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感悟|

2019-11-21 07:55:19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及今后时期全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全面审视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出发,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号角,敲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战鼓,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

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具体体现。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为抓手,自觉主动融入到全国、全省和全市的社会发展大局,以全新的区域经济理念和视点高度,用创造性、战略性思维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顺势而为,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全面把握和认识县情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优势,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综合分析,突出问题和困难也不少。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怎么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价和科学的研判。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量较小。站在**看**,年年有成绩,年年有变化,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每年连续两位数增长,总体向好向上;跳出**看**,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省、全市水平。2012年全县人均GDP为16480元,比全市水平低262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0.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8%;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974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92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2%。另外,全县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18.6万,占全县人口的69%,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3%。“县穷民不富”是最大的县情。

——农牧生产:条件较好,规模不大。**水域、草场、耕地条件充裕,沿黄、川、浅、脑等区位梯度分布,各族群众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习惯和舍饲圈养的畜牧业传统喜好,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在农牧业生产方面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方式落后,种养业粗放单一,水产养殖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还不足50%。

——工业经济:趋稳回暖,效益偏低。目前,我县初步形成了冶炼、建材、水电、农副产品加工、民族服饰加工、农机具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县15家规上企业及200余家规下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贸物流等方面的贡献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我县的工业以“一区两园”的思路和布局有效推进,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61%,工业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助推器。但由于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工业市场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产品价格低位徘徊,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大。且我县工业支柱性项目少,结构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民族服饰加工、回绣,矿泉水等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但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很弱,“企业个数多、规模普遍小、发展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优势不明显”是我县工业经济的现实写照。

——项目工作:增势强劲,问题突出。近年来,全县上下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实施、管理力度,以打击“四抢”专项行动为载体和抓手,优化项目实施环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北干渠、校安工程、党政军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和群科新区、牙同高速等保障引领项目对全县投资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不实、项目氛围不浓、争取力度不够、实施环境不优、建设程序不规范、招商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并且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点项目不多,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劳务经济:发展迅速,档次不高。**县始终把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围绕“**牛肉拉面”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加强服务管理,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其它行业输出为辅的劳务输出格局,推进了全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全县28.3万人,劳务输出人数年均保持在11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但是“散、乱、单、弱”的劳动力输出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拉面经济提档升级进程依然缓慢,从数量型向规模化和品牌建设转轨的任务艰巨。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务工人员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劳务经济的长远发展。

——社会管理:大局稳定,隐患较多。**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07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51座,藏传佛教寺院56座),“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是民族宗教的一个基本特征。县上以省委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和“平安青海”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项惠民措施,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利益需求、维护藏区稳定等方面的矛盾隐患呈上升趋势,维稳工作任务艰巨。广大干部职工,承担着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工作压力大。

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加快发展中面临的优势,一是宏观形势整体趋好。二是支持政策多层叠加。。三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二、借势而进,高点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错误思想,弘扬负重奋进、攀高争先的“撑杆跳”精神,以“鲤鱼跃龙门”的志向和“跳起来摘苹果”的姿态,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实际,确定更高的跨越目标。初步考虑,预期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争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9%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3%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6%以上。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乘势而上,高效落实各项经济发展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为统领,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劳务富县、新区活县、科 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一个中心,做大两个引擎,提升三个水平,强化四个保障,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个中心。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按照“三年打基础、八年创先进”的总体要求,树立以创建统领各项工作的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细化、量化10个方面的21项重点任务,不断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创建活动平台载体,推进寺院社会化管理进程,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把创建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省、市、县三级常委以及县、乡蹲点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并逐步加以解决,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见到实效。

第二,做大“两个引擎”,即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园区。

(一)以新区建设为引擎,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抓新区的“扩容提质”。按照“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要求,坚持“富规划、精建设”的理念,强力推进群科新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区、城镇发展的先导区、绿色循环产业的试验区,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休闲宜居之地。确保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2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全力推进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特色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新型生态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城区发展的支撑力,使群科新区建设主动融入到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新平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具有休闲品位的生态型田园新城区。二是抓小集镇的“提档升级”。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繁荣经济”的原则,研究确定将“巴燕镇发展成以工商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将群科、牙什尕镇发展成以休闲旅游、商贸服务、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扎巴、甘都镇发展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市场交易、商贸物流为主的交通枢纽带动型贸易城镇,将昂思多镇发展成以矿泉水资源开发为主的高原水镇,将雄先、查甫两乡发展成为以民俗、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南部山头三乡和东部四乡发展成服务于城镇农产品交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牧业服务型城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大对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集镇基础条件,壮大城镇规模,按照“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促进产业聚集,不断繁荣城镇经济,切实提升集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抓新农村的“示范带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积极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贫搬迁、山下川、川进城、城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向基础条件较好、距城镇较近或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工农业园区和中心村、镇集聚。

(二)以园区建设为引擎,加快工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园区引领、集聚发展”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导向。我们要将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接平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园区承载、项目带动、科技引领、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园区。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修订完善工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规划密切衔接,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的“三赢”。统筹考虑园区资源、区位、产业、人文等基础因素,对园区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定位,明确园区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循环经济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小企业孵化园。

二是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金融信贷的同时,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各种资金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推动工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牧业经济发展方面,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质,调优结构,调强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生态、循环、高效的特色农牧业经济体系。首先,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把以群科休闲农业产业园为“主体”、牙什尕特色果蔬产业园和甘都生态农业产业园为“两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全县乃至全市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在群科休闲农业产业园建成优质核桃育苗区350亩,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栋200亩,露天蔬菜标准生产基地700亩,以优质核桃、软果等为主的特色杂果生产基地5300亩,发展设施农业1500栋2025亩。在牙什尕特色果蔬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1634栋1442亩,建成特色杂果生产基地16000亩、露天蔬菜生产基地13000亩。在甘都生态农业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1350栋1900亩、特色杂果生产基地11750亩、露天蔬菜生产基地15000亩。其次,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产业、地方性特色农产品三个层面入手,提升规模效益。在沿黄水产养殖带充分利用11万亩库区水域资源,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养殖技术,逐步形成万亩水面、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规模,将我县沿黄水域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冷水网箱养殖基地;在川水高效农业经济带种植5万亩优质冬小麦和5万亩特色杂果,打造全省较大的优质冬小麦和特色杂果生产基地;在浅山旱作农业经济带种植12万亩全膜马铃薯和6万亩优质豌豆;在脑山农牧结合经济带种植5万亩藏区青稞和10万亩杂交油菜,打造全省较大的优质青稞和油菜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左右。第三,大力实施“菜蓝子”工程。紧紧抓住全省“菜篮子”基地从湟水河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争创省、市“菜篮子”工程科技示范区,争取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2020年达到4万亩,“菜蓝子”工程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引导群众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四,积极发展经济林建设。按照“宜退则退”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全力推进坡地退耕还林工作;推进以核桃、樱桃等特色杂果种植为主的经济林建设,争取到2020年累计完成种植6万亩。第五,继续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项目整合、大户联营、股份合作等措施,继续实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实施好畜棚建设、规模养殖小区等项目,重点发展以川水和公路沿线乡镇为主的良种肉牛羊、生猪繁育养殖区,以雄先、金源为主的东西部草原和舍饲畜牧业养殖区,以*为主的卡力岗土鸡生产、加工一体化养殖区,着力提高规模养殖的比重和效益。

工业经济发展方面,按照建设循环经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优化结构、延长链条、提质增效”的思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势产业为支撑、优势产品为依托的新型工业体系,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首先,立足园区建设抓工业。目前,三个工业园区的定位已经明晰,加合工业集中区以打造“百亿元工业集中区”为目标,积极转移承接海东市及**部分高载能企业,大力发展铝型材加工、盐化工加工、熔融石英、高晶耐火材料、纳米硅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其打造成全县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以碳化硅、铝锭为原材料的新型材料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县城搬迁后的闲置资源,按“以产带城、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实体,将巴燕镇打造成加合工业集中区的生活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昂思多矿泉水工业园区立足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面对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的瓶装水和中药材保健类饮品,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原水镇”产业园区,附带发展农机具加工和粮油加工。群科绿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群科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将其打造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综合型物流集散基地;立足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做以包装、保鲜、仓储、物流配送为主的精深加工文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清真产业园;谋划和引进一批环保型、生态型的新兴产业项目,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较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园区。其次,立足特色产业抓工业。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高原无公害果蔬加工、配送产业链。第三,立足技改扩能抓工业。第四,立足行业整合抓工业。第五,立足服务监管抓工业。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企业产品不入账、偷税漏税、直接售出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负责地抓好统计工作,实实在在地反映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

第三,提升三个水平,即提升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提升项目建设水平。**经济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要靠投资拉动,项目建设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按照抓进度保当前、抓前期谋长远的思路,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家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消费、节能环保等重点投资领域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大交通、大水利、大生态、大电力”项目建设思路,及时掌握时机,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的项目计划和扶持范围,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增长、以增长保发展。从项目建设推进慢的成因分析,今后的项目工作中,重点要破解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抓腾地,破解项目“落地难”的问题。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征地、拆迁、安置的有效衔接,落实各项政策,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二是抓融资,破解项目“筹资难”的问题。对于政府性投资项目,争取上级投资最大化,对于配套资金缺口大的项目,算好收益账,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银企合作,做好政策性融资、金融性融资和社会性融资三篇文章。三是抓服务,破解项目“前期难”的问题。职能部门手续要从简,审批要限时,收费取下限,建立“绿色通道”,促成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四是抓环境,破解项目“实施难”的问题。五是抓招商,破解项目“引资难”的问题。六是抓投入,破解任务“完成难”的问题。

(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延伸第三产业发展触角,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制定出台推进拉面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连锁经营、集团发展上下功夫,逐步改变低层次、小规模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牢固树立用开发的思维抓旅游经济、促地方发展的理念,加大创建A级景区力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专项扶持资金,组织争取并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四是大力发展商务、金融、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三)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高中免费教育等六项惠教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基础教育,重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教育质量。认真组织实施好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学前教育等各类教育项目,改善乡村学校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乡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统筹做好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以《走出山门》电视剧拍摄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饮食、建筑、旅游、民俗、体育等文化资源,高起点、高水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强化“四个保障”,就是强化民生保障、强化财力保障、强化稳定保障、强化服务保障。

(一)强化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民生保障。一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的要求和“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精神,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促进“三农”工作再上台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扶贫开发规划,坚定不移地按照异地搬迁致富一部分、劳务输出和产业带动奔小康一部分、政府保障脱贫一部分的原则,全面实施“一退两出三扶四保”(“一退”即退耕还林;“两出”即移民迁出和劳务输出;“三扶”即产业扶持、信贷扶持、社会扶持;“四保”即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保障、人均环境保障)扶贫开发政策,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扶贫项目方面,积极争取和实施产业扶贫、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对接和实施好树莓种植产业带、高原冠菊产业带、獭兔养殖产业带、淡水养殖产业带、育苗基地产业带、土鸡养殖产业带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建设,年均实现1万人稳定脱贫。

(二)强化以增收节支为目标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正确处理结构性减税与加强税收征管的关系,针对薄弱环节,深挖潜力,依法征税,做到该减则减,应收尽收。强化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按照厉行节俭、勤俭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加强县乡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适应举债搞建设的意识,多渠道举债融资加快发展。既要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观念,避免盲目融资,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更要树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想方设法多融资。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财政债务管理和偿还机制,确保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同时,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三是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工作。切实开动脑筋,从守成求稳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大县级平台和政府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政府控股的前提下,降低门槛,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增资扩股,壮大融资平台实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各种社会资源,强化投融资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弥补财力和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在新区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和引进金融部门的、社会的、民间的等各个方面的资金,推进新区建设步伐。

(三)强化以社会和谐为关键的稳定保障。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整合优化、科学配置社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按照 “全力抓当前、致力谋长远”的要求,深入开展“爱国、法制、感恩”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源头控制、情报信息、处置预案、舆情引导和联动协作等各项措施,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维稳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交通、建筑、企业、消防、学校等重点领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强化以优化环境为手段的服务保障。牢固树立环境建设也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部门职责,转变职能,切实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行 “阳光政务”,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努力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公开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建诚信**,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高效型、廉洁型政府。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