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会议致辞 / 正文

西方音乐通史,重点笔记

2020-03-11 15:41:42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音乐形式: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艺术形式出现。个常识带有伴奏,用字母记谱。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四音音列:是指由两个音构成四度框架,另两个音在这个框架内作不固定的灵活变动,从而形成三种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它们分别是: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和微分音音列。

 古罗马音乐的特点:

 1.在音乐上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音乐并发扬光大。

 2.发展了军乐,铜管乐器的出现。

 3.出现了基督教的音乐。

 小结:

 1.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

 2.古希腊艺术中所提倡的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作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蓝本。

 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

 4.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是在“和谐论”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的前身。

 5.公元313年,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中世纪时期

 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或平歌。在西方音乐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

 形成:公元6世界末,各地教堂的圣歌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典一带形成的。

 作用:

 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弥撒:是天主教会重最重要的崇拜仪式。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

 基本特征:

 1.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其最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3.礼拜仪式的咏唱总体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风格,旋律性很差;二是礼仪歌唱,突出庄重和神圣,旋律特征增强,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三种。

 记谱法:纽姆谱

 教会调式:格里高利圣咏常见结束于d e f g 这四种形式。分正调式和副调式。

 规多:发明了四线谱,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六声音阶。

 附加段: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是“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

 宗教剧:其产生与格里高利圣咏扩展有关,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

 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华丽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声部在11世纪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

 第斯康特: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圣母院乐派的主要贡献:

 1.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2.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美,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3.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云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孔杜克图斯:是拉丁歌曲之一种,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

 特点:

 1.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

 2.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个声部,一般采用第斯康特的节奏型。

 3.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

 4.孔杜克图斯的歌词内容比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

 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愿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他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第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卡农曲: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模仿的声部称作“答句”。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狩猎曲和追赶曲,14—17世纪赋格成为卡农的称谓。

 世俗音乐的发展

 法国游吟诗人

 音乐风格:游吟诗人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

 音乐内容: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种所谓“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这种题材往往是某一游吟诗人对自己仰慕或爱恋的已婚贵妇人的感情吐露。

 体裁:康佐、晨歌、西尔旺特、田园恋歌、游唱歌体。

 德国恋歌:

 风格:恋诗歌手唱的爱情歌曲比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多数是分节歌式的。

 意大利:舞蹈歌曲是巴拉塔,内容涉及宗教题材的歌曲为“劳达赞歌”。

 西班牙:坎蒂加

 新艺术:音乐史上通常把1300—1450年这一百五十年,称为“新艺术”时期。“新艺术”主要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展开,它与以往的艺术——“古艺术”产生对峙,反映了当时人们要在音乐上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用新的手段表达音乐内容的需要。它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体裁中,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在理论、作曲技巧、音乐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现象。

 新艺术的特征:

 1.从记谱法上看,出现了心的节奏记谱原则,增加了更小的音符时值,强调了二拍子的使用,使之逐渐取代了完整三拍子的地位。

 2.从节拍节奏上看,时值节拍的结构,日趋规律化,力求节奏的简明与均匀。

 3.从旋律上看,出现了兰迪尼终止式的旋律格式。

 4.从和声理论上看,三度和六度被作为协和音程处理,并禁行平行五度、平行八度的连进行。

 5.从调式运用上看,古代的调式由于导音的引入而发生变化,并逐步向现代的大、小调过渡。

 6.从创作上看,较少运用固定调,多采用自由创作的方式。

 马肖的贡献:

 1.经文歌:创作了23首经文歌,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为人声。在创作上,马肖常采用法文歌词,用法国歌谣曲调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技术的运用。

 2.弥撒曲:马肖仅创作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这部弥撒同样具有礼拜功能,但更须关注的是它对于大型弥撒曲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为他第一次将常规弥撒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的对比,而且出现了当时少见的四声部织体。

 3.世俗歌曲:世俗歌曲的创作是马肖创作的重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他的世俗歌曲主要有重复诗歌、回旋曲以及叙事歌等,主张音乐应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歌曲表现力的挖掘。

 兰迪尼终止式: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是13~15世纪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这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

 中世纪音乐小结:

 1.天主教音乐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主流,它对后世音乐艺术的传播和保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复调音乐的诞生,改变了音乐的发展方向,对后世音乐的复调思维、和声构成以及人们的听觉感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3.记谱法的出现和完善,结束了无名氏的音乐创作时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音乐现象,即作曲家的诞生。

 文艺复兴时期

 福布尔东:高声部是加以装饰的素歌,低声部与高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间或出现八度,每一个乐句总是结束在八度上。演唱时在这两个事先写出的声部中间即兴加入第三声部,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福布尔东一词意为假低音,意指其低声部并非素歌的定旋律而是一个附属的对位声部。

 勃艮第乐派的创作风格:

 1.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

 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福布尔东的技巧常被采用。

 3.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

 4.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被广泛运用。

 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

 迪费:开创了以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先河;

 班舒瓦:他的音乐风格简朴,世俗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法—弗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

 早期:奥克冈

 中期:若斯坎

 晚期:拉索

 弗罗托拉特点:

 1.从音乐上,采用分节歌形式,词、曲按音节处理,节奏鲜明。

 2.从织体上看,属于非对位式织体,通常作四个声部的和弦式处理。其中,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器乐伴奏。

 3.从内容上以表现爱情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世俗内容为主。

 劳达赞歌的特点:

 1.它是一种在教堂以外唱的赞美歌,内容通俗,表达一种心灵的奉献。

 2.歌词以意大利文为主,有的作品也采用拉丁文。

 3.采用主调音乐织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1)四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2)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另外三个声部由乐器伴奏。

 意大利牧歌的发展阶段:

 1.早期: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作四声部的和弦式处理。

 2.中期:着重于诗词、文学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字都加以强调,较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多是五声部的配置。

 3.晚期: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法广泛运用,音乐的表现具有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

 维拉内拉的特点:

 1.从音乐上看,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幽默、生动、明快,与精致的牧歌形成对比。

 2.从织体上看,为三声部的主调音乐风格,常出现平行五度。

 3.从语言上,采用方言,常以讽刺意味的世俗内容为主。

 法国尚松的特点:

 1.从音乐上看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强烈,音符常常反复,具有朗诵性。

 2.从内容上,多表现生活中爱情的一面。

 3.从形式上,是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

 维良西科:

 1.从内容上看,既涉及世俗内容,又涉及宗教内容。

 2.从织体风格上看,以三或四个声部为主,主旋律在高声部,其他声部以乐器伴奏的形式出现,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格。

 康索尔特:英国本土的小型室内乐形式,后来加上了人生的独唱或重唱。

 英国牧歌:

 1.从风格上看,属于对位风格,声部由二声部到六声部不等,以五声部为主。

 2.从内容上看,多为田园性或抒情性的诗,常常具有幻想性质。用英文作歌词。

 3.从音乐上看,音符尽可能与文字意思相符合,和弦式的段落与对位式的段落交替出现,节奏性强,常变换拍子。

 尚松:以发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16世纪器乐: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利切卡尔,坎佐纳

 宗教改革的音乐特点:

 1.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

 2.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

 3.采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

 4.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他深信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音乐的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他要求所有的教徒在礼拜仪式中参加一定的音乐活动,并努力使教仪音乐更易于被德国人民理解,使宗教音乐世俗化。

 罗马乐派:帕莱斯特利那

 音乐特点

 1.个声部清晰,歌词不被复杂的声部掩盖,一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音节式处理。

 2.较少运用半音,和弦运用以三和弦及其第一转位为主,低音多为四、五度的跳进,终止式时五度跳进尤为明显,音乐具有清新、宁静的特质。

 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乔瓦尼·加布里埃利

 1.维拉尔特为威尼斯乐派独特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2.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的贡献:按声区对合唱队进行分组,求得音色变化,推动管风琴技巧的发展。

 3.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贡献: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并对各种乐器组合进行实验,加强了器乐与合唱队之间的音色对比。

 文艺复兴时期小结:

 1.文艺复兴时期是声乐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

 2.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产生了新的变化。

 4.世俗音乐得到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宗教音乐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割开始模糊。

 巴洛克时期

 两种常规:

 第一常规,以帕莱斯特利那的音乐风格为代表(音乐支配歌词);

 第二常规,以蒙特威尔第为代表(歌词支配音乐)。

 通奏低音: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一种简略的记谱方法,作曲家只写作高音旋律线和低音部,同时在低音部的上下方,标以各种数字,用来指示演奏家应奏出的内部和声,又称数字低音。通奏低音给予演奏家很大的即兴创作空间。巴洛克时期,因盛行这种记谱法,而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也叫“数字低音时代”。

 情感论:巴洛克的作曲家也想用音乐来抓住或唤起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状态,例如愤怒、激动、欢喜、忧伤等等。不过,这种情感并不是作曲家自己的情感,这一点和后来的浪漫派作曲家是不同的。巴洛克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的基本情感。这是一种理性化的、不连贯的和相对静止的情感,而且在声乐作品中它是与歌词的内容相关连的。作曲家通常在一首作品或一个乐章中只采用一种基本情感,并使之成为统一这首作品的一种手段。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歌剧的剧本称为Libretto,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主导动机、序曲、幕间曲,以及舞蹈等。

 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作脚本的《尤丽迪茜》。

 最早期歌剧特点: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蒙特威尔第的贡献:蒙特威尔第的音乐表现手法大大超越了同时代人,他采用了所谓的激情风格,强调旋律对感情的表现作用。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转调也很自由。他扩大了乐队编制,创导了新的表现手法。歌唱中出现了花腔,他的创作对后来声乐和器乐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罗马歌剧的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威尼斯歌剧的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重视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的特点:

 1.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从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成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戏剧性的幕间剧,由极具特性的序曲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两种不同的宣叙调: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返始咏叹调:A-B-A的三段体结构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示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

 法国的早期歌剧形式——抒情悲剧:把宣叙、芭蕾、歌唱融为一体的抒情悲剧是法国早期的歌剧形式。

 抒情歌剧的特征:

 1.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2.歌剧序曲由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3.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

 4.歌剧中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与管弦乐的作用。

 5.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

 6.不用阉人歌手。

 吕利:法国歌剧的创始者

 吕利的创作特点:

 1.创造了适合法语特征的宣叙调,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运用。

 2.抒情悲剧的取材大多源于希腊神话或拉丁文与西班牙文的骑士传奇,都由一个序幕与五个幕戏组成,成为法国歌剧的固定格式。

 3.歌剧乐队包括五个声部的弦乐器、双簧管和大管,以及数字低音乐器。需要时,也会添加其他乐器。

 4.歌剧序曲被成为法国序曲,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主,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

 英国歌剧的特征:

 1.声乐方面:与意大利歌剧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用英文演唱。

 2.器乐方面:和法国歌剧有相通之处,用通奏低音形式,但旋律与英国的民歌紧密相连,没有炫人耳目的音响,音乐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德国歌唱剧的特点:

 1.歌剧的题材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戏剧性内容。

 2.歌剧大部分的形式具有意大利风格,但不同的是,宣叙调用德语演唱,咏叹调用意大利语演唱。

 3.旋律常与德国民国相联系,一些大众性质的歌曲,被融入到歌剧音乐中。

 4.不用阉人歌手。

 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说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有区别。清唱剧的经典作品有亨德尔的《弥赛亚》和海顿的《创世纪》。分为两种形式:拉丁清唱剧与世俗清唱剧。

 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的体裁。

 受难乐的特点:

 1.常把咏叹调与宣叙调结合起来,像歌剧那样用于戏剧表演。

 2.在合唱方面,一般在开头和结尾运用众赞歌演唱。

 3.用通奏低音伴奏宣叙调,用乐队伴奏咏叹调和合唱。这是直接从歌剧中借鉴而来的。

 4.对于唱词的扩展,把经文加入受难乐适当的地方,使受难乐中故事情节的情感表达加深。

 协奏风格的宗教音乐:是指那些声乐和器乐结合在一起的作品;而且,器乐部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重叠声乐,而是有时也承担独立的角色。声乐与器乐这二者之间处于既互相对比,又彼此协调的关系中。

 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乐器

 键盘乐器:古钢琴、大键琴和管风琴。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器:双簧管、低音管、长笛、法国号、小号、长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

 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赋格曲有两种组成部分,一种是呈示段,另一种是插段。在呈示段中,主题相继在主调和属调上被陈述和模仿。在插段中,通常要转调,主题不再完整出现。音乐材料的充分运用使音乐有力地推向一个高潮,最后的解决是回到主调。

 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也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

 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17世纪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队伴奏。

 咏叹调:歌唱性很强,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作。17世纪后,咏叹调专指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咏叹调受到极大的欢迎,以至于18世纪初,咏叹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逐渐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幻想曲: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较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乐曲,起源于16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接近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18世纪以后,幻想曲在古钢琴和管风琴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呈现复调和主调风格交替的特点。

 变奏曲

 帕萨卡里亚:来源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体裁。17世纪后成为重要的器乐音乐体裁。特点为庄重、缓慢,多为小调,结构为基于固定低音的复调变奏。它既有独立作品也有套曲作品,在歌剧和键盘组曲中都被广泛运用。

 夏空:16世纪末,西班牙的民间舞曲体裁。17世纪后,进入艺术音乐,时常在歌剧或键盘乐曲中出现,速度缓慢,从容不迫,多为小调。其特点相近于帕萨卡里亚,但结构为基于固定和声序列的主调式变奏。

 舞蹈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

 奏鸣曲:在巴洛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与泛指声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对而言。在17世纪初,奏鸣曲经常是指在声乐作品的前面或中间演奏的器乐部分。后来,这个名词便越来越多地用来指一首独立的器乐作品。它通常是无标题的、多乐章的室内乐合奏作品。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交响曲:作为歌剧、组曲或康塔塔引子的乐队曲的总称,是序曲的一种早期形式。

 序曲:主要运用于歌剧、清唱剧最前面运用的器乐曲。

 协奏曲:在16世纪,协奏曲是指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合唱队、不同的乐器、特别是人生与乐器之间“连在一起”,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到了17世纪,协奏曲这个词又增加了一种彼此“对抗”和“竞争”的含义,指近代协奏曲中独奏者或独奏组与乐队之间的那种对比关系。

 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代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古代组曲以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组成的: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

 拉莫的贡献:

 1.在咏叹调上的贡献:他的咏叹调形式上为较短的二部曲式(AB)、再现三部曲式(ABA)或回旋曲式(ABACA)写成,而且自始自终保持着柔和的诗情画意的音调,活泼的节奏,饱满的和声以及带有装饰性的旋律。

 2.在和声功能方面:大小调体系框架中的主、属、下属、附属和弦都依据各个功能支配着和声。

 3.在器乐方面:将富于描绘性的交响乐用于序曲、舞曲以及舞台表演,大胆利用独特的配器,对独奏乐器的描绘性使用使歌剧富于感染力。

 亨德尔的艺术成就:

 1.他的歌剧和清唱剧达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顶峰,歌剧中的咏叹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

 2.在器乐方面,《水上音乐》和《皇家烟火音乐》是巴洛克时期的经典器乐作品杰作,为世人传颂。他的音乐节奏鲜明,富于动力,和声清晰,旋律优美,广泛吸收了德、法、意各国的音乐特征。

 亨德尔的历史意义:

 他的音乐常常注重戏剧效果,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少用转调,强调节奏重音以渲染气氛,旋律富有歌唱性,具有宽广、庄严的特点。他虽然处在复调音乐发展的生气,但在写作中,十分注重纵向的和声关系。这种创作方式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

 巴赫的艺术成就:

 1.《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2.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两部书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巧。

 3.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4.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巴赫的音乐特征及历史意义:

 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生物。因此,音乐是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阶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

 巴洛克时期小结:

 1.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通奏低音的应用。

 2.巴洛克时期王城了调式体系的过渡,以大小调体系代替教会调式体系。同时它也是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渡的时期。

 3.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突显,成为这个时期有别于其他时期最强劲的亮点。

 4.巴洛克晚期,意大利音乐的主导地位逐渐衰弱,德国音乐的强势越来越明显。

 5.教堂音乐的绝对地位逐渐瓦解,音乐开始走向宫廷走向世俗。

 6.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趋向专业化,分工更细。

 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到下属到属到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二或者四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点。

 4.主题动机以对比式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单一式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转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如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等。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措施

 1.题材选择上:虽然采用传统的歌剧题材,但却更注重挖掘其社会意义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用以宣传启蒙主义的高尚精神。

 2.乐队写法上:格鲁克的乐队写法,吸取了已有的成果,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

 3.歌剧结构上: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力求音乐和剧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采用由乐队伴奏的宣叙调段落代替过去常用的清宣叙调,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吸取法国歌剧讲究语言的优美,使宣叙调不再是游离于音乐之外的段落,而形成与人物联系更为密切的部分,还请专人为作品编创舞蹈,使其与剧情人的处境和情感相符合。

 5.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6.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7.要求舞台布景也要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意义: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运动进步的社会思潮和美学原则的影响下形成的,对19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后期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奠定了基础。

 喜歌剧的特征:

 1.剧情多为轻松活泼的题材,内容幽默,有时则有些轻浮、无聊。(题材上)

 2.正歌剧中的那些趾高气扬的英雄人物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普通人物为主的人物形象,有时也常会用正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及其咏叹调歌词与旋律拿来取笑逗乐。

 3.对白代替了正歌剧中的宣叙调,但意大利喜歌剧除外。(语言上)

 4.流行曲调代替了喜剧化和形式化的咏叹调。(曲调上)

 5.在每一幕结束时,总会出现重唱与合唱。

 喜歌剧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名称:

 意大利:趣歌剧、谐歌剧

 法国:诙谐剧

 德奥:歌唱剧

 英国:民谣剧

 西班牙:萨苏埃拉

 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盒喜剧音乐。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奏鸣曲: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协奏曲:三个乐章

 1.利都奈罗

 2.小步舞曲

 3.回旋曲

 交响曲

 题材特征:

 通常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第二乐章为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音乐节奏比较轻快;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节日欢庆场面。

 曼海姆乐派

 历史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风格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洛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的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

 柏林乐派

 贡献及特征:

 1.从风格上: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2.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

 特点及贡献:

 1.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在音乐文化上: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顿的艺术成就:

 1.确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也是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曲式,性格开朗、幽默;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在交响曲结构上)

 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上,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3.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莫扎特歌剧创作特点:

 1.擅长用音乐刻画角色性格,使人物个性化。在莫扎特歌剧中的主人公,并不是概括化了的脸谱,而是具有个性化的活生生的人物。作者特别强调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因此人物更加生动,更加细致。

 2.重唱在他的歌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戏剧矛盾发展的重要手段。莫扎特运用重唱的方式,不仅能反映剧中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同时也能用声部组合的变化,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产生鲜明的戏剧性效果。所以莫扎特的歌剧音乐创作是富于个性的咏叹调和富于戏剧性的重唱为基础的。

 3.他广泛吸收一切歌剧形式,根据内容需要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将其统一在富于民族特色的歌剧里。

 4.在乐队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开始探索写作在性格、形象与歌剧有着直接联系的序曲,在音调、形象和气氛上与歌剧音乐本身有了直接具体的内在联系,莫扎特通过一些新奇的配器法创造了许多富于奇幻性的形象和效果。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从莫扎特身上明显地体现出一种一个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所以莫扎特即使处于生活最困难的年月,他的音乐却仍能保留光辉灿烂的明朗活泼的情绪。莫扎特和一切进步的德国知识分子一样,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他对创立德国自己的民族歌剧十分关心并作出贡献。他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的民歌,新教圣咏,同时也创造性地借鉴了过去正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的因素来丰富歌唱剧这种体裁,为德国民族大歌剧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莫扎特的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增强不仅限于对民间音调的运用和吸取这一方面,还表现在对传统的民族音乐的继承上。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而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又比较深广,他很巧妙地使这三者取得很好的平衡和结合,这一点,与他爱好民间音乐分不开,更与他创作思想上的民主倾向分不开。

 莫扎特的艺术成就:

 1.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克不同,主张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歌剧方面)

 2.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形式,确立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协奏曲方面)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4.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交响乐方面)

 5.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做作,具有孩童般天真、浪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他的音乐中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贝多芬的创作特征:

 1.结构规模宏大,同海顿、莫扎特以及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乐思丰富、深刻,又有着音乐结构的革新。

 2.赋予展开部以十分重要的艺术使命,贝多芬将展开部视为与呈示部、再现部同等分量的重要段落,有时还在乐章的尾声再次使用展开部的材料,使得许多作品的尾声部分被扩充成“第二展开部”。随后再接上一个真正的尾声。

 3.在各乐章中,贝多芬一般采用独立完整的、互无联系的主题结构设计,但也有例外。

 4.将传统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短小、文雅的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的格局加以改造,成为性格完全不同的谐谑曲和三声中部,其中谐谑曲的速度较快,充分发挥了结构上和表情上的重要作用。

 5.对交响乐队进行了扩充,在配器构思方面较之海顿、莫扎特时代有了一定的突破,单簧管、长号等乐器经他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作用。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对人类的美好未来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在他一生的创作道路上始终忠于法国大革命所唤醒的思想,即或在封建复辟后的重压之下,他仍能坚持共和主义思想。如此可贵的世界观引导他为人类谱写出无数不朽的光辉篇章。他的音乐风格具有严肃的社会性,鲜明的英雄性与戏剧性,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群众性,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贝多芬的创作牢固地建立于德奥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洋溢德国歌谣中所特有的那种恳切而淳朴的情感。

 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曲》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作出了重大发展,使之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是在音乐史上有突出的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式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性,和声的不协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示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贝多芬的历史意义(贡献):

 1.贝多芬将他的思想融入其创作的各个领域,并以此为基点,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巅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2.他用既有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撼动了歌剧艺术舞台,其余辉直射瓦格纳。

 3.他在奏鸣曲式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结构和调性处理震惊世人,被誉为音乐中的“新全书”,成为划时代的音乐蓝本。

 4.把交响音乐发展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将慢乐章发展成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篇章,把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换成了具有强烈动力的谐谑曲乐章,使它达到为人类精神纵情高歌的境界,还将终曲扩展为壮观的高潮,使音乐在凯旋中结束。这种结构的改变,使交响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髓。

 5.在病魔夺去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最终选择弦乐四重奏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式来表达感情,用利刃一样的笔墨写下了16首弦乐四重奏的最后5首。这些作品包含了他最高的艺术理念,最精致的音乐结构和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犹如一位哲人,在深渊的边缘为世人献上的一曲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6.他的音乐是他对生命与艺术真谛的领悟,是18—19世纪之交音乐中蕴含了人类理想与崇高精神的结晶,更是表达了质朴的人文主义关怀。

 浪漫主义时期

 韦伯:浪漫主义歌剧之父

 音乐风格:他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许多新颖的创作技巧,如突然的调性变化,自由的和声发展,多变的旋律和节奏等,创造了民间生活风俗性歌剧体裁和英雄性歌剧体裁的音乐喜剧结构类型,大大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被誉为“浪漫主义歌剧之父”。

 艺术成就:

 1.《魔弹射手》的诞生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韦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2.韦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他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

 3.《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来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艺术歌曲的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许多伴奏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

 艺术成就: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使之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2.在交响曲方面,他的第八交响曲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但作品完整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任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他的音乐构思充分地展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室内乐领域,他不仅创用了钢琴五重奏这种组合方式,还让人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他艺术歌曲旋律发展的身影,呈现出在旋律运用上的最大长处和新颖独特的创意。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门德尔松:

 音乐风格:门德尔松广泛吸收城市风俗性的音乐,民间歌曲和舞曲的素材,表现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诗情画意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力求作品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优美如歌的旋律,新颖丰富的和声,精巧的管弦乐队配器,简明的多声部织体和质朴感人的音乐语言。

 艺术成就:

 1.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它指的是那种在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和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2.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舒曼:

 艺术成就:

 1.舒曼在钢琴音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洋溢着炙热的浪漫情怀

 2.他的艺术歌曲领域的地位仅次于舒伯特,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杰作,他的艺术歌曲常常以女性为主人公,采用爱情题材进行创作,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尤为精致,旋律富于诗意,钢琴伴奏地位突出。

 3.作为音乐评论家,舒曼在1834年创建了《音乐时报》和“大卫同盟”组织,以此作为宣扬浪漫主义观念的平台,抨击艺术上墨守陈规、庸俗无味的观点,并向公众推荐了许多“千里马”,如肖邦、勃拉姆斯等,他是乐坛上独具慧眼的“伯乐”。

 肖邦:

 艺术成就:

 1.他的钢琴叙事曲和谐谑曲是形式庞大、内容深刻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钢琴的表现范围。

 2.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波洛乃兹无趣和玛祖卡舞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强烈的反映了波兰民族精神,保持波兰音乐的节奏性和调性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他是将东欧作曲元素最早融入西欧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对后来民族乐派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3.创作了最具浪漫气质的夜曲和圆舞曲,在夜曲中出神入化地表达特有的内涵,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和精致,赋予了圆舞曲温柔抒情的性质,超越了伴舞的实用性,使之艺术化、高雅化。

 4.他的练习曲和前奏曲在保持原有体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在练习曲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训练价值又注入了艺术形象和情感意义,使它成为一种音乐会练习曲,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能在这个领域取代肖邦的地位,他的练习曲成为检验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他的前奏曲是独立的作品,不再依附于其他作品之前,且风格各异,就像作曲家的一幅幅的生活素描。

 5.他的钢琴音乐摆脱了交响乐和歌曲体裁的写法,旋律气息宽广,和声不拘泥于传统原则,注重色彩效果,调性明暗对比鲜明,结构自由多变,突出节奏个性,既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又用“自有节奏”作句法的松紧处理。

Tags: 通史   重点   笔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