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信息技术用于小学语文活动课例谈】 小学语文活动课有哪些

2019-12-02 07:39:13

【内容提要】本文用“四结合”的教育研究理论、创造教育的理论、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作指导,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蓝本,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等方面,阐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以及在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问题。

【问题提出】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大多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难怪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种现象一直令教育界的很多仁人志士担忧不已。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应用到语文活动课当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关注人生,触摸时代脉搏,才能学好学活语文。我们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除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在活动中,让同学们动手动脑,愉悦其身心,发展其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造才能,那么,以上那种语文与生活脱节,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状,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摸索了一定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述以求教。

【理论依据】

1、“四结合”理论

①“四结合”教育理论,强调了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了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外部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机会,提供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途径。

②全国“四结合”总课题组在第四届年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即:一是在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二是要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手段的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语文“四结合”的理论。

2、创造教育理论

①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创造、创建、生产、造就,又称创造能力。指的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意义)的产品的能力。其中“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形态。“新颖”指的是不墨守成规,前所未有;“独特”指的是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或独特和价值(有意义)是创造力的两个根本特征。对于什么是创造力,迄今为止,众说纷纭。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有的强调创造的过程,有的强调创造的结果,有的则强调创造的动机和人格。

目前,心理学界逐渐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现代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在于发现了人性中的创造力。除低能者、病患者外,每个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造的可能。创造力是一种水平从低到高的连续体,在人们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不是全有或全无。

②创造力的层次

根据人们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程度的不同,创造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而第一层次为初级创造力,指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或是对新问题的解答,或是对旧知识的突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一般的中小学生也可具备这种初级创造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再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重新组合或转换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五项内容

一是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气氛。二是运用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三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教给学生一定质和量的知识,不断修饰、改变、扩大、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创造打好基础。五是挖掘教学内容内部的创造因素。如揭示作者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技能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符合创造教育的理论。

3、活动课程理论

①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②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全校活动、晨(夕)会等。

③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教育性、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

4、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活动课的要求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新大纲”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以往的不良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新大纲还指出: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符合“新大纲”的要求。下面,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具体做法。

【具体措施】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所以,学生的“理解、积累”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不能靠教师教出来。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当然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利用Hiclass教学平台开展的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老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的内容主动探索。有的同学向老师寻求修改作文的秘诀,有的同学向家长请教修改文章的方法,同学们相互之间学习、请教之风甚浓。有的同学甚至还向电脑行家学习WPS和Word中的排版、修改符号的运用等知识。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学习了语文,而且提高了运用电脑的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了电脑,在运用电脑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是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简单地说,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其中,与他们的学习环境,与老师的施教方法、施教手段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帮助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的态度就会越来越端正。这就形成了兴趣、态度、能力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开展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的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查找资料、自我准备

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利用CAI课件或现成的教育教学软件,在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前,学生自我积累成语,进行成语分类,开展成语接龙等。他们事先查阅各种资料,并将经过分析处理的信息,存于电脑之中,届时可以从电脑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再加上在成语游戏中,引进了竞争机制,活动效果十分理想。

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让学生担任主持人。当主持人要求大家讲成语故事,谈成语的作用时,学生就利用多媒体的“非线性”播放功能,把事先录制的成语故事等,用电脑中的各种播放器或其它软件播放。每当此时,同学们无不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欢欣鼓舞。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利用Hiclass平台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再如三年级学生开展以“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时,每个学生说出与春有关的词语,每个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名句、古诗等。在说词、背句,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兴趣盎然。同学们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

善于学习的人应善于总结,善于总结的人大凡也善于学习。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小结情况,用认知码或其它的输入法输入电脑并存盘。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大家还找出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在下次开展活动时,可以从电脑中调出这次活动的结果。这样做,可以激励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上一层楼,暂时落后的同学更加努力。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创造性学习的权利和欢乐。在开展“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在讨论之前,可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将想好的内容写在本子上或输入电脑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或用电脑播放自己的观点。然后同学间相互讨论,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讲述文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标点符号的自述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同学的板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有的同学的板书比老师设计的板书,比资料上的板书还要好。黄洋同学的《景阳冈》一课的板书,用多媒体网络播出后,受到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在开展标点符号的自述的活动中,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所谓向学校开放就是:利用学校的电视网络,进行实况直播等;所谓向社会开放就是:把活动中的精品节目,向社会上的电视台、电台等公众媒体进行介绍或推荐,当这些内容被社会认可后,大家的心情不言而喻。有些活动的内容还由小学语文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等。比如:在建党八十周年的征文活动中,我班有很多同学,把自己的作品,用E-mail寄到了编辑部。最后,有李凡等八名同学的文章,被《演讲与口才》编辑部刊登在了该杂志的网站上。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就要求他们独立地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说明自己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运用适当的媒体,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语文活动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造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如果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创造才能,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老师自觉学习电脑知识和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和示范。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理解,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媒体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