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思想汇报 / 正文

[某村加快发展奔小康的调查报告] 关于XX村的调查报告

2019-12-20 07:36:42

协调发展铸就强村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用小康示范村建设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近,围绕这一课题,县委办、政府办和组织部抽调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建设乡新合村,就该村加快发展奔

小康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觉是,新合村在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示范村上进行了可贵的超前探索,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都为各乡村趟出了路子,值得普遍借鉴和大力推广。

一、思路对、集体强、村民富,新合村已成为青冈县小康示范村建设中的“头雁”

青冈县建设乡新合村现有5个自然屯,360户农户,1530口人,9778亩耕地,28名党员。近年来,按照县乡总体发展战略,村党支部领导全村党员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依托龙头搞开发,顺应市场上项目,协调发展种养业,依靠科技奔富路”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得到了协调发展,加快了小康村建设步伐。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503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7元,打造了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第一村。近年来,该村曾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农业工作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连续10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特别是省委副书记栗战书同志继去年到新合村检查指导工作后,始终关心、关注新合的发展,今年年初,在县委呈送的《青冈县建设乡新合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上作了重要批示:“新合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畜牧业生产等都取得新的进步,表示祝贺。祝2005年再攀高峰。”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增收手段,实现了向全县人均收入首富村的跨越。近几年,新合村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以“调优、调高、调强”优势产业项目为目标,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管理、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向产业型、标准型、效益型转变,极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化程度,形成了多业并举调结构、多路进财促增收的良好局面。紧紧依托节水灌溉等设备和技术开发特色种植业,形成了以万寿菊、商品瓜菜、玉米制种和瓜菜制种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的种植布局;坚持规模化推进畜牧业,形成了以奶牛、黄牛、生猪、绵山羊为主导品种的专业化发展格局;注重组织化狠抓劳务经济,每年内转外输富余劳动力都在180人左右。2004年,在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创下全县最高纪录的5437元中,特色种植业占55,畜牧业占30,劳务经济和其他收入占15。

二是以服务于民为根本宗旨,形成了全村党员干部高效廉洁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新合村党员干部坚持以服务为先、以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积极变常规的管理为示范、服务和引导,实现了工作职能的根本转变。村党员干部紧跟市场、主动出击为群众引进的高效特色种养产业和项目经济效益明显,摸索试验、引领示范创建的科技示范园区,带动了全村优质高效产业的规模发展,依托载体、强化培训的科技服务使农业生产实现了全程标准化;村集体微利经营、充当中介兴办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双重增收。新合村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取信于民、解难于民,赢得民心。现在,新合村干群和睦、人气旺盛,全村上下呈现出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合力快速奔小康的喜人局面。

三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优塑了文明向上的强村形象。新合村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党支部为保证监督机构的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深得民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得以顺利落实。通乡、通屯5.5公里路面全部达到了硬化标准,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电话,图书室和阅览室已成为广大村民吸取精神食粮和提高科技素质的阵地,村里的4支秧歌队经常活跃在村屯之间,县文工团、县“夕阳红”艺术团定期到村里进行文艺汇演,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小村到处涌动着现代文化的气息。“五好家庭”、“十星户”、“好媳妇”、“好青年”评比活动,增强了村民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意识,端正了村风、民风。现在,全村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帮互敬蔚然成风,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

二、抓调整、讲民主、搞服务,新合村用激情和创新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尤其是着眼中央一号文件和”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合村牢牢锛住快速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把充分调动全村干群的创业兴业激情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项目,积极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狠抓“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全力加快了小康示范村建设步伐。

一是瞄准市场选准优势项目,用产业结构调整铸就强村经济。新合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紧扣市场需求,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在特色种植业上,新合村立足产业化开发,结合全村喷灌设备齐全的优势,依托德胜乡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筛选、引进和开发了

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万寿菊、商品瓜菜、玉米制种和瓜菜制种4个主导产业。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2004年,新合村发展玉米制种4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300万元;发展万寿菊3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90万元;发展瓜菜制种1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60万元;发展商品瓜菜5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30万元。在畜牧业上,近几年来,新合村立足专业村屯建设,以奶牛为主导品种,均衡发展黄牛、生猪、绵山羊三个养殖项目,不断推动全村养殖业总量规模扩张。2004年,通过买繁结合,奶牛存栏达到100头;注重抓好繁育改良,改善品质,黄牛饲养量达到500头;坚持做到规划、模式、标准、进料和出工“五统一”,生猪出栏达到6500头;突出小尾寒羊这个品种,提高养殖水平,扩充绵山羊饲养总量达到1500只。通过发展畜牧业,农民实现纯收入254万元。在劳务经济上,把劳务输出上升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由村集体组织,全力推进。在外部输出上,转移劳动力120人,实现增收48万元;在内部转移上,通过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高效特色绿色经济作物,为本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务工增收机会,实现就地转移18人,增收18万元。同时,村办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和铁业加工厂吸收安置了15名富余劳动力增收4.5万元。

二是创新思维谋发展,探索创建了“村集体 中介组织”的发展模式。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来,尤其是“两免三补”政策出台后,新合村立足转变村干部工作职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先致富群众后搞集体创收的原则,超前大胆探索创建了“村集体 中介组织”的运作模式,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充当农户与企业的中介、村集体微利创收的发展格局。在具体运作中,新合村根据村情实际和市场需求,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以村集体为核心,以高效项目为纽带,组织全村农户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联手经营和联手闯市场转变,把365户农户紧密联结成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打造了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他们以村党支部一个口径对外,紧扣市场需求,依托内外埠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联系发展高效特色项目。分别与县种子公司、德胜乡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望奎景丰公司、内蒙古大民种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他们的生产基地。村集体作为中介,这些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合同,村集体以股份合作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既保证企业能够收到保质保量的农产品,又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服务,使高效特色种植业项目成为定单农业,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出击市场的风险性,使农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4年,全村万寿菊、商品瓜菜和玉米、瓜菜制种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5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4,仅此一项,使农民实现纯收入480万元,人均3137元;企业支付的中介服务费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双重”增收。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切实提升增收水平。在探索村强民富的进程中,新合人把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作为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来抓,加快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增强了全村经济发展活力。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靠强化培训着力提升村民科技素质。立足标准化生产,以科技培训为先导,通过采取聘请专家讲座、举办农民学校、参观对比试验现场等措施,加快了村民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年培训农民达到900人次,整体提高了农民发展高效种养项目的意识和能力,确保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目前,全村有30多个村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几乎每户都有一名种、养“明白人”。靠引进科技项目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新合村紧紧依托我县与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开展的“院县共建”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开发了“303”早土豆、白萝卜等多个特色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与这两所院校挂靠联营,使这两所院校在新合村辟建了实验室和试验田,而且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来这里实习,新合村已成为这两所院校的试验和实习基地。经过多方努力,又与县种子公司建立了玉米制种项目合作,亩纯效益750元以上。靠创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示范引带。对于村民不敢发展的新项目,由村上的党员和干部领办示范园区进行试验,摸索经验和技术,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为农户规模发展趟路子。2000年引进的万寿菊种植项目,由于技术含量和标准要求相对较高,种植面积较少,村干部带头在示范园区试种了150亩,率先垂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使万寿菊种植面积在2004年发展到3000亩,纯收入90多万元,成为了新合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是坚持公开民主议事机制,让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贯穿于“和谐新合”建设始终。新合村立足“建设美好家园、共绘小康蓝图”,仅年初以来通过一事一议等手段筹资104万元,筹劳9500个。自来水入户340户,程控电话入户280户。建成标准化村屯道路6条,8000延长米。新增喷灌面积5000亩,农田基本建设旱涝保收面积达到总面积的55。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新合村的公益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多年来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和完善了民主与集中、公开透明的村民议事机制。科学掌握民主与集中的尺度。采取代表议事制度,全村每10户选举一个代表,对当年所议要实施的项目,首先由村民代表征求所代表的农户的意见,在认定可行的情况下,适时召开表决大会,达到一半以上的村民同意后才能形成决议。通过这种方法,使该村的村民真正参与到了村集体事件决策中来,民主议事制度优势得以充分体现。2004年该村所有通过村民代表议事机制实施的项目都是一次成功,农户表决支持率始终在98以上。坚持公开透明。该村自1998年实行村务公开以来,始终以村民关心的财务收支、农业税收缴、村统筹等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在全村设立了6个站点进行张榜公布和接受监督。尤其是对一些村民普遍关心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他们坚持做到了“六公开”和“四保证”,即公开工程建设预算、公开筹资方式标准、公开资金使用、公开建设标准、公开决算报告和公开工程竣工验收结果,保证资金用工及时到位、保证工程质量、保证竣完工时间和保证工程效益。在工程的具体实施中,由村民选出民主理财组织,真正做到了村民事,村民管,村民干。

三、做法好、典型硬、启示多,新合村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协调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好经验,值得在全县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大力推广。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小康村的工作重心和标准如何确立和定位,已经成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需要认真破解的紧要问题。调查中我们感到,新合村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示:

一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以协调发展为理念,科学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强调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新合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同步进步深刻说明,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才能抓住小康村的建设的要领,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思路导向,有了思路才有出路、才有方向、才有发展。诚然,新合村在发展中也曾面对困惑,感到迷茫。但是我们追溯新合村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从结构调整到产业集约经营,从富民到富村的科学有效推进,从“富裕新合”到“和谐新合”的坚持不解追求,每一步前进,都饱含着对思路的苦苦思索和探寻,每一点成绩都是在思路的不断创新、完善和正确有效实施下所取得的。新合村的发展实践说明,小康村的建设,只有解决了思路性问题,才能具备大发展、快发展的基础,才会引领村级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否则“风不正、帆难扬“,更无从谈起“扬帆远航”。

二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好带头人、好班子引领群众创业兴业奔小康。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近几年,一提干事创业,群众就说没钱干不了,干部也说没钱不能干,尤其是部分村级干部甚至完全停留在“有钱办事”的惯性思维上,完全忽视了人的因素。村干部是建设小康村的主导力量,只有选好、用好村干部,才能针对问题标本兼治,才能化解干群之间、党群之间的各种矛盾,才能率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合村富了,但新合村真正的财富是拥有一个敢闯敢试、廉洁务实、一心为民的好支书,拥有一个讲团结、讲民主、讲奉献的好班子。这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建设小康村迫切需要一批口碑好、威望高、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村干部岗位上来;迫切需要村干部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公开公正的原则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要打造这样的一支村级干部队伍,就要通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受褒奖,真正把那些“守摊型”、“败业型”、“瘫痪型”的村班子建成项目开发型班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康村建设才能有希望、有保障。

三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紧跟“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农村工作新形势,以强化示范服务为核心,加快工作职能的适应性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村级工作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突出,致使一些村干部做了许多“无用功”,力没少出,气没少受,结果却得不偿失。“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为有效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工作职能向哪里转”,村级的工作职能转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示范服务成为主要职责。就新合村来说,无论是抓产业、用科技,还是搞劳务、办实体,党员干部示范服务的身影无处不在。调查中我们感到,村级工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为种、养、加各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勤劳致富教育;组织他们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小农意识和畏难情绪,让农民轻装上阵,快乐赚钱,无忧无虑闯市场,大步流星奔小康。

四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激发各方快发展、奔小康的创造力,联手搞创收,闯市场,奔富路。当一些村干部还在抱怨农民难组织、难管理的时候,或许新合村的村班子正在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大搞村屯建设、寻找致富项目。如果说这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那么其根源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各方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村干部就要尽快进行角色转换,尤其是使自己早日成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村干部头脑活、信息灵、有理论、有实践、有专长的优势,引导其率先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招商引资上项目,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农民就会听从号召、服从组织,农村“一事一议”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加快发展奔小康就会形成不可阻挡的巨大合力。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