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汇报 / 正文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2020-10-04 10:58:01

阿房宫赋 学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闫龙 一、学习目标 1、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 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3、 3、背诵课文。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

三、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四、背景知识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五、写作意图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
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带有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六、教学过程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 蜀( )山兀( ) 骊( )山 廊腰缦回( ) 囷囷焉( ) 蜂房水涡( ) 不霁( )何虹 媵嫱(   )辇( )来于秦 梳晓鬟( ) 剽掠(   ) 鼎铛玉石( ) 逦迤(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庾之粟粒( ) 横槛(   ) 参差(    )  呕哑(    )  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 焚椒(  )兰 2、重点词语解释 (1)廊腰缦回(   ) (2)盘盘焉,囷囷焉 (   ) (3)各抱地势 (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使负栋之柱 (   )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9) 谁得而族灭也( ) (10)不霁何虹( ) (11)气候不齐( ) (12)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 (13)雷霆乍惊( )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   ) (3)日益骄固(    ) (4)未云何龙:
(    ) (5)不霁何虹:
(    ) (6)辇来于秦 (    )    (7)朝歌夜弦 (     ) (8)鼎铛玉石 (    )    (9)金块珠砾 (    ) (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 (11)族秦者秦也 (   )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 (13)缦立远视( )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 4、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   (2)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义:
今义: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5、一词多义:
取:
(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6)留取丹心照汗青(   )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5)族庖月更刀(    ) 毕:
(1)六王毕,四海一(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毕礼而归之(    ) (4)众妙毕备(     ) (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幸: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5)而君幸于赵王(   ) (6)大王也幸赦臣 举:
(1)戍卒叫,函谷举(   ) (2)杀人如不能举(   )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   ) (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8)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 流:
(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6、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三)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四)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于 多于九土之城郭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 不霁(jì)何虹 嫔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 架梁之椽 (yuán) 尽态极妍(yán) D.囷囷 (qūn) 钩心斗角(jiǎo) 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 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

西,向西. 7.下列各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燕赵之收藏 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 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
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
③是指当时的唐人;
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包括唐)的人;
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ē shǔ wù lí màn qūn wō jì yìng qiáng niǎn huán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chuán yǔ sù jiàn cēncī ōuyā yǎo jiāo 2、重点词语解释 (1)萦绕;
(2)曲折的样子;
(3)随着,依着;
(4)乱纷纷的样子;
(5)掠夺,强取;
(6)支撑;
(7)奢华,想念;
(8)假使,爱护;
(9)能够;
(10)雨后初晴;
(11)相同;
(12)深远;
(13)忽然 3、词类活用 (1)数词做动词,统一;
(2)方为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

(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
(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6)名词作状语,乘车;

(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
(8)把…当做铁锅,把…当做石头(9)把…当做土块,把…当做沙砾(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
(11)名词作动词,灭族,灭亡;
(12)为动用法,为…哀叹;
意动用法,以…为鉴 (13)名词做状语,向远处;
(14)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经营的东西 4、古今异义(只解释了文中的意思) (1)延伸(2)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勾连,相邻的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 5、一词多义 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着(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 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 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终究 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 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举止 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 6、特殊句式 (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三)疑难探究 1.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4.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5.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
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
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
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四)夯实双基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D  (A “媵”应为 yìng   B “弦”应为xián  C “椽”应为chuán  ) 6. B  (“远听”应是 “越听越远”) 7. B 8.D 9. B  (A “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 C“日”名词做状语 , D “翼”名词做状语 ,B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10.B 11.B 12.B 13.C

Tags: 阿房宫   答案   学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