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谈判技巧 / 正文

论图表法在复沓式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2022-09-09 12:55:03

尹东海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教学的影响。”[1]而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容易、快捷地进行理解,适宜的教学方法便成为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便较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论述图表法在“复沓”式古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一、图表法的特点

图表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图表,并根据图表组织教学活动,或利用图表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图表法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直观性。图表法往往能将文本中关键信息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呈现出来,而关键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往往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也隐含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这也正是阅读教学中需要理解和感悟的核心内容。

其次,精确性。一方面,图表法需引导读者精确地摘录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图表对关键信息的分类和比照,读者可精确地感知、辨析、体验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主旨。

第三,科学性。图表法对文中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和分层,符合知识在人脑中存储的图式原理,即人脑存储知识的“图式单元是呈层级系统分布的,高层次的图式单元又含有众多的次单元。图式单元之间、低层次的图式单元和高层次的图式单元之间又相互联系,构成各种知识网络并储存于大脑之中”。因而“能更好的帮助读者激活头脑中的己有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容易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把所学内容以图式的形式更深刻地记忆在脑海里”。[2]

二、图表法在“复沓”形式古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中小学教材中复沓式的古诗,主要选自《诗经》,其文学性和文化性均十分重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但无论在教师的教这一方面,还是学生的学这一方面,都是一个难题。复沓形式的古诗一般有三节或三节以上,每节只是在每句的同一关键部位替换了一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形成一种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格调。这种形式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优美;整体感知起来,情感真切凄婉,意境深邃隽永。一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理解时,就面临一个困境:对照注释进行翻译,每节的意义基本差不多;体验情感,各节所表现的情感也基本一样;想要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除了赋比兴之外,其他均隐藏得很深;想要探讨诗歌的抒情结构和表达结构,几乎无从下手。面对如此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法,进行深入地解读。现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为例,探讨图表法的运用技巧:

蒹 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摘取关键信息,设计表格将关键信息进行分类。

该如何摘取关键信息呢?首先,复沓式古诗中的关键信息一般是每句同一关键部位所替换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三句中,“苍苍”“萋萋”“采采”就是每一节第一句相同关键部位被替换掉的词,因此这三个词就是关键信息。其次,关键信息还应该是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中的“溯游”“溯洄”两个词虽然没有被替换过,但也是关键信息。

表格设计需要根据诗歌的意象来进行。如,《蒹葭》中有“蒹葭”“白露”“伊人”“从之”(追寻)、“道”(路途)、“宛在”(抒情主人公所感)等6个意象,因此可设置6个纵向栏目。各节的内容和解读的内容可设置为横向栏目。具体如下表:

(二)探究各个纵向栏目所蕴含的意义。

“蒹葭生长”栏:“蒹葭”,《说文·艸部》:“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秀”,《说文·禾部》:“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在《康熙字典》中,“秀”解释为“荣也,茂也,美也,禾吐华也”。因此,诗中所描写的“蒹葭”,应该是尚未抽穗之前的芦苇,甚至尚未长到最为繁盛时期,即春季与夏初时期的芦苇。那么,“苍苍”,指芦苇看上去一片青黑色的样子。应为春季的3月末4月初,芦苇发芽长叶之后,一眼望去,漫天遍野的苍翠之色。萋萋,“正指此时蒹葭根叶青白二色的鲜明呈现”,应为春季4月左右,芦苇开始拔节长高时候的情景。采采,指的是蒹葭“根茎包叶青色而带有红白二色”的鲜明色彩。[3]应为春末夏初时期,芦苇已经长高,开始长得茂盛。通过对“蒹葭生长”栏的探究,可知詩歌通过蒹葭生长过程的变化来喻示对伊人的思念在季节上的递进,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漫长而坚定,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归于平淡,相反,思念如蒹葭生长一样生机勃勃,越来越繁茂。

“白露状况”栏:“白露为霜”中的白露,至少是霜降节之后的白露,只有这个时节的露水才能在凌晨最冷时分凝结成霜。“未晞”中的“晞”字,《说文解字》:“干也。”但在《康熙字典》中还记录了另外一种解释:“《传》晞,明之始升。《疏》晞谓将旦之时,日之光气始升于上。”因此,“晞”指清晨天刚刚放亮的时候,凌晨时分所凝结的霜露开始化成晨雾。结合上下语境,“未已”是指早晨太阳出来后,霜露已经大部分化成晨雾,只有一点点残留。综合上述理解,白露意象的描写,实则是通过描写白露从凌晨凝霜到开始蒸发,到蒸发得快完净的过程,实则表达抒情主人公思念伊人在某一天时间上的递进过程:抒情主人公因思念“伊人”而在寒气逼人的凌晨醒来而无法入眠,眼见着白露凝结成霜;眼见着天色将明、霜露蒸发,眼见着朝阳高升,霜露蒸发将尽。极尽对伊人的思念之苦。

“伊人位置”栏:“在水一方”,指“伊人”在河流的对岸之上。“水之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指河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即水岸长满草的斜坡。“水之涘”,指水边。伊人所在的位置,从岸上,下到水岸的草坡,再下到水边,离对岸的抒情主人公越来越近,形成了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表达了“伊人”对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与盼望之情。

“追寻方式”栏:诗歌中,反复咏唱着“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均指逆流而上,表明抒情主人公追求“伊人”坚定不移的意志。

“追寻路途”栏:道阻,道路险阻。长,漫长遥远;跻,攀登艰难;右,用手相助才能行走。运用了同义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抒情主人公追求“伊人”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放弃的决心。

“抒情主人公所感”栏:水中央,指河流中间的小沙洲。《说文·土部》:“坻,小渚也。”《说文·水部》:“沚,小渚曰沚。”运用了同义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感觉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地追求,“伊人”总好像在河流中的小沙洲上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内心充满了悲伤和绝望之情。

(三)栏目之间对照所呈现出的意义。

1.“蒹葭”栏与“白露”栏

“蒹葭”栏中,“蒹葭”的生长状况为“苍苍”“萋萋”“采采”,处于春末夏初时节,即公历3月到5月这个时间段,是芦苇正在生长,但尚未长得非常茂盛的时期。而“白露”栏中所描写的白露已经凝结成霜,应已到了霜降节气,即公历10月下旬,秋末冬初时节。因此,诗中咏唱“蒹葭”所代表的时间是春夏季节,咏唱“白露”所代表的时间是秋冬季节,中间相差近两个季节。但为何要将“蒹葭”与“白露”连唱在一起呢?结合“蒹葭”栏与“白露”栏之间的总体语境,可知抒情主人公故意通过蒹葭生长与白露为霜之间巨大的时间跨度,反复表达了自己对“伊人”的思念从春夏蔓延到秋冬,极言自己对“伊人”的思念。因此,抒情主人公通过这两栏中的意象,利用时间的递进,咏唱了三重程度的思念之情:第一重,通过“蒹葭”“白露”意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从春夏绵延到秋冬,思念漫长悠远;第二重,通过“苍苍”“萋萋”“采采”意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念随着季节的流逝而日趋炽热深切;第三重,通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意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夜不能寐,望空徘徊的真挚艰苦的思念之情。

2.“蒹葭”“白露”栏与“伊人”栏

“蒹葭”“白露”栏的意象通过时间的重重递进,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而“伊人”栏的意象,通过空间转换的递进,表达了对抒情主人公的思念。由此可知,抒情主人公和“伊人”应是一对互相思慕的伙伴、君臣,或互相爱恋的情侣。

3.栏目之间的整体意义

前三栏中,极力表达抒情主人公和“伊人”之间深切真挚的思念之情,第四、五栏中却反复咏唱追寻的艰辛和困难,因而,加重了第六栏中思而不得的悲剧感,让抒情主人公深深地陷入了所思之人近在眼前,却永无可及之机,宛如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的绝望、悲伤之情。

(四)表现手法分析

通过文本中关键信息的摘录和分析,抒情主人公隐藏在作品之中的表现手法就非常直观地呈现在面前:

(1)递进

咏唱“蒹葭”:以季节(从春到夏)的递进,表达抒情主人公思念之情的与日俱增。

咏唱“白露”:以一天内时间(从凌晨到早晨)的递进,表达抒情主人公思念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咏唱“伊人”:以空间转移的递进,表达伊人热切地思念着抒情主人公,却又无可奈何的境况。

(2)反复

反复咏唱“从之”,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决心非常坚定。

反复咏唱“道阻”,一方面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寻过程中所面临重重困难,且非常艰险,另一方面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不惧艰险,永不放弃的意志。

反复咏唱“宛如”,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历尽艰难困苦去追寻,但“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得,因而内心涌动起痛彻心扉、绵绵无尽的悲伤和绝望,让读者感受到的深沉的悲剧色彩。

(五)诗歌结构分析

“蒹葭”意象群以春夏季节递进,“白露”意象群以秋冬一天内的时间点递进,形成了长时与短时的对称、春夏与秋冬的对称。“蒹葭”“白露”栏以时间的递进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伊人”栏以空间的递进来表达伊人对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形成了时空的对称和思念主体的对称。这样,建构了诗歌内部完美而均衡的抒情结构。

前三栏体现了“思念”主题,后三栏体现了“追寻”主题,思念主题全采用递进手法来表达,追寻主题全采用反复手法来表达。形成了全文形式整齐、逻辑严谨,前后对称的表现结构。

因此,從表面上看,《蒹葭》只是采用了一咏三叹的复沓手法,但通过摘录关键信息,以表格法进行分类,不仅能深入细致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体验诗歌优美感伤意境,更能层层深入地探知诗歌中巧夺天工的表现技巧,让读者惊叹于创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三、以《采薇》前三节对图表法的运用技巧进行验证

通过设计图表的形式,对复沓式古诗《蒹葭》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表现手法、抒情结构、表现结构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是不是只有《蒹葭》这一篇古诗才适合于采用图表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呢?那就再选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采薇》的前三节,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以验证图表法对复沓形式古诗解读的适用性。

《采薇》与《蒹葭》一样,也是选自于《诗经》,它的前三节也采用了复沓的创作手法,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与《蒹葭》一样的困难。课文前三节内容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现根据前一部分内容中所论述的方法,摘取关键信息,设计表格,进行分析,如下表:

(一)每个纵向栏目中显示的意义

“薇菜生长”栏:周朝的戍边将士,从薇菜发芽开始,到薇菜长出柔条,到薇菜茎叶变硬了,一直在采摘薇菜做粮食。通过季节的递进,一方面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生活极其艰苦,连基本的粮食保障都没有,只能靠长年累月地采摘野菜作为充饥的食物。另一方表达了戍边时间之漫长,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周而复始。

“归家情况”栏:反复咏唱盼望自己能尽快回家,却总是不能回家,表达了戍边将士强烈的归家愿望,以及不能归家的悲伤之情。

“心理感受”栏:由“不遑启居”的身心劳累,发展到担忧不能归家的“忧心烈烈”,再到担忧国家遭受猃狁侵扰边境之祸不能停息的“忧心孔疚”,诗歌从心理感受角度步步递进,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在心理上长时间承受着越来越大焦虑与压力,内心充满着深切的悲苦之情。

“不归之因”栏:诗歌反复咏唱“猃狁之故”“我戍未定”“王事靡盬”,意味着戍边将士充分认识到,使得自己不能归家的原因是猃狁对祖国边境的侵犯,由此表达了将士对敌人强烈的怨恨之情,激发出他们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同时也表达了将士们务将击垮猃狁,平定边疆的爱国之心。

(二)栏目之间对照呈现出来的意义

以“心理感受”栏目为中心,对照其他栏目和文本,从关键信息的归类中,还可以隐约窥知抒情主人公在军中的生存状况。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关注自己“不遑启居”的情况。在《说文·尸部》:“居,蹲也。”即戍守边疆忙得连蹲下来休息一下的时间都没有。这一般是军队中普通士兵的个人感受。第二节中,抒情主人公心中“忧心烈烈”,忧的是“我戍未定”和“载饥载渴”,考虑的是战争何时结束和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这应该是从更高的角度,从中下层军官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第三节中,抒情主人公心中“忧心孔疚”,忧的是“王事靡盬”,站在国家、君王的层面考虑问题,这应该是中上层军官的视角。

因此,综合各栏目之间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抒情主人公开始是普通的士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事的发展,抒情主人公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步成长为中下层军官、中上层军官。这一方面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吃苦耐劳,作战勇猛,军功显著。另一方面也喻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抒情主人公一同戍边的士兵大多在漫长的戍边战争中牺牲,随着新兵的补充,战争中幸存的、有经验的士兵逐步提升为中下层军官。

第二种理解是:第一节,咏唱了普通士兵的心声;第二节,咏唱了中下层军官的心声;第三节,咏唱了中上层军官的心声。

无论哪种理解,均为上述三节诗歌奠定了基本的解读格调:周朝戍守边疆的将士,从普通士兵到中下层军官,乃至中上层军官,一起采食薇菜渡过生活上的艰苦,互相安慰和鼓励克服思家之苦和内心忧惧,将士们同仇敌忾,誓死抗击敌人的侵扰,保卫国家的安宁。正因为这种同甘共苦,上下一心的高昂士气,最终获得了后文中“一月三捷”的巨大胜利。

(三)表现手法

(1)递进

“薇菜生长”栏:描写所采薇菜的“作”“柔”“刚”三种状态,形成春、夏、秋季节更迭的递进,表达了戍边时间之漫长和艰辛。

“心理感受”栏:描述戍边过程中“不遑启居”“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心理感受,形成了抱怨、“忧心”“孔疚”等情感发展上的递进,表达了戍边将士对于战争的厌弃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反复

“归家情况”栏:反复咏唱“曰归”,却不能归。表达了归家的急切之心和不能归家的悲怨之情。

“不归之因”栏:反复咏唱导致自己不能归家的原因是“猃狁之故”,表达了对敌人侵扰祖国边疆、使得自己无法归家的愤恨之情。

(四)结构分析

对照各栏目所呈现的意义,可以发现诗歌采用三个层面环环相扣的因果抒情结构:因为戍守边疆漫长而艰苦,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归家愿望;因为强烈归家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内心充满着忧伤和怨恨;因为怨恨猃狁对祖国的侵扰而使自己不能回家,所以要同仇敌忾打败敌人才能回家。

从文本上很难看出诗歌的表达结构,但从表格中可清晰地发现抒情主人公在诗歌形式上建构起递进和反复两轮交错的对称结构。

四、运用图表法解读“复沓”形式古诗技巧的总结

复沓式的古诗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诗歌往往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的结构,建构一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艺术空间,文本中所蕴含的信息少而精炼,需要通过研究背景材料、通过关键词进行推断、通过读者个人背景知识进行补充等各种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艺术空间的大门。然而,复沓形式的古诗采用在每节每句的同一关键部位替换了一个近义词或同义词的创作手法,使得诗歌中所蕴含的信息更少,而且每节之间的含义近似,难于辨析。通篇读来,感觉到每节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因而采用图表法来解读复沓形式的古诗就显得非常有优势。

首先,运用图表法,需要摘取关键信息,将诗歌中重复出现的信息给过滤掉了,减少对读者理解上的干扰。而每节各句中所替换的词语,往往蕴含了诗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其次,复沓形式古诗的表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节同一句关键部位替换词语来形成意义的纵向递进关系或反复关系,从而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按照平常的从左到右,一节节阅读的方式,只能感知到诗歌创作者所表达意义的某一个层面或者某个点,都是孤立的意义,因而阅读者产生困扰,难于从全局的角度理解诗歌。而设置圖表的目的在于将摘取的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和分层。只要将每节中每一句相同表意位置中摘录出的关键信息,以意象为纵向栏目进行分类排列,诗歌创作者在该部位所欲表达的意义就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来。换言之,设置表格其实将人们习惯的横向阅读方式,转变成纵向阅读方式。而纵向阅读方式恰好符合复沓形式古诗的表意系统。

第三,对图表栏目中的信息进行纵向分析,细致辨别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会感受到诗歌中思想情感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文本思考同义词的表达意图,会体验到诗歌步步提升或层层加码的情感程度。同时,各纵向栏目中关键信息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会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通过比对各纵向栏目之间的关系意义,可以从整体上掌握诗歌的抒情结构和创作结构。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各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参考文献:

[1]何欣,王天平.群文阅读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112.

[2]刘玉荣.图表法阅读教学策略[J].新作文,2018(9):52.

[3]江习波.《诗·秦风·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辨释[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74-75.

猜你喜欢 伊人白露抒情 长相思·相思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4期)2021-09-05白露月夜吟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1期)2021-03-24白露飞天(2020年4期)2020-04-17伊人时尚人物画报(2020年13期)2020-03-09伊人时尚人物画报(2020年5期)2020-01-03会抒情的灰绿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19年6期)2019-06-28白露米酒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9年9期)2019-02-02约会幸福·婚姻版(2016年9期)2016-09-27

Tags: 古诗   图表   技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