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安全讲话 / 正文

德育课题申报书:基于“五个思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路径研究

2021-03-13 11:26:59

  基于“五个思政”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五个思政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服务引领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论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举措,特别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问题的专项研究成为可能,并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属综合研究,既涉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探讨,也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其核心任务在于探究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路径,也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去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同于此前其他的类似研究,本课题以2017年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所提出的“五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和环境思政)为基础,以一种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路径问题做新的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

  意识形态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多位学术权威出版了关于意识形态的专著,如俞吾金教授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教授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郑永廷教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王永贵教授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童世骏教授主编的《意识形态新论》等。俞吾金教授在《意识形态论》一书中勾勒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史以及这一概念从它最初的奠基人弗朗西斯科·培根到当代的变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同时对当代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新思考、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作了专门梳理。童世骏教授主编的《意识形态新论》通过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国际背景、意识形态作用的时代特点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依托等角度对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系统反思,阐述了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下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好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专著为我们深刻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也是各不一样。莫岳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肋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010)石云霞指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一个国家中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影响和威胁,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存在并稳定运行,是国家安全的本质体现。”(2012)李辽宁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虽然观点众多,但基本涵义是想通的,都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与整个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知、认同和信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重申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要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加大了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力度,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重要意义、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特别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问题从经济全球化背景、网络化社会、大数据时代、全媒体语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蒋尊丽指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政课的教学矛盾和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淡化(2011)。邵光辉等认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三个方面问题: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牢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多元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同时,他们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的3条路径:一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二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三是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加强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督力度(2019)。黄蓉和赵惜群指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整合教育主体、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探索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2015)。罗双燕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落实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端正思想认识,提供条件保障,调动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思想认识、工作队伍、环境、机制和方法途径等五个方面提供可靠的保障。

  (2014)

  综上所述,我国学界在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过程中,对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原因方面作了较好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原则和机制、策略。但是,就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学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理解主要定位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实际上高校教师和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意义更为重大,而这点往往被忽视;二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还较多集中于存在问题的某一个点或只对表面肤浅浮现的几个问题现象泛泛而谈,没有研究根本性问题,提出的对策缺乏一定的学科理论支撑,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有待深化和拓展;三是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相结合。实际上思政课教学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关系密切,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2)关于“五个思政”的研究

  “五个思政”是湖北省在2017年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提出的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具体举措。“五个思政”运用系统化思维,以整体观为指导对新时代如何发挥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合力做了创新性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正在推广之中。由于推出的时间不长,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并不多。2019年6月20日知网以“五个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有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某高校的经验介绍,真正属于学术探讨的只有一篇,也就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士华发表在201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的文章《以“五个思政”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虽然学界关于“五个思政”的直接研究成果不多,但“五个思政”其实是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一种具体方式,关于大思政的研究则还有一些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刘兴平的论文《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2018),文章指出,高校“大思政”体系的提出和发展,反映出整个教育系统内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对大学生成长影响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化,反映出高校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对育人要素“结构—关系”的不断重整。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基于系统思维,确立起高校育人体系的“静-动”“量-质”“显—隐”的有机统一体。高校“大思政”格局具有“全面性”“互动性”两个实践特性,前者是为了防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割裂,后者则是为了促进合力效应的生成。于向东在《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2018)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和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积极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大思政的环境与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能为实际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但另一方面,这类主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他们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很少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十八世纪,法国大思想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将意识形态界定为关于观念的学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更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把意识形态分为“保守的”和“乌托邦”式的两种属性。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以福山和亨廷顿的观点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学说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

  西方学者把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国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国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拥护国家制度是国外衡量意识形态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道德、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隐形实力,相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看得见的实力来说是一种无形的 ‘软实力’,‘软实力’在国家竞争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亨廷顿在《美国国家利益的消衰》一书中就阐述了文化和信仰有助于提升国家认同,政治意识和普世价值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现代国家的发展。这些研究虽然在内容上不能为我们所接受,但是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值得我们参考。

  第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国外对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教育比较注重渗透灌输、自我实践、环境陶冶等教育方法,教育的实效性比较强。但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在学术研究上,国外学者专门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进行研究的很少。但是不少国家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一些做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有很多优点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四)选题意义与价值

  从当前的现实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发展趋势来看,本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一,现实意义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能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系统论、整体观为指导明确各方责任,有效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本课题从对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五个思政”,有利于当前湖北各高校正在进行的“五个思政”示范基地建设,为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提供指导,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第二,理论价值

  首先,本课题以系统论和整体观为指导,从“五个思政”的角度来展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有助于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和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

  其次,本课题将“五个思政”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机融合,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环境理论、主体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在理论上厘清界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2.阐明“五个思政”大思政格局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系;

  3.在“五个思政”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内容

  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的理解及其理论依据;

  2.学术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成果与不足;

  3.“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系的理论阐释;

  4.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和高校“五个思政”工作进展情况与成效的调查研究;

  5.新时代以“五个思政”为基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

  (三)研究重点

  1.“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系的理论阐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为后续的调查和具体路径的探究提供理论指导,是研究的理论重点;

  2. 新时代以“五个思政”为基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

  (四)创新之处

  1.本课题将湖北省提出的“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联系起来,运用系统论整体观来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在以前的研究中还很少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从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目前关于“五个思政”的理论研究成果极少,本课题结合工作实际对“五个思政”进行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开展研究,同时也遵循理论分析-实践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发展理论、推进现实工作的辩证规律。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来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五个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归纳前期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搭建理论分析框架,发现问题;

  其次,通过实际调研,进一步明确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期文献研究所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

  最后,以前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指导,结合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提出基于“五个思政”的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具体路径。

  (二)研究方法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系统研究等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五个思政”(大思政)等关键词来收集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读,构建本课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等)进行论述、界定。

  2.调查研究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前期取得了哪些成绩,现在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五个思政”的实行现状如何,成效和问题各有哪些?这些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必须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来获取一手资料。

  3.系统研究法。以系统论和整体观为指导,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五个角度来探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路径,是系统研究法在本课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实施步骤

  结合课题研究思路,本课题的实施拟分以下四个阶段,按照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系统研究和结题四个步骤来推进

  1. 文献研究阶段:2019.8-2019.12。结合研究主题收集整理相关专著和论文,课题组成员开展深度研读并定期(每两周一次)举行小型研讨,为本课题研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提供理论依据。

  2. 社会调查阶段2020.1-2020.6。以前一阶段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围绕“五个思政”的实施效果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设计访谈问题开展小范围的访谈,以访谈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来设计网络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开展大规模的网络问卷调查,获取课题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

  3.系统研究阶段2020.7-2021.3。以前期理论分析框架为指导,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背后成因,结合原因,根据系统分析的方法,基于“五个思政”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等角度提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具体路径。

  4.结题 2021.4-2021.8 发表课题论文,整理结题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评审,提交各项结题材料,完成课题研究。

  (四)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基于“五个思政”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路径研究报告

  2.论文:

  (1)关于五个思政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分析;(2)基于“五个思政”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建路径

  3.调研报告:“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调研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负责人本科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阶段主修心理学,在高校工作二十多年,担任过学生工作辅导员、校团委书记、人事处处长等多个职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引领、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和思想建设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直接领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参与了学校“五育”方案的制定,结合工作实际提炼出本课题研究主题,有充分的条件带领课题组完成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中有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背景,十分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均主持过多项省部级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的研究,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具有完成本课题相应任务的丰富积累。除专职思政课教师外,本课题研究成员还有从事多年党务和宣传工作的政工干部,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深刻认识并主持过系列省级调研,课题组成员有从事教务管理的教学处负责人,现正负责课程思政工作,工作内容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总体上看,课题成员都具有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学科背景、实践经验和学术能力。课题组完全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与核心观点

  1.论文《高校微文化安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核心观点:当前高校微文化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改进、加强。

  2.论文《我国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核心观点: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建立健全考核监管机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掌控网络空间话语权和主导权,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论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心态调查及其对策》,核心观点: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最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平台的教育作用,从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上引导大学生树立起"中国梦"的政治信仰。

  4.论文《微文化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核心观点:当前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来开展法治教育:加大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比例,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参加法院旁听等法律实践活动。此外应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来加强法治教育。

  5..论文《微文化时代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核心观点: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既取得了良好成效,需要继续保持与扩展,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与理想目标还存在相当差距,还需要继续去改进、加强。

  6.论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与分析》,核心观点:在现代网络社会里,影响大学生思想和精神的不是知识,而是信仰,特别是政治信仰的动摇。

  7.论文《“中国梦”引领下的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核心观点: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共同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群体多方面入手,建立全方位的培育路径,使大学生确立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二版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卜建华、胡玉宁、王群林.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9.邢贲思.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1)

  10.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11.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1)

  12.石云霞.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2)

  13.马喜宁,王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3)

  14.. 张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15. 黄蓉、赵惜群.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

  16. 邵光辉、潘强、王法天.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2)

  17.蒋尊丽.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8.罗双燕.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保障体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19. 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研究2018(4)

  20. 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

 课题编号:7808

Tags: 意识形态   德育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