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慰问贺电 / 正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教科版

2020-12-29 21:34:54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研究物体浮沉的秘密。本课共编排四个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动力和力》这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课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对“浮力”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烧杯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块。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烧杯,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两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

 学生分组安排

 五人一组,共五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请学生欣赏图片,提问氢气球和汽艇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天鹅和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科学。】

 二、感受浮力 1.把一块泡沫塑料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

 做实验前提问: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感受到越往下浮力越大,同时观察到水面上升。】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3.屏幕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三、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你们想不想亲手来试试? 学生讨论:怎样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组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的道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各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0.03 牛顿)

 小部分 浸入水中 大部分 浸入水中 全部 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塑料块非常轻,学生无法测出它的重力,故直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0.03牛顿。】 4.投影表格,认真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得出结论:(板书)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在全员参与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块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是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第1、2小组测量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第3、4、5小组测量中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提问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参照前一个实验的测量方法,每小组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该填的位置。

  以比赛的形势开展实验,看看哪组做得最快,同时得出的数据最准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牛) 0.01 0.02 0.03 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塑料块的重力。】 3.把表格整合在一起,投影展示,分析数据,学生充分交流,发现这一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把两次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展示,提问:你觉得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实验数据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解释上浮原因

 谈话:请你们用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教师演示)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大于重力。

 提问:等到泡沫塑料块浮到水面之后,它为什么不再向上浮了?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等于重力。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六、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播放潜水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我们的科学家们一样,发明出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再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升华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5、浮力

 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教学反思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等四个方面。

 上比赛课时,同于前期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整节课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实验出错频率特别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使用弹簧称的注意事项不甚了解;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相当紧;4、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不会系泡沫塑料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掉了,学生之间不知道怎么合作等等。

 后期要上录像课,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挖掘教材,同时在我校商主任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中间试上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录像课的效果好了不少,教学效果还是能令人满意的。现反思如下:

 一、 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新知。

 二、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分工不同。本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的内容。本课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我重视学生的汇报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特别是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我让各小组讨论、研究,再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小组间互换意见,交流看法。

 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测浮力的装置提前摆放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装置就能猜测到怎样测浮力,所以在提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时,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2、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难度大。我准备的泡沫塑料块非常轻,用1N的弹簧称根本测不出,课堂上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就能很好地测量它的重力了。

 3、测量排开水的体积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出来的,这里需要改进一下。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的,相邻的刻度是100毫升,而需要测量的小泡沫塑料块的体积才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从而方便学生读数。

 

Tags: 浮力   下册   五年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