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慰问贺电 / 正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0-05-26 18:41:38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25日,送审稿)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动能。

 1.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有效发挥。修订完善“1+5+6”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安排34亿元资金,助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其中:设立产业创新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重点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安排5亿元,继续做大政府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引导基金、社会投资机构、各县区投资平台组建市场化基金。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设立2亿元专项引导资金,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全面启动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兑付, 预计全年将兑付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4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7个,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2.2%。

 2.“三重一创”建设加快推进。经开区新型显示、三山区海洋工程装备2个重大工程,经开区智能物流装备、省江北集中区高端医疗装备、高新区燃料电池系统3个重大专项,入选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聚焦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11月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评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获省级奖励资金1.8亿元。太赫兹工程中心首条功率模块封装线开工建设,中车浦镇庞巴迪跨座式单轨及APM车辆实现产品交付。华东光电研究所机器视觉自动缺陷检测仪样机研制成功。奇瑞新能源小蚂蚁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奇瑞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埃夫特六关节机器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中联重机智能烘干系统、甘蔗收割机位列全国产销量首位。中电科钻石飞机实现“安徽造”飞机首批交付。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3. 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组建了市产业创新中心,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37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建成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撑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增高企130家,总数突破650家。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实行体现自身特点的分配办法和内部激励机制。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308个。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成功举办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项目达42个。

 4.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区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兑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奖补资金近8000万元。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五大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预计共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增长11.2%。配合做好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在芜设立。快递产业加速集聚,预计业务量突破1.2亿件。设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对建设多个社区服务平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全市电商进农村工作通过省验收,农村“两中心一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推进全域旅游,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增长21%,旅游总收增长25%。成功举办科博会、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省第五届动漫大赛暨首届乡村文创大赛。加快物流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5.化解过剩产能稳步推进。实施企业兼并重组项目20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了《工业领域“僵尸企业”处置三年行动方案》,对全市工业领域 “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摸排梳理,将通过3年时间,完成存量98户“僵尸企业”的处置和清理。

 6.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紧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1-11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00.8万平方米,增长2.8%。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赁并举的住房制度,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方案》,建成房屋租赁监管服务平台,截至10月,我市住房保障实物配租6.2万户,实物配租分配率95%;扩大公租房保障面,提高入住率,新增分配公租房6032套,完成租赁补贴3683户。出台了《关于住房保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对外来务工人员、低保低收入、新就业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用于受灾群众、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征收、棚改过渡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的情况下,目前有4589户农民工家庭新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增强住房公积金普惠性,支持进城务工农民购房,截止11月底,全市有5057名进城务工农民缴存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3591户,贷款总额9.6亿元。

 7.实体经济成本有效降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15.2亿元。开展了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专项工作,建立了《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减轻企业负担。出台了《关于调整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的通知》,全面落实调整后的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执行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取消货物港务费,推进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试点工作,减少进出口企业通关通检费用。认真落实电价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参与直购电范围,25家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落实非居民用户天然气量价挂钩政策,推行大用户直供气.政策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07%,截至11月底,全市20家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00.9亿元。

 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增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成直接融资360亿元。伯特利、信义能源首发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增政银担税融通贷款、发放续贷过桥资金共13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430亿元、250亿元。在全国首创以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技术和政策性担保为支撑的中小企业信用贷试点,截至11月底,全市1200余家中小企业完成信用评级建档, 237家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14.7亿元。获授全省唯一的“守信激励创新奖”。依托人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截至10月,累计融资410亿元,供应链融资金额173亿元,供应链融资规模居全省第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领域的资金支持,将金融资源配置向绿色产业倾斜,绿色金融占比不断提升。持续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奖励。落实各项惠企、惠民、惠农等普惠金融政策,截至10月底,发放符合中央贴息政策的小额担保贷款3856笔,金额4.1亿元,财政累计贴息2676万元。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成功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在省级奖励基础上再给予奖励。

 三、促进有效投资,发挥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9.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落实“四督四保”制度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的意见》,强化重点项目的动态管控,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落地率。

 1-11月,全市619个“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5%。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10个。贯彻国家和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第三方咨询机构库,完善“十三五”重点项目储备库,优化调整年度市政府投资项目及资金安排计划。梳理了基础设施、关键产业、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环资等领域重点项目627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54个项目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9.2亿元。

 10.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中山桥改建工程、弋江路快速化马塘立交和米市口立交建成通车。全国首个大盾构基地配套码头已完成主体工程。芜宣机场、城南过江隧道、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等项目稳步推进。芜黄高速、沪武高速无为段、八里湾大桥、皖赣铁路湾沚南站等工程开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396公里。**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基本定案,即将开展总图规划咨询审查工作。青弋江分洪道、澛港闸(桥)、麻凤排涝泵站、荆方排涝泵站、双摆渡排涝泵站和无为县花渡闸建成并投入使用;青弋江、裕溪河等重要支流治理,以及中小河流18个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无为县5座水厂实施管网改造和南陵县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327户。加大对文教卫以及农林、政法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1.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在芜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惠政策等。市政府出台《关于持有我市居住证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打破县域城镇落户、城市落户和人才落户限制,积极引导人才、经商、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有序迁移。出台了《户口登记管理办法》,放宽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条件,人才户口可以“先入户,后就业”。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57万宗。依托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土地项目,积极探索农村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统筹安排新增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出台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意见,高沟电缆小镇、殷港艺创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称号。

 12.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落实。出台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已签约项目20个,累计完成投资113.9亿元。争取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6.5亿元,保障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政府、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标准化、统一化,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一口受理、并行办理、分工负责、并联审批”。加快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推进经开区、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

 13.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充分保障。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预计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2100亩,盘活工业用地4000亩。全面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储价格和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费用,预计全年开发复垦新增耕地9100亩,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4500亩,产业项目用地173宗,总计12433亩;民生工程用地194宗,总计7858亩。探索分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应方式,已分年期出让**银湖实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高端定制厂房55.1亩。

 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4.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设立市政府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1-10月,全市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493个(不含房地产和金融),实际到位资金1057.2亿元。加快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与德国马格里堡合作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三方城市联盟深化经济产业合作。出台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专项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6个。1-11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徽商大会集中签约了13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15.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拓展。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品认证、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境外展会等,组织100多家企业参加中国进博会、广交会、华交会、徽商大会等展会。大力推动综保区扩区升级,积极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入驻企业41家,获批安徽省首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动奇瑞汽车、海螺集团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项目合作。奇瑞巴西汽车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在德国设立奇瑞欧洲研发中心,海螺印尼工业园建设加快,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欧美国家开展跨国并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6.“放管服”全面深化。全面建成市、县、镇三级全方位公共服务清单体系,实现所有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建立涉企收费清单,收费总项目精简50%以上,年减轻企业负担约3亿元。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制等五项措施,推动“多证合一”“照后减证”,发放了全省第一张53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启动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项目试点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成全省首个网上办事智能自助大厅。实施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线上+线下”的“一网通办”试点。截至11月底,安徽政务服务网**分厅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达99.9%、“零上门”占比93.2%,年底前将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在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并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全面推开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纪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落实《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17.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建立健全国资监管制度,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奇瑞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治理力度,完成7家国有子企业清算注销。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等各项工作,做好驻芜省属企业和中央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18.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破除民营经济发展隐性障碍和歧视性限制措施及责任清单。出台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年预计民间投资增长11.4%。启动建设市企业服务中心实体服务大厅,升级“易企网”平台,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企业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功能和水平。出台了《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推进清单》,努力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39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居全省第一。我市2017年度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位列全省第二,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9.现代农业增势强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家庭农场5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抓好“三品一标”认证与监管,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共15家45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12家24个。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工作,全年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12-2014三年均值)相比不增长。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63家,坚持品牌强农、品牌强企战略,努力创建一批“三品一标”有效认证108个,“**大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创建“南陵大米”“无为螃蟹”“陶辛青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8家企业8个产品获金奖。六郎现代农业示范区、许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六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首批国家创建单位。“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繁昌县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县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0.9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9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87.6万亩。扎实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累计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面积324.5万亩、牲畜23469头,补充性商业保险面积110.8万亩,提高了农业防灾抗巨灾的能力。

 20.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落实我市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4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按期将全部完成。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改造农户厕所6万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70%。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推行湖长制,全市建立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和四级湖长组织体系,共设四级河长3067名、湖长76名。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治理农田面积37.8万亩,实施8739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启动,制定了四好农村路实施意见及“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四个配套实施方案,每年将安排约600万元资金补助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补助标准不低于项目造价的30%。

 21.县域经济不断壮大。1-11月,无为、**、繁昌、南陵四县(后均按此顺序)实现固投分别增长13.5%、13.1%、10.7%和13.1%,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0.3%、9.5%和11.2%,主要经济指标大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县打造特色产业,无为县发展电线电缆和羽毛羽绒产业,**县发展通用航空、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特色产业,繁昌县发展3D打印智能装备、轻纺服装和大健康产业,南陵县发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按照“一县一区”要求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制定了《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将全市15个开发区整合为10个,四个县保留4个开发区,即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繁昌经济开发区、安徽南陵经济开发区。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物流业的用地政策支持,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兴办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四县加强与名校名企合作,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了中科大-安徽春谷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姜德生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20余家。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领导岗位,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拔使用。制定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县级领导干部考核,出台了《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评办法》。

 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风险底线 22.政府债务风险继续严控。摸排债务底数并制定化债方案,动态监控债务风险隐患,严守政府财政计划红线,全市化债方案已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严控资金来源不合规的政府性投资项目,政府债务率下降5.9个百分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强化预算约束,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禁以PPP、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融资、违规举债;分类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处置国有资产变现、合理出让部分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等方式妥善化解,对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债务合规转为企业经营性债务,推进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建立投资项目立项前审查机制,全年核减投资规模108.3亿元,有效遏制了因滥铺摊子、盲目上马新项目而导致的隐性债务增加。发行政府置换债券152.3亿元,2014年确定的政府债务525亿元已实现全部置换,年节约资金成本7亿元。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全市各级政府性债务风险,将预警结果与下年新增债券资金分配挂钩。

 2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序开展。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兼并重组等,工商银行**分行成功实现对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0亿元债转股项目,成为全市首个国有企业债转股正式落地项目。加强企业流动性风险防控,制定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化解皖江金租流动性风险、华亿集团流动性风险。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挂牌、发行优先股,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债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年化费率最高不超过0.5%。加快化解无为电线电缆行业风险,制定了《无为县电缆行业联保互保风险化解方案》,确立由市县政府、中安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设立5亿元的互保联保风险防控化解基金的方案,截至目前,无为县电缆行业融资余额为87.7亿元,较最高峰时减少近53亿元,比年初和去年同期仍呈下降趋势。排查处置P2P网贷、养老、理财等非法集资风险,打击效果明显。

 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4.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力度。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亿元,开展“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精准扶贫“百日攻坚”行动,脱贫扶持政策全面提标扩面,全年实现10836人脱贫。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截至11月,参与带动的园区(扶贫基地)248个,参与带动的龙头企业184个,参与带动的合作社452个,参与带动的大户(家庭农场)265个,自种自养的达标户11825户。全面实施健康脱贫“351”和“180”政策,全市贫困人口享受综合医保27.7万人次。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出台了《关于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就业脱贫实施意见》,推行“扶贫+扶智+扶技能”工作模式,新建扶贫驿站14个、扶贫车间15个、扶贫基地15家。推广“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通过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的“一自三合”模式,新发放贷款2.8亿元。教育扶贫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万人次,实现对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全过程全覆盖教育资助。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无为县、南陵县全面完成年度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19.9公里建设任务,实现了较大自然村农村道路“组组通”。全市水利扶贫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新增2处农饮水质水量保障工程。全市行政村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建立扶贫资金使用正面及负面清单,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合理、规范。常态化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工作,确保国办系统信息、扶贫手册信息与贫困户实际情况“三个一致”。

 25.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重点支持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大力推进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发展。投入110.5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落实民生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我市在国家和省提标基础上每人每月再提高5元,调整后市区基础养老金由12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160元每人每月。在全省率先完成低保标准城乡统筹,保障低保对象11.2万人,直接救助困难群众看病8.4万人次,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17.4万人。落实社保兜底扶贫方案,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00元/月,提高孤儿生活补助,集中和分散供养分别提高到1200元、780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26.更高质量就业初见成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发放稳岗就业补贴近6000万元。出台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专项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6个。对各类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组织应届毕业生到我市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分别达到50%、8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成立了安徽电子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市被省人社厅、省发改委推荐为国家“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专项试点城市”。完成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成综合实训楼、综合服务楼、实训车间,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G60科创走廊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服务平台。落实社会资本孵化基地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孵化。完善技工强市的配套政策,评定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新增技工学校1家。获批飞机维修、机电一体化2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我市成为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专项试点城市。

 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发展 2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率达81.2%。在三山区打造农作物秸秆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业园。落实“两高一剩”行业的差别化价格政策,结合实际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落实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价格支持政策,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充电站,未对用户收费前,充电电费由属地财政全额补贴,政府建设的停车场可实行免费停车。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实施大气污染整治项目1168个,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前三季度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将长江岸线1公里定位为重点生态建设区,5公里为生态环境严管区,15公里为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快推进与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保护工作全覆盖。加快黑臭水体整治,截止10月底,全市82条黑臭水体已完成59条整治任务,剩余黑臭水体整治已开工,年内达到“初见成效”的比例超过90%。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污染地块名录,开展污染修复。全面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发现固废倾倒点41处,已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置约3.5万吨。配合完成我市境内发生的3起环境侵害案件的侦破工作,并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格丰环保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28.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不断拓展生态补偿制度覆盖面,出台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国家考核水质断面达标率100%。严守生态红线,严格长江岸线环境管理,以铜陵淡水豚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监管。制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工程师诚信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29.“四送一服”深入开展。出台了《“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工作的通知》,深入推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截至11月底,走访调研企业26554家,举行各类宣讲活动5784场次,收集办理企业问题2916个并全部办结。高度重视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交办问题,建立了分级办理、限期办理、联动办理等机制,截至11月底,省交办241个问题全部办结。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5月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走访调研企业2311家(次),举行各类宣讲活动451场, 842个要素项目成功对接,达成协议1467份,资金383.1亿元,其中,兑现扶持企业资金5.4亿元,协调解决企业贷款12.2亿元。

 30.工作作风切实转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开展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深重促”专项行动、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等活动,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成果。实施政府重点工作周通气调度机制,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对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动态监测预警情况开展定期通报。落实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

 

Tags: 高质量   报告   发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