视,我市各级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2005年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职业教育的意见》,对我市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培养重点、办学方式、资金保障都有明确的规定,另外还正在拟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鼓励促进支持民办教育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2、办学规模扩张迅速。**职业技术学院各类在校生2005年为1.3万人,2006年为1.6万人。**煤电技师学院在校生,2003年4320人,2006年达8千人。全市中职学校的招生数,2003年6720人,2006年招生13000多人,职普比接近4.4:5.6,实现了我市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

 3、办学模式有一定突破。近几年,各职业学校以服务经济、促进就业为宗旨,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多种合作办学途径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实行订单培养。如**煤电技师学院与****集团等;二是校企联合,如市二职高与**美菱公司;三是校际联合,市工业学校与朔里职高、市二职高与双堆职高城乡合作办学,**区与省能源学校联合办学。四是鼓励支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审批了**信息科技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

 4、办出了一批带有亮点的专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以工科为主体的专业格局,高级护理专业成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煤电技师学院设置的采掘、机电、运输、通风、地测等专业直接针对煤矿生产,很受矿区和学生的欢迎。市工业学校等校开办的计算机、机电、电工电子、数控技术等专业很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

 5、重视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近几年,**市各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主动与市内外大型企业对接,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煤电技师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实行订单培养,每年的就业率都是100%。**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就业先进单位。市属各职业学校就业率达95%。

 6、一些学校进入国家和省级重点行列。市二职高、工业学校、**卫校相继创建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县职高创建为省级重点学校,县职高、市二职高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市有5个专业和1个实习实训基地跻身全省重点建设行列。2005年,**工业学校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七部委的表彰。

 三、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我市中职学校大多由薄弱学校改制而成,普遍存在办学空间局促、条件差、基础弱等先天不足现象,规模总量、结构质量、培养能力、实训条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如国家级重点学校市二职高、工业学校,占地均不足40亩。省教育厅要求市级职业教育今年招生增幅应达20%,但我们在增幅10%的情况下已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这个问题不仅带来了学历教育无法扩大的问题,也带来了非学历技能培训受限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保障部门、农委等部门都积极向上争取到了一些阳光工程、再就业工程的培训资金,并举办一些培训机构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如果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就会达到节约资源、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能力的效果。但是学校局促的办学条件会限制这种承担。

      2、在职业学校的扩建中,面临资金与空间的双重难题。如我们为二职高的扩建争取到了300万元的国家投入,并力求在二职高异地迁建扩大的同时,为主城区多保留、恢复一些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资源,缓解主城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但是保留得越多,可置换出的扩建资金就越少。

      3、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用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巨大的非学历培训,亟待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例如,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亟需“双师型”的教师,但是在现有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下,真正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很难进入的,只有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财政支付方式的改革,在以学校为单位、以生均经费为基准、包干办学经费并建立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学校用人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瞄准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引进教师、输出人才。

      4、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把招商与招智结合起来,引导外地院校来淮办学,但许多项目因缺乏土地而进展滞后甚至搁浅。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市外客商推广利用我市农村中学整合后的闲置资源开办职业学校,但是也存在着优质项目客商投不起,非优质项目客户看不起的难题。

      5、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小而全的矛盾。职业学校的课程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方便学生上课,提升学校档次,也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各校纷纷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体投资规模小、全市投资分散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中学撤并中整合下来的教育资源举办分校,也同样面临着实训难题。

  6、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尚未形成,关心、支持、尊重职业教育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滞缓。

 7、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科技推广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农村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迫切需要。投入不足,师资匮乏,致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发展严重失调。

 四、**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表二、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349.1  14.4

 第一产业 34.7  7.2

 第二产业 209.1  17.9

 工业 191.8  19.4

 建筑业 17.3  3.5

 第三产业 105.3  1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5.5  10.9

 批发和零售业 23.6  12.5

 住宿和餐饮业 5.4  13.8

 金融业 4.0  10.1

 房地产业 8.0  0.1

 其他服务业 38.8  10.5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新**镇就业岗位3.3万个,836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9.5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445元,增长20.2%。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08户,新增注册资金14.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9074户。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818户,从业人员6.8万人,注册资本金95.3亿元;共有个体工商户62409户,个体从业人员12.9万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5.6%,占GDP比重为36.1%。我市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城市。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2%,涨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9个、 1.8个和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15.7%,其中猪肉上涨23.4%、油脂上涨35.3%、鲜蛋上涨9.3%、蔬菜上涨17.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7.3%。

 表三、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类别 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6.2

 食品 115.7

 #粮食 104.0

 油脂 135.3

 肉禽及制品 125.4

 水产品 122.7

 蔬菜 117.6

 烟酒及用品 101.5

 衣着 97.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3.3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8

 交通和通讯 99.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8

 居住 101.7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6.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26.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127.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医疗、住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有效解决。

 (一)农业:我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90.3万亩,比上年扩大3.9万亩,增长1%,总产量达到115.7万吨,比上年增收14.2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81.9万吨,增长14.8%;油料产量12104吨,增长26.6%;棉花产量7432吨,增长16.6%。全年新增造林面积836公顷,新建完善农**网4667公顷,新育苗144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23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22%,林木绿化率达到19.55%。全年出栏生猪54.5万头、牛0.8万头、羊46.2万只、家禽1256.6万只,分别增长14%、23.7%、15.4%和13%;肉类总产量7.2万吨、禽蛋产量3.8万吨,分别增长9.4%和3.6%。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雨润、思朗食品、天宏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表四、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157431 14.0

 #夏粮 818957 14.8

 秋粮 338474 12.0

 油料 12104 26.6

 #花生 8452 59.8

 油菜籽 2285 -19.8

 棉花 7432 16.6

 蔬菜 374845 9.6

 水果 86336 -0.9

 肉类 72451 9.4

 禽蛋 37583 3.6

 水产品 23749 5.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万台,增长5.2%;农用拖拉机11.6万台,增长1.8%;农用运输车1.5万辆,增长5.1%。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9.5千公顷,机播面积215.9千公顷,机收面积151.9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244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化肥施用折纯量8.8万吨,增长0.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35千公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五镇十村”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对6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三区参合率98.2%,**县参合率97%;“村村通”道路工程完成212.5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10多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中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100家重点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凤凰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对2.7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8.1万人;**区**镇洪庄村成功入选全省首批 “十佳村”。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它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我市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农业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市成功引进江苏雨润、天津宝迪、山东六和、鲁王、**正虹、唐人神等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香港锦泰饼干、台湾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润发、沃尔玛超市、**润恒、浙江赛尔物流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项目。二是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2009年,**宝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口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三是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hm2,标准化养殖小区403个;已通过无公害种植基地认定面积2.67万hm2、无公害养殖规模303万头(只);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3万hm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化链条式发展。全市已初步建成**县百善粮油食品工业园、**市口子工业园、**区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区宝迪食品工业园、**区六和肉鸭加工5大食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认证安全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11种农产品成为**省名牌,15种农产品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560多家,带动农户23万户,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总数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其中三区一县实现增加值45.6亿元,增长60.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4.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36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8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4086.6万吨,洗精煤733.4万吨,分别增长10.9%和8.1%;白酒23632千升,增长40.8%;焦炭178.8万吨,增长67.8%;水泥227.6万吨,增长18.4%;印染布10756万米,服装773.9万件,分别增长22.7%和215.6%;发电量9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1%。

  

 表五: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4086.6 10.9

 洗精煤 万吨 733.4 8.1

 发电量 亿千瓦时 99.0 -1.1

 小麦粉 万吨 40.9 16.8

 配混合饲料 万吨 32.7 52.8

 饮料酒 千升 114369 87.2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23632 40.8

 啤酒 千升 90737 104.7

 纱 吨 29572 -16.1

 布 万米 4945 -47.7

 印染布 万米 10756 22.7

 服装 万件 773.9 215.6

 焦炭 万吨 178.8 67.8

 水泥 万吨 227.6 18.4

 日用玻璃制品 吨 43601 4.9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3亿元,增长42.5%;实现利税59亿元,增长71.9%,其中利润 17.6亿元,增长144%;亏损企业亏损额2.9亿元,比上年下降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2%,比上年提高3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3.4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3亿元,增长6.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6.1亿元,增长12.7%,竣工产值31.3亿元,增长22.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10.8万平方米。

 (三)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0942万美元,增长50%。其中出口10270万美元,增长75.5%。分出口主体看,市级外贸公司出口2881万美元,增长191%;县级外贸公司出口2304万美元,增长3.1%;自营生产企业出口

 3821万美元,增长69.5%;“三资”企业出口1264万美元,增长377%。进口67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3.6%。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中博会、高交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成功举办2008中国(**)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36.9亿元,协议利用市外资金35.3亿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0258万美元,增长62.3%;引进市外资金150.5亿元,增长21.3%,其中省外资金101.5亿元,增长21.2%。美国高盛、湖**河智能、江苏雨润、香港锦泰食品、上海索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

 园区经济加快成长。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区项目不断增多,规模工业成长速度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项目区五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增长106%;建成投产企业3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

 (四)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881人,在校学生29136人,当年毕业学生6553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4所,在校学生3.4万人,当年毕业学生9626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6.4万人,其中,高中30所,在校学生5.2万人;初中108所,在校学生11.2万人。小学420所,在校学生20.1万人;幼儿园73所,入园儿童3.6万人。2008年全市报名参加考试人数22531人,录取考生12485人,录取率为55.4%。其中,本科录取6291人,高职(专科)院校录取61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5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9.83%。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0万名城乡学生学杂费、20万名农村学生教科书费;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亿元,有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40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28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50项。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59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24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17个。主要科技成果有:**矿区近距离煤层大采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宿县临涣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及对瓦斯赋存特征的控制等。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 27.3亿元,利税3.8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5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7亿元。首次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精细化工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挂牌运行,实现了孵化器建设零的突破。**县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强县”;五沟镇、**镇、段园镇被列入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166件,比上年增长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8件,增长17.1%;专利授权95件,增长61%。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专利技术推介会,签订意向协议385个,合同11个。

 (五)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02‰,人口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长率6.66‰。在全省2008年度考评中,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工作以及城市、农村三条线全面突破,同时受奖;一举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县”三项荣誉。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8%。

   

 表六:

 2008年末全市人口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市户籍人口 215.8 -

 其中:非农业人口 93.2 43.2

 农业人口 122.6 56.8

 其中:男性 110.5 51.2

 女性 105.3 48.8

 其中:0-18岁 45.2 21.4

 18-60岁 141.3 65.5

 60岁及以上 28.3 13.1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1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8821元,增长8.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1.7%,衣着支出增长7.2%,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20.2%,居住支出增长28.3%,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分别下降23.3%和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比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台,电冰箱90台,空调器106台,移动电话126部,淋浴热水器83台,照相机27架,家用电脑55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比上年增加722元,增长2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79元,增长42.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4.7%,衣着支出增长6.9%,居住支出增长16.6%,交通通讯支出增长4.1%,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9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6.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4万人。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0301万元,保障81.2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920万元,保障46.2万人次。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总面积13.3万平方米的南黎花园交付使用,解决了1092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滨河花园一期工程楼栋全部封顶;**矿业集团完成棚户区改造5.2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所 37个,床位2876张,收养各类人员2346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48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0个,网点13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6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50万元。

 五、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市、县区人民政府在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三大任务。鉴于当前职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更加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二)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建设1000年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从2005年起至2010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共6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中央财政今年9月宣布今年将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在全国选择10000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我们要争取从这些项目中获得支持。

      二是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使市、县区城市教育费附加逐步达到不低于30%的比例定向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逐步达到不低于15%的比例,定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今年秋季招生,市政府已设立了100万元职教发展专项经费和100万元中职贫困生助学金。

      三是招商引资部门要尽快制订社会事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外资、民间投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省、市有关根据振兴职业教育意见的精神,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近期要重点解决好市二职高异地迁建工作,落实好工业学校已规划的63亩校园用地;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配合县区人民政府,做好**县职教中心、**区职教中心、**区职教中心、**区职教中心相关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教育、人事等部门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校企双向流动,努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前,力争我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由现在的35%提高到60%以上。

      要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有特色才会有出路,努力扩大学校就业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1、积极筹建**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市教育局已代草拟了《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方案》、《**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市政府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包括师资、专业、实训基地的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2、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争取创办若干所示范性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4、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5、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根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的大力振兴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各地都要建立高规格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且规定由党委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任组长,政府分管经济、教育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育、劳动保障、经委、发改委、财政、民政、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市政府将向市委提出工作建议,尽快建立我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六、结语

 乡村职业教育是一类典型的教育问题,但是它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大视野,把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视野由教育部门纵向探索引向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综合发展战略上,使职业教育立足于乡村现代化的需要、农民发展的需要、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不仅要解决农民生活出路问题,而且要解决农民发展问题,解决农民生存质量问题,解决城乡发展公平问题,使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农民的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 从而达到实现农民现代化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促使乡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保持一致。

Tags: 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   社会经济发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