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企业讲话 / 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2020-05-12 17:38:4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文要着眼于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2 《腊八粥》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课本与课外结合。

 由于本课大量描写了“腊八”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课文,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喝腊八粥是一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接着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什么民俗?我们本地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意义。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书与写作结合。

 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写的很详细,主要通过八儿的语言、动作以及八儿的联想。我们也可以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太平桥的民俗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非常有趣,这样把写作与阅读结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作成了有源之水。

 2.教学收获(思得)   (1)通过文本对话悟情感。

 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

 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 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三、不足之处 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太完美。

 四、改进措施 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

  《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将它上成了精读,我想这样的“略读”文章“精读化”,也是值得的。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资料清楚,分“藏戏的构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构成”这一块资料是比较突出的,我讲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而对于“藏戏的艺术特色”这一资料还是处理得比较“略”的,只要学生能找出相关句段,找到藏戏的艺术特色即可,在语言就但是多细细推敲。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我自认为在“藏戏的构成”这一资料上处理得比较出彩的是这么几个设计:

 1.探究唐东杰布传奇故事的优点。其实历史上有真实的故事记录,那为什么课文要以传奇故事的形式出现呢?(传奇故事能加入更多的想象,给读者必须的想象空间,也能更多地去表达人们的完美愿望; 2.从这一传奇故事中解读唐东杰布这一人物; 3.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说原因。

 三、不足之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剩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潜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控课堂。

  《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5《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文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教学过程。围绕学习计划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部分到深入整体,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

 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逊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备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

  三、不足之处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本节课,我会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逊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反思

 《骑鹅旅行记》是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选自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形象叙述了小男孩尼尔斯因调皮被变成小人,接着骑鹅旅行,最后变回原样的过程,故事想象奇特,情节曲折。课文篇幅较长,训练学生概括篇幅较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怎样快速概括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呢?我让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遇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人物是尼尔斯,尼尔斯依次遇到小神仙、家中的鸡鸭猫等动物、家里的公鹅,然后学生按照方法,把主要人物遇到次要人物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小男孩尼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动物,被小精灵变成小人儿,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尼尔斯爬到了家鹅的身上,神奇地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概括文章内容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细节,阅读评价 这篇童话故事比较长,但是学生喜欢阅读,阅读中,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情节,我提出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或动物?为什么?”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将学到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随后在阅读交流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落到实处,接地气。

 (2)变换人称,加强感悟 这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对尼尔斯的所做、所闻、所感进行描写。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感悟尼尔斯的心理变化,教学中我采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让学生用“我”替代文中的“尼尔斯”,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然后尝试着去阅读,尝试着走进文本,亲身体验。这样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学生很容易说出尼尔斯的感受。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阅读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后,个别学生显得很疲劳,阅读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甚至还有的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教学中我没有重视起来,而是制止了学生。实际上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章节用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二次开发吗?所以当时我应该大力支持,并把这活动深化。

 4.改进措施(思改)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准备课文导学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风趣幽默略带夸张讽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学习任务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学生很喜欢阅读,但是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难度较大,怎么办呢?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其次,针对小说主人公是固定的这一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汤姆·索亚,关键词是“历险”,因此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紧抓题目“历险”,标清地点,弄清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涉及到的地点分别有:墓地、荒岛、鬼屋、山洞,学生分别概括出:墓地验胆、荒岛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找到金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都可以这样快速抓住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评析人物,读出感受 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课文节选的内容是汤姆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阅读中,我提出问题:在这段历险中,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此问题已提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评价:有的说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有的说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有的说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学生根据阅读,说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

 (2)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汤姆从山洞历险返回家后,在众人面前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其中提到自己怎样探路,怎样找到通道等,在这里,汤姆一共用了六个“怎样”,五个“如何”,其中的小故事惊险动人,学生很有兴趣,我想:这不正是读写的很好的结合点吗?于是,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在写作中注意把“汤姆”改成“我”,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写好后读一读,并评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3.不足之处(思失)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珍爱生命。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冒险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小学生爱模仿,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赞扬汤姆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提醒不要盲目模仿,要学习其精神。

 4.改进措施(思改) 在汤姆、哈克失踪和回来之后,课文中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前后的动作、神态前后形成对比,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找她们的动作,做成表格,对比教学,体会作家马克·吐温的精彩描写,并在自己写作中运用。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活动”,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三、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材,了解教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择书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清晰。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累”重在古人年龄称谓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古人年龄称谓,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也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过分理论化,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设计,比如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才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8《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范围围绕“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度和广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二、成功之处  首先,能较好地引入课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也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另外,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说写读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最后,注重读背结合,再次攀升了强化次数。

 三、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对于重点句子的体会还不够深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将本课由一课时改为两课时,重点训练学生“读”和“说”让学生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措施(思改)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较烦闷,焦急,无聊,在朗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崇高的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解诗意,理解诗人。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4.改进措施(思改) 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十二课。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课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张思德牺牲的片段,孩子们在电影中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更初步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做这样一个演讲。我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丝毫的被动,完全尝试着主动分享喜欢的段落。

 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另外,在理解正确的生死观这个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列举出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自己判断其死的意义,并请学生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使得学生更容易正确理解生死观的含义。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我在这节课注重了语言感悟,词语分析,把需要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体会,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好词语这个切入点。如:“精兵简政”一词,学生单纯的理解词语有点太生硬,并且也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把词语放到相应的句子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提高,有智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往往比我们教上几节课的效率都要高。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语文气息不足,语文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本节课中我只做到了听说读。对课后的拓展环节做的不是很到位,忽视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课后布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有:

    1.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5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快、感染人;③体态自然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课时把此次习作内容归为以下四个问题: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 3.为了这个愿望,我努力做过什么? 4.如果愿望实现了,我会怎样做?

  开课伊始,我抛出习作要求问孩子,你知道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什么吗?他们说,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们说是心愿、想法,我以参考书里的解释作为结论:对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据期初备课,为了区分开理想,我武断地下结论说,愿望通常是通过短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理想必须是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达成的目标。

 那么,要写我们的愿望,首先要明确什么呢?孩子说,得知道愿望是什么?我请孩子轮流说出自己的愿望,我现在很庆幸我强硬地请每一个孩子说出了那时那刻他们自己的愿望,尽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为听了他人的表达后受的启发,有雷同。因为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语表达。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这个问题提前布置的话,给他们更长时间去思索,或许孩子的思维会放得更加发散,想得更加开阔。

 知道了愿望是什么?接下来该告诉别人什么呢?孩子说,得让别人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愿望。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啊。当我再请孩子我愿望和原因连在一起做完整的表达时,这次多数孩子们陷入了思考。接着,一部分孩子纷纷举起了手,我很感谢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后说出的心里话。我们认真听着,即使愿望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我以养小动物为例,肯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同样是想养小动物,他们养的一样吗?同样是养小狗,他们的原因一样吗?真好,我说我喜欢这样个性化的表达。

 我想,习作,正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更耐人寻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前两个问题细说了一下,但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我们是以想养小动物为例进行的展开,先请那几个孩子说,再请其他孩子帮忙。我很后悔为了避免有的孩子不会说,不会写,我竟然根据孩子的回答和我的想法归纳了一下从哪几方面努力实现和实现了愿望要从哪几方面去做。要知道我的这种自做聪明和一厢情愿,有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众口一词,这对他们的思维来说或许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桎梏。

 我追求在习作上让孩子们个性化的表达。这在第一,二方面,我做到了。但是在反思整个习作指导课时,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口语表达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表达方法上再给孩子以启发,他们的开头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书面表达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稿交上来已经暴露无遗。经过再指导后,二稿交上来有明显改善。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必要的。要达成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值得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慢敲打。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易懂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法。细心的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有所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随后,我们又讲到了外貌描写读人物刻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供的句子,注意到了讲与练结合。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都比较热烈,练习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如果我能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练习再多加以评析,给学生质疑和交流讨论再多的机会,再多放手给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规律,我想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正确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

 14.《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两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教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感”要与“悟”相对应。

  二、成功之处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教师可以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再让学生说出从这个故事中所得到的启发。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

 2.在《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中辩斗成为了诵读的又一具体形式。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虽然有创造性表演成分,但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形式及参与者语言、动作的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诵读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3.创设“解疑”情境.极大限度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于文本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做的还不够好,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学得比较踏实,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用心!气氛沉闷的课堂如何活跃起来,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指导学生断句,流利地朗读,要把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启示。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教材中的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文章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人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词语由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让学生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再给予帮助。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一句是写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重点句子的理解。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解释,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二、成功之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合理的指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合理的处理了朗读和理解的关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第二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第三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三、不足之处 1.对本课中讲解时间不能合理利用,对“读”的训练突出时间不够,不能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教学中未能把重点把握到位,只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未能突出“读”中“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我会把本文重点放在“读”上,不是只完成形式上的“读”,而是让学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其次,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以完成“读”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读”的表演才能完成课本剧。(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14《学弈》教学反思 《学弈》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词语由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让学生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再给与帮助。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我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让学生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重点句子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合理的指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合理的处理了朗读和理解的关系。对于文言文,我将朗读放在第一位,我先范读课文,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指导学生读通顺,把朗读的速度放慢,停顿要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于文本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做的还不够好,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预习本课,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对本课内容整体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停顿得当,给学生扫清读的障碍。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15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很快地找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课文,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教学中我问学生:父亲不许“我”动表,甚至谎称表里有一只蝎子,体会“我”什么情感?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始上课,先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书中词语“机器、小鸟、狗、蝉、钟楼、盲人、三弦、表、蝎子”,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上,看哪组准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在指导朗读对话的时候,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如第一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我”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强烈好奇的心情。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三次对话的朗读指导,抓住“我”的天真、好奇的特点,通过小组互动,同位互读,加强朗读指导,让小组之间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结合教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字词学习的安排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把字词方面的教学放在学生预习的环节解决。在教学最后对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进行详细讲解,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反思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小说中写的是玛琪从一本旧书中中了解到几百年前学校的学习生活,流露出内心的孤独,反思了人类教育的一些缺失以及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觉冲击力强,更要符合学生认知。开头我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一段《哈利波特》的视频,让学生看看魔法学校是什么样子的,由欣赏科幻电影导入,引出“科幻小说”,再引出文题。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教学主题,效果显著。

 2.教学收获(思得) (1)对比阅读,自主思考。

 课文中讲起未来学校的孩子,从一本发黄的书中了解到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状况,由此产生疑问,读来趣味横生。为此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这一提问难度不大,但是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目标明确,很快学生就找出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比较: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学校老师是真人;未来老师是“机器人”。

 (2)学完了课文,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完知识的兴奋,相反,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模式并不喜欢,议论颇多。“科技也有负面影响,上课也太单调了”“我还是更加喜欢美好的现在!”“这样的学校少了一份感情,多了一份冷漠”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我因势利导,开展“我有话说”讨论: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提出思考的教育问题即可;第二个小问题学生展开想象,围绕改进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讨论起来。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现在的教育应该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授课。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本课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由于是科幻小说,自己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特别是文中机器人授课这一环节,由于自己比较陌生,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2.课堂教学情绪中庸,缺乏教学热情,由于科学幻想类型的课文,自己总觉得是属于年轻人的,感觉科学幻想总是假的,不现实,内心不能接受,因此在教学时,感觉教学的知识很虚假,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当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无法调动了。

 4.改进措施(思改) “我思故我在”,在以后教学中,我觉得可以抓住科幻这一题材,让学生多多接触,同时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如:科技手抄报,未来的学校……这样加强学生对位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动力。

 《口语交际 辩论》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辩论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路就是想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动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达到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于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分担一个话题。小组内,两小组长分配任务,成员听其安排,下节课进行辩论。

 教师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但是同学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还有说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的,辩手们不能够很好地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展开辩驳,找不到正确的要害,抓住进行反驳。但在说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得好的,这时教师可以表扬他们的亮点之处,他们在辩论时,如果感受到同学们的那种精彩,最后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准备,也充分地表演!,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所以,口语交际确实应该好好地来上,这样对孩子的口语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反思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 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分享并且学习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回顾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在字词句段运用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言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白了名人名言可以让文章大放异彩,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在书写提示部分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魅力,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学生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精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日积月累中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教师点拨,能自主交流讨论出句子的大致含义,能自主学习、学法迁移那便是最好的学有所得了。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依依惜别话题)。六年的小学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当阅读完《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阅读材料后,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六年学习生活,心中似乎也涌动着无限感动。当让大家说说心里话时,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中,将活动分为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告别母校——激情演讲”“情感表达——激情歌唱”“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毕业联欢会”五个环节。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可以是写给母校,也可以写给老师,通过回忆这六年的小学生活,自由朗读《给老师一封信》,按提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领悟,老师总结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布置习作作业让学生倾诉心声,表达情意。

 “告别母校——激情演讲”,课前组织学生自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明确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指导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小组交流后完成演讲稿。

 “情感表达——激情歌唱”朗读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师示范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读出作者渴望年轻的心情,以及对新生力量由衷的赞美。

 “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明确板块任务,通过布置学生制作班级《同学录》激发兴趣,小组诵读《毕业赠言》,初步了解写法,体会文本中情感。小组交流赠言写法,赠言分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酝酿构思,撰写赠言。

 “毕业联欢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做好联欢会活动策划,写好策划书。根据分工认真准备,创编节目,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写赠言环节最后,为全班同学送上我的临别赠言“愿大家友谊长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收获满满,但也有不足:这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有很多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做了班级纪念册,有的做的很精致,但有的还需要更加完善,比如说照片部分,许多同学没有;奖励部分,有些同学的奖状已经丢失,无法收集,是遗憾。写毕业赠言的同学不太多,大家要写下发自内心的毕业赠言,给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无私奉献的老师留下最珍贵的留念。

 四、 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设想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做纪念册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老师领进门》教学反思 《老师领进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说明“师恩难忘”,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老师关心教育自己的一则则小故事,拨动了学生心中那根尊师爱师的心弦,也在上课一开始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对刘绍棠尊师、爱师的深情油然而生敬意,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文章不是无情物”,历来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剖析作者的内心感受会使学生受到人文的触动。本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即将进入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写下这么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把握,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这是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尊师爱师之情的再现。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运用情感熏陶引领学生走近作者。情感是一种熏陶力量。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做到声情并茂。教师满怀深情地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发和教育。如教学中,我先讲了一些古今中外关于“恩师”的感人故事,再深有感触地叙述了我班学生和老师的故事,慢慢地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去感受师爱。在这种情境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心灵之门渐渐被打开,回忆起日常生活的一幕幕情景,学生说得感人肺腑。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次教学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课上未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是打开语文的一把钥匙,没有高质量的朗读,理解感悟文本就无从谈起。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调整教学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朗读交流时间。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来赞美老师,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作文上的红双圈》是六年制小学部编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确定好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做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再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是否也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的鼓励?”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堂训练。请同学交流类似经历,并拿起笔把它写下来。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老师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构建一种探究、合作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基于问题情境,在多元对话中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达到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朗读指导不够,对朗读的技巧课上未做指导,在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应该范读,课上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四、改进措施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师生接读等反方式进行朗读体验。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当堂训练阶段。

 《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根据课本提供的活动建议,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在回忆的基础上,用各种语文形式,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回忆往事”板块可以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成长纪念册”,我们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成长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成功之处:

 一、情谊升华。《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的话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手法应用。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受用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虽情感真挚,但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语言质朴单调。个性化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有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做好准备,活动开始之初进行情境铺垫,给予较长的时间来组织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好。尤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扬长避短,可以事半功倍。

 

Tags: 下册   反思   语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