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思想汇报 / 正文

民族团结教案

2020-05-29 20:01:19

 

 第一课时

 都

 兰

 赋 教学目标

 1、 知道都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县,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2、知道一些都兰的历史和今天。

 教学难点:了解都兰的 都兰远古文明,缤纷璀璨。诺木洪文化续卡约文化之余脉,承前启后,开土著文化之先声,继羌炎文明之长河。

 教学重点:了解都兰的文化 。

 教学过程 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五千年华夏春秋兴亡;驰神纵情古瀚海,唱绝八百里袤原云烟起伏。千秋瑞雪蕴涵一方温暖之地,万古桑田造就此间兴盛之象。壮哉昆仑!柴达木“聚宝盆”之门户,诺木洪古文化之摇篮。  都兰远古文明,缤纷璀璨。诺木洪文化续卡约文化之余脉,承前启后,开土著文化之先声,继羌炎文明之长河。抚史寻踪,尚叹羌汉交融,何其久远。

 时逢盛世,都兰振兴。神游戈壁荒原,寄情万古瀚海之雄阔,顿悟大美无言之昭示;客临蒙藏之乡,亲沐民族和睦之春风,领略香格里拉之妙境。尚忆阿才折箭遗教之久远,寓团结和谐于古今;尤叹圣柳固沙吐绿之胸襟,赞吐故纳新于天地。再造辉煌,全依今日之辛勤耕耘;续奏凯歌,尚待明朝之佳音频传。文化维新大气象,崇尚文明新风尚。太平有象显今朝,千古一脉谱华章。今临其地,心绪昂然。欣然命笔,赋颂以传。  都兰,蒙古语温暖之意。 东昆仑主干三百余公里,横越县之南境,其间神话传说甚多。 

 都兰有吐谷浑古墓葬两千余座,出土文物万余件,蕴含极深,为198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有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织锦、罗马金币、粟特银器、鎏金银凤等绝世珍品。  

  都兰诺木洪地区有亿万贝类遗骸形成的山梁,名贝壳梁,为一部大自然赐予的“天书”。 

  都兰湖泊众多。诺木洪湖中有芦苇自然形成的“舟”,可载人湖上游,为一天然奇景。 

  都兰境内有夏日冰瀑、大型高山温泉群等胜景,美如仙境。 

  都兰国际狩猎场,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被称为“国际猎人们的乐园”。  

 第二课时

 全国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2、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

 3、了解中国的五个自治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3、歌中唱到了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民族的结构。

 1、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2、认识少数民族的含义,出示少数民族的名称。

 1)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 3)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

 3、民族分布。

 1)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了解我国的五个自治区。

 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而且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2)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一元纸币。了解上面的少数民族语言。

 三、综合活动,深入了解。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本民族的基本情况或风俗习惯。

 1、关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呢?你是什么民族的? 2、关于少数民族你还了解哪些?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特色呢?” 3、师小结:刚才通过活动我们对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的表现都很精彩。那你想不想知道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呢?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

 全班同学合作办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报,表达爱国之情。

 少数民族记忆口诀 汉满傈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L 第三课时

  民族识别 教学目标 1、 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 2、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 教学难点: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开展民族识别:

 一是依据民族特征。

 二是尊重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 教学过程

 一、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

  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各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是云南,有260多种;其次是贵州,有80多种。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就被首先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二、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

 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逐一进行的。

  1953年,中共中央在讨论《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民族识别的总原则。

  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开展民族识别:

 一是依据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从我国民族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我国,有些人们共同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或融合的现象,构成民族特征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二是尊重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族体究竟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究竟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观愿望的表现,也是对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反映。当然,这种意愿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具备有一定的民族特征的科学依据基础上的,是民族特征的一种总的反映。因此,在民族识别中,应当尊重民族意愿,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第四课: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内容:

 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 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 有的生活在 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吗? 二、分组探究 根据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 分为东北与内蒙古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等几个小组,多渠道搜集这些地区少数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资料。

 三、分享研究 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

 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书上表格。

 四、师小结活动

  第五课时

 民族的分布区域 1、知道民族的分布区域 2、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 过程与方法:

 让同学们熟悉民族团结的内涵,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族学生的事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识中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

 第六课:各民族的居住 教学内容:

 了解各族民居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 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 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 落于九州。这些民族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 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

 二、分组探究 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 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2、师推荐网站 中国民族建筑网 三、研究分享 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 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 四、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

  第七课时 青海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省份,由许多个民族组成。

  2、青海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地区。

  3、了解青海的五个民族。

  教学过程 一、青海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发展史。这里人口和文明不断迁徙变化,从古老的羌氐族群,到吐谷浑的昌盛,吐蕃的扩张,到蒙古族的游牧开发和撒拉、土族安居高原,以及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交融,使我们深深感受到青海是一个各民族交汇融合之地。

 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五个,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年共有少数民族218万人,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

 (1)藏族

 藏族,10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

 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

 (2)回族

  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

 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

 (3)土族

 土族不但是世居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风情的民族。被称为“彩虹”的民族,也是歌声和舞蹈编织的民族。青海省土族有19.12万人,主要聚居在互助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和甘肃省靠近青海的地区。

  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那绚烂的“五彩袖”是土族女子特有的美丽,而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土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以前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和藏文。1979年创制了土文,现正在实行和推广。

 (4)撒拉族

  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县甘都等地。古称“撒拉回回”,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多达十几种。

  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与回族的风俗相同。

 (5)蒙古族

  蒙古族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主要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东部也有分布。

 蒙古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青海的蒙族多数居住在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高山草原,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饲养马、骆驼。

  第八课 海西州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内容:

 海西州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海西州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 了解海西州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海西州各民族分布特点。

 2、了解海西州各民族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 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州域主体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面积25. 6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

 二、分组汇报、探究。

 1、探索学习:海西州各民族分布特点有哪些? 2、交流学习。

 三、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待客礼仪风俗。

  第九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课时

 蒙古族的节日 教学目标

 1、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2、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教学过程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 (一)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时间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二)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三)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

 (四)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第十一课时 藏族节日 教学目标

 1、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2、藏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藏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教学过程 一、 藏族节日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一)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

  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演员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庆祝雪顿节。

 (二)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三)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四)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五)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六)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从藏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第十二课:可爱的少数民族(2) 教学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说说讲讲知道自己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

 同学代表介绍:回族 ①学生介绍回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三、结束部分,继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民族风情的兴趣。

 今天认识的这个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第十三课时 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 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 有的生活在 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吗? 二、分组探究。

 根据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 分为东北与内蒙古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等几个小组,多渠道搜集这些地区少数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资料。

 三、分享研究 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

  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书上表格。

  四、师小结活动

  第十四课

 都兰县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 教学目标

 1、知道都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2、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 三、师总结

 第十五课 祖国民族风俗 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活动预备: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往看看? 活动过程中运用个别、小组、集体多种组织形式进行,在材料提供上

  孩子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的孩子看幻灯,有的孩子看图书,孩子在观看时发现题目及时想办法得到解决。有的孩子碰到看不懂的图片时马上请教老师帮忙解决,有的孩子请同伴帮忙解决。

 由于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因而在交流时孩子们的气氛可热烈啦。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傣族的泼水节,夏天泼在身上可舒服啦。单家渊说:我喜欢蒙古族人玩叼羊的游戏,很想骑在马上,饿神气啦。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到新疆,那里有很多很多的水果、、、、、、 在活动中孩子最感爱好的是不同的特产及民间游戏,在交流中孩子对少数民族布满神往,使幼儿探索的愿看显得更加强烈。在活动中老师作为观察者,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辅以创设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爱好与天生发展的需要。

  第十六课

 民族英雄(2) 教学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回族的民族英雄。

 2.学习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说说讲讲知道自己回族的民族英雄。

 出示图片:刚才同学说了好多回族的民族英雄,除了小朋友说到的,你们看,还有其他的哪些回族的民族英雄? 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了解回族的民族英雄。

 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民族英雄,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

  第一组同学代表介绍:介绍回族的民族英雄。

 2.第二组学生代表补充介绍:回族的民族英雄。

 三、结束部分,继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

  第十七课

 学习五代领导人 关于民族团结的指示、讲话 教学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五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指示、讲话。

 2.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观看了解五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指示、讲话。

 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 民族团结的意义 2.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结束部分,继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

 第十八课时

 都兰的历史文化及风景名胜 教学目标

 1、都兰的历史文化及风景名胜 2、了解中国海虾蚌壳第一梁--贝壳梁、班禅行辕--香日德寺、盆地之肾--柴达木河流域湿地、高原金字塔--热水古墓群、戈壁农业发展第一镇--香日德等都兰的历史文化及风景名胜 教学难点:都兰的历史文化及意义。

 教学过程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

 中国海虾蚌壳第一梁--贝壳梁 在都兰县宗加镇以北约30公里处,有一道青白色的堤梁。远看如一条“怪鱼”横卧在荒漠之中,近看,始知这条“怪鱼”是由亿万个贝壳堆积而成的山梁,长约2公里,宽约为70米,厚20余米。贝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

  班禅行辕--香日德寺

 班禅香日德行辕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由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倡议修建的。班禅香日德行辕不仅成为历世班禅往返内地时进行政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成为由历代班禅主管的格鲁派寺院。寺院分为两部分,一处为宗教活动场所,藏语称“德钦颇章”,就是现在的寺院。另一处是专门接待过往宗教上层人员和有关使者的食宿站,藏语称“德钦拉让”位于现香日德政府所在地。

  盆地之肾--柴达木河流域湿地

 柴达木河流域东起香日德镇小柴旦地区,经巴隆乡、宗家乡、西至诺木洪乡境内,范围为柴达木河、哈拉乌苏、素棱郭勒河、蒙古尔河、田格里河,南北霍布逊湖及周围湿地,湿地区内有灰岩、赤麻鸭、黑颈鹤、白天鹅、红头潜鸭、赤鼻麻鸭、牛头伯劳、黑眉苇莺等湿地依赖性鸟类30余种。

 高原金字塔--热水古墓群

 热水墓群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热水古墓群十分丰富,其中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戈壁农业发展第一镇--香日德

 “香日德”系藏语,汉语意译为“树木繁多的地方”。在中国60年代、70年代,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改造戈壁,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的一面红旗,经引入灌溉戈壁,使荒漠形成亩产小麦千斤的良田,创造了全国小麦产量高纪录。至今,以香日德河浇灌的三角洲仍是一望无际的农业景观区。

  都兰县海寺花海草原景区 离开都兰县城,向东行至15 公里处,一片花的海洋就会展现在面前。这是一处人间仙境,草原上绿茵盖地,碧草连天,野花竞放,铺锦堆秀。

 都兰国际狩猎场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都兰国际狩猎场,坐落在布尔汉布达山。是昆仑山系的一条重要之脉。猎场分巴隆、沟里2个猎区,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是青海省第一家对外开放,集观光、狩猎、旅游、科研考察为一体的国际猎场。

  猎场及周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处能够充分体现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动物世界。

 青海夏季冰瀑第一景------考肖图

 位于109国道南侧10公里处不失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奇妙游览处,15米长30米宽的冰瀑直泻而下,盛夏在烈日照射下中间化作一条银链,水珠晶透,两边冰瀑仍挂山崖。

 热水温泉

 该景区有热水泉眼20余个,均为涌动泉,泉水涌出地面形成水柱高20—50公分间,景象壮观。水温一般在70℃左右,鸡蛋入放入水中便熟。在该泉水中人常淋浴、浸泡能治关节炎,饮用能治胃、肠疾病。

 

Tags: 民族团结   教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