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人大讲话 / 正文

加快宁波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2020-05-20 23:22:07

 1.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工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深入贯彻工业结构调整1+X政策和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现状

 1.从增长贡献看,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起着**强市和加快现代化建设“主推器”的作用。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153亿元,是2003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8%;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893亿元增加到2009年2007亿元,年均增长14.5%,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达到55%以上。目前,全市60%以上的税收来自工业,200多万个就业岗位来自工业,40%以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务工收入。目前,**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重要制造业中心和全国的工业大市,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从产业结构看,工业产业结构持续向高层次演进

 先后大力实施了“510”产业升级工程和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制订完善我市工业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制定出台了装备、轻工、纺织、汽车、有色等9大产业的调整振兴三年(2009-2011)行动计划,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并逐步向以重度化、高加工化为主体的高水平工业产业结构过度。目前,**已基本形成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临港工业特色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的产业格局,成为全国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纺织、服装、注塑机、汽车零部件、输配电设备、文具、水表、吸排油烟机等传统产业,液晶显示器、钕铁硼、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共有**塑机、科技园区电子信息、**新型金属材料等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基地。全市有209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其中135种产品居同行业首位,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 、“中国橱具之都”。此外,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新设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全部增加值达710亿元,是2005年1.94倍,年均增长18%,高于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3.从动力机制看,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以重点企业为依托,鼓励企业大力培育各级(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92家增长到2009年的615家,增长6.7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22家,其中省级139家、国家级8家,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90家、123家、7家。特别是“品牌、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大力实施,切实推动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已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97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国家级品牌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实施专利战略方面:2000至2009年,全市累计获授权专利58155件,年均增长28.5%,其中,95%的授权专利来自企业,专利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位。实施标准化战略方面:我市共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共有475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

  4.从产业布局看,工业产业空间布局更趋集约化和合理化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区域性块状特色经济,推进了产业集聚。据调查,全市共形成近150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多年居浙江省首位。鄞奉的纺织服装、爵溪的针织服装、**的塑机、**和**的塑料模具、**的塑料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块状经济正向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方向发展。我市塑料机械、西服衬衣、模具产业、家用小电器、文具等5大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服装、家电被省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点。2004年以来,**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做好开发区(园区)清理整顿,逐步调整、整合现有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全市开发区(园区)从原来的97个整合为14个,初步形成了

 “三带、六区、13+1园”的工业产业布局。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开发区(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

  二、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粗放型增长也给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长期依赖高投资、高消耗驱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极为迫切。其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人均GDP 达5000美元后,R&D 支出占GDP 的比重都超过2%。而2009年**全社会R&D 占GDP 比重仅为1.47%。我市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需的技术仍以引进、模仿为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低,迫切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只有17%。虽然**市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数连续多年保持浙江省第一,在全国副省级中名列第三位,但所获专利绝大部分为外观设计专利,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发明创造稀缺。2009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5%,低于全国10%以上的平均水平,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最后一位。

  2.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仍处于加工制造、组装等低端环节。劳动生产率只有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2008年,**平均每个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216.5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的50%,**的76%。全市规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8.43%,远低于全国14.09%、**12.27%、**12.15%的水平。从规模结构上看,**大中型企业数量在全市的比重仅为8.2%,低于**10.1%,也低于全国10.8%。并且我市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大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产业链较短,无序竞争较为严重。

  3.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的大量海涂受限国家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在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高水平开发区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主要载体的背景下,全球大量的高端生产要素加速向国际化城市集聚;而**经济格局还以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为主,都市经济圈培育才刚刚起步,中心城市功能薄弱,在以集聚科技人才、企业家、高科技产业、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为实质的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集中反映工业产业层次高度的工业增加值率严重偏低,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8.56%,远低于同期**(31.99%)、**(31.39%)、**(31.09%)的水平,居全国副省级末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50%左右)一半。即使是我市相对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产业,与全国相比增加值率也较低。2008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19.5%, 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个百分点,远低于山东(27.5%)、上海(24.2%)、江苏(24.0%) 和广东(23.4%) 的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以一般机械装备为主, 产品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一般产品多, 专特产品少; 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品多, 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少; 单机、零配件产品多, 重大、成套产品少。与**、**、**等城市相比, **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偏小, 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据统计,2007年**装备制造业户均产值、户均资产和户均利润分别为6645万元/户、4821万元/户和472万元/户, 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3%、60.1%和62.3%。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偏小,2009年我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22%,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适应,远远低于**、**等兄弟城市50%左右的水平。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仍以组装加工和提供原材料为主,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的底端,关键元器件仍依赖国外进口。

  另外,**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2009年**服务业比重为42.3%,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8.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的水平。

 三、下一步**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坚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给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强化研发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型、效益提升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两化融合型、品牌引领型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主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主要目标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工业转型升级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保持适度规模、总量稳定增长,更要强化质量、结构、效益的指标,全面体现总量升级、结构升级、产品升级、效益升级和辐射带动力的提升。总体目标要实现“四个快于”: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二是工业利润增长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长;三是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增长快于全市工业增长;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增长。

  (三)产业重点

 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优势”的原则,积极改造提升机电装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临港支柱石化、汽车、船舶、钢铁四大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适度重型化”和“高端化”,全面提升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四)主要任务

 1.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高端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看,**工业在产业升级中,存在片面追求产业领域的高新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新不高端”的局面,与此同时,对于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领域却缺乏关注。因此,要确立“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一是推进产业链向延伸,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以产业链为核心,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投向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大力发展和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选择与其配套密切的关键协作企业的配套技改项目予以扶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产业组织体系。

  二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的二、三产分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根据已出台的《**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和《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扶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加强对国内外顶尖工业设计机构、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引进;加快制定我市工业设计师的职称评价体系。

  三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聚焦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业化关键瓶颈的持续突破。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配套构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体系,以产业链的开发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要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导向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技术高端、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研究开发适用的各类绿色低碳制造工艺和技术,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相关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

  四是淘汰落后产能。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行业企业评估标准,科学设立劣势落后产业企业转移淘汰目录,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导企业有序淘汰转移。对列为转移类产业的新建项目,工业主管部门和投资主管部门原则上不予核准和备案,根据有序转移的实际情况,对转移企业搬迁进入**异地产业园区的,可进行适当的转移补助,对有意向再就业的员工可安排新产业培训;对列为淘汰类产业,工商管理部门不允许该产业新建企业注册登记,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劳动保障等执法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逐步淘汰。在企业转移淘汰过程中,要注意与工业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相结合,把握节奏,防止产业“空心化”。

  2.推进产业布局转型,实现集聚发展

 一是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促进其在块状经济中发挥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以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等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重点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支撑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二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的工业发展格局。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现有园区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

  3.推进组织结构转型,实现梯队发展

 一是壮大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规模水平。对于临港重化工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市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

  二是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提升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利用税收政策等手段引导大企业集团突出核心业务发展,主动调整剥离非主业,改变“大而全”的状况,同时通过外包方式将一般的零部件及半成品交由小企业生产,并向外围小企业作出长期承诺,使小企业对承担的专业化生产环节在人力和生产设备上作长期投资,还应为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或解决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等,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协作生产体系,增加产业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

  三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在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通过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4.推进动力机制转型,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引导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参股、控股省内外科研院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采用收购兼并等形式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力度,重点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吸引大院名所来我市设立创新载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面向块状经济、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基地。健全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建立健全引导扶持、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合作创新机制。

  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在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千百亿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引导企业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实现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技术投入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的比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是深入实施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建立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坚持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研制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高度重视专利检索、专利引进利用和专利的二次开发。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工作机制。

  (五)主要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点”的原则,系统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逐年加大工业领域的财政投入,

 提升财政资金对于产业基地(园区)打造、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重组整合等重要领域的扶持力度和效率。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政策,各政策制定部门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倾听政策需求及现实实施情况,及时解读新政策,切实保障产业政策落实到位,避免政策落空。

  2.人才保障

 注重企业高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建设人才公寓,重点保障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进修深造等方面需求。可考虑每年设定一定名额,对于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企业申报、协会评定、政府审核的办法确定,使其享受行政事业单位的福利及退休待遇。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打造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职业经理人评价推荐机制;大力组织开展地校合作,探索由政府、企业、教育方共同出资建设各类专项技工学校模式。

  3.土地保障

 严格按照工业规划空间布局安排新增工业用地,加强土地竞拍人资质审查,优先选择产业基地(园区)附近土地出让,力争实现产业块状集聚;对于存量工业土地,加快原有产业基地(园区)的改造升级,着力推广“低产田改造”和“零土地技改”模式,系统整合周边零散工业用地,加强工业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协调解决,探索工业土地产权运转新模式;树立空间跨越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开展滩涂围垦增加土地供应,加快异地**工业园区建设工作。

  4.金融保障

 加强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三方信息互动,打造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推荐平台,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相符合;优先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创业板。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合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股权投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层次、多品种的贷款担保,建立健全再担保企业扶持体系。积极探索政府采取股权资本形式进行风险资本投资的方式和途径, 按照市场机制支持高技术企业。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法人和个人给予抵扣税的税收优惠,积极引导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创立。把风险投资工作与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风险投资更好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5.服务保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要建立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工业项目联审机制”,由发改委、经委、外经贸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及相关部门组成联审小组,并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以目前全市8718服务企业网络体系为主导,以各县市区服务企业网络为基础,以打造企业“81890”为目标,建立完善一张辐射全市工业企业、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处理各类矛盾困难的服务企业网络体系。此外,要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加快探索行业协会发展新模式,试点实施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重点扶持重点优势行业和区域品牌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壮大,扩大协会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行业协会逐步走向成熟,组织行业内企业参展、标准制修订、技术攻关和协作、贸易壁垒破解、产业合作和人才培训等,努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维护行业权益、推动行业进步的主要载体。

 

Tags: 宁波   工业经济   转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