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述职报告 / 正文

中学教务管理制度汇编全集

2020-03-26 15:01:16

  

 教

 务

 管

 理

 制

 度

 汇

 编

 目

 录

 一、教务处工作日常管理制度

 (一)教务处工作职能

 (二)教导主任职责

 (三)教务行政管理基本工作制度

 (四)教务工作的计划管理制度

 (五)教务人员工作细则

 二、教研组工作制度

 (一)组织机构

 (二)组长职责

 (三)教研工作

 (四)成果与奖励

 (五)教研组考核方案

 三、学校教学计划管理

 (一)教学计划的管理制度

 (二)教学计划及大纲制度

 (三)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批

 (四)课程表编排制度

 四、教师业务管理制度

 (一)中小学考试命题制度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五、教师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三)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四)教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五)学校档案保管制度

 六、校本研究管理制度

 (一)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二)校本教研子制度

 (三)校本课程设置制度

 (四)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五)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实施方案

 七、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二)多功能教室(播放点)管理制度

 (三)卫星接收室(或收视点)管理制度

 (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管理制度

 (五)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管理制度

  (七)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服务管理制度

 (八)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使用管理制度

 (九)学生使用多功能教室管理制度

 (十)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十一)远程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接收工作人员职责

 八、学校实验室工作管理

 (一)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安全制度

 (三)实验室使用和设备管理制度

 (四)中学物理实验室管理制度

 (五)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及实用制度

 九、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使用制度

 (一)计算机管理使用制度

 (二)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三)电教系统、多媒体教室及投影室语音室管理制度

 十、中学学分管理制度

 (一)学分认定组织机构、职责制度

 (二)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三)学分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模块课时与学分设置

 (五)学分认定说明

 (六)学分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一、教务处工作日常管理制度

 (一)教务处工作职能

 1.中小学教务处的根本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计划,负责组织全校教学工作,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学校学期教学工作重点、目标和具体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从学校实际出发,全面安排教学工作,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好入学、报到、编班、排课、调课、代课;负责编排各个学期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表,组织安排全校各种教学活动、科技活动等工作。

 4.负责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常规目标管理(计划、总结、教案、上课、作业、辅导、培优辅后等),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方案,对教师进行过程评价。

 5.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掌握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素质、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智力发展情况,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法,提高学习效果。

 6.配合教科室组织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教学经验的总结推广、教师业务进修培训、新教师的培养及进行教材教法指导研究等工作。

 7.组织安排各种考试和成绩评定工作,指导教师进行质量分析。

 8.重视各年级各学科教学的衔接,抓好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9.组织好每年度的招生,做好毕业班的工作,严格学籍管理,管好休、复、转、退学及毕业审查登记发证等工作。

 10.指导好教师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并保存好有价值的教学资料。

 11.保障实验、图书阅览、电化教学、微机、文印等教学服务工作,做好教科书、教参及其他教学资料的订购发放和管理工作。

 12.指导年级、班级做好家访工作,开好家长会。

 13.协助校长搞好教师年度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评定工作。

 14.教务处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熟悉教学管理业务,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二)教导主任职责

 1.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教导主任必须按部门岗位职责,独立地、主动地、创造

 性地进行工作。

 2.加强秩序管理。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科学地编制课表、课外活动表和作息时间表;控制活动总量,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要根据《学生守则》制订学校常规和纪律,严肃校纪、校规,建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加强值日护导,保证学校有良好学习生活、娱乐的秩序。

 3.加强学籍管理。认真做好招生、编班、升留级、休学、转学、毕业名册等学籍档案管理。

 4.加强资料管理。加强图书、仪器、资料室和卫生室的领导,不断充实教学资料;要按学期整理教学参考书、工具书、教学研究刊物、教学挂图以及教导计划、教研组计划、备课教学计划、班级工作计划、教师任课表、教学经验总结、期末考试卷,都要装订成册,归档专室保管;加强教改信息管理,重要的资料要及时向教师介绍。

 第二篇教务管理学校高效管理资源库5.加强质量管理。期初指导教师制订好学科教学计划;平时要经常深入教研组、年级组和班级,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期中、期末组织质量调研并作好认真分析;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办法和措施;抓好普及教育“四率”的统计、分析,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6.领导班主任工作。指导班主任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组织评选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和三好学生;组织召开家长会议,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协调问题,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导主任要主动配合大队辅导员开展少先队活动。

 7.认真执行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规定”。领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文娱、科技、体育、读书等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建立课外活动及读书读报经常化、评比竞赛制度化的校纪校规,不断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8.加强保健卫生工作。指导卫生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身体素质测定,建立健康卡,制定卫生规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近监督,并注意保存防近视资料和学生健康档案。

 9.加强教学研究,制订教改实验计划,积极进行教改试验,帮助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观摩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10.组织教师文化业务进修,帮助教师制订进修计划,举办教育科学的理论讲座,培养骨干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业务考核,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11.协助校长做好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的考核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听取教师、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教务行政管理基本工作制度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对实施情况检查总结。

 2.行使教学管理职能,认真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

 3.全面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业务专长和教学水平,协助校长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

 4.教务主任负责将校长关于教学工作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使教学质量监测和教学管理职能,通过听评课等途径,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观摩课、研究课等,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务主任、副主任中要设专人负责初三工作。

 5.教务处协助校长落实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推动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6.拟定教师校本培训和业务进修计划,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7.科学安排课程,在开齐开全课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指导管理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文印室等功能教室的工作,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9.组织安排好各种考务工作。

 (四)教务工作的计划管理制度

 1.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思路和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加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学指导,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汇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实现我校提出的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的设想。

 2.总体思路

 (1)工作目标: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工作重点: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抓好各学科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

 (3)工作方法:深入教学,深入班级,深入教师,走科学与民主化之路。

 (4)工作难点:实施学籍管理电子化,常规管理制度化。

 (5)工作特色:倡导良好的教学风气(注重培优补差工作、教研工作);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注重习惯的养成与信心的培养)。

 3.工作措施

 (1)确保学生安全,确保教学安全。

 教务处将继续倡导安全警钟长鸣,积极探求校园平安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落实。继续落实完善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制度。利用教师会议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安全教育,使每个教师心中安全问题警钟长鸣。指导教师上好一节安全教育课,并且将安全教学作为教学常规之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体育教师、实验教师等可能涉及学生安全的任课教师进行学期前的安全教育。

 (2)抓教师的教学常规,抓教学风气。

 ①教务处将根据局教研室有关教学常规的检查规定和学校教学常规“六认真”制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促进教师形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教风。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不但要让学生学J好,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强调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向课堂要成绩,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在做好培优的同时,强调想方设法做好补差工作。

 ②加强检查,作好教学常规反馈工作。本学期教导处将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建立“备、批、听”月检制度和教学常规反馈制度。同时通过随堂听课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等进行评价。

 ③合理征订音像教材、课堂教材、配套材料、图书等教学用具,督促教师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利用好学校的图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④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的作用,依靠他们加强对教师常规的管理。

 ⑤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各科教学都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要求各科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和做好辅导工作,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⑥抓好音、体、美、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协助体育教师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上报的工作;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县中学生广播体操比赛。

 ⑦做好各类教师业务竞赛和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着想。

 ⑧做好应届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力争公开、公平、公正。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业务能力。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业务培训,立足本校开展校本教研。组织好暑期师德和新课程通识培训,邀请本校业务精通的骨干教师进行讲座,同事之间开展交流,利用座谈会、教师沙龙等形式开展校内的教学经验的介绍和交流。希望通过这些形式,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促使理论和实践双丰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科学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动员好教师不断参加高学历进修以外,组织好教师配合师训干训处的工作全员培训,强调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组织开展教研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15节,行政领导不少于20节。

 要求各教研组长对组内成员的备课、批改随时抽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教研组长配合好教务处认真开展青年教师过“三关”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5)加强新课改,以科研促进教育改革。

 ①鼓励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多钻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自身素质,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

 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方法,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或书面材料,每学期上交教学论文1篇,教学体会文章1篇。

 ③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时做好总结。

 ④组织好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评价体系。

 (6)本学期重点工作安排。

 ①开学初,召开毕业班学生家长会,一开学就将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到重要位置。

 ②组织班主任学习魏书生先生的班级管理经验,全面推广实施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③各班都要把学生的体育教学提到重点位置,尤其是毕业班,应在开学初就把体育活动正常开展起来,让学生尽可能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

 ④将教学常规检查落到实处。为了配合绩效工资,尽早将一些常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包括:备、教、批、辅、改、研;公开课(1学年1次)、教学反思(每学期不少于20次)、单元测试、业务手册、教学论文等。

 ⑤将尖子生的培养提到议事日程。拟将开展各学科竞赛活动。平时,随时随地检查督促尖子生的学习情况,趁早育苗子。

 ⑥开学后第二个星期五下午召开新学期开学典礼,表彰先进,营造学习气氛。

 ⑦坚持星期一升国旗仪式,本学期还要求教师做好国旗下的讲话。

 ⑧讨论修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逐步理顺各种关系,走科学和民主化管理之路。

 ⑨争取申报科研课题,走教学科研化之路。

 (五)教务人员工作细则

 1.工作职责

 (1)每学期开学前负责编制课表,并提前把课表送达考勤值班室、班主任和教师手中;教学过程中负责安排调课,并提前把调课表送达考勤值班室和调课教师手中;请假条、公差通知周一上午8:00前转学校行政办公室。

 (2)负责安排各类考试的监考工作,编制监考表,并提前把监考表送达考勤值班室、班主任和教师手中;及时统计毕业班月考、统考成绩,建立考试分析表,统计结果及时送达相关领导和班主任手中。

 (3)负责编班、专业调整、教师协调,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公布。

 (4)负责实习安排,与实习单位沟通学生实习情况,定期向直管领导书面汇报。

 (5)负责毕业证书办理,领取后及时转交相关部门。

 (6)负责新教师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学习、考勤、材料、考试,及时准确登记。

 (7)负责教务处的资料、档案、微机及其他财产安全、卫生管理,避免失窃。

 (8)认真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积极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各种临时性工作。

 2.工作目标

 (1)按质按时按量完成工作职责范围内所要求的工作任务。

 (2)在工作中不出现安全事故。

 (3)对所涉及的学校财产全面负责。

 3.奖励和处罚

 (1)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按照学校量化考核办法给予奖励。

 (2)处罚条款。

 ①安排工作、交办工作失误、安全、卫生管理失误。

 ②统计报表出现错误。

 ③考务失误。

 ④不按时上、下班。

 ⑤财产失窃。

 ⑥试题文件材料出现错误、违反操作规程损坏设备或公物。

 ⑦教材错发。

 ⑧不按时报送各种材料。

 (3)处罚标准。

 ①出现以上①③④⑧情况:第一次,1人次扣综合量化分0.5分,扣工资50元;第二次,加倍处罚;第三次,下岗休息1个月,本年度不得参加评先晋升。

 ②出现上述②⑥情况,除承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外:第一次,1人次扣综合量化分1分,工资50元;第二次,加倍处罚;第三次,下岗休息1个月,本年度不得参加评先晋升。

 ③出现上例⑤⑦情况,除全额赔偿财产经济损失外:第一次,1人次扣综合量化分1.5分,工资50元;第二次,加倍处罚;第三次,下岗休息1个月,本年度不得参加评先晋升。

 ④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除按照上述条款加重处罚外,还要报请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4.未尽事项一旦制定,虽未列出仍然执行。

 二、教研组工作制度

 (一)组织机构

 1.学校设有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社会政治组、体育组、综合组7个教研组。

 2.各教研组设组长1人(必要时可增设副组长1人),教研组长由校务会议推荐,校长聘任,每次聘期为1年。

 3.为完成重点科研课题任务,可经校长室批准抽调有关教师组成临时性学术组织——课题组,并确定课题组组长。

 (二)组长职责

 1.负责本组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开展工作,学期末做好总结工作。

 2.负责本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活动。

 3.做好组内教师的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全组的整体实力。

 4.协助教务主任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及有关考核工作。

 5.组织好本学科的有关测试命题、阅评卷、试卷分析等工作。

 6.协助课题组长组织好涉及学科课题研究申报、立项、方案制订、课题研究活动和完成结题报告工作。

 7.协助教务处举行各项大型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大赛、优质课评比、教坛新秀评比、学术报告会、成果交流会等。

 8.参加学校重大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三)教研工作

 学校教研工作主要包括学科教研常规工作,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工作。坚持两周一次的校内学科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本学科的教研活动。校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

 “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三到位”(准备到位、人员到位、效果到位)。

 1.学科教研常规工作

 (1)制订计划。根据上级教研部门有关精神和学校教学工作结合本组工作实际在开学初制订,制订时要遵循“务实、高效、有序、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2)学习常规。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条例》,重点抓好“备、教、改、辅、考”各项教学常规,并协助教务处落实检查工作。

 (3)教研课。

 级别:组级研讨课,校级公开课,县级、市级、省级观摩课。

 类型:

 上岗课——未定级教师第一学期开出1节。

 汇报课——教龄未满3年的新教师每学期开出1节。

 研讨课——确定教研主题,结合教研课题,提供研究案例。

 观摩课——向其他学科或外校教师开放、以供观摩。

 示范课——结合校级有关教学活动,提供学习的范本。

 (4)听课。要求做到“有准备、有主题、有目的、细水长流”。听课要有记录,校内有体会,校外有反馈。每学期听课,新教师不少于20节,其余教师不少于10节。

 (5)评课。施教后教研组应组织集体评课,评课时先由施教者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后体会,再请全组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集体意见,教研组长执笔写出评议表。每学年每位教师必须开设不同级别与类型的公开课。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将教案与评议表交教务处存档。

 (6)外出学习实行汇报制。外出学习、听课的教师做到“三个一”,即“外地学习一次,书面反思一次,组内汇报一次”。带回的资源组内共享。

 2.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和教育理论学习,每学期不少于2次。

 (2)教研组要根据实际,结合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动态和趋势,确定一个组级教研课题。

 (3)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每位教师在1学年内必须撰写1篇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

 (4)教研组要根据本组的教师实际与教研情况,组织好教师进行校内外论坛与讲座,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

 3.其他教研活动

 (1)学科竞赛。每学期根据学科教学实际,结合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组织学科竞赛,选好苗子,制订辅导计划,精心组织落实,争取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2)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每学年组建一次,第一学期第二周报名,制订计划,第四周开始活动,第二学期可作适当调整。

 (3)“结对”活动。未任教过毕业班的青年教师及工作未满3年的教师,必须落实一个在组内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作指导教师,结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对子”,以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结对”以一学年为一活动周期,每学期有小结,有考核。一活动周期结束后有总结。青年教师写好专项总结,指导教师写好鉴定。

 (4)集体帮扶。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展示、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要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帮助参评教师取得优良成绩。

 (四)成果与奖励

 1.学校每学年将组织进行先进教研组和教研成果评比,不定期刊出论文集,对获奖教研组和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加以推广。

 2.倡导、鼓励教师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投稿,力争扩大投稿的刊发率。

 (五)教研组考核方案

 每学年由校长、教务处(教科室)及有关人员具体实施考核评价,由教务处(教科室)牵头,各教研组负责收集、展示一学年工作的实绩,考核组成员按教研组量化打分方案打分。

 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的依据,根据得分高低按1∶1∶1的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教研组,发给教研组及组长一定数额的奖金(奖额由校务会议讨论确定)。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活动与记录(20分)

 考核要求:至少每2周举行1次教研活动,相关内容记录详细清楚。

 评分标准:每学期应有8次以上校内活动,缺1次扣2分,记录不符合要求每次扣1分。

 2.教研出勤(10分)

 考核要求:积极参加教研学习和实践,出勤率高。

 评分标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派出类教研学习和实践,每缺1次扣5分。

 3.教研教学工作(60分)

 (1)积极认真完成学校下达的听课任务(5分)。

 考核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听课,数量达标,有评课记录。

 评分标准:听课数量每人缺1次扣0.5分,无评课记录每缺1次扣1分。

 (2)积极组织教学公开交流课(比赛课、示范课等)(10分)。

 考核要求:本组所有教师每学年均有1节公开课,且态度好,效果好。

 评分标准:缺交流课1节扣2分,态度不认真或效果不好每次扣1分。

 (3)撰写论文和经验性文章(5分)。

 考核要求:每学年每位教师至少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有1/3教师教学论文获区级及以上奖励或交流、发表。

 评分标准:论文缺少1篇扣1分。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10分)。

 考核要求:每期均有校级及以上课题,且完成效果好,有详细记载。

 评分标准:无课题扣10分,有课题但无详细记载或完成效果不好扣5分。

 (5)命题任务(10分)。

 考核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出1份高质量的试卷,同时能很好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命题任务,试卷无差错。

 评分标准:每少1份试卷扣2分,出现差错1次扣1分。

 (6)集体备课(10分)。

 考核要求:积极组织集体备课,符合集体备课要求,且有详细记录。

 评分标准:集体备课不符合学校要求扣5分,无详细记录扣2分。

 (7)学科活动(10分)。

 考核要求:能主办本学科活动,既有学生竞赛活动,又有教师业务竞赛、学习活动或论坛与讲座,且效果好。

 评分标准:主办并有一定好的影响计满分,主办但效果不好扣2分。

 4.其他任务(10分)

 考核要求:积极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包括各类上交材料。

 评分标准:不按时完成,每次扣1分,拒不完成或欠交材料每次扣5分。

 5.加分

 教学比武及接待课加分。

 奖级

 校

 区

 市

 省

 国

 一等奖

 3

 5

 7

 10

 15

 二等奖

 2

 4

 6

 9

 12

 三等奖

 1

 3

 5

 8

 10

 示范课研讨课按相应的一等奖加分。

 论文课题加分。

 奖级

 校

 区

 市

 省

 国

 论文分数

 1

 1

 2

 3

 5

 课题分数

 2

 4

 5

 8

 12

 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加分。

 奖级

 校

 区

 市

 省

 国

 奖级

 0

 2

 5

 8

 12

 (4)综合组在音、体、美、科技创新等比赛中,团体获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记20分、10分、5分。市级各等分值在区级基础上乘以2。(只记一个最高等级的分值)

 注:“优秀教研组”一票否决内容。

 1.组内有严重不团结现象,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组内有严重不遵守学校制度的现象,并由此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组内有拒不接受学校布置的任务现象。

 4.组内发生严重的教育事故或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5.期末监考、阅卷工作中有舞弊行为者。

 三、学校教学计划管理

 (一)教学计划的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制订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基础知识的内容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2.根据学校教研教学计划,确定学期教学、教研、教改工作重点,制定个人教育科研工作目标。

 3.根据学期授课时数,合理安排周教学进度。

 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对教材内容、实验练习、教辅资料等方面的改进、增减意见。

 5.学校牵头,以各学科集体备课组为单位,研究制订学科教学计划,于开学一周内经学科组长审核后报教导处存档。

 (二)教学计划及大纲制度

 1.每个学期开学前,教师必须通读自己所教年级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每一册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握整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制订好本学期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导处于开学后的第二周进行检查。

 2.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班学生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

 (2)本册教材的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材重点、难点。

 (5)教学的具体措施。

 (6)教学进度。

 3.每个教师必须按照自己所指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教导处于期中和期末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批

 1.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前1个月,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参照教科书的内容,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认真制订。

 2.学期授课计划,原则上要求按每一次课100分钟安排教学进程。

 3.制订学期授课计划,要求符合: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专业特点,理论与实验实习的比例等;②知识更新的原则,如适当增加新内容、删除、纠正陈旧观点;③考试和考查的有关规定;④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⑤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等等。

 4.学期授课计划首先由任课教师制订,交教研室讨论通过,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执行,并报教务处备查。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和有几位教师同时任教,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程统一、实习实验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考试考查统一。要求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教务处各存查一份。

 5.教务处和教研室对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按学期授课计划组织教学,若有一般性的变动,必须在学期授课计划中记载,说明原因,有重大变动时,要经教研室讨论通过,报教务处审定。

 (四)课程表编排制度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编排课程表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在每一天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要根据学生精力的变化曲线,合理安排。要实行编排课程表的“一不、二要、三搭配”的法则。“一不”是记忆性学科不排连堂课;“二要”是需要理解力强的课要排在上午第一、二节,作业多的课要排在自习课的前面一节;“三搭配”是理科和文科搭配,作业多的和作业少的搭配,文化课和体育、微机课搭配。

 2.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进修。编排课程表时,要注意让每个教师在各班的教学时间保持适当距离,以便学生有时间复习、消化,教师有时间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也便于教师统一所教各班的进度;年老体弱教师的课要适当分散;要考虑教学仪器、教具、场地和其他设备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使教师有时间准备实验,上课时不发生场地和仪器的冲突;同一进度教师的课,一般应把老教师的课排在前头,让新教师先听后讲;对于怀孕和离校较远的教师,应在原则范围内予以照顾。

 3.有利于教研组开展活动。编排课程表时,要考虑给各科教研组空出一些共同的时间,以便教师集体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

 4.编排课程表时,要注意倾听广大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的意见。课程表一经正式排定,就不宜随意变动,避免打乱教学秩序。

 四、教师业务管理制度

 (一)中小学考试命题制度

 1.考试安排

 期中、期末、模拟等大型考试的科目、时间、地点,由教务室在考试前安排确定。

 2.命题准备

 (1)考试前由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确定考试范围、考试要求、难度值等,并写出书面文字,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学年级组长交到教务处,教务处再打印为《考试命题要求》备用。

 (2)教务处根据本次的《考试命题要求》,在学校命题人才库内确定命题人和审题人,并在命题人和审题人会上,将本次考试的具体要求明确后,再进行命题工作。

 3.命题要求

 (1)命题要紧扣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重点突出,知识点覆盖面广;要贴近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能力;要有一定创新,并紧扣高考题型,与时俱进;要符合各年级本次提供的考试要求。

 (2)试题易、中、较难比例大致为3∶5∶2,区分度语文0.50以上,其他学科0.60以上。

 高中理科难度系数控制在0.55~0.70;高中文科难度系数控制在0.50~0.65;非高考学科难度系数在0.70以上,区分度在0.60以上。

 (3)命题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今最新科技,渗透重大时事热点。

 (4)试题力求原创,每套试卷自编原创题在2道以上,力求在学生的参考书上不出现原题。

 (5)命题前命题人要参加该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备课1次,了解教师们的想法和学生实际,使命题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6)命题一旦开始,除与审题教师探讨外,必须保密。

 (7)命题包括试题卷、答题卷、标准答案、评分标准。

 (8)命题必须使用规范汉字,试卷中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和不合文字规范的简化字。

 4.审题要求

 (1)当命题人将试题初稿命制好后,交审题人审核。审题人检查试题有无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是否出现了不规范汉字和错别字,是否有两道以上原创题,是否紧扣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否重点突出、知识点覆盖面广,是否贴近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能力,是否紧扣高考题型。

 (2)与命题教师一起探讨试题的题型、难易度,本次考试的考点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有无陈题、旧题出现,与命题教师一起商讨如何打造新题型,如何更换试题。

 (3)为了让试题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基础上更加精致,命题教师与审题教师应一道商讨如何排版,形成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5.制作要求

 (1)试题定稿后由命题人交打印室打印,并负责试卷的初校和二校工作,确定无误后交审题人最后审核。审题人最后审核,确定试卷无误后再交付印刷。

 (2)试卷印刷好后,由教务室按各考试人数分好,并妥善保管。

 (3)打印过程中命题人和审题人、教务室的有关人员要有保密意识,并作好保密工作。

 6.质量要求

 (1)考试学科的备课组长应将试卷出错处,阅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试卷的评述填写在考试小结表上,交教学年级组长随考试成绩表一起上报教务处。

 (2)高考学科命题费为每份100元,审题费约为命题费的1/3,非高考学科命题费每份60元。如果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达到本次考试要求,奖励命题人50元,奖励审题人30元,非高考学科命题审题奖励费减半;如果反馈(学生、教师)情况很好,另有奖励。

 (3)试卷出错一处,审题费少发10元,命题费少发5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1.教师科研工作条例

 (1)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事业心和奉献意识,讲究职业道德,不断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做到不缺席、不迟到、有记录、有收效。要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

 (3)每学期初要有切实的个人科研计划。要避免计划流于形式,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阶段性、实施的科学性、方法的艺术性,不断完善和调整计划、改进工作。

 (4)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经验材料;积极主动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研讨会、学术会议和论文评选活动;积极订阅科研刊物;每学年都要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或经验文章。

 (5)要积极申报和主动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能够参与学校和其他教师的协作课题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科研素质,努力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2.教育科研管理条例

 (1)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健全科研组织,形成科研网络。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建立科研室,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规划落实、课题落实。要与教育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与有关部门和学校建立科研信息网络,保证科研信息渠道畅通,创造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真正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龙头校。

 (2)明确科研指导思想,制订科研规划,把教育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搞好教育科研规划,确定教育科研工作重点,明确一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课题。

 (3)学校每学年研究课题不少于两项,做到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每位教师都有研究课题,并有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保证科研规划的实施和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4)要做到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科研工作规划、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完备,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5)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研会议及科研活动,并在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或工作经验。校内每学期要召开一次科研理论研讨会、论文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表彰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

 (6)会同有关部门,培养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在校内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活动,开展科研理论讲座,搜集科研信息资料,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向“示范性学校、科研型校长、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3.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与申报制度

 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确立课题研究项目并组成相应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将所选定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或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然后报教育局教科室审批备案。课题申请人应规范、如实填写有关材料,报所在学校审批;申请人所在学校按照要求严格审查,签署“是否同意立项”意见;确认同意立项的课题,在规定日期内将校级课题申请书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市级以上课题,必须在校级课题的基础上申报。

 4.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基本程序

 (1)确定选题。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以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大力提倡校本研究,着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具体课题项目的确定,可以来源于公布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也可自行思考设计,但是都应该确保切合本校和研究者的实际,列入研究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切口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立意新颖,有时代特点,特别是要具备实际研究的价值和开展研究的可行性。

 (2)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①课题名称。②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③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④研究的主要内容。⑤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⑥理论假说和研究目标。⑦完成本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分析。⑧过程设计。⑨预期成果及形式。

 (3)填写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

 学校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确定是否确认为校级立项课题。对市级及其以上课题,所在学校应首先审核并加盖公章,并将课题申请书(包括子课题研究方案)连同开题报告按期交市教育局教科室,市教育局教科室组织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4)课题主持人资格。

 市级以上课题主持人必须是该项目研究的实际执行者,同时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具有3年以上教龄,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和学术水平;申请人在课题申报同一期限内一般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市教育科研课题未结题者,不得担当新课题的负责人。多人

 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所有参加人员必须完成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子课题的研究,或负责其中的部分研究任务。

 5.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常规,具体课题的研究进程应注意积累整理以下六方面材料:

 (1)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研究性实施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如学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实验教师的自然情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等。

 (3)过程性资料。主要是指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实录,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情况,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

 (5)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

 (6)总结性资料。包括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论文、报告。

 实验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注意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6.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评估

 学校课题开展研究中期,课题组应填写《教育科研课题中期评估表》,由学校教科室会同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关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审批,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1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终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宣布撤销课题(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的撤销,由相关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提出意见,报

 请批准立项的部门宣布撤销课题):

 ①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②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③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且学术质量、实践价值较低劣。

 ④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⑤违反课题研究规则的其他情况。

 ⑥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原则上两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7.课题组织机构

 为提高课题研究(实验)的效益,市级以上的重点课题和校级综合性的重点课题,一般应设立领导组织、指导组织、课题工作组织。

 (1)课题领导组织。一般有行政领导参与,主要负责对重点课题把关确立;提供完成课题所需时间及必要条件;代管课题经费及提供足够经费保障;培训实验人员,解决实验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成果。

 (2)课题指导组织。一般由学术造诣较深,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理论咨询、跟踪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实验方向和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研究会、交流会、总结会、座谈会,组织有关沙龙。

 (3)课题工作组织。一般由热心该课题研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执行实验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和观察、记录、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所有过程性材料统一交学校教科室归档管理,同时由市教育局教科室负责督促检查、帮助指导,过程材料由研究人员管理,但在学期末要连同总结或阶段性的论文交学校教科室。

 8.课题组职责

 课题组在组织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在所属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切实履行以下基本职责。

 (1)负责课题的设计并组建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制订计划及实施方案、组织研讨、申请鉴定等。

 (2)掌握课题进度,调控进展速度。

 (3)结合本课题开展学术活动(如论证研讨,考察等)。

 (4)制订本组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并负责指导考核。

 (5)安排本课题经费使用计划和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6)组织学习有关的法规制度,并遵守一切与研究有关的法规制度。

 (7)组织成果鉴定及技术资料归档工作。

 9.课题结题鉴定制度

 (1)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和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2)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集、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音像制品等(附件)。

 (3)课题组必须在正式结题前15天向相应教科所提出课题结题书面申请,并提供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附件材料5~7份。

 (4)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鉴定组专家由课题组与相关教科所共同商定,一般由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科专家或行政管理人员5~7人组成。鉴定组专家将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机关结题材料等方法,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议和鉴定,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由组长填写《成果鉴定书》并由专家组成员签字。

 10.监督检查制度

 (1)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

 (2)学校教科室应经常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作出口头或阶段的研究报告;强调课题组的自身建设,抓好计划的实施和反馈调节完善,抓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研究期限的,学校教科室应书面报告市教科所,经同意后方有效。

 (4)对立项后无实际进展的课题,经过帮助、督促后仍未能按计划进行研究者,将中止其课题项目。

 11.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1)评奖原则及范围。

 ①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奖励前两年的优秀科研成果。

 ②学校教学公开出版的专著、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可参加评选。

 (2)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价。

 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课题组应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鉴定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计划及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问卷、成果统计分析、调查报告、阶段研讨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全部档案资料和必要的现场鉴定材料。

 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应切实执行以下评估标准:

 ①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②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成果形式符合教育科研基本规范,成果表达论点明确,资料翔实,依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③价值性。能逼近或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课题的正式鉴定验收,一般由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授权管理的部门组织。鉴定一般采取通讯或会议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并设1名组长。专家由鉴定部门指派,也可以由课题组聘请,但须经鉴定部门批准。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

 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有关报请鉴定的材料应在会前1个月提交给鉴定组。鉴定组在认真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研究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确定是否通过鉴定,并由鉴定组代表填写鉴定书。

 (3)课题鉴定程序。

 ①课题组向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授权管理的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

 ②准备好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③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批准立项的部门(受权管理的部门)指派的鉴定专家,并将文件送交专家手中。

 ④专家鉴定后送上级教科室。

 以会议方式鉴定者,由专家共同确认并由组长签署意见;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组长根据多数人的看法签署意见后再报市教育局教科室。

 结题验收要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市教育局教科室确认,发放《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证书》。

 每一个课题研究规划期结束后,市教育局教科室对结题的成果进行评选,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或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所有课题研究都要重视成果的推广工作,可以通过推介会、公开课、专题报告、论文宣读等形式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市教育局将定期筛选对全市教育教学有指导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并根据《中小学教育研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其中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12.课题奖励等级及条件

 (1)基本条件。

 ①申请奖励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成绩突出。

 ②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对教研教改和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大价值。

 (2)奖励标准。

 奖励标准分别按国家、省、市、区级获得的不同等次进行奖励。(参照学校奖惩制度进行奖励)

 13.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拟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1)学校科研经费,用于学校科研工作所需的。

 ①课题组的印刷费。②学校订购的资料费。③学术差旅费。④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按奖励条例规定执行)。

 (2)凡未经学校批准,擅自支出的,学校在经济上不承担责任。

 ①科研经费是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种经常性支出的费用。

 ②学校要想方设法争取扩大经费来源,支持课题研究,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保证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支出。

 ③学校教科室对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可根据研究范围的大小实行一次性核发或实行实报实销,并对研究经费的使用负有检查、监督责任。

 五、教师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教学运行情况,完善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归档

 (1)归档材料一般应是原件。

 (2)归档文件材料应完整、准确、系统,签署手续齐全。

 (3)归档材料的字迹清晰、手稿必须用碳素或蓝黑墨水书写,采用公文稿纸。

 (4)根据归档内容,各部门分别管理档案。

 2.归档内容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表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授课任务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课程设计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情况。

 (9)教师手册。

 (10)教师教改、科研情况。

 (11)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2)教师进修培训情况。

 (13)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情况。

 (14)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等)。

 (15)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6)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3.归档的存放地点

 (1)教务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与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授课任务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教师业务情况登记表,教师进修培训原始材料,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登记表,工作状态评价表,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

 (2)各年级(部)。教师手册,教师业务情况登记表,教师基本情况材料(含学历、学位、职称、履历、业务情况、奖惩、科研成果等的原件或复印件),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表,各种声像资料,课程教学总结,实习(实训)任务书及总结,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总结,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总结,第二课堂活动记录及总结,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座谈会记录,

 (3)科研处。教改、教学科研成果材料(含论文、编著、课题、科技开发转让、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有关名称材料)。

 (4)人事处。教师履历情况及其他奖惩材料。

 4.教学档案的管理

 (1)由教务处牵头,实行院、系(部)两级档案管理。

 (2)材料归档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涂改、乱画,需要修改补充时,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写明修改的原因和时间并加盖印章。

 (3)档案的查阅,须经部门负责人的同意,方可查阅。

 (4)档案的复制,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

 (5)查阅档案资料时,应保持材料的整洁,不得任意涂画、修改。

 (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社会、学校、学生服务,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1.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入学,实行划定的本服务区内适龄儿童完成初等教育全部入学并免试升入初中。

 2.新学年开学前,学校要组织力量对适龄儿童进行登记、造册。

 3.在新学年开学后1个月内,“两基”档案员协同班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把一年级新生所有信息填入学籍管理卡和电子学籍档案,并将新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制作成软、光盘向中心学校报批,不漏报、重报学生学籍。

 4.学生转学、休学、借读、跳级应严格按照上级学籍管理制度执行。

 学生转出,必须向我校提交接受学校接受联系函,方可开出转学证明,调出学籍管理卡。

 学生转入,必须在取得我校同意开出接受联系函后,向我校提交了原就读学校的转学证明和学籍管理卡,并参加了我校转入学生考试,方可注册,编入班级。

 学生病休必须由家长申请,并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疾病诊断书,经我校教学教研处同意,方可休学。复学根据休学的情况将该生安排在相应的年级就读。

 学生借读必须由家长提出申请,经我校教学教研处审批,并有对方学校开出的同意借读的证明,方可保留其学籍。

 学生跳级,须经过家长申请、教学教研处审查、分管校长审批程序。若要跳入高一级学校,须由跳级接受学校出具接受联系函,方可办理跳级手续。

 5.学籍管理卡,存放于档案室,每学期末发给班主任填写成绩和寄语。填写应客观、公正、科学,字迹工整,成绩实行等级制。根据学籍管理要求,要将学生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的相片贴在学籍管理卡上,交审验印,同时呈报贴有相应年级相片的电子学籍。对毕业生,“两基”档案员要协同班主任根据上级要求,完成各项表格的填报,为毕业生提供完整的档案资料。

 6.在校学生简明登记表、花名册要与学籍卡相统一,分班如实填写,每学年一填报。

 7.期初、期末,“两基”档案员要会同班主任对各班的学生数逐一核实,对流失的学生要认真查访,取回证明、证据。

 8.学生学籍管理要纳入“两基”档案管理之中,每学年初进行“两基”统计、上报。

 (三)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制度是规范教师职业技术行为,引导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培养教育名家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我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建立了教师业务电子档案。为了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特制定如下制度。

 1.凡任课教师必须建立业务档案,业务档案记载的内容作为晋升专业职称、学年评优的重要依据。

 2.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教学成绩、个人获奖、论文论著、荣誉称号、辅导学生、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年度考核、发展规划、政治思想、计划总结、继续教育。

 3.教师业务档案的相关内容由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各级部共同收集填写。

 4.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编号登记,相关科室每学期登记核对一次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档案册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5.各处室、级部指定专人管理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收集填写工作,教师业务档案内容不得随便传阅或转借他人。管理人员在学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能让外人借阅或查找。

 6.新调入教师须交原学校的教师业务档案,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和调入没有业务档案的教师从入校之日起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7.教师调出或离退休,其个人业务档案交档案室永久保存。

 (四)教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1.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学校教科室要配备兼职资料员,加强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

 3.教育科研档案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管理档案、综合档案和成果档案四大类。

 (1)课题档案。包括《课题审定书》;课题研究方案及论证材料;课题研究计划及情报资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成果报告。

 (2)管理档案。包括年度计划和总结;工作职责;有关制度;课题研究机构建设资料;教科研方法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的文件材料;各种考核记载。

 (3)成果档案。包括成果鉴定评价、验收及成果奖励的有关材料;成果推广阶段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实验课教案集;科研论文集及获奖证书;学校教科研刊物。

 (4)综合档案。包括相关科研文件、通知;教育科研专项会议文件材料;教育科研的交往活动、外事活动的记录材料等。

 4.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要求

 (1)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交流会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等,均属存档范围之列。有关教师应及时将论文获奖证(复印件)、校本和专著封面、目录(复印件),上报学校存档,并建立个人档案。

 (2)凡在校内科研研讨会、论文交流会大会交流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属存档范围,并由科研室通知本人。有条件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发表。

 (3)凡上级有关部门索稿,在未公开使用之前,不能与已发表的同论,可在校内研讨会或交流会上发表后存档。

 (4)科研档案管理应分门别类,做到系统、规范,并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5)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兴校的创校史料永久保存,有条件时,将利用科研档案做校内科研成果展,以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学校档案保管制度

 1.档案保密制度

 (1)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保守秘密,不得擅自扩大档案利用范围,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2)严格档案借阅制度,健全手续,做到万无一失。

 (3)不利于保密的地方不得存放机密文件和资料。

 (4)不得擅自摘录、复制档案内容,不得私自将机密文件和档案带回家中和公共场所查阅。

 (5)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通信中涉及档案机密。

 2.档案借阅制度

 (1)外单位查、借档案,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审明查档案原因,经本单位分管档案领导批准后可准予查阅。

 (2)本单位人员查阅涉入本单位机密的有关档案,须经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3)查、借档案者必须认真填写借阅登记簿。

 (4)查借档案者要爱护档案,不准在卷内涂改、勾画、撕拆、抽取档案。

 (5)查阅档案一律在本单位内查阅,原件一般不得借出,如特殊情况需外借者,须经领导批准,限10天内归还,并办理借阅登记手续。

 (6)档案归还时,档案工作人员应清点无误后签收,发现问题要查明原因,报领导处理。

 3.档案鉴定制度

 (1)按期对档案保管满15年的短期档案进行鉴定工作。

 (2)鉴定工作要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由分管领导、业务人员、档案人员组成鉴定小组,逐卷进行鉴定,鉴定后要写出鉴定报告并注明鉴定日期。

 (3)对鉴定后继续保存的档案要调整保管期限,并在备考表中注明鉴定时间、意见,由小组负责人签字。

 (4)对鉴定后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办理批准手续,写出书面报告,编制销毁清册,报有关领导批准。

 (5)销毁档案时要有2个监销,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填上日期。

 4.档案移交制度

 (1)档案室应按有关规定向上级档案馆移交档案。

 (2)应移交的档案包括文书档案、教学档案、会议档案等各门类、载体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全部档案。

 (3)档案移交时应随同目录卡片等检索工具及编制的组织沿革、全宗介绍、文件汇编、参考资料等一起移交。

 (4)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在交接文据上签字盖章。

 (5)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也必须办理上述移交手续,并经分管领导繁体字认证后方可离开岗位。

 5.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1)本部门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影音资料、照片、文电等应立卷归档。

 (2)必须按本部门立卷归档分类方案,将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由档案人员和各室分别立卷。

 (3)每年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年度—机构—问题”和文件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分类准确,合理组卷。

 (4)立卷要做到书面材料规范,排列顺序正确,目录、页码清楚,标量确切简明,保管期限划分准确,案卷装订整齐美观。

 (5)文书档案在第二年9月底前立卷归档,其他门类档案按有关规定按期归档。文书档案应在第二年10月前移交档案室,其他门类档案的移交按有关规定执行。

 (6)各处室归档的案卷必须编制移交目录,向档案室移交,交接双方按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履行签字手续。档案室对接账的案卷要进行质量检查,及时登记,编目上架。

 (7)档案室对文书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的立卷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与指导帮助。

 6.档案统计制度

 (1)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统计工作,准确地反映本单位档案数量质量及其管理状况。

 (2)建立档案、资料、设备等实物统计工作和登记台账,做到数字准确。

 (3)坚持做好档案资料统计的基础工作,做好平时原始数据登记工作,注意积累统计资料。

 (4)每年对全部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并做详细记录。

 (5)逐步实现统计工作完整性,统计分类标准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7.档案的开发利用

 (1)充分利用档案为教育教学服务。

 (2)查阅档案时必须保持案卷整洁,严禁涂改。

 (3)对档案的利用要及时登记。

 8.检查与考核

 (1)档案工作应列入学校和各部门工作计划,并列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工作标准。

  (2)本标准由学校校长室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依据。

 六、校本研究管理制度

 (一)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1.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的含义

 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生活,挖掘学生潜能,凸显以校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校,一切在学校中,一切激励学校,体现校本理念的管理制度。

 2.校本教研的目的和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出发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是日常教学及专业成长的生活方式。

 3.校本教研的任务和目标

 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直接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主要围绕观念的更新,方法的改革,效率的提高这一任务开展研讨活动,服务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和谐愉快气氛的生成,关注师生关系的构建、效率的提高。

 4.校本教研的方式和途径

 校本教研的方式和途径应从四个方面探索: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

 (2)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

 (3)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

 (4)骨干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先锋作用。

 校本教研应根植于日常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在问题中研究。从现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上来,在对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反思中获得自己的经验。

 (2)在行动中研究。教师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教学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提炼,使之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3)在情境中研究。教育教学是有情境的,教师的反思和案例要基于当时的情境,从中获得具有个人经历和体验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4)在情感中研究。以校为本的研究活动应该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氛围,不能成为压力,而要成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在充满情感的学习场所,探索和成功才会真实可感,相互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才会达成。

 5.校本教研工作在学校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位居于学校诸工作中的首位和核心地位。

 6.校本教研中校长、教师、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及作用

 (1)校长职责。校长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指导教务处制订计划,发动教师参与、督促、评价校本教研,并为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政策、经费、组织等多方面支持。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育教学问题独到见解的研究者,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示范者、引领者。

 (2)校级领导职责。带头学习并参与学习研究,指导各部门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的忠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主要力量,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修订计划,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整合资源,确保学习资料及培训的经费到位。

 (3)教师职责。教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是这一活动的承受者、受益者,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全体教师要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努力完成各项教研任务,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讲座,形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把教研成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4)各部门职责。教务处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职能部门,负责确定核心课题,以此统领新课程教学改革,负责策划教研组长交流研讨,组织教研组长参加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指导,负责校本教研活动的常规管理以及宣传工作。教研组是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研究,进行教学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组织单位。其职责为及时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常规建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观看录像,学习教材,评价研讨,理论学习,观摩交流,推广经验,课题延续,提供信息,申报课题等。教研组要有课题研究方向,组长要带领全体组员积极创建优秀教研组。

 7.校本教研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教务处要制订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计划,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及时汇总上报活动情况,整理好记录总结,建立档案。对校本教研档案资料要及时立卷归档,分类装订,书写规范,分类存放,同时做好借阅利用工作。

 8.组织机构:学校教科研中心全体成员。

 (二)校本教研子制度

 1.学习培训制度

 (1)学习培训制度就是用来规范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并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用来服务教学的教研制度。

 学习培训制度的主要形式由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网络学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等。

 (2)学习培训制度的要求。

 ①教师平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教研。教师要做好学习笔记,教务处和年级组定期进行检查。

 ②每周四为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主要任务是学习先进教研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以优秀教师的经验指导教师的工作。学习材料由教务处指导安排,分学科组或教研组在指定地点进行活动。

 ③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中学习长效机制,紧密围绕学校教研兴校、人才强校两大战略,教务处组织好教师网络学习、多媒体运用及远程教育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工作,做好检查与通报工作,并及时纳入有关考核。

 ④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等工作,指导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教学实践。

 2.教学反思制度

 (1)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与总结的活动。

 (2)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期末等阶段反思。

 (3)教学反思的要求。

 ①教务处要积极引导教师形成日反思的习惯和模式,每天的教案设计除备教材、教法、教学进程等内容外,还要认真写好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的内容就是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顿悟、教学灵感、教学机智以及教学失败的认识和经验总结。教务处每次的教案检查要把教学后记作为合格教案的基本依据,并载入教学常规检查记录。

 ②周反思是教师以典型个案、心得、体会总结材料为主总结反馈一周以来教学情况的成功与得失,促进教师进步的反思形式。教务处要把每周教师的反思报告作为教研常规工作的主要方面,归档保存。

 ③月反思是教师对一月工作的体验与写照。全体教师要围绕学校两次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写出反思材料,用来检查一月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各项工作相得益彰。教务处要确定范围和内容,指导教师做好此项工作。

 ④阶段性反思是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使用的一种非常好的反思形式,教务处要培养教师形成阶段反思的良好习惯,是教师自觉建立自己的阶段教学反思行为,养成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

 ⑤教务处要建立每月学习问卷调查制度,用来检查教学工作,作为反思教务工作的行为。

 ⑥坚持每周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学情况,也是教学工作反思的途径之一。教务处要持之以恒地搞好此项工作,以弥补教学中的诸多不足。

 ⑦教师的评课、说课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在评教赛讲活动中或探索课、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上,教务处要提倡教师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好课的重要标准。

 3.教师校本教研课题管理制度

 (1)课题管理制度就是教务处指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专人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管理的教研制度。

 (2)教研课题管理制度主要形式是教研组或备课组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归纳收集,由教务处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验收和管理。

 (3)教研课题管理要求。

 ①教务处要经常确定有关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对每个课题研究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与考核。

 ②课题小组研究出的成果要有专人总结成文,并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进行交流验收,做到资源共享。

 ③对验收后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务处要装订成册,归入档案,以备待查。

 4.教师校本教研交流互动制度

 (1)校本教研交流互动制度是学校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研讨、学习和交流,以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的教研制度。

 (2)校本教研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有集体教研交流、集体备课交流、教师帮带交流、听课评课交流、公开课展示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

 (3)校本教研交流互动的要求。

 ①教务处确定每周四为教研活动及有关教研交流实践,教研组长要召集本组成员到指定地点参加活动,各成员要在记录簿上自觉签上自己的名字;组长要登记未参加教研活动教师的姓名,第二天补开教研会。

 ②教研活动时教研组长要做好活动记录,提前安排好活动任务,在课题研讨及说课评课活动中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

 ③教研活动组长要起到主导作用,做到快节奏、高效率、有实效,避免拖拉的无效果活动,组长要始终引领全组成员完成任务。

 ④在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情况,如果校大人多,分年级下可设学科组,学科组由教研组和教务处领导。适时开展研究、商讨活动,相互借鉴、学习、交流,讨论教材、探讨教法、商讨学法,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专业成长。

 ⑤为了保证学校教研兴校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务处要认真组织教师在学科组、教研组内搞好老中青结对子等传帮带工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教务处对结对子传帮带情况要做好记录,建立档案,定期检查与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把成绩纳入教研工作考核。

 ⑥教务处定期组织校园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这既体现了同伴互助又体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⑦教务处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师每周听课1~2节,上课前,教师要说课,上课后还要评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⑧教务处要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展示后,要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其他教师认真听讲,真正起到课后反思、专家引领、骨干示范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成长。

 ⑨学校要在每学期两次月考核、期中期末考试后进行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将优秀教师的经验材料印发,加以交流推广,促进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

 (1)校本教研评价制度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以及教师所取得的教研成果、教学成绩进行评价的制度。

 (2)校本教研评价的主要形式有教师校本教研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研成果奖励等形式。

 (3)校本教研评价的要求。

 ①教务处要定期检查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对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报告评定等级,并登记在案,以待备查。对教师教研活动情况及时登记,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促进其专业成长。

 ②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要组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教学期间组织孩子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试卷分析,并对各项材料进行客观评价记入档案。

 ③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对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重奖,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④教务处要做好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正确引导教师做好备教导改考等有关工作。特别是教师的教案要做到每天课前检查登记,把各项教案内容作为合格教案的主要依据定好等级记入档案,以备待查。

 ⑤教务处要积极引导教师钻研业务,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及时上报或进行投寄发表,学校对获奖或发表优秀教研论文的教师要予以公开表彰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树模等工作中适当加分。

 ⑥教务处要积极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根据活动情况及教研成果每学期评选一个优秀教研组,适时向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申报高一级优秀教研组。

 (三)校本课程设置制度

 1.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突出学校文化特色,以发展元认知、元素质、元能力为主,引导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求知的新空间,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2.校本课程内容分类

 (1)人文动力类。故事哲学、名言启示录、企业兴衰启示录、电影鉴赏、英语外教课堂、英美文化博览、旅游地理等。

 (2)思维方法类。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创新技法、创新思维训练等。

 (3)技术技能类。电脑美术制作、机器人制作、海报设计、家电维修、编织工艺、陶艺制作、航模制作等。

 (4)实践活动类。乐器演奏、围棋入门、书法艺术、声乐表演、体育竞技等。

 (5)学科拓展类。化学与社会生活、趣味数学、物理解题指导、身边的生物学、学科奥赛培训等。

 3.管理细则

 (1)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①校课程委员会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与审定,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②校本课程的申报需经课程委员会审定,并获半数以上委员通过。

 ③校本课程的申报必须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课程编写计划、课程开设方案和评价模式等。

 (2)校本课程的发布与开设。

 ①课程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②课程委员会公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教师名单和课程说明,供学生咨询和选择。

 ③学生根据所列课程,依自己兴趣和特长,任选若干门校本课程,填报志愿表。

 ④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课程委员会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公布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

 ⑤教务处负责确定开课科目和任课教师,组建教学班。

 ⑥每门课程开班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0人以上、60人以下,教务处可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教学条件,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剂。

 (3)校本课程考核与评估。

 ①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务处负责。

 ②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3年所学课程的最低学分为6学分。

 ③教务处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4)奖励和惩处办法。

 ①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经课程委员会确认,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任选课程。

 ②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或无故缺勤两节以上(含两节)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③凡不能修满最低学分的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④教务处每学期组织教学班学生的校本课程教学作出评价,对教学效果突出的任课教师提出表彰。

 ⑤管理细则在实行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其解释和修改权属课程委员会。

 (四)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校本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校本教材的设计、内容、评价、师资配备、实施和管理等方面。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工作,确保编写质量,不断提升编写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1.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本着“全面启动、抓住关键、保证质量、注重反思、扎实推进”的原则,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程多元发展”为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概要、课程大纲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

 2.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为本”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个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开发和建设适合我校学生、教师实际的校本课程,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培养和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

 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明确什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科学态度在学习、工作中的作用)。

 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价值;学习掌握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方法;将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小课题研究之中)。

 ③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了解规范的研究程序;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④培育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质疑问难的勇气;培育有自己主见的主体精神;养成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3.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需要为主导开发和利用课程。

 (2)基础性原则——要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4)全面性原则——要服务于人的主动性、全面性的发展。

 (5)人本性原则——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为基本点。

 (6)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应具有可操作性。

 (7)活动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

 (8)整合性原则——完善补充、优化现行教材。

 (9)创造性原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创造因素,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创造性地实施学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编写要求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科学、新颖、实用、生动、多样化、有案例,利于学生探究,便于自学,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练习及建议,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图表清晰准确。主编应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文字表述、名词术语、单位的使用和体例格式进行统一协调。

 (4)书稿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封面(书名)、内容简介(包括编写人员姓名)、目录(编到节)、正文(各章内容)等。

 5.实施步骤

 (1)建立组织,划分责任。

 学校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审定各学科的教材建设规划,受理各学科申报的教材编写计划、编写大纲、对形成的校本教材初稿提出修改建议和审定教材最终稿。下达编写任务,检查编写、出版的落实情况。具体组织机构如下:编审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副

 主任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委员由教导处及负责编写校本教材的教研组长等组成。

 (2)加强培训,提升教师。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加强对教师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专项能力。做到“三更新、四性、五个坚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

 ①更新培训观念。校本课程表明了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因此,学校将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在促进教师角色“两个转变”,即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科研型转变,由课程的被动消费向课程的执行者、建设者转变,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②更新培训内容。立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课程开发理论的学习,坚持结合课程开发过程培训,坚持结合难点问题培训,坚持课程开发实际的案例培训,坚持同事间相互交流学习。同时,注重教师的多向发展,指导教师在原有学科体系吸纳更多的、综合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③更新培训模式。能够努力探索灵活高效、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方式,做到“四性”,即突出全员性,关注过程性,强调实践性,加强全程性。注重建立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机制,通过强化问题研究,开展自主演讲、组织专题讨论,加强案例分析、进行现场观摩等形式,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研讨和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水平,尊重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健全制度,保证质量。

 ①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②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③教导处负责安排课表,负责对教师开发的课程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④教师要有课程开设计划、备课笔记、学生成绩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全部教学资料要送教导处备案。

 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五)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实施方案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育工作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现按照省教委《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订《××中学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实施方案》。

 1.按规定,严格执行××省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1)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2)开足开齐国家有关规定中所有课程。尤其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实验操作课等。

 (3)保证每周活动课正常进行,课时为3节,班会和团队活动各1节。

 2.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不准超量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耗时每天不超过2小时。

 (2)课外作业要做到: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中,数量要适当,保证学生课业负担适量。

 3.统一教学用书管理,严禁滥编、乱发、乱用教辅资料

 (1)教学用书、辅导用书、实验教材必须是经省普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其他用书一律不准进入课堂。

 (2)不准乱编、乱订资料,以谋取利益;不准乱用资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3)不准强行要求学生征订各种报纸杂志。

 (4)建立××中学教学用书、资料选用的审查制度。教学用书及资料须经教务处审查、盖章方有效。

 4.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不得随意拓宽与加深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确保学生体育课和两操,学生每天体育活动必须达到1小时以上。

 (3)加强科技文体活动。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每周每班不少于3课时。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准随意提前结束新课。非毕业年级结束新课不得早于假期前2周,高三年级结束新课的时间不得早于3月底。

 5.改革完善考试制度,不得随意增加次数

 (1)不实行月考制度。

 (2)组织期中、期末考试。

 (3)在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的同时,试行等级加评语的办法,使学生摆脱分数的困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准节假日补课和上新课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晚自习还给学生自我整理和进行研究性学习。

 (2)建立听课、评课、说课制度,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3)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不得利用节假日补课与上新课。

 (4)对有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律严肃处理。

 7.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1)开设规定的所有课程,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政、史、地、生、体、音、美等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任课教师必须有计划、教案和教学总结,并上好每一堂课。

 (2)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各班毕业合格率要达到98%以上。

 (3)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放在首位,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能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下午第三节课除培优补差外,一律不能上课,周一班会,周二至周四为第二课堂活动课,周五大扫除。

 (5)各科教师晚自习按时到位辅导,不准提前和推迟,不准上新课。

 七、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保持室内卫生,每上一次机下机后都必须扫地一次和为设备去尘一次。(打扫时必须先切断电源,注意不要让水进入任何设备,在打扫后须等教室干后方可使用)。

 3.室内禁止吸烟、喝水、吃饭等与计算机操作无关的事项。

 4.上机人员只能登录管理员已开通的用户名。

 5.未经允许上机人员不能带任何光盘和软盘进机房使用。

 6.不能在计算机上随意安装删除程序,尤其是不能安装游戏。

 7.上机人员不准使用计算机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项,更不能使用计算机玩游戏。

 8.不得私自修改计算机系统的任何配置,不得拷贝系统使用的任何软件。

 9.机房的管理教师不能向外人泄露服务器、教师机设的超级管理员密码。

 10.不能在机子上做有破坏性的试验。

 11.严禁上与教育无关的网站,严禁打游戏。

 12.每次的开关机都要按标准规范做,不能频繁地开关机。

 13.出现故障未经许可,不得私自拆卸各种设备。

 14.管理人员不得使用未经病毒检查的光盘和软盘。

 15.管理人员不能在机子上安装除办公所需而外的任何软件。

 16.管理人员不能随意格式化硬盘或者安装其他操作系统。

 17.上机结束后应把个人携带的资料和其他物品带出机房,并安全关机。

 18.管理人员应在所有人走后作全面的检查,最后断电锁门。

 (二)多功能教室(播放点)管理制度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保持机房内卫生的清洁,经常对房间进行清扫,常常清理桌子和设备上的灰尘(打扫时必须切断电源,不要让水进入设备,打扫后须等水干后方可使用)。

 3.室内不准吃东西、抽烟、打闹等。

 4.管理员不要随便告诉一般人主机管理密码。

 5.未经许可,不准对任何设备尝试使用,没有技术人员在场不要私自拆卸和连接各种硬件设备。

 6.在主机上不能安装或删除任何软件,也不能使用未查杀病毒的光、软盘。

 7.任何人不准使用计算机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更不能使用计算机玩游戏。

 8.任何人不得私自修改系统配置、拷贝系统使用的软件。

 9.管理员应该在下课后把所有的设备收好,最后断电锁门。

 (三)卫星接收室(或收视点)管理制度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等,禁止做与计算机操作无关的事项。

 3.保持室内卫生和设备清洁,经常打扫(打扫时必须切断电源,不要让水进入设备,打扫后须等水干后方可使用。)

 4.不准在主机上安装、删除任何程序,更不能使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

 5.不得私自修改系统配置、拷贝系统使用的软件以及私自拆卸和连接各种硬件设备。

 6.不得使用未经查杀病毒的光、软盘。

 7.使用结束后应把个人携带的资料和其他物品带出机房,并安全关机。

 8.离开时应该断开所有设备的电源。

 (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管理制度

 1.项目学校必须配备1名专职“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管理人员和1~2名兼职管理人员。

 2.管理人员(或兼职管理人员)通过卫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3.管理人员(或兼职管理人员)每次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时,必须完整接收。

 4.管理人员(或兼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了解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并根据接收下载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按学科分类,编制目录,打印成册。并把整理后的资源复制到学校网站(或多媒体网络教室)服务器上,供师生查询、下载和应用。

 5.管理人员要及时根据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报的节目预告更新资源,并打印目录公布。每周重新接收一次“教育信息”栏目,以保证信息的更新。

 6.管理人员要及时刻录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党员干部教育、农民群众实用技术资源,归档管理,以便借阅和应用。

 7.管理人员要做好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的记录日志和使用登记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库。

 8.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学科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和应用的技能培训。

 9.学校要定期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处理和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征求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意见和需求建议。

 (五)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1.明确专人管理,建立设备登记和学校国资管理档案,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率。

 2.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保持机器设备正常运行。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及时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形成上报机制。

 3.上机人员应爱护计算机,严禁击打,不得频繁开关主机及显示器。不得随意拔插、拆卸机房内的各种电源线,有问题及时向管理人员反映。

 4.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

 5.保证设备保持良好性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6.对设备的维修和添置,要严格执行呈报制度,要将故障记录和处理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报告,落实维修事宜。

 (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管理制度

 1.专职管理教师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处理、刻录工作。

 2.专职管理教师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按学科分类、编制目录,负责对资源库的管理。

 3.学科教研组要定期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4.建立教师使用登记制,逐步将教师每学期应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纳入考核指标。

 5.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登记制。

 6.定期收集远程教育资源和应用效果的意见反馈。

 7.定期向上反馈改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意见。

 (七)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服务管理制度

 1.项目学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设备。项目学校必须是一头管理,双向服务,全天为学习者提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服务。

 2.开展培训和教学活动时,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离开远程教室,结束后按有关要求清理教室和设备,同时切断电源和关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3.项目学校必须将管理人员的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并将管理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4.每学期必须有校本培训计划和总结,对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按有关要求做好记录,设备使用登记,建立档案。

 5.项目学校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按照培训要求提前做好培训资料的准备,做好下载资源、刻录光盘、播放收视流媒体等节目工作,对培训活动作好记录。

 (八)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使用管理制度

 1.项目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装入监管工作”。

 2.按照有关远程教育接收、下载的要求,完整下载远程教育资源,在启动其他程序时不能关闭接收程序窗口,只能将其最小化。

 3.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系统和接收软件的各项设置。

 4.未经允许,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办公和教学无关的软件。

 5.定期浏览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适用于学校教学、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内容要做好刻录备份。严禁使用刻录机进行非教学资源的记录或营利性光盘复制。

 6.每月清理一次下载的各类IP节目内容,没有实用价值的要彻底删除,以保证硬盘有足够的空间下载资源。

 7.严禁在计算机上使用未经杀毒的光盘、软盘、移动磁盘等外存储设备,以防病毒侵入。

 (九)学生使用多功能教室管理制度

 1.学生进入投影室上课要排队,按序就座,在室内保持肃静,禁止喧哗、走动、打闹,讨论问题要小声,下课要有秩序离室。

 2.注意室内卫生,不准带东西进入室内吃,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桌椅墙壁乱刻乱画。

 3.爱护室内仪器设备,不准随便改变设备的位置,要按照管理人员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照价赔偿。

 4.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切断电源,再作处理。

 5.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便使用软盘,并不准把非本室软盘放入软驱内。

 6.用机完毕,应按规程关闭机器设备,教师应整理、检查室内设备的位置,关好窗,锁好门。如失职造成损失,照价赔偿并且追就事故责任。

 (十)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1.计算机教室由微机课任课教师负责管理。

 2.电脑应编号,学生上课前排队进入教室,按编号就座。在室内保持肃静,禁止喧哗、走动、打闹,讨论问题要小声,下课要有秩序离室。

 3.注意室内卫生,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桌椅、墙壁乱刻乱画,不准在室内吃东西。

 4.爱护室内仪器设备,不准随便改变设备的位置,要按教师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照价赔偿。

 5.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切断电源,报告教师处理。

 6.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取用软磁盘,更不准将非本教室软磁盘放入软磁盘机内。

 7.用机完毕,应按规程关闭机器,教师应整理、检查室内设备的位置,关好窗、锁好门。如失职造成损失,按损失程度追究事故责任。

 (十一)远程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接收工作人员职责

 1.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和IP资料下载、编制、刻录等技术。

 2.通过卫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3.管理和使用好远程教育的设施设备,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表册。

 4.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处理、刻录工作。

 5.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按学科分类、编制目录,负责对资源库的管理。

 八、学校实验室工作管理

 (一)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学生实验守则

 (1)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进入实验室后应按指定位置就座,不得大声喧哗及自行摆弄仪器装置。

 (2)实验前,要弄清楚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前应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器材是否齐全、完好,如有缺漏、损坏应报告教师。

 (4)共用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各组仪器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意移动。

 (5)实验时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仔细观察现象,如实做好记录,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按规定写好实验报告。实验中碰到疑难问题,应向指导教师请教;如发生意外,要及时报告。

 (6)爱护仪器设备,爱惜药品、材料。在实验中损坏仪器、器具应主动向教师报告。凡不按操作规程而损坏的仪器均应赔偿;对故意损坏仪器的,除照价赔偿外,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7)废液、废纸、火柴梗及玻璃片等物应倒入废液缸或垃圾箱中,不得随地乱抛或倒入水槽中。

 (8)实验完毕,应整理仪器装置,清洗器皿,搞好卫生,关闭电源、水源,经教师检查同意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2.实验室管理守则

 (1)仪器要统一要求分类、编号、入账。要建立总账、分类账、低值易耗账。仪器存放要定橱定位,做到账、物、卡相符。

 (2)调拨仪器或自购仪器、器材、药品,必须在半个月内开箱验收,并及时入账入橱,如发现有质量问题应及时和有关单位联系。

 (3)仪器要存放在干燥、通风、安全的室内,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蛀、防霉以及避光、避磁等工作。损坏的仪器应及时修理,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4)化学药品要单独存放在专用的安全柜中。

 (5)实验人员如有变动,应办理移交手续。

 (6)仪器的借还赔偿,请自觉遵守《借还赔偿制度》。

 3.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

 (1)管理人员应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熟悉本学科教材,熟悉各类仪器的性能和保管知识,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修技能。

 (2)加强对仪器室和实验室的全部物资的管理工作,各类仪器、器材及药品要账、卡、物相符。努力做到常规管理制度化,仪器存放规范化,仪器保管科学化,各项记录经常化,档案资料系列化。

 (3)新到仪器设备、器材、药品应在半月内验收,登账入橱。发现仪器质量有问题或数量有差错应及时汇报处理。

 (4)准备好实验室所需的仪器、器材、药品,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完毕清点仪器,检查仪器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按有关规定认真处理。

 (5)坚持勤俭办学原则,积极自制教具,充实教学、实验设备,并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6)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协助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7)做好仪器室和实验室的安全防范工作,掌握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经常保持室内外整洁,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8)每学期结束时,应清点一次仪器、药品和实验材料,根据教学需要,编制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向学校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书面汇报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借还赔偿制度

 (1)一切仪器的领用、借出和归还均需办理手续,填写实验通知单或借用报告单,并严查仪器的完好情况。

 (2)教职工借用非教学用的器材,需经学校教导主任批准后才能借出,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不论何种仪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期占用。

 (3)为了保证教学需要,教学仪器一般不予外借。外单位借用,必须经校长室批准,并办理手续,时间不超过1周。

 (4)凡确认不能修理的仪器,经长期使用后材料老化或精度、效果达不到实验要求的仪器及正常损耗的器材,要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报学校领导批准后核销。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属正常损坏的仪器,应及时填写损坏报告单;凡属操作错误而损坏的,原则上当事人赔偿。

 (6)教职工借用的仪器、器材因保管不善或使用不当而遗失或损坏的,要照价赔偿。

 (7)学生实验中因操作不慎而损坏的仪器应酌情赔偿;由于嬉弄而损坏的仪器除照价赔偿外,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教育处理。

 (8)对保管或采购不当,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积压的当事人,要依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和经济赔偿。

 5.仪器室维修保养制度

 (1)管理人员应熟悉仪器室各类仪器的性能和保管知识,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修技能。

 (2)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学生实验完毕,及时清点,检查仪器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按规定认真处理。

 (3)管理人员要定时对实验仪器进行维护保养,保证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待用状态,对维护保养工作应做好记录。

 (4)对部分不能及时维修的仪器应分开存放,报请总务部门处理或请专人进行维修。

 (5)对确认不能维修的仪器,应及时汇报校长室,经同意后进行核销、报废。

 (6)管理人员应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对已核销、报废的仪器进行适当处理;如有可能,应作为自制教具材料,达到再利用的目的。

 6.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防盗门窗完好无损,室内禁止吸烟,防火设施安全。

 (2)有防尘设备,保持教学仪器的清洁;受阳光照射一面应拉上窗帘。

 (3)做好实验室安全防范工作,掌握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4)对学生进行安全使用仪器器材、慎用药品及按一定程序操作实验的教育和训练。

 (5)化学药品、易碎物品单独列橱,并进行经常性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认真处理。

 (6)经常清点仪器、药品和实验材料,定期检查灭火设施。

 (7)注意用电安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8)若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二)实验室安全制度

 1.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凡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不得擅自动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设施,不准在实验室吸烟、就餐,不准随地吐痰。

 2.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参加实验的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安全条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安全设施、标志必须齐全有效。

 4.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安装必须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5.实验室要做好防火、防触电等工作,要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6.实验室要采取防盗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仪器保管室内。

 7.每日最后离室人员要负责检查水、电、门窗等有关设施的关闭情况,确认安全无误,方可离室。节假日前各室人员应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

 8.对实验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整改,若发生安全事故,应在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如实报有关部门,对造成安全事故者,应根据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9.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当然责任者,应随时随地按照本制度进行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院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

 10.实验中如发生事故,应有急救措施,同时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三)实验室使用和设备管理制度

 1.实验室使用制度

 (1)学生要在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带领下有秩序地进入室内,并在指定座位就座。

 (2)室内要保持肃静,严禁喧闹。

 (3)实验仪器、试剂和设备,未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动用。

 (4)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性能、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切实注意安全;发生意外事故要及时报告领导。

 (6)节约水电和药品,爱护仪器设备,故意和因违反操作规程而损坏仪器者,要照价赔偿。

 (7)废渣、废液要倒入指定容器内,不得将含酸、含碱等有害溶液倒入下水道。

 (8)实验完毕后必须切断电源,关闭水源,熄灭火源,将仪器摆放整齐,经教师检查验收后方可离开。

 (9)室内一切物品,未经教师允许,一律不得私自带出。

 (10)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实验课后,值日人员要负责清洁。

 2.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

 (1)各种设备均应建账建卡,设专人负责,保持账物相符;每半年对全部设备进行一次核查,确保账物相符。

 (2)新购设备必须履行验收手续,验收合格后方得建账。

 (3)新进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熟读说明书,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4)所有设备均有专人责任,责任者应对设备的安全、维护与保养负责。

 (5)实验室的设备,要建立使用记录和维修档案。

 (6)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平时进行小保养,学期末进行一次中保养,年终进行一次大保养。

 (7)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要及时报告,及时修理,保持高标准的设备完好率。

 (8)精密贵重仪器发生故障,需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研究分析后方可动手修理。

 (9)精密贵重设备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下,外单位借用时由主管校长批准,校内各单位借用时由相关科组长批准。

 (10)凡人为造成设备丢失、损坏的,应视具体情况责成设备责任人部分或全部赔偿。

 (四)中学物理实验室管理制度

 1.物理课教师必须在授课进度计划中定出实验计划。

 2.实验室负责教师要负责设立《实验室仪器、设备总账》《材料损耗清单》《仪器、设备修理、报废单》等表册,负责采购计划的初订和登记入库、验收工作,并负责本实验室的仪器、仪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工作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3.物理课教师要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负责上好指导课,批改学生实验报告,确定和登记实验成绩。

 4.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陈列安放,应做到类别有序,并做到防尘、防潮、防晒等,以保护好仪器设备。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更应加强管理,以防止一切事故的发生。

 5.学生上实验课时,必须按时进入实验室,按指定位置就座,保持良好的秩序。实验前,需清点器材、药品,发现缺损及时报告。

 6.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得搬弄仪器、设备,以及擅自开始实验。实验时,应注意安全,按要求操作,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

 7.学生分组实验,必须准备充分,严格要求,认真指导,有始有终。实验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8.实验完毕,学生应及时整理仪器,并打扫实验室,经教师清点和检查批准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9.对违反操作规程而损坏仪器者,应照价赔偿,另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理。

 (五)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及实用制度

 1.化学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嬉笑、打闹。

 2.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不随地吐痰,实验室中的废纸、火柴等必须放在指定容器中,实验完毕后按教师要求清洗仪器,做好各项清洁工作,仪器、药品安放整齐,桌面、地面保持整洁。

 3.进入实验室后,未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玩仪器、药品,实验前,在教师指导下检查仪器药品,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教师。

 4.保障实验安全,杜绝事故发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听从教师指导,按时完成实验,不得乱倒实验废液,不得擅自做规定以外的实验,取用药品,不得超过规定用量。

 5.爱护实验室的一切公物,注意节约用水、用物,若损坏了仪器药品,必须及时报告老师,说明原因,并且酌情赔偿。

 6.上述规则必须严格遵守,若有违反,视情节严重,给予严肃校纪处分及赔偿物质损失。

 九、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使用制度

 (一)计算机管理使用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办公计算机的管理,认真规范办公计算机使用操作规程和教职工办公秩序,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现就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工作特制定以下规定。

 1.严格加强管理措施

  (1)学校办公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是学校公共财产,应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由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负责统一登记,对每台计算机的型号、设备详情详细登记造册,将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使用人,使用人对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的管理、保养全权负责。

 (2)所有办公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消耗材料及各种软件均由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负责统一配备和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均由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负责统一管理和安装。

 (3)每台计算机设置单独的机号和编号,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建立办公计算机使用档案,除学校安排的人事调整外,不准随便将计算机更换位置,不准私自交换计算机,更不准将计算机借出或带离办公地点,确保办公计算机服务于教学。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互联网管理等法律法规,不登录不健康网站,不发表有损国格、人格的反动言论,不泄漏国家机密;严禁利用网络传播病毒;不得使用黑客软件进行网络攻击;严禁在上班工作时间从事网上聊天、看电影、听歌曲、打游戏、炒股票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禁止更改统一分配的IP地址和用户名,计算机名。

 (2)使用网络时,不随便下载各种资料及软件,不随便安装网络上提供的各种插件;未经许可,不得增删硬盘上的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如有特殊需求需要更改设置,需向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提出申请。

 (3)要做好计算机的防病毒工作,开机要启动病毒检测程序,并对杀毒软件经常升级。严禁使用含有病毒的软件,不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不打开来路不明的邮件包,病毒发作日谨慎使用计算机;插入移动硬盘、U盘、MP3、MP4等移动设备时要先查毒,确认没有病毒和恶意软件后方可使用。

 (4)要妥善保管、维护好计算机,做好计算机的防尘、防水、防静电、防磁场、防暴晒等工作。要定期做好显示器、键盘、鼠标的清洁工作。

 (5)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应立即通知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责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作相应处理,不得擅自打开机箱更改计算机配置。

 (6)不使用计算机时应及时关闭,切断电源。强雷电天气禁止使用计算机,并要及时关闭主机、显示器、电源。

 (7)计算机桌面必须设置常规图案,不准出现感官刺激明显的图案。

 (8)每天上班后要及时登录学校网站、教育局网站,浏览各项信息,避免耽误正常工作。

 3.严格检查使用情况

 (1)学校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学校网络控制中心要注意对每台办公计算机开关时间进行监控,对浏览的网站进行监测,要对上网计算机安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

 4.严肃处理违规问题

 (1)违章操作造成计算机损坏的,由使用人照价赔偿或自行负责维修。

 (2)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引起计算机系统故障的,由使用人自行负责维护。

 (3)发生丢失、替换相关计算机配件的,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并进行经济处罚。

 (4)对经过学校检查小组发现违规操作的人员,学期末考核、“评先选优”项目给予减分;违规三次学校要进行通报批评。

 (二)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1.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用于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为师生提供信息网络资源的专用教室,必须专人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

 2.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必须由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工作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计算机和网络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设备的完好和可随时使用。

 3.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均要建档入册,注明厂家品牌、型号、配置、购置日期等,及时记载维修、维护、损耗情况。每台计算机随机备有使用记录本。

 4.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必须装有牢固可靠的防盗门窗,配备消防灭火器材,并粘贴警示标志,严禁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品入室,严禁在室内抽烟,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

 5.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和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严防病毒侵入和黑客攻击,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工作。

 6.学生要自觉服从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安排,入室应换穿专用拖鞋或使用薄膜鞋套,不吃零食,不乱抛垃圾。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不随意更改计算机设置,不自带软盘、光盘在计算机上使用,不从网上下载软件、程序。

 7.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规范上网行为,不打游戏,不进聊天室,不浏览不良信息,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湎虚拟时空。

 8.计算机使用结束后,要认真填写使用记录(包括班级、姓名、日期、上机时间、上机目的、计算机工作状况等),清理桌上杂物,恢复设备摆放原貌。管理人员应及时验看记录,检查设施有无缺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电教系统、多媒体教室及投影室语音室管理制度

 1.教室电教系统管理制度

 (1)教室电教系统由信息组教师或班主任教师专管,其他教师使用时由信息组教师负责开关机。任课教师课后应及时收好投影屏,避免学生触摸、刻画投影屏。

 (2)爱护器材设施,按正确顺序开关机,出现故障时先使用“复位键”,避免强行开关电源。

 (3)软驱、光驱指示灯亮时,不能开、关软驱和光驱。

 (4)不得随意改动、删除电脑上的系统资料和他人资料,文件和共享资料按规定位置存放,不要乱设共享文件夹。

 (5)不得对电教室硬件系统进行拆装和维修,避免人为损坏。

 (6)自行安装软件时请征得信息组组长的同意,并将软件安装在D盘指定位置。

 (7)尽量使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传送资料,避免使用软盘传递信息,以防感染传播病毒。

 (8)每次使用完毕请及时做好使用登记。

 2.多媒体电教室管理制度

 (1)电教室由信息组教师专管,其他教师使用时由信息组教师负责开关机。任课教师课后应及时收好投影屏,避免学生触摸、刻画投影屏。

 (2)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仪器系统的完好情况,做到保养、保护、维修及时,保证使用。管理人员要做好使用档案记录,不断充实、完善各类档案。

 (3)教师使用多媒体电教室要提前填写使用申请单,按先预约先使用的原则分配使用。使用完后,要如实填写使用记录,并经管理人员验收。

 (4)教师上课前,必须检查使用的设备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5)软驱、光驱指示灯亮时,不能开、关软驱和光驱。

 (6)不得随意改动、删除电脑上的系统资料和他人资料,文件和共享资料按规定位置存放,不要乱设共享文件夹。

 (7)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室,进出排列要有序,爱护室内所有物品,严禁乱写、乱画、乱刻、乱扔、乱动。

 (8)学生必须爱护室内一切电教设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凡有意损坏电教设备的要按价赔偿。师生均不得对电教室硬件系统进行拆装和维修,避免人为损坏。

 (9)自行安装软件时请征得信息组组长同意,并将软件安装在D盘指定位置。

 (10)尽量使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传送资料,避免使用软盘传递信息,以防感染传播病毒。

 (11)室内必须保持整洁,使用完毕请督促学生清捡垃圾,摆好椅子,并做好使用登记。

 3.视频展示台和投影仪管理制度

 (1)视频展示台和投影仪每套由专人具体负责保管,由保管人调度使用。

 (2)展示台和投影仪必须经过保管人同意方可使用。放学前经保管人验收入仓。

 (3)如不连续使用,须立即归仓,不能遗漏在外面,以免无人看管而致损坏。

 (4)分配在年级组的三套机器,暂归总务处存放。其余两台分别归校长室和教导处存放。

 (5)展示台和投影仪属高科技物品,使用中须谨慎,小心轻放。搬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磕碰。

 (6)根据需要领取物品,不领取多余的配件。

 (7)保管人要填写好使用记录。一旦使用中出现异样或者损坏,需立即上报处理,以免酿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中学学分管理制度

 (一)学分认定组织机构、职责制度

 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据此学校特制定《中学学分管理制度方案》。

  1.中学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处、段长、学校各科室负责人、教研组备课组组长。

  2.职责

 (1)制定《××中学学分管理制度》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2)监督学分认定整个过程(包括模块试题的命制、考试或考核)。

 (3)审核学科小组学分认定意见并进行学分认定。

 (4)公示学分认定结果。

 (5)对学生提出的学分认定复议申请进行复议。

 (6)安排模块考试或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补考或重修。

 (7)监督学校学分认定档案(含纸质档案、电子档案)。

 (8)对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违纪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或考核后,由个人提出申请并认真填写《××中学学分认定申请表》。

 2.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

 3.初步意见报教务处汇总。

 4.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会议,确定是否认定学分。

 5.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认定意见。

 6.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

 7.复议申请。

 学校学分认定

 学生申请

 公示

 教务处

 教务处

 学分认定委员会

 任课教师

  复议

 图2-1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三)学分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1.学生修习任何课(包括选修课程成绩合格),就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

 2.不同选修课程的相同学分值具有等值性,即学生所获得的不同课程的学分数可简单叠加为总学分。

 3.学生3年可以取得的学分:必修116学分,选修Ⅰ文科45学分、理科48学分,选修Ⅱ6学分。

 (四)模块课时与学分设置

 1.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分包括必修学分(116学分)、选修Ⅰ学分(文科45学分、理科48学分)、选修Ⅱ学分(至少6学分)三部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各学科必修学分具体分配为:语文10、外语10、数学10、思想政治8、历史6、地理6、物理6、化学6、生物6、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8、艺术或音乐、美术6、体育与健康11、研究性学习15、社区服务2、社会实践6。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3.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4.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3年共计15学分,分四个学期进行。具体做法:每周安排3节课,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

 5.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具体做法: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时间,高一、高二集中进行国防教育和劳动实践;高三以校园绿化、图书管理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社区服务,每学期两个工作日,以志愿者活动形式开展。

 6.对参加高考的学生,选修I分为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个部分。限定选修是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必修基础上还需修习的内容。人文方向的学生限定选修为28学分,理工方向的学生限定选修为34学分;自由选修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修习内容,学生进行自由选修时必须达到该学习领域规定的最低学分,自由选修不低于17学分。

 7.选修II至少6学分,其中地方课程的通用部分2学分,专题部分1学分,学校课程至少3学分。具体做法:校本课程设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健康4类16个模块,学生3年中至少修完每类中的1个模块。

 8.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2个学分。数学系列3和系列4的每一个专题是1学分;音乐的必修学分中,一个模块是2学分,另一个模块是1学分;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都是1学分。

 (五)学分认定说明

 1.学生学分经学校学分委员会认定后,交教务处教务员汇总并录入成绩形成电子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存档。

 2.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试成绩、平时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和学习态度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和学习态度占15%,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且学习态度较好就可获得满分。平时测验和作业成绩占15%,任课教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试成绩占7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总分达60%~74%为合格,75

 %~89%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

 3.研究性学习此课程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和小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每学年参与一个课题(学科内或学科外),每课题占5分。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开题报告20%学分;研究过程(阶段性成果)40%学分;研究成果40%学分;3年合计15学分。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课时及其性质,由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报学校审核批准交班主任汇总,统一汇总后交教务处登记、存档。

 4.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生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可以利用寒暑假,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高一国防教育2学分、高二劳动实践教育(1)2学分、高三劳动实践教育(2)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审核由学生处、团委负责,其他部门协助进行,最后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5.我校选修Ⅱ(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分为四个部分:“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校本课程修习的学分认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学分)。

 6.创新学分计算方法。创新学分是指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专家组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或电子出版物,取得的创造发明,参加全国、省、市一系列竞赛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经鉴定符合条件的,可获得创新学分。

 (1)各类竞赛学分计算方法。

 ①凡参加市级以上行政教育部门组织的竞赛,获市三等奖以上得1学分,获省二、三等奖得2学分,获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得4学分,获国家二等奖得5学分,获国家一等奖得6学分,获国际奖得10学分。

 ②参加体育竞赛获全国竞赛第一名按国家一等奖记,获全国竞赛第二名按国家二等奖记,获全国竞赛第三名按省级一等奖、国家三等奖记,获全国竞赛第四名至第六名按省级二等奖记,获全国竞赛第七名至第八名按省级三等奖记。

 ③美术作品、设计作品、音乐技能和文艺创作竞赛获全国优秀按省级一等奖记。

 ④科研创新活动及论文学分计算方法:市级学生论文获奖1学分、省级2分、国家级3分。

 (2)创新学分的认定。

 ①申请创新学分的学生首先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或获奖证书,经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

 ②获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六)学分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1.免修制度

 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学习经历和成绩,或根据已获得的国家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成绩申请免修相应课程,学生认为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课程,可以申请免听,但不可免考,通过考试或考核后取得相应学分。

 2.复议制度

 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在接到学生复议申请15日内召集有关学科学分认定小组复议,做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3.补考、重修、改修制度

 学生因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向教务处申请补考或申请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模块的考试,补考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一般在新学段开始后1周内进行。补考或参加其他相同模块的考试考核,不得超过2次,仍不及格者,可以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但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得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予认定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重修所用时间不得与先前修习所用时间累加。学生因课程(模块)修习时间不足不能获得学分认定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对以上两种情况学生提出的学分认定申请,学校按程序进行学分认定。

 4.学生毕业要求

 (1)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2)3个学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文科必须获得45个学分,理科必须48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

 (3)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5.其他规定

 (1)学生因特殊情况休学、复学、退学等,参照现行学籍管理规定执行。对于跨省转学学生的是否承认,依据有关省份的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2)学生在高中3年中修完学校安排毕业课程,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同时,学生在扩张性学习领域又能获得40个学分以上,并通过学校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综合考核为优秀,该学生可以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Tags: 教务   汇编   管理制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