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研究

2023-01-19 09:45:07

付中贞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寿光分局,山东 寿光 262700)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入技术联合监控阶段之后,综合使用色谱、光谱和3S等现代技术可以获得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保障相关人员结合环境指标数据变化及时采取相关方式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促使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以不断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技术应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生态环境检测和环保技术应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为今后国内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改善提供参考。

第一,突发性污染事件得以生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尚未严格遵照产品生产标准进行操作,使得各种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所增加。因为这类事件带有明显的突然发生以及影响范围相对较广的特征,控制和处理工作难度明显增大[1]。生态环境监测中相关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的具体状况,并结合环境指标出现的各种变化生成有效的污染事件控制方案,在削减污染事件发生概率的同时,确保突发性污染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

第二,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的有效预防。大气、水资源和土壤作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基础条件,逐渐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各项智能化环保监测技术的引入,可以分别针对水体、大气、土壤生成对应的污染物监测质量技术设备及指标体系,配合各种全自动、现代化监测系统的建立,对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全天候的检测,并由相关人员综合考虑环境数据方面的变化,使用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处理污染问题,最大程度地预防水体、大气和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

第三,能够配合环保部门落实执法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生产企业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多。我国工业化通胀的持续加快导致出现环境污染事件的概率有所增加,部分企业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我国的法律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确保环保部门能够结合数据结果形成最为正确的决策,对化工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处罚,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

2.1 人工监控

在早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人工监控方法需要由环保部门定期派遣监测调查人员到目标工作区域进行实地走访、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动物的标记重捕等多种工作,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当地生态环境的质量数据以及具体破坏程度[2]。借助工作人员反馈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环保部门形成今后一段时间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但实际上,这种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取得的环保数据带有明显的间断性特征,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关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遗漏的现象。同时,因为工作人员需要在野外进行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调查,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一步增加。虽然会使用各种统计学知识得到生态环境指标数据,但最终的数据精准度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大工作成本的同时,最终获得的数据结果能否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2.2 硬件监控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凭借在经济技术方面取得的发展使用各种硬件监控设备参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早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不仅在大会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方面的立场,政府部门也高度关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优化,并且在思想层面意识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单纯地凭借人力监控获得较高可靠性的结果[3]。在技术发展的加持下,环保部门开始利用卫星监控系统对各个地区的绿化面积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将大气环境监控设备,森林环境监控摄像机等地面监控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对于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

2.3 技术联合监控

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层出不穷,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尝试使用各种新型技术和旧有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监测软硬件工作体系,确保能够在实时获取生态环境数据的前提下进行计算、分析以及反馈,由相关人员根据数据方面的变化制定出科学的方案。随着我国5G通信技术的商业化使用,使得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到最为先进的环境监控设备,使得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能够立即上传到云计算平台中,第一时间得出生态环境指标变化结果,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3.1 色谱、光谱技术

色谱技术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常用的技术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液相色谱分离、气相色谱分离、毛细管电泳等。在针对水环境进行生态系统检测时,气相色谱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对水体中包含的有机物种类进行全方位分类,以PHAs最为常见[4]。当下,我国已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化对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检查的工作标准。在现代技术和国家标准体系的支持下,光谱技术得以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光谱技术主要以紫外线可见吸收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技术方法为主,可以使用各种物质在光谱方面的独特性进行物质定性以及定量测定。目前我国已经综合利用了多种光谱技术对于水体中污染物形成了对应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在检测水体中铁离子含量时,可以使用邻菲罗林分光光度测定法,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监测可以使用紫外分光法,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数据的真实性。

3.2 3S技术

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3S技术主要包括了RS、GIS和GPS三项技术。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RS技术是利用卫星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监测,结合电磁波的改变,对于监测空间的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进行判断,以此形成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发展的预测结果。RS技术固有的扫描和拍摄功能可以将目标监测区域内的植被生长、森林覆盖面积、生态环境污染指数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5]。比如,在使用RS技术进行森林系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不仅能够将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状况实时进行监测,同时也能够分析后续可能会出现的森林生态环境变化,为接下来的森林生态系统环保工作实施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如果在森林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RS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关人员发出警告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或者是遏制环境事件的发展。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针对地理信息形成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后台建立完善的地理数据信息平台,以此实现对于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在数据平台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在地理空间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处理等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并且能够对空间的生态环境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管理。

GP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定位体系,对于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保障监测工作得到的各项数据能够满足及时性、真实性的标准要求。以卫星作为基础建立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借助三维导航能力建立全球化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中的GPS 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及时收集,并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在可靠数据的支持下生成对应的解决方案。

4.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社会已经形成了3 500余家有关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机构,并且整体的从业人员规模数量已经突破了30万人[6]。同时我国的环保部门也借助表彰大会和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但从总体看来,负责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以及环保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依旧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自十三五后,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力度,通过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标准的建立,不仅强化了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人员的需求,同时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实际上,目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体系发展不够完善,部分标准要求较为模糊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体系与真实的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4.2 缺乏合理的资金安排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检测、环保工作的质量,在技术方面给予了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便在维护环境检测工作数据精准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但实际上,每年我国总体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的资金,在分散到不同区域之后,资金规模就会明显缩减,再加上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数量有所不足,导致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检测和环保工作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从我国当下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方面的总体投资看来,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与竣工验收环保投资以及污染治理设施技术投资等方面,而有关工业污染方面的治理投资、环境监测技术投资占比相对较小,资金安排得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到整体的工作效果。

4.3 制度体系发展不够完善

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条件,并且能够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思想规范进行约束。就目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方面的制度体系发展看来,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很容易出现工作内容遗漏或者是重复进行的问题,带来了较为明显的资源浪费现象。同时,部分制度内容方面存在的模糊现象,致使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应用缺乏制度支持,最终的应用效果与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5.1 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环保部门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应用的重要职能部门,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宣传工作教育力度,确保社会公众能够在思想层面意识到环保工作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人们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同地区在重视经济规模扩张时,也需要在思想层面关注环保工作的优化,结合地区的发展状况,针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应用工作架构进行调整,摒弃之前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理念。环保部门也需要定期邀请专家或者是环保专业人员担任讲师,组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和环保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理念、工作技巧以及常见的各种技术、应用方法等逐一进行传输,确保生态环境检测和环保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责任、实践技能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在完成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之后,环保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工作制度,确保环保工作人员能够在通过考核之后做到持证上岗,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二者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国内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质量。

5.2 资金及政策的合理落实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部门,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在固定时间段内环保工作的真实需求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央需要结合国家每年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国内不同省市环保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果,对于生态环境工作资金规模适当的调整,地方政府同样需要在预算资金中划拨出用于生态环境检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专项资金,与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共同发力建立多渠道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资金体系。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部门也需要强化对于资金使用的检查工作力度,确保资金都能够应用到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工作中。对于国内地理位置相对较为特殊的地区,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其特殊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资金使用要求和制度体系。结合真实状况对资金的使用范围适当进行延伸,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5.3 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

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环保技术制度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将传统制度体系中存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及时解决,为后续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落实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我国立法部门需要在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针对已有的环保法律进行内容扩充或者修订,并针对不同环保部门的工作细节以法律内容的形式给出明确的划分。立法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条文的实施,确立环保制度体系在工作中的权威性,避免各种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作落实不到位现象的出现。对于那些在生态环境检测以及环保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部门,需要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在内的多元化激励,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环保技术应用是我国环保部门有效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的基础条件。色谱、光谱和3S技术作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常用的技术,在辅助我国环保部门进行执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多种问题,需要党中央、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并交由立法部门推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配合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确保国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工作能够得到来自资金、制度、法律、人员方面的全力支持。

猜你喜欢 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监测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航天返回与遥感(2022年4期)2022-09-03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健康护理(2022年5期)2022-05-26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年2期)2022-05-23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西部交通科技(2021年9期)2021-01-11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西部论丛(2020年1期)2020-10-13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39期)2017-10-20环保部门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研究卷宗(2017年15期)2017-07-19创新财务管理 为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经济师(2017年3期)2017-04-06垂直管理体制下环保部门如何强化环保执法力度法制与社会(2016年34期)2017-01-14学习监测手环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

Tags: 环境监测   技术研究   生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