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020-07-25 14:40:28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1.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7、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儿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 桥 果园

        (“我”和阿妈)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4.*繁星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1学)习三第年二前段(:1924 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 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 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 2、3、4 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5.《小田鼠弗雷德里克》教学设计

 【执教内容】《小田鼠弗雷德里克》

 【执教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读书,通过

 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后继而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物质储存和精神储存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学会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或全文提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冬天快到了,田鼠一家在干什么?出示板书其他田鼠玉米栗子干草弗雷德里克阳光色彩语言。

  2.你觉得弗雷德里克是一-只怎样的田鼠?板书:懒惰

 二、阅读质疑

 1.抛砖引玉:“费雷德里克,你是个诗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

 “是谁将雪花撒下?又是谁将冰雪融化?“是谁让老天爷变脸?又是谁让阳光灿烂?

 “是谁使鲜花开满大地?是谁送走了白天?又是谁使月亮放出光华?“是住在地洞里的四只小田鼠,四只小田....像你和我。"一只叫春天,是他让鲜花开。

  “一只叫夏天,是他使花儿更可爱。

  “一只叫秋天,是他给我们送来胡桃和小麦。“最后一只叫冬....有四只冰凉的小脚丫。

  “一年有四季,想想真不错,如果少一个或者多一个,叫我们可怎么过?”

 2.这其实就是弗雷德里克收集的( ) ?

 设计意图: (无论是 老师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面对的是新的人教版课文,对新的学习任务,教者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质疑很有必要。)

 3.默读课文(11-31 自然段),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学生自读课文,并把提出的问题写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

 4.全班交流反馈

 ①说说你提出的问题?

 ②引导理解“色彩”和“阳光”的相关问题,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阳光“闭上眼睛,”弗雷德里克一边说着, - -边爬上一一块大石头,"现在我给你们阳光。你们感觉到了那金色的、温暖的阳光了吧?”听着

 弗雷德里克的话,那四只小田鼠果然觉得暖和多了。

  【色彩I当他描述着蓝蓝的长春花、红红的杜鹃花在草地上随风摇曳时,当他描述着金黄色的麦地、绿色的草莓叶时,小田鼠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

  ③欣赏关于阳光、色彩的美图,进-一步感受自然美。:

 设计意图: (为下 文讲到的什么是精神食粮做准备。)

 5小田鼠弗雷德里克

 【执教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后继而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已的问题。

 3、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物质储存和精神储存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学会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或全文提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已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冬天快到了,田鼠一家在干什么?

 出示板书:

 其他田鼠

 玉米栗子干草弗雷德里克阳光色彩语言

  2.你觉得弗雷德里克是一只怎样的田鼠?

 板书:懒情

 二、阅读质疑

  1.抛砖引玉:“费雷德里克,你是个诗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向话的?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

 “是谁将雪花下?又是谁将冰雪融化?“是谁让天件变验?又是谁让阳光船是?

  “是谁使鲜花开满大地?是谁送走了白天?又是谁使月亮放出光华?

 “是住在地洞里的四只小田鼠,四只小田鼠……就像你和我。

 “一只叫春天,是他让鲜花开。

 “一只叫夏天, 是他使花儿更可爱。

 “一只叫秋天, 是他给我们送来胡桃和小麦。

 “最后一只叫冬天……有四只冰凉的小脚丫。

 “一年有四季, 想想真不错,如果少一个或者多一个, 叫我们可怎么过?”

  2.这其实就是弗雷德里克收集的( )?

  设计意图:(无论是老师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面对的是新的人教版课文,对新的学习任务,教者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质疑很有必要。)

  3. 默读课文(11-31 自然段),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学生自读课文,并把提出的问题写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4.全班交流反馈

  ①说说你提出的问题?

  ②引导理解“色彩”和“阳光”的相关问题,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阳光】“闭上眼睛,” 弗雷德里克一边说着, 一边爬上一块大石头,“现在我给你们阳光。

 你们感觉到了那金色的、温暖的阳光了吧?” 听着弗雷德里克的话, 那四只小田鼠果然觉得暖和多了。

 【色彩】当他描述着蓝蓝的长春花、红红的杜鹃花在草地上随风摇曳时,当他描述着金黄色的麦地、绿色的草莓叶时,小田鼠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

 ③欣赏关于阳光、色彩的美图,进一步感受自然美。

  设计意图:(为下文讲到的什么是精神食粮做准备。)

  5.小组交流,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发现什么? 展示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 引导说出: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

 6.小结:阅读时我们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不管问题的意义和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解答一下即可,给学生一种自由选择的机会。)

  三、总结升华

  1.同桌讨论:你觉得弗雷德里克和其余四只小田鼠相比,谁的工作更重要?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田鼠们如果没有储藏粮食,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如果没有留心收藏快乐,构筑坚实的精神防备,一次小小的挫折,也足以让内心世界冻结、枯萎。

 所以仅储备物质不行,还应该储备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知道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都很重要!)

  四、名言欣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陈献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后读书时学会思考,带着问题读书收获会更大!)

  【 板书设计】

  5. 小田鼠弗雷德里克

  阅读练习

 其他田鼠 玉米 栗子 干草 物质 弗雷德里克 阳光 色彩 语言 精神

 “弗雷德里克,现在轮到你了。”大伙说。

  “闭上眼睛,”弗雷德里克一边说着,一边爬上一块大石头,“现在我给你们阳光。你们感觉到了那金色的、温暖的阳光了吧?”

 听着弗雷德里克的话,那四只小田鼠果然觉得暖和多了。是因为弗雷德里克的声音呢?还是他在变魔术?

 “收集彩色是怎么回事,弗雷德里克?”小田鼠们焦急地问道。

  “再闭上眼睛。”弗雷德里克。当他描述着蓝蓝的长春花、红红的杜鹃花在草地上随风摇曳时,当他描述着金黄色的麦地、绿色的草莓叶时,小田鼠们

 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

  (1)弗雷德里克曾经说他要收集阳光、_____ 、_____ 。这部分描写的是弗雷德里克收集的_____ 、_____ 。

  (2)弗雷德里克真的给大家带来五彩缤纷的颜色吗?带来的是什么?

 (3)根据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参考答案:

  (1)颜色 语言 阳光 颜色

  (2)没有

  带来的是弗雷德里克对颜色的描述

  (3)提示:能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即可。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8*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

    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

     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程度、程控电话、依赖、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

     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放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设计意图〕

    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稍有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学生提出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导“赖、耕、幻”的字形。

     2、学生练习写字,自己决定写几遍。

     3、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

      ⑴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并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⑵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同时也为和科学老师PK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课堂作业真正做到课堂内完成,这是给学生减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且课内作业,高效高质,当堂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课外作业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⑴诗句的本意。⑵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⑶你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⑷“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⑸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⑹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设计意图〕

    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争锋相对地进行辨析。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锋。

    〔设计意图〕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上课、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大量信息,储备越多,学生的积极性越浓,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感受就越多,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课堂发言时学生的语言才会更真切更鲜活。

    板书:科技万象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9.古诗词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

  2.  感受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的清新优美意境。

  3.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现诗歌画面。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先跟大家玩一个游戏——“诗句接龙”,我来说上句,看大家能不能对出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知道刚才那些诗句都出自谁手吗?【白居易】相传他一生作诗三千八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便有一百多首。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首新诗都会先拿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理解了,他就把诗定稿抄录下来,如果老妇人没有听懂,他就拿回去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理解为止。正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暮江吟》。【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大声地把诗歌自由朗读几遍,注意把节奏读准。【自由朗读】

 好,我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读的。【一位学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准了没有?【请另一位学生评价】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挺不错,做到了音停意连。/刚刚那位同学在读诗时有个地方要稍稍注意一下会更好。我们读诗时的停顿讲究音停意连。什么叫音停意连呢?其实就是音断气不断,我们一起来齐读试试看。【齐读】

 在朗读中,我们应该也对这首诗歌有个初步了解,那么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时间:“暮”——傍晚

   地点:“江”——江边

   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白居易在傍晚驻足江边诗兴大发呢?我们到诗歌里来一探究竟吧。

  3.再读诗歌:我们再来把诗歌一起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整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试着找出全诗的“诗眼”来。

  你们觉得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板书:“可怜”】跟我们现在说的“可怜”是同一个意思吗?【今义:值得怜悯、同情;古义:可爱,值得喜爱】

   那么诗中哪些景物值得人喜爱呢?【板书: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这些景物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铺”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残阳”(即夕阳)很柔和,给人感觉很温暖,同时残阳铺展,映射的面积十分广阔。

  平时我们描写阳光多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行不行?【请一位同学朗读替换词后的诗句,另一位同学朗读原句】你们觉得这样一读,对比起来有何不同之处?【“铺”字给人的感觉更舒展、温柔、舒服。】

 大家一定都见过傍晚时分的阳光,当太阳贴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时是斜射过来的,那么相比起

 “照射”下来的、“洒”下来的阳光,它映射的面积要更广阔,用“铺”字更为形象生动。

  可见诗人在赏景的时候观察得十分细致啊。通过“铺”这个字写出了残阳的柔和、平整。

  ②从“瑟瑟”和“红”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颜色对比很鲜明。

  “瑟瑟”本来是指碧绿色的玉石,这里形容江水呈碧绿色。想想看,为什么江水会有红有绿?被夕阳照到的地方呈现出艳红色,而没有被照到的地方呈现出碧绿色。

  诗人很擅长将鲜明的色彩进行对比,他就像一个画家,以文字为画笔描绘出绮丽的自然风光。

  ③从“似真珠”可以看出来,诗中的“露珠”圆润可爱(形状)、晶莹剔透(色泽),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

  诗人写景,不仅关注到了远景,还关注到了近景的细节。运用比喻修辞,把露珠的形状、色泽都写得十分优美生动。

  ④从“月似弓”可以看出来,“月亮”它的形状细细的、弯弯的,就像一张拉弯了的弓。

  深秋的夜里,一弯月儿悬挂在天幕上,它细细的、弯弯的,散发出微弱的光,恰似一张弯弓。多可爱的景象啊!这句也是用到比喻修辞,写得非常生动贴切。

  刚刚同学们通过抓诗句中的关键词,品读了这些景物的可爱之处。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些词把寻常可见的景物写出了优美的意境,那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要强调它们。怎样读会更好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另一位学生评价,再读】

 我们在读诗歌时,要强调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可以把它适当地拉长一些,读出诗的音韵美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老师带读,齐读】

 4.品味意蕴:

    大家读得真不错。有句话说得好,“境由心生”,人们眼中景物的美丑和人的心情好坏有很大的关系。诗人流连于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想想看,他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悦、悠闲舒畅……】

   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仅仅只是因为见到了这番景象吗?【ppt:这首诗写于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政治腐败,牛李宦官党争激烈,白居易此时自请外任,在赴杭的江行途中写下此诗。】

   别人都巴不得在京城做官,享受高官厚禄,追逐似锦前程,诗人却反其道而行,明明已经身在京城为官,却要自请外任。这是为什么呢?【请两位学生】

 诗人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中,对他来说,离开京城,离开的是束缚,是牢笼,回归的则是文人的本性,过上的是他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

  你从他的这种人生选择中能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坚守节操、豁达平和……】【请三位学生】

 刚刚大家都说的不错,老师觉得《孟子》中有句话特别适合送给白居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pt】,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停顿】不得志的时候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如果没有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境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白居易选择自请外任,恰恰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对于自己节操的坚守,在京城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地方上一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为官一方,造福一方”。

  如果你是诗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见到如此美妙的景象,你会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呢?带着情感,我们再来把诗歌【齐读一遍】。

  5.描述画面:

  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淡泊平和的心境营造出了清新雅致的优美意境,这就是白居易诗歌独特的审美倾向,对后世文人影响颇深。【ppt】《唐宋诗醇》中这样评价《暮江吟》一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刚刚我们讲到了很多诗中可爱的景物,也讲到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请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花妙笔为这优美的意境添上更多细节吧。

  “农历九月初三这天,诗人信步来到江边……”

 【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他们写下的文字,同学互评,老师适时补充。】

 6.拓展阅读:

      大家都写得很棒,用词生动,语言优美。但其实这还不是写诗写文的最高境界,大家知道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吗?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至极也。” ——苏轼《与侄书》【ppt】

 这段话出自苏轼的《与侄书》,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最开始写诗写文的时候,大多追求的都是结构的精巧、辞藻的堆砌,但是当写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的时候,反倒遣词造句更“平淡”些,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也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读来令人感觉回味无穷。【板书】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就是如此,这才是“写诗”“炼字”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首诗歌对此加以印证。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歌当中哪些诗句近似于大白话呢?【“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吟诗竟然像在说话一样,确实非常明白通俗。

  诗中还用到了比喻修辞,在哪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江边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红得像火一样,春天到来江水绿的像蓝草染过一样】这个比喻也实在算不得新奇。

  但就是这种平白如话的语言、不算新奇的比喻,却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这便是白居易诗歌的妙处所在,他炼字,却不追求奇巧,真正做到了诗歌语言上的“返璞归真”,“诗魔”之称名副其实。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居易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来一起回味诗中的意境。【齐读诗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      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12.盘古开天地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生字词语的认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的关于谁的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3、要求会写的生字的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6、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练读第一段。

    二、研读感悟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4、读一读第四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6、自由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7、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复述故事

    1、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四、小节全文

     读了课文,你收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苏醒——分开——倒下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混沌、血液。反复再现,学生才达到了全部读准。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朗读很充分,而且每一次朗读都有进步,这是一大收获。在动画激情下,学生的感受很多,通过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仿说不错,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课文,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来表述。但是复述的指导不足,虽然学生能说上,总觉得不够完美。

  13.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     

 让学生初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思、说、读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认识“勇敢”的行为,学习这种精神,培养正义感。

     

 2、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精卫)那能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点击课件: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刚才读得挺好。前三个是生字读得这么好,再读一次,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来——(精卫填海)    

 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梳理学生说的情况然后评价一下。)小朋友们很好奇,好奇的小朋友一定会学到很多身手。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仔细看,认真听,去故事里找答案。(点击课件播放动画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    

 动画片里的故事在语文书的35页,让我们打开书自身读一读。

    

 读得真认真,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手势告诉老师。5个自然段,同意吗?一样的请举手。

    

 (1)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同学听?我们一组推荐一个代表试试。——学生读,师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评:个别学生评。(有特别好的,跟着一起来试试)。师评:这些同学挺勇敢地,都想为自身的小组争光,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更好,注意这几个字音。(纠正字音)。

    

 (3)师大声,生小声跟读。

    

 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读不好呢?因为有好多字婴幼儿我们还不认识,现在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去和这些字婴幼儿交朋友。

     

 (1)自身读。

     

 (2)同桌认读。

     

 (3)刚才读得很认真,会不会都认识这些字词?读好了有神秘的礼物送给你,一定要读准字音,声音洪亮。点击课件里的词。抽读。随机请同学读,读准为止。(在同学协助下得到的礼物和同学分享。读得好的教大家。)     

 (4)生字卡。用课件提醒同学们“没”在这课的读音。

     

 (5)放进课文里,把课文读通顺。

 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小朋友才干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      你们真勇敢,比杨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孩子去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画石子和树枝)。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可以从大海和精卫的对话中去找答案。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大海和精卫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用“——”勾出大海说的话。用“﹋”勾出精卫说的话。谁愿意上来试试?其他同学在你们的书上勾画,画好了自身读一读。

      上面这个同学已经勾画好了,下面的同学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勾画得怎样。范读。大海说……是大海说的,同意吗?警卫说……这是精卫说的,同意吗?评上来勾画的同学:真是既能干又勇敢,奖励一朵红花。一样的请举手,正确,夸夸自身。

    

 同桌分角色来读,愿意当大海的就读大海的话,愿意当精卫的就读精卫的话。

    

 (出示头饰)你们看这是:---大海。这是---精卫。想戴吗?读得最好的老师就把头饰送给他。请同学读。生评:他的什么比较好。看你能超越他吗?直至读好。

     

  好多小朋友很想当精卫,请起立。坐着的当大海,老师读叙述局部,看能不能展示大海的愤怒,精卫的坚定。

    

 真是一个坚定的精卫。精卫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地勇敢坚定,你们也想当一当她吗?扇动你的翅膀,把自身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大海上去吧!     

  哇!这么多的精卫,你们要干什么去啊?----你用什么填海呢?----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嘿!精卫,大风来了会把你吹走,暴雨来了会把你淋湿,巨浪来了会把你卷到海底淹死的,你不害怕吗?这么远这么累,你还要飞多久啊?      

 (老师看时间)说:实在不能飞的请坐下,(对剩下的几只)真是勇敢坚定的精卫,可是我们大局部同学都觉得飞起来是那么地累,而精卫却日日夜夜地填海,不论风浪有多大,仍旧日日夜夜地填海,一刻也不停息。

    

 在大海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精卫?(板书:勇敢)    

 你想对她说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让我们带着对精卫的敬佩,再来走进课文,再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齐读。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杨老师更看到了如同精卫一般勇敢、顽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同学们。神话故事总是以动人的故事,离奇的手法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更有爱心,更有恒心,更有毅力。

     

 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

   该课公开课教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明性的培养。

 能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以一个小姑娘的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2)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地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对多音字也有所认知。

  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如:看大海发怒的情景,把自身想象成精卫在大海上飞,看各种神话故事的封面等都能让学生充沛奔驰想象的翅膀,在感悟中学习,建设了开放的语文课堂。

  14*.普罗米修斯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15.女娲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健:

     1. 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 课文插图投影。

     2. 生字词卡片。

     3. 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 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 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 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女娲补天

 1. 女娲为什么补天?

 2. 女娲怎么补天?

 3. 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 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 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大声自由读文。

     2. 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 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 回答课后第二题。

      2. 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16.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17.麻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如“露(l^u)出”的“露”,有“l^u”和“l)”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u”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sh@)的”中的“似”,有“sh@”和“s@”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不读“s@”,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2.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搏(搏斗)

        浑(浑身)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的方法识记。如:“哑”字,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联系课文中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查字典,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使学生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4n):摇动。

      无可奈(n4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1):(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2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

 ——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二)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课文中猎狗想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②描写小麻雀动作的句子: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③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①“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是死板,发愣的意思。②“……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意思。③从对小麻雀两个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刚刚出生,没有见过世面和风雨,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巢穴的小麻雀,所以,从树上掉下来,站在地上是“呆呆地”,“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④从对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外形描写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分明”是明明、显然的意思。)

    5.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小结:“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如果是我,我会想,小麻雀多可怜呀!它离开妈妈和伙伴,一定很着急。我要把它放回梧桐树上帮它回到妈妈身边。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就预示着小麻雀的危险来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时迅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

  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根羽毛都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6.教师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板书设计:   

   小麻雀

 救     吃

    斗

 老麻雀    猎狗

 18.牛和鹅

 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 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 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 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 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炎帝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靠渔猎过活了。大家用石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有的人用石锄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鸭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命观音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下界给人使用。

    人得到这些禽畜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点小东西,被人牵着乱转,觉得太不应该。当下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而鹅的瞳孔则生得太小,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遍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对这两种禽畜全无办法,只好把这苦衷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分忧解难。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当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的,它也驯驯服服。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难点: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课文。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全面简洁,这两点你都做得很好。

     2.根据老师的提问,用朗读回答问题。

    二、根据刚才概括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出示内容。(预设:为什么怕鹅?为什么又不怕?他怎样怕鹅?)

     过渡:问题提得真好!今天这杰克咱们就围绕你们提的问题进行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知品味。

     1.围绕刚才提的问题,默读课文,画一画,作批注。

     2.汇报。

      首先咱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怕鹅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用词概括出我被鹅吓得怎么样?有感情地读出我害怕。

     3.我为什么怕鹅?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个补充资料,了解一下牛和鹅的眼睛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出示材料。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大家刘新生活什么都可以成为我们作为的素材。

     4.鹅真的可怕吗?找出句子说一说。

     5.小结:看来是因为我从鹅的角度看人??

     过渡:后来“我“却不怕了,这是为什么呢?

    6.金奎叔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勾画)

    7.出示金奎叔的做法。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有感情的朗读。

     8.出示金奎叔的话。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看法?作者听了此话有什么看法呢?

    9.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改变事物的结果。

    二、作业。

      请用上“角度”一词,写一写你学了“牛和鹅”的故事后的感悟。

    板书:

    牛和鹅

   怕——不怕

   角度

   说课:

  《牛和鹅》

   本次我们年级组开展的校内语文研究课,研究的主题是“深究细节,精讲体悟”。因此,我们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体备课,试讲,再集体讨论备课。

    课堂中首先回顾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然后从内容入手,进行质疑,(根据刚才概括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这样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学生的质疑开始探究课文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教给学生,在平等的状态下学习,使学生在心理上更乐于接受。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在课文特定的情境品词析句,体验情感。是阅读感悟逐步上升,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害怕,体会金奎树的不怕,体会鹅的胆大妄为,并把自己的体会送入朗读中。

    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之上,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但加深对为本的理解,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看板书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回到课文的整体,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通过学习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在学习了文章的内容的同时,明白了语言文字背后的道理。

    作业的设计,从读到写,提供学生作业的类型,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准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贴近,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学生阅读课文时,对于课文的深意理解可能会仅仅局限于本课点明的看待“鹅”和“牛”的不同认识,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是教师的适度知道是相当重要的。

   19 和时间赛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忧、哀”等6个生字。会写“赛、疼”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赛跑、疼爱、排除、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警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谁先猜到:“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不长脚,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头”。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生字?学会6个二类生字,13个一类生字,正确读写“赛跑、疼爱、排除、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师:既然我们同生字交上了朋友,那么同学们读课文一定也没有问题了,谁来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生读课文)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新授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思考外祖母去世我的心情怎样?结合文中的词句说出你和理解?并试着有感情朗读1、2自然节。

   学生默读后汇报:可能会说作者的心情是忧伤、痛苦、悲愤、悲哀①祖母生前疼爱,所以我忧伤。②在操场上一圈一圈的跑,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么大家能把作者这种悲愤心情读出来吧!学生齐读1、2节

    小结:作者之所以这么悲伤是因为父母们告诉他,“你的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板书:悲伤)适时出示重点句:“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有一天还会醒来,不如对我实说:“你的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当时,我对此并不理解,(生读第3段),到底是什么永远回不来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作业:

   1、把课文的生字写一写。指导书写:赛、忧(别多写撇)、穷和究的分别。

   2、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3、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1、咱们班赛跑谁最快?

   2、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吗?为什么?

    指名说。(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永远回不来了。)

    二、导入

   是啊,时间一去不复返。通过我们对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作者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痛苦忧伤。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新授

   (一)学习4—7自然段

    1、同学们,爸爸的那句话就是?

    生 齐读第四段。

   师:爸爸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说到了哪些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学生默读,标画,汇报)

    生: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生: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生:有一天,你会长大,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你们刚才找到了三句话,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到底是什么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呢?

    生:昨天、爸爸的童年还有外祖母。

   师:那么当时的作者“我”明白爸爸说的话吗? (不明白,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2、他就是带着这个谜,在这种可怕的不是滋味的心情当中生活着观察着体验着。你说,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找句子研读:

   (1)品读“苦涩”

   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

   生谈体会。

   师:是呀,无情的岁月带走了外婆的生命,终有一天也会带走我,我不由地感到害怕。你体会得很深刻。

    (2)着急、无奈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A、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特别着急?(一寸一寸、沉进)

    师:是啊,太阳不等我们啊,看着它一寸一寸地沉进山头,我们怎能不着急呢!

    B、你还从这段话中品味出了什么滋味?(无奈)

    说说你的理解。

   师:时间它没有脚,却这样一天一天地走了,一去不复返,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C、指导朗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去读读这段话。(自由读)

   能用朗读把你品味的滋味、体会到的感受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你内心深处的着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深深的无奈。)

    (3)悲伤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生谈感受。

   师:你真像一位诗人,正像诗里说得那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这归来的燕子或许已不是去年的燕子了。

   在过去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说一说?

    生:回忆自己过去最有意义、最留恋的某个时间或某件事情,问想不想再重新过一次,如某某领奖仪式,幼儿园的好时光等。这种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从而体会时间的无情)

    师:时光一旦过了,将不再回来。当我留心观察后对爸爸说的话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且心里感到着急和悲伤,于是突发奇想,要与时间赛跑。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8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和时间赛跑的,跑胜后的心情怎样,用笔画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3、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第8段,思考:“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A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我为什么能跑赢太阳?(下决心)

    指导朗读:你也来下决心说一说。

   除了决心大,还有什么原因使我跑赢了太阳?(狂奔)

    谁能给狂奔找个近义词?(飞奔)

    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狂奔是不顾一切地跑)

    师:是啊,我不顾一切地狂奔回来,终于跑赢了(生:太阳),也就是跑赢了(生:时间)。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B、快乐

    你能说说他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呢?

    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师:看来和时间赛跑真是其乐无穷,我请女孩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几句话吧!

 如果你想和时间赛跑,你还能想出怎么样的游戏?

    4、学习9、10段

    后来的二十年,作者坚持和时间赛跑,也因此(生:受益无穷)。

   你知道“受益无穷”是什么意思吗?(收获很大)

    林清玄有什么收获呢?

    (出示)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这小小的几步,用途真的很大很大,你信吗?别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林清玄资料(林清玄,台湾人,20岁开始散文创作。到现在写了多少篇文章,也许已没人数得清,他已出版了100多本书。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2、3本以上的新书,是台湾地区作家中写书、出书最多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

    现在你信了吧?我相信你再读这几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这小小的几步可以创造很多东西,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在和时时间赛跑, 居里夫人在她的实验室连多余的椅子都不肯多摆,害怕客人会下来聊天耽误了时间,你还知道这样一些名人和时间赛跑的事吗?

    历史上无数的名人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这也正是林清玄先生用他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的真理(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四、情感升华

    1、小结:《和时间赛跑》就像一杯绿茶,它先苦后甜,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但让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更让我们知道珍惜时间的好处。

    2、听,时间正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流逝,(出示时钟走动声),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关于时间的名言)

    3、如果让你从课文中选一句劝诫别人的话,你会选哪一句?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一定能成功。”

    请你换两个字再对自己说一遍。(师: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

    谁也来给自己鼓鼓劲?

    你们想试试看吗?全体起立,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假若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

    板书设计:

   和太阳比

    和时间赛跑  和西北风比

    十天做完暑假作业

    三年级做五年级的作业

    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20滴水之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金龙性格,脾气等。

  3、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滴水之恩”(读)指导书写“恩”。

  2、理解课题:怎么理解课题?  

 二.检测巩固

  1.课件出示生字,读一读组词:      

 恩    脾    昏   担    庆         

 规    愣    滋   存    善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

     

 担忧      规定      斯文     深藏   

  滋润      沉稳      保存     善心

  3.作者简介。出示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主编,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三、初读课文。

 1、首先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讲述了几件事;

 3、这几件事的人物、时间、地点;

 4、这几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巩固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ùlìtánghuáng    píqì    jìngrán   dānyōu    shànyì(              )(      )(      )(      )(      )dǐ  kàng    guóqìng     huīfù     chénwěn     xí  guàn  (       )  (      )  (      )  (      )   (      )  

  二、比较组词,并选字填空。

 恩(    )脾(    )竟(    )优(    )

 低(    )贯(    )思(    )碑(    )

 竞(    )忧(    )扺(    )惯(    )

 1.上午还是晴天,下午(   )然下雨了。

  2.我要参加(   )赛。

  3.我担(   )父母的身体。

  4.我们要善于感(   )父母。  

  三、写出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并根据句意选词填空。

  例:古怪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1.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奶奶总热心帮忙,大家都说我奶奶是个大好人。(      )

  2.我爱脸红,更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       )

 3.阳光下他的目光像潭水般深沉,闪出一种自信。(      )

 4.她性格爽朗,像个男子汉,任何困难都难使她愁眉不展。(      )

 5.我学习不懒情。(     )  

  四、读下面的句子,试着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

  1.我放慢打扫的速度,故意看向窗外。(                         )

 2.我不得不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头。我拿出手巾给他擦血,他没接,只用手背在嘴上抹来抹去。(                           )

 3.金龙先是一愣,随即伸手推开,脸涨得通红,可最后还是接受了。(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对金龙的印象和情感变化:最初(            )→值日时(              )→演出后(                )→多年以后(                  )

  2.课文写了“我”跟金龙交往的三件事:(                       );(                            );(                               )。体现了金龙是一个(                            )的人。

 3.“我想,人与人的骨子里也许都是(       )。(                       ),永久保存这一份善意.

 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凉州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 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

  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

  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习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习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 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一片城 孤 万仞山

 羌笛 怨 杨柳

 夏日绝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

 “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

 “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2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23*

 梅兰芳蓄须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生的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内容。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5)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

  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习目标:

  1、 掌握三个生字。

  2、本篇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言文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文言

  文言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

 “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一、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师准备有 “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二、读懂,能讲这个故事

 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

 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齐读。

  三、

 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 ” “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生读写诸。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

 “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我们把这些字送到文中再读一遍。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

 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26

 西门豹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

 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7*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 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

 皮肤(可治)       毫不在意

 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

 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要有耐心和毅力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纪昌? 向谁学? 怎样学? 结果?

 二、初读课文

 1、师: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读一读课文了,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并试着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了解文章大意

 (1)让学生齐读文章。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把文章读的很通顺了,谁能看着板书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引导激趣

 师: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a.指名一生读飞卫的话

 师:师傅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板书: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 !

 b.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1生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板书: 极小 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习过程”部分

 a.比较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那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板书: 注视 聚精会神地盯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b.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师:你说,纪昌练眼力累吗?

 师:作为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那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

 师:纪昌会怎么回答?

 (4)学习“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师: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纪昌几乎天天这样练。两年以后,一起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到家”的?是回到家的意思吗?

 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都是指本领练得——(相当到家)具体说明一下,就是——

 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也能够这样来具体解释一下?

 纪昌的本领相当到家了----

 但是,第三自然段中是这样写的吗?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话。那只小虱子----

 虱子多少大?车轮呢?

 纪昌整整聚精会神地盯了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

 ——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板书: 竟然

 师: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举例: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怎么做?飞卫怎么做?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2、理解“百发百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

 师: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射箭能手。你在以前的课文中见识过吗?(还记得“百步穿杨”的故事吗?)

 五、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师: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文写练眼力部分那么具体,而没有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呢?

 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习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所以,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循着“飞卫提要求——纪昌勤奋练习——结果如何”这条教学主线进行教学,在各环节中穿插练眼力、小练笔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这则寓言的寓意。虽然本课教学思路较清晰,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由于自身的缺陷,有些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是有感情朗读的地方均为未能有效引导。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不够,有些提问没有目的性,如纪昌是谁等。

  3.课堂的生成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当学生已经大致得出寓意时,我还是一位寻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

  4.有些没有有效地整合,如果将两个小练笔整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Tags: 上册   四年级   语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