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慰问贺电 / 正文

2021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四篇)

2021-05-06 11:10:15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心得

 体会(一)

 在学习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 验后,了解到党为建立新中国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课程又 为我们揭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走过 的一段曲折历程。

 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 义改造。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 权;恢复了经济,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 平;外交上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此结束了中国人的屈 辱历史。期间,分三步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第一步是建立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合作社;第三步是 建立高级合作社。通过加工合作,公私合营,让资本家领取 定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由此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党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对形势的正确研判作出的正确决策,促进 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956年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 步探索。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实际的错误判断,先后出现了三 次失误,分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急于 求成的大跃进运动;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之后探 索走入歧途,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的经 济停滞不前。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二十年的曲折历 程,究其原因是: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的束缚;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 境;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学水平。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 步探索也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两弹一星”的突破,标志着 尖端科技的突破;三是培养了 一批人才;四是外交上的突破。

 初步探索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探索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 平理论的重要来源;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成了邓小平理 论创立的契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了党和人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xx工作的实际谈如下体会:

 一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 作为基层的XX工作者更要勤于学习、思考,不断掌握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当地的天气背景将所学灵活地运 用于工作中,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

 二是恪尽职守,履行好一个XX工作者的职责。时刻将人 民放在心中,满足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最高准则,为 有效防御自然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要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 初只有几十人,发展到今天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 党,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没有阻 碍她前进的脚步。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善于分析,善于从实践 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她有勇气正视错误,也有勇气纠正 错误。我们要始终相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党都能带领 我们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作为年青的一代,认真学习党的 历史,对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党的优良作风,对提高 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和 有益的。

 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 化。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心得

 体会(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 跃,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在我们党的历、中华民族历具有里程碑 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 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我们就能战胜前进 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新时代发生新变化、新变化需要新思想,必须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把 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基本方略、方法路径。只有坚持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壮丽篇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居于引领 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要深刻领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 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心得

 体会(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大以来社会主 义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 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崭新面貌,进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 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顺应时代之必然 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总书记 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其高屋建专瓦、统揽全局、大气磅礴、 博大精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党和国家事业的纲 领性文件。在当前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际,现就我个人学习情况谈以 下几点: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 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 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代会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 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 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党的—大以来 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 变革,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这个思想的科 学指引。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深入学习贯 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上来。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 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回首九十七载光辉征程,我们党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箪 路蓝缕、不畏险阻,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 一起,始终为百姓筹谋利益,用事实回答了初心之问。如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 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三个“起来"这一 重要论断直达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底,激起了浓浓的民族自豪 感,让更多普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真切体 会到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性巨变。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 历史伟业。”党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 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懈奋斗而取得的。

 —大以来的这五年,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 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终于办成。五年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 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不仅振奋了人民精神,更凝聚起 坚不可摧的人心力量。

 硕果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实干富民兴邦。我们党员 干部要全心全意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保障和改善民 生为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 体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 续奋勇前进。

 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内 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在考验着 我们,伟大工程在引领着我们,伟大事业在激励着我们,伟 大梦想在感召着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全面、内涵深刻,要不断学习,加以对照,终身坚守, 坚决贯彻执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每一名党员都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自身做起,从 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折 不扣、完完全全去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 员。

 总之,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知行合一,牢记初心不 忘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 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无数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最根本 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认识,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 论的一条重要经验。通过学习第三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我们对新中国 在建国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深 层次的理解,可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党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的重新探索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当年国家的现状 需要改变: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 赤字严重,人民依然贫穷,温饱没有解决,生产力发展缓慢, 科技教育落后。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 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 ■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 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 “阶级斗争为纲" 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 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 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 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政策 的实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改革开放的实 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中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此后到1987年10月 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特别 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 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研究基本国情与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我 们党开始逐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逐步 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0多年来,中 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第三阶 段:改革开放遭受严峻的考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扩 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 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历 史已经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仅是为了更好 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将继续证明这一 点。因此,对改革开放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惊慌失措,而是要坚信“改革 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 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 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 含着深刻内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 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 辟和理论形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始 终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 来,气象事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改革 开放,坚持需求牵引,坚持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全 面加快现代化建设,使我国气象现代化与国际水平大大缩 短,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之一,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内涵,同时也为从 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进入21世纪, 提出并实施“三大战略",确定了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为核心的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理念,国务院下发 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气象 事业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指引下,经过几代气象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 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气象综 合探测体系,综合探测能力大大提高,探测领域进一步拓宽。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开发应用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进 行了集成化预报,使预报预测水平和时效显著提高。我国气 象工作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根 本宗旨,大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手段不断加强, 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

 作为XX人,我们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 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 下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 发,我们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为社会做 好气象服务,将灾害降到最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研讨发言(一)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 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 全国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 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本部分展览展出了 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美术家的部分经典主题创作,也特别选取 了部分红军长征题材的优秀作品予以集中展示,以纪念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 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 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本部分展览以几代美术 家创作的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作品为主要内容,旨在 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本部分展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创 作的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 研讨发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 坚强领导和教育引领下,工农兵和知识分子都对党的红色历 史与红色精神有了高度认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传 承红色精神,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红 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本质都是对 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继承和发扬。

 (一)抗美援朝战争孕育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刚刚 诞生一周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得不应朝鲜政府的要求, 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近 三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威武不屈、顽强 战斗,经过六次重大战役,迫使美军不得不退到“三八线” 以南,并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在世 界上留下的软弱可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 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 和平环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战斗、 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顾全大局、协同作战,壮烈牺牲 36万多人,涌现了大量英雄人物,如毛岸英、黄继光、邱少 云、杨根思、罗盛教以及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群体。他们的英 雄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讲 话中阐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 的丰功伟绩,缅怀志愿军英烈的献身精神,缅怀中朝友好, 精辟概括了 “抗美援朝精神”,其主要内容有:“发扬祖国 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 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 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 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 神。”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北大荒精神”

 1954年和1955年,按照党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遣3万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开赴 地处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北大荒,开拓北大荒。1958年,中共 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王震将 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规模开 发建设的高潮。之后,又有20万支边青年、大中专院校毕 业生和城市知识青年相继投身垦区的开发建设。他们不畏艰 难和困苦,扎根北疆、建设北疆、美化北疆。他们顾全大局, 在三年困难时期,为支援内地灾区,自己节衣缩食,忍饥挨 饿,用野菜和野果充饥。经过三代人60多年的艰苦创业、 开发建设,北大荒荒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 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 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 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黑龙江垦区在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 创造培育出“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 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代拓荒者高度 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是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 现,更是垦区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有人说,“北 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群体中形成的,是北大荒人的精神。这 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北大荒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 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因而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大庆精神”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诞生于东北黑土 地上的大庆油田,成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大庆人以“我 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以“革命加拼命”“三老四严" 的工作作风,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 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年产600吨的大油田,为国家甩掉 了 “贫油"的帽子,成为国家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1964年 2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

 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人在石油大会战中以“两论”,即 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是从学 习、探索、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精神瑰宝。

 大庆精神是由众多的精神要素构成的。“爱国” “创业” “求 实” “奉献”构成大庆精神的基本框架。科学求实的态度和 方法,“三老四严”的传统和作风,战胜艰难困苦的智慧和 勇气,无私无畏的奉献意识和境界,构成大庆精神的主体要 素。“铁人”精神、“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等是大庆精神 的突出表现。大庆精神所展示的最显著特色是方方面面持续 不断的自主创新;大庆精神所激励的最高理想是人人事事追 求工作中的卓越;大庆精神所昭示的最高尚道德行为是始终 如一的勇于奉献;大庆精神的政治本色是爱国;大庆精神的 实业至上追求是石油;大庆精神的科学基础是“两论";大 庆精神的主体意识是自创;大庆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一流;大 庆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奉献。"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 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雷锋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伟大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雷 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在部队仅工作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 月,就干出了许多让人称赞的不平凡的事情。他爱学习,以 “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他爱思 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善于反思, 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记录着他思想的精华;他爱 劳动,时常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做好事是他的自觉行动;他 热爱本职工作,以“螺丝钉”精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对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 毫不留情地抵制;他热爱人民,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 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给灾区捐钱物;他热爱党,党和领导 叫怎样去做,他就不折不扣地按照党的指示去做。他认为,

 “听党的话,就会开放出事业的花朵”。

 50多年来,研究雷锋精神的论文成果非常多。学者们一 致认为,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价值,是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内容。雷锋精神的本质特性是:先进性、时代性、 民族性、群众性与实践性。雷锋精神对于当下市场经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雷 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 力量。来自雷锋故乡的学者全面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八种内 涵:一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二是“追求 崇高、不断学习的'钉子'精神”;三是“克己奉公、一心 为民的'奉献'精神”;四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螺 丝钉'精神”;五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百宝箱'精 神”;六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傻子'精神”;七是 “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八是“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的'诚实'精神”。

 50多年来,一个由亿万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学雷锋活动 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

 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仍然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 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明了发扬 光大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他说:“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仍 然为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所必需,仍然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 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发扬光大雷 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 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 那样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 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 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五)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产生的“焦裕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严重困难,使得国内出 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严重经 济困难的时候,焦裕禄同志担任了黄河故道上著名灾区县兰 考县的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等 “三害”,他心中只装着兰考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深入灾害第一线,寻找改变贫穷面貌的根本途径,终因积 劳成疾,牺牲在治沙前线,年仅42岁。焦裕禄的英雄事迹 感人肺腑,英名响彻祖国大地,受到媒体的重视和报道,成 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杰出代表,成为“县委书记 的好榜样”,并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 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 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的一座精神丰碑。"

 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园和事迹展 时,对焦裕禄精神作过高度评价,他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 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 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调 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 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成长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焦裕禄精神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勉励 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 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 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组织党员干部把 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 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 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 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 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 员、好干部。习近平同志关于焦裕禄精神的两次重要论述, 深刻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向导和科学的思想指南。

 (六)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培育和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处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林县人 民不仅面临着频繁的自然灾害,而且还面对着严重缺水的困 境。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不向自然灾害和生活困境低头, 决心劈山凿洞向漳河要水。于是,林县的当代“愚公”们从 1962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他们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 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他们靠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在恶 劣的施工条件下,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他们在生活条件极 端困难的条件下劳动,流血流汗,挨饿受冻。他们用10年 时间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了 151个渡槽,凿通了 211个 隧洞,修建成了总长度为1525公里的红旗渠。他们创造了 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工天河。当红旗在太行 山上飘扬的时候,就产生了当代“愚公”用汗水浇灌、用鲜 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建成,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 称之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先后有10位党和国家领 导人为红旗渠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的题词 是:“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 胡锦涛同志在1995年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是一个 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 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有人曾这样比拟:如果说,大 庆油田是工业系统艰苦奋斗的典型,那么,红旗渠则是农业 系统艰苦奋斗的榜样了。这样的比拟是恰当的。红旗渠不仅 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成为“国家重 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旗渠 是屹立在太行山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七)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两弹一星 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和核 威慑之下。1955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高瞻 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导弹。1958年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党中央、国务 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全体同志 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于1960年11月 5日,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1964年10月16日,成 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在本土成功进 行了 “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 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 卫星发射成功,从而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核讹诈,使我国 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和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在设备和 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缺少关键材料和图纸的情况下,钻研技 术,自制设备,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解决了苏联专家 撤走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1958年开始建设的导弹发射与 核试验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的,那里的环境非 常恶劣。国防科技界的创业者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 战风沙,以昂扬的斗志战胜艰难困苦,创造了许多一流的业 绩。不少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干 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国防尖端项 目,涉及众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领域,需要众多研究所和多个 工业部门的配合,这些单位以大局为重,只要是“两弹一星” 的协作配套任务,就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只要是“两弹一 星”任务的需要,就毫无保留地大力支持。

 1999年9月,中央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 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了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 神。“两弹一星”精神,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和中国科学院 的同志在以“两弹一星"为主要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形 成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两弹一星" 研制队伍在几十年奋斗拼搏中凝练而成的。“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精神,是“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决定的,是“两弹一星"事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大力 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 大事、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科技高 峰的生动体现。

 (八)抗击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中孕育的“抗洪精神"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 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 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 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取得了抗洪救 灾的全面胜利。在抗洪救灾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 区,发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全国各 地区各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全国一盘棋” 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无私地大力支持抗洪第一线军民。

 中国大地上涌动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 展现出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

 1998年10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 会上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 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 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九八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 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 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 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 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 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 养。

 (九)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和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6日清晨.2005年10月17日凌晨和2008 年9月28日傍晚,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神舟 六号"“神舟七号”分别载着我国6位航天员成功返航,我 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 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是 继“两弹一星”后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全国人民怎能忘记,从茫茫戈壁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海 洋的远望号测量船,神州大地处处留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奋 斗的足迹;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洒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 辛勤的汗水。航天人舍弃都市生活的繁华,而选择戈壁滩上 的寂寞;舍弃求取功名的机会而选择默默无闻的奉献。他们 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协同攻坚,突破 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 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他们为祖国的强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 的千年飞天梦想,奉献了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热血汗水, 创造了一个个飞天的奇迹。

 2005年11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 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 评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载人航天 工程的成功经验,并且将载人航天精神精辟地总结为“特别 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四个 特别''是中国航天人精神状态、思想境界、意志品格、工作 作风的真实写照。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 光大。爱国、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自强、创新 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支撑基点;团结、协同是载人航天精神的 时代特征。这些精神将激励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实现中国梦 的征程中做好本职工作,为知识创新和文化创造贡献自己的 智慧。

 (十)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 8. 2级特大地 震。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空 前的团结,中华民族精神瞬时凝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灾情就是命令,救人就是任务,抢险就是责任,关爱就是义 务。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 到学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国家领导人亲临抗 震一线指挥;各级领导和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组织群众,抢 险救援;10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组成的抢险队伍不怕牺牲、艰 苦奋战;大量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入灾区,赈灾募捐活动此 起彼优;20万志愿者参与灾后重建,为灾民劳累奔波;在灾 难造成的废墟中,更有许多互助友爱、患难与共、临危不惧、 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动人故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 力以赴,伸出援手,奉献大爱。全国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协 同一致,谱写出一曲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抗灾壮歌。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 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 利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 民族品格。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 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波澜壮阔的 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 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 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 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 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Tags: 心得体会   研讨   时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