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人大讲话 / 正文

某驻村工作队扶贫重点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2020-07-15 14:00:38

 某驻村工作队扶贫重点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xx镇xxx村位于xxx镇xxx部,由原xxx村和原xxx村合并而成,总面积x平方公里,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xxx户、xxxx人,稻田xxxx亩,旱土xxxx亩。村支部共有党员xx名(女党员xx人),下设党小组x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x人已病故)。到2017年底,全村已有xxx户、xxx人脱贫;尚有xxx户xxx人未脱贫。

    二、驻村帮扶成效

   201x年x月,按照县委统一安排,由县xxx牵头,县xxx、县xxx、县xxx为后盾单位,组织驻xxx村精准扶贫工作队。x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xxx的关心指导下,后盾单位鼎力支持,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齐心协力,全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xxx余万元,相继完成村道加宽、xxx米断头路硬化、安全饮水和五小水利工程、村务中心广场、x组x公里道路硬化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xxx亩xxxx,完成房屋修缮x户、危房改造x户、易地扶贫搬迁xx户。

    今年3月,县委对全县驻村帮扶工作进行调整,xx村帮扶后盾单位调整为县xxx、县xxx、县xxx,县xxxx副主任xxx

 任队长兼xxx村第一书记,县xxxx

 xxx同志、县xxxx

 xxx同志为队员,县xxxx

 xxx同志为联络员。全县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召开后,x个后盾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领新组建的工作队迅速进村投入工作,对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总结,安排谋划2018年驻村帮扶工作,并对县xxxx移交下来的xx户贫困户逐一明确帮扶后盾单位和责任人,其中县xxxx新增帮扶xx户,县xxx新增帮扶xx户,县xxx新增帮扶xx户。

  三、主要做法

    (一)“三线联合”,开辟决战决胜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为此,我县强化“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广泛凝聚合力,全面打响攻坚战。一是党政线统领。建立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指挥长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部,以县为统筹、镇为战区、村为阵地、组为网格、户为目标,组建15个镇级指挥部、119个村级指挥所和驻村小分队、963个网格,抽派36名县级领导驻镇指导,2812名干部脱产驻村办公,64名“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3000多名镇村干部坚守一线,发动2000余名乡贤寨老协助参与,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周调度、日研判、日督查、日通报等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高效的指挥调度和推进实施体系。二是业务线精准。始终注重精准识别,严格把好入口关、动态调整关和退出关,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确保过程规范、群众认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坚持把业务主线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对照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结合贵州省“四场硬仗”和“

 1+10”扶贫政策文件,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疗,按照“定人、定事、定标、定时、定责”的原则,系统制定收入达标、“两不愁”、住房医疗教育保障、交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饮水安全保障、电力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法治宣传、资金保障、督查问责等攻坚方案300余个,统一推进业务工作,做到全县上下一盘棋、一个调,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常态化、高频率开展督查,对因工作不力、作风不实、推进缓慢、效果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问责,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四年来,共计编发涉及脱贫攻坚督查通报245期,通报批评121家单位641人次,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共22人次。三是帮扶线全面。搭建“三联一会”、“4321挂帮”[[vi]]、“周二集中帮扶日”等活动载体,省市县213家单位挂帮15个镇(街道)、64个贫困村,11483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脱贫不脱钩”,干部帮扶资金3694万元,协调帮扶项目335个1.21亿元;深入推进“百企联百村”扶贫行动,引进帮扶企业281家,落实帮扶项目218个,帮扶资金1.48亿元,解决贫困户就业2611人;推进71个村企结对帮扶、双向互派,其中64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积极对接上海市杨浦区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帮扶项目

 34个,帮扶资金2700万元,形成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联动格局。

   (二)“三产融合”,拓宽发家致富路

    产业是农村脱贫的支撑,农民增收的必备条件。我县实施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战略,以扶持产业、促进就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三产联动,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成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一是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销对接,整合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5亿元,发放“特惠贷”4325户2.23亿元,发展壮大茶叶、优质稻、烟叶、果蔬等特色主导产业,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全县已创建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茶园60万亩、优质稻基地20万亩、烟叶基地5万亩、特色果蔬基地34万亩,创响“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知名品牌,打造中国茶城、黔北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成为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茶业第二强县。2017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达102亿元,惠及8.8万户35.1万人。二是锁定绿色工业做文章。统筹推进农业、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与绿色工业有机衔接,率先建成全省首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现已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步建成

 4个镇级创业园。园区以茶叶、粮油、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实行绿色产业准入制度,入园企业259家(规模企业84家),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504家、种养大户546户、家庭农场60家,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抱团发展模式,增加了就业岗位,转移就业2万余人。三是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构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一体化为主线的全景域旅游体系,推动茶旅、农旅、文旅、康旅、体旅融合发展,建成中华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4A级景区和中国茶海、茶博馆、云贵山、水湄花谷等25个精品景区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成星级酒店、旅游公路、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形成“快进慢游”服务体系,“茶海湄潭”焕发无穷魅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县建成生态游、文化旅游、茶旅融合扶贫示范区共25个,带动发展农家乐、茶庄、茶楼等830家,农民通过景区打工、销售特产、餐饮服务、入股联营等渠道实现增收,解决就业1万余人,惠及全县8500户2.6万人。

   (三)“三生璧合”,打开生态文明路

    2014年以来,我县着力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振兴转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为打开山门创造条件。一是拓展生产空间。以扶贫路、产业路、互联互通、改造提升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一体化发展,共计投入资金

 18.11亿元,实施城乡公路2078公里,实现100%的镇(街道)通油砼路、10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寨通水泥路,彻底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成为全省村村通油(砼)路及客运示范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大力实施饮水、骨干水源、小型农田水利、水生态治理工程,投入资金9.33亿元,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家家用上自来水、干净水、安全水,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荣获“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资金1.03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工程101个,新(改)建农村电网757公里,彻底消除无电村、无电组、无电户,实现用电保障全覆盖。实施通讯网络建设盲点55个,建设通讯基站71个,实现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号,通讯网络全覆盖。二是改善生活空间。坚持村庄规划建设“一图一表一说明”和黔北民居“七大元素”基本要求,整县推进以“七改一增两处理”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贫困户、一般户、四有人员户房屋除险加固工程,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全面实现乡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投入资金13.7亿元,实施各类整治46730户(含危改户11781户)。目前,全县已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

 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三是保护生态空间。以“增绿添彩”“清新空气”“源头活水”“清洁能源”“净土肥壤”为着力点,推进造林绿化、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六线九园”等生态建设,持续保持“山绿、天蓝、水清、地洁”。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等边远山区群众,采取政府统规统建、群众自建、土地换房源转化等模式,重点向产业园区、小城镇、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等区域搬迁安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规划搬迁安置点10个,搬迁群众1899户7775人。通过坚持与坚守,如今,湄潭的广大农村呈现出“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新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典范,作为中农办、国新办邀请的三个县之一,参加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中外媒体见面会。

   (四)“三保组合”,筑牢民生福祉路

    民生政策是基本保障,关系群众冷暖安危。我县坚持民生优先,积极落实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政策,织牢民生“防护网”,实现惠民利民。一是教育扶贫保入学。实施改薄计划,新(改)建学校45所,完成106间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进示范学校创建,建成省市县级先进文化、实验教学、绿色示范学校69所。实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营养午餐”全覆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资助资金

 1.17亿元,受助贫困家庭子女289872人次,防止贫困学生因学致贫返贫。实行“双线控辍”责任制,各阶段入学率普遍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贵州大学茶学院落户湄潭。二是医疗扶贫保健康。建成公立医院17家、村卫生室359家,培育民营医疗机构9家,拥有卫生技术从业资格人员1984人;筹资7亿元,实施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10个卫生院新建、改扩建工程,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4.3张;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农村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对贫困人口实现“四重”医疗保障,实施小额扶贫医疗保险,医疗补偿费用达90%以上,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65人次获得补偿,总费用4346.23万元。三是民生政策保底线。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两线合一”。截止2017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5299户10988人,其中贫困户3801户8253人。建成15所敬老院,设置床位911张,全县842名特困人员已入住敬老院598名,集中供养率达71%。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资金共计1.9亿元。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共计835.62万元,受益残疾人12389人次。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获国务院表彰。

   (五)“三扶结合”,疏通群众自强路

    扶贫扶志,授人以渔。我县创新“群众会+”等载体平台,从观念更新、技能培训、法治扶贫入手,让贫困群众既富“钱袋子”,更富“脑盘子”。一是创新载体扶志向。探索形成“群众会+”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坚持群众主体,发挥“群众会+”宣传教育、村民自治、推动发展、培育新风、制度建设等功能,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制度,组织开展“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小手牵大手”、评选先进典型、妇女“持家发展家教”等活动,形成“以勤劳致富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共识,营造“村比村、户比户”“我脱贫、我致富”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2014年以来,全县共召开群众会2万余场次,参加群众60余万人次,编发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群众会+”村规民约、流动法庭、法治宣传、公共安全协会等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得到省、市肯定并推广。二是技能培训扶智力。依托县委党校、县中职校、农民夜校、农(市)民讲习所等平台,大力开展种养殖、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技术培训,四年来培训人员18万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万余人。实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行动和农业专家服务计划,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1309人次。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共计培训3576人次。三是法治教育扶正气。以“平安村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发挥基层警务“所队合一”和流动法庭作用,严厉惩治不良风气,对不尽赡养义务、阻碍脱贫攻坚工作、隐瞒造假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等乱象进行整治,提升法治观念,纯正社会风气。全县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

 92个(国家级2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县级64个)。2014年以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3592场次,教育训诫222人,排查处理不孝敬、不赡养老人纠纷177起,排查处理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167起。

    (六)“三改聚合”,开创改革红利路

    湄潭1987年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30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探索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不断释放改革活力。一是传承经验抓改革。顺应国家农村改革趋势,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取得的土地制度“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税收制度“户户减负、均衡减负”、集体产权“四确五定、入市改革“五明五定”改革成果,先后被国家政策文件吸纳并在全国推广,铸就了广为人知的“湄潭经验”,打造了全国农村改革的示范样板。二是围绕发展抓改革。为加快城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满足群众贷款需求等,实施了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两权”抵押贷款等改革试验。全县120个村(居)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林地、耕地等集体资产20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4926万元,所有农民变为股东,股东分红、公积金、公益金分别按照合作社净收益的

 50%、20%、10%提取,目前已分红850万元;打通农村资产变现渠道,“两权”抵押贷款820笔2.9亿元;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了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流转土地20万亩;形成了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模式,农民在家就能过上城市生活,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时尚。三是突出民生抓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推行集团化办学、就近划片入学和校(园)长公开竞聘机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更加凸显,群众就医费用大幅下降;全面推行河长制,37条河流有了河长,河道生态明显改善;组建工投、城投、农商旅投集团公司,提升脱贫保障能力;推进“一区四园”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制定改革容错纠错办法,为改革创新、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经过一届接一届的拼搏奋斗,茶乡大地焕然一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启了百姓富生态美茶海湄潭新篇章。一是贫困程度降至新低。四年来,通过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和“分年度分措施分人”精准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961户43689人中9913户35777人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其中: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451户5789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012户

 7791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4745户16861人;2017年,减少贫困人口1705户5336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3%。二是茶乡大地普换新颜。四年来,创造性实施“五大行动”和“七改一增两处理”工程,高标准、全覆盖、快速度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讯、房、寨、广场、学校、卫生院等基础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群众幸福指数普遍提升。三是县域发展连跨新高。四年来,通过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补齐了基础短板,激发了动力活力,助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4.64亿元,是2014年的1.58倍;财政总收入10.58亿元,是2014年9.04亿元的1.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23亿元,是2014年21.73亿元的1.44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536元、12137元,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预计达96.2%。四是基层治理再获新效。四年来,选优配强64个贫困村村支监三委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2个,村级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64个贫困村全部脱“空壳”。全县60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法治扶贫融合感恩教育,树立新风引正气;“群众会+”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畅通诉求平民怨;基层警务“所队合一”,重拳出击治乱象,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干部作风大展新貌。四年来,全县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真帮实助,“干群互认亲、干群一家亲”,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到百姓家中同煮同吃一顿饭”的朴实作风。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干部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奋战在基层一线,战晴天,斗雨天,奔忙在村寨前沿;县级领导带头示范,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帮扶部门负责人统筹兼顾,白天当“村长”处理“村务”,晚上当“局长”处理业务;镇村干部主动出击,长期坚守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办实事、送温暖,与群众互拉家常、共话发展;不少干部职工带病坚持、带伤工作,不言请假、不惧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不胜不休、不脱不还的豪迈誓言。可以说,精准扶贫以来的攻坚战,是对党员党性的一次大检阅,是对干部能力的一次大考验,是对全县干部作风的一次大洗礼。四年的脱贫攻坚,造就了一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克难攻坚、亲民爱民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携手并进、血浓于水的新型干群关系。

   四、工作体会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脱贫攻坚,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党建引领是关键。脱贫攻坚是我县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是党中央政策支持的结果,是建立责任体系支撑的结果,是党员干部始终落实执行的结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聚社会之力,全面形成了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合力攻坚的壮阔场面。二是产业支撑是根本。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资源禀赋,选择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注重就业扶贫、利益联结和群众培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山区农业县的经济升级版,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三是深化改革是动力。

  30多年来,我县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始终坚持经验导向、发展导向和民生导向,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聚焦人、地、钱、市场等要素保障,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盘活城乡资产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内生动力。四是群众认可是基础。扶贫成效必须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县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群众会+”、“五个一”、大走访等工作载体,密集、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保证了工作的精准度,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比如,我县田家沟村民自发吟唱《十谢共产党》《感恩新时代》,歌颂山乡巨变、感怀党的恩情、点赞干部付出,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传唱,就是群众认可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县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还需完善。总体来看,我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制约瓶颈得到突破,但由于我县南北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南部、北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饮水、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需建设完善。二是产业水平还需提升。通过持续培育发展,我县形成了茶叶、优质稻、烤烟、果蔬等支柱产业,体量大,覆盖面和受益面都很广,但对标现代农业,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还不够,产销对接还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还有提升的空间。三是扶志力度还需加大。我县现有贫困人口中,部分群众受教育层次低,文化偏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还有少数群众思想落后,不思进取,勤劳致富积极性不高,摆脱贫困状况的动力不足。

   五、下步工作方向

    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县将立足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扶贫扶智力度,着力构建长效脱贫机制,促进稳定脱贫、长效脱贫。一是持续抓好动态管理。深入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强化动态精准识别,对符合贫困户标准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对现有贫困户加大帮扶力度,实现因地制宜、分户施策。对已脱贫户,做好动态监测,做到不脱政策、不脱项目、不脱帮扶,“扶上了马,还送一程”。二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补短板惠民生行动,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一步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融合,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行动,巩固“一长两短”产业,完善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销对接,做大做强茶叶、优质稻、果蔬、烟叶等特色产业,保障持续稳定增收。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结合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定向定岗培训,推动转移就业。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四是持续强化政策保障。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不让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实施健康扶贫,开展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全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两线合一”,对无力可扶、无业可扶的贫困对象,实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五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依托“群众会

 +”、农(市)民讲习所等平台,开展助贫活动,讲好脱贫故事,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实干增收、勤劳致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四年来,虽然我们聚力攻坚,竭尽全力,但具体工作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疏漏,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予谅解、多加指导。我们坚信,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湄潭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Tags: 工作队   脱贫   攻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