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述职报告 / 正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政治 教案

2021-02-27 11:19:0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事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实施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的分析。培养、归纳总结、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结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唐朝之后进入五代十国。通过回忆复习,为本节课做铺垫并引发思考:历史上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之后又是如何走向统一的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带领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并提问:五代十国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呢?生答: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继续提问:那么想一想,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呢?生答:藩镇割据的扩大化。

 师:正因如此,军阀间混战不休,人民神鬼疾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实行了政治改革,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掌握陈桥兵变、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所实行的消灭割据的策略(先南后北)。

 北宋建立后先南后北的策略,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这样北宋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判断:北宋统一了全国。对么?生答:不对,因为这个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因此,北宋只是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而非统一全国。

 北宋结束分裂之后,宋太祖对于唾手可得的政权最明白不过了,怎样才能把这个皇位坐稳呢?于是他上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出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引入课后活动第1题。

 梳理归纳措施与课后题一致:权、钱、兵。并针对每项措施做深入浅出的讲解。

 ?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定期换防

 ?行政权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派文臣做地方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材料研读)

 ?财政权 收归中央,设转运使

 看问题要有辩证的思维,这些措施有好处没?生答: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好处:行政权、财政权、军权都收归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使得黄泉大大加强,中央集权空前强大,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有坏处没?生答:有。教师进行总结:增加官员人物,财政支出增大。兵将无联系战斗力削弱。最终导致:内

  (积贫) (积弱)

 有财政危机,外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重文轻武的政策

 展示北宋时期文试武举录取的名额对比,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向学生提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下,文臣、武将谁的地位比较高?生答:文臣,那么这体现了北宋怎样的政治特色(政策) 重文轻武

 结合赵匡胤取得皇权的经过,想一想他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是什么?防止武将的专横跋扈,尤其威胁皇权统治(维护中央集权)。

 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下,重文轻武的表现:?文臣统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文臣担任要职。?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书上描述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杜绝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但是影响种有益处么?并不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逐渐形成重内轻外的情况,不利于疆域扩大的局势。

 北宋采取的重文轻武的措施使得北宋长期积贫积弱,无力反击辽、西夏的侵略。任人盘剥,那么,以史为鉴,北宋的不当措施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之策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赵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利,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中央板书设计

 中央

 地方重 文 轻 武 权 行政权

 地方

 重 文 轻 武

  钱 财政权

  兵 兵权

  积贫积弱 —— 内忧外患

 课后作业

 完成第6课的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稍多,讲解的也多。因此可以适当减少讲解。如: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让学生快速浏览就好,不用细说。然后增加记忆知识点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记忆。

Tags: 北宋   下册   七年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