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传讲话 / 正文

2020年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2020-07-06 20:20:20

科学探究 考点解读 1.考查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能力。

2.考查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

3.考查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

中考预测 本类知识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设置情景,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类试题一般信息量较大,综合性强,对思维要求较高。难度一般为难档。

类型一 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 【方法技巧】 1.探究范围: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催化剂的探究。(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3)燃烧条件的探究。(4)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

因此我们要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掌握透彻:(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是否加入催化剂、温度、压强、接触面积、搅拌等因素。(3)燃烧的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之一)。(4)氧气是金属生锈必需的条件,有些金属还需要水或二氧化碳。

2.解题关键: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进而探究该因素的影响。分析问题时,要先找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进而分析改变的条件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类型二 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 【方法技巧】中考中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此类探究要认真分析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可能产生的相应产物、现象,分析与实际产生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时,要设计对比实验,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

类型三 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 【方法技巧】 物质在空气中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O2、H2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同时作用而产生的。常见的有NaOH、Ca(OH)2变质,生石灰变质,碱石灰(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的混合物)变质等。

在猜想时通常有三种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在设计验证实验时,实际是就是要验证物质的存在,通常需要验证变质前的物质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是否存在。(1)没有变质:不存在变质后生成的物质。(2)完全变质:不存在变质前的物质。(3)变质前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都存在。

类型四 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 【方法技巧】 1.关于气体成分的探究: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燃烧的蜡烛焰心气体成分的探究、排污管道气成分的探究、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的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的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CO、CO2、CH4、NH3、HCl、O2、H2、N2等气体的制法和检验,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一些反应产物的检验等。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

2.固体物质成分的探究:一般可采用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Ba(NO3)2、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应注意:
(1)往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不一定就是含NaOH这些碱类物质,还要考虑是还可能存在Na2CO3或K2CO3这些呈碱性的盐类物质。

(2)沉淀中有BaCO3和BaSO4时,加入稀硝酸或盐酸时的现象为:部分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

(3)沉淀(不含金属单质)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放出时,可肯定含有碳酸盐,但不能说明该沉淀只由碳酸盐组成,还可能含有碱类不溶性沉淀[如Mg(OH)2]。

3.物质反应后所得溶液成分的探究,通常为A+B==== C+D↓充分反应后形成溶液的溶质的猜想与探究。该类型解题方法是: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而生成物是一定存在的。因此一般猜想有三种:(1)只有C(恰好完全反应);
(2)A和C(A过量);
(3)B和C(B过量)。验证猜想时,一般不需要验证生成物,只需要验证过量反应物是否存在。

4.物质组成元素的探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类型五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技巧】 探究物质的性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将物质加水溶解,判断溶解性;
(2)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
(3)向物质中滴入酸,观察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可燃性气体;
(4)向溶液中加入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5)将固体物质加热,观察是否分解;
(6)将固体物质与CuO混合加热,或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判断是否具有还原性等。

类型六 涉及数据分析的探究 【方法技巧】 当某些猜想用定性分析不能解决问题时,往往要引入定量分析(引入数据分析,通过计算进行判断)。思维点拨: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极限值法。

类型七 涉及实验设计与评价的探究 【方法技巧】 1.实验设计与评价的原则:
(1)实验目的明确;
(2)实验方法简便,现象明显;
(3)操作安全可靠;
(4)推断完整严密。

2.实验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药品的评价:①所选药品是否可行;
②反应是否易于控制;
③所用药品是否安全(是否易燃、易爆,有毒);
④反应是否环保,是否有有毒物质产生;
⑤药品的价格与产出比等(成本是否低)。

(2)装置的评价:①操作是否简便;
②能否节约药品;
③继续添加药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连续反应);
④是否安全(是否会发生爆炸)。

(3)操作的评价:主要是对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实验步骤是否完善等的评价。

(4)实验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现象得出结论的评价,一般是看结论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实验过程能不能得出结论等。

1.(2019·福建)t ℃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①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②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 ℃,观察浑浊是否消失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 【答案】C 【解析】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 ℃,观察浑浊是否消失,如果消失,可能是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致,该选项有意义;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有意义;
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即使产生沉淀,也是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无意义;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如果产生沉淀,说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有意义。故选C。

2.(2019·西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______________;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答案】【提出猜想】Na2CO3。

【交流讨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进行实验】溶液变红色 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解析】【提出猜想】猜想1:盐酸和碳酸钠、稀硫酸和氢氧化钠都恰好完全反应:Na2SO4、NaCl;
猜想2:碳酸钠过量时:Na2SO4、NaCl和Na2CO3;
猜想3:稀硫酸过量时: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是猜想3正确,则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方案二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

3.(2019·营口)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查阅资料】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二:NaOH溶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成立 步骤二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 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填字母)。

A.CaCl2 B.Na2CO3 C.NaOH D.Na2CO3和NaOH 【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2)步骤二中用另外一种试剂代替酚酞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实验探究】(1)2NaOH+CO2=Na2CO3+H2O (2)一 Ca(OH)2和CaCO3 C 【实验反思】(1)③④ (2)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 【解析】【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步骤一: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
步骤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与金额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成立;
根据“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可知,氢氧化钙量多了也会形成沉淀,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Ca(OH)2和CaCO3;
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NaOH,故选C。

【实验反思】(1)氯化钡、硝酸钙都可以把溶液中的碳酸钠变成碳酸盐沉淀且不引入新的碱性物质,因此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
氢氧化钙、氢氧化钡虽然与碳酸钠也能形成碳酸盐沉淀,但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得接下来滴加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不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
故选③④;

(2)利用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形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或与铵盐如氯化铵等产生有氨臭味的氨气等物质代替酚酞,也可以检验出氢氧化钠的存在,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

4.(2019·安徽)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沉淀未见减少 实验2 加入适量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________________不成立;
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时间/min 0 2 4 8 12 16 20 24 溶液pH 2.0 5.3 7.0 8.6 9.3 9.8 10.0 10.0 实验现象 − 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 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 Mg+2HClMgCl2+H2↑ (2)一 镁粉 可能成立 滤纸条变红 (3)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②猜想:金属镁过量。设计实验:取两只烧杯,各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少量和过量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现象,如果前者无沉淀而后者有沉淀,证明猜想成立。

【解析】(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铝比铜活动性强。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2)【设计并进行实验】氯化镁易溶于水,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说明不含氯化镁,则假设一不成立。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不含镁粉,因为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会出现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则假设三可能成立。

【实验反思】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

(3)①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稀盐酸反应完,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生成碱性溶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②由题意,可猜想与镁是否过量有关,分别取两只烧杯,各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少量和过量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现象,如果前者无沉淀而后者有沉淀,证明猜想成立。

5.(2019·广东)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___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Ⅰ不成立。

(2)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Ⅱ不成立。

(3) 将气体通入盛有_____________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提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 【实验方案】CaCO3+2HClCaCl2+H2O+CO2↑ (1)碳酸钠 (2)溶液不会变浑浊 (3)硝酸银 产生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交流讨论】浓硫酸 【拓展思考】氯化氢易溶于水 【解析】【提出猜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导致的,故可以提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

【实验方案】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若是石灰水变质,则加入碳酸钠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故猜想Ⅰ成立的话,加入碳酸钠会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不成立,则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不会变浑浊;
猜想Ⅲ成立,则含有氯化氢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进行除杂和干燥。

【拓展思考】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成功是因为氯化氢易溶于水,通过水除去了氯化氢。

6.(2019·呼和浩特)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如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 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______(填字母)。

a、Na2O和O2 B.NaOH和O2 C.Na2CO3和O2 D.NaHCO3和O2 【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答案】(1)AD 2KMnO4K2MnO4+MnO2+O2↑ B (2)【实验分析】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②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C 【解析】(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可选用发生装置A;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用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D;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因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

(2)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F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②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Na2CO3和O2,故选C。

7.(2019·江西)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间 5:05 5:15 5:25 5:35 5:45 pH 4.95 4.94 4.86 4.85 4.85 (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右图,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探究与验证】先变红后变紫 变红色,加热溶液仍然为红色 【应用与拓展】(1)H2SO3、H2SO4 (2)2SO2+2CaCO3+O22CaSO4+2CO2 【解析】【探究与验证】猜想2不成立,则通入二氧化硫会变成红色,再通入氮气,加热红色会变为紫色;
猜想3成立,则通入二氧化硫后再通入氧气,加热溶液仍然为红色。

【应用与拓展】(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的酸性则增强,说明含有硫酸和亚硫酸,故其中主要酸性溶质有H2SO3、H2SO4。

(2)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

8.(2019·河北)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
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作出猜想】碳、氢、氧 【实验1】(1)D (2)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实验2】(1)对比 (2)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3】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MgCO3+2HClMgCl2+H2O+CO2↑ 【解析】【作出猜想】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是碳酸钠溶液,结合给出的猜想,可知题目要求填写的是碳、氢、氧三种元素。

【实验1】(1)因为实验为“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D(不选F是因为生成较多气体、反应物的体积大)。

(2)“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实验2】(1)G中实验的作用是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和不存在的影响大小。

(2)试剂X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钠离子的影响的,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有气泡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O3+2HClMgCl2+H2O+CO2↑。

1.(2020广东省清远中考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绕生成CO;
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CO2、H2O; 猜想二: CO、H2O; 猜想三:_____。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_____成立。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____。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_____中毒。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
B.可能与锌的颗粒大小有关。

【设计并实验】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颗粒大小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 (均取200mL) 锌的颗粒大小 (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 (均收集3分钟)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粉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粉 丢失 【收集证据】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_。

【得出结论】完成①③三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1)下表是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时段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第5分钟 第6分钟 氢气的体积 3.1ml 16.7ml 11.9ml 9.6ml 7.6ml 6ml 上述表格可知,从第3分钟开始反应的速率减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由于没有及时记录数据,导致第④组实验数据丢失,经同学组回忆,得到以下数据,你认为可能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45.7 B.54.7 C.75.4 3.(2020安徽沿淮教育联盟一模)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挖掘实质) (1)图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我发现HCl和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相应离子,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Ba2+和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___,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是 。

(3)通过探究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实质,我发现NaOH和H2SO4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溶液中的H+和OH-不能大量共存;H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也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Ba2+和SO42-在溶液中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大量共存;NaOH和K2CO3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_____和Na+和OH-能大量共存。

(知识升华)通过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离子交换,只要反应物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了(或不能大量共存),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4.(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小明同学在超市里看到“食用碱面”(如图1所示),他想知道该“食用碱面”的成分,请教老师后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钠盐。

(作出猜想)小明及其他同学猜想其主要成分可能是:
①Na2SO4 ②NaCl ③Na2CO3 ④NaHCO3 (查阅资料)(1)氯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不反应。

(2)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小明与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来确认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

(进行实验)取适量该“食用碱面”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把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①:在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 _____ 猜想①正确 实验②:在第二份溶液中加入_____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正确 (交流讨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仅仅通过实验①不能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SO4,也可能是Na2CO3,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同学们通过对实验①②的分析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理由是_____。

(3)有同学认为把酚酞溶液滴入该“食用碱面”的溶液中,溶液变红,就可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这种说法对吗?并请说明原因:_____。

(拓展应用)已知Na2CO3与稀盐酸反应非常剧烈。实验室欲用Na2CO3固体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你选择的装置最好是_____(选填图2中装置序号)。

5.(2020江苏南京一模)某品牌饼干的配料为:小麦粉、食用油、食用盐、碳酸钙、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等。饼干制作的烘焙过程中,碳酸氢钠受热全部分解转化为碳酸钠,而碳酸钠、碳酸钙不分解。已知:碱石灰中含氧化钙、氢氧化钠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定性判断饼干中有关成分。

取一小包饼干。研碎后放入烧杯,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得到待检液。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碳酸盐的检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待检液和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饼干中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 (交流讨论)饼干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深入探究)如何进一步确认饼干中含有两种碳酸盐? 将剩余待检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固体2至3次;
将_____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反应的现象,则证明饼干中既有碳酸钙,又有碳酸钠。

Ⅱ、定量检测:一小包饼干中碳酸钠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取一小包饼干研碎后放入烧杯,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过滤,洗涤;

③将滤液和洗涤液合并后倒入容器A,按图示装入其他药品(试剂X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HCl,它不与CO2反应);

④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弹簧夹;

⑤用电子天平称量干燥管Ⅰ的质量,记录数据m1;

⑥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停止滴加;

⑦_____;

⑧重复步骤⑤,记录数据m2。

(交流讨论)(1)步骤③将滤液和洗涤液合并的原因是_____。

(2)试剂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

ANaHCO3溶液 BNaOH溶液 CAgNO3溶液 (3)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

(数据处理)m2﹣m1=0.088g,则这包饼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g。

6.(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化学课上,老师做了一个“滴水生火”实验,将一种叫过氧化钠(Na2O2)的淡黄色粉末包在棉花里,滴几滴水,棉花立即发生自燃,同学们很感兴趣。下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找到了一瓶久置的过氧化钠,发现已变为白色粉末,经老师确认已经变质。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 (1)过氧化钠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2)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猜想假设)猜想一:白色粉末含有Na2O2和NaOH 猜想二:白色粉末只含有NaOH 猜想三:白色粉末只含有Na2CO3 猜想四:白色粉末含有Na2CO3,和NaOH (分析讨论) (1)“滴水生火”实验中,包有Na2O2的棉花发生自燃,说明Na2O2与水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晓阳认为从物理性质角度可以将猜想一排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晓佳认为仅靠视觉判断物质组成不可靠,要通过实验来确认有无Na2O2。晓佳设计实验如下:取样品少许置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确认无Na2O2。

(实验探究)他们为证明其他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完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溶解,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入________ __________ 白色粉末含有NaOH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四成立,该粉末已全部变质。实验过程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发现不能用氢氧化钡代替氯化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过氧化钠保存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观察到镁、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不同。某同学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化学兴趣小组运用以下试剂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开展探究活动。

提供试剂:15%的稀盐酸、15%的稀盐酸、铝粉、铁粉、铝片 (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物质的性质;
猜想2:反应的温度;

猜想3:反应物的浓度;
猜想4: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实验中只能使用提供的试剂)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验证猜想1 分别向盛有等体积的______两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 15%的稀盐酸 盛有_______的试管中产气泡更快 物质的性质影响反应速率 验证猜想2 分别向盛有等体积的铁粉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15%的稀盐酸,加热其中一支试管 加热试管中产生气泡更快 温度越_____,反应速率越快 验证猜想3 向盛有等质量铁粉的两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 加入_____试管中产生气泡更快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验证猜想4 分别向盛有等质量铝粉和铝片试管中加入等体积5%的稀盐酸 盛有铝粉的试管中产生气泡更快 ________,应速率越快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序号)。

A 铝与盐酸反应吸收热量 B 5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AlCl3 C 0~50 s,铝与盐酸反应 D 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2.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干燥剂的包装袋上除了标明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外,还提醒人们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不可玩耍、儿童勿取。

(1)同学们将一袋干燥剂倒入一定 量的水中,发现生石灰开始“沸腾”,咕嘟咕嘟冒泡,不时有水蒸汽冒出,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通过实验现象可知生石灰遇水会__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想知道所得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假设]猜想1:只含有氢氧化钙;

猜想2:只含碳酸钙;

猜想3: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同学们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现象现象 结论 I.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____ 猜想1不成立 II.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后,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呈红色 猜想3成立 [拓展延伸]①写出步骤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正确保存生石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84”消毒液在新冠肺炎预防措施中使用较为广泛,其还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的功效。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的成分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

已知:“84”消毒液和洁厕灵作用会产生氯气。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消毒液中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
NaClO 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 易与空气中的 CO2 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HClO 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还有 NaClO、Na2CO3、HClO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向装入红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 布条长时间不褪色 消毒液中不含___________ Ⅱ.另取少量该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白色沉淀 消毒液中含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交流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贮藏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一般不用“84”消毒液对蔬菜、水果进行消毒,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次氯酸钠与稀硫酸可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2)“84”消毒液______(“能”或“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

名校预测 1.【答案】CO2、CO、H2O (1)三 (2)检验气体中是否有CO2 (3) (4)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5)颠倒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合理答案也可) 一氧化碳(或CO) 【解析】[猜想与假设] 甲烷含氢元素产物一定有水,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绕生成CO,部分完全烧部分不完全燃烧产物是CO、CO2,故生成物可能是CO2、H2O,可能是 CO、H2O,还可能是 CO2、CO、H2O。

[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水,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生成了CO、CO2,由此推断猜想三成立。

(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有CO2。

(3)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4)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影响对产物的检验,故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颠倒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反思与交流] 一氧化碳有毒,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答案】①③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随着反应进行,硫酸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的速率相应减弱 C 【解析】本题以影响产生氢气的反应速率为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了反应物浓度、颗粒的大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的运用。

收集证据: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其中的锌的状态保持不变,选择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观察产生氢气的快慢,因此可以选择①③;

得出结论:通过①③(都是锌粒,硫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可以得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评价与反思:(1)从表格可以看出反应由慢到快,然后逐渐减慢;
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放出热量,反应速度加快,但随着反应进行,硫酸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的速率相应减弱;

(2)与相同浓度的硫酸反应,锌粉比锌粒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氢气多,丢失的数据应大于61.7,故选C。

3.【答案】(知识回放) (1)NO3- (2) (3)不能 K+ 、CO32- 【解析】知识回放:
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挖掘实质:
(1)图1是HCI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发现HCI和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相应离子,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Ba2+和。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可以表示为,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是 。

(3)通过探究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实质,发现NaOH和H2SO4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溶液中的H+和OH-不能大量共存;
H2SO4溶液和Ba(NO3)2溶液也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Ba2+和SO4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它们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
NaOH和K2CO3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和Na+和OH-能大量共存。

4.【答案】(进行实验)产生白色沉淀 足量的稀盐酸 ③或④ (交流讨论)(1) (2)能同时满足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成的物质是碳酸钠 (3)不对,碳酸氢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拓展应用)CD 【解析】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论猜想①正确,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因此实验①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是产生气泡,猜想的四种物质中,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硫酸钠、氯化钠很难反应产生气泡,因此实验操作为:在第二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根据现象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交流讨论:
(1)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题意氯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不反应,氯化钠与氯化钡不反应,同学们通过对实验①②的分析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理由是能同时满足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成的物质是碳酸钠。

(3)根据题干信息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把酚酞溶液滴入该“食用碱面”的溶液中,溶液变红,就可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这种说法不对。

拓展应用: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通过C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择的装置最好是CD。

5.【答案】Ⅰ、CO32- (交流讨论) (深入探究)滤渣和滤液分别 Ⅱ、(实验步骤)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弹簧夹(或重复步骤④) (交流讨论)(1)确保样品的碳酸钠不损失,全部参与反应(答案合理即可) (2)C (3)防止Ⅰ中的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数据处理)0.212 【解析】Ⅰ、在试管中加入少量待检液和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说明饼干中含有:CO32-;

交流讨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深入探究:结论为饼干中既有碳酸钙,又有碳酸钠,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能溶于水,故将剩余待检液过滤,碳酸钙在滤渣中,碳酸钠在滤液中,取滤液和滤渣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均有气泡产生,可证明饼干中既有碳酸钙,又有碳酸钠;

Ⅱ、该实验是测定饼干中的碳酸钠质量,碳酸钠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故先将饼干溶于水过滤,碳酸钠则存在于滤液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被碱石灰吸收,故装置Ⅰ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继而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碳酸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可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弹簧夹,这样可以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使计算结果更准确,故步骤⑦为: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弹簧夹;

交流讨论:(1)碳酸钠可能残留于滤渣中,将滤渣洗涤后,将洗涤液和滤液合并,可以确保样品的碳酸钠不损失,全部参与反应;

(2)由题意可知,试剂X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HCl,它不与CO2反应。

A、碳酸氢钠能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但是碳酸氢钠与HCl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测定,故X不可能是碳酸氢钠,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能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硝酸银与二氧化碳不反应,符合题意。故选C;

(3)装置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其进入装置Ⅰ,影响实验结果,故填:防止Ⅰ中的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数据处理:m2﹣m1=0.088g,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这包饼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0.212g,则这包饼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0.212g。

6.【答案】【分析讨论】(1)放热 (2)Na2O2是淡黄色粉末 无明显现象 【实验探究】(1)BaCl2+Na2CO3=BaCO3↓+2NaCl (2)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检验碳酸钠并使碳酸钠完全反应 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检验 【反思】密封 【解析】(1)Na2O2与水反应使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故Na2O2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2)Na2O2是淡黄色粉末,因此,该白色粉末中无Na2O2;
样品中如有Na2O2,加水后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无Na2O2,加水后则无明显现象。

【实验探究】 (1)加入氯化钡后,有白色沉淀,说明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了BaCO3沉淀,另一产物为NaCl,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验证有无NaOH,即验证溶液是否为碱性,可滴入酚酞,如溶液变红,则白色粉末中含有NaOH。

【实验结论】 足量氯化钡可将Na2CO3消耗完,溶液中无Na2CO3后,可通过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有无NaOH;
如用Ba(OH)2代替BaCl2,其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沉淀和NaOH,影响对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检验。

【反思】 由上述分析可知,过氧化钠保存时应该密封。

专家押题 1.【答案】【猜想与假设】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实验探究】铝粉、铁粉 铝粉 高 5%的稀盐酸、15%的稀盐酸 15%的稀盐酸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越大 【实验拓展】D 【解析】【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可能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温度、反应物的自身的性质、反应物的浓度等条件相关。

【实验探究】实验1:为了探究物质自身的性质是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则可以设计实验,只改变反应物的种类,其余条件不变,控制变量。则可以选择铝粉和铁粉和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当观察到铝粉产生的气泡速度快,则证明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的性质有关。

实验2:为了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该准备等体积的铁粉和等体积的稀盐酸混合,并且加热其中的一支试管,若观察到加热的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没加热的快,则可以证明化学反应速率和温度有关。

实验3:为了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该准备等质量的铁粉和不同浓度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若观察到浓度高的稀盐酸,产生气泡的速度偏快,则可以证明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有关。

实验4:为了探究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该准备铝片和铝粉和等浓度的稀盐酸。由于铝粉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若铝粉产生气体的速度比铝片的快,则可以证明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接触面积有关。

【实验拓展】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则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到盐酸中,结合图像可知,前50s,稀盐酸和氧化铝反应,装置内的温度、压强无明显变化,50s后,铝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生成氢气,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由于反应结束后,温度逐渐冷却到室温,则温度降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也会减小,从而导致压强会变小。

A、通过图像可知,铝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A错误;

B、50s时,铝和盐酸开始反应,并且是将铝放入到盐酸中,此时溶液中酸过量,则溶液应该含有氯化铝和盐酸。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0-50s时,氧化铝和盐酸反应。C错误;

D、通过分析可知,100s后,装置内压强降低,是因为铝和盐酸反应结束后,温度下降的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1)放热 (2)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无色酚酞溶液 密封保存 【解析】(1)通过实验现象可知生石灰遇水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

猜想1:只含有氢氧化钙;

猜想2:只含碳酸钙;

猜想3:
同时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则猜想1不成立;

实验步骤Ⅱ:II.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则猜想3成立;

①步骤I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生石灰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正确保存生石灰的方法是:密封保存。

3.【答案】[分析讨论]氯化钠(或NaCl) [实验探究]NaClO和HClO Na2CO3 [交流反思]密封保存,避免受热或光照 次氯酸钠有腐蚀性 [拓展延伸](1) (2)不能 【解析】[分析讨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中有氯化钠,而氯化钠不会分解,也不会与空气中和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该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

[实验探究](1)Ⅰ、向装入红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消毒液中NaClO 溶液和HClO 都具有漂白作用,但布条长时间不褪色,说明消毒液中不含NaClO和HClO。(2)Ⅱ、另取少量该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白色沉淀,说明消毒以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由于有效成分NaClO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所以生活中,“84”消毒液贮藏时应注意密封保存,避免受热或光照;
一般不用“84”消毒液对蔬菜、水果进行消毒,原因是有效成分NaClO有腐蚀性。

[拓展延伸](1)次氯酸钠与稀硫酸可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因为洁厕灵有强酸性,有效成分NaClO遇到酸性物质会发生反应,生成易分解的HClO,降低杀菌、消毒功效。

考点解读 1.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

3.考查运用信息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中考预测 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信息给予题,虽然这些题目所占比重很小(约占试题总分的10%以下),但预示着试题改革的方向,逐渐由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变。预计2020年中考中信息给予题会出现在选择题或简答题中,题干会针对新闻媒体报道、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及焦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设问。此类题的难度不大,属于开放性试题。

信息给予题一般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解答时要求学生运用题中所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经过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信息给予题从题型看,可分为新知旧景题、新景旧知题及新知新景题。  1.新知旧景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是学生未学过的、新范围的(即新知识或新信息),而题目所涉及的情景却是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即所谓旧景),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结合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概括出新知识、新方法进行类比推理。  2.新景旧知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本身提供了一个新景或新信息,但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却是学生已具备的(即所谓“旧知”)。此类题多属于联系科学、技术、新闻、社会和环境的热点题,具有时事性和教育性。解答此类题时,要从题目中获取新信息,联系已学知识,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3.新知新景类题: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本身提供新信息,创设新情景,且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主要知识和方法学生没有学过,而由题目来提供。解答此类信息题的策略是:先对题目进行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掌握题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最后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过程:
1.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尽可能多的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2.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将分析所得的信息概括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1.(2018·成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金属。根据下表信息推测其用途错误的是 熔点 密度 强度 导电性 导热性 抗腐蚀性 2 500 ℃ 3 g/cm3 与钢相似 良好 良好 优异 A.用于焊接金属 B.制造航天飞机 C.制外科手术刀 D.用于通讯设备 【答案】A 【解析】A、该金属的熔点高,不能作为焊接金属,错误;
B、该金属的硬度大,耐腐蚀,密度小,熔点高,故可以制作航天飞机,正确;
C、该金属硬度大,耐腐蚀,可以制外科手术刀,正确;
D、该金属具有导电性,故可用于通讯设备,正确。故选A。

2.(2018·无锡)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为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 B.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D.实验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 【答案】C 【解析】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不能插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鼓气的目的是为了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导出,错误;
B、通过上下移动粗铜丝能使铜和浓硫酸随时接触或分离,从而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正确;
C、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从而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正确;
D、实验中,二氧化硫能和紫色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可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正确。故选A。

3.(2019·潍坊)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A.La和稀盐酸 B.La2O3和稀盐酸 C.La(OH)3和稀盐酸 D.La(OH)3和氯化钾溶液 【答案】D 【解析】A、金属La的活动性比锌强,而锌排在氢之前,La可以和HCl反应制得LaCl3和氢气,可以直接制取LaCl3,故不符合题意;
B、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La2O3和HCl可以反应制得LaCl3和水,可以直接制取LaCl3,故不符合题意;
C、La(OH)3难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LaCl3和水,可以直接制取LaCl3,故不符合题意;
D、La(OH)3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钾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直接制取LaCl3,故符合题意。故选D。

4.(2018·福建)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图)。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 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 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 铁 铝 镁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 31.02 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 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故选C。

5.(2019·长春)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S在SO3和H2SO4的化合价均为_____。

(2)反应④为化合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雾霾的形成只与燃料的燃烧直接产生的颗粒物有关 B.使用清洁燃料,减少SO2和N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雾霾的产生 【答案】(1)+6 (2)H2SO4+2NH3=(NH4)2SO4 (3)B 【解析】(1)SO3和H2SO4中氧的化合价均为-2价,氢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得S为+6价。

(2)题目给出反应④为化合反应,反应即为NH3和H2SO4反应生成(NH4)2SO4,方程式为H2SO4+2NH3=(NH4)2SO4。

(3)图中明显表示出雾霾还与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氧化和与氨气反应生成的无机颗粒物有关,因此A错误,B正确。

6.(2019·枣庄)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化石能源,主要成分为甲烷。现对甲烷的制取、性质、应用做一下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制取研究) 查阅资料得知:①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②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CH3COONa)和碱石灰(发生反应的是其中的氢氧化钠)两种固体药品,研磨均匀混合,通过加热制取甲烷,同时还生成碳酸钠。

在实验室中:
(1)可用于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

(2)可用于收集甲烷的装置为_____(填字母)。

(3)制取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性质研究) 用装置F收集了一瓶纯净的甲烷气体,在装置G中进行燃烧实验。

(4)可用水将F中气体压出,通入G中,那么,水应从_____端(填“a”或“b”)注入。

(5)点燃后,烧杯内壁看到的现象是_____,同时还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_____。

(应用研究) 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氮肥。下图是利用甲烷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6)设备Ⅰ中分离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发生了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7)设备Ⅲ中产生并分离开CO2和H2,进入下一设备使用,依据流程图可判断进入设备Ⅵ的是_____。

(8)设备Ⅴ中的气体,可以循环利用的是_____。

【答案】(1)B (2)D或E (3)CH3COONa+NaOHNa2CO3+CH4↑ (4)b (5)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6)物理变化 (7)CO2 (8)氢气 【解析】(1)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甲烷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药品,通过加热制取的,所以应选B装置。

(2)收集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制取气体的密度、溶解性等,甲烷是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因而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装置可选用D或E。

(3)根据提给信息制取甲烷的反应物为醋酸钠和氢氧化钠,生成物为甲烷和碳酸钠,反应条件为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Na+NaOHNa2CO3+CH4↑。

(4)甲烷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若用水将F中气体压出,通入G中,那么,水应从b端。

(5)甲烷燃烧会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用一烧杯倒扣在火焰的上方,则生成的水蒸气遇冷冷凝在烧杯内壁,所以会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或小水珠出现,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检验同时还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6)根据设备Ⅰ中的变化可知,只是把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7))设备Ⅲ中产生并分离开CO2 和H2 ,进入下一设备使用,依据流程图可判断设备 Ⅵ是产生尿素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进入设备Ⅵ是二氧化碳,分离开的氢气进入设备Ⅳ,与氮气反应合成氨气,氨气进入设备Ⅵ与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8)设备Ⅴ是氨分离设备,进入的气体是氨气、氮气和氢气,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分离出的进入设备 Ⅵ,氢气进入设备Ⅳ,循环利用与氮气在设备Ⅳ中合成氨气,因此可以循环利用的是氢气。

7.(2019·济宁)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候氏制碱法),其生产流程简明如图1:
请读识流程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上述流程中气体X的化学式是______。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答案】(1)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CO2 (3)过滤 【解析】(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沉淀池中氯化钠和水和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上述流程中气体X是二氧化碳。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需将NH4Cl溶液和NaHCO3沉淀分离,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8.(2019·泰安)《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_____。

(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下图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你认为c和d的化学性质_____(填“是”或“否”)完全相同。

【答案】(1)天然气 (2)核电 (3)①H2+CO2CO+H2O ②否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由图可知,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核电。

(3)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9.(2018·昆明)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陆地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金属矿藏。

部分常见的金属矿石 矿石名称 赤铁矿 孔雀石 辉铜矿 铝土矿 白钨矿 图样 主要成分 Fe2O3 Cu2(OH)2CO3 Cu2S Al2O3 CaWO4 从矿石中制取金属单质的过程叫冶金,金属作为金属材料,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和独特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冶炼的难易程度。例如铝是人们熟悉的金属,其蕴藏量居金属之首,应用广泛,但在1886年以前,它的价格比黄金还高,其原因是冶炼成本太高。目前工业冶炼铝的原理是:将铝土矿提纯后,在熔融状态下电解,生成铝和氧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1世纪起,铁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工业上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制得金属铁。

金属除了有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
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但汞是液体。金属材料应用广泛。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可揉成一团放入卫星或宇宙飞船舱内,需要时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来的抛物面形状。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人类每年要从自然界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但矿物的储量有限,因此,对金属资源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可知,工业上可以用________(填矿石名称)来冶炼金属钨。

(2)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1886年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写出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可以压成片,抽成丝,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性。

(5)根据材料可知,________合金可用来制造卫星或宇宙飞船的天线。

(6)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________;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答案】(1)白钨矿 (2)冶炼成本太高 (3)2Al2O34Al+3O2↑ (4)延展 (5)钛镍形状记忆 (6)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白钨矿中含有钨元素,所以可用来冶炼金属钨。(2)在1886年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高,其原因是冶炼成本太高。(3)在熔融状态下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4)金属具有延展性,所以可压成片,抽成丝。(5)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可揉成一团放入卫星或宇宙飞船舱内,需要时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来的抛物面形状。(6)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防止金属的锈蚀,由于金属锈蚀而浪费的金属约占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要想方设法防止金属生锈;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节约原料、节省能源,是一种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国家利益;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减少了金属的使用等。

1.(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期末化学试题)按下表进行试验,在等质量的大理石中加入足量的酸(假设杂质不与酸反应),用数字检测仪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药 品 Ⅰ 块状大理石、10%的稀硫酸溶液 Ⅱ 块状大理石、7%的稀盐酸溶液 Ⅲ 粉末状大理石、7%的稀盐酸溶液 A.曲线甲代表的是实验I B.实验室可用块状大理石和10%的稀硫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实验室可用粉末状大理石和7%的稀盐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据图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固体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2.(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乙炔(C2H2)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原料。以电石(CaC2)为原料制取乙炔,并对电石渣综合处理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炔发生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煅烧炉内氧化钙含量的变化有下图所示的结果,煅烧控制的最佳条件是______。

(3)碳化炉中,焦炭和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 CaC2 等,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写化学式),CaC2 中 C 元素化合价为______。碳化炉中的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你对该有毒气体的处理建议是______。

(4)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3.(2020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二模)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需要水,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自来水中有余氯,不能饮用 自来水从自来水厂到用户家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公里的管道,为了保证水质,必须在水里加入一些消毒剂以防止细菌滋生。最常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Cl2),此外还有氯胺和二氧化氯(ClO2)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余氯标准推算,如果氯全部来自于饮用水,则自来水中氯的允许含量为5mg/L。而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厂出厂水中余氯不得高于4mg/L.由于传输损失,管网末端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为维持消毒效果,国家规定管网末端自来水中余氯下限为0.05mg/L。

传闻2:煮过很多次的水有毒 有研究对多次煮沸水中亚硝酸盐情况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数据如表所示。

表1 不同煮沸次数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mg/L) 水样类型 亚硝酸盐含量 一次沸水 0.0008 二次沸水 0.0020 三次沸水 0.0028 人体长时间摄入超标的亚硝酸盐,会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即使三次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从饮用水健康的角度来看,相比对开水中亚硝酸盐的忧虑,我们更应该注意如果不将水煮开,或者密封、储存方法不当,饮用水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的隐患。

传闻3:常喝“富氧水”能够抗衰老 富氧水原是医学界为了研究生物细胞厌氧性和好氧性的研究用水,是通过人为地往纯净水里充入更多的氧气制成的。

对于富氧水对健康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若水中氧含量过高或常喝富氧水会加速氧化,使人体衰老。无论是吸氧还是喝氧,对健康人都是弊多利少。人们在“喝氧”的问题上应采取慎重态度,勿作非明智的选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水质,可用的自来水消毒剂包括________ 。

(2)判断传闻1真假,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

(3)依据文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

(4)传闻3的资料中,反映出的氧气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如果自来水中含氯量过低,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 B.因为多次煮沸的水含有亚硝酸盐,所以有毒而不能饮用 C.“富氧水”中富含氧气,适合多喝 4.(2020年5月江苏苏州市苏州新区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奠定了无线电子产品的基础,给予我们进入无化石燃料世界的可能性,因为它能用于各种事物,从给电动汽车供电到从可再生能源中储存能量。

新能源汽车按照电池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镍氢电池动力汽车、锂电池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镍氢电池具有大功率、快速充放电等优点,但也有成本高,自放电程度大等不足,锂电池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往返于正负极之间实现能量的转化。锂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6%~8%,远低于镍氢电池。由于正极材料LiCoO2的价格高,目前是市场上高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氧气分别在各自电极发生电离后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由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铂族贵金属作电催化剂,燃料净化程度要求高,并且只能用热水回收余热,所以并未广泛应用。

(1)化石燃料是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非可再生”)。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实现零排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 (3)现有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放电时生成的Li2CO3固体和碳储存于碳纳米管中。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镍氢电池汽车具有大功率、快速充放电等优点 B.锂电池月自放电率高,远高于镍氢电池 C.电池属于无害垃圾,可以随意丟弃 D.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环保电源 5.(2020年黄石市大冶市东风路学校九年级下学期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以下材料来自百度科普材料整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预防 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VID-19”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新冠肺炎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无发热。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死亡。

目前已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可以人传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疗没有特效药。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日常预防一:勤洗手。无论是饭前便后,还是下班回家,一定要勤洗手,并且认真洗手。洗手时要使用肥皂或用免洗液洗手。

日常预防二:勤消毒。家里可以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做好居家消毒。家中一定要定期消毒,尤其是外出回家之后,更要注意。

日常预防三:出门一定戴好口罩,出门一定要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如医用外科一次性口罩或N95口罩,在病毒肆虐的现实面前大家都是易感人群。

(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操作。

A.过滤 B.吸附 (2)生产N95口罩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它属于_____。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3)乙醇(C2H5OH)、乙醚(C4H10O)、氯仿(CHCl3)属于______。

A.有机物 B.无机物 (4)84消毒液与含酒精的消毒剂、家中的洁厕灵等其它清洁剂混合使用,因为其有强氧化性,反应会生成有毒气体。84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属于________。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从电视等媒体中得到的知识,写出除上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1.【答案】D 【解析】A、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达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图中丙对应实验I,故A错误;

B、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达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实验室不可用块状大理石和10%的稀硫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B错误;

C、粉未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剧烈不便于收集,实验室不可用粉末状大理石和7%的稀盐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C错误;

D、据图示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固体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1) (2)4h,900℃ (3)C -1 价 收集集中处理后排放(或点燃处理) (4)CaCO3 【解析】(1)由图可知,乙炔发生器内CaC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煅烧时间为4h,煅烧温度为900℃时,氧化钙的质量分数较大,之后变化较小,为了保证氧化钙质量分数较高,同时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温度最低),煅烧控制的最佳条件是:4h,900℃;

(3)碳化炉中,焦炭和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 CaC2和有毒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a、C、O,生成物中含Ca、C、故生成的有毒气体应为一氧化碳,在该反应中,焦炭得到氧,属于还原剂;

钙元素通常为+2价,设CaC2 中 C 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x=0,x=-1;

生成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可以收集集中处理后排放,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也可点燃处理;

(4)电石会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和二氧化碳反应变质为碳酸钙,故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O3。

3.【答案】(1)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假的,用户家中自来水的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值得上线 (3)在实验范围内,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4)可溶(氧化性) (5)BC 【解析】(1)最常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Cl2),此外还有氯胺和二氧化氯(ClO2)等,故填: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而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厂出厂水中余氯不得高于4mg/L,由于传输损失,管网末端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故填:假的,用户家中自来水的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值得上线。

(3)由表1 不同煮沸次数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可知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故填: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4)富氧水原是通过人为地往纯净水里充入更多的氧气制成的,说明氧气可溶,故填:可溶。

(5)A 、自来水中含氯是为了杀菌消毒,如果量过低,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正确。

B、即使三次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故能饮用,B错。

C、有研究认为若水中氧含量过高或常喝富氧水会加速氧化,使人体衰老。无论是吸氧还是喝氧,对健康人都是弊多利少C错。故选BC。

4.【答案】非可再生 2H2+O22H2O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CO2+4Li=2LiCO3+C AD 【解析】(1)化石燃料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填:非可再生。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氧气分别在各自电极发生电离后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该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2H2+O22H2O;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锂离子二次电池锂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锂和碳,化学方程式为3CO2+4Li=2LiCO3+C,故填:3CO2+4Li=2LiCO3+C。

(4)A、镍氢电池汽车具有大功率、快速充放电等优点,正确。

B、根据材料可知,锂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6%~8%,远低于镍氢电池,选项错误。

C、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可以随意丟弃,选项错误。

D、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氧气分别在各自电极发生电离后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故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环保电源,正确。

故选:AD。

5.【答案】(1)A (2)B (3)A (4)B (5)少出门、不聚集(合理即可) 【解析】(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是空气可以透过,而病毒无法通过,这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故选A。

(2)聚丙烯是有机高分子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B。

(3)乙醇(C2H5OH)、乙醚(C4H10O)、氯仿(CHCl3)属于含碳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故选A。

(4)84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B。

(5)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法:少出门、不聚集(合理即可)。

1.纯碱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废碱渣(主要成分 Na2CO3)吸收硫酸厂尾气中的 SO2 制备无水Na2SO3,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初期(图中 A 点以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2Na2CO3= Na2SO3+2NaHCO3 B.不断通入 SO2 最终产物是:Na2SO3 和 NaHSO3 C.纯碱属于碱,其溶液显碱性 D.溶液中可能同时存在 Na2CO3 和 NaHSO3 2.工业上利用白云石(主要成分是 CaCO3·MgCO3)制得结晶镁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生产上将白云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白云石焙烧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将白云石的焙烧产物和硅铁(含 75%Si)压制成球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还原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2CaO+2MgO+Si2Mg+Ca2SiO4,该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_____。采用真空操作除了能降低操作温度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近半年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如何科学、正确、安全地消毒,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能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常用方法有:56℃以上蒸煮30分钟,喷洒75%酒精、含氯消毒剂等。

对含氯消毒剂你了解多少呢?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HClO)的消毒剂,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日常生活中,84 消毒液、漂白粉就属于常见的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的杀菌威力来源于次氯酸根离子(ClO-)的氧化性,它能够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氧化变性,反应后生成的氯离子又能显著改变病原体的渗透压,使病菌死亡。影响大多数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有: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放置时间、温度、酸碱度等,一般规律是有效浓度愈高,放置时间愈短,温度愈高,杀菌效果愈好。

表1为酸碱度对消毒液有效氯浓度的影响。图1为消毒液的放置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图中消毒液1比消毒液2有效氯浓度低。

表1 84消毒液的酸碱度对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有效氯浓度(%) pH 0时 15天 30天 45天 8 0.93 0.82 0.66 0.51 9 0.94 0.89 0.83 0.74 10 0.96 0.93 0.88 0.82 11 0.98 0.95 0.92 0.88 12 1.00 0.97 0.95 0.92 13 1.01 1.01 0.95 0.99 日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因为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遇上含氯消毒剂中的次氯酸钠(NaClO)就会生成氯气(Cl2)、氯化钠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造成人体皮肤和黏膜损伤,严重的会出现肺水肿等症状。②原液需稀释后才能使用,稀释人员需要带好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③不推荐和酒精混合后使用,可能会有潜在风险。

含氯消毒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它、正视它才能合理正确地使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次氯酸和75%酒精是否都是纯净物______(填“是”、或“否”)。

(2)84消毒液的pH达_____时其有效氯浓度在45天内最稳定。

(3)含氯消毒剂的杀菌原理为_____________。

(4)写出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含氯消毒剂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_____。

A.84消毒液不宜和酒精混合后使用 B.含有氯元素的消毒剂就是含氯消毒剂 C.含氯消毒剂使用时温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D.放置两个小时后,无论有效氯浓度高或低都不会影响杀菌率 (6)从使用的安全角度考虑,请你对使用含氯消毒剂提两条合理的建议:______ 。

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变得越来越多。201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各组分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并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厨余垃圾(绿色)、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和其他垃圾(灰色)。

类别 主要包括 厨余垃圾 菜帮菜叶、瓜果皮壳、鱼骨鱼刺、剩菜剩饭、茶叶渣等 可回收物 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旧织物、废纸张、废书籍等 有害垃圾 充电电池、温度计、消毒液、含汞荧光灯管、过期药品、杀虫剂等 其他垃圾 卫生纸、塑料袋、纸尿裤、餐盒、大棒骨、陶瓷碎片等 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降低垃圾混合处理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还能提高垃圾处理的针对性。如厨余垃圾通过厌氧发酵法转化为沼气,主要成分如图所示,经过提纯处理后,可制成CNG压缩天然气,CNG中CH4含量≥97%。

垃圾分类需要每一个人的支持与参与。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物质与应投入的垃圾桶连线_______。

(2)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_______。

(3)垃圾分类的意义有_______(写出一条)。

(4)厨余垃圾转化为沼气的方法是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201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所占比例最高 B.北京生活垃圾分为四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区分 C.沼气制成CNG压缩天然气,主要去除了H2S、CO2 D.“光盘行动”有助于减少厨余垃圾 名校预测 1.【答案】D 【解析】A、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达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图中丙对应实验I,故A错误;

B、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达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实验室不可用块状大理石和10%的稀硫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B错误;

C、粉未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剧烈不便于收集,实验室不可用粉末状大理石和7%的稀盐酸溶液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C错误;

D、据图示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固体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1) (2)4h,900℃ (3)C -1 价 收集集中处理后排放(或点燃处理) (4)CaCO3 【解析】(1)由图可知,乙炔发生器内CaC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煅烧时间为4h,煅烧温度为900℃时,氧化钙的质量分数较大,之后变化较小,为了保证氧化钙质量分数较高,同时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温度最低),煅烧控制的最佳条件是:4h,900℃;

(3)碳化炉中,焦炭和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 CaC2和有毒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a、C、O,生成物中含Ca、C、故生成的有毒气体应为一氧化碳,在该反应中,焦炭得到氧,属于还原剂;

钙元素通常为+2价,设CaC2 中 C 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x=0,x=-1;

生成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可以收集集中处理后排放,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也可点燃处理;

(4)电石会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和二氧化碳反应变质为碳酸钙,故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O3。

3.【答案】(1)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假的,用户家中自来水的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值得上线 (3)在实验范围内,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4)可溶(氧化性) (5)BC 【解析】(1)最常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Cl2),此外还有氯胺和二氧化氯(ClO2)等,故填: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而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厂出厂水中余氯不得高于4mg/L,由于传输损失,管网末端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故填:假的,用户家中自来水的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值得上线。

(3)由表1 不同煮沸次数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可知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故填:煮沸的次数越多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4)富氧水原是通过人为地往纯净水里充入更多的氧气制成的,说明氧气可溶,故填:可溶。

(5)A 、自来水中含氯是为了杀菌消毒,如果量过低,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正确。

B、即使三次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故能饮用,B错。

C、有研究认为若水中氧含量过高或常喝富氧水会加速氧化,使人体衰老。无论是吸氧还是喝氧,对健康人都是弊多利少C错。故选BC。

4.【答案】非可再生 2H2+O22H2O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CO2+4Li=2LiCO3+C AD 【解析】(1)化石燃料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填:非可再生。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氧气分别在各自电极发生电离后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该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2H2+O22H2O;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锂离子二次电池锂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锂和碳,化学方程式为3CO2+4Li=2LiCO3+C,故填:3CO2+4Li=2LiCO3+C。

(4)A、镍氢电池汽车具有大功率、快速充放电等优点,正确。

B、根据材料可知,锂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6%~8%,远低于镍氢电池,选项错误。

C、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可以随意丟弃,选项错误。

D、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气、氧气分别在各自电极发生电离后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故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环保电源,正确。

故选:AD。

5.【答案】(1)A (2)B (3)A (4)B (5)少出门、不聚集(合理即可) 【解析】(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是空气可以透过,而病毒无法通过,这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故选A。

(2)聚丙烯是有机高分子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B。

(3)乙醇(C2H5OH)、乙醚(C4H10O)、氯仿(CHCl3)属于含碳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故选A。

(4)84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B。

(5)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法:少出门、不聚集(合理即可)。

专家押题 1.【答案】A 【解析】A、由图可知,吸收初期,碳酸钠质量逐渐减小,碳酸氢钠和亚硫酸钠质量逐渐增加,故是碳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亚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CO3+SO2+H2O=2NaHCO3+Na2SO3,故正确;

B、由图可知,不断通入SO2,最终产物是亚硫酸氢钠,故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D、据图可知,Na2CO3 和 NaHSO3不能同时存在,故错误。故选A。

2.【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或加快反应速率) CaCO3·MgCO3CaO+MgO+2CO2↑ (2)物理 (3)Mg(或镁) 防止硅和镁被氧化,提高金属镁的产率 【解析】(1)生产上将白云石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白云石(主要成分是 CaCO3·MgCO3)焙烧过程中生成氧化镁、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MgCO3CaO+MgO+2CO2↑。 (2)将白云石的焙烧产物和硅铁(含 75%Si)压制成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钙元素(正二价)和氧元素(负二价)化合价不变,硅元素化合价(由零变到正四价)升高,只有镁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降为0价。采用真空操作除了能降低操作温度外,还可以防止硅和镁被氧化,提高金属镁的产率。 3.【答案】(1)否 (2)13 (3)能够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氧化变性,反应后生成的氯离子又能显著改变病原体的渗透压,使之死亡 (4)NaClO +2HCl =NaCl + Cl2 ↑ + H2O (5)BD (6)不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原液需稀释后才能使用、稀释人员需要带好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合理就可) 【解析】(1)次氯酸中只含一种物质,化学式为HClO,属于纯净物;
75%酒精是乙醇水溶液,既有乙醇也有水,属于混合物,故填否。

(2)由表1数据可知,84消毒液的pH达13时其有效氯浓度最大,且在45天内最稳定。

(3)含氯消毒剂的杀菌威力来源于次氯酸根离子(ClO-)的氧化性,杀菌原理是它能够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氧化变性,反应后生成的氯离子又能显著改变病原体的渗透压,使病菌死亡。

(4)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氯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ClO +2HCl =NaCl + Cl2 ↑ + H2O。

(5)下列关于含氯消毒剂的说法中,选择不合理的。

A、84消毒液不宜和酒精混合后使用,可能会有潜在风险,不符合题意;
B、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HClO)的消毒剂,并不是含有氯元素的消毒剂,符合题意;
C、影响大多数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有: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放置时间、温度、酸碱度等,一般规律是有效浓度愈高,放置时间愈短,温度愈高,杀菌效果愈好。含氯消毒剂使用时温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不符合题意;
D、影响大多数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有: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放置时间、温度、酸碱度等。放置两个小时后,有效氯浓度高或低都会影响杀菌率,不符合题意。故选BD。

(6)从使用的安全角度考虑,使用含氯消毒剂合理的建议:不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原液需稀释后才能使用;
稀释人员需要带好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

4.【答案】(1) (2)CO2、H2O (3)降低垃圾混合处理所带来的的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处理的针对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厌氧发酵法 (5)ABCD 【解析】(1)根据题中提供的资料:充电电池属于有害垃圾;
矿泉水瓶是由塑料制成的,废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
瓷碗碎片属于其他垃圾;
香蕉皮属于厨余垃圾。因此题中四种物质与应投入的垃圾桶连线为: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H2O。

(3)如果垃圾不分类处理,垃圾的总量很大,对环境的影响大,处理工作量也很大,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还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等。因此垃圾分类的意义有:降低垃圾混合处理所带来的的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处理的针对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厨余垃圾转化为沼气的方法是:厌氧发酵法。

(5)A、从题中提供的201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各组分所占比例图可知,201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选项A说法正确;
B、《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并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厨余垃圾(绿色)、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和其他垃圾(灰色),选项B说法正确;
C、从题中提供的图示可知,厨余垃圾通过厌氧发酵法转化为的沼气,主要成分有:CH4、H2S、CO2。经过提纯处理后,制成的CNG压缩天然气中CH4含量≥97%,可见该沼气制成CNG压缩天然气,主要去除了H2S、CO2,选项C说法正确;
D、“光盘行动”减少了剩菜剩饭,有助于减少厨余垃圾,选项D说法正确。故说法正确的是:ABCD。

考点解读 1.考查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中考预测 推断题是每年各地中考的经典题型。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与选拔功能。预计在2020年的中考中,本考点依旧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和制备等知识内容,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时要仔细审题,认真把握,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推断题是每年各地中考的经典题型,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与选拔功能。题干中的信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太难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造成了高失分的现象,对我们学生来说是试卷中的“重灾区”。那么如何轻松解题呢?小编认为:拥有清晰的思路是解题的前题;
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
应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  Ó 一、解题思路  1. 阅读题目:要求通阅全题,统领大局。关键点要反复读,读得它“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2.寻找突破: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3.正确推断: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4. 验证答案:要求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

Ó 二、解题方法  1.顺推法:通常以题首为突破口,按照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为依托逐步深入下去,直至顺利解题。

2.逆推法:通常以题给的结论或实验现象为突破口,从题尾入手依次向前逆推,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3.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摄整理。  4.剥离法: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Ó 三、寻找突破  1. 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黑色的物质:按思考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

红色的单质:铜或红磷;

绿色的物质:碱式碳酸铜(铜绿);

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铁锈(或氧化铁);

蓝色的溶液:含有Cu2+ 的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溶液);

蓝色的物质:胆矾(蓝矾CuSO4•5H2O);

黄色的单质:硫磺(S);

黄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

浅绿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常见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硫酸钡、氯化银。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我们在复习的时更应该重视物质用途的学习与掌握。一些框图式、叙述式推断题往往涉及到物质的用途等有关信息,故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此类推断题的解答。如:氧气可作助燃剂;
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
一氧化碳、氢气、碳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熟石灰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
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
稀盐酸助消化、除铁锈;
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融雪剂;
碳酸氢钠可制作发酵粉等等。

3.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
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的是元素的特征,如: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
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
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是FeO、Fe2O3、Fe3O4等等。

4.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由于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多,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高温”①指碳酸钙高温分解,②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
“MnO2作催化剂”就是指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

5.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
这里所指的性质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于水放热;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额以及它能吸水潮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水常温下为液体;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酸碱指示剂与酸性或碱性溶液的反应等等。

6.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特殊的反应现象常作推断题的突破口,例如: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则发出蓝紫色火焰;
白磷、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
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等等 7.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常见的元素或物质之最如下: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8.以物质的俗名为突破口: 常用于推断题中的俗名: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
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NaCl);
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Fe2O3);
天然气、沼气、瓦斯气体(主要成分:甲烷CH4);
煤气(主要成分:一氧化碳CO);
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K2CO3);
纯碱、面碱、石碱、苏打(碳酸钠: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
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生石灰(氧化钙:CaO);
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酒精(乙醇: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福尔马林(甲醛:CH2O)等等。

1.(2019•昆明)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CH4 B.E→B、E→C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E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CO2+C2CO 【答案】B 【解析】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故A是甲烷,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则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一种,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故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B是水,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故E是氧气,带入框图,推断合理。A、A是甲烷,正确;
B、E→B、E→C不一定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错误;
C、E是氧气,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正确;
D、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CO2+C2CO,正确。故选B。

2.(2019•连云港)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进行如下实验。

注:BaSO4难溶于盐酸;
K2SO4、BaCl2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据此实验可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解析】碳酸钙是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沉淀全部溶解。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但硫酸钡不溶于酸,故硫酸钾与氯化钡不能共存。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钾(或氯化钡)3种。故选C。

3.(2019·乐山)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分解能得到氧气 B.丙和丁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C.甲、乙、丙三种元素能组成一种碱 D.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答案】B 【解析】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所以甲是氢元素,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所以乙是氧元素,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丙是钠元素,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丁是硫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过氧化氢、水分解能得到氧气,故A正确;
B、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电子,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故B错误;
C、甲、乙、丙三种元素能组成氢氧化钠,故C正确;
D、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D正确。故选B。

4.(2019•河南)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已略去)。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D属于氧化物,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FeCl2 Fe2O3+6HCl2FeCl3+3H2O 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所以A是铁,D属于氧化物,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D会转化成铁,所以D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B是氯化亚铁,E是氯化铁,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氯化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所以C是氢氧化亚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的化学式为FeCl2,D→E的反应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C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5.(2019•葫芦岛)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B是常见的溶剂,D和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B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D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

(3)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C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1)H2O (2)灭火 (3)Fe2O3+3CO2Fe+3CO2 (4)分解 【解析】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B是常见的溶剂,所以B是水,D和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所以D、F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E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所以E是氧化铁,F会与氧化铁反应,所以F是一氧化碳,D是二氧化碳,A会转化成水,水和C可以互相转化,所以C是氧气,A是过氧化氢溶液,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B的化学式是H2O。

(2)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有灭火、化工原料、气体肥料、食品工业原料、人工降雨。

(3)E和F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4)A→C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6.(2019•广州)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OH+HClNaCl+H2O (2)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3)取少量步骤I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K2SO4;
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
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解析】(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且无气体生成,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碱——氢氧化钠,则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I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K2SO4;
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 Na2CO3;
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7.(2019•福建)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或其溶液)俨然是滑冰赛道上参加接力比赛的“运动员”,相邻“运动员”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已知:五种物质分别是Fe、HCl、NaOH、CaCO3和CuCl2中的一种,其中,甲是单质,丁与戊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熄灭终点的火炬。

(1)甲能分别与另四种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写化学式)。

(2)丁与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与丁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若把无机物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分类,无机物X的类别不同于上述五种物质,如果用X替换戊,它也能与丁反应生成一种生活中常用的液态灭火剂,X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答案】(1)HCl、CuCl2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复分解反应 (4)CuO 【解析】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或其溶液),相邻“运动员”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五种物质分别是Fe、HCl、NaOH、CaCO3和CuCl2中的一种,甲是单质,所以甲是铁,丁与戊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熄灭终点的火炬,所以丁与戊是碳酸钙和盐酸中的一种,铁会与氯化铜反应,所以乙是氯化铜,氯化铜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丙是氢氧化钠,丁就是盐酸,戊就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分别能与HCl、CuCl2反应。

(2)丁与戊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丙与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4)若把无机物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分类,无机物X的类别不同于上述五种物质,则X为氧化物,用X替换戊,它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一种生活中常用的液态灭火剂水,则X是金属的氧化物。

8.(2019•江西)“复兴号”化学动车组五节车厢A~E分别代表初中化学教材中五种常见物质,如图所示“→”表示相邻车厢的物质间转化关系(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其中A是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B是黑色固体,D、E是显碱性的不同类别的物质,且D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生产。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转换关系中一定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有能与门两边的“车厢”都反应的“旅客”才可以从此门上车,则“旅客”盐酸可以从______________顺利上车(填序号) A.门1 B.门2 C.门3 D.门4 【答案】(1)O2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分解反应 (4)D 【解析】A~E分别代表初中化学教材中五种常见物质,A是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所以A是氧气;
D、E是显碱性的不同类别物质,且D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生产,所以D是碳酸钠,则E为碱,E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E是氢氧化钙;
C能与碳酸钠反应,还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所以C可以是硫酸,B会与硫酸、氧气反应,所以B是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所以A的化学式为O2。

(2)D→E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氧气和铁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铁和硫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硫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图中转化关系中一定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4)只有能与门两边的“车厢”都反应的“旅客”才可从此门上车,盐酸会与碳酸钠、氢氧化钙反应,所以“旅客”盐酸可以从门4顺利上车。

9.(2019•南京)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A和B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F、G、H、I由两种元素组成,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C可用作干燥剂,J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E和J分别与足量I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J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HCO3 Ca(OH)2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2AgNO3+CaCl22AgCl↓+Ca(NO3)2 【解析】(1)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A和B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F、G、H、I由两种元素组成,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C可用作干燥剂,所以C是氧化钙或氯化钙,J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J是碳酸氢钠,E和J分别与足量I反应的生成物相同,所以E是碳酸钠,I是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B会与碳酸钠反应,A会转化成碳酸钠,所以B是氢氧化钙,A是氢氧化钠,碳酸钠会转化成G、H,G也会转化成H,所以G是二氧化碳,H是水,D会与C、F反应,所以D是硝酸银,C是氯化钙,F是氯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J是NaHCO3,B是Ca(OH)2。

(2)E→F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C与D的反应是硝酸银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化学方程式为2AgNO3+CaCl22AgCl↓+Ca(NO3)2。

10.(2019•广东)如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A、B、C、D、E、F、G是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别由H、O、S、Cl、K、Ba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A和E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A~G物质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O2 BaO (2)K2SO4+BaCl2BaSO4↓+2KCl 复分解反应 (3)Ba(OH)2+ H2SO4 BaSO4↓+2H2O 【解析】(1)A、B、C、D、E、F、G是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别由H、O、S、Cl、K、Ba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某单质会转化成+4价和+2价的氧化物,A又会转化成+6价的氧化物,所以A是二氧化硫,B是三氧化硫,E会转化成+2价的酸或碱,所以E是氧化钡,F是氢氧化钡,C是+6价的酸或碱,所以C是硫酸,D是+6价的盐,所以D是硫酸钾,G是+2价的盐,所以G是氯化钡,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和E的化学式分别为SO2和BaO。

(2)D与G的反应是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K2SO4+BaCl2BaSO4↓+2KCl,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A~G物质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 H2SO4 BaSO4↓+2H2O。

1.(2020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考一模)已知某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现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分别向其中滴加CaCl2 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表所述。则下列关于溶液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加入的物质 CaCl2溶液 稀盐酸 NaOH溶液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气泡 无明显现象 A.溶液X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 B.溶液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C.溶液X也能与BaCl2溶液反应 D.溶液X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关于该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D是水,则B一定是氢气 B.如果A、C均为黑色固体,则C一定为碳,A一定为氧化铜 C.若A、C、D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则E可能是氧化铜 D.若B、D都是氧化物,则E一定是金属 3.(湖北武汉经开区2019-2020学年四月月考化学试题)A~F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纯净物,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A、B、C、D、E 是不同类别的物质,C 俗称纯碱,D 可用于金属除锈,F 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 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 C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写出 D 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写出 F→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将铁屑在 A 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放入过量的 D 的稀溶液里,(已知:铁元素在氧化亚铁、氧化铁中化合价依次为+2、+3 ,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两种化合价都有),所得溶液含有的阳离子为______________。

4.(2020河南许昌中考模拟)如图所示的是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B、C、D、E是单质,甲、乙、丙、丁是氧化物。已知甲是黑色固体,B是红色固体,E是最清洁的燃料,黑色固体丙高温下与乙反应可生成使用最多的金属D(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丙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写出A的一条用途。________。

5.(2020江苏南京一模)如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H、O、S、Cl、Ca、Cu中的一至三种元素组成。其中D、I为单质;
C、E为氧化物;
其余物质类别属于酸、碱、盐。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固体G呈白色,其溶液显蓝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G_____。

(2)写出D→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F—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2020广西南宁中考模拟)已知 A~F 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图甲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图乙是其中部分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利用 D 和 E 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D 和 E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为_____________色。

(3)若 F 与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且与 A 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则 D 和 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1.(2020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二模)九宫格起源于洛书,被誉为“宇宙魔方”。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在九宫格中的位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C→B:当B为水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B→D+E:当D、E均为氧化物时,则B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

(3)若A、B、C、D、E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物质。其中:①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溶液能使石蕊变红,且能与其它四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D、E组成中含相同的金属元素,D为红色固体,与B反应时得到黄色溶液;
③A、B溶液混合有气体产生,将该气体通入C溶液中,可得A溶液。

①A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

②B、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③工业上实现D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020辽宁省抚顺市中考一模)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为红棕色固体,C是胃液的主要成分,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它们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反应②的现象是_______。

(4)A与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有一包固体,可能由KNO3、BaCl2、Na2CO3、NH4Cl、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组成,某化学小组将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并开展以下实验,已知步骤Ⅱ中无气泡产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

(2)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Ⅰ、Ⅱ、Ⅲ均涉及的操作为_______。

(4)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色溶液C中阳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

4.(2020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模拟)下图中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C为胃液的主要成分,B可用于造纸、纺织(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D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A:________;
D:________;

(2)写出E转化为F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B的粉末与足量C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

名校预测 1.【答案】CD 【解析】某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现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分别向其中滴加C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滴加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反应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A、硫酸根离子和稀盐酸不会产生气泡,溶液X中不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不正确;

B、溶液X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X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溶液X不一定是碳酸钠溶液,也可能是其他碳酸盐,故B不正确;

C、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溶液X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X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溶液X也能与BaCl2溶液反应,故C正确;

D、溶液X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X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属于碳酸盐溶液,显碱性,则溶液X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D正确。故选CD。

2.【答案】C 【解析】A、如果D是水,E应是过氧化氢,则B可以是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错误;
B、如果A、C均为黑色固体,A不一定为氧化铜,也可以是四氧化三铁,错误;
C、若A、C、D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则E可能是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D是硫酸铜,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A是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正确;
D、若B、D都是氧化物,则E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碳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能够互相转化,错误。故选C。

3.【答案】(1)生产玻璃(合理即可) H2SO4 (2)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3)Fe2+、Fe3+ 【解析】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C俗称纯碱,所以C是碳酸钠,F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所以F是水,A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和氢气点燃生成水,所以A可能是氧气,氧气会转化成B,B和碳酸钠可以相互转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B可能是二氧化碳;
水会转化成E,E和碳酸钠会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所以E可以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都会与D反应,D可用于金属除锈,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所以D可以是硫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是碳酸钠,可用于生产玻璃等,D是H2SO4;

(2)F→E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将铁屑在 A(氧气) 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放入过量的 D (硫酸)的稀溶液里,(已知:铁元素在氧化亚铁、氧化铁中化合价依次为+2、+3 ,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两种化合价都有),所得溶液含有的阳离子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离子符号分别为Fe2+、Fe3+。

4.【答案】(1)H2O (2)CuO (3)4CO+Fe3O43Fe+4CO2 (4)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或炼钢等 【解析】根据E是最清洁的燃料,因此E是氢气,A和氢气反应的产物丁是氧化物,因此A是氧气,丁是水;
B是红色固体,B和氧气生成的甲是一种黑色固体氧化物,可知B是铜,甲是氧化铜;
黑色固体丙高温下与乙反应可生成使用最多的金属D,D是铁,丙是四氧化三铁,乙是一氧化碳。

根据E是最清洁的燃料,因此E是氢气,A和氢气反应的产物丁是氧化物,因此A是氧气,丁是水;
B是红色固体,B和氧气生成的甲是一种黑色固体氧化物,可知B是铜,甲是氧化铜;
黑色固体丙高温下与乙反应可生成使用最多的金属D,D是铁,丙是四氧化三铁,乙是一氧化碳,因此:
(1)丁是水,故化学式为:H2O;

(2)甲是氧气和B(铜)反应产生的氧化物,因此是氧化铜,故化学式为CuO;

(3)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3Fe+4CO2;

(4)A为氧气,其用途有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故答案为: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或炼钢等。

5.【答案】(1)Ca(OH)2 CuSO4 (2) (3) 【解析】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A为氢氧化钙,C为氧化物,且C能转化为氢氧化钙,D为单质,C能与D 相互转化,D能转化为B,且B能与氢氧化钙反应,B属于酸、碱、盐,可推出C为水,D为氢气,B为HCl;
固体G呈白色,其溶液显蓝色,可推出G为硫酸铜,G能转化为I,I为单质,可推出I为铜,I能与E相互转化,E为氧化物,可推出E为氧化铜,氧化铜能与F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可推出F为硫酸,硫酸铜能转化为H,且H能与硫酸反应,可推出H为氢氧化铜,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A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G为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

(2)D为氢气,B为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为硫酸,H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答案】(1)H2SO4 Fe (2)黄 (3) 或 【解析】A~F 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属于盐,且A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B属于酸,且B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可推出B为硫酸,D属于酸,且D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且A能与B反应生成D,可推出D为稀盐酸或稀硝酸,则A为氯化钡或硝酸钡;
E属于氧化物,且E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C属于单质,且E能转化为C,C能与D反应,可推出E、C分别为氧化铁和铁,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B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
C为铁,化学式为:Fe;

(2)E为三氧化二铁,D为稀盐酸,三氧化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故填:黄;

(3)若 F 与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且与 A 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A为氯化钡或硝酸钡,可推出F为氢氧化钡,D为稀盐酸或稀硝酸,氢氧化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专家押题 1.【答案】(1)2H2+O22H2O (2)CaCO3或H2CO3 (3)①Na2CO3或K2CO3 ②NaOH+HCl=NaCl+H2O或KOH+HCl=KCl+H2O 复分解反应 ③Fe2O3+3CO2Fe+3CO2 【解析】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故B为盐酸,D、E组成中含相同的金属元素,D为红色固体,与B反应时得到黄色溶液;
可知D为氧化铁,A、B溶液混合有气体产生,将该气体通入C溶液中,可得A溶液。可推出A为碳酸盐,碳酸钠或碳酸钾,C为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A、B、C、D、E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物质,故E为单质,D、E组成中含相同的金属元素,故E为铁。

(1)若A+C→B:当B为水时,则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2)若B→D+E:当D、E均为氧化物时,则B的化学式可能为CaCO3或H2CO3。

(3)由上分析可知:
①A的化学式可能为Na2CO3或K2CO3。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或KOH+HCl=KCl+H2O,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③工业上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2.【答案】(1)氢氧化钙 (2)(或H2、C还原Fe2O3) (3)有白色沉淀产生 (4)置换反应 【解析】C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则C为盐酸;
B为红棕色固体,且能与盐酸反应,所以B为氧化铁;
A既能够与C(盐酸)反应,还能由B(氧化铁)反应生成,则A为铁;
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则E为碳酸钠;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D既能与C(盐酸)反应,还能够与E(碳酸钠)反应,所以D为氢氧化钙。

(1)由分析可知,D为氢氧化钙,故填氢氧化钙。

(2)反应①可以是B(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A(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3)反应②是D(氢氧化钙)与E(碳酸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碳酸钙沉淀,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故填有白色沉淀产生。

(4)A与C的反应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3.【答案】(1)NH3 (2)NH4Cl、Na2SO4、MgCl2 (3)NaOH、BaCl2 过滤 (4)Mg(OH)2+2HClMgCl2+2H2O (5)H+、Ag+、Mg2+ 【解析】(1)将可能由KNO3、BaCl2、NH4Cl、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固体与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此气体是氨气,因此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铵;
此外产生白色沉淀X,X可能是与碳酸钠、硫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或硫酸钡,也可能是与氯化镁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镁沉淀;
再向沉淀中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Y,说明沉淀X应该是氢氧化镁和硫酸钡沉淀,因为碳酸钡沉淀溶于盐酸会产生气泡,硫酸钡沉淀不能和盐酸反应,因此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镁,一定没有碳酸钠及能与硫酸钠反应的氯化钡。(1)根据分析可知步骤Ⅰ产生的气体为氨气,化学式为NH3。(2)根据推断可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铵、硫酸钠和氯化镁,化学式为:NH4Cl、Na2SO4、MgCl2。(3)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NaOH和BaCl2。(4)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镁和水,故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5)无色溶液C中含有过量的硝酸银、稀硝酸及反应产生的氯化镁,因此阳离子有银离子、氢离子及镁离子,符号为H+、Ag+、Mg2+。

4.【答案】(1)O2或H2CO3 CO2 (2) (3)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白色固体减少至消失(“白色”至少出现一次) 【解析】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C为胃液的主要成分,故C是盐酸,B可用于造纸、纺织,故B是碳酸钠,F能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故F为氢氧化钙,B与D可相互转化,且D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故D是二氧化碳,E能与氢氧化钙相互转化,且二氧化碳能转化为E,可推出E为水,A与D、E都能相互转化,故A是氧气或碳酸,代入验证,推理正确。

由分析可知(1)A:O2或H2CO3;
D:CO2;

(2)E转化为F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3)B是碳酸钠,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反应现象为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白色固体减少至消失。

考点解读 1.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2.运用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数据读取、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考预测 图表题是中考化学历年来的常见题型。预计在2020年的中考中,图表题依旧是考试内容热点,并且在中考中呈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三大类。

图表题是近几年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常以图象、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从题型结构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

解答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题型之一 函数图象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象的变化趋势,分析图象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
要重点关注图象的横纵坐标、图象的起点和图象的拐点。由图象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列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或依据图象走势分析作答。

题型之二 表格型 解答表格型题时,首先看表格数据的变化规律,把表格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从多组数据中筛选出对解题最有帮助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之三 微观模型图 用不同的小球或图示代表不同种类的微粒,将物质的结构或物质变化的过程表示出来,这类题属于微观模型题,此类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对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实质有较明确的认识。此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用微观模型表示物质的结构,用微观模型表示物质的变化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1.(2019·泸州)以下是Na2CO3、NaHCO3的溶解度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0℃ 10℃ 20℃ 30℃ 40℃ 50℃ 60℃ Na2CO3的溶解度(g/100g水) 7.1 12.5 21.5 39.7 49.0 48.5 46.0 NaHCO3的溶解度(g/100g水)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 A.40℃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到60℃,会析出晶体 B.60℃的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可得到NaHCO3晶体 C.3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Na2CO3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 D.20℃的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的NaHCO3会部分析出 【答案】B 【解析】A、40℃到6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40℃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到60℃,会析出晶体,说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所以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的是碳酸钠,说法错误;
故符合题意;
C、20℃时碳酸钠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3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Na2CO3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说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NaHCO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a2CO3转化为NaHCO3质量会增加,而20℃时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的溶解度,所以20℃的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的 NaHCO3会部分析出,说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9·咸宁)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B.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C.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甲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D.在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答案】C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故A正确;
B、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故B正确;
C、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固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C。

3.(2019·山西)配制50 g质量分数5%的KNO3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KNO3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像,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 【答案】B 【解析】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B。

4.(2019·重庆A)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①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正确;
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
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
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正确。故选B。

5.(2019·新疆)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 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 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 D.100~140 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答案】B 【解析】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正确,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是升高的,故选项正确;
B、50 s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铝和盐酸,故选项错误;
C、0~50 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故选项正确;
D、100~140 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故选项正确。故选B。

6.(2019·宜昌)对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剩余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不断生成氧气,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氧元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反应前氯化钾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C。

7.(2019·通辽)下面是同学们在复习中梳理得到的一组图像,其中图像与实验描述一致的是 A.将氢氧化钡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至过量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D.等质量的镁、铁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溶质的质量减少至0,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质的质量开始逐渐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图像错误;
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
等质量镁、铁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A。

8.(2019·绍兴)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先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滤液X的pH______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大于 (2)Mg(OH)2+H2SO4MgSO4+2H2O (3)Ba(OH)2、NaOH (4)5.24 【解析】(1)由于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滤液X含有氢氧化钠,所以pH大于7。

(2)CD段是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H2SO4MgSO4+2H2O。

(3)加入硫酸镁有沉淀生成,且后期加入硫酸先有沉淀生成,后沉淀质量不变,最后导致沉淀质量减少一部分,所以滤液X中既有氢氧化钠也有氢氧化钡,所以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Ba(OH)2、NaOH。

(4)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最大,沉淀的成分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D点时,沉淀完全转化为硫酸钡。设加入20 g硫酸镁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Ba(OH)2+MgSO4Mg(OH)2↓+BaSO4↓ 120 58 20 g×6% x x=0.58 g m2的值为4.66 g+0.58 g=5.24 g。

1.(2020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二模)某温度下,称取不同质量的无水固体M、N溶解在一定质量的水中,分别形成饱和溶液固体均不与水反应。其中水的质量x与所溶解固体质量y的关系如图中直线lM、lN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M>N B.该温度下,物质N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加入固体M可实现M溶液由b点向a点转化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c 2.(2020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中考二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高温煅烧碳酸钙固体 B.向水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 C.分别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铁和锌 D.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3.(2020广东省惠州市六校中考一模)下列图像(从发生反应开始计时)与对应序号中叙述不一致的是( )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足量的空气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关系 D.质量相同的粉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4.(2020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二模)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为:①Fe+2FeCl3=3FeCl2 ②Cu+2FeCl3=CuCl2+2Fe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Cl3与Cu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M点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和CuCl2 C.加入V1mLFeCl3,溶液时,Fe恰好完全反应 D.混合物中铁粉与铜粉的质量比为m:n 5.(2020广东省清远中考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个数是( ) ①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②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③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锌粉和铁粉 ④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KCl 33 38 45 KNO3 31 64 110 A.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gKCl B.随着温度的升高,某饱和KCl溶液中会有固体析出 C.KNO3的溶解度始终大于KCl D.40℃时,某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 ×100% 2.K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大 B.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KCl的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KCl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D.40℃时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仍是饱和溶液(忽略水分挥发)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相关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碳和氧化铜粉末高温加热恰好完全反应 B.向水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 C.分别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镁和铝 D.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4.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pH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5.相同质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应,生成氢气与消耗稀H2SO4的质量关系见图,分析图像所得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Fe>Zn B.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g<Fe<Zn C.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Fe>Zn D.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Fe<Zn 6.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浓度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名校预测 1.【答案】B 【解析】A、由图知等量的水中溶解的M质量多,故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M>N,A说法正确。B、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N,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说法错误。C、该温度下,b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a点是饱和溶液,加入固体M可实现M溶液由b点向a点转化,C说法正确。D、a、b两点对应溶液,溶剂质量都为25g,a溶液中的溶质大于b溶液中的溶质,故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c两点对应溶液都为该温度下N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c,D说法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A、高温煅烧碳酸钙固体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象错误。B、水呈中性,pH等于7,起点从7开始,而不是3,向水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pH值会不断增大,故选项图象错误。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和锌,刚开始反应时,金属不足,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金属不足时,铁生成的氢气质量多;
盐酸完全反应,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图象正确;
D、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一样,故选项图象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A、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一定质量的红磷在足量的空气中燃烧,随着反应的进行,红磷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完全反应质量为0,A选项图像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逸出,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直到完全反应后质量保持不变,B选项图像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每32份质量的硫燃烧恰好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1,C选项图像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D、质量相同的粉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粉状碳酸钙接触面积大,反应的速率更快,碳酸钙的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粉状与块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D选项图像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在铜的前面,铁能与铜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向装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Cu和Fe的混合粉末,则铁优先与氯化铁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然后铜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A、FeCl3与Cu发生的化学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 A错误。B、根据反应特点,铁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是铁与氯化铁先反应,铁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铁与氯化铁质量减少幅度不如铜与氯化铁反应的大,故在M点时是铁正好与氯化铁反应完毕,此时溶液中不含有铜离子,故B错误。C、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铁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D、在M点时,铁全部反应,剩余固体全部为铜,所以铜质量ng,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铁粉的质量为(m-n)g,铁粉与铜粉的质量比为(m-n):n,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正确;

②盐酸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但是生成的氯化钡马上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一开始时就有沉淀生成,故错误;

③每56份的铁生成2份氢气,每65份的锌生成2份的氢气,等质量足量的铁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要比消耗的铁的质量多,故错误;

④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过量,完全反应后,pH小于7,故错误。故选A。

专家押题 1.【答案】A 【解析】A、4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45g,100g水中最多溶解45gKCl,正确。

B、随着温度的升高,氯化钾溶解度增大,饱和KCl溶液中不会有固体析出,选项错误。

C、温度不确定,无法比较KNO3与KCl溶解度大小,选项错误。

D、40℃时,某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 ×100%,不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0%,选项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10℃时,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小,错误;
B、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KCl的大,正确;
C、由图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D、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40℃时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

3.【答案】C 【解析】A.碳和氧化铜粉末高温加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最终剩余的固体是铜,固体质量不能为0,不符合题意;

B.向水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起始时只有水,水的pH=7,不符合题意;

C.分别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镁和铝,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方程式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相同质量的镁和铝,铝产生的氢气多,当镁和铝过量时,因为稀盐酸的质量和浓度均相等,所以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也相等,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D.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有MnO2的反应速率较快,但过氧化氢溶液完全相同,产生的氧气的质量也相同,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 【解析】A、向pH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程中固体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减少导致部分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A、图中信息不能提供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不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A错误;
B、三种金属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生成氢气质量越小,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由表中信息可知,生成氢气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锌、铁、镁,因此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g<Fe<Zn,故B正确;
C、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酸,生成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硫酸质量越大,因此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Fe>Zn,故C正确;
D、生成氢气质量越大,反应后形成溶液质量越小,因此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Fe<Zn,故D正确。故选A。

6.【答案】A 【解析】A、向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浓度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酸的质量相等,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锌和铁没有反应完时,锌和铁应该在同一曲线上,且金属完全反应时,铁消耗的硫酸质量要多,A不正确;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反应后冷却到原来温度,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且小于原来的压强,B正确;

C、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虽然不能溶解氯化钠,但能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质量增加,直至硝酸钾饱和为止,溶液质量不再增加,C正确;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反应后,冷却到原来温度,溶解度与原来加入生石灰前的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所以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先变小再增大,且反应前后相等,D正确。故选A。

考点解读 1.考查考生阅读能力、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能力。

3.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考预测 综合题是近年来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也是中考化学压轴题中的亮点之一。综合题的命题起点高、落点低,重视基础知识的内化。预计2020年中考中综合题会选取与生产、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题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机融合,重视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侧重通过计算考查学生化学学科分析能力而非数据运算能力,会将目光停留在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上。

综合题作为近年中考的重点、难点题型,对其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进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题篇幅长、信息多、思维容量大,学生对此类题往往“望而却步”,其解题障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读题时就失去了答题信心;
二是对知识的关联、迁移、转换和重组等能力不够。针对这两方面问题,下面探讨解答综合题的常用策略。

l l.信息提取和加工策略 (1)文字叙述型 (2)图文信息型 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往往需要综合分析文字信息和图象信息,其主要思路可以归纳为:① 阅读,包括题干和问题两部分以及对文字语言、陌生名词和图象、图表等信息的领悟把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② 提取,通过“去粗取精”的思维,筛选有用信息,去掉无用信息,简缩题给信息,抓住问题本质;
③ 迁移,把题给问题与熟悉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新”“旧”知识衔接,用获得的知识和已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④ 复查,检验结果和信息之间的相关矛盾,表达是否清晰、答题是否规范等,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l 2.学科思想方法运用策略 (1)守恒法 元素守恒思想在实际计算中的运用。若能抓住反应前后某特征元素质量守恒这一点去分析、求解,往往可能使看上去颇为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2)比较法 比较法包括了对比和类比,对比是比较相同事物不同的特点,类比是比较不同事物相同的特点。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陌生的化学信息与熟悉的相似的化学信息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所在。

小编有话说: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化学素养的“启蒙”阶段。综合题所体现的对学科观念、学习能力的考查,既不是空中楼阁、望尘莫及,也不可能通过大量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而自发形成,这些能力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1.5.(2019·烟台)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能源 B.化学与生活 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②氢氧燃料电池是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①鉴别棉织物和毛织物可灼烧闻气味 ②炒菜时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材料 ①碘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 ②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对人体有害 ①涂油漆可防止钢铁材料生锈 ②生铁、不锈钢和青铜都属于合金 【答案】A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氢氧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A不正确;
B、棉织物灼烧有烧纸的气味,毛织物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鉴别棉织物和毛织物可灼烧闻气味;
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则炒菜时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故B正确;
C、碘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甲醛有毒,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对人体有害,故C正确;
D、金属生锈是金属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则涂油漆可防止钢铁材料生锈,生铁、不锈钢和青铜都属于合金,故D正确。故选A。

2.7.(2019·天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1)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馏③静置沉淀等多种,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_____(填序号)。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

(2)青少年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该微量元素是_____。

(3)实验时要处处注意安全。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熄灭火焰的主要原理是_____(填序号)。

A.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B.隔绝空气 C.清除可燃物 (4)吸烟有害健康,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

(5)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② 吸附 (2)锌 (3)B (4)CO (5) 【解析】(1)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故填②;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较好的吸附色素和异味,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2)青少年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3)用完酒精灯后,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利用隔绝空气(氧气)达到熄灭火焰的目的,故填B。

(4)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毒的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5)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9.(2019·盐城)盐城濒临黄海,拥有巨大的天然宝库。

(1)海堤树林茂密,让人清新呼吸。

①树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_____(填化学式),放出O2,将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树林中富含抗氧化防衰老的负氧离子。一种负氧离子(O2-)的一个原子团是由一个O2分子俘获了空气中一个自由电子形成的微粒,每个O2-中共含有_____个电子。

(2)滩涂花海飘香,使人流连忘返。

①鲜花的香味在空气中扩散,是大量的带有香味的分子_____的结果。

②培育鲜花的某种营养液呈蓝色,可能由KNO3、Ca(NO3)2、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配制而成,其中Ca、N的元素质量比为1:1,则该营养液中含有_____种溶质。从均衡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角度分析,营养液中还需补充_____(填元素符号)。

(3)大海资源丰富,引人不断探索。

从海水中可以提取粗盐(含少量泥沙和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小明利用如图流程进行除杂,得到精盐。

①操作1需要在____(填字母序号)中进行。

A.研钵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 ②操作2的步骤为溶解、过滤、_____、结晶,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③操作3的步骤为“盐洗”(即用NaCl溶液浸洗粗盐,以溶解除去其中可溶性杂质),过滤、烘干,则“盐洗”溶液应选用NaCl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小明称取实验制得的精盐l6g,加入盛有84mL蒸馏水的烧杯里(实验条件下,水的密度为1g•mL-1),完全溶解。配制所得的NaCl溶液的浓度低于16%,原因是____。

⑤若利用化学方法除去粗盐中CaCl2、MgSO4两种杂质,可在粗盐溶液中依次加入稍过量的三种溶液:BaCl2溶液、_____(填化学式)溶液、Na2CO3溶液。允分反应后过滤,加入过量稀盐酸,搅拌、煮沸。

【答案】(1)①CO2 太阳 ②17 (2)①不断运动 ②3 P (3)①A ②蒸发 引流 ③饱和 ④精盐不纯有杂质或未完全烘干 ⑤NaOH 【解析】 1)①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故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放出O2,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一种负氧离子(O2-)的一个原子团是由一个O2分子俘获了空气中一个自由电子形成的微粒,氧气分子含有16个质子数,俘获了空气中一个自由电子,含有17个电子,故每个O2-中共含有17个电子。

(2)①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鲜花的香味在空气中扩散,是大量的带有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②培育鲜花的某种营养液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配制而成,呈蓝色,则含有氯化铜,其中Ca、N的元素质量比为1:1,营养液中含有硝酸钙,中Ca、N的元素质量比为,营养液中Ca、N的元素质量比为1:1,则含有硝酸钾,故该营养液中含有3种溶质。物所需营养元素由三种,为氮元素、钾元素、磷元素,营养液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从均衡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角度分析,营养液中还需补充磷元素,元素符号为P。

(3)①操作1是把大颗粒粗盐研磨成小颗粒粗盐,需要在研钵中进行,故选A。②操作2的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③操作3的步骤为“盐洗”, “盐洗”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故“盐洗”溶液应选用NaCl的饱和溶液。④精盐不纯会带有杂质,氯化钠的质量变小,未完全烘干,相当于将溶液稀释,配制所得的NaCl溶液的浓度低于16%,故配制所得的NaCl溶液的浓度低于16%,原因是精盐不纯有杂质或未完全烘干。⑤化学方法除去粗盐中CaCl2、MgSO4两种杂质,加入BaCl2溶液,硫酸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可在粗盐溶液中依次加入稍过量的三种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

4.[2018·安徽]某兴趣小组在相同条件下,将10.00 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质量/g 水 饱和石灰水 稀盐酸 浓硫酸 氯化钠浓溶液 氯化钙浓溶液 1天 8.16 8.37 8.64 11.18 9.38 10.25 2天 5.76 5.94 6.69 12.55 8.47 10.33 (1)下列图示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制一种安全、环保的除湿剂,可选择上表中的_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4)将10.00 g氯化钠浓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终得到2.26 g晶体,则该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 g) (5)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化,该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同学取2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0 g,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得到18.80 g溶液,由此能否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若能,请计算其组成;
若不能,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同时说明需要测定的数据(用a表示),并计算a的取值范围。(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答案】(1)D (2)Ca(OH)2+CO2===CaCO3↓ + H2O (3)CaCl2 (4)不饱和 (5)①稀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大于HCl的挥发量 ②取等质量的原盐酸和久置的盐酸,均加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的量(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6)不能。实验方案: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 g。a的取值范围:4.00 g<a<5.30 g。(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1)水放置在空气中时表面的水分子会扩散到空气中,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故选D。(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是由于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 + H2O。(3)氯化钙溶液和浓硫酸溶液的质量增加,但是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氯化钙溶液。(4)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 g,则该温度下10 g浓溶液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0 g×=2.65 g,故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有水分蒸发。②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取等质量的原盐酸和久置的盐酸,均加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的量。(6)不能确定;
实验方案: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 g。当没有变质时,蒸干后固体的质量为20 g×20%=4 g,设质量为4 g的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后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4.00 g x = x=5.30 g 故a的取值范围:4.00 g<a<5.30 g 1.(2020年5月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中考模拟)下列归纳总结都正确的选项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霉变的大米煮熟后可以食用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农业 禁止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 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 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2.(2020年5月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中考模拟)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校食堂周二午餐食谱的部分内容。

主食 米饭 副食 清蒸排骨、西红柿炒鸡蛋、咸味花生米 人体所需热量的60%~70%来自糖类,该食谱中富含糖类的食物是_____。

(2)走进厨房,你会发现煤气罐被管道天然气代替了,天然气属于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其主要成分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使用铁强化酱油可预防贫血,铁属于人体所需的_____(选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x=_____。

(4)加了洗涤剂的水洗涤油腻的碗筷既快捷又干净,这是由于洗涤剂具有_____功能。

3.(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2019 年 12 月 17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它和辽宁舰一起组成了我国首支双航母编队,共同守卫我国绵长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 世纪能源”。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已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一种海底新型矿产资源,它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其中甲烷占 80%~99.9%,(可表示为 mCH4·nH2O),能直接点燃,所以称为“可燃冰”。

①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可燃冰是清洁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生产生活。下图所示为从卤水(或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
①在上述工艺流程中,步骤①里所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复分解”、“中和”之一) ②从海水中提取MgCl2 时,经历了“MgCl2 → Mg(OH)2↓ → MgCl2”的转化过程, 请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

(3)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在氨碱法基础上创立了更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纯碱工业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海水“制碱”过程中,涉及 NH4Cl、NaHCO3 等物质, 请结合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30°C 时,将 11g NaHCO3 固体加入到 100g 水中, 充分搅拌,最终能得到__________g 溶液。

③氨碱法原理之一是:NaCl + NH3 + H2O + CO2 = NH4Cl + NaHCO3,在两种生成物中, 最先结晶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请你根据溶解度曲线和产物质量关系,解释其原因:________。

1.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环境 ①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补充钙元素 ②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 ①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农业 ①霉变的大米多次淘洗后可以食用 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与纯棉线 ①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②科学合理使用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 2.2020年新春之际,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随之出现医用外科口罩和各种消毒剂一度脱销的现象,中石化官方微博发出寻求口罩生产合作的文章《我有熔喷布,谁有口 罩机》。“熔喷布”俗称口罩的“心脏”,它具有良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 性,是生产医用外科口罩与 N95 口罩的重要原料。

(信息资料1)熔喷布的过滤层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聚丙烯,是一种纤维直径在 2 微米左右的超细静电纤维布。口罩上的鼻梁压条是金属铝。

(信息资料 2)84 消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是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的混配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为 NaClO。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口罩中的熔喷布过滤层属于__________材料,鼻梁压条属于_________材料。(填序号,下同) A 有机合成材料 B 复合材料 C 金属材料 (2)84 消毒液消毒的原理就是破坏病毒结构,使其变质,该消毒过程是___________( 物理或化学)变化。

(3)84消毒液是含氯消毒剂,这里的“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原子、离子或元素),其有效成分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可知,生产 84 消毒液的过程要用到烧碱,而工业上采用电解 NaCl 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制取烧碱,同时生成氯气(Cl2)和密度最小的气体。某同学设计的工业制备氢氧化钠及 84 消毒液的流程如下图。

①晾晒海水得到粗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②写出电解 NaCl饱和溶液制取烧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84 消毒液的工业制法是利用Cl2 与NaOH反应生成NaCl、NaClO 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结合流程图中发生的反应,该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在“宏观一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现象-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原料-目标产物”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图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D中的X=_______________。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序号)。

③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①己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

A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B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1:1 (3)小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②小强进一步做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_____ 有气泡产生 粉末变质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粉末部分变质。

(4)氧化镁在医药等产业应用广泛。实验室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等)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为了提高“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升高温度、___________。Mg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氧化”过程中,FeCl2转化为FeCl3,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

③“沉淀”时需严格控制NaOH溶液的用量,其目的是_______。

④“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MgCl2和_________。

名校预测 1.【答案】C 【解析】A、霉变大米有致癌物,煮熟后不能食用,故A错;
B、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不能禁止使用,故B错;
C、甲醛有毒,不能用来浸泡海产品;
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人体,故C正确;
D、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不能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D错。故选C。

2.【答案】(1)米饭 (2)不可再生 CH4+2O2CO2+2H2O (3)微量 55.85 8 (4)乳化 【解析】(1)人体所需热量的来自糖类,米饭中富含糖类;

(2)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3)铁属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根据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相对原子质量为;

(4)加了洗涤剂的水洗涤油腻的碗筷既快捷又干净,这是由于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3.【答案】(1)①CH4+2O2CO2+2H2O ②可燃冰燃烧不产生污染性气体 (2)①复分解 ②富集、提纯氯化镁 (3)① ②110g ③碳酸氢钠 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 【解析】(1)①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②可燃冰燃烧不产生污染性气体,是清洁能源。

(2)①在上述工艺流程中,步骤①里所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时,经历了“MgCl2 → Mg(OH)2↓ → MgCl2”的转化过程,先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这样继续反应转化为氯化镁时,镁离子高度富集,得到相对纯净的氯化镁,这样做的目的是:富集、提纯氯化镁。

(3)①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碳酸钠,化学式为。

②30°C 时,NaHCO3溶解度为11.1g,将11g NaHCO3固体加入到 100g 水中, 充分搅拌,11g NaHCO3溶解,最终能得到11g+100g=110g 溶液。

③氨碱法原理之一是:NaCl + NH3 + H2O + CO2 = NH4Cl + NaHCO3,在两种生成物中,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最先结晶析出的是碳酸氢钠,根据溶解度曲线和产物质量关系,其原因是: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

专家押题 1.【答案】A 【解析】A、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补充钙元素,长期饮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利于健康,故A正确;
B、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减少雾霾,当前情况下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故B不正确;
C、霉变的大米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不可以食用,故C不正确;
D、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农药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硫酸铜,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故D不正确。故选A。

2.【答案】(1)A C (2)化学 (3)元素 +1 (4)①蒸发结晶 ② ③NaCl 【解析】(1)熔喷布的过滤层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聚丙烯,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填:A;

鼻梁压条是金属铝,属于金属材料,故填:C;

(2)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病毒结构,使其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84消毒液中的氯通常指的是氯元素,故填:元素;

次氯酸钠中钠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x=+1;

(4)①晾晒海水得到粗盐,是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使粗盐结晶析出,故填:蒸发结晶;

②电解 NaCl 饱和溶液生成烧碱,同时生成氯气(Cl2)和密度最小的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水参与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图可知,氯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Cl。

3.【答案】(1)①8 ②B C ③最外层电子数 (2)①N2 ②AC (3)①沉淀(浑浊) ②盐酸 酚酞(可溶性铜盐、碳酸盐等) 溶液变红色(蓝色或白色沉淀) (4)①将矿石粉碎 MgCO3+2HCl=MgCl2+H2O+CO2↑ ②化合反应 ③避免氯化镁与氯化铁同时转化为沉淀 ④NaCl 【解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

(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D中的。

②A是氟原子,B是氯原子,C是氯离子,D是氩原子,B、C质子数相同,故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和C。

③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相同,反应前有碳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反应后有碳元素、氧元素,则丁中含有氮元素,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氮气,化学式为N2。

②A、化学反应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A正确;

B、该反应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B不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故C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2:1,故D不正确。故选AC。

(3)①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沉淀(浑浊)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粉末变质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可溶性铜盐、碳酸盐等) 溶液。

溶液变红色(蓝色或白色沉淀) 氢氧化钙粉末部分变质。

(4)①将矿石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为了提高“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升高温度、将矿石粉碎。Mg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O3+2HCl=MgCl2+H2O+CO2↑。

②“氧化”过程中,转化为是氯化亚铁和氯气生成氯化铁,反应符合多变一,故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③氢氧化钠和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沉淀”时需严格控制NaOH溶液的用量,其目的是避免氯化镁与氯化铁同时转化为沉淀。

④氢氧化钠和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MgCl2和NaCl。

本现象通过金属盐与硅酸钠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金属硅酸盐胶体,在固体、液体的接触面形成半透膜,由于渗透压的关系,硅酸盐生成芽状或树枝状,从而产生水中花园的现象。

制作过程:在水槽或大玻璃容器的底部铺一层约1 cm厚的洗净的细沙,再放置一些洗净的像假山的石头等,向容器中加入约15% Na2SiO3溶液(或市售水玻璃),溶液约为5~10 cm深,静置。用镊子把直径3~5 mm的下列盐的晶体投入Na2SiO3溶液里(放在槽底细砂上不同位置处):硫酸铜、硫酸锰、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硫酸镍等。一会后可以看到投入的盐的晶体逐渐生出蓝白色、肉色、紫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的芽状、树状的“花草”。

Tags: 考前   冲刺   年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