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政务讲话 / 正文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2020-09-29 20:15:23

QB 河南国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标准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SJQ01—SG—006—2016 版 本:
A 版 序列编号:
批 准 人:
2017-01-01发布 2017-01-01实施 目 录 1 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3 1.1 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3 1.2 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工艺标准 9 1.3 卷材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3 1.4 涂料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8 1.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24 1.6 金属板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27 1.7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31 2 排水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35 2.1 渗排水、盲沟施工工艺标准 35 3 注浆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40 3.1 预注浆、后注浆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40 4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水施工工艺标准 46 4.1 变形缝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46 4.2 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50 4.3 孔口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56 4.4 穿墙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59 4.5 坑、池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66 1 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1 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1.1.1 总 则 1.1.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防水等级为1~4级的地下整体混凝土结构。不适用于环境温度高于80℃、允许裂缝开展宽度大于0.2mm的结构或处于耐侵蚀系数小于0.8的侵蚀性介质中使用的结构。

1.1.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15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1.1.2 术语、符号 1.1.2.1 术语 (1)地下防水工程: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山岭及水底隧道、地下铁道、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1.1.3 基 本 规 定 1.1.3.1 防水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 m3,其中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 m3。其抗渗等级不得小于P6。

1.1.3.2 防水混凝土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1.1.3.3 防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质检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未经建设(监理)单位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1.1.4 施 工 准 备 1.1.4.1 技术准备 (1)按设计资料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和工人上岗操作培训。

(2)按设计资料计算工程量,制定材料需用计划(含技术质量要求)。

(3)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办法。

(4)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特殊部位施工技术措施。

1.1.4.2 材料要求 (1)水泥:水泥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在设计文件中未明确规定时,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经试验确定。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无论采用何种水泥,均应采用外加剂和掺合料配制混凝土,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2)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宜为5~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为输送管径的1/4,吸水率不应大于1.5%,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

(3)细骨料:宜选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不宜使用海砂。

(4)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5)外加剂:其品种和用量应经试验确定,其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质量要求。

(6)掺合料: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Ⅱ级,烧失量不应大于5%,用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硅粉的比表面积不应小于15000 m2 /kg,SiO2含量不应小于85%,用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5%,其他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1.1.4.3 主要机具(表1.1.4.3) 表1.1.4.3 序号 机具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说明 1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采用预拌混凝土泵送 2 搅拌运输车 6m3、7m3、9m3 3 车泵 伸臂16~47m 4 拖式泵 HTB60、80、90 5 布料机 拖式泵配套 6 搅拌机 强制式350L、500L、750L 根据工程确定 7 机动翻斗车 1000kg 根据工程确定 8 磅秤 2000kg 9 胶轮手推车 10 漏斗 根据现场确定 11 串筒 根据现场确定 12 试模 普通试模、抗渗试模根据工程量确定 1.1.4.4 作业条件 (1)钢筋、模板工序已完成,办理隐蔽工程验收、预检手续。检查穿墙杆件是否已做好防水处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并提前浇水湿润。

(2)对各班组做好技术交底。

(3)材料需经检验由试验室试配提出混凝土配合比,并换算出施工配合比。

(4)运输路线、浇筑顺序均已确定。

1.1.5 材料和质量要点 1.1.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水泥强度等级不宜小于32.5级,水泥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复检报告。不应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禁止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并不应将相同品种、强度等级但不同批次水泥混合使用。

(2)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所含泥土不得呈块状或包裹石子表面,石子的吸水率不大于1.5%。

(3)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PH值大于9的碱性水、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量1%的水,以及海水、污水、工业废水等均不得使用。

(4)熟悉外加剂厂提供的技术资料以及产品说明书,必要时进行复检和模拟试验。

1.1.5.2 技术关键要求 (1)严格控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宽度,对处于与土体直接接触的混凝土构件,规定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对特殊重要工程、薄壁构件或处于侵蚀性水中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控制在0.1~0.5mm。

(2)防水混凝土结构常采用普通防水混凝土和外加剂防水混凝土,且其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

提高普通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应采取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各项技术参数的措施。水胶比不宜大于0.50。砂率以35%~40%为宜,泵送时可增加到45%。灰砂比以控制在1:1.5~1:2.5的范围为宜。

(3)做好防水混凝土的试配工作是保证防水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

(4)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控制在3%~5%。

(5)普通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泵送混凝土入泵坍落度宜为l00~14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mm~140mm(地下防水技术规范为120-160mm),坍落度每小时损失不应大于2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m。

1.1.5.3 质量关键要求 (l)所用外加剂应有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现场复验其各项性能指标应合格。

(2)检查混凝土拌合物配料的称量是否准确,如拌合用水量、水泥用量、外加剂掺量等。

(3)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两次。掺引气型外加剂的防水混凝土,还应测定其含气量。

(4)检查模板尺寸、坚固性、有无缝隙、杂物,对欠缺处应及时纠正。

(5)检查配筋、钢筋保护层、预埋件、穿墙管等细部构造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后填写隐蔽验收单。

(6)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浇筑过程中有否离析现象,观察浇捣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检查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情况。

(8)墙、柱模板固定应避免采用穿钢丝拉结,固定结构内部设置的紧固钢筋及绑扎钢丝不得接触模板,以免造成渗漏通路线,引起局部渗漏。

(9)如地下水位较高,应采取措施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底板以下0.5m,直至地下结构浇筑完成,回填土完毕,以防止地基浸泡造成不均匀下沉,引起结构裂缝。

1.1.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混凝土搅拌机及配套机械作业前,应进行无负荷试运转,运转正常后再开机工作。

(2)搅拌机、皮带机、卷扬机等应有专用开关箱,并装有漏电保护器,停机时应拉断电闸,下班时应上锁。

(3)混凝土振动器操作人员应穿胶鞋,戴绝缘手套,振动器应有防漏电装置,不得挂在钢筋上操作。

(4)使用钢模,应有导电措施,并设接地线,防止机电设备漏电,造成触电事故。

1.1.5.5 环境关键要求 (1)施工场地应平整,夜间施工照明应有保证。

(2)冬期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夏期施工时,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降低原材料温度、减少混凝土运输时吸收外界热量等降温措施。

(3)采用掺化学外加剂方法施工时,应采取保温保湿措施。

1.1.6 施 工 工 艺 1.1.6.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混凝土配制→运输→混凝土浇筑→养护 1.1.6.2 操作工艺:
(1)模板支设 要求表面平整,拼缝严密,吸湿性小,支撑牢固,墙模板采用对拉螺栓固定时,应在螺栓中间加焊止水片(图1.1.6.2-1),管道、套管等穿墙时,应加焊止水环(图1.1.6.2-2),并焊满。

(2)混凝土配制 选购商品混凝土应遵照《预拌混凝土》GB 14902-2012的相关规定。混凝土应按照设计配合比,根据当天测定骨料含水率,计算出施工配合比配制,各种材料用量应逐一计量,且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应符合表1.1.6.2-1的规定。现场搅拌投料顺序为: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掺合料→水→外加剂。投料先干拌0.5~1min再加水,水分三次加入,加水后搅拌1~2min(比普通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0.5min)。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混凝土坍落度允许偏差参见表1.1.6.2-2。

图1.1.6.2-1 固定模板用螺栓的防水做法 1—模板;

2—结构混凝土;

3—止水环;

4—工具式螺栓;

5—固定模板用螺栓;

6—嵌缝材料;

7—聚合物水泥砂浆 图1.16.2-2 固定式穿墙管防水构造 (a)1—止水环;

2—嵌缝材料;
3—主管;
4—混凝土结构 (b)1—遇水膨胀橡胶圈;
2—嵌缝材料;
3—主管;
4—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组成材料计量结果允许偏差(%) 表1.1.6.2-1 混凝土组成材料 每盘计量 累计计量 混凝土组成材料 每盘计量 累计计量 水泥、掺合料 ±2 ±1 水、外加剂 ±2 ±1 粗、细骨料 ±3 ±2 注:累计计量仅适用于微机控制计量的搅拌站。

混凝土坍落度允许偏差 表1.1.6.2-2 要求坍落度(mm) 允许偏差 要求坍落度(mm) 允许偏差 ≤40 ±10 ≥100 ±20 50~90 ±15 泵送时入泵坍落度宜为120-140mm(地下防水技术规范为120-160mm),水灰比不得大于0.5,砂率宜为40%~45%,灰砂比宜为1:2~1:2.5。

(3)运输 混凝土运输供应保持连续均衡,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5h,夏季或运距较远可适当掺入缓凝剂,防水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后如出现离析,浇筑前应进行二次拌合。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使用泵送时,应预先泵水,再应用2~3m3原配合比水泥砂浆(减石子)润湿输送管内壁,并在间歇时保持一定余量以免空气进入输送管造成重新泵送时堵管。

(4)混凝土浇灌 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插入式振动器插点间距不应大于50cm,振捣时间宜为10~30s,振捣到表面泛浆无气泡为止,避免漏振、欠振、过振,表面再用铁锹拍平拍实,待混凝土初凝后用铁抹子抹压,以增加表面致密性。

(5)施工缝位置及接缝形式 1)施工缝是防水薄弱部位之一,应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底板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灌,墙体上不得留设垂直施工缝,一般只允许留水平施工缝,其位置留在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O~300mm处。距穿墙孔洞不得少于300mm。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较多的地段,并应与变形缝相结合。

2)施工缝的断面可做成不同形状,如埋设膨胀止水条、外贴防水层、中埋止水带等,水平施工缝构造见图1.1.6.2-3,变形缝的防水构造见图1.1.6.2-4,后浇带的防水构造见图1.1.6.2-5。

3)水平施工缝浇混凝土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水泥净浆,再铺30~50mm厚1:1水泥砂浆或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4)垂直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其表面清理干净,并刷素水泥浆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图1.1.6.2-3 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 (a)1—先浇混凝土;
2—遇水膨胀止水条;
3—后浇混凝土 (b)1—先浇混凝土;
2—外贴防水层;
3—后浇混凝土 (c)1—先浇混凝土;
2—中埋止水带;
3—后浇混凝土 图1.1.6.2-4 变形缝防水构造 1—混凝土结构;
2—金属止水带;
3—填缝材料 (6)养护 防水混凝土浇筑后4~6h应覆盖浇水养护,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0℃,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图1.1.6.2-5 后浇带防水构造 1—先浇混凝土;
2—遇水膨胀止水条;

3—结构主筋;
4—后浇补偿收缩混凝土 (7)冬期施工 应根据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确定冬期施工方案。对于一般寒冷地区,进入冬期施工阶段时,应对砂石表面覆盖,下料时防止冰、雪、冻结块进入搅拌机,必要时可对水适当加热(加热温度不大于60℃),适当延长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采用综合蓄热法保温养护,冬期施工掺入的防冻剂应选用合格环保产品,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大于l5℃。

在寒冷地区应掺入防冻剂,防冻剂品种的选择要注意其碱含量,并经试验确定。浇筑后应用保湿材料加塑料薄膜覆盖,做好蓄热保湿养护。

严寒地区应按有关严寒地区冬期施工的规定制定专门的技术措施进行施工。

1.1.7 质 量 标 准 1.1.7.1 主控项目 (1)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防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检验报告。

(3)防水混凝土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1.7.2 一般项目 (1)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窝等缺陷;
埋设件位置应正确。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2)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且不得贯通。

检验方法:用刻度放大镜检查。

(3)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其允许偏差为+8mm,-5mm;
主体结构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其允许偏差为±5mm。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1.8 成 品 保 护 1.1.8.1 浇筑混凝土时严禁踩踢钢筋,要确保钢筋、模板、预埋件的位置准确。

1.1.8.2 在拆模或吊运其他物件时,不得碰坏施工缝处企口、止水带及外露钢筋。

1.1.8.3 穿墙管、电线管、门窗及预埋件等应事先预埋准确、牢固、严禁事后凿打。

1.1.8.4 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时严禁堆载施工。

1.1.9 安全环保措施 1.1.9.1 安全保证措施 (1)现场施工负责人和施工员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经安全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施工员在下达施工计划的同时,应下达具体的安全措施,每天出工前,施工员要针对当天的施工情况,布置施工安全工作,并讲明安全注意事项。

(3)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教育制度、安全施工交底制度、施工机具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并落实到岗位,责任到人。

(4)防水混凝土施工期间应以漏电保护、防机械事故和保护为安全工作重点,切实做好防护措施。

(5)遵章守纪,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场设立安全措施及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牌、标语和安全警示标志。

(6)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作业人员衣着灵活紧身,禁止穿硬底鞋、高跟鞋作业,高空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禁止酒后操作、吸烟和打架斗殴。

1.1.9.2 环境保护措施 (1)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工地现场的临时设施,做到材料堆放整齐,标识清楚,办公环境文明,施工现场每日清扫,严禁在施工现场及其周围随地大小便,确保工地文明卫生。

(2)做好安全防火工作,严禁工地现场吸烟或其他不文明行为。

(3)注意施工废水排放,防止造成下水管道堵塞。

(4)定期会同监理、建设单位对工地卫生、材料堆放、作业环境进行检查。

1.1.10 质 量 记 录 1.1.10.1 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等)的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1.1.10.2 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包括抗压及抗渗试验)。

1.1.10.3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1.10.4 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

1.1.10.5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1.1.10.6 其他技术文件。

1.2 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工艺标准 1.2.1 总 则 1.2.1.1 适用范围 水泥砂浆防水层适用于地下工程主体结构的迎水面或背水面。不适用于受持续振动或环境温度高于80℃的地下工程。

1.2.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1.2.2 术语、符号 1.2.2.1 术语 (l)地下防水工程:指对房屋建筑、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及地下铁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3)刚性防水层:采用较高强度和无延伸能力的防水材料,如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所构成的防水层。

1.2.3 基 本 规 定 1.2.3.1 防水砂浆应包括聚合物水泥砂浆、掺外加剂或掺合料的防水砂浆,宜采用多层抹压法施工。

1.2.3.2 水泥砂浆防水层可用于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迎水面或背水面。

1.2.3.3 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在基础垫层、初期支护、维护结构及内衬结构验收合格后施工。

1.2.4 施 工 准 备 1.2.4.1 技术准备 (1)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和作业人员上岗培训。

(2)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外加剂等材料品种、性能及需用计划。

(3)确定配合比及各种材料计量方法。

1.2.4.2 材料要求 (l) 水泥应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或特种水泥,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

(2)禁止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用,并不应将同一品种、强度等级但不同批次水泥混用。

(3) 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1%,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不得大于1%。

(4)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5)聚合物乳液的外观为均匀液体,无杂质、无沉淀、不分层。聚合物乳液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水涂料用聚合物乳液》JC/T1017的有关规定。

(6)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的质量要求。

1.2.4.3 主要机具 砂浆搅拌机、水泵、灰板、铁抹子、阴阳角抹子、大桶、钢丝刷、软毛刷、八字靠尺、钅郎头、尖凿子、捻錾子、铁锹、扫把、木抹子、刮杆等。

1.2.4.4 作业条件 (1)结构验收合格,已办好验收手续。

(2)地下防水施工期间做好排水,直至防水工程全部完工为止。排水降水措施应按施工方案执行。

(3) 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粗糙、清洁、并充分湿润、无明水。

(4) 基层表面的孔洞、缝隙,应用与防水层相同的防水砂浆堵塞并抹平。

(5) 施工前应将预埋件、穿墙管预留凹槽内嵌填密封材料后,再施工防水砂浆。

1.2.5 材料和质量要点 1.2.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水泥、砂、石应有出厂合格证和复检报告。

(2)108胶的含固量10%~12%,pH值7~8,密度1.05t/m3。

(3)水泥砂浆防水层宜掺入外加剂、掺合料、聚合物等进行改性,改性后防水砂浆的性能应符合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中表4.2.8的规定。

1.2.5.2 技术关键要求 (1)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应分层铺抹或喷射,铺抹时应压实、抹平,最后一层表面应提浆压光。

(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拌合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施工中不得随意加水。

(3)防水层各层应紧密粘合,每层宜连续施工,必须留施工缝时,应采用阶梯形槎,但离开阴阳角处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m。

(4)防水层的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

(5)水泥砂浆防水层终凝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并保持砂浆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6)普通水泥砂浆防水层的配合比应按表1.2.5.2-1选用。

普通水泥砂浆防水层的配合比 表1.2.5.2-1 名 称 配合比(质量比) 水灰比 适用范围 水 泥 砂 素水泥浆 1 — 0.55~0.66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第一层 素水泥浆 1 — 0.37~0.40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第三、五层 水泥砂浆 1 1.5~2.0 0.40~0.50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第二、四层 注:掺外加剂、掺合料、聚合物等防水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所掺材料的规定,其中聚合物砂浆的用水量应包括乳液中的含水量。

1.2.5.3 质量关键要求 (1)水泥砂浆铺抹前,基层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值的80%。

(2)基层表面应坚实平整、粗糙、洁净并充分湿润,无积水。

(3)基层表面的孔洞,缝隙应用与防水层相同的砂浆填塞抹平。

(4)水泥砂浆防水层的施工质量检验数量,应按施工面积每l00m2抽查1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处。

1.2.5.4 职业健康关键要求 (1)配制砂浆掺用外加剂时,操作人员应戴防护用品。

(2)墙面抹防水层应在可靠的架子上操作。

1.2.5.5 环境关键要求 (1)对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等级应不低于C10,对砖石结构其砌筑用砂浆等级应不低于M5。

(2)水泥砂浆防水层不得在雨天及5级以上大风中施工。冬期施工时,气温不宜低于5℃。夏季施工时,不宜在35℃以上或烈日照射下施工。

(3)旧工程维修防水层,应将渗漏水部位堵好,或堵漏、抹面交叉施工,以保证防水层施工顺利进行。

1.2.6 操 作 工 艺 1.2.6.1 工艺流程 墙、地面基层处理→冲洗湿润→刷素水泥浆→抹底层砂浆→素水泥浆→抹面层砂浆→抹水泥砂浆→养护 1.2.6.2 操作工艺 (1)基层处理 1)清理基层、剔除松散附着物,基层表面的孔洞、缝隙应用与防水层相同的砂浆堵塞压实抹平,混凝土基层应作凿毛处理,使基层表面平整、坚实、粗糙、清洁,并充分润湿,无积水。

2)施工前应将预埋件、穿墙管预留凹槽内、嵌填密封材料后,再施工防水砂浆。

3)基层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值的80%。

(2)刷素水泥浆 根据配合比将材料拌合均匀,在基层表面涂刷均匀,随即抹底层砂浆。如基层为砌体时,则抹灰前一天用水管把墙浇透,第二天酒水湿润即可进行底层砂浆施工。

(3)抹底层砂浆 按配合比调制砂浆搅拌均匀后进行抹灰操作,底灰抹灰厚度为5~10mm,在砂浆凝固之前用扫帚扫毛。砂浆要随拌随用,拌合后使用时间不宜超lh,严禁使用拌合后超过初凝时间的砂浆。

(4)刷素水泥浆 抹完底层砂浆l~2d,再刷素水泥砂浆,做法与第一层同。

(5)抹面层砂浆 刷完素水泥浆后,紧接着抹面层砂浆,配合比同底层砂浆,抹灰厚度在5~10mm左右,抹灰宜与第一层垂直,先用木抹子搓平,后用铁抹子压实、压光。

(6)刷素水泥浆 面层抹灰1d后,刷素水泥浆,做法与第一层同。

(7)抹灰程序,接槎及阴阳角做法 1)抹灰程序宜先抹立面后抹地面,分层铺抹或喷刷,铺抹时压实抹干和表面压光。

2)防水各层应紧密结合,每层宜连续施工,必须留施工缝应采用阶梯形槎,但离开阴阳角处不得小于200mm。

3)防水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加入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施工要点:掺入聚合物量要准确计量,拌合、分散均匀,在1h内用完。

(8)加入聚合物水泥砂浆施工要点 1)掺入聚合物要准确计量。

2)拌合物分散要均匀。

3)在lh内用完。

(9)养护 1)普通水泥砂浆防水层终凝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并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2)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未达到硬化状态时,不得浇水养护或直接受雨水冲刷,硬化后应采用于湿交替的养护方法。在潮湿环境中,可在自然条件下养护。

3)使用特种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防水砂浆,养护应按产品有关规定执行。

1.2.7 质 量 标 准 1.2.7.1 主控项目 (1)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水泥砂浆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结合牢固,无空鼓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和用小锤轻击检查。

(3)防水砂浆的粘结强度和抗渗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方法:检查砂浆粘结强度、抗渗性能检测报告。

1.2.7.2 一般项目 (1)水泥砂浆防水层表面应密实、平整,不得有裂纹、起砂、麻面等缺陷;
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缝留槎位置应正确,接槎应按层次顺序操作,层层搭接紧密。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值的85%。

检查方法:用针测法检查。

(4)水泥砂浆防水层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应为5mm。

1.2.8 成 品 保 护 1.2.8.1 抹灰架子要离开墙面15cm,拆架时不得碰坏口角及墙面。

1.2.8.2 落地灰要及时清理使用,做到工完场清。

1.2.8.3 地面上人不能过早。

1.2.9 安全环保措施 1.2.9.1 安全保证措施 (1)现场施工负责人和施工员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2)施工员在下达施工计划的同时,应下达具体的安全措施,每天出工前,施工员要针对当天的施工情况,布置施工安全工作,并讲明安全注意事项。

(3)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教育制度、安全施工交底制度、施工机具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

(4)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5)遵章守纪,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场设立安全措施及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牌、标语和安全警示标志。

(6)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作业人员衣着灵活紧身,禁止穿硬底鞋、高跟鞋作业,高空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禁止酒后操作、吸烟和打架斗殴。

1.2.9.2 环境保护措施 (1)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工地现场的临时设施,做到材料堆放整齐,标识清楚,办公环境文明,施工现场每日清扫,严禁在施工现场及其周围随地大小便,确保工地文明卫生。

(2)做好安全防火工作,严禁工地现场吸烟或其他不文明行为。

(3)定期会同监理、建设单位对工地卫生、材料堆放、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开展施工现场管理综合评定工作。

(4)做好施工现场保卫工作。

1.2.10 质 量 记 录 1.2.10.1 原材料(水泥、砂、外加剂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1.2.10.2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2.10.3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1.2.10.4 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

1.2.10.5 其他技术文件。

1.3 卷材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3.1 总 则 1.3.1.1 适用范围 卷材防水是地下防水工程的一个分项工程,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或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主体迎水面铺贴的卷材防水层。

1.3.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1.3.2 术语、符号 1.3.2.1 术语 (1)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水量的等级标准。

(2)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具有纤维增强胎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胎体上涂覆高聚物改性沥青制成的柔性防水材料。

(3)-道防水设防:具有单独防水能力的一道防水层。

(4)冷粘法:用胶粘剂在常温下将卷材与基层、卷材与卷材间粘结的施工方法。

(5)热熔法:用火焰加热并将热熔型防水卷材底部的热熔胶熔化,进行粘贴的施工方法。

(6)自粘法:用卷材自带的粘结层与基层及卷材之间粘结的施工方法。

(7)热焊接法:用热风焊枪(机)加热,使热塑型卷材的需连接部位热融为一体。

(8)满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全部粘结的施工方法。

(9)空铺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在周边一定宽度内粘结,其余部分不粘结的施工方法。

(10)点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或打孔卷材与基层采用点状粘结的施工方法。

(11)条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条状粘结的施工方法。

(12)机械固定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以铆钉、压条等配件进行安装固定的施工方法。

1.3.3 基 本 规 定 1.3.3.1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分为4级,各级标准应符合表1.3.3.1的规定,卷材防水适用于防水等级1、2、3级的明挖法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 表1.3.3.1 防水等级 标 准 1级 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2级 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总湿渍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1‰,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1m2,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2处 其他地下工程:湿渍总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2m2,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
其中隧道工程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100m2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0.15 L/(m2.d) 3级 有少量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3m2,单个漏水点的最大漏水量不大于2.5L/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漏水或湿渍点数不超过7处 4级 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L/(m2·d) 1.3.3.2 卷材防水层应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所选用的基层处理剂、胶粘剂、密封材料等均应与铺贴的卷材相匹配。

1.3.3.3 地下防水工程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1.3.3.4 卷材防水层的厚度应按防水等级选用材料而定,其厚度应符合表 1.3.3.4的规定。

卷材厚度选用表 表1.3.3.4 防水等级 设防道数 合成高分子卷材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Ⅰ级 三道或三道以上设防 单层:不应小于1.5mm 双层:每层不应小于1.2mm 单层:不应小于4mm 双层:每层不应小于3mm Ⅱ级 二道设防 续表 防水等级 设防道数 合成高分子卷材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Ⅲ级 一道设防 不应小于1.5mm 不应小于4mm 复合设防 不应小于1.2mm 不应小于3mm 1.3.3.5 地下防水工程的卷材铺贴主要采用冷粘法、热熔法、热焊接法和自粘法。底板垫层平面部位的底层卷材直接用空铺法、点粘法或条粘法,其他的混凝土接触部位及卷材层间应采用满粘满铺。

为了保证卷材搭接牢固和封闭严密,卷材长短边的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100mm,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搭接位置应错开卷材的1/3~1/2幅度,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1.3.3.6 卷材防水层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部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要设置如干铺油毡等类材料的隔离层。

(2)底板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50mm。

(3)侧墙宜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护层,或砖砌保护墙边(砌边填实)和铺抹30mm厚水泥砂浆。

1.3.4 施 工 准 备 1.3.4.1 技术准备 (1)卷材防水层施工之前,应组织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的防水技术要求,编制卷材防水工程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

(2)卷材防水层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防水队伍施工,主要施工人员应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3)对分项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安全教育。

(4)原材料、半成品通过定样、检查(试验)、验收。

1.3.4.2 主要机具 卷材防水施工的主要机具为垂直运输机具和作业面水平运输机具以及铺贴施工中的压辊、喷灯及热熔所需的小型工具。

1.3.4.3 作业条件 卷材防水施工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上道工序防水基层已经完工,并通过验收;

(2)地下结构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起砂、空鼓等缺陷。

(3)基层表面应洁净干燥,含水不应大于9%。

1.3.5 材料和质量要求 1.3.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防水卷材的外观质量和物理性能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附录B.0.2规定抽样,复检,并提出试验报告。

卷材的延性和不透水性应符合表1.3.5.1-1和表达式1.3.5.1-2。

1.3.5.2 技术关键 (1)卷材防水层为一层或二层。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应小于3mm,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mm。

(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l.5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4mm。

(3)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坡角,其尺寸视卷材品种确定,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特殊部位,应铺贴卷材加强层,加强层宽度不应小于500mm。

1.3.5.3 质量关键要求 (1)卷材粘结牢固,无空鼓、起泡、翘边情况。边角及穿过防水卷材面的管道,预埋处构造合理封赌严密。

(2)成品保护合乎要求,卷材施工后不得出现凿打和损坏。

1.3.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参加沥青操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安全帽、口罩、手套、帆布脚盖等劳保用品,工作前手脸及外露皮肤应涂擦防护油膏等。

(2)地下室通风不良时,铺贴卷材应采取通风措施,防止有机溶剂挥发,使操作人员中毒。

1.3.5.5 环境关键要求 卷材防水层施工严禁在雨天、雪天、雾天和五级风及以上大风天施工。其施工环境温度采用冷粘法时不低于5℃。热熔法不低于-l0℃。施工场地应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底0.5m以下,必要时采取降排水措施。

1.3.6 施 工 工 艺 1.3.6.1 工艺流程(见下页) 1.3.6.2 操作工艺 (1)基层清理 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局部孔洞、蜂窝、裂缝应修补严密,表面应清洁,无起砂、脱皮现象,应保持表面干燥,并涂刷基层处理剂。当基层表面较潮湿(含水饱和但无渗漏),不能保持干燥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或潮湿界面隔离剂。界面处理剂干燥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在处理后的基层面上,按卷材的铺贴方向,弹出每幅卷材的铺贴线,保证不歪斜。(以后上层卷材铺贴时,同样要在已铺贴的卷材上弹线)。

1.3.6.3 目前大部分合成高分子卷材在地下防水工程中是采用冷粘法施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卷材性能相匹配的胶粘剂,若为双组分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搅拌均匀,在规定的可操作时间内涂刷完毕。胶结料涂刷应均匀,不漏涂、不堆积。根据胶粘剂的性能和施工环境要求,有的可以在涂刷后立即粘贴,有的要待溶剂挥发后粘贴。因此,必须控制好胶粘剂涂刷与卷材铺贴的间隔时间。

(2)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歪扭、皱折,要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气,并辊压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

(3)满贴的卷材,必须均匀涂满胶粘剂,在辊压过程中有胶粘剂溢出,以保证卷材粘结牢固,封口严密。

(4)卷材接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其宽度不小于l0mm。

(5)卷材的甩茬、接茬做法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11图4.3.23。

1.3.6.4 热熔法粘贴卷材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用火焰加热进行热熔法施工时,在卷材需加热的幅宽范围内,必须加热均匀一致,要求火焰加热器的喷嘴与卷材距离适当,并保持合适的移动速度,加热至卷材的粘贴面呈光亮的黑色时方可进行粘贴。加热不够或过度加热都会影响粘贴质量。

(2)厚度小于3mm的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加热时容易把增强胎体烧穿,因此,禁用热熔法粘贴。

(3)卷材表面熟熔后,立即滚铺卷材,将卷材下的空气排除,并使位置平直,不裂不扭,及时辊压。粘压应在至接缝边溢出溶化的高聚物沥青胶,使粘结严密,牢固。

(4)铺贴好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和错缝均需符合要求,粘结牢固,无空鼓、翘边、皱折等情况。

1.3.7 质 量 标 准 卷材防水层的施工质量检验数量应按铺贴面积每l00m2抽查一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三处。

1.3.7.1 主控项目 (1)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及其配套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卷材防水层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道等细部构造必须符合设计构造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3.7.2 一般项目 (1) 采用外防外贴法铺贴卷材防水层时,立面卷材接槎的搭接宽度,高聚物改性沥青类卷材应为150mm,合成高分子类卷材应为100mm,且上层卷材应盖过下层卷材。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2)卷材防水层的搭接缝应粘贴或焊接牢固,密封严密,不得有扭曲、皱折、翘边和起泡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侧墙卷材防水层的保护层与防水层结合紧密、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4)卷材搭接宽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0mm。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1.3.8 成 品 保 护 1.3.8.1 卷材运输及保管时平放不得高于4层,不得横放、斜放,应避免雨淋、日晒、受潮。

1.3.8.2 已铺好的防水卷材层,应及时来取保护措施。操作人员不得穿带钉鞋在底板上作业。

1.3.8.3 采用外防外贴法墙角留搓的卷材要妥善保护,防止断裂和损伤,并及时砌好保护墙。采用外防内贴防水层,在地下防水结构施工前贴在永久性保护墙上,在防水铺完后,应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及时做好保护层。

1.3.9 安全环保措施 1.3.9.1 由于卷材中某些组成材料和胶粘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燃性。因此,在材料保管、运输、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防火和预防职业中毒、烫伤事故发生。

1.3.9.2 施工过程中做好基坑和地下结构的临边防护,防止出现坠落事故。

1.3.9.3 高温天气施工,要有防暑降温措施。

1.3.9.4 施工中废弃物质要及时清理,外运至指定地点,避免污染环境。

1.3.10 质 量 记 录 质量记录参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中的有关记录。

1.4 涂料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4.1 总 则 1.4.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或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主体迎水面或背水面涂涮的涂料防水层。

1.4.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1.4.2 术语、符号 1.4.2.1 术语 (1)涂料防水:在基层上涂刷有机或无机防水涂料,经固化后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弹性具有防水能力的防水层涂膜。

(2)有机防水涂料:主要包括反应型防水涂料、水乳型防水材料和聚合物水泥型防水涂料,固化后形成柔性防水层,用于主体结构的迎水面作防水层。

(3)水乳型防水涂料:水乳型防水涂料是一类以水为溶剂的挥发固化型有机防水涂料。

(4)反应型防水涂料:双组分或多组分材料,按规定比例混合配制,涂刷后各组分发生交联反应,固化成膜的防水涂料,如聚氨酯防水涂料。

(5)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以聚合物乳液和水泥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添加剂制成的双组份防水涂料。

(6)无机防水涂料:包括水泥基、水泥渗漏结晶型防水涂料,在水泥中掺有一定数量的无机活性材料的涂料,可改善水泥固化后的物理力学性能。可用于主体结构的迎水面或背水面作防水层。此类涂料不适用于变形较大或受振动部位。

(7)-道防水设防:具有单独防水能力的一道防水层。

(8)胎体增强材料:聚酯无纺布、化纤无纺布或玻纤无防布等纤维材料,在两层涂膜之间铺贴用以提高涂膜的抗拉强度和改善其延伸率,使涂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9)耐水性:是指防水涂料在浸水168h后,材料的粘结强度及砂浆抗渗性的保持率(即与浸水前的比率)。

1.4.3 基 本 规 定 1.4.3.1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分为4级,各级标准应符合表1.4.3.1的规定,涂料防水适用于防水等级1、2、3级的明挖法地下工程防水设防。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 表1.4.3.1 防水等级 标 准 1级 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2级 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允许有少量湿渍。工业与民用建筑:湿渍总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1‰,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1m2,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不超过1处 其他地下工程:湿渍总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2m2,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不超过4处 3级 有少量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3m2,单个漏水点量不大于2.5L/d 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不超过7处 4级 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L/m2·d 1.4.3.2 涂料防水层应包括无机防水涂料和有机防水涂料。无机防水涂料可选用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有机防水涂料可选用反应型、水乳型、聚合物水泥等防水涂料。其厚度应根据防水等级按表1.4.3.2选用。

防水涂料厚度(mm) 表1.4.3.2 防水等级 设防道数 有机涂料 无机涂料 反应型 水乳型 聚合物水泥 水泥基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 Ⅰ级 三道或三道以上设防 1.2~2.0 1.2~1.5 1.5~2.0 1.5~2.0 ≥0.8 Ⅱ级 二道设防 1.2~2.0 1.2~1.5 1.5~2.0 1.5~2.0 ≥0.8 Ⅲ级 一道设防 / / ≥2.0 ≥2.0 / 复合设防 / / ≥1.5 ≥1.5 / 1.4.3.3 涂料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必须配套使用,所有材料均应有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要求。

l.4.3.4 防水涂料为多组分材料时,配料应按配合比规定准确计量、搅拌均匀,每次配料量必须保证在规定的可操作时间内涂刷完毕,以免固化失效。

1.4.3.5 防水涂料施工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板、顶板应采用20mm厚1:2.5水泥砂浆层和40~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宜设置隔离层。验收规范规定如下:顶板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机械回填时不宜小于70mm,人工回填时不宜小于50mm。

(2)侧墙背水面保护层应采用20mm厚1:2.5水泥砂浆;
验收规范规定如下:底板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侧墙迎水面保护层宜选用软质保护材料或20mm厚1:2.5水泥砂浆。

1.4.4 施 工 准 备 1.4.4.1 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掌握涂膜防水的具体设计和构造要求。

(2)编制涂膜防水工程分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其内容应包含, 1)人员、物资、机具、材料的组织计划;

2)与其他分项工程的搭接、交叉、配合;

3)原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检验方法;

4)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5)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中的技术要点;

6)本分项工程验收标准;

7)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的组织记录及表格形式;

8)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9)成品保护措施;

10)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l2)资料的整理要求。

1.4.4.2 材料要求 (1)防水涂膜的外观质量和物理性能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02附录B、B.0.2条的各项要求,见表1.4.4.2-1~3同时须经试验检验。

有机防水涂料物理性能 表1.4.4.2-1 涂料 种类 可操作时间(min) 潮湿基面粘结强度(MPa) 抗渗性(MPa) 浸水168h后断裂伸长率(MPa) 浸水168h后拉伸强度(MPa) 耐水性(%) 表干(h) 实干(h) 涂膜(30min) 砂浆迎水面 砂浆背水面 反应型 ≥20 ≥0.5 ≥0.3 ≥0.8 ≥0.3 ≥400 ≥1.7 ≥80 ≤12 ≤24 水乳型 ≥50 ≥0.2 ≥0.3 ≥0.8 ≥0.3 ≥350 ≥0.5 ≥80 ≤4 ≤12 聚合物水泥 ≥30 ≥1.0 ≥0.3 ≥0.8 ≥0.6 ≥80 ≥1.5 ≥80 ≤4 ≤12 无机防水涂料物理性能 表1.4.4.2-2 涂料种类 抗析强度 (MPa) 粘结强度 (MPa) 一次抗渗性 (MPa) 二次抗渗性 (MPa) 冻融循环 (次) 掺外加剂、掺合料 水泥基防水涂料 >4 >1.0 >0.8 - >50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4 ≥1.0 >1.0 >0.8 >50 胎体增强材料质量要求 表1.4.4.2-3 项 目 聚酯无纺布 化纤无纺布 玻纤网布 外 观 均匀无团状,平整无折皱 拉力(宽50mm) 纵向(N) ≥150 ≥45 ≥90 横向(N) ≥100 ≥35 ≥50 延伸率 纵向(%) ≥10 ≥20 ≥3 横向(%) ≥20 ≥25 ≥3 (2)防水涂料所需的材料必须具有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并需经抽样复验。

1.4.4.3 主要机具 涂膜防水施工的主要机具为垂直运输机具和作业面水平运输机具,配料专用容器以及施工中的涂刷辊压等小型工具。

1.4.4.4 作业条件 (1)上道工序防水基层已经完工,并通过验收;

(2)地下结构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起砂、空鼓等缺陷。

(3)基层表面应洁净干燥,含水不应大于9%。

1.4.5 材料和质量要求 1.4.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有可操作时间。涂料应有适合大面积防水涂料施工可操作时间。

(2)要有一定的粘结强度,特别是在潮湿基面(即基面含水饱和但无渗漏水)上有一定的粘结强度。

1.4.5.2 技术关键 (1)涂料材料及配套材料为同一系列产品具有相容性,配料计量准确,拌合均匀,每次拌料在可操作时间内使用完毕。

(2)基层处理符合要求,基层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涂料涂刷之前应先在基层面上涂刷一层与涂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待其表面干燥后,随即涂刷防水涂料。涂料与基层必须粘贴牢固。

(3)涂膜应根据材料特点,分层涂刷至规定厚度,每次涂刷不可过厚,在涂刷干燥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涂刷,每层的接搓(搭接)应错开,接搓宽度30~50mm,上下两层涂膜的涂刷方向要交替改变。涂料涂刷全面、严密。

(4)有纤维增强层时,在涂层表面干燥之前,应完成纤维布铺贴,涂膜干燥后,再进行纤维布以上涂层涂刷。

1.4.5.3 质量关键要求 (1)防水涂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

(2)涂膜应具有一定的抗渗性,即涂膜的耐水性应不低于80%。

(3)防水结构边角部位,穿过防水层的管道及预埋件部位的 处理符合构造要求,涂层粘结牢固、严密。

(4)涂层粘结牢固、严密,无空鼓、起泡、堆积、流淌、露底漏刷、胎体增强材料封边牢固无翘边。

1.4.5.1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在通风差的地下室作业,应有通风措施。

(2)操作人员每操作1~2h应到室外休息10~15min。

(3)现场操作人员应戴防护物套,避免污染皮肤。

1.4.5.2 环境关键要求 (1)防水涂料严禁在雨天、雪天、雾天施工;
五级风及其以上时不得施工。

(2)预计涂膜固化前有雨时不得施工,施工中遇雨应采取遮盖保护措施。

(3)严冬季节施工气温不得低于5℃。

(4)溶剂型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35℃;
水乳型防水涂料的施工温度必须符合规范规定要求,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35℃。

1.4.6 施 工 工 艺 1.4.6.1 工艺流程 1.4.6.2 操作工艺 (1)涂刷前的准备工作 1)基层干燥程序要求 基层的检查、清理、修整应符合要求。基层的干燥程度应视涂料特性而定,为水乳型时,基层干燥程度可适当放宽;
为溶剂型时,基层必须干燥。

2)配料的搅拌 采用双组分涂料时,每份涂料在配料前必须先搅匀。配料应根据材料生产厂家提供的配合比现场配制,严禁任意改变配合比。配料时要求计量准确(过秤),主剂和固化剂的混合偏差不得大于5%。

涂料的搅拌配料先放入搅拌容器或电动搅拌内,然后放入固化剂,并立即开始搅拌。搅拌筒应选用圆的铁桶,以便搅拌均匀。采用人工搅拌时,要注意将材料上下、前后、左右及各个角落都充分搅匀,搅拌时间一般在3~5min。掺入固化剂的材料应在规定时间使用完毕。

搅拌的混合料以颜色均匀一致为标准。

3)涂层厚度控制试验 涂膜防水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涂膜厚度及涂料的含固量确定(计算)每平方米涂料用量及每道涂刷的用量以及需要涂刷的遍数。如一布涂,即先涂底层,铺加胎体增强材料,再涂面层,施工时就要按试验用量,每道涂层分几遍涂刷,而且面层最少应涂刷2遍以上。合成高分子涂料还要保证涂层达到1mm厚才可铺设胎体增强材料,以有效地、准确地控制涂膜层厚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4)涂刷间隔时间实验 涂刷防水涂料前必须根据其表干和实干时间确定每遍涂刷的涂料用量和间隔时间。

(2)喷涂(刷)基层处理剂 涂(刷)基层处理剂时,应用刷子用力薄涂,使涂料尽量刷进基层表面毛细孔中,并将基层可能留下的少量灰尘等无机杂质,像填充料一样混入基层处理剂中,使之与基层牢固结合。

(3)涂料涂(刷)可采用棕刷、长柄刷、橡胶刮板、圆滚刷等进行人工涂布,也可采用机械喷涂。涂布立面最好采用醮涂法,涂刷应均匀一致。涂刷平面部位倒料时要注意控制涂料的均匀倒洒,避免造成涂料难以刷开、厚薄不匀现象。前一遍涂层干燥后应将涂层上的灰尘、杂质清理干净后再进行后一遍涂层的涂刷。每层涂料涂布应分条进行,分条进行时,每条宽度应与胎体增强材料宽度相一致,每次涂布前,应严格检查前遍涂层的缺陷和问题,并立即进行修补后,方可再涂布后遍涂层。

地下工程结构有高低差时,在平面上的涂刷应按 “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原则涂刷。立面则由上而下,先转角及特殊应加强部位,再涂大面。同层涂层的相互搭接宽度宜为30~50mm。涂料防水层的施工缝 (甩槎)应注意保护,搭接缝宽度应大于100mm,接涂前应将接槎处表面处理干净。

(4)胎体增强材料可以是单一品种的,也可采用玻纤布和聚酯毡混合使用。如果混用时,一般下层采用聚醋毡,上层采用玻纤布。

两层以上的胎体增强材料可以是单一品种的,也可采用玻纤布和聚酯毡混合使用。如果混用时,一般下层采用聚酯毡,上层采用玻纤布。

胎体增强材料铺设后,应严格检查表面是否有缺陷或搭接不足等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修补完整,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水层。

(5)收头处理 为防止收头部位出现翘边现象,所有收头均应密封材料压边,压边宽度不得小于10mm。收头处的胎体增强材料应裁剪整齐,如有凹槽时应压入凸槽内,不得出现翘边、皱折、露白等现象,否则应先进行处理后再涂封密封材料。

(6)涂膜保护层施工 涂膜施工完毕后,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保护层的施工,及时保护防水层免受损伤。保护层材料的选择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所用防水涂料的特性而定。

1.4.6.3 防水涂料施工注意事项 (1)涂膜防水层的基层一经发现出现有强度不足引起的裂缝应立刻进行修补,凹凸处也应修理平整。基层干燥程度仍应符合所用防水涂料的要求方可施工。

(2)配料要准确,搅拌要充分、均匀。双组分防水涂料操作时必须做到各组分的容器、搅拌棒,取料勺等不得混用,以免产生凝胶。

(3)节点的密封处理、附加增强层的施工应达到要求。

(4)控制胎体增强材料铺设的时机、位置,铺设时要做到平整、无皱折、无翘边,搭接准确;
胎体增强材料上面涂刷涂料时,涂料应浸透胎体,覆盖完全,不得有胎体外露现象。

(5)严格控制防水涂膜层的厚度和分遍涂刷厚度及间隔时间。涂刷应厚薄均匀、表面平整。

(6)防水涂料施工后,应尽快进行保护层施工,在平面部位的防水涂层,应经一定自然养护期后方可上人行走或作业。

1.4.7 质 量 标 准 涂料防水层的抽查数量应按涂层面积每100m2抽查I处,每处l0m2,且不得少于3处。

1.4.7.1 主控项目 (1)涂料防水层所用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涂料防水层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做法均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的记录。

(3) 涂料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低于设计厚度的90%。

检验方法:用针测法检查。

1.4.7.2 一般项目 (1)涂料防水层应与基层粘结牢固、涂刷均匀,不得流淌、鼓包、露槎。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涂层间夹铺胎体增强材料时,应使防水涂料浸透胎体覆盖完全,不得有胎体外露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侧墙涂料防水层的保护层与防水层应结合紧密,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4.8 成 品 保 护 1.4.8.1 在防水层施工前,应将穿过防水层的管道、设备及预埋件安装完毕。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都会破坏防水层的整体性,从而易导致渗漏。

1.4.8.2 有机防水涂料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做好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板、顶板应采用20mm厚l:2.5水泥砂浆层和40~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保护,顶板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宜设置隔离剂。

(2)侧墙背水面采用20mm厚1:2.5水泥砂浆层保护。

(3)侧墙迎水面宜选用软保护层或20mm厚l:2.5水泥砂浆层保护。

1.4.9 安全环保措施 1.4.9.1 涂料应达到环保环境要求,应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溶剂。因此,配料和施工现场应有安全及防火措施,所有施工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要求。

l.4.9.2 着重强调临边安全,防止抛物和滑坡;

1.4.9.3 高温天气施工,须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1.4.9.4 涂料在贮存,使用全过程应注意防火。

1.4.9.5 清扫及砂浆拌合过程要避免灰尘飞扬。

1.4.9.6 施工中生成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清运。

1.4.10 质 量 记 录 质量记录参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中的有关记录。

1.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增加) 1.5.1总 则 1.5.1.1 适用范围 本节适用于经常受水压、侵蚀性介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防水。

1.5.1.2 编制参考标准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一2013 1.5.2术语、符号 1.5.2.1 术语 (1)塑料板防水层: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沥青共混聚合物、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类或其他性能相近的材料铺设在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起防水作用。

1.5.3基 本 规 定 1.5.3.1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基面应平整,无尖锐突出物,基面平整度D/L不应大于1/6。

注:D为初期支护基面相邻两凸面间凹进去的深度;

L为初期支护基面相邻两凸面间的距离。

1.5.3.2初期支护的渗漏水,应在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铺设前封堵或引排。

1.5.3.3塑料板防水板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铺设塑料防水板前应先铺缓冲层,缓冲层应用暗钉圈固定在基面上;
缓冲层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
铺设塑料防水板时,应边铺边用压焊机将塑料防水板与暗钉圈焊接;

2 两幅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下部塑料防水板应压住上部塑料防水板。接缝焊接时,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层数不得超过3层;

3 塑料防水板的搭接缝应采用双焊缝,每条焊缝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0mm;

4 塑料防水板铺设时宜设置分区预埋注浆系统;

5 分段设置塑料防水板防水层时,两端应采取封闭措施。

1.5.3.4塑料防水板的铺设应超前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超前距离宜为5m~20m。

1.5.3.5塑料防水板应牢固地固定在基面上,固定点间距应根据基面平整情况确定,拱部宜为0.5m~0.8m,边墙宜为1m~1.5m,底部宜为1.5m~2.0m;
局部凹凸较大时,应在凹处加密固定点。

1.5.3.6塑料防水板防水层分项工程检验批的抽样检验数量,应按铺设面积每100m2 抽查1 处,每处10m2,但不得少于3 处。焊缝检验应按焊缝条数抽查5%,每条焊缝为1 处,但不得少于3 处。

1.5.4施 工 准 备 1.5.4.1 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掌握塑料板防水工程的具体设计和构造要求。

(2)防水专项施工方案已审批。

(3)对分项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安装教育。

(4)塑料防水板经复验合格。

1.5.4.2材料要求 1.5.4.2.1塑料防水板可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沥青共混聚合物、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类或其他性能相近的材料。

1.5.4.2.2 塑料防水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幅宽宜为2—4m;

2 厚度不得小于l. 2mm;

3 应具有良好的耐刺穿性、耐久性、耐水性、耐腐蚀性、耐菌性;

4 塑料防水板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5.4.2-1的规定。

表1.5.4.2.2-1塑料防水板主要性能指标 1.5.4.2.3缓冲层宜应用无纺布或聚乙烯泡沫塑料,缓冲层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5.4.2.3-1的规定 表1.5.4.2.3-1缓冲材料性能指标 1.5.4.3主要机具 塑料防水板施工主要机具包括半自动化温控热熔焊机、手持温控热熔焊枪、5#注射针、压力表、打气筒等。

1.5.4.4作业条件 1.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并经验收合格。

2.防水专业施工单位已确定,并具有相应资质等级。

1.5.5施 工 工 艺 1.5.5.1 工艺流程 1.5.5.2操作工艺 1.5.5.2.1基层表面处理 1.应先将初期支护外露的钢筋头、钢管头、锚杆头及突出的混凝土硬块凿除,凹凸不平处需补喷、抹平,蝉联漏水处需进行处理,然后将尘土、杂物清扫干净。

2.在有地下水的地段,应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底标高500mm以下,并保持到二衬混凝土施工完毕;
对局部有渗漏水的地段,应进行排、堵水处理,使基层表面保持干燥。

1.5.5.2.2铺设缓冲层 铺设塑料防水板前应先铺缓冲层。缓冲层应用暗钉圈固定在基面上,见下图。固定缓冲层宜用钢钉,射钉时应加垫圈并垂直于喷射混凝土基层表面,拱部射钉间距一般为0.5-0.8m,边墙射钉间距一般为1.0-1.5m,底部宜为1.5-2.0m,局部凹凸较大时,应在熬出加密固定点。钉与钉之间胡缓冲层不得紧绷,缓冲层与基层表面应紧贴。缓冲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并焊接牢固。

1.5.5.2.3铺设防水塑料板防水层 1.依据铺设面的形状进行实际丈量得出准确尺寸,必要时应进行试铺,并根据所选塑料防水板幅宽和铺设方案计算塑料防水板的剪裁尺寸,进行剪裁。注意计算剪裁尺寸时要考虑塑料防水板的搭接宽度。

2.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采用钉铺法施工。环向塑料防水板铺设时,长边应与隧道纵向结构垂直,先拱后墙,下部塑料防水板应压住上部塑料防水板。相邻两幅塑料防水板接缝应错开,错开位置距结构转角处不应小于600mm。

3.塑料防水板在阴阳角处和变形缝处应按设计要求做加强处理。铺设塑料防水板时,边铺边将其与暗钉圈焊接牢固。两幅塑料防水板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搭接处应为热熔双焊缝,每条焊缝的有效焊接宽度不小于10mm,焊接严密,不得有漏焊、假焊和焊穿现象。焊缝焊接时,塑料板的搭接层数不得超过三层。

4.当塑料防水板在端头处不能与搭接塑料防水板焊接或仅在局部分段设置塑料防水板时,两端必须采取封闭措施。施工时可采用既能与塑料防水板焊接又能与混凝土粘结的材料作为过渡层,以保证塑料防水板封闭严密。

5.塑料防水板铺设应超前于内衬混凝土的施工,其距离不应小于5-20m。并应设临时挡板防止机械损伤和电火花灼伤防水板。

6.塑料防水板铺设时宜设置分区预埋注浆系统。

7.  塑料防水板铺设时应少留或不留接头,当留设接头时,应对接头进行保护。再次焊接时应将接头处的塑料防水板擦拭干净。

8.  铺设塑料防水板时,不应绷得太紧,宜根据基面的乎整度留有充分的余地。

9. 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绑扎、焊接钢筋时应采取防刺穿、灼伤防水板的措施;

2)混凝土出料口和振捣棒不得直接接触塑料防水板。

10.塑料防水板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应进行质量检查,并应在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1.5.6质 量 标 准 1.5.6.1主控项目 (1) 塑料防水板及其配套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 塑料防水板的搭接缝必须采用双缝热熔焊接,每条焊缝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0mm。

检验方法:双焊缝间空腔内充气检查和尺量检查。

1.5.6.2一般项目 (1)塑料防水板应采用无钉孔铺设,其固定点的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4.5.6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2)塑料防水板与暗钉圈应焊接牢靠,不得漏焊、假焊和焊穿。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塑料防水板的铺设应平顺,不得有下垂、绷紧和破损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塑料防水板搭接宽度的允许偏差为-10mm。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1.5.7成 品 保 护 1.5.7.1对已完工程及时验收隐蔽,进行下道工序,避免长期暴露,造成防水层受损。

1.5.7.2采取防刺穿、灼伤防水板的措施,混凝土振捣时不得解除塑料防水板。

1.5.8安全环保措施 1.5.8.1施工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

1.5.8.2高温天气施工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1.5.8.3在进行生产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1.5.8.4深基坑作业人员上下、材料运输,应设置斜坡道,并采取防滑措施。

1.5.9质 量 记 录 质量记录参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中的有关记录。

1.6 金属板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6.1 总 则 1.6.1.1 适用范围 本节适用于抗渗性能要求较高的地下工程中以金属板材焊接而成的防水层。

金属板防水层在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中极少使用,但对于一些抗渗性能要求较高的构筑物(如铸工浇筑坑、电炉钢水坑等),金属板防水层仍占有重要地位和实用价值。

1.6.1.2 编制参考标准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一2013 1.6.2 术语、符号 1.6.2.1 术语 (1)钢板防水层:用薄钢板焊成四周及底部封闭的防水箱套,紧贴于防水结构的表面平起防水作用。

(2)地下防水工程: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山岭及水底隧道、地下铁道、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3)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1.6.3 基 本 规 定 1.6.3.1 金属板防水层所采用的金属材料和保护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材料及焊接材料的规格、外观质量和主要物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5.3.2 金属板的拼接及金属板与建筑结构的锚固件连接应采用焊接。金属板的拼接焊缝应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验。

1.6.3.3 当金属板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板材厚度的负偏差值。

1.6.3.4 金属板防水层的施工质量检验数量,应按铺设面积每10m2抽查1处,每处1m2,且不得少于3处。焊缝表面缺陷检验应按焊缝的条数抽查5%,且不得少于1条焊缝;
每条焊缝检查1处,总抽查数不得少于10处。

1.6.4 施 工 准 备 1.6.4.1 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掌握金属板防水工程的具体设计和构造要求。

(2)编制金属板防水工程分项施工作业指导书,其内容包括: 1)人员、物资、机具、材料的组织计划;

2)原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检验方法;

3)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

4)与其他分项工程的搭接、交叉、配合;

5)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中的技术要点(安装方法、安装顺序);

6)本分项工程验收标准;

7)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的组织记录及表格形式;

8)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9)成品保护措施;

10)安装施工保证措施;

1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2)资料的整理及收集。

(3)对分项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安全教育。

(4)原材料、半成品通过定样、检查、试验、验收。

1.6.4.2 材料要求 (1)金属板材和焊条的规格、材质必须按设计要求选择,钢材的性能应符合国际《碳素结构钢》GB 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要求。

(2)焊工考试按行标《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的有关规定进行,焊工执业资格证书应在有效期内,执业资格证书中钢材种类、焊接方法应与施焊条件相应。

(3)质量要求: 1)金属板表面如有明显凹面和损伤,会使板的厚度减小,影响金属板防水层的使用寿命,甚至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渗漏现象,因此金属板防水层完工后不得有明显凹面和损伤。

2)焊缝质量直接影响金属板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严重者会造成渗漏,因此对焊缝的缺陷应进行严格检验,执行时可参照行标《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的规定进行。发现焊缝不合格或有渗漏时,应及时进行修整或补焊。

3)焊缝的观感应做到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和飞溅物基本清除干净。

4)金属板防水层应加以保护,对金属板需用的保护材料应按设计规定使用。

1.6.4.3 主要机具 金属型材加工安装机具包括切割、磨削、钻孔和固定机具,其主要加工机具为型材切割机、电剪刀、电焊 (气焊)机、角向钻磨机、手电钻、拉铆枪、电动角向磨光机、射钉枪等,不同型号规格的机具有不同的技术指标及性能。

1.6.4.4 作业条件 (1)上道工序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格。

(2)自然环境应满足金属焊接要求。

(3)防水层所用钢材、焊条等已经备齐,经复查规格齐全,质量符合要求,按型号规格整齐堆放在加工场或现场备用。

1.6.5 材料和质量要求 1.6.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金属板材应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外形规则、不得有扭翘、锈蚀等缺陷。

(2)所有材料均需有出厂合格证、材质证明书,并经过试验合格。

(3)防腐涂料的品种、牌号以及配套底漆、腻子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有产品质量证明书。

1.6.5.2 技术关键要求 (1)钢板的焊接缝要饱满和密实,无质量缺陷。同时还应注意减少焊缝产生的次应力。

(2)地下结构混凝土浇灌要密实,无裂缝、蜂窝、孔洞、夹层等缺陷,这是保证结构防水的一道重要防线,必须精心操作,确保质量。

1.6.5.3 质量关键要求 (1)金属板防水层不得有渗漏水现象。

(2)无表面损伤,保证防水层的耐久性。

1.6.5.4 职业安全健康关键要求 (1)金属板的转运安全。

(2)焊接过程要求做好健康防护。

(3)加强机具设备的管理,制定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1.6.5.5 环境关键要求 施工中生产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工完场清,确保工地文明施工。

1.6.6 施 工 工 艺 1.6.6.1 工艺流程 金属板拼接→与锚固钢筋焊接→校正几何尺寸、支撑加固→隐蔽验收 1.6.6.2 操作工艺 (l)金属板应采用焊接拼接,焊缝应严密。竖向接缝应相互错开。

(2)主体结构内侧设置金属防水层时,金属板应与结构内的钢筋焊牢,或在金属防水层上焊接一定数量锚固件,构造如下图1.6.6.2-1: 图1.6.6.2-1 金属板防水层 1—金属板;
2—主体结构;
3—防水砂浆;
4—垫层;
5—锚固筋 (3)金属板防水层应用临时支撑加固。

(4)金属板防水层上应预留浇筑孔,并应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待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补焊严密。

(5)主体结构外侧设置金属防水层时,金属板应焊在混凝土结构的预埋件上,金属板经焊缝检查合格后,应将其与结构间的空隙用水泥砂浆灌实。如下图1.6.6.2-2: 图1.6.6.2-1 金属防水层 1—防水砂浆;
2—主体结构;
3—金属板;
4—垫层;
5—锚固筋 (6)金属板防水层如先焊成箱体,再整体吊装就位时,应在其内部加设临时支撑,防止箱体变形。

(7)金属板防水层应采取防锈措施。

1.6.7 质 量 标 准 1.6.7.1 主控项目 (1)金属板材和焊接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焊工应持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

检验方法:检查焊工执业资格证书和考核日期。

1.6.7.2 一般项目 (1)金属板表面不得有明显凹面和损伤。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焊缝不得有裂纹、未熔合、夹渣、焊瘤、咬边、烧穿、弧坑、针状气孔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使用放大镜、焊缝量规及钢尺检查,必要时采用渗透或磁粉探伤检查。

(3)焊缝的焊波应均匀,焊渣和飞溅物应清除干净;
保护涂层不得有漏涂、脱皮和反锈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6.8 成 品 1.6.8.1 金属板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且便于排除地面水,堆放时应分层,并且每隔3~5m放垫木。

1.6.8.2 在施工中应注意金属板表面的保护,不要破损和污染表面,对有保护模的金属板,要等各道工序施工完才能拆除。

1.5.8.3 金属板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不得再有破坏性施工。

1.6.9 安全环保措施 1.6.9.1 施工人员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并配备工具袋。

1.6.9.2 现场焊接时,在焊接下方应设防火斗。

1.6.9.3 高温天气施工须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1.6.9.4 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干净。

1.6.10 质 量 记 录 1.6.10.1 金属板防水层施工完后的渗漏检验记录 1.6.10.2 金属板防雷节点的安装测试记录 1.6.10.3 金属板防水层验收记录 1.7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7.1总则 1.7.1.1适用范围 本节适用于PH值为4-10的地下环境中,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多应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以及明挖法地下工程主体结构迎水面。

1.7.1.2编制参考标准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一2008 1.7.2术语、符号 1.7.2.1术语 膨润土: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非金属矿产。也叫斑脱岩、皂土或膨土岩。加水后能膨胀成糊状。工程上采用的是钠基膨润土,常见的膨润土防水材料主要有膨润土防水毯、膨润土防水板及其配套材料。

1.7.3基 本 规 定 1.7.3.1膨润土防水材料包括膨润土防水毯和膨润土防水板及其配套材料,采用机械固定法铺设。

1.7.3.2膨润土防水材料应用于PH值为4-10的地下环境,含盐量较高的地下环境应采用经过改性处理的膨润土,并应经检测合格后使用。

1.7.3.3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应用于地下工程主体结构的迎水面,防水层两侧应具有一定的夹持力。

1.7.3.4膨润土防水材料的膨润土颗粒应采用钠基膨润土,不应采用钙基膨润土。

1.7.4施 工 准 备 1.7.4.1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掌握膨润土防水施工的具体设计和构造要求。

(2)专项施工方案已经审批通过。

(3)对分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全教育。

(4)原材料、半成品经过复检合格。

1.7.4.2材料要求 (1)膨润土防水材料中的膨润土颗粒应采用钠基膨润土,不应采用钙基膨润土。

(2)膨润土防水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耐久性、耐腐性和耐菌性。

(3)膨润土防水毯非织布外表面宜附加一层高密度聚乙烯膜。

(4)膨润土防水毯的织布层和非织布层之间应连接紧密、牢固,膨润土颗粒应分布均匀。

(5)膨润土防水板的膨润土颗粒应分布均匀、粘贴牢固,基材应采用厚度为0.6-1.0mm的高密度聚乙烯片材。

(6)膨润土防水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7.4.2-1的要求。

表1.7.4.2-1膨润土防水材料性能指标 1.7.4.3主要机具 膨润土防水材料施工主要机具: 铲车或叉车、压路机、射钉枪、壁刀纸、卷尺、直尺、锤子、抹刀、钳子等。

1.7.4.4作业条件 (1)上道工序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格。

(2)基层应坚实、清洁,不得有明水和积水。平整度符合本工艺标准的第1.5.3.1条要求。

1.7.5材料和质量要求 1.7.5.1材料的关键要求 (1)膨润土防水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本工艺标准1.7.4.2条规定。

1.7.5.2技术关键要求 (1)膨润土防水材料应采用水泥钉和垫片固定。立面和斜面上的固定间距宜为400-500mm,平面上应在搭接缝处固定。

(2)膨润土防水毯的织布面应与结构外表面或底板垫层混凝土密贴;
膨润土防水板的膨润土面应与结构外表面或底板垫层密贴。

(3)膨润土防水材料应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00mm。搭接部位固定间距宜为200-300mm,固定点与搭接边缘的距离宜为25-30mm,搭接处应涂膨润土密封膏。平面搭接缝可干撒膨润土颗粒,用量宜为0.3-0.5kg/m。

(4)转角处和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等部位均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0mm加强层,加强层应设置在防水层与结构外表面之间。穿墙管件宜采用膨润土橡胶止水条、膨润土密封膏进行加强处理。

1.7.5.3质量关键要求 (1)立面和斜面铺设膨润土防水材料时,应上层压着下层,卷材与基层、卷材与卷材之间应密贴,并应平整无褶皱。

(2)膨润土防水材料分段铺设时,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

(3)甩槎与下幅防水材料连接时,应将收口压板、临时保护膜等去掉,并应将搭接部位清理干净,涂抹膨润土密封膏,然后搭接固定。

(4)膨润土防水材料的永久收口部位应用收口压条和水泥钉固定,并应用膨润土密封膏覆盖。

(5)膨润土防水材料与其他防水材料过渡时,过渡搭接宽度应大于400mm,搭接范围内应涂抹膨润土密封膏或铺撒膨润土粉。

(6)破损部分应采用与防水层相同的材料进行修补,补丁边缘与破损部位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膨润土防水版表面膨润土颗粒损失严重时应涂抹膨润土密封膏。

(7)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分项工程检验的抽检数量,应按铺贴面积每100m2抽查1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处。

1.7.5.4职业安全健康关键要求 (1)材料堆放、运转的安全。

(2)加强机具设备的管理,制定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1.7.5.5环境关键要求 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工完场清,确保文明施工。

1.7.6施 工 工 艺 1.7.6.1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找平去角——测量尺寸、预定下料次序——防水毯驳岸和河底的铺设——施工验收——做砂浆或回填保护层。

1.7.6.2操作工艺 (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由上往下的顺序铺贴。对于角度小的坡面,可以直接在坡岸上开卷铺设。并尽快做好保护层。

(2)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阴角部位先裁剪400mm宽的防水毯加强处理,然后再进行大面积的铺设。驳岸立面上铺设膨润土防水毯时,为避免其不贴实,可用25mm长钢钉加垫片将其固定。也可直接用砖石预压。

(3)防水毯重叠部分和边缘部位用钢钉固定,整幅防水毯中间也需要视平整度加钉,务求防水毯稳固服帖地安装在基层。

(4)钉孔部分和重叠部位要涂抹膨润土密封膏进行处理。

(5)护岸最下面的防水毯要和底面的防水毯搭接、固定,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水体系。铺设时,应使编织布一侧朝向墙体,使无纺布面朝向迎水面一侧。

(6)防水毯在立面施工搭接时,在接缝处由于无法使用膨润土粉状密封剂加强防水,可将膨润土粉用水调成膏状涂抹于接缝处。

(7)防水毯应尽量避免在立面和坡岸搭接。如果防水毯需要在立面和坡岸搭接时,应按照高处的防水毯在外侧,低处的防水毯在内侧(紧贴在墙面上),以防止回填土时有异物进入搭接缝。

(8)立面和坡岸铺设完成后,应在底面留下不少于2M的长度以便于与大面防水毯的搭接,并在边缘用PE膜进行保护,避免防水毯提前遇水膨胀。

1.7.7质 量 标 准 1.7.7.1主控项目 (1)膨润土防水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在转角处和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等部位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7.7.2一般项目 (1) 膨润土防水毯的织布面或防水板的膨润土面,应朝向工程主体结构的迎水面。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 立面或斜面铺设的膨润土防水材料应上层压住下层,防水层与基层、防水层与防水层之间应密贴,并应平整无折皱。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 膨润土防水材料的搭接和收口部位应符合本规范第1.7.5.2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 膨润土防水材料搭接宽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0mm。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1.7.8成 品 保 护 1.7.8.1铺设施工完的膨润土防水材料,必须当日(保证不被水淋湿)完成保护层的施工。

1.7.8.2在夯填、压实过程中,注意不要损坏防水毯,如有损坏,应及时进行修补。

1.7.9安全环保措施 1.7.9.1着重强调临边安全,防止抛物和滑坡。

1.7.9.2高温天气施工,须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1.7.9.3施工中生成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清运。

1.7.10质 量 记 录 质量记录参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中的有关记录。

2 排水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2.1 渗排水、盲沟施工工艺标准 2.1.1 总 则 2.1.1.1 适用范围 渗排水适用于无自流排水条件、防水要求较高且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工程;
盲沟排水适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或排水面积较小,地下水位在结构底板以下或在丰水期地下水位高于地下结构底板的地下工程。

2.1.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一2008 2.1.2 术语、符号 2.1.2.1 术语 (1)渗排水、盲沟排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将地下水有组织地经过排水系统排走,以削弱水对地下结构的压力,减小对结构的渗透作用,从而辅助地下工程达到防水目的。

2.1.3 基 本 规 定 2.1.3.1 渗排水层用砂、石应洁净,含泥量不应大于2%。

2.1.3.2 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地下工程,应采用自流排水法。无自流排水条件且防水要求较高的地下工程,可采用渗排水、盲沟排水、盲管排水、塑料板排水或机械抽水等排水方法。但应防止由于排水造成水土流失危及地面建筑物和农田水利设施。

2.1.4 施 工 准 备 2.1.4.1 技术准备 (l)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文件。

(2)掌握地形、地质、水文等勘察资料和技术经济资料。

(3)根据设计要求编写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排水措施。

2.1.4.2 材料要求 (1)品种规格 1)渗排水层用砂、石应洁净,含泥量不大于2%。

2)渗排水做滤水层的材料宜用粒径5~15mm的石子或粗砂。

3)集水管应采用无砂混凝土管、硬质塑料管或软式透水管。

4)盲沟反滤层层次和粒径组成应符合下表规定:
盲沟反滤层的层次和粒径组成 反滤层的层次 建筑物地区地层为砂性土时(塑性指数Ip<3) 建筑物地区地层为黏性土时(塑性指数Ip>3) 第一层(贴自然土) 用1mm~3mm粒径砂子组成 用2mm~5mm粒径砂子组成 第二层 用3mm~10mm粒径小卵石组成 用5mm~10mm粒径砂子组成 2.1.4.3 主要机具 (l)当基底为土层时,基槽开挖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人工或小型反铲PC-200机械开挖;
砂、碎石铺设及埋管均采用人工作业,夯实宜采用平板振动器夯实。

(2)当基底为岩层时,采用手风钻打孔,手风钻可选用T24型。炸药可选用2号岩石硝铵。排水管安装及砂、石料铺填均采用人工作业。

2.1.4.4 作业条件 (1)渗排水及盲沟的施工必须在地基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

(2)现场应具备人工作业条件或机械作业条件,机械作业时尽量避免与其他机械或空中作业同时进行。

2.1.5 材料和质量要点 2.1.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施工所用材料均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1.5.2 技术关键要求 (l)渗排水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采用厚度为100~15Omm,粒径为5~10mm的石子铺填。

(2)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l0m,并与集水井相通。

(3)工程底板与渗排水层之间应做隔浆层,建筑周围的渗排水层顶面应做散水坡。

(4)盲沟在转弯处和最低处应设置检查井,出水口处应设置滤水蓖子。

(5)钻孔爆破施工时应注意控制边线尺寸及高程。

2.1.5.3 质量关键要求 (1)渗排水、盲沟排水的施工质量检验数量应按10%抽查,其中按两轴线间或10延米为1处,且不得少于3处。

(2)反滤层的砂、石粒径和含泥量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集水管的埋设深度及坡度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渗排水层的构造及盲沟的构造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5)渗排水层的铺设应分层、铺平、拍实。

2.1.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做好安全教育及检查。

(2)制定各种特种作业的安全及防护措施(如电焊作业、爆破作业)。

2.1.5.5 环境关键要求 (1)在进行施工渗排水及盲沟施工时,随时注意观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造成周围土层移动、水土的流失及临近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变形或损伤。

(2)现场施工管理应遵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及规定。接受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

2.1.6 施 工 工 艺 2.1.6.1 工艺流程 (1)渗排水工程 基坑开挖→砌保护墙→滤水层→装渗排水管→分层铺设渗排水层→铺抹隔浆层→施工防水结构→施工散水坡。

(2)盲沟排水 1)无管盲沟 沟槽开挖→铺设滤水层→设置滤水蓖子。

2)埋管盲沟 沟槽开挖→放线回填→施工分隔层→滤水层→铺设排水管→滤水层→分隔层→回填土。

2.1.6.2 操作工艺 (1)渗排水工程(构造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中图6.2.2) 1)基坑挖土,采用人工或小型反铲PC-200进行。应依据结构底面积,渗水墙和保护墙的厚度以及施工工作面,综合考虑确定基坑挖土面积。基底挖土应将渗水沟成形。

2)按放线尺寸砌筑结构周围的保护墙。

3)与基坑土层接触处,用5~10mm小石或粗砂做滤水层,其总厚度为100~150mm。

4)沿渗水沟安放渗排水管,管与管相互对接处应留出10~15mm的间隙,在做渗排水层时,将管埋实固定。渗排水管的坡度应不小于1%,严禁出现倒流现象。

5)分层设渗排水层 (即20~40mm碎石层)至结构底面。分层铺设厚度不应大于300mm。渗排水层施工时每层应用平板振动器轻振压实,要求分层厚度及密实度均匀一致,与基坑周围土接触处,均应设粗砂滤水层。

6)铺抹隔浆层,以防结构底板混凝土在浇筑时,水泥砂浆填入渗排水层而降低结构底板混凝土质量和影响渗排水层的水流畅通。隔浆层可铺油毡或抹30~50mm厚的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应控制拌合水量,砂浆不要太稀,铺设时可抹实压平,但不要使用振动器,隔浆层可铺抹至墙边。

7)隔浆层养护凝固后,即可施工防水结构,此时应注意不要破坏隔浆层,也不要扰动已做好的渗排水层。

8)结构墙体外侧模板拆除后,将结构墙体至保护墙之间的隔浆层除净,再分层施工渗水墙部分的排水层和砂滤水层。

9)最后施工渗排水墙顶部的保护层或混凝土散水坡。散水坡应超过渗排水层外缘且不小于400mm。

(2)盲沟排水工程(构造图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中图6.2.3) l)无管盲沟 (A)按盲沟位置、尺寸放线、采用人工或小型反铲PC-200开挖,沟底应按设计坡度找坡,严禁倒坡。

(B)沟底审底、两壁拍平,铺设滤水层。底部开始先铺粗砂滤水层厚100mm;
再铺小石子滤水层厚l00mm,要同时将小石子滤水层外边缘与土之间的粗砂滤水层铺好;
在铺设中间的石子滤水层时,应按分层铺设的方向同时将两侧的小石子滤水层和粗砂滤水层铺好。

(C)铺设各层滤水层要保持厚度和密实度均匀一致;
注意勿使污物、泥土混入滤水层铺设应按构造层次分明,靠近土的四周应为粗砂滤水层,再向内四周为小石子滤水层,中间为石子滤水层。

(D)盲沟出水口应设置滤水蓖子。

2)埋管盲沟 (A)在基底上按盲沟位置、尺寸放线,然后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回填或开挖,盲沟底应回填灰土,盲沟壁两侧回填素土至沟顶标高;
沟底填灰土应找好坡。

(B)按盲沟宽度用人工或机械对回填土进行刷坡整治,按盲沟尺寸成型。沿盲沟壁底人工铺设分隔层(土工布)。分隔层在两侧沟壁上口留置长度,应根据盲沟宽度尺寸、并考虑相互搭接,不少于10cm确定。分隔层的预留部分应临时固定在沟上口两侧,并注意保护,不应损坏。

(C)在铺好分隔层的盲沟内人工铺17~20cm厚的石子,铺设时必须按照排水管的坡度进行找坡,此工序必须按坡度要求做好,严防倒流;
必要时应以仪器实测每段管底标高。

(D)铺设排水管,接头处先用砖头垫起,再用0.2mm厚薄钢板包裹以钢丝绑平,并用沥青胶和土工布涂裹两层,撤去砖、安好管,拐弯用弯头连接,跌落井应先用红砖或混凝土浇砌井壁再安装管件。

(E)排水管安装好后,经测量管道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即可继续铺设石子滤水层至盲沟沟顶。石子铺设应使厚度、密实度均匀一致,施工时不得损坏排水管。

(F)石子铺至沟顶即可覆盖土工布,将预留置的土工布沿石子表面覆盖搭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l0cm,并顺水方向搭接。

(G)最后进行回填土,注意不要损坏土工布。

2.1.7 质 量 标 准 2.1.7.1 主控项目 (l) 盲沟反滤层的层次和粒径组成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砂、石试验报告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集(排)水管的埋设深度及坡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2.1.7.2 一般项目 (1)渗排水层的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渗排水层的铺设应分层、铺平、拍实。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盲沟排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集水管采用平接式或承插式接口应连接牢固,不得扭曲和错位。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2.1.8 成 品 保 护 2.1.8.1 对已完工程及时验收隐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避免长期暴露,杂质、泥土混入,造成防水层阻塞。

2.1.8.2 施工期间做好排降水措施,防止被泥水淹泡。

2.1.8.3 坚持按施工程序施工,精心操作、材料分规格堆放和使用,防水石子级配混杂。

2.1.9 安全环保措施 2.1.9.1 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安全培训,建立安全培训制度。

2.1.9.2 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文明工地的评审。

2.1.9.3 在进行生产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2.1.9.4 基槽及其他需要爆破的部位,应制订详细的爆破方案,严禁雾天、夜间放炮,杜绝飞石伤人。

2.1.9.5 夜间施工时施工面及道路要有充足的照明 2.1.9.6 人工吊运土方之时,应检查起吊工具,绳索是否牢靠。吊头下不得站人,卸土堆放应离开坑边一定距离,以防造成坑壁塌方。

2.1.9.7 用手推车运土时,应先平整好道路,卸土回填,不得放手让车自动翻转,用翻斗汽车运土,运输道路的坡度、转变半径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2.1.9.8 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对施工附近的农田,农作物给予保护,施工废水排入自然排水沟。

2.1.9.9 深基坑作业人员上下、材料运输、应设斜坡道,并采取防滑措施。

2.1.10 质 量 记 录 2.1.10.1 技术交底记录及安全交底记录 2.1.10.2 测量放线及复测记录 2.1.10.3 各类原材料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复检报告 2.1.10.4 验槽记录及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3 注浆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3.1 预注浆、后注浆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3.1.1 总 则 3.1.1.1 适用范围 注浆工程早期主要应用于地下工程中,作为防水、加固的重要方法。因为注浆技术有着其他地基加固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优点:应用灵活、简便、高效、快速并能够用以控制地表沉降,因此它在市政地下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作为改良地基、地下工程防水、堵漏和抢险工程的一项主要手段。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开挖前预计涌水量较大的地段或软弱地层采用的预注浆,以及工程开挖后处理围岩渗漏、回填衬砌壁后空隙采用的后注浆。

3.1.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l08—2008。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3.1.2 术语、符号 3.1.2.1 术语 (1)预注浆:工程开挖前使浆液预先充填围岩裂隙,以达到堵塞水流、加固围岩目的所进行的注浆。可分为工作面预注浆,即超前预注浆;
地面预注浆,包括竖井地面预注浆和平巷地面预注浆。

煤炭行业常见的有地面预注浆、工作面预注浆。预注浆法进行岩土堵水和加固,使事故防患于未然。

(2)高压喷射注浆法: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土层的预定深度后,以20MPa以上的高压喷射流,使浆液与土搅拌混合,硬化后在土中形成防渗惟幕的一种注浆方法。

(3)后注浆:当井筒、隧道、地下室等构筑物掘砌以后,用注浆法治理水害和地层加固称之后注浆。包括衬砌前围岩注浆、回填注浆、衬砌内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等。

(4)衬砌前围岩注浆:工程开挖后,在衬砌前对毛洞的围岩加固和止水所进行的注浆。

(5)回填注浆:在工程砌筑完成后,为充填衬砌和围岩间空隙所进行的注浆。

(6)衬砌后围岩注浆:在回填注浆后需要增强防水能力时,对围岩进行的注浆。

(7)凝胶时间:浆液自配置时起至不流动时止这段时间。

(8)衬砌内注浆:由于衬砌缺陷引起渗漏水时,在衬砌内进行的注浆。

3.1.3 基 本 规 定 3.1.3.1 注浆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工程开挖前,预计涌水量大的地段、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地层,应采用预注浆。

(2)开挖后有大股涌水或大面积渗漏水时,应采用衬砌前围岩注浆。

(3)衬砌后渗漏水严重的地段或充填壁后的空隙地段,应进行回填注浆。

(4)衬砌后或回填注浆后仍有渗漏水时,宜采用衬砌内注浆或衬砌后围岩注浆。

3.1.3.2 注浆施工前应进行调查,搜集下列有关资料:
(1)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如围岩孔隙率、渗透系数、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涌水量、水压和软土地层颗粒级配、土壤标准贯入试验值及其物理力学指标等。

(2)工程开挖中工作面的岩性、岩层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超、欠挖值等。

(3)工程衬砌类型、防水等级等。

(4)工程渗漏水的地点、位置、渗漏形式、水量大小、水质、水压等。

3.1.3.3 注浆实施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注浆前先施作止浆墙(垫),注浆时应达到设计强度。

(2)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3)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回填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70%后进行。

3.1.3.4 在岩溶发育地区,注浆防水应从探测、方案、机具、工艺等方面做出专项设计。

3.1.3.5 注浆点距离水源或公共水域较近时,注浆施工如有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注浆范围和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很近时,应加强对临近建筑物和地下埋设物的现场监控。

3.1.4 施 工 准 备 3.1.4.1 设计要求 (1)预注浆钻孔的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应根据岩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设备能力、浆液有效扩散半径、钻孔偏斜率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确定。

(2)预注浆的段长,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钻孔设备及工期要求确定,宜为10~50m,但掘进时必须保留止水岩垫 (墙)的厚度。注浆孔底距开挖轮廓的边缘,宜为毛洞高度(直径)的0.5~1倍,特殊工程可按计算和试验确定。

(3)高压喷射注浆孔间距应根据地质情况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0.4~2.0m 。

(4)高压喷射注浆惟幕宜插入不透水层其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h-ba 2a d = ——— 式中 d——惟幕插入深度(m)。

h——作用水头。

a——接触面允许坡降取5~6。

b——惟幕厚度(m)。

(5)衬砌前围岩注浆的布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深度宜为3-5m。

2) 在软弱地层或水量较大处布孔。

3) 大面积渗漏,布孔宜密,钻孔宜浅。

4) 裂隙渗漏,布孔宜疏,钻孔宜深。

5)大股涌水,布孔应在水流上游,且从涌水点四周由远到近布设。

(6)回填注浆孔的孔径,不宜小于40mm,间距宜为5~10m,应按梅花形排列。

(7)衬砌后围岩注浆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小于1m,孔径不宜小于40mm,孔距可根据渗漏水的情况确定。

(8)岩石地层预注浆或衬砌后围岩注浆的压力,应比静水压力大0.5~1.5MPa,回填注浆及衬砌内注浆的压力应小于0.5MPa。

(9)衬砌内注浆钻孔应根据衬砌渗漏水情况布置,孔深宜为衬砌厚度的1/3~2/3,注浆压力宜为0.5-0.8MPa。

3.1.4.2 材料要求 (1)注浆材料选择原则: 1)原料来源广,价格适宜。

2)具有良好的可灌性。

3)凝胶时间可根据需要调节。

4)固化时收缩小,与围岩、混凝土、砂土等有一定的粘结力。

5)固结体具有微膨胀性,强度能满足开挖或堵水要求。

6)稳定性好,耐久性强。

7)具有耐侵蚀性。

8)无毒、低污染。

9)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2)注浆材料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注浆目的、注浆工艺、设备和成本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注浆和衬砌前围岩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水玻璃浆液,必要时可采用化学浆液。

2)衬砌后围岩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浆液、自流平水泥浆液等。

3)回填注浆宜选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膨润土的水泥浆液。

4)衬砌内注浆宜选用超细水泥浆液、自流平水泥浆液、化学浆液。

(3)水泥类浆液宜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浆液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浆液的配合比,必须经现场试验后确定。

(4)防水材料分类:我国常用的注浆防水材料分类如下: (5)注浆防水材料使用要求:地下工程防水堵漏作业是在有水或潮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选择的防水堵漏材料必须能满足带水操作的施工要求。

1)浆液黏度低、流动性好、可注性好、能迸入裂缝和细砂层中。

2)凝固时间可以调节控制,需凝固时能迅速完成。

3)稳定性好,常温下不改变性质,且无毒,不易燃烧,非爆炸品。

4)对注浆设备、管路、橡胶制品等无腐蚀性,且容易冲洗。

5)固结时无收缩现象,固化后与岩石、土、混凝土有一定的粘结性能。

6)固结后的岩土层有一定的抗压、抗拉强度,并有较好的抗渗、抗老化、耐腐蚀性能,且不受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7)注浆材料来源丰富,配制简便,价格低廉。

3.1.4.3 主要机具 (1)双液齿轮计量泵、注浆泵:主要用于灌注高黏度双组分注浆材料用。注浆过程中应当有足够的排量和压力,并且能够随时调量、调压,满足供浆均匀稳定。

(2)混合器:混合器应具有逆止阀机构,避免浆液互相串流凝固堵管事故的发生,也能使甲、乙两液混合均匀,提高注浆效果。

(3)止浆塞:为了使浆液在各个含水岩层中均匀扩散,保证注浆质量,应当进行分段注浆,止浆塞的作用就是实现钻孔不同深度分段注浆的要求。止浆塞有多种型号,可根据施工要求及钻机性能进行选择。

(4)注浆专用钻机:国内有较多从工程钻机设计改进而成的专用注浆钻机,有全液单管旋喷钻机、二重管和三重管高压喷射注浆专用钻机等。从受注地层地质勘察,注浆孔的测斜定向,到浆液输送的设备、机具,利用止浆技术分段注浆,注浆效果的监测等已经形成一整套的比较先进的系统。

(5)注浆搅拌机:注浆搅拌机有立式、卧式两种。一般要求主轴转速为40~80rpm。最好选用放浆速度快,使用方便的立式搅拌机。

3.1.4.4 作业条件 (1)注浆前钻孔,钻孔位置应根据钻机的要求进行场地平整,表层土质较软的应进行表面处理,以保证钻机钻孔质量。

(2)注浆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孔钻成后,应用清水冲孔,直至返清水为止。但裂隙小,冲孔效果不好时,应采用抽水洗孔。

2)对钻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止浆塞的密封效果,确定浆液品种与浓度,压水延续时间,根据钻孔吸水能力确定,宜为10~30min。

3)对整个注浆管路系统进行水压试验,压力宜为注浆终压的1.2~1.5倍,试压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5min。

3.1.5 材料和质量要点 3.1.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较好的可注性。

2)具有固结收缩小,良好的粘结性、抗渗性、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

3)无毒并对环境污染小。

4)注浆工艺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2)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l)预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黏土水泥浆液或化学浆液。

2)壁后回填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膨润土的水泥浆液。

3)注浆浆液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3.1.5.2 技术关键要求 在砂卵石层中宜采用渗透注浆法;
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浆法;
在黏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
在淤泥质软土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3.1.5.3 质量关键要求 注浆的施工质量检验数量,应按注浆加固或堵漏面积每100m2抽查1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处。

注浆过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工程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

(2)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之后进行,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充填注浆固结体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3)浆液不得溢出地面和超出有效注浆范围,地面注浆结束后注浆孔应封填密实。

3.1.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手套和安全帽。

3.1.5.5 环境关键要求 (1)注浆点距离饮用水源或公共水域较近时,注浆施工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

(2)注浆范围和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很近时,应加强对临近建筑物和地下埋设物的现场监控。

3.1.6 施 工 工 艺 3.1.6.1 工艺流程 预注浆工艺流程 3.1.6.2 操作工艺 (1)预注浆钻孔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注浆孔深小于l0m时,孔位最大允许偏差为100mm,钻孔偏斜率最大允许偏差为1%。

2)注浆孔深大于10m时,孔位最大允许偏差为50mm,钻孔偏斜率最大允许偏差为0.5%。

(2)岩石地层或衬砌内注浆前,应将钻孔冲洗干净。

(3)注浆前,应进行压水试验,测定注浆孔吸水率和地层吸浆速度等参数。

(4)回填注浆时,对岩石破碎、渗漏水量较大的地段,宜在衬砌与围岩间采用定量、重复注浆法分段设置隔水墙。

(5)回填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沿工程轴线由低到高,由下往上,从少水处到多水处。

2)在多水地段,应先两头,后中间。

3)对竖井应由上往下分段注浆,在本段内应从下往上注浆。

(6)注浆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当发生围岩或衬砌变形、堵塞排水系统、串浆、危及地面建筑物等异常情况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间歇注浆,直到停止注浆。

2)改变注浆材料或缩短浆液凝胶时间。

3)调整注浆实施方案。

(7)高压喷射注浆的工艺参数应根据试验确定,也可按表3.1.6.2选用,并在施工中进行修正。

高压喷射注浆工艺参数 表3.1.6.2 项目 压力(MPa) 输浆量(L/min) 喷嘴直径(mm) 提升速度(mm/min) 单管法 双重管法 三重管法 浆液 浆液 空气 水 空气 浆液 指标 20~30 20~30 0.7 20~30 0.7 2~3 40~150 2.0~3.0 50~200 (8)单孔注浆结束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注浆各孔段均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应稳定10min,且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或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的80%。

2)衬砌后回填注浆及围岩注浆达到设计终压。

3)其他各类注浆,满足设计要求。

(9)预注浆和衬砌后围岩注浆结束前,应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钻孔取芯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压(抽)水试验。当检查孔的吸水量大于1.0L/min·m时,必须进行补充注浆。

(10)注浆结束后应将注浆孔及检查孔封填密实。

3.1.7 质 量 标 准 3.1.7.1 主控项目 (1)配置浆液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预注浆和后注浆的注浆效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采用钻孔取芯法检查;
必要时采取压水或抽水试验方法检查。

3.1.7.2 一般项目 (1)注浆孔的数量、布置间距、钻孔深度及角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注浆各阶段的控制压力和进浆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注浆时浆液不得溢出地面和超出有效注浆范围。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注浆对地面产生的沉降量不得超出30mm,地面的隆起不得超过20mm。

检验方法:用水准仪测量。

3.1.8 成 品 3.1.8.1 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3.1.8.2 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充填注浆固结体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3.1.9 安全环保措施 3.1.9.1 注浆范围和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很近时,应加强对临近建筑物和地下埋设物的现场监控。

3.1.9.2 注浆点距离饮用水源或公共水域较近时,注浆施工如有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1.10 质 量 记 录 质量记录参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中的有关记录。

4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水施工工艺标准 4.1 变形缝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4.1.1 总 则 为使建筑工程的防水变形缝施工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规范,满足结构安全及建筑功能要求,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施工整体质量的影响,杜绝变形缝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4.1.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适用于地上、地下、土木工程防水变形缝的建筑施工。

4.1.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l)《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l08—2008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4.1.2 术语、符号 4.1.2.1 术语 (1)变形缝:变形缝是土木工程中结构部分或全部分离的建筑结构单元之间在因温度、沉降、地震等作用产生相对微量位移时,其建筑结构、整体观感、使用功能不致发生质量损坏的一种建筑构造措施,它包含温度伸缩缝、沉降缝与抗震缝。

(2)防水止水带:它包括橡胶型、金属质等,其作用是在建筑变形缝处的两侧因内、外力作用而产生相对微量变形时,能确保变形缝处的防水功能不致遭到破坏。

4.1.3 基 本 规 定 4.1.3.1 防水变形缝的设置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的位置及尺寸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4.1.3.2 防水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4.1.3.3 防水变形缝处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4.1.3.4 防水变形缝处相邻结构单元之间的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宽度宜为20~30mm。

4.1.3.5 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后浇带、诱导缝、加强带等替代措施。

4.1.4 施 工 准 备 4.1.4.1 技术准备 (l)防水变形缝施工前应对结构材料、防水材料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建筑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

(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防水变形缝的不同部位、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条件,编制满足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方案。

(3)应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技术要求,以及确保使用功能的技术措施与施工方法。

(4)应熟悉设计图纸、相关规范、标准及本工艺标准,对施工变形缝的做法,位置及构造措施进行了解,以确定防水变形缝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

4.1.4.2 材料要求 (l)品种规格 1)橡胶质中孔式中埋止水带与外贴式止水带的宽度宜大于2×300mm十B(B为变形缝宽度),其厚度应根据所施工变形缝处的埋置深度及水压,参照相关规范及产品说明书进行选用。

2)金属止水带应用于变形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中,并应有防止接缝渗水及变形破坏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与施工作业措施。

(2)质量要求: 1)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

2)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等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
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mm、面积不大于l6mm2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
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902—2011的要求,橡胶止水带的物理性质应符合下表要求;
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橡胶止水带物理性能 3)防水变形缝处的混凝土厚度、强度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1.4.3 主要机具 (1)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筒、天平、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筒、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3)其他机具:夹钳、活动扳手、电焊机、剪刀、榔头等。

4.1.4.4 作业条件 (1)底板防水变形缝 1)底板的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底板钢筋已施工完毕。

2)止水带已固定牢固且位置正确,材质、形状、尺寸符合要求,止水带处侧模已封闭牢固,且密封性能良好,能保证先浇混凝土施工时不漏浆。

(2)侧壁防水变形缝 1)侧壁钢筋已施工完毕。

2)止水带已固定牢固且位置正确,材质、形状尺寸符合要求,止水带处的边模与侧模已封闭牢固且密封性、稳定性、整体刚度良好,能确保先浇混凝土的成形尺寸与成形质量。

4.1.5 材料和质量要点 4.1.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所使用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橡胶质中孔式中埋止水带与外贴式止水带的宽度宜大于2×300mm十B(B为变形缝宽度),其厚度应根据所施工变形缝处的埋置深度及水压,参照相关规范及产品说明书进行选用。

(3)金属止水带应用于变形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中,并应有防止接缝渗水及变形破坏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与施工作业措施。

4.1.5.2 技术关键要求 (1)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与变形缝的中心线重合。

(2)止水带应固定,顶、底板内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设。

(3)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混凝土时,其端模应支撑牢固,并应严防漏浆。

(4)止水带的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接。

(5)中埋式止水带在转弯处应做成圆弧形,(钢边)橡胶止水带的转角半径不应小于200mm,转角半径应随止水带的宽度增大而相应加大。

(6)安设于结构内侧的可卸式止水带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需配件一次配齐。

2)转角处应做成45度折角,并应增加紧固件的数量。

(7)变形缝与施工缝均采用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时,其相交部位宜采用十字配件(见图)。变形缝用外贴式止水带的转角部位宜采用直角配件(见图)。

4.1.6.3 质量关键要求 (1)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必须成型准确,内实外光。

(2)变形缝的几种复合防水构造形式见下图,混凝土施工时不得变形与移位。

(3)环境温度高于50℃处的变形缝,中埋式止水带可采用金属制作(见下图) 4.1.7 施 工 工 艺 4.1.7.1 操作工艺 (1)底板防水变形缝 底板混凝土垫层施工→底板防水施工→对变形缝的位置及尺寸进行放线→底板钢筋施工→底板橡胶止水带固定→先浇混凝土侧模封闭→先浇混凝土施工→先浇混凝土养护→先浇混凝土侧模拆除→将塑料薄模或铝箔包装成型的填缝材料定位、固定→后浇混凝土施工→后浇混凝土养护。

(2)侧壁变形缝 侧壁变形缝位置尺寸放线→侧壁钢筋施工→侧壁橡胶止水带固定→侧壁外模及变形缝处侧模封闭→侧壁先浇混凝土施工→先浇混凝土养护→将塑料薄模或铝箔包装成型的填缝材料定位固定→后浇混凝土侧模封闭→后浇混凝土施工→后浇混凝土养护。

4.1.8 质 量 标 准 4.1.8.1 主控项目 (1)变形缝所用止水带、填缝材料和密封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变形缝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中埋式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与变形缝的中心线应重合。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1.8.2 一般项目 (1) 中埋式止水带的接缝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
接头宜采用热压焊接,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 中埋式止水带在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
顶板、底板内止水带应安装成盆状,并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 外贴式止水带在变形缝与施工缝相交部位宜采用十字配件;
外贴式止水带在变形缝转角部位宜采用直角配件。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固定应牢靠,并与固定止水带的基层密贴,不得出现空鼓、翘边等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 安设于结构内侧的可卸式止水带所需配件应一次配齐,转角处应做成450坡角,并增加紧固件的数量。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 嵌填密封材料的缝内两侧基面应平整、洁净、干燥,并应涂刷基层处理剂;
嵌缝底部应设置背衬材料;
密封材料嵌填应严密、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 变形缝处表面粘贴卷材功涂刷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和加强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1.9 成 品 保 护 4.1.9.1 变形缝处混凝土模板的拆除时间不宜小于24h,以确保变形缝处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4.1.9.2 橡胶止水带的运输施工应小心轻放,禁止野蛮施工,以防止钉子、钢筋等锐器扎伤止水带。

4.1.9.3 混凝土施工完毕应及时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

4.1.10 安全环保措施 4.1.10.1 施工电源开关箱必须设漏电保护器,防止漏电伤人。

4.1.10.2 振捣器电源线、开关、胶皮线要经常检查,防止破损漏电伤人。

4.1.10.3 操作人员要戴绝缘手套,穿防触电胶鞋。

4.1.10.4 夜间施工,现场及施工道路应装有充足的照明设施。

4.1.11 质 量 记 录 4.1.11.1 混凝土施工记录 4.1.11.2 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混凝土试块抗渗强度报告) 4.1.11.3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 4.1.11.4 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掺石料、外加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止水带、膨胀剂和防水材料的合格证或检验报告。

4.1.11.5 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4.1.11.6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记录表。

4.1.11.7 后浇带隐蔽检查记录。

4.1.11.8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2 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4.2.1 总 则 为使建筑工程的后浇带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规范,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4.2.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后浇带;
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4.2.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4.2.2 术语、符号 4.2.2.1 术语 (1)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以及后期变形趋于稳定的结构。

(2)自黏性膨胀橡胶止水条:是一种具有自黏功能,遇水后在一定时间内体积可以膨胀以达到止水效果的橡胶质止水条。

(3)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比例膨胀剂或外加剂(按设计掺量)后,使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产生适度体积膨胀,以补偿混凝土收缩的一种混凝土。

4.2.3 基 本 规 定 4.2.3.1 后浇带的留置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的位置与尺寸,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

4.2.3.2 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若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并应按设计要求设附加钢筋。

4.2.3.3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4.2.4 施 工 准 备 4.2.4.1 技术准备 (1)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

(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

(3)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

(4)应熟悉设计图纸、本施工工艺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对后浇带的做法、位置、配筋进行了解,以确定后浇带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

4.2.4.2 材料要求 (l)品种规格 l)后浇带混凝土所用碎石应根据所浇后浇带的钢筋密度确定,一般为5~3l.5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

2)后浇带的砂子应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

3)中埋式止水钢板宜用3mm厚400mm宽的折形钢板条。

4)遇水膨胀止水条有 l0000mm×20mm×10mm、l0000mm×30mm×10mm、5000mm×30mm×20mm等几种规格。

5)橡胶外贴式止水带宜用300×8型,但外墙宜用400×8型。

6)钢丝网宜采用密目钢丝网和30×30型钢丝网,两种钢丝网配套使用。

(2)质量要求, 1)碎石应满足试配强度要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 52—2006标准。

2)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检验结果碰符合JGJ 52一2006标准。

3)粉煤灰应用Ⅱ级以上。

4)外加剂必须用合格一等品。

5)水泥应用32.5MPa以上的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6)拌合用水应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的水源。

7)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等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
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mm、面积不大于I6mm2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
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GB 50208一2011要求,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一2011要求;
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8)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膨胀剂措施;
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908—2011要求;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4.2.4.3 主要机具 (l)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筒、天平、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筒、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3)其他机具:电焊机、剪刀、榔头等。

4.2.4.4 作业条件 (1)后浇带的留置 1)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已场地平整,放线无误,垫层施工完毕。

2)后浇带的型式见附图,保证成型的措施应按施工方案进行落实。

(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1)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松散混凝土应予凿除,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砂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时不得有积水。

2)后浇带处的钢筋应进行除锈,已将钢筋调整平直。

3)后浇带的模板已封闭严密,且应保证混凝土施工后新旧混凝土没有明显的接搓。

4)已将止水条或止水带固定牢固,确保位置准确。

4.2.5 材料和质量要点 4.2.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所使用的混凝土应有配合比报告单。

(2)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拌合水及外加剂、掺和料等应符合本文1.1节的有关规定。

(3)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

4.2.5.2 技术关键要求 (l)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
应采用补偿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高于两侧混凝土一个等级级别。

(2)模板应严密、稳固、混凝土施工时不得漏浆与变形。

(3)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4)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放置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式止水带 4.2.5.3 质量关键要求 (l)混凝土的浇筑应密实,成型应精确,应特别注意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的混凝土密实度。

(2)混凝土浇筑后应覆盖保湿养护。

(3)防水后浇带的施工应注意界面的清理及止水条、止水带的保护,并保证防水功能技术措施的落实。严禁后浇带处有渗漏现象。

4.2.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对有电器设备的地下工程,应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人身安全。

(2)施工现场若有探坑或深井的,亦应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施工人员坠入受伤。

(3)施工现场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4.2.5.5 环境关键要求 (1)后浇混凝土施工温度应低于两侧先浇混凝土施工时的温度,并选择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施工。

4.2.6 施 工 工 艺 4.2.6.1 工艺流程 (1)后浇带的留置 1)地下室底板防水后浇带留置 地下室底板防水层施工→底板底层钢筋绑扎→后浇带两侧钢板止水带下侧先用短钢筋头(钢筋间距400mm)与板筋点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混凝→侧→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止水带上侧短钢筋头点焊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注:若采用止水条时,模板采用木模支撑侧模,保证混凝土侧面平整、密实,以使止水条与混凝土表面粘贴牢固,更好发挥止水条的止水效果。

2)地下室外墙防水后浇带留置 外墙常规钢筋施工→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处柱分离箍筋焊接(见图4.2.6.1-1)→焊短钢筋头于止水钢板上和剪力墙竖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混凝土一侧→封剪力墙外模,并加固牢固→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

图4.2.6.1-1 止水钢板处箍筋做法 3)楼板面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模板支承(应独立支撑)→楼板钢筋绑扎→焊短钢筋应于板面筋和底板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混凝土一侧→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处混凝土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4)地下室底板大梁后浇带模板支撑详见图4.2.6.l-2。

(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1)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凿毛并清洗混凝土界面→钢筋除锈、调整→抽出后浇带处积分→安装止水条或止水带→混凝土界面放置与后浇带同强度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后浇带混凝土养护。

2)地下室外墙防水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清理先浇混凝土界面→钢筋作锈、调直→放置止水条或止水带(若采用钢板止水带则无此项),→封后浇带模板,并加固牢固→浇水湿润模板→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3)楼板面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清理先浇混凝土界面→检查原有模板的严密性与可靠性→调整后浇带钢筋并除锈→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养护。

图 4.2.6.1-2 后浇带梁侧支模图 注 :内墙后浇带留置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参照地下室相应条款施工 。

4.2.6.2 操作工艺 (1)地下室底板防水后浇带的施工构造见图4.2.6.2-1、图4.2.6.2-2、图4.2.6.2-3、图4.2.6.2-4。

图4.2.6.2-1 后浇带防水构造(一) 图4.2.6.2-2 后浇带防水构造(二) 图4.2.6.2-3 后浇带防水构造(三) 图4.2.6.2-4 后浇带防水构造(四) (2)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进行。

(3)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要保护,严防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式止水带。

(4)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后浇带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中4.1.22规定。

5.2.7 质 量 标 准 4.2.7.1 主控项目 (1)后浇带所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预埋注浆管、外贴式止水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3) 后浇带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限制膨胀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水中养护14d后的限制膨胀率检测报告。

4.2.7.2 一般规定 (1) 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采取保护措施。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表面应先清理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遇水膨胀止水条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8条的规定;
遇水膨胀止水胶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9条的规定;
预埋注浆管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10条的规定;
外贴式止水带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2.6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2.8 成 品 保 护 4.2.8.1 后浇带浇筑完毕应在l2h以内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

4.2.8.2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其他作业。

4.2.8.3 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前宜有保护钢筋的措施,可用模板盖住钢筋,防止地下室大梁和设备基础后浇带处有积水锈蚀钢筋,应预留截面为350mm×350mm,深度比梁或基础底标高低250mm的小积水坑,以便可用潜水泵及时把积水抽出。

4.2.9 安全环保措施 4.2.9.1 基层和模板内的垃圾、木屑、泥土、积水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理干净。

4.2.9.2 施工用机具设备维修、保养、试运转处于良好状态,电源能满足施工需要。

4.2.9.3 搭设好必要的浇筑脚手运输道,经检查符合施工和安全要求。

4.2.9.4 施工时对已浇混凝土结构要采取保护措施。

4.2.10 质 量 记 录 4.2.10.1 混凝土施工记录 4.2.10.2 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混凝土试块抗渗强度报告) 4.2.10.3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 4.2.10.4 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止水带、膨胀剂和防水材料的合格证或检验报告。

4.2.10.5 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4.2.10.6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记录表 4.2.10.7 后浇带隐蔽检查记录 4.2.10.8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3 孔口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4.3.1 总 则 4.3.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地下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地下通向地面的孔口施工。

4.3.1.2 编制依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一2013 4.3.2 术语、符号 4.3.2.1 术语 (1)地下防水工程:指对房屋建筑、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及地下铁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4.3.3 基 本 规 定 4.3.3.1 地下工程通向地面的各种孔口应设置防地面水倒灌措施。人员出入口应高出地面不小于500mm,汽车出入口处设明沟排水时,其高度宜为150mm,并应有防雨措施。

4.3.3.2 窗井内底板,应比窗下椽低300mm。窗井墙高出地面不得小于500mm。窗井外地面应做散水,散水与墙面间应采密封材料嵌填。

4.3.3.3 孔口位置、施工使用材料、施工质量必须满足现行规范和设计要求,无渗漏、无倒灌。

4.3.3.4 孔口混凝土浇筑应留置混凝土试块及抗渗混凝土试块(设计有抗渗要求时)。

4.3.3.5 通风口应与窗井同样处理,竖井窗下椽离室外地面高度不小于500mm。

4.3.3.6 无论地下水位高低,窗台下部的墙体和底板应做防水层。

4.3.3.7 窗井的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窗井的底板和墙应做防水处理并与主体结构断开。见图4.3.3.7。

图4.3.3.7 窗井防水示意图 1—窗井;
2—主体结构;
3—排水井;
4—垫层 4.3.3.8 窗井或窗井的一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时,窗井应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其防水层也应连成整体,并在窗井内设集水井,见图4.3.3.8。

图4.3.3.8 窗井防水示意图 1—窗井;
2—防水层;
3—主体结构;
4—防水层保护;
5—集水井;
6—垫层 4.3.4 施 工 准 备 4.3.4.1 技术准备 (1)施工前对孔口的位置、施工方法、选用的防水材料进行复核和确定,确保孔口的位置,施工方法、选用的施工材料在技术上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根据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材料编制施工技术措施。

(3)对施工人员进行书面交底,交底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技术操作要求,特别是细部构造处理的质量要求。

4.3.4.2 材料要求 (1)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孔口混凝土碎石粒径5~3l.5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强度要求应符合《普通砂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检验方法》JGJ 53—2006标准。

(3)孔口混凝土砂为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0%,检验结果应符合《普通砂用砂质量标准检验方法》JGJ 52—2006标准。

(4)水泥应用32.5级以上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使用前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5)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使用水标准》JGJ 63规定。

4.3.4.3 主要机具 (l)孔口采用自拌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筒、磅秤、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2)孔口采用商品混凝土时:混凝土坍落度筒、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等。

(3)其他机具:电焊机,模板机械等。

4.3.4.4 作业条件 (1)孔口位置放线无误,有垫层时垫层施工完毕。

(2)孔口与主体接触部位的混凝土浮浆、松散混凝土予以凿除,并用清洁水冲洗干净,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砂浆。

(3)孔口与主体接触处的钢筋进行除锈处理,将钢筋调直调平。

4.3.5 材料和质量要点 4.3.5.1 材料的关键要点 (1)孔口使用的混凝土应有配合比报告单。

(2)孔口使用商品混凝土时“混凝土应有开盘鉴定证明”。

4.3.5.2 技术关键要点 (1)钢筋绑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模板支撑稳固、拼缝密实、混凝土浇筑时不漏浆和变形。

4.3.5.3 质量关键要求 (l)混凝土浇筑密实,成型精确,满足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

(2)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正常的覆盖保湿养护。

(3)孔口施工完后无渗漏。

4.3.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严禁酒后作业。

(2)施工用机电设备要有漏电保护器。

4.3.5.5 环境关键要求 (1)冬期施工气温不得低5℃,否则应采取抗冻措施。

4.3.6 施 工 工 艺 4.3.6.1 工艺流程 (l)窗井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孔口底板、墙与主体施工时断开。

清除主体与孔口接合部混凝土浮浆、松散混凝土→浇孔口混凝土垫层→按设计要求绑扎钢筋→支撑模板→浇混凝土→覆盖保湿养护。

(2)窗井底部一部分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
孔口底板、墙与主体施工时连成整体,其防水层也应连成整体,并在窗井内设积水井。

孔口混凝土垫层→按设计要求绑扎钢筋→支撑模板→浇混凝土→覆盖保湿养护→防水层施工→防水保护层施工。

4.3.6.2 操作工艺 (1)窗井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清除主体与孔口接合部浮浆、松散混凝土、浇筑孔口混凝土垫层、根据设计要求在浇好的孔口混凝土垫层面上弹出孔口位置线,经复核无误后绑扎钢筋、立模、浇灌孔口混凝土、覆盖保湿养护。

(2)窗井底部一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孔口混凝土垫层、混凝土与主体一块浇筑、根据设计要求在浇好的混凝土垫层上弹出孔口位置线、经复核无误后绑扎钢筋、立模、浇灌孔口混凝土、保湿养护、防水层施工、防水保护层施工。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孔口主体混凝土的结合,除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严格控制外,结合部的混凝土不应出现骨料集中或漏振现象。

(4)防水局施工按设计和现行规范、施工工艺要求。

4.3.7 质 量 要 求 4.3.7.1 主控项目 (1) 孔口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 孔口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3.7.2 一般项目 (1) 人员出入口应高出地面不应小于500mm;
汽车出入口设置明沟排水时,其高出地面宜为150mm,并应采取防雨措施。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2)窗井的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窗井的墙体和底板应作防水处理,并宜与主体结构断开。窗井下部的墙体和底板应做防水处理。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窗井或窗井的一部分地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窗井应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其防水层也应连成整体,并应在窗井内设置集水井。窗台下部的墙体和底板应做防水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窗井内的底板应低于窗下缘300mm。窗井墙高出室外地面不得小于500mm;
窗井外地面应做散水,散水与墙面间应采用密封材料嵌填。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密封材料嵌填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3.8 成 品 保 护 4.3.8.1 孔口混凝土浇筑完后在l2h内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

4.3.8.2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作其他作业。

4.3.8.3 钢筋绑扎完后应及时进行模板施工,孔口有积水时应及时清除积水,防止积水处钢筋锈蚀。

4.3.8.4 孔口施工完后及时封盖,防止建筑垃圾等杂乱物堵塞孔口。

4.3.9 安全环保措施 4.3.9.1 施工场地应平整,夜间施工应有照明设施。

4.3.9.2 上下交叉作业时,应有防护措施。

4.3.10 质 量 记 录 4.3.10.1 混凝土施工质量记录。

4.3.10.2 混凝土强度报告(有防水要求时有抗渗试验报告)。

4.3.10.3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

4.3.10.4 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掺合料的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4.3.10.5 混凝土外观质量检验记录。

4.3.10.6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记录。

4.3.10.7 混凝土隐蔽验收记录。

4.4 穿墙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4.4.1 总 则 4.4.1.1 适用范围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结构内的穿墙管道,是导致渗漏水的薄弱之处,应采取措施,仔细施工。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地下室防水工程现浇混凝土有抗渗等级要求的穿墙管道的制安工程。

4.4.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5)防水套管标准图集02S404 4.4.2 术语、符号 4.4.2.1 术语 (1)地下防水工程:指对房屋建筑、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及地下铁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4.4.3 基 本 规 定 4.4.3.1 柔性防水套管一般适用于管道穿过墙壁之处受有振动或有严密防水要求的构筑物。

4.4.3.2 刚性防水套管一般适用于管道穿过墙壁之处一般防水要求的构筑物。

4.4.3.3 Ⅰ、Ⅱ、Ⅲ型刚性防水套管不适用于地震设计烈度为八度以上地区。

4.4.3.4 柔性及刚性防水套管穿墙处之墙壁,如遇非混凝土墙壁时应改为混凝土墙壁,而且将套管一次性固定于墙内,其浇筑混凝土的范围应比止水环直径大200mm。

4.4.4 施 工 准 备 4.4.4.1 技术准备 (1)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施工图和质量要求以及材料供应情况,编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艺程序,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并认真实施。

(2)完成钢筋绑扎、预埋件预埋、模板支设,办理隐检预检手续,并在模板上弹好标高控制线。

(3)混凝土由试验室根据实际原材料材质情况,通过试配提出防水混凝土配合比。

4.4.4.2 材料要求 (1)钢材(钢套管): 一般采用材质Q235钢材,外观完好,没有裂缝或皱折,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抽样检查其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止水环的形状宜为方形,以避免管道安装时外力引起穿墙管道的转动。

(2)焊条: 采用E43XX焊条,应有质量证明书,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不得使用。

(3)其他材料: 螺栓、型钢、铁件等,应具有质量证明书。

(4)涂料: 防腐油漆涂料的品种、牌号、颜色及配套底漆、腻子,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有产品质量证明书。

(5)混凝土: 用于后浇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掺合料等应符合防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

4.4.4.3 主要机具设备 (1)机械设备 混凝土搅拌机、斗车、插入式振动器、平板振动器、砂轮切割机、电焊、气焊设备。

(2)主要工具 大、小平锹、铁板、磅秤、水桶、胶皮管、串筒、溜槽、混凝土吊斗、铁杆、抹子、试模、卡具、夹具、钢丝绳、钢卷尺等。

4.4.4.4 作业条件 (1)不得在大风雨条件下施工。

(2)模板内的垃圾、木屑、泥土、积水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净。

(3)套管部分内侧已刷好隔离剂。

(4)准备好足够数量、质量合乎要求的砂、石、水泥、掺合料及外加剂等材料,以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

(5)按设计要求所用钢材、焊条等已经备齐,经复查规格齐全,质量符合要求,按型号整齐堆放在加工场或现场备用。

(6)施工机具设备经维修、试运转,处于良好状态;
电源充足,可满足施工需要。

4.4.5 材料和质量要点 4.4.5.1 材料的关键要求 (1)钢套管、型钢、铁件、焊条等必须要有质量证明书,进场抽样合格,技术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

(2)用于后浇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等材料应符合防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

4.4.5.2 技术关键要求 (1)穿管外混凝土墙厚应不小于300mm。

(2)套管部分加工完成后,在其外壁均刷底漆一遍,外层防腐由设计定。

4.4.5.3 质量关键要求 焊缝的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穿墙管的防水效果。因此焊缝的焊接必须由有施焊合格证的焊工按设计要求和钢结构焊接的专门规定施焊。

4.4.5.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1)焊工施焊前必须做好各种设备的接地接零、绝缘措施,以防电击伤人。

(2)过程中必须戴好面罩、口罩,防止电弧光灼伤眼睛和粉尘危害。

(3)在地下室及深坑内进行焊接作业,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咽气中毒。

4.4.5.5 环境关键要求 (1)施焊场地周围应清除易燃易爆物品,或进行覆盖、隔离。

(2)必须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扩散区施焊时,应经有关部门检试许可后,方可施焊。

4.4.6 施 工 工 艺 4.4.6.1 工艺流程 穿墙管道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套管制作→现场钢筋绑扎→套管安装固定→隐蔽验收→模板支设→浇混凝土→防水材料嵌填→封口钢板焊接试水 4.4.6.2 操作工艺 (1)套管加焊止水环法: 在管道穿过防水混凝土结构处,预埋套管,防水套管的刚性或柔性做法由设计选定,套管上加焊止水环,套管与止水环必须一次浇固于混凝土结构内,且与套管相接的混凝土必须浇捣密实。止水环应与套管满焊严密,止水环数量按设计规定。套管部分加工完成后在其内壁刷防锈漆一道。

安装穿墙管道时,对于刚性防水套管,先将管道穿过预埋套管,按图将位置尺寸找准,予以临时固定,然后一端以封口钢板将套管及穿墙管焊牢,再从另一端将套管与穿墙管之间的缝隙以防水材料(防水油膏、沥青玛蹄脂等)填满后,用封口钢板封堵严密(图4.4.6.2-1)。亦可于套管与穿墙管之间加挡圈,两边嵌填油麻和石棉水泥。具体做法见图4.4.2-2、图4.4.2-3、图4.4.6.2-4。套管尺寸分别见表4.4.6.2-1、表4.4.6.2-2、表4.4.6.2-3。

对于管道穿过墙壁处受有振动或有严密防水要求的构筑物,应采用柔性防水套管的做法,在套管与管道间加橡皮圈,并用法兰压紧。柔性防水套管具体做法见图4.4.6.2-5,套管尺寸见表4.4.6.2-4。

图4.4.6.2-1 套管加焊止水环做法 图4.4.6.2-2 Ⅰ型刚性防水套管做法 图4.4.6.2-3 Ⅱ型翼环做法 Ⅰ型套管尺寸 表4.4.6.2-1 DN 50 75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D1 60 93 118 143 169 220 272 323 374 426 D2 114 140 168 194 219 273 325 377 426 480 D3 115 141 169 195 220 274 326 378 427 481 D4 225 251 289 315 340 394 446 498 567 621 δ 4 4.5 5 5 6 7 8 9 9 9 b 10 10 10 10 10 10 10 15 15 15 h 4 4 5 5 6 7 8 9 9 9 Ⅱ型翼环尺寸 表4.4.6.2-2 DN 25 32 40 50 65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D1 33.5 38 50 60 73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7 426 D2 35 39 51 61 74 90 109 134 160 220 274 326 378 427 D3 95 99 111 121 134 150 209 234 260 320 374 476 528 577 b 5 5 5 5 5 5 5 5 5 8 8 8 8 8 Ⅲ型套管尺寸 表4.4.6.2-3 DN 5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D1 60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7 426 D2 114 140 159 180 203 273 325 377 426 480 D3 115 141 160 181 204 274 326 378 427 481 D4 225 251 280 301 324 394 446 498 567 621 δ 4 4.5 4.5 5 6 7 8 9 9 9 b 10 10 10 10 10 10 10 15 15 15 h 4 4 4 5 6 7 8 9 9 9 说明:
1)Ⅰ型防水套管适用于铸铁管和非金属管;
Ⅱ型防水套管适用于钢管;

Ⅲ型适用于钢管预埋。将翼环直接焊在钢管上。

2)套管内壁刷防锈漆一道。套管必须一次浇固于墙内。

3)套管L等于墙厚且大于200mm,如遇非混凝土墙应改为混凝土墙,混凝土墙厚小于200mm,应局部加厚至200mm, 更换或加厚的混凝土墙其直径比翼环直径大200mm。

4)h为最小焊件厚度。

图4.4.6.2-4 Ⅲ型刚性防水套管做法 柔性防水套管尺寸 表4.4.6.2-4 DN 50 65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D1 60 73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7 426 D2 70 83 99 118 141 165 225 281 332 383 434 D3 90 103 121 140 161 185 249 301 352 401 454 D4 91 104 122 141 162 186 250 302 353 402 455 D5 137 150 177 196 217 240 310 363 422 471 525 D6 177 190 217 236 257 280 350 402 462 511 565 D7 100 113 131 150 169 191 259 309 359 407 462 D8 108 121 140 159 180 203 273 325 377 426 480 D9 109 122 141 160 181 204 274 326 378 427 481 D10 99 112 130 149 168 190 258 308 358 406 461 L1 60 60 60 60 50 50 60 50 50 50 50 L2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L3 70 70 75 75 75 75 75 75 80 85 85 L4 50 50 55 55 50 50 50 50 55 55 55 L5 12 12 14 14 16 16 16 16 16 20 20 t1 4 4 4.5 4.5 5.5 6 7 8 9 9.5 9 t2 4 4 4 4 4 4.5 6 7 8 9 9 t3 10 10 11 11 10 10 10 10 10 9 10 b1 14 14 16 16 18 18 20 20 20 22 24 b2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续表 b3 10 10 10 10 10 10 15 15 15 15 15 d 20 20 20 20 16 16 20 16 16 16 16 h 5 5 5 5 6 6 8 8 8 8 8 R 4 4 4 4 5 5 7 7 7 7 7 φ 14 14 18 18 18 18 18 18 23 23 23 M 12 12 16 16 16 16 16 16 20 20 20 C 1.8 1.8 2 2 2 2 2 2 2.5 2.5 2.5 螺孔n 4 4 4 4 8 8 8 12 12 12 16 图4.4.6.2-5 柔性防水套管安装图 1—套管;
2—翼环;
3—挡圈;
4—橡皮圈;
5—螺母;
6—双头螺检;
7—法兰盘;

8—短管;
9—翼盘;
10—沥青麻丝;
11—牛皮纸层;
12—20厚油膏嵌缝 说明: (1)本图一般适用于管道穿过墙壁处受有振动或有严密防水要求的构筑物。

(2)套管部分加工完成后在其内壁刷防锈漆一道。

(3)套管必须一次浇固于墙内。

(4)套管L等于墙厚且不小于300mm;
如遇非混凝土墙应改为混凝土墙,混凝土墙厚不大于300mm时,更换或加厚的混凝土墙,其直径应比翼环直径D6大200mm。

(5)h(焊缝高度)为最小焊件厚度。

(2)群管穿墙防水做法: 在群管穿墙处预留孔洞,洞口四周预埋角钢固定在混凝土中,封口钢板焊在角钢上,要四周满焊严密,然后将群管逐根穿过两端封口钢板上的预留孔,再将每管与封口钢板沿管周焊接严密(焊接时宜用对称方法或间隔时间施焊,以防封口钢板变形),从封口钢板上的灌注孔向孔洞内灌注沥青玛蹄脂,灌满后将预留的沥青灌注孔焊接封严(图4.4.2-6)。

图4.4.6.2-6 群管穿墙防水做法 (3)单管固埋法: 有现浇和预留洞后浇两种方法,虽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但均不能适应变形,且不便更换,一般不宜采用。当需用此法埋设管道时,应注意将管及止水环周围的混凝土浇捣密实,特别是管道底部更应仔细浇捣密实(图4.4.6.2-7)。

图4.4.6.2-7 穿墙管两种防水做法 4.4.7 质 量 标 准 4.4.7.1 主控项目 (1) 穿墙管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和密封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 穿墙管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4.7.2 一般项目 (1) 固定式穿墙管应加焊止水环或环绕遇水膨胀止水圈,并做好防腐处理;
穿墙管应在主体结构迎水面预留凹槽,槽内应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实。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 套管式穿墙管的套管与止水环及翼环应连续满焊,并做好防腐处理;
套管内表面应清理干净,穿墙管与套管之间应用密封材料和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处理,并采用法兰盘及螺栓进行固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穿墙盒的封口钢板与混凝土结构墙上预埋的角钢应焊平,并从钢板上的预留浇注孔注入改性沥青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封填后将浇注孔口用钢板焊接封闭。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 当主体结构迎水面有柔性防水层时,防水层与穿墙管连接处应增设加强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密封材料嵌填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4.8 成 品 保 护 4.4.8.1 钢套管、穿墙管在运输、堆放、吊装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变形。

4.4.8.2 钢套管、止水环等表面应及时涂刷底漆和面漆,其与混凝土结构间的空隙应及时灌填密实,防止锈蚀。

4.4.8.3 穿墙管伸出外墙的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回填时将管道损坏。

4.4.9 安全环保措施 4.4.9.1 制作和安装穿墙管道施工用电,应由专人负责安装、维修和管理用电设备和线路。用电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和接零,手持电动工具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

4.4.9.2 在地下结构内加工和焊接防水层,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以防操作时漏电伤人。

4.4.9.3 现场气割和电焊要有专人看火管理,焊接场地周围5m以内严禁堆放易燃品;
用火场所要备消防器材、器具和消火栓。

4.4.9.4 安装钢套管、穿墙管等构件时,绑扎必须牢固,起吊点应通过构件的重心位置,吊升时应平稳,避免振动或摆动。在构件就位并临时固定前,不得解开索具或拆除临时固定工具,以防脱落伤人。

4.4.9.5 在地下室及深坑内进行焊接作业,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咽气中毒。

4.4.9.6 在穿墙管道施工过程中,应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4.4.9.7 焊缝的质量是防水的关键,应特别注意做到焊缝连续饱满,无孔隙夹渣,同时还应注意减少焊缝产生的次应力。

4.4.10 质 量 记 录 4.4.10.1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4.10.2 试水记录。

4.5 坑、池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4.5.1 基本规定 4.5.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坑、池、储水库、地下室底板的坑、池施工。

4.5.1.2 编制依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4.5.2 术语、符号 4.5.2.1 术语 (1)地下防水工程:指对房屋建筑、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及地下铁道等地下工程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4.5.3 基 本 规 定 4.5.3.1 坑、池储水库宜用防水混凝土,内设其他防水层。受振动作用时应设柔性防水层。

4.5.3.2 底板以下的坑、池、其局部底板必须相应降低,并应使防水层保持连续。(见图4.5.3.2)。

图4.5.3.2 底板下坑、池的防水构造 1一底板;
2一盖板;
3一坑、池防水层;

4一坑、池;
5一主体结构防水层 4.5.3.3 坑、池、储水库使用防水混凝土时:技术要求、质量验收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一2011,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按防水混混凝土施工工艺。

4.5.3.4 地下室底板的坑、池施工同地下室底板。

4.5.4 施 工 准 备 4.5.4.1 技术准备 (l)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健全技术管理系统。

(2)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技术交底,特别是工艺过程、质量标准的交底。

(3)进行抗渗混凝土的试配并确定配合比能满足设计要求。

4.5.4.2 材料要求 (1)坑、池所用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水泥使用前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检,合格后方能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3)砂、石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砂、石的含泥量和强度标准按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标准要求。

(4)混凝土外加剂必须具有合格证和复检报告,合格后方可使用。

(5)混凝土搅拌水符合《混凝土拌合使用水标准》JGJ 63规定。

4.5.4.3 主要机具 (1)自拌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筒、计量器具、插入式振动棒、平板式振动器、混凝土垂直和水平运输设备等。

(2)商品混凝土时:混凝土坍落度筒、插入式振动棒、平板式振动器、混凝土垂直和水平运输设备等。

(3)其他机具:钢筋加工机械、模板加工机械、电焊机等。

4.5.4.4 作业条件 (1)坑、池施工位置具备“四通一平”条件,满足施工要求。

(2)技术、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满足施工要求。

(3)坑、池的排水和降水满足施工要求。

4.5.5 材料和质量要求 4.5.5.1 材料的关键要点 (1)坑、池防水混凝土的所有原材料必须进行检验并符合现行检验评定标准。

(2)根据施工图编制材料的使用数量,进场的时间计划。

(3)使用商品混凝土时:“混凝土应有开盘证明”。

4.5.5.2 技术关键要点 (1)钢筋:钢筋绑扎牢固、留足保护层、绑扎的几何尺寸和质量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质量标准。

(2)模板:模板平整、拼缝严实不漏浆,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担浇灌混凝土时承受物体的侧压力和施工荷载。

(3)混凝土:混凝土严格按配合比要求、计量准确、防水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少于l20s,掺入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在120~150s间。采用商品混凝土或混凝土搅拌至现场较远时要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常温下半小时内运到现场于初凝前浇筑完毕;
混凝土浇筑前清除模板内积水和污物,自落高度不得超出1.5m,否则加串筒或溜槽等进行浇筑,浇筑时每层厚度不超过30~40cm,两层间隔时间不超过2h,夏季时相应缩短。

4.5.5.3 质量关键要求 (1)混凝土浇筑密实、成型精确,无渗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5.5.4 职业安全健康关键要求 (1)浇筑混凝土用架子及走道已搭设完毕,并经检查符合施工和安全要求。

(2)所有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

4.5.5.5 环境关键要求 (1)当气温在5℃以下时,应将搅拌用水适当加热。

(2)夏季施工混凝土要覆盖浇水养护。

4.5.6 施 工 工 艺 4.5.6.1 工艺流程 浇筑坑、池垫层→在垫层面上确定坑、池位置→防水层施工→绑扎钢筋→支撑模板→浇灌混凝土→覆盖保湿养护。

4.5.6.2 操作工艺 (1)浇筑混凝土垫层,复核坑、池的位置经检查无误后进行防水层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选定任一种防水层做法后,按所选防水层工艺和检验评定标准进行施工;
绑扎钢筋、模板支撑、浇灌混凝土,在已浇筑好的混凝土面覆盖保湿养护。

(2)工艺过程设计如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

(3)施工过程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砂、石用量要严格控制。

4.5.7 质 量 要 求 4.5.7.1 主控项目 (1) 坑、池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2) 坑、池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坑、池、储水库内部防水层完成后,应进行蓄水试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蓄水试验记录。

4.5.7.2 一般项目 (1) 坑、池、储水库宜采用防水混凝土整体浇筑,混凝土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窝和裂缝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坑、池底板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少于250mm;
当底板的厚度小于250mm时,应采取局部加厚措施,并应使防水层保持连续。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坑、池施工完后,应及时遮盖和防止杂物堵塞。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5.8 成 品 保 护 4.5.8.1 坑、池混凝土浇筑完后l2h内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

4.5.8.2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混凝土面上踩踏或作其他作业。

4.5.8.3 钢筋绑扎完后及时进行模板施工,有积水时及时清除积水防止钢筋锈蚀。

4.5.8.4 底板下的坑、池施工完后及时遮盖,防止建筑垃圾等杂物堵塞坑、池。

4.5.9 安全环保措施 4.5.9.1 采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时不得争先抢道,装车不应过满,卸车应有挡车措施。

4.5.9.2 使用溜槽和串筒下料时,溜槽与串筒必须固定牢固,人员不得站在溜槽帮上操作。

4.5.9.3 雨期施工应有防雨措施,及时对已浇筑混凝土的部位进行遮盖,避免雨淋、冲刷、降低强度,大雨天应停止露天作业。

4.5.10 质 量 记 录 4.5.10.1 混凝土施工质量记录。

4.5.10.2 混凝土强度报告(有防水要求时有抗渗试验报告)。

4.5.10.3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4.5.10.4 水泥、砂、石、外加剂的合格证或检验报告。

4.5.10.5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记录。

4.5.10.6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或记录。

4.5.10.7 混凝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Tags: 工程施工   工艺   标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