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述廉报告 / 正文

中药分析整理重点

2020-11-09 15:45:20

 中药分析整理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分析学的定义:中药分析(Analysis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利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及其他相关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中药(天然药物)、中药制剂及其有关联产品质量的一门科学。亦可称为天然药物分析(Analysis of Natural Medicinal Products ,or Analysis of Crude Drugs)或生药分析(Pharmacognostical Analysis)。

  2. 定量分析常强调要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生物活性并有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者称为有效成分或主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苷类、蒽苷类、强心苷类、皂苷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鞣质类以及多糖、氨基酸等,中药中一些生物活性不显著成分者称为辅成分,如树脂、色素、无机盐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另外所谓有效,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药的疗效。

  3. 生产在线分析: 中药制剂生产全过程各环节(原料药材的检测,原药材的切制、粉碎和炮制,提取、过滤和浓缩,制剂中间体的制备,辅料的质量,成型工艺过程,最终制剂成品)的质量监测,可及时反馈质量信息,用于指导生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确保产品质量。这种在生产环节中进行的适时检测称为生产在线分析,已逐步受到厂家和药品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视。

  4.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for Non-clinical Laboratory Studies)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s)

 5. 研究目标和任务

 A着重强调对中药及其制剂中所含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B着重强调定量分析研究

 C着重强调现代分析方法的应用

 D着重强调多学科手段对中药的综合分析研究

 6. 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订的法典、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也是我国医药行业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不可缺少的准绳,自1953年起至今,共出版9版药典。

  7.取样

 药材取样法:取样的基本原理则应是均匀、合理。采用四等分法反复数次直至最后剩余量足够试验为止,即为平均样品量,平均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要的3倍,即1/3供实验分析,1/3供复核,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一年。 

 8. 供试品的提取  

 (1)溶剂提取法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剂性质有关,一般遵循“相似相溶”的原则。通过对待测主成分的结构分析来选用合适的溶剂。

  常用提取溶剂

 (a)极性溶剂:水是典型的极性溶剂,它能溶解离子型成分,如生物碱盐、有机酸盐及其它成分

 (b)非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等是常用的非极性溶剂,用以提取低极性成分

  (c)中等极性溶剂:乙醇、甲醇、丙酮等是常用的中等极性溶剂,它们对中药各类成分具有较广泛的溶解性能

 乙醇是最常用的提取溶剂。

  (2)常用的提取方法 

 A 冷浸法:浸泡时间12~24(~48)h在浸泡期间应注意经常振摇,浸泡后再称重。冷浸法的优点是适宜遇热不稳定的有效成分,操作简便,应用较广。

  B 连续回流法:样品置索氏提取器中,利用遇热可以挥发的溶剂进行反复回流提取。本法提取效率高,所需溶剂少,遇热易破坏欲测定成分,不宜用此法。

  C超声波提取法:样品置适宜容器内,加入提取溶剂后,置超声波振荡器中进行提取。本法提取效率高,经实验证明一般样品30min内即可完成。

  另外,为了使待测成分尽可能提取完全,对中药材的粉碎度有一定要求,提取方法、时间、温度等的选择要通过实验数据加以确定。

 9.含量测定 

  (1)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中成药,应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以确保质量。

  (2)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某些中药及中成药,如能大致明确主要活性物质是那一类成分,亦可进行其有效部位的测定,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黄酮等,测定的是有效部位的总量。       

 (3)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及中成药测定

 A可选择一个或几个认为可能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指示性成分)进行测定。

  B测定药物的总固体量,如水浸出物量、醇浸出物量、乙醚浸出物量,以间接控制质量。

  C对于在加工炮制、制备、贮藏过程中易损失、破坏的成分进行含量或限量检查。

  D可选用适当的生物效价或其它生物化学方法控制质量。

  (4)贵重药材或含剧毒成分的中药测定

 A中药制剂中含有剧毒成分需测定含量如乌头、斑蝥等

 B贵重药材在制剂中投料量应加以测定如人参、麝香等

 第三章 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 200~400 nm 近紫外区 ,400~800 nm 可见光区

 2. 光谱分析法的定义和分类

 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包括原子、基团、分子及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系的特征,来确定其性质、结构或含量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根据光谱谱系的特征不同,可把光谱分析方法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吸收光谱分析和散射光谱分析三大类。

  (1)应用吸收光谱原理进行分析: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应用发射光谱原理进行分析:荧光分析法和火焰光度法;

 (3)应用散射光谱原理进行分析:比浊法,包括免疫比浊法等。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3. 实例1.双波长光谱法测定喉痛消盐丸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

  青黛是该丸剂中的一主要药物,青黛中主要有效成分靛蓝、靛玉红在丸剂中的含量,可作为喉痛消炎丸质量标准的重要指标。利用等吸收波长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样品不需预先分离即可直接测定。

 A. 选择等吸收波长:

  从图可知靛蓝在540nm、634.4nm处有合适的等吸收波长;靛玉红在514.2nm和566nm处有等吸收波长,而空白样品在上述波长处的吸收曲线几乎成一条直线,不干扰测定,因此,可选用靛蓝的测定波长λS1=566nm和参比波长λR1=514.2nm。可选靛玉红的测定波长λS2=540nm和参比波长λR2=634.4nm。

  B.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靛蓝对照品溶液(每1ml氯仿含40μg靛蓝)0.25,0.50,…,2.0ml;靛玉红对照品溶液(每1ml氯仿含10μg靛玉红)0.2,0.4,…,1.40ml,分别放入10ml量瓶中,用氯仿稀释至刻度,分别在上述等吸收波长处测其差吸收度:

  ΔA1=A566nm-A514.2nm;ΔA2=A540nm-A634.4nm。

  然后用ΔA对C做标准曲线;并求出其一元回归方程:

  ΔA1=0.02241×C1   (r1=1.0000)

 ΔA2=0.04060×C2+0.0055 (r2=1.0000)

 式中,C1 ,C2分别为靛蓝、靛玉红浓度(μg/ml)。

  C.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喉痛消炎丸细粉约0.2g于索氏提取器中,用氯仿提取至无兰色(4小时),用氯仿定容于50ml量瓶中,再精密吸取5ml上述溶液至10ml容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即为样品溶液。将样品溶液在λS1与λR1处测定ΔA样1值,用以上ΔA1式求出靛蓝的浓度及样品中靛蓝的含量。同样,在λS2与λR2处测定ΔA样2值,用以上ΔA2式求出靛玉红的浓度及样品中靛玉红的含量。

  4.实例2.差示光谱法测定含牛黄的中成药中胆红素的含量

  胆红素为中药牛黄的重要部分,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含量高达40%~50%,而牛黄类中成药又多达百余种,因此,测定胆红素的含量对控制这类中药的质量很有必要。

  A. 测定原理

  胆红素具有高共轭体系结构,吸收光谱在波长453nm处为最大吸收,在可见光照射下胆红素易氧化成兰色产物,在453nm处吸收度明显降低。如下图。

  a:光照前;b:光照后

 B.含胆红素的中药制剂一般还可能含有数种在波长453nm处有吸收的组分,用直接比色法测定胆红素的含量则易受到这些组分的影响。此时,可以利用共存组分在所选定的光照条件下,吸收光谱在光照前后保持不变的性质,用差示光谱法对胆红素进行定量。

  通过实验得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对照品溶液在日光下照射25分钟或在红外灯(250W)下照射3.3小时,其吸收度即能稳定。故实验时选用日光下照射30分钟或在红外灯下照射4小时测ΔA值。

  C.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胆红素2mg于50ml棕色量瓶中,加入适量冷的(10℃)的酸性氯仿溶液(150ml氯仿中含0.05ml浓盐酸),于冰水浴中超声振荡20min,稀释至刻度,制成储备液。精确吸取0.4、0.8、1.2、1.6、2.0ml储备液于5个10ml量瓶中,加冷酸性氯仿至刻度,测其光照前后在453nm处的吸收度。吸收度差值ΔA与胆红素溶液浓度C(ug/ml)的回归方程为ΔA=0.0804C+0.00570(r=0.9995)。(除光照反应外,其余操作需避光)。

  D.干扰性实验

 分别制得六应丸、六神丸、牛黄消炎丸的空白样品对照液,在453nm处测得各自光照前后的A值,计算ΔA值。实验表明三种成药的空白溶液ΔA值为零或几乎为零。说明其它干扰组分在以上光照条件下不干扰胆红素的测定。

  E.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六应丸、六神丸各60mg , 牛黄消炎丸120mg 置10ml 带塞的试管中,准确加入冷酸性氯仿10ml , 冰水浴中振荡20min , 过滤,弃去初滤液,测续滤液光照前后的A 值,算出ΔA 值。由回归方程算出样品的含量。共测定了3 批上述3 种制剂中胆红素的含量,其含量依次为0.829~1.15, 0.592~0.999, 0.487~0.645mg/g 。

 二.红外分析法

 4. 常用2.5μm ~ 25μm的中红外区。

 5.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特征吸收谱带强度的测量来求出组份含量。其理论依据也是Lambert-Beer定律。由于红外光谱的谱带较多,测定波长的选择余地大,所以能方便地对单一组份和多组份进行定量分析。

  此外,该法不受样品状态的限制,能定量测定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因此,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应用广泛。

  但红外光谱定量灵敏度较低,尚不适用于微量组份的测定。

 三.荧光分析法

 6.本法的优点是灵敏度更高(<10-4μg/ml)、选择性好、试样量少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体内中药分析。

  7.不足之处是干扰因素多、实验条件严格。

  8.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π电子共轭程度越高,更易产生荧光。

  (1)刚性平面结构(分子的刚性增加,荧光增强)

 (2)取代基(供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团使荧光减弱)

 (3)不饱和稠环结构(有利于荧光的发射)

 (4)分子所处的环境

  第四章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1.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形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离子色谱、亲和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电色谱等分支。各种色谱仪器与质谱、红外、核磁等技术联用创立了复杂混合物分析的新手段,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分析方法之一。

  2.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物质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吸附与解吸差异或其他差异而被分离。

  3.按分离原理分类 

  (1)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吸附色谱有GSC和LSC等。

  (2)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异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分配色谱法有GLC和LLC等。                     

 (3)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 是用离子交换树脂作固定相,利用树脂上离子交换基团对样品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4)尺寸排阻色谱法(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 用多孔凝胶作固定相,利用凝胶孔穴对不同尺寸的分子排阻效应的差别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尺寸排阻色谱法。

  (5)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用具有生物活性的配位基(如抗体、酶等)键合到非活性载体或基质表面构成固定相,利用生物分子与固定相表面上配位基的专属亲和力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亲和色谱法。

  (6)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样品在毛细管的液体介质中,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分离分析方法称为毛细管电泳法。

  (7)毛细管电色谱法(capillary electro- chromatography,CEC)分离机制是靠色谱与电场两种作用力,依据样品组分的分配系数及电泳速度的差别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毛细管电色谱法。

  4.吸附剂应具备的条件

 (1)能可逆地吸附待分离的物质;

 (2)不会引起被吸附物质的化学变化;

 (3)吸附剂的粒度适当,能使洗脱剂以一定速率流出(5~6ml/min)。

  5.常用吸附剂的种类

 (1)硅胶(2)氧化铝(3)大孔树脂(4)硅藻土

 (5)Sephadex LH 20(6)C-18,C-8

 6. 薄层色谱的优点是:

  (1)设备简单;

 (2)展开时间短;

 (3)分离效果好;

 (4)显色方便,也可喷洒腐蚀性显色剂、加热等;

 (5)灵敏度高。

  7.薄层色谱法按分离机理分类可有五种形式

 (1)吸附薄层色谱;常用硅胶、硅藻土、氧化铝为吸附剂;

 (2)分配薄层色谱;常用纤维素、硅藻土、或硅胶为载体,在载体上吸附一定量的水或其它溶剂(如缓冲液、酸溶液、甲酰胺、丙二醇等)为固定相,另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或部分混溶)的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3)离子交换薄层色谱:用离子交换剂制作薄层。

  (4)排阻薄层色谱:用葡聚糖凝胶制作薄层。当展开剂流过薄层时,混合组分按分子大小的不同,在葡聚糖凝胶薄层上反复进行扩散和排阻,从而使混合物达到分离。

  (5)亲和色谱。

  8. 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薄层色谱,主要是利用吸附过程的两个规律:   (1)吸附是可逆的、吸附与解吸附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2)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行为有差异。

  9. 吸附剂的选择

  在薄层色谱中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是色谱分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A.硅胶略带酸性,适用于分离酸性和中性物质,商品硅胶分为两类:硅胶H(不加石膏),硅胶G(加石膏);

 B.氧化铝略带碱性,适用于分离碱性和中性物质;

 C.聚酰胺多用于分离黄酮类成分。

  10. 吸附剂的活化主要是通过一定温度烘烤,除去颗粒中的水分

  11.选择展开剂有两个原则:

  (1)展开剂对被分离物质应有一定的解吸能力,但又不能太大。一般展开剂极性应比被分离物质极性略小。

  (2)展开剂应对被分离物质有一定的溶解度,如被分离的物质不能溶解于展开剂中,就不能随展开剂向前移动。

  12. 薄层扫描法 

  (一)测定原理

 薄层扫描仪的单色光透过薄层板上的斑点,此时部分单色光被斑点吸收,使透射光的强度减弱,通过直接测量透射光的强度来测定的方法称为透射法。

  而使单色光从薄层板上的斑点表面反射出来,此时部分单色光被斑点吸收,使反射光的强度减弱,通过直接测量反射光的强度来测定的方法则称为反射法。

  若利用两束不同波长的单色光λS和 λR交替照射在同一位置上,测定其吸收值差△A来计算样品含量的方法称为双波长测定法。

 (二)光源的选择 

 A 可见光: 薄层展开后的斑点本身有颜色,或喷以显色剂使斑点显色,斑点的吸收曲线在可见光区。以钨灯为光源。

  B.紫外光: 薄层斑点中的物质对紫外光有吸收,用紫外光扫描。这样可不经显色,避免了显色引起的误差,方法简便,灵敏度高。但只适用于反射法。

  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斑点在薄层上的 λmax与其在溶液中的可能不同。以氘灯为光源。

  C.荧光: 利用在紫外光下物质被激发产生荧光强弱来测定化合物含量。一般以高压汞灯或氙灯为光源。

  13. 新技术介绍:高压高效平板色谱

 OPLC结合了TLC和HPLC 的优点,其创新在于用平板柱代替了HPLC色谱柱。应用过程中既能分析又能够样品制备,可以让多个样品在高压和恒定流速的多元配比展开剂情况下快速展开,保证了极高的板效率,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在任意时间内可中断展开过程,观察展开效果,不影响进一步展开。OPLC平板柱上物质在高压密闭环境下线性展开,分离物质不会出现不规则扩散,并且不受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第五章 气相色谱分析

 1.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气相色谱的过程是将要分离的样品(组分)由一种惰性气体(载气)携带通过层析柱(色谱柱),样品中的混合组分在载气和固定液之间分配,固定液根据样品的分配系数,有选择地对它们加以阻滞,直到它们在载气中形成分离的谱带为止,这些谱带随载气流出色谱柱,并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检测器将载气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讯号,作为时间函数,由记录仪以峰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为色谱图。

  2. 为了评价柱效和选择操作条件,气相色谱有两个基本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速率理论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充物粒度、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和固定相的液膜厚度对柱效能、峰宽的影响,为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3. 操作温度的确定

 (1)柱温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沸点、固定液的配比、进样量和检测器的灵敏度来综合考虑。

  气相色谱的操作温度较宽,可以是196~450℃。

  但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固定液的最低和最高使用温度。最高操作温度应比所选择的固定液的沸点大约低150~200℃。比其规定的最高使用温度低50~100℃。

  (2)分配系数同柱温的关系很大,一般情况下,使用较低的柱温能改善分离。

  柱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柱温。

  柱温与沸点之间的关系见书。

  4.GC 检测器类型:  热导检测器 (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检测器

  样品类型                 

  灵敏度范围  

  FID

 碳氢化合物

 10-100 pg

 TCD

 除载气外的其他所有物质

 5- 100 ng

 ECD 

 有机卤化物、氯化溶剂、农残

 0.05-1 pg

 NPD

 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

 0.1-10 pg

       

  对检测器的总的要求是,不同类型的样品,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和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它都能够达到响应快、灵敏度高、敏感性小、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的目的。以此作为检测器质量的指标。

 5.热导检测器 (TCD) ;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TCD 是一个非破坏性的浓度型检测器。

  FID 是一个破坏性、质量型检测器。火焰中生成大量碳正离子,被收集计算后形成检测器信号。

  对FID没有响应的物质: 稀有气体,氮的氧化物,卤化硅,H2O,杂环化合物

 第六章:高效液相色谱

 1.流动相应该:

  HPLC 级

 过滤 (最大0.45 um, 0.2 um最好)

 脱气,尤其在低流速时

 相溶

 2.溶剂过滤:

 不干净的溶剂或在溶剂瓶中长菌的溶剂会阻塞溶剂过滤器,降低泵的操作性能。遵从下列建议可以提高性能,延长溶剂过滤器的寿命:

  使用无菌溶剂瓶避免溶剂长菌。

  用滤膜过滤溶剂去除微生物。

  每两天更换或过滤溶剂。

  避免溶剂瓶直接日照。

  3.正确的进样方式

 1)进样量:要么小于定量环体积的一半,要么满刻度进样(需要推进3~5倍量进样环体积的样品,这样进样才准确。)

 2)进样动作:在Load状态推针,动作要平缓,以防样品冲出,进样后先切换到Inject状态,再拔针,以防倒吸而产生气泡。

  3)清洗:在Inject状态下清洗。

  4)废液管的出口末端应与进样口水平,以防样品倒流或产生虹吸。

  4.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

 是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光学多通道的检测器,在晶体硅上紧密排列一系列的光电二极管,二极管越多分辨率越高。一般是一个二极管对应的接受光谱上一个纳米谱带宽的单色光。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复光通过流动池时,被组分选择性的吸收,再进入单色器,照射在二极管阵列装置上,使每个纳米波长的光强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强度,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从而获得三维光谱—色谱图。吸收光谱用于组分的定性,色谱峰用于定量,在中药成分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5.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vaporative light-scatter detector , ELSD)是90年代的通用型检测器,对各种物质几乎同时响应,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粒子的数量不变,光散射强度正比于由溶质决定的粒子的大小而进行测量的。这就是:样品结构不需要具备紫外发色团和合适的折射率,对梯度洗脱和流动相系统温度变化不敏感;对各种物质的响应因子很近;在一次的分析中可以同时检测主要成分和杂质等。

  其工作原理是:将色谱柱流出液引入雾化器与通入的气体混合形成均匀的微小液滴,经过加热的漂移管,蒸发除去流动相,而样品组分形成气溶胶,然后进入检测器。用强光或激光照射气溶胶,产生光散射,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散射光。但是,其灵敏度比较低,尤其低于有紫外吸收的组分;此外,流动相必须是挥发性的,不能含有缓冲盐类。 

 6.分离度 反映的是相邻两个峰的分开程度,应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太小,两个峰未彻底分离,太大分离时间过长,R=1.5可以得到基线分离

 7.如何提高分离度:

  1)通过下述方法增加保留时间:

  选择合适的分离参数;增加固定相浓度;增加色谱柱长度

 2)通过下述方法降低谱带宽度:

  使用均一的载体; 仔细填充柱子; 选择粒度小的载体;

 优化流速;       减小进样量;   降低系统死体积;

 降低输出回路响应时间

 8. 超临界流体色谱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

 以超临界流体做流动相是依靠流动相的溶剂化能力来进行分离、分析的色谱过程,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超临界流体是物质在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的一种状态,它具有气体和液体的某些性质,具有气体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间较高的扩散系数等特征,SFC是GC和LC的补充, SFC可以解决气液色谱分析的难题,它可以分析气相色谱难汽化的不挥发性样品,同时具有比高效液相色谱更高的效率,分析时间更短。

  超临界流体色谱兼有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特点。它既可分析气相色谱不适应的高沸点、低挥发性样品,又比高效液相色谱有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条件。操作温度主要决定于所选用的流体,常用的有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超临界流体容易控制和调节,在进入检测器前可以转化为气体、液体或保持其超临界流体状态,因此可与现有任何液相或气相的检测器相连接,能与多种类型检测器相匹配,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分类能力,在定性、定量方面有较大的选择范围。还可以用多种梯度技术来优化色谱条件。并且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易达到更高的柱效率。

  9.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毛细管电泳的突出优势可概括为三高二少,即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进样少、溶剂用量少等。

  1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常用质量分析器

 四极质谱仪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Q)

  三级串联四极质谱仪(triple-stag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TQMS,QQQ)

  飞行时间质谱仪 (time-of-flight mass sectrometer, TOF MS)

  离子阱质谱仪(ion trap mass spectgrometer, IT MS)

 第八章 体内中药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1.体内中药分析测定是指药物(中药及其制剂)吸收进入体内大循环的相对数量、出现的相对速率和代谢物的测定。

  体内药物测定才能真正反映药物的被利用情况,通常也称为体内生物利用度测定。

  体内生物利用度测定方法是在受试者用药后定时测定其体液(血、尿、唾液等)中的药物浓度或药理效应的强度。

  2. 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分类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有血药浓度法、尿药数据法和药理效应法等,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测定药物的分析方法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3.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分析方法 

  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可能存在干扰,要求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高、精密、灵敏。样品中测定的是原型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常用色谱法测定,所测物质与代谢产物及内源性物质的分离度要达到要求。

  (1)专属性(specificity):方法的特异性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代谢产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产物不干扰样品的分析。

  (2)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应覆盖待测样品的全部浓度范围,用5-8个浓度制备,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的测定均要达到要求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3)准确性(accuracy):准确性是指测得的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准确性用回收率表示,一般在70-115%范围内。考察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应在空白生物样品中加入已知量药物,使成高、中、低三个浓度,每个浓度重复5次测定。

  (4)精密度(precision):方法精密度用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考察精密度至少选择三个浓度进行,最低浓度选择在定量检测限附近,最高浓度选择在标准曲线的上限附近,每个浓度重复5个样品。RSD应小于15%,在定量检测限附近可放宽至20%。

  (5)灵敏度(sensitivity):检测灵敏度可通过比较已知低浓度被测试药物样品与空白样品的测定信号,确定可被检测的最低浓度。在检验最低浓度的信号与空白样品的信噪比为3:1或2:1时定为检测灵敏度。

  (6)定量检测限(limit of quantitaion):表示可检测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最低药物浓度。它应该至少能测定3-5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l/10-l/20的Cmax浓度。

  (7)样品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测定样品经常需贮存待测,因此需要考察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等贮存条件与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

  4、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 

  (一)中药成分的肠内菌生物转化

  从肠内菌对中药成分结构进行生物转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可将肠内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叙述如下:

  1)水解反应 2)氧化反应 3)还原反应4)异构化反应

 5)含氧化合物向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二)中药成分的肝脏代谢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称为药物代谢的第一相(phase I )反应;结合反应称为药物代谢的第二相(phase II) 反应。药物的结合反应是指具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的药物与作为生物体成分的糖、硫酸盐、氨基酸等结合;而不具有这些官能团的药物需经氧化、还原、水解等转化产生这些官能团,随后与生物体成分结合排出体外。

  1)药物代谢的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药物代谢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反应。大部分氧化反应是由肝脏微粒体单加氧酶末端酶系细胞色素P450催化。  

  4)药物代谢的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的结合反应就是药物经过第一相的氧化、还原、水解等生物转化,代谢物进入第二相与生物内源性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磷酸盐、甘氨酸或其它氨基酸、硫氰酸盐结合或乙酰化、甲基化等,生成水溶性的、无药理作用的产物,从尿液或胆汁排泄。

  5. 药物代谢作为特殊条件下的有机化学反应,有一定的特点,归纳如下:(略,P257)

 (1)氧化反应为主 (2)反应底物种类多(3)代谢物水溶性增加(4)药物转化的多样性(5)药物代谢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6.生物体内检测样品的选择

  (1)血液:采血部位因动物不同而异,兔常取耳静脉血,狗宜取胰静脉血,取血量为1-2ml。必要时可用人体做实验,注意试验前一,二周内受试者不用任何药物与饮酒,尤其不得服用诱导或抑制酶作用的药物。

      血浆和血清是最常采用的血样,一般不用全血。在全血中加入肝素或其他抗凝剂,离心后得到血浆。而血浆除去纤维蛋白后得到血清,血浆分离后应尽快进行分析,一般不超过24小时,分离放置冰箱中冰冻保存。

 血样取后,要经过提取、净化分离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测定。

  净化分离时首先要除去蛋白质。除去蛋白质的方法有:

  A.加有机溶剂或中性盐使蛋白质脱水沉淀;

 B.利用酸性沉淀或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沉淀;

 C.加热使蛋白质变性或用超滤、透析方法除去蛋白质。葡萄糖凝胶(Sephadax系列)在分离生物制品时极为常用,可分为亲水型、疏水型和离子交换型。

 (2)尿液

   1) 尿样取后多采用冰箱冷藏,或室温效应,但要加入防腐剂(甲苯、氯仿等)以抑制细菌生长。

    2)样品制备时,也要注意除去蛋白质。

    3)由于尿液中的待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常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酯类结合或缀合,可用水解方法进行处理,水解方法有酸水解或酶水解。酸水解通常使用无机酸,如盐酸等,酶水解可用β-葡萄糖醛酸酶或芳基硫酸酯酶等。

  7.采用体内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适的体内微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应满足如下要求:

  (1)灵敏度高,能检出微量或痕量的中药有效成分。

  (2)专属性强,能排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产物及机体内源性物质的干扰。

  (3)准确度高,精密度高。

  (4)能够快速、准确地报告测**果。

  (5)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第九章  生物碱分析

 1.生物碱类型

 异喹啉衍生物类: 黄连、罂粟、吐根、 锡生藤、延胡索、防已、石蒜

  吲哚衍生物类:

 番木鳖、毒扁豆、 麦角、萝芙木

 莨菪烷衍生物类:古柯、颠茄、洋金花       

 2.酸碱性

 胺类碱性的强弱与取代氢的烃基种类和数量有关:

 1)在氨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脂肪烃基取代后,因为脂肪烃基是斥电子基,所以取代后使氮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电负性增强,吸引质子能力加大,碱性也就加强了,其强度:

               叔胺 > 仲胺 > 伯胺 > 氨

  2)季胺碱由于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碱性更强

 3)N原子以酰胺形式存在时,碱性几乎消失  

 3.溶解度

 游离生物碱极性较小;能溶于乙醇、氯仿、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溶或难溶于水。

       生物碱的盐类多极性较大,尤其是无机酸盐和小分子有机酸盐多易离子化,生成带正电荷的生物碱阳离子,不溶或难溶于苯、氯仿、乙醚等。

       生物碱和其盐类的性质在这一点是相反的。这种性质可以用于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精制。

  生物碱的无机酸盐虽易溶于水,但溶解度的大小有区别。一般以含氧酸,如硫酸、磷酸等的盐,水溶度较大。少数化合物的盐酸盐、氢碘酸盐则难溶于水(如盐酸小檗碱)。

 4.常用的生物碱试剂有:

  碘-碘化钾(Wagner试剂)、碘化铋钾(Dragendorff试剂)、碘化汞钾(Mayer试剂)、硅钨酸(Bertrand试剂)等。   

  5.生物碱试样的提取

  生物碱大都能溶于氯仿、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除季胺碱和一些分子量较低或含极性基团较多的生物碱外,一般均不溶或难溶于水,而生物碱与酸结合成盐时则易溶于水和醇。基于这种特性,可用不同的溶剂将生物碱从中药中提出。

  6.生物碱试样的精制 

  1)萃取法  是利用游离生物碱及其盐的溶解度的差别而达到精制目的。

  2)色谱法

 3)离子对方法

 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该法操作简单、快速、萃取效果可与索氏提取法相媲美,样品可提取完全,而且萃取液不经过滤就可直接进样分析,对不稳定成分的测定更显其优越性。

  7.化学与薄层色谱定性分析 

  (一)化学定性分析

 1)沉淀反应:

 中药样品细粉用水或稀酸溶液温浸,滤液滴加下列沉淀试剂,应有3种以上试剂显阳性反应。

  氨基酸和蛋白质在此条件下常有干扰,必要时通过薄层分离或将滤液碱化后,氯仿或乙醚提取,提取物溶于稀酸溶液进一步实验,应显阳性反应。

 2)常用的沉淀试剂

 (1)碘化汞钾试剂(Mayer),生成白色或黄色沉淀。

  (2)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生成橙色沉淀。

  (3)碘-碘化钾试剂(Wagner),生成褐色至暗褐色沉淀。

    (4)磷钼酸试剂(Sonnenschein),酸性溶液中生成白色或黄色沉淀,加入氨水变成蓝色。

  (5)苦味酸试剂(Mager),微酸性溶液中生成黄色沉淀。

  (6)雷氏铵盐试剂(Ammonium reineckate),酸性溶液和稀醇液中生成红色无定性沉淀。

  (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

  1)常用的生物碱展开系统:

  (1)甲苯-乙酸乙酯-二乙胺(7:2:1):适用于多种生药中生物碱的分离,初筛用

 (2)乙酸乙酯-甲酸-水(100:13.5:10):适用于水溶性生物碱

 (3)氯仿-二乙胺(9:1)、氯仿-甲醇(9:1,氨蒸气饱和)、氯仿-甲醇-氨水(5:0.6:6d):适用于叔胺碱

 (4)正丁醇-冰醋酸-水(7:1:2):适用于季胺碱

 2)吸附剂 

  吸附剂本身的酸碱性可影响生物碱的分离。

  硅胶本身略带酸性,对生物碱的吸附力较强,用中性溶剂展开时Rf值很小,有时斑点出现拖尾,若用碱性展开剂.则可得到集中的斑点,因此,用硅胶为吸附剂分离生物碱时,可在中性展开剂中加入少量碱如二乙胺或氢氧化铵等。

 可在涂铺硅胶薄层时用稀碱溶液使成碱性硅胶薄层,用中性展开剂分离生物碱。

  碱性氧化铝因本身带碱性,故用中性展开剂即可使生物碱很好的分离。

  3)显色剂

  碘化铋钾试剂是最通用的生物碱显色剂,但它与植物中一些非生物碱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某些苷、糖、嘌呤、甲基化胺、鞣质及铵盐等特别是具有共轭羰基(酮或酸)或内酯的非含氮物质如香豆素、黄酮、查耳酮、强心苷产生正反应而被误认为生物碱,干扰检出。这些产生假阳性反应的杂质须用净化生物碱的方法而除去。 

  8. 生物碱定量分析

  一.比色法

  (一)酸性染料比色法

 本法测定的主要条件:

  (1)介质的pH。最为关键

 (2)酸性染料的种类

 (3)有机溶剂的选择

 二.薄层色谱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1)离子交换 HPLC

 (2)反相HPLC   

 改善分离效果方法:

  1) 采用封端的固定相(游离硅醇基越少越好)

 2)使用碱性的流动相: 为了减少生物碱在反相固定相上的拖尾,可以使用碱性流动相,但是,化学键合相的稳定性又限制了流动相的pH值不能超过8。

  为了克服HPLC拖尾现象,通常在流动相中加入碱,又称离子抑制剂。生物碱的HPLC分析中,碳酸铵、醋酸钠、磷酸钠均是常用的离子抑制剂。离子对反相色谱在生物碱的分离方面的应用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它允许生物碱的分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于是就避免了碱性化合物在酸性硅醇基上的化学吸附问题。

       于流动相中加入低浓度的长链铵可使所分析的碱性化合物的色谱峰变得完美。

   3) 在流动相中加入缓冲液也能改善分离效果,如磷酸盐缓冲液、醋酸盐缓冲液等。

  (3)离子对HPLC

 (4)正相色谱 

  因为硅胶上弱酸性的硅醇基的存在,为了避免化学吸附所造成的拖尾,常常在溶剂中加入碱性改善剂如氨、二乙胺、三乙胺,类似于TLC分析系统,但是在碱性条件下硅胶G的稳定性较差,硅胶G的溶解速度与碱性改善剂及有机溶剂的性质有关。这样就限制了硅胶G作固定相的HPLC在分析生物碱方面的应用。对某些溶剂系统而言,柱寿命极短,甚至只有几天。

 9.含生物碱常用中药分析 

  一. 黄连的质量分析 (P306)

 三.延胡索的质量分析 (P310) 

    

  第十章  皂苷分析

 1.甾体皂苷的结构特征及分布 

  1)甾体皂苷元多数无共轭系统,因此在近紫外区无明显吸收峰,但与浓硫酸作用后,则在220-600nm范围内出现最大吸收峰,可以作为甾体皂苷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

  2)甾体皂苷类成分大部分集中在单子叶植物的百合科、薯蓣科、龙舌兰科、延龄草科、菝契科(后二科在有的分类系统中也归于广义的百合科中);双子叶植物仅少数种属中有分布。

  含有甾体皂苷的常用中药有穿山龙、绵萆薢、粉萆薢、重楼、土茯苓、知母、麦冬、天冬等。

  2.三萜皂苷在植物界有较广泛的分布

 其中在双子叶植物分布较为普遍,含三萜皂苷植物较多的科有五加科、伞形科、夹竹桃科、萝藦科、菊科、石竹科、葫芦科、大戟科、豆科、桃金娘科、远志科、毛茛科、蔷薇科、茜草科等;

 许多常用的中药含有三萜皂苷,如人参、三七、甘草、地榆、款冬花、酸枣仁、紫菀、桔梗、柴胡、远志、黄芪、威灵仙、商陆、白头翁等。

 3.常用的皂苷显色反应  P319

 (1)醋酐- 硫酸反应(Libermann-Burchard反应)

 (2)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

 (3)氯仿- 浓硫酸反应(Salkowski反应)   

 (4)冰醋酸一乙酰氯反应(Tschugaefb反应)

 (5)五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反应)

 (6)与苯肼反应

 (7)芳香醛-硫酸或高氯酸反应

 4.皂苷定性分析 

  一、化学定性分析

 (一)显色反应

  皂苷类化合物常见的显色反应有:醋酐- 硫酸反应、三氯醋酸反应、氯仿- 浓硫酸反应、冰醋酸- 乙酰氯反应、苯肼反应、芳香醛- 硫酸或高氯酸反应等。

  (二)泡沫反应 

 取含皂苷类成分中药粉末1g,加水10m1,煮沸10min后过滤,将滤液于试管内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min以上)即为阳性反应。

  5.皂苷定量分析 

  一.薄层色谱法 

  (一)薄层条件 

 1.吸附剂

 皂苷进行薄层色谱分析所用的吸附剂主要有硅胶和氧化铝,有时为了分离的需要加入一定的硝酸银。

  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或氧化铝)薄层,对具有相似极性、但在分子中带有不同数目的双键或双键位置不同的化合物能够开。

 2.展开剂 

 皂苷的极性较大,一般用分配薄层效果较好,亲水性强的皂苷一般要求硅胶的吸附活性较弱一些,展开剂的极性要大些,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溶剂系统有:氯仿- 甲醇- 水(65:35:10,下层)、正丁醇- 醋酸- 水(4:1:5,上层)等

 3.显色剂 

 薄层色谱时,皂苷常用的显色剂有三氯醋酸、氯磺酸- 醋酸、浓硫酸或50%及20%硫酸、三氯化锑、磷钼酸、浓硫酸- 醋酸酐、碘蒸气等。这些显色剂在应用上各有优缺点

 (1)25%磷钼酸乙醇溶液

 (2)硫酸- 甲醇(1:1)

 (3)氯磺酸- 醋酸(1:2)溶液

 (4)碘蒸气 

 二.比色法 

  皂苷类成分如加入适当的显色剂,使其呈色,可在可见光区进行测定,这种测定方法是测定样品中总皂苷或总皂苷元的含量。

  皂苷类成分显色反应的专属性一般较差,但反应比较灵敏,方法简便,易行。

  所用显色剂多为强氧化性的强酸试剂,皂苷与这些强酸试剂发生氧化、脱水、脱羧、缩合等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具多烯键结构的缩合物而显色。

  常用的显色剂有浓硫酸,高氯酸、醋酐- 硫酸、芳香醛- 硫酸等。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现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的应用使得皂苷类成分的分析更为便利。ELSD是一种通用型检测器,流动相由热气流使之热气化喷雾,再进入加热管,溶剂在此挥发。所得分析检测的物质颗粒通过一狭窄光束散射光,由光电倍增管收集。ELSD的响应取决于被分析物质颗粒的数量和大小。由于ELSD仅对不挥发被分析物质产生响应,即使是在梯度洗脱时也能提供平稳的基线。

  6.含皂苷常用中药分析 

  一.人参的质量分析 P333

 二.甘草的质量分析 P336

 三.黄芪的质量分析 P338

 四.重楼的质量分析 P340

 第十一章 黄酮分析

 1.结构类型与分布 

  1)黄酮类成分的基本母核可以认为是2-苯基色原酮

 凡具C6-C3-C6结构的成分被广义称为黄酮类成分

 2)黄酮类成分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  P344

 2. 颜色

 黄酮类成分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的数目及取代基位置有关。

  色原酮是无色的,当吡酮环上第2位引入苯基后,就形成了色原酮与芳香环共轭的体系,构成了生色团的基本结构,所以大多数黄酮类成分呈黄色。

  黄酮类成分的颜色随共轭体系的增加及助色团(-OH、OCH3等)的数量的增多而加深。

  黄酮、黄酮醇、查耳酮、橙酮显典型的黄色。

  醇羟基的数目和结合位置对显色有较大的影响。

  1)-OH数目越多,显色越深。

  2)在色原酮的苯环(A环)上的-OH(如5,7位);对显色影响小

 3)而位于B环上的-OH(3`,4`位),对显色影响大,显深黄色;

 4)3位-OH(黄酮醇)能使黄酮呈灰黄色;

 5)C2 ,C3为单键时,A,B环不再是共轭体系(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呈无色。而异黄酮因共轭较少,而呈微黄色或无色。

  6)花青素及其苷的颜色,因pH而异。一般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pH8左右呈紫色;碱性条件(pH11以上)呈蓝色。

  3. 酸碱性

 (1)1位的氧原子具有未共用电子对而呈弱碱性,能与强酸成盐。

  (2)分子中大多具酚羟基,因此具有弱酸性,可以与强碱形成水溶性的盐,这一性质常被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4.显色反应  

 1)与金属离子的络合

 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为黄色,并有荧光。

  锆盐:多用2%二氯氧化锆甲醇液,生成黄色的络合物

 铅盐:常用1%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生成黄-红色沉淀

 镁盐:常用醋酸镁甲醇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而黄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橙黄--褐色

 2)还原反应 

  (1)盐酸- 镁粉反应      检查黄酮、黄酮醇及其二氢化合物

 (2)盐酸- 锌粉反应      检查二氢黄酮醇

 (3)钠汞齐反应           检查黄酮

 (4)四氢硼钠(钾)反应    检查二氢黄酮醇

 3)其它显色反应 

  (1)酚羟基显色反应(2)碱性溶剂反应

 (3)与浓硫酸反应  (4)与硼酸反应

 5.紫外吸收  黄酮类成分有两个比较强的吸收峰:

  第1吸收峰位于300-400nm,称为Ⅰ带,它是由于B环的桂皮酰基所引起的。

  第2吸收峰位于240-285nm,称之为Ⅱ带,它是由于A环的苯甲酰基所引起的。 

 不同类型黄酮的最大吸收(nm)

 1)黄酮,     I带:304-350,II带:250-270

 2)黄酮醇,   I :358-385,  II :250-270

 3)二氢黄酮,I:310-330(吸收弱)II   :275-290

 4)异黄酮,  I:无吸收,   II:250-270

 5)查耳酮,  I:360-390 II:240-260(吸收弱)

 6.位移问题及位移试剂:

  一些常用的位移试剂如三氯化铝、醋酸钠、甲醇钠、硼酸-硼酸钠可使黄酮类成分的最大吸收的选择性与灵敏度有所提高,而且还可以消除杂质的干扰,有利于含量测定。 

 7.黄酮定性分析 

  一、化学定性分析

 1.盐酸- 镁粉反应

 (1)槐花的鉴别   取槐花粉末0.1g,加乙醇10ml,加热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2-3滴,即显樱红色。

 2.四氢硼钾反应

 3. 三氯化铝反应

 野菊花的鉴别:取野菊花粉末3g,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下(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二、色谱定性分析 

 黄酮类成分的薄层定性,一般采用吸附薄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与聚酰胺,也有用纤维素、硅酸镁、氧化镁。

  硅胶薄层分离弱极性化合物较好;

 聚酰胺薄层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较好;

 纤维素薄层则适合于分离多糖苷混合物;

 1.硅胶薄层  常用的溶剂系统有:

  (1)甲苯- 甲酸乙酯- 甲酸(5:4:1) ---分离黄酮苷元

 (3)氯仿- 甲醇(8.5:1.5)-- 分离黄酮苷

 用硅胶分离黄酮成分遵循正相色谱规律,化合物极性越强,所需溶剂的极性越大。其Rf值顺序如下:

  RCH3 > RH > ROCH3 > R-O-糖 > ROH 

 2. 聚酰胺薄层  常用溶剂有:

  (1)甲醇- 水(8:2)

 (2)苯- 丁酮- 甲醇(60:20:20)-- 分离黄酮苷元

 8. 黄酮定量分析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2)反相色谱

 A.多用于分离-OH多的黄酮苷或苷元。  

  B.烷基键合相是常用固定相,分离效果好。常用C8(辛烷基)及C18(十八烷基)键合相。

  C.由于黄酮分子中-OH的存在,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酸,能使峰形变的更为尖锐。流动相多以乙腈- 水、甲醇- 水等组成的系统较好,还有甲醇-水-醋酸(或磷酸缓冲液)。

  9.含黄酮常用中药分析 

  黄芩的质量分析

 葛根的质量分析

 第十二章 醌类分析

 1.醌类化合物有四种结构类型:

  (1)萘醌(含于紫草中);(2)菲醌(丹参中含有大量的菲醌类衍生物,如丹参酮、隐丹参酮等)。(3)苯醌。(4)蒽醌。

 2.分布情况

 中药中含蒽醌成分在蓼科植物中最多,如大黄、虎杖、朱砂莲和何首乌等;茜草科的茜草,百合科的芦荟,鼠李植物中含有多种蒽醌类化合物,有170种。

  3.药理活性:

 A. 泻下作用

 (1)蒽醌苷的致泻作用 > 苷元

 (2)分子中含羧基的蒽苷 > 不含羧基的蒽苷

 (3)二蒽酮苷(番泻苷A-D)和二蒽酚类(还原型)> 蒽醌苷(氧化型)

 B. 抑菌作用:苷元强于苷

 C. 其它作用:抗癌作用(大黄素、大黄酸等)

 抗抑郁作用(金丝桃素- 中位萘骈二蒽酮,贯叶连翘)

 4.酸性  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因都含酚羟基所以具一定酸性,能与不同的碱形成类盐物,所以在碱性溶液中比在中性的有机溶媒中溶解度大得多。

  1) 带羧基的酸性 > 不带羧基的

 2) β-羟基酸性 > α -羟基酸性

  3) 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蒽衍生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COOH > 2个以上β-酚羟基 > 1个β-酚羟基 >2个以上α-酚羟基>1个α-酚羟基

 (溶于NaHCO3溶液)(溶于 Na2CO3) (溶于1% NaOH)(溶于 5%NaOH溶液)

  5.显色反应 

  1与碱反应

 蒽醌类成分遇碱显红色或紫红色,称Borntrager’s反应。蒽酮、蒽酚、二蒽酮类必须被氧化成蒽醌后才会呈阳性反应。

    由于游离蒽醌羟基的位置不同,产生的颜色不同(见书370).

 通用显色剂有:1)氨气 2)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3)3-5%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与碱反应的稳定性较差,注意事项:

  (1)产物的颜色对光、对氧不稳定,日光下放置15min,吸收度可以下降50%。因此要求避光保存(1h内稳定);

 若用NaOH+氨水的混合溶液,稳定性可以保存2h。

  (2)干扰较多。

  2 醋酸镁反应的优点:

 (1)醋酸镁试剂是用甲醇为溶剂,反应生成物在甲醇中溶解良好,而Borntrager’s反应常含有不溶性颗粒。

  (2)醋酸镁反应所呈现颜色稳定,于日光下至少能维持45min而未见明显变化。

  (3)反应灵敏度较高。

  醋酸镁反应中一般所用试剂的浓度为0.5%醋酸镁的甲醇溶液。

  3.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

 羟基蒽酮类尤其是1,8-二羟基蒽酮衍生物,当9或10位未取代时,能与0.1%的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的吡啶溶液反应而呈色。

  此反应不但可用于蒽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查,而且还可用于含量测定。该反应不受蒽醌类、黄酮类、香豆素、糖类及酚类成分的干扰。

  6. 蒽醌定性分析

  1.碱液试验

 中药提取物或升华物加氢氧化钠或氨水试液显橙红色、红色至蓝色,如大黄、决明子、茜草等。

  决明子的鉴别 P371        。

  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  

  2.分析实例 

 样品的甲醇或乙醇提取物(总蒽醌),或将提取物水解后,用氯仿或乙醚提取苷元进行薄层色谱。显色方法可喷氢氧化钾溶液,氨气熏或紫外灯下观察荧光。

  7. 蒽醌定量分析

  1.比色法   

 该方法是依据蒽醌类成分与碱液、醋酸镁试液生成红色,于500-550nm处有最大吸收,进行比色法测定。

  例2: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测定

  3.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黄中氧化型蒽醌苷元(A)及苷(C)、还原型蒽醌苷元(B)及苷(D)的测定

   HPLC测定流程图

 8.含蒽醌常用中药分析

  一.   大黄的质量分析P385

 9.萘醌、菲醌分析

   一. 紫草的质量分析 P389

 二.丹参的质量分析 P392

 第十三章 香豆素分析

 1.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有白芷、秦皮、独活、前胡、阿魏、当归、补骨脂、茵陈蒿、川芎、防风、蛇床子等。

 2.理化性质 

  1.通性 

   多具芳香气,能随水蒸气挥发或升华。

  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可溶于石油醚、苯、乙醚、氯仿或乙醇等溶剂中,在定量测定时,多用氯仿和乙醇来提取。                                                                

  2.与碱的作用

  香豆素具有α、β不饱和δ内酯的结构,在稀碱溶液中可渐渐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但它不稳定,一经酸化.又可复原。

  利用这种性质来处理复杂的植物提取物,可使香豆素类和中性、酸性、酚性的其它成分分离开。

 3.显色反应 

 (1)异羟基肟酸铁反应:

  因香豆素具有内酯环,所以能与异羟基肟酸铁反应,产生紫红色,可被用来鉴别和比色测定,其反应如下:

  (2)酚类试剂反应:

  因该类化合物多具酚羟基,能和常规酚类试剂反应,如三氯化铁、硝酸银的氨溶液、三氯化铁- 铁氰化钾。

  如果香豆素化合物的C6位上(即酚羟基的对位)没有取代基,则能和 Emerson试剂反应显橙-红色;与Gibbs试剂反应显蓝色。

  Emerson反应是将香豆素类化合物溶于碱性溶液中,加入2% 4- 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数滴及8%铁氰化钾溶液2-3滴即可显色

 4.荧光与紫外吸收 

 (1)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显蓝色荧光,不但作为定性鉴别,而且作为定量测定依据。

  (2)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有强的荧光,不难辨认;呋喃香豆素较弱,但也能在紫外光下显示蓝、紫、棕、绿、黄等色。必要时可喷10% KOH醇液,或20% SbCl3氯仿液以显色。

  (3)香豆素类化合物羟基和芳环形成的共轭体系具较强的紫外特征吸收,不同的香豆素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光谱特性,对该类成分的分析具重要意义。

  3. 香豆素定性分析 

  一.化学定性分析

 1.荧光反应 (2)前胡的鉴别

  取前胡粉末1g,加乙醚10ml,浸渍2h后,取乙醚液2 滴,分别点于两张小滤纸片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天蓝色荧光。然后滴加15%氢氧化钠溶液数滴,2 min后荧光消失。将一张滤纸片避光保存,另一张滤纸片曝光,约3h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曝光者天蓝色荧光加强,避光者不显荧光。

 四.其它定量分析方法 

 (一)比色法

 (1)该方法基于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内酯环官能团和苯环上的羟基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显色剂反应产生颜色来进行比色的方法。如异羟肟酸铁、4- 氨基安替比林或氨基比林、三氯化铁、三氯化铁- 铁氰化钾、磷钼酸、磷钨酸。

  (2)如果酚羟基的对位或邻位未被取代,在碱性溶液中则能和重氮化的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紫色或红色。

  (3)若香豆素衍生物C6位上没有取代基,则能与Gibbs试剂反应生成蓝色。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1.应用原理 :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般表现为λmin244士4nm;λmax275士4nm;λmin300士5nm;λmax315士8nm。

  4.含香豆素常用中药分析 

  秦皮的质量分析 P406

 第十四章  挥发油分析

 1.挥发油类成分的分布 

  挥发油(volatile oils),是存在于植物体中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它们在常温下能挥发,大部分具有香气。

  n    同一品种植物因生长环境或采收季节不同,挥发油的含量和品质均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n全草类药材一般以开花前期或含苞待放之时含油量最高。如薄荷、

   荆芥、紫苏等;

 n而根和根茎类药材则以秋天成熟后,挥发油含量高。如当归、白 术、苍术。

  n挥发油中所含的化学成分都比较复杂,一种中药挥发油常含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但其中往往以某种或某数种成分占较大的量。

 n挥发油类成分在植物界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蕾、茎叶及根茎中,如植物的腺毛、腺鳞、油管、油室、油腔、油细胞、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

  2.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蒸馏法:如共水蒸馏法和水蒸气蒸馏法。

  2)浸取法:对不宜用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原料,可以直接利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常用的方法有油脂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3)冷压法:适用于新鲜原料,如桔、柑、柠檬果皮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可经撕裂,捣碎冷压后静置分层,或用离心机分出油分,即得粗品。

  3.挥发油鉴定

 官能基团的鉴定

 n1)酚类:加三氯化铁试剂,呈兰色、蓝紫色、或绿色;

 n2)羰基化合物:银镜反应、苯肼及苯肼衍生物、氨基脲、羟胺等反应;

 n3)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化合物:溴的氯仿溶液,红色褪去表示油中含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产生兰色、紫色或绿色反应,则表明含薁类化合物。

  n4)内酯类化合物:加入亚硝酸铁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表明油中含有内酯类化合物。

  4.挥发油定量分析

 挥发油的定性分析常用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对照,也有用加大峰面积的方法作为对已知化合物的定性鉴别。

  n定量分析则因为挥发油化学成分多,而且经常是若干化合物沸点很接近,或者是同分异构体,同时有些成分又是未知的,因此不易使用内标法、外标法。

  n通常是用归一法。

  n如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含量高,分离度好,也可使用内标法或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n气- 质联用方法在挥发油研究中已日趋普遍。

  二.薄层色谱法 

 (一)应用特点与概况

 1.薄层色谱的条件的选择

 挥发油薄层色谱的条件主要是根据其极性大小加以分离的。油中所含各类化合物的极性大小顺序:

 n  烃(萜)<醚<酯<醛、酮<醇、酚<酸

 n 挥发油的薄层色谱除硅胶、氧化铝薄层外,也可采用硝酸银薄层,因为萜类化合物可依据其双键数目和位置不同,和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难易及稳定性的差别,而得到分离,硝酸银在吸附剂中的含量以 2.5%为宜

  2.薄层显色剂 

 (1)茴香醛- 浓硫酸试剂:喷后105℃加热,挥发油中各成分显不同颜色。

  (2)异羟肟酸铁试剂:斑点显淡红色,可能是酯和内酯。

  (3)2,4- 二硝基苯肼试剂:如产生荧光斑点,则表明含醛或酮类化合物。

  (4)三氯化铁试剂:斑点显绿色或蓝色,可能是酚性化合物。 

 三.其它定量分析方法 

 (一)挥发油总量测定(蒸馏法)   

 1.测定比重在1.0以下的挥发油

 2.测定比重在1.0以上的挥发油

 5.含挥发油常用中药分析(自学)

 肉桂的质量分析

 第十五章 其它类化学成分分析

 1.常用氨基酸分析方法 

  l 薄层色谱常用的支持剂为硅胶,展开剂有正丁醇- 醋酸- 水(65:15:20);正丁醇- 甲酸- 水(75:15:10);乙醇- 氨水(4:1);正丁醇- 甲酸乙酯- 水(2:2:1)。

  l纸色谱常用的展开剂有:正丁醇- 醋酸- 乙醇- 水(4:1:1:2);甲醇- 水- 吡啶(80:20:4);正丁醇- 12%氨水- 乙醇(13:3:3);水饱和的酚。

  l可采用2种溶剂系统进行双向层析。

 l常用的氨基酸通用显色剂有:

   1)茚三酮试剂:喷后110℃加热至显色,一般氨基酸呈紫色,个别氨基酸如脯氨酸、海人草酸则显黄色。但氨气有反应,应注意避免氨气干扰。

   2)1,2- 萘醌- 4 -磺酸(Fo1in试剂):喷后室温干燥,不同氨基酸呈不同颜色。 

  2.总多糖的定量分析

  1)苯酚- 硫酸法测定

 2) 3,5- 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

 3)蒽酮- 硫酸法测定

 3.含有机酸常用中药分析 

  (一)金银花中有机酸的分析

 4.环烯醚萜类分析

  环烯醚萜苷存在于栀子、鸡矢藤、马钱子、肉苁蓉等中药中;而4-去甲基环烯醚萜甙则是地黄、玄参、车前等中药的主要成分。                                                                        

  裂环烯醚萜(secoirdoid)类成分是环烯醚萜的开环衍生物,这类成分在龙胆科植物中发现最多,尤其是在龙胆属和獐芽菜属植物中存在更为普遍。

  定性分析

  l该类成分与氨基酸共同加热可显深红色或蓝色;或于其冰醋酸溶液各加少量铜盐显蓝色;与Shear试剂(浓盐酸与苯胺1:15混合)反应显不同颜色。

  l薄层定性分析可用硅胶G、硅胶GF254薄层板,或聚酰胺薄膜。

  l显色剂有硫酸乙醇溶液、茴香醛试液、香草醛硫酸试液、对二甲

 氧基苯甲醛- 硫酸溶液。

 5.环烯醚萜苷常用中药分析 

  (一)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的分析

 (二)龙胆中裂环烯醚萜苷的分析

 6.木脂素类分析

  木脂素类化合物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分布较广,往往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

  常用中药五味子、厚朴、刺五加、细辛都含有木脂素类成分。

  7.含木脂素常用中药分析 

  (一)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分析

 (二)厚朴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分析

 8.萜类及其衍生物分析 含萜类及其衍生物常用中药分析 

 (一)白芍中单萜苷分析

 (二)木香中倍半萜内酯分析

 (三)穿心莲中二萜内酯分析 

 第十六章 动物药分析

 1. 动物药的化学成分分类

 (1)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 

 (2)生物碱类

 (3)甾类化合物

 (4)酮类、酸类成分  

 2、胆汁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的分布

 天然胆汁酸是胆烷酸的衍生物,在动物胆汁中它们通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以肽键结合成甘氨胆汁酸或牛磺胆汁酸并以钠盐形式存在。

  在高等动物胆汁中,通常发现的胆汁酸是含有24个碳原子的胆烷酸的衍生物,常见的有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α-猪去氧胆酸及石胆酸等。

  而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中发现的胆汁酸则含有27个碳原子或28个碳原子,这类胆汁酸是粪甾烷酸的羟基衍生物,而且通常是和牛磺酸相结合存在于动物胆汁中。

  3.胆汁酸的化学性质

 A.末端羧基反应

 1)成盐:游离的胆汁酸类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形成盐后则易溶于水,如胆酸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0.028%,而其钠盐为56%。

  2)还原反应:胆汁酸在乙醚中和氢化锂铝作用,或者在乙醇中与金属钠作用。羟基被还原,C24酸被还原成相应的C24醇。 

 B.环上羧基的乙酰化反应

 甾环上的羟基可按常法乙酰化,乙酰化物容易结晶,有一定的熔点,有利于胆汁酸的纯化和精制。

  C.甾环上酮基的还原反应

          除胆酸易于得到外,其它胆汁酸由于资源限度,大量制备用于临床有困难,目前一般是采用胆酸作原料来加工制备,如除去C7位上的羟基,则变为去氧胆酸;除去C12位羧基,则变为鹅去氧胆酸;除去C7,C12位上的羟基,则变为石胆酸。 

 4.胆汁酸的鉴别方法 

  (1)化学法

 1)Penkofer反应:原理是蔗糖经浓硫酸作用生成羟甲基糖醛,后者可与胆汁酸结合成紫色物质。

  2)Gregory Pascoe反应:加45%硫酸、0.3%糠醛;胆汁存在的溶液显蓝色。此方法也可用于胆酸的定量分析 

  (2)薄层色谱法

  ③ 显色剂有:30%硫酸试剂、10%磷钼酸乙醇试剂、苯甲酸试剂、茴香醛试剂、三氯化铁试剂、三氯化锑试剂、重铬酸钾饱和的80%硫酸试剂等。

 5.牛黄、熊胆、猪胆粉的来源及主要化学成分 

  1.牛黄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结石。具清心、开窍、镇惊、豁痰、息风、解毒的功效。

  牛黄中含有较多的胆汁酸,其中主要为胆酸(5%~11%)、去氧胆酸(约2%)、鹅去氧胆酸(0.6%~1.7%)及其盐类,并含7%的SMC(Smooth muscle contractor,水溶性肽类化合物,具收缩平滑肌及降低血压作用)、胆红素(bilirubin)及其钙盐盐、胆甾醇、多种氨基酸及多种无机元素。       

 天然牛黄、人工牛黄成分对比

      1)天然牛黄 :                 2)人工牛黄:

       胆红素                              胆红素

      去氧胆酸                            猪去氧胆酸

      胆酸                                 胆酸

      去氧胆酸                             胆固醇

      结合型胆甾酸盐                       磷酸三钙

      牛黄酸                                硫酸镁

      胆固醇                                硫酸亚铁

      粘蛋白                                淀粉

      氨基酸

      肽类、脂肪酸

      卵磷脂

      钙盐、无机盐

 2.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或熊Ursus arctos L. 的干燥胆。有清热、解痉、平肝、明目的功效。

  熊胆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胆汁酸,其中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占大部分,并含有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胆酸及去氧胆酸等。这些胆酸通常与牛磺酸、甘氨酸结合,并形成钠或钙盐而存在。

  熊胆的解痉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熊去氧胆酸,它也是熊胆特有的成分

 3.猪胆粉

 猪胆粉为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 dommestica Brisson. 胆汁的干燥品。有清热、润燥、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

  猪胆中亦含有多种胆汁酸类成分,主要成分为猪去氧胆酸,亦含有鹅去氧胆酸、胆酸等成分。 

  6.牛黄的定性分析 

  2) 薄层色谱法

 取本品粉末10mg,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另取胆酸、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液。

   吸取上述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 乙酸乙酯- 冰醋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 硫酸乙醇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荧光斑点。

  人工牛黄的定性鉴别:

  (1)取人工牛黄粉末适量,分为2份,1份加硫酸呈污绿色,另1份加硝酸显红色。

  (2)人工牛黄在可见光下λCHCl3max453nm处有最大吸收。

  (3)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的IR吸收光谱有明显差异。

  (4)胆红素化学反应:

   Van den Bergh反应(重氮化反应):胆红素与重氮化试剂中的对氨基苯磺酸合成偶氮染料。此偶氮染料在强酸中呈蓝紫色;pH2.0 ~ 5.5呈红色;5以上则呈绿色(500 ~ 560nm)。

  在这个反应中,首先将分子断裂,并在胆色素的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中央甲烯基(-CH2)存在才能显色(例如胆绿素就不显示这个反应。)

 7.熊胆的定性分析 

  1)化学法

 取胆仁粉末在紫外光灯下应显黄白色荧光,而不应显棕黄色荧光;另取粉末约0.2g溶于7%冰醋酸溶液20ml中,溶液不应显浅蓝色乳浊荧光(与牛、羊胆区别)。                                                                      

 2)薄层色谱法

 (1)取胆仁约100mg,加甲醇10m1,温热使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近干,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水浴水解5h,放冷,加盐酸至pH 2~3,以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至约5ml供试;另取胆酸、熊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及去氧胆酸为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异辛烷- 乙醚- 冰醋酸- 正丁醇- 水(10:5:5:3:1,上层),取出晾干,喷以30%浓硫酸,105℃干燥10min,供试品应有与熊去氧胆酸相同的斑点。

  8.麝香的质量分析  

  麝香(moschus)是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 moschiferus Linnaeus的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具有抗炎、强心、雄性激素样等作用。

  麝香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知的有:

  (1)麝香酮(muscone)

 含量约0.9%~3%,是天然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麝香的香味成分,有特异强烈的香气。对冠心病有如同硝酸甘油同样的作用。

 (二)定量分析 

      1.气相色谱法

      2.比色法

 3.高效液相色谱法

 9.蟾酥的质量分析 P481

 (一)定性分析  1.化学法

 (二)定量分析  1.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七章  矿物药分析

 1.矿物药的特点

 (1)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大多数为无机化合物;

 (2)以固态为主,具有确定的晶体结构;

 (3)岩石是同种固态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当外界条件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也随之改变。组成在新的条件下稳定的化合物。

  2.  第二节矿物药的常用理化分析方法   

 矿物药分析的一般程序是:取样- 试样分解-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其中试样的分解是将待测组分转入溶液中的重要步骤。一般要求:

  ① 试样分解必须完全;

 ② 试样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有损失;

 ③ 试样分解过程中不应引入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

  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溶解法(湿法)和熔融法(干法)两种。

  1)溶解法:最简便的分解方法,就是将试样溶解在水、酸或其他溶剂中的分解方法,通常采用水、稀酸、浓酸、混合酸的顺序进行处理。当溶解法不能将试样完全溶解时,可采用熔融法。

  2)熔融法:将试样与固体熔剂混合,然后在高温下加热至全熔或半熔,使欲测组分转变为可溶与水或酸中的化合物。熔剂可分为碱性熔剂(如碳酸钠、氢氧化钠)、酸性熔剂(如硫酸氢钾、焦硫酸钾)、氧化性熔剂(如过氧化钠、碳酸钠加硝酸钾)和还原性熔剂(碳酸钠加硫)等。可根据不同矿物药的性质加以选用。

 一.容量法

 1)配位滴定法多用于测定含钙、铝等的矿物药,有用标准溶液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直接滴定,如石膏、钟乳石、紫石英。也有加过量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用锌液回滴,如白矾。

 2)pH值的控制

 在EDTA滴定中,pH值非常重要,各种金属离子有不同的最低pH值要求,低于此pH值的配合物即不稳定。

  在一定pH值范围内各种离子间相互干扰,但我们可以利用控制pH值的方法在同一溶剂中连续滴定几种离子

 EDTA滴定常用的指示剂,在pH小于7时可用二甲基橙,pH大于7时可用铬黑T、铬黑蓝R或紫脲酸胺。  

 3)   掩蔽剂的使用

 消除各离子间的干扰,除上述控制pH的方法外,还常用掩蔽剂。掩蔽剂的使用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① 利用配位反应降低干扰离子的浓度来消除干扰的方法称为配位掩蔽法。

 ② 利用产生沉淀掩蔽的方法称为沉淀掩蔽法。

  二.重量法 

 1. 对沉淀有如下要求:  

  (1)被测组分要沉淀完全,而形成的沉淀其溶解度要很小,即沉淀剂要选择恰当,而且要过量,使产生同离子效应,促使沉淀完全,一般以超过20% ~ 50%为宜。过多时可能产生配合反应,而使沉淀溶解度加大。

 (2)沉淀要纯净,主要是避免“共沉淀”。

  其沉淀的来源是:

  ① 表面吸附,沉淀颗粒越小,表面吸附越多;

 ② 吸留,是由于沉淀速度过快,杂质包入其中;

 ③ 后沉淀,是指在放置过程中其它物质沉淀。

  为了提高沉淀的纯度,应使易吸附物质的浓度降低,反复洗涤沉淀,使沉淀的粒子加大。

 (3)要求沉淀的颗粒大,使之易于洗涤与过滤。

  2. 加大颗粒的办法有:

   ① 减少沉淀物质的浓度,即在稀溶液中,慢慢加入沉淀剂,并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浓度过大。

  ②增加沉淀过程中沉淀的溶解度,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

  ③陈化,可放一段时间。

  3.第三节  常用矿物药质量分析

  一. 朱砂的质量分析   P504

 二.雄黄的质量分析   P505

Tags: 中药   整理   重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