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政务讲话 / 正文

李鸿章晚年之心境浅探 李鸿章

2019-12-03 07:39:06

李鸿章,洋务运动之主将,晚清政局第一人。梁任公曾为其作传,云: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来第一流要紧人物[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②],由此可以概见李氏之地位。试查李氏历任之官,为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直隶总督,亦可证明李氏地位之高,满清一代汉人绝无仅有者也。

然而此种地位,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虽存其名,但已无其实。不仅如此,李氏自身亦险遭不测,赖慈禧太后保全得以身免,然已臭名昭著,被目为汉奸、卖国贼,遂有被拒绝参加强学会之尴尬。前后反差之大可以想见:甲午前,号为爵相,门庭若市;甲午后,门生故吏纷纷而去,庭可罗雀。甲午前,有功高震主之嫌;甲午后,军政大权俱失。不止于此,李氏安身立命之北洋陆海军,亦在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岂不痛哉?种种反差必然造成李氏晚年心境之重大变化。

甲午战后,李氏闲居贤良寺,感慨系之: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且不问李氏如何开脱自己,但实情确如此。李氏办洋务三十余年,自是尝尽其中甘苦,然甲午一战三十年洋务运动之成果毁灭殆尽,其中原因,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一书分析极为细致,原因有三大端:一曰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之冲突;一曰满清统治者对汉人新兴势力之猜防;一曰宫廷矛盾与朝臣党争。而且各种原因错综复杂,非有如炬之眼光不能透视之,此亦可见甲午一战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大清帝国,尽毁洋务运动之成果,不能由李氏一人承担之。梁任公亦言: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再者,李氏自己剖析甲午战败之原因,云: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可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萁,亦可支吾对付。乃必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负其责?细细分析李氏之言,其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叹哉!惜哉!悲哉!合肥合肥,汝甘心乎?

又有,清流势力之抨击亦使李氏心灰意冷,三十年来,无日不在谣诼中,甲午战后慨然有隐退之思,然门生之劝阻,老骥驮枥之心,为国尽忠之心,名分犹在,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故李氏依然继续其从政生涯。然而军政大权俱失,国家大事无由预闻矣。仅以其外人所重,与国际间尚有声望,故甲午战后所经办之事,亦大都有关外交之事务。有《中俄密约》,尤其是《辛丑条约》之签订,收拾大局,于暮年残景中放一异彩,可幸亦可哀也。由此可见李氏晚年之心境亦有元老重臣之思,不忘裱糊匠之职责所在焉!

又有,李氏之绝命诗最能体现其晚年之心境也,诗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大将旌旗落日坛。寰海尘氛犹未了,诸君莫坐等闲看。晚年回顾其一生,车马未离鞍,为国尽忠,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然国家与人民在苟延残喘,愧疚之心情可以概见。为何如此?难言矣!唯有感慨。临死之言,仍劝告同僚们尘氛犹未了,不要麻痹。心有未甘之情,可以想见矣!

呜呼!梁任公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至此,余有同感矣。再以任公之言以结束本文: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呜呼!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③]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