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剖析整改 / 正文

2020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等

2020-10-25 14:00:46

 

  波兰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这是波兰著名数学家谢尔宾斯基的真实故事。有一天,他要搬家,他的夫人把行李拿出来以后对他说:“我去叫辆出租车,你在这儿看好行李,总共有10个箱子。”过了一会儿,他的夫人回来了,他对夫人说道:“刚才你说有10个箱子,可是我数了,只有9个箱子。” “不对,肯定是10个。”

 “说什么呢,我再数一遍,0,1,2,3……”

 第1单元达标检测卷 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1分,共19分) 1.测量筷子的长度用(  )作单位;测量床的长度用(  )作单位。

 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3.童童的爸爸身高1米70厘米,童童的身高1米30厘米,爸爸比童童高(  )厘米。

 4.2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5.甜甜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再长(  )厘米,她的身高就是1米30厘米。

 6.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2020年元旦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正式开放,迅速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步道主线段桥梁的桥面宽度为2(  )60(  ),林中桥梁的标准跨径为16(  ),林中段每300(  )设置1处休憩点。

 二、认真审题,精确计算。(每空1分,共7分) 82厘米+6厘米=(  )厘米  40米+20米=(  )米 25米-8米=(  )米

  40厘米+26厘米=(  )厘米 1米-60厘米=(  )厘米 90厘米+10厘米=(  )厘米=(  )米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 1.(  )比较接近1厘米。

 ① 1本数学书的厚度 

 ② 1个文具盒的宽度 ③ 1本《新华字典》的厚度

 ④ 1个杯子的高度 2.下图中有(  )条线段。

  ① 2     ② 3     ③ 4     ④ 5 3.在直尺上,(  )表示5厘米的长度。

 ① 从刻度1到刻度5

  ② 从刻度0到刻度4 ③ 从刻度1到刻度6

  ④ 从刻度0到刻度6 4.我们的教室长约(  )。

 ① 1米

 ② 8厘米

 ③ 8米

 ④ 2米 5.如图,共有(  )条线段。

  ① 3

 ② 5

 ③ 6

 ④ 4 6.黑板大约长(  )。

 ① 4米

 ② 10米

 ③ 20厘米

  ④ 1米 7.一拃大约长(  )。

 ① 1米

 ② 15厘米

 ③ 50厘米

  ④ 10米 8.下面测量长度正确的是(  )。

  四、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线段。(12分)

 五、比一比。(共14分) 1.在里填上“>”“<”或“=”。(6分) 8米80厘米  1米100厘米  60厘米+40厘米1米 2米10米

  1米99厘米

  20厘米1米-80厘米 2.把他们的身高从高到矮排一排。(4分)

 3.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的(  )里画“√”。(4分)           比1米高(  )      比1米长(  ) 比1米矮(  )      比1米短(  ) 六、读懂要求,操作实践。(共11分) 1.画一条比5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2分)

  2. 在右边3厘米处画一个,8厘米处画一面,10厘米处画一个。(6分)

 3.在下面的线上用点A表示出48厘米的大致位置。(3分)

 七、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共21分) 1.汽车能通过这个限高杆吗?(4分)

  2.一支铅笔用去了8厘米,还剩12厘米,这支铅笔原来有多长?(5分)

  3.量一量,小蜗牛要爬(  )厘米才能吃到树叶。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6分)

 4.小明身高1米,丽丽身高多少厘米?(6分)

  答案 一、1.厘米 米 2.厘米 厘米 米 米 厘米 米 3.40 4.200 4 5.10 6.6 5 3 7.米 厘米 米 米 二、88 60 17 66 40 100 1 三、1.① 2.① 3.③ 4.③ 5.③ 6.① 7.② 8.③ 四、5 1 10 8 五、1.> = = < > = 2.1米28厘米>1米9厘米>1米>99厘米 3.比1米矮(√)

  比1米长(√) 六、略 七、1.4米>3米

  答:汽车能通过这个限高杆。

 2.8+12=20(厘米)

  答:这支铅笔原来长20厘米。

 3.6 所提问题不唯一,如:

 蚂蚁要爬多少厘米才能吃到米粒? 4+1+4=9(厘米) 答:蚂蚁要爬9厘米才能吃到米粒。

 4.1米=100厘米 100-20-20=60(厘米) 答:丽丽身高60厘米。

 点拨:题目中所给数据单位不一样,要先转化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米和厘米的争吵

  听!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正在吵架呢。“米”哥哥昂着头对“厘米”说:“你不觉得自己太微小了吗?把100个你连在一起,才和1个我一样长!”“厘米”弟弟不服气地喊道:“哼!我的本领一点儿也不比你的差!不信,咱俩走着瞧!”说着,“米”和“厘米”都头也不回地跳进了书本里。

    第二天,数学老师让同学们分组测量身边的物体,“米”和“厘米”都争着钻出书本。一位同学说:“咱班教室的长是8厘米。”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另一位同学发言:“我的数学课本厚1米。”他的发言又引来了一阵笑声……    这时,长度单位爷爷对“米”和“厘米”说:“不要争吵了!你们都是长度单位中的一员,各有各的用途。你们要互相帮助,才能让小朋友们把你们放在正确的位置,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小朋友, 请你帮两位同学把“米”和“厘米”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吧!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 ,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建立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探究过程。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设疑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猜测论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1分钟) 我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创设情境导入,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小熊维尼做新衣》。设疑引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9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三大块进行。

 (1):我展示,我快乐

 我在前一天布置一份预习作业关于统一度量标准知识点。

 在预习作业中我让学生他的父母合作,用不同的物品来测量书本的宽度。

 这体现我们区域性课堂的理念先学会教。

 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时我总结出我们测量物体长度要用统一的度量标准。

   (2):感知1厘米和认识几厘米。分4步教学。

 (a)认识直尺。

 【这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为感知1厘米、几厘米打下基础】   (b)认识1厘米。

 (c)建立1厘米的表象。

 【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估计意识。突破难点】 (d)认识几厘米 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推理出几厘米,学生观察0-2厘米、0-5厘米,4-8厘米,同时介绍读数的方法: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个环节不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推理出新知。】 (3):学习测量方法。分2步教学。

   (a)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b)纠正测量方法。

 (四)、巩固应用,理解掌握。(18分钟) 第一层:基础性练习量。

  “小熊维尼探险记”的过三关 1、 完成书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 用断尺量小刀。

 3、 完成书本练习一,第6页第3题。

 【通过估、量、填写等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开展“火眼金睛射箭”活动,先估一估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拃和前手臂的长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我回顾到课始“熊妈妈为小熊做新衣”的情境,让学生回答:

 “现在你还会用什么工具测量小熊的新衣要多宽呢?”学生可能回答用软尺,卷尺……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总结课堂,评价学生。(2分钟) 总结本课知识,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引申以后学习内容。

 评价学生:评价表。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测量物体长度要用统一度量标准 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尺子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和米的专项卷 一、仔细推敲,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15分) 1.左图中有(  )条线段。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2.下面高度大约是16米的是(  )。

 ①课桌 ②小猫 ③爸爸的身高 ④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3.小芳用刻度尺画线段,从刻度2画到刻度8,这条线段长(  )厘米。

 ① 4 ② 6 ③ 8 ④ 10 4.下面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5.下面厘米尺上表示5厘米的长度的是(  )。

 ①从“1”到“5” ② 从“0”到“4” ③ 从“6”到“1” ④ 从“2”到“6” 二、认真审题,填一填。(第6小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63分) 1.测量口罩的宽用(  )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用(   )作单位。

 2.   铁钉长(  )厘米。

 蚂蚁爬了(  )厘米。

 3.估计右图的蜡笔长约(   )厘米。

 4. 用一把断尺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应该从刻度3画到刻度(  )。

 5.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床长2(  )。

 茶叶盒高15(  )。

 大象高3(  )。

 小明高125(  )。

 6.在合适答案后面的里画“√”。

  7.在里填上“>”“<”或“=”。

 34厘米43厘米 40厘米4米 100厘米1米 1米50厘米99厘米 20厘米1米 3米300厘米 8.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三、动手操作,我能行。(共22分) 1.估计门的宽度、游泳池的长度和笔记本的长度时,你会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测量?连一连。(9分)

                  2.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4分)

  3.明明和东东分别住在图书馆的两侧(如下图)。

  (1)明明家距离图书馆20米,东东家距离图书馆60米,用“△”标出东东家。(4分) (2)周末他们都从家里出发去图书馆,谁走的路多?多多少?(5分)

 答案 一、1.③ 2.④ 3.② 4.② 5.③ 【点拨】6-1=5(厘米)

 二、1.厘米 米

 2.5 10

 3.5 4.8 【点拨】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3作为起点,3+5=8。

 5.米 厘米 米 厘米 6.(1)比1米长 (2)比1米高 7.< < = > < = 8.1 5 6【点拨】线段必须是直的。

 三、1. 2.画图略。

 3.(1)

 【点拨】20+20+20=60(米),东东家到图书馆的距离要有3个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2)60-20=40(米) 口答:东东走的路多,多40米。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7页。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

 2、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1米的直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猜题引入。

 教师:今天要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猜猜老师的身高?160(

 )学生:厘米。

 教师:我们还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关于米和厘米你们还知道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观察旗杆,估测长度。

 (1) 课件出示旗杆图片:你知道这根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13厘米还是13米? (2) 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

 2、归纳推理思路。

 与学生一起整理思考的过程。

 (1) 归纳用直接推理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1厘米这么长,我的一拃也只有这么长,我的身高1米多,旗杆比我高多

 了,所有应该是13米高。

 教师:我们可以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开始去比较物体的高度。

 (2) 归纳用估测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精灵: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教师:小精灵用小朋友的身高去估测旗杆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推测另一个物体的高度。

 (3) 归纳用反证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女生的话: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反证法去估量物体的高度。

 (4)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小朋友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检验的?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去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

 三:练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四:生活中的应用。

 1、练习一第8题。

 2、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

  )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

  )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

 ),宽180(

  )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

  )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

  )的字典和一个长18(

 )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课堂总结。

 1、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开始去比较物体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推测另一个物体的高度,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去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测量,还运用刚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你们就会变得更聪明、更能干。

 五、教学板书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

  用厘米尺量 刻度尺

  用厘米尺量的方法 每1大格都是1厘米 几大格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基本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1厘米的时候,教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教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是2厘米。这时教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的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误解。

 七、课程资源 没有0刻度怎么办 数学课上,山羊老师让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小兔拿出尺子一看,傻眼了!原来他的尺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兔急得直掉眼泪。同桌小熊见了,对小兔说:“不要急,我有办法!”只见他拿起笔,把小兔尺子上的3改为0,4 改为1,5改为2……。这被后桌的小猴全看在眼里,他眨了眨眼后说:别改了,看我的,说着拿出一把小刀,先把小刀的左端对准刻度“3”,右端正好对着刻度“6”。小兔看了,立刻说:“这把小刀是6厘米。”小猴摇了摇头说:“你再仔细看看!” 小兔伸出手指数了数,恍然大悟:“应该是3厘米!” 小猴说:“这就对了!当不以‘0’刻度为起点测量时,要用物体末端对准的刻度减去起始端对准的刻度,即6-3=3(厘米)。”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 说明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很困难,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 难点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学前 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刻度尺

 米尺

 绳子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趣生疑。

 (6分钟) 课件动画播放——学生用小三角尺(约10cm)量黑板长的搞笑场景。

 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我感觉动画中的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的时间太长,测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

 1.填一填。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

  二、自主探究,理解释疑。

 (10分钟) 1.动手测量,释疑。

 (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位——“米”作单位。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生1: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太麻烦。

 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三、实物体验,感受新知。(15分钟)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

 (4)自愿用米尺测黑板的长和宽,感受与用学生尺测量的不同。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

 得出:1米=100厘米 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互测身高,在1米处贴上标签,感知身高比1米高出或少了多少。

 (3)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4)学生自愿测量后汇报结果,说感受: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方便、准确、速度快。

 3.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6米=(600)厘米 500厘米=(5)米 4米=(400)厘米 300厘米=(3)米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

 (2)黑板长约3(米)。

 (3)小明身高126(厘米)。

 (4)课桌高70(厘米)。

 (5)教室门高2(米)。

  5.估一估,填一填。

 狗熊高约(1)米。

 小狗高约(20)厘米。

 四、巩固练习,提高能力。(5分钟) 1.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这节课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谈自己的表现和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六、教学板书

  认识米和用米量:1.

 1米=100厘米

  2.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七、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节课中,渗透了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在建立1米长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点评和总结:

 认识线段并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课  题: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6页的例7,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3)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来源:Z,xx,k.Com]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探究新知 (1) 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来源:Z|xx|k.Com] ④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来源:学#科#网Z#X#X#K] (2) 完成“做一做” (3) 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 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来源:.Com] 小组讨论汇报。

 (5) 量线段长。

 (6)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来源:学科网]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

  绳子到底多么长

  姥姥要给小明做新被子,星期天,妈妈领着小明去商场买布料。布料选好了,妈妈请售货员阿姨捆扎一下,提着方便。不巧,售货员阿姨没有找到绳子。售货员阿姨告诉小明去服务台找一个叔叔拿绳子。

 小明一路小跑,到了服务台,他很有礼貌地说:“叔叔您好!请给我一根2厘米长的绳子,我要捆布料。”

  叔叔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小同学,你弄错了吧?2厘米长的绳子能捆什么?是要2米长的绳子吧!”说完叔叔找了一根约2米长的绳子递给了小明。

 小明不好意思地拿过绳子往回跑,他想:对啊!2厘米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宽,太短了,而2米=200厘米呢!怪不得叔叔笑话我!

 直线、射线和线段

  从前,根本没有射线和线段,只有直线。

 不知怎么的,一些直线变得非常爱臭美,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一些直线也比较爱臭美,但不在别人面前显摆。一个老仙人知道了,就把非常爱臭美的直线上永远镶上了两颗珍珠;把比较爱臭美的直线永远镶上了一颗珍珠,以示惩罚。

 从此射线和线段诞生了。

 

Tags: 上册   二年级   人教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