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会议发言 / 正文

“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物流发展趋势

2020-09-01 20:08:35

“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物流发展趋势 摘要:农村电商和电商物流体系发展迅猛,但农村物流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基于对“互联网+农业”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对新时期农村物流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农村物流发展前景仍然广阔,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物流配套体系、搭建线下农村物流大数据平台和培育农村物流人才,推动农村物流更好更快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commerce and e-commerce logistics in rural areas have developed rapidly.However,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logistics in the new period,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ural logistics is still broad.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rural logistics to develop better and faster through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rural logistics, building a large data platform for offline rural logistic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rural logistics.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
特点;
趋势分析 Keywords:internet +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rend analysis 目录 引言 2 1“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含义和特点 3 1.1“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含义 3 1.2“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特点 4 1.2.1分散性 4 1.2.2季节性 4 1.2.3非对称性 5 2“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现状 5 2.1国家政策扶持 5 2.2农村电子商务内生性因素逐渐强大 6 2014年——2017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 6 2.3农村物流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7 3“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8 3.1物流配送体系仍不完善 8 3.1.1农村地区交通设施仍不完善 8 3.1.2 物流配送站点匮乏 8 3.1.3冷链物流仍然匮乏 9 3.2物流信息不对称 10 3.2.1部分地区网络依然不畅 10 3.2.2缺乏必要的物流信息更新平台 10 3.3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11 4基于“互联网+农业”下的农村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12 4.1“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村物流前景仍然广阔 12 4.2不断完善农村物流配套体系 13 4.2.1筑牢农村物流配套设施底子 13 4.2.2进一步完善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13 4.3搭建线下农村物流大数据平台 14 4.4不断培育农村互联网人才和物流人才 15 4.4.1推进农村“互联网+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工作 15 4.4.2提高现有农村落后地区物流从业者的业务技能 15 4.4.3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提供激励 16 5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国家出台了“互联网+农业”战略后,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借助线上交易的发展,农村物流也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传统物流企业和互联网零售企业在加大对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也纷纷布局农村物流体系,由此使得农村物流既呈现出现代物流的共性,又保留农村地区物流的个性。“互联网+农业”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是既有国家政策扶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等优势,又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才不足等劣势。如何借助互联网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发挥政策优势做大做强农村物流体系,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农民在“互联网+农业”时代背景下获得最大收益,是农村物流不得不审视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1“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含义和特点 1.1“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含义 “传统上的农村物流是指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简单的物流管理活动,以农业的生产为中心。”[1]据此可知,农村物流的首要任务是为农业生产活动服务,其次才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传统农村流入的商品以化肥、种子、农药、农机等大宗生产货物和零星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商品为主,而流出的商品主要是粮食、肉类、禽畜、瓜果等农副产品。而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分工更加精细、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农村物流重农产品输出、轻消费品输入的特性虽没有改变,但权重发生明显变化。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物流活动更加多元化,已不限于农产品的单向输出和消费品的单向流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农村消费形式日益多元化,消费品流入权重加大。农村与农村之间的物流活动也愈加发力,农村已然从农产品流出重地,向流出地与流入地并重转变。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物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概念,它是新型的、围绕农村地区发生的,满足农民生产活动和生活需要的、科学规范的物流管理活动。“农产品的输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是主要的农民生产活动,它的核心是农产品物流。”[2] 1.2“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的特点 “互联网+农业”下的农村物流既有传统农村物流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特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1.2.1分散性 与城市密集的生产、生活状态不同,农村生产、生活大都是分散的。农村家庭有的依交通要道布局,有的依地势、地形布局,星罗棋布。在一些地势复杂的偏远山区,农户散落于不同的山头。地势的复杂性和门户的散落性给生活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造成极大的不便。

1.2.2季节性 农产品的生产伴随四季节气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农村物流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春种时节,主要进行化肥、种子、农药、农机等大宗货物的运输,而在秋季则需要搬运、加工和储存大量的农产品。在非农忙时节,农村物流需求则变得相对有限,供需差异较大。要想满足农产品的这一季节特性,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科学技术的指导。

1.2.3非对称性 与城市的各种商品物流频繁交换不同,传统农村物流以农产品为中心,重农产品输出而轻消费品输入,农村物流输入与输出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伴随农民收入的增加,享受性消费越来越被重视。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农村网络消费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服装鞋包、家装家饰、食品保健,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170.23、85.43、106.98亿元,均高于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可见,依托网络消费平台农村物流又出现了新的挑战性和非对称性。

2“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现状 2.1国家政策扶持 自“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支持现代化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对跨区域、跨地域冷链物流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对当前城市普遍存在的缺乏农贸市场问题,要通过推行公益市场试点解决。就在同一年的9月又出台政策,拿出专门的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到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中,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并逐步推进农村物流、农村电商和电商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2016年的一号文件继续关注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在现有农贸批发市场规格基础上投入资金再扩大、在升级,逐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村电商的加速发展,形成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和城市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推动“快递下乡”工程,直指农村落后地区物流难题。

2.2农村电子商务内生性因素逐渐强大 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已高达7.51亿。其中农村互联网用户占31.4%,人数多达2亿3000万。

2014年——2017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据数据显示,仅今年“双十一”期间,农村地区电商消费平台消费额846.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53%,在全国电商消费额中占比为15.55%。其中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71.91亿元,同比增长53.52%。由此带来的电子商务物流也呈递增态势。以山东省郯城县某乡镇的申通快递网店统计数据为例,今年“双十一”(自2017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的物流订单量为15206件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911件,同比增长47.7%。据网店负责人介绍,“双十一”期间订单量约等于全年订单量。

2.3农村物流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京东于2015年初率先推出先锋配送计划,以免费加盟模式在全国试点成立京东配送站。加盟者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自己提供配送车辆,京东就为其提供包括电脑、打印机、一体机和海报在内的办公设备和一定的资金补贴。随后又出台京东帮服务店计划,为网民提供物流配送、商品换新、货到付款、上门取件等相关服务构建,解决大家电“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

阿里巴巴则实行渠道下沉战略,通过菜鸟物流平台试点县域 O2O 物流模式,在江苏省试点完成县域物流包裹次日签收物流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逐步得到很好的解决。

苏宁则干脆将直营店开进农村,将其作为苏宁在当地的营销点和电商物流配送点,降低电商配送成本。同时针对三、四县城市的现状,开展“物流云”计划,分级建设自动化分拣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和社区配送站。此外,苏宁还成立苏宁农村电商学院,重点培养符合“互联网+农业”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村电商人才。

以中国邮政和“三通一达一顺”为代表的物流企业除了探索与电商零售企业的合作之外,还积极探索布局村、镇两级物流配送站。中国邮政快递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的便民网点优势,形成了对全国87%以上的县市和超过33%的村落的物流体系,占据了村级配送站制高点。“三通一达一顺”则通过加盟与合作模式,力争达到村级配送站的合理布局。

3“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3.1物流配送体系仍不完善 3.1.1农村地区交通设施仍不完善 相比于城市较为完善的交通设施,农村地区仍显得不完备。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基建上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村民利用国家“一事一议”奖补政策不断改善村内交通环境,农村落后地区产品“走出去”和消费品“引进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农村物流的分散性特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连片山区,居民分散居住,农产品生产场所散落分布,大部分地区地势崎岖,通路的自然环境差,而且村镇公路一般等级低、质量差、维护周期长、管理投入少等,严重制约农村地区货物配送问题。”[4]偏远山区长距离运输和迂回返程空驶问题导致运输时间被延长和运输费用被增加。以西南地区为例,目前该地区省份的物流每公斤首重仍然维持在6元以上。比东部沿海地区贵2元钱,而这2元钱的价格差异就让西南地区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

3.1.2 物流配送站点匮乏 物流集散中心和农产品配送站点缺乏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许多农村落后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压根没有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的输出主要依靠中间商和政府大规模采购,而中间商以营利为目的,不合理收费现象严重。加之缺乏资金、规模较小,整体上不能形成物流体系。传统的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多为夫妻店、便民超市、集市等松散组织,这些站点往往业务少、利润低,导致长期存续困难。尽管借助“互联网+”东风,阿里、京东等电商零售企业纷纷布局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但当前多为前期抢占市场的营销战略行为,缺乏持续盈利空间,能否持续存续依然难以预料。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快递服务网点覆盖的乡镇虽已超过80%,但剩余的20%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都集中在偏远山区、隔壁沙丘和海岛渔村,配套建设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管理更难、运营更不方便。

3.1.3冷链物流仍然匮乏 针对农村地区的生鲜商品,运输、销售需要借助冷链物流环节才能实现。所谓冷链物流,就是指“依据自身特性需要冷藏、冷冻的产品,例如海鲜、乳制品、蔬菜鲜果等,从产品的生产或采集到产品的储存、运输,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保鲜服务的物流体系。”[5]冷链物流具有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它可以使产品始终处于保鲜的程度,产品的营养和价值得以保证;
其次是效率高,可以有效减少各个环节的产品减损,降低运营成本;
最后由于冷链物流保证了产品质量不受损害、产品不容易变质等,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季节性农产品在收获季扎堆上市、无序竞争,农民竞相压价,导致丰产不丰收。尽管随着冬暖式大棚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农产品受季节约束的程度降低,但冬暖式大棚往往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农民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和管理知识,难以在全国普及。因此,发展冷链物流技术是解决农产品季节性问题的重要出路。但受制于冷链物流成本高、民众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当前冷链物流推广依然存在困难。

3.2物流信息不对称 3.2.1部分地区网络依然不畅 随着国家“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特别是近两年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行,东部沿海除个别地区外,基本实现了网络覆盖,这进一步刺激了农村网民基数和电商规模的扩大。但从全国范围看,仍有较多落后地区电信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地区物流信息更新。

3.2.2缺乏必要的物流信息更新平台 “现代物流以物流大数据为依托,在信息及时更新的基础上实现互通有无和成本控制。”[6]在城市中快递企业和网络零售企业借助较完善的大数据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各地信息。但在农村地区,农产品的相关物流信息,例如产品的位置、数量、质量、产地等可靠性的消息无法被采购商和消费者通过某种平台掌握。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农产品的生产不是规模化、集中化的,无法统一标准衡量,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
其次是缺乏对口的信息整理和输出平台。农民即使想将消费者希望了解的产品信息展示出来也缺乏机会。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信息一般都由快递公司在自家平台上展示,但这显然不能适用于农产品上。原因除了物流企业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外,最重要的还是农产品具有的某些特性并不为传统快递企业所掌握。这直接导致了村民接受的物流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

3.3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得人才者更容易得天下,相反的,没有人才的经济是难以做大做强的。农村物流企业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契机下发展的更强大,经济发展的更长远,必须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而懂管理、会经营的物流人才的短缺无疑会限制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既懂理论又有物流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的短缺,对于农村物流来说,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对专业物流技术研究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导致物流人才从初级到高级都比较稀缺。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物流都不是很了解。简单的以为物流就是搬运产品、运输货物。目前,农村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行业的大多是40—50岁左右的农民或者初中辍学出来打工的青年人,他们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物流知识教育和培训,不了解物流体系科学、规范的操作和运转,对物流的基本程序、服务评价准则、运作原理等缺乏认识,他们只是从事着之前原有的产品搬运、仓库管理、汽车运输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根本无法达到“互联网+农业”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对物流人员的要求。

面对我国对物流人才的缺口较大这一现实情况,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物理工程”等物流相关专业,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试图补齐物流方面人才不足这一短板。这一措施企图通过扩大总量来缓解我国物流人才缺失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每年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农村物流人才需求来讲,则显得捉禁见肘。首先,在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专业中,针对农村的物流知识较少,很多时候是针对城市中的产品管理运输体系而制定。农村的物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其次,学生对真实的农村物流情况感知甚少,他们长期囿于教科书上的物流专业知识,偏离了农村真实状况;
最后,虽然每年高校毕业的物流专业的学生较多,但是他们毕业以后大都在物流产业比较完善的大城市发展,很少有学生到农村就业。

4基于“互联网+农业”下的农村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4.1“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村物流前景仍然广阔 习总书记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而电商脱贫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商脱贫就是要借助互联网资源做大做强农村产业这篇文章,依托传统农业资源优势,借助国家资本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农民整体脱贫。而伴随电商脱贫口号的提出,一系列扶植农村电商的政策在各地落地结果。农村电商解决的是“生产什么”的问题,而与之配套的电商物流需要解决的是“怎么运输”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农村电商的发展必将倒逼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带动物流企业利用政策优势完善农村物流配套体系。

4.2不断完善农村物流配套体系 4.2.1筑牢农村物流配套设施底子 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套设施,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多方参与共建机制。政府主导主要围绕公路、公交、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政策激励,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企业主体就是要鼓励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设立农村综合服务网点,为农村提供电商创业指导、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企业可以选择与村里现有的物流服务点合作,以加盟或代办等方式降低运用成本。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物流分拣中心,实现货物有效分流、集中。”[7]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还可以引入共享电车、货拉拉等共享模式,试点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试点开展顺路跑腿业务,鼓励顺路村民代替快递员接发快递,配以积分制作为鼓励。

4.2.2进一步完善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破解农村地区鲜活产品的线上营销难题,扩大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关键在于构架线下农村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当前做好冷链物流建设的建议有:一,集中配送以压缩企业成本。当前冷链物流投入成本过高、技术要求过严,物流公司重复搭建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为此可以选择集中配送模式,首先需要加强各个冷链物流公司的合作,可以在同一区域择址共建冷库、共用制冷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其次需要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对重复线路的物流订单可以共用一辆冷藏车辆,避免闲置、空返现象。二,设立智能生鲜产品自助设备。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客户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投资设置智能生鲜自提柜,避免快递员与消费者因时间不对称造成的长时间等待,提高送达效率。自提柜要定期检查、消毒,确保制冷功能正常,保证消费者提取的产品新鲜、安全。三,以激励员工持股方式共建区域性冷冻仓储中心。物流企业可鼓励员工出资参与仓储中心建设,建成后仍由公司运营,但允许持股员工参与其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持股员工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这样既解决了仓储中心的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又保证了仓储中心的高效运作。四,以“互联网+”模式运营智慧型冷链物流。依托物流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生鲜产品从原产地到餐桌前的信息全覆盖,在确保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做到信息及时上传、及时更新,既确保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生产地的溯源追踪,又确保消费者能够掌握整个快递过程,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4.3搭建线下农村物流大数据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或者以政府鼓励、企业主导模式搭建一个多方参与的线下农村物流大数据平台。即“借助现代物联网等手段整合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地域、土地、种植过程、运输等资源,让这些产品信息都展现在公众视野,便于经销商和消费者对农产品有更详细、直观的认识。” [8]把生产者、销售者和物流公司的信息集中起来,让各方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货物信息的快速传递。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依然是分散性的、家庭作坊式的,尽管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食品质量,但消费者尤其是互联网消费者仍然对农产品缺乏必要的辨别途径。何况农产品在运输、分拣、销售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化,增加了消费者辨别优劣的难度。再者,农村居民的物流信息也随着居住分散性而难以统一管理,致使物流公司存在重复运输、空返等现象。如果将这些分散的产品信息、物流信息集中到一起,就会避免很多人力、物力浪费。借助这个物流信息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溯源追踪,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4.4不断培育农村互联网人才和物流人才 4.4.1推进农村“互联网+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受经费的制约。为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对农村互联网人才和物流人才培育倾斜资金和政策,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互联网+农业”时代农村地区迫切需求的综合性、专业性人才队伍。要根据农村地区商品、货物流通的特性发展农业物流职业教育。充分利用村委、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扩大农业物流职业教育规模。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技术,比如电视广播、网络视频教程、报纸、杂志等向农村居民传授相关的互联网知识和物流知识。

4.4.2提高现有农村落后地区物流从业者的业务技能 加强对农村落后地区物流从业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富有实践经验的农村物流从业人员现身说教,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懂理论、会经营、能实践的新型农村物流人员。要充分调动电商零售企业、传统物流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把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电商零售企业、传统物流企业的业务挂钩,鼓励企业出资培训农村互联网人才和物流人才。鼓励支持现有从业人员到物流体系完备的大型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或者支持他们参加物流相关的学习培训,了解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物流科学信息技术、熟悉物流体系的操作运转,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后备军。

4.4.3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提供激励 培养、引导更多懂物流、会科技、能创新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物流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农村指导服务,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学以致用,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5总结 随着互联网和农业、农村、农民的交织日益紧密,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朝着高标准、精细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农村地区物流也将朝着更加系统、更加现代的朝向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的互联网化和农村物流发展还相对滞后,广大农村对现代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和当前农村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影响农民的幸福指数。未来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冷链物流技术的成熟和农村地区互联网人才、物流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极大改观。

参考文献 [1]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22-23. [2]王德章,周丹.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3,(2):16. [3]周丹,王德章.“互联网+农产品流通”融合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17,(11):161. [4]师仲琦.新型农村物流僵局待破[J].运输经界,2010,(7):71. [5]陈银凤.关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0):12-16. [6]高娟.论电子商务零售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J].物流科技,2010,(1):32-36. [7]孟蝶.黑龙江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0. [8]刘铁民,周静.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发展[J].农业经济,2012,(1):108-110.

Tags: 互联网   发展趋势   农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