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会议发言 / 正文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14--2014)(精选多篇)

2020-02-14 04:12:59

第一篇: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14--2014)

吕梁学院新校区“十一五”建设规划(2014--2014)

(附规划设计图)

一、规划背景

(一)吕梁学院简介

吕梁学院,是吕梁市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由省教育厅主管。学校集文、理、工于一体,设有16个系,38个专业,其中有8个本科专业。另开设函、夜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2014年在校生突破6500人,在册教职工达到528名,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办学良好格局,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7592人,仅2014至2014年三年的毕业生数达7293人,占到毕业生总数的41%。2014年,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决定在我校的基础上筹建本科学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决定另辟新址建设“吕梁学院(吕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我校现校址移交给吕梁市政府用于基础教育办学。我校按此部署,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省发改委(晋发改科教发[2014]36号)文件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核准“由地方政府出资新征1000亩土地,至‘十一五’期末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0000人”,“计划于2014年在现吕梁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吕梁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校旧校区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2.4亿元。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关于抓紧做好校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211工程”建设,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山西吕梁学院新校区根据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将在今后十年间较大幅度地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校区简介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新校区,占地1039.71亩,学生规划人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约为26万㎡,项目总投资6.64亿元。该项目2014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吕梁市重点工程,2014年正式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现完成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开工奠基、图书馆楼建设、招标代理公司确定等多项工作。

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2014年完成,一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6500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第二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前后开工完成。二期工程完成后能满足10000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

吕梁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型高校,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学科为重点,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学校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场址选择及地理概况

(一)区域位置

新校区选址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规划用地较规整,依山临水,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侧为209国道,为校区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干道,东侧为北川河,南北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概况及市政条件

气候:离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节干燥,风多雨少;
夏季炎热,雨量集中;
秋季凉爽,气候宜人;
冬季寒冷,雨雪不多。

(1)水文气象:本地降水稀少,日照丰富,全年降水量461mm,主要集中再7、8月份(约220mm)。年相对湿度58%,最高8月份74%,最低4、5月份45%。

(2)地质构造:全年日照时数2490小时,年平均风速2.2米/秒,极大风速27米/秒。

(3)地震:地震烈度为6度。

(4)季节性冻土:冰冻期为11月至次年4月,标准冻深为0.77m,最大冻深为1.04m。

(5)水文地质条件:年蒸发量1917.50mm,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

2.市政条件: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燃气、通信。

三、规划原则与总体规划构想要求

(一)规划思想

依托现有环境,将校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富于21世纪景观的开放式现代化复合型绿色校园。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要达到“科学化、信息化、人文化、环保化、园林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和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教育理念,体现现代大学“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的校园空间气氛,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同时,规划设计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分期建设创造条件。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构思新颖,风格鲜明,有利教学,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2)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在功能上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3)新校区设计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按照动态体系规划,形成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校今后的发展。

(4)科学全面的研究基地环境,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表现出一定水平的园林景观。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组团分明且便于联系,力求营造一种呈现理性、典雅、大气、富有文化内涵的氛围,形成个体特点鲜明,总体和谐协调,布局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位置和谐一体,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6)注意节能、节水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充分考虑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的设计,合理布置建筑楼群。

(7)为了节约资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办公楼及学生食堂等可采用框架结构外,其余宜采用砖混结构。

(三)规划设计要求

(1)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整体协调、动静分离,既联系方便又要避免互相干扰,重点突出校园中心区。新校区按功能可分为教学、科研试验、文体活动、办公、生活、景观、试验场和实习场等区域。

(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营造现代园林式校园,主要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气势和个性风格。

(3)遵照具体工程项目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期工程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环境的干扰。

(4)学校正门结合辅道设在209国道,其他方向根据需要也应考虑设门,校门区要气势宏伟,视线开阔,显示出庄重、大方、新颖。

(5)道路规划要实现人车的合理分流,充分考虑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

(6)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信息、网络、数字化等管线要一次规划设计,布置要经济合理,用途要加以区分,小区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铺设。

(7)校园绿化景观系统,校园规划绿地率为40%,应做到“点、线、面”总体优化,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结合大学园区的整体景观水系,充分考虑北川河,和周围山体景观的联系。

(8)单体工程应做到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一般以多层建筑为宜,局部以中高层建筑统领环境。

四、规划理念

(一)顺应未来高等学府的发展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内涵,积极探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发展,并及时反映在校区的规划上,紧密结合吕梁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力图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山西及离石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
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离石区域中心的城市地位,建成生态化和智能化的大学校园。

(二)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产业、服务产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

(三)充分重视校园与城市的融合与互动。城市为校园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校园也应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新校区建设应以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高校是经营校区产业的主体。

(四)基础高等教育、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三者应该并举。积极引导基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开放化,从而使高校公共教育更加开放和普及,打破原有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公共教育功能更好地与城市融合,并从功能和交通两方面带动城市地区的发展。通过向城市的开放,形成大学校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五)积极引导校园学术研究向重点化、专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力图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并且将其与普通的公共教学分开,形成内敛形态结构,避免校区多重功能的互相干扰。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向教育和产业两个方向转化,达到科学资源的多重共享。

(六)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倡教与学、教学与交流的多层次融合。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形态要求,营造个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系统。积极营造大学校园的精神内涵,充分重视精神场所的创造,有意识地培育校园文化与历史的沉淀与形成,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圈。

(七)根据校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创造模块增长和细胞生长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可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调节。

(八)适应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完善解决人车关系,实行车行、人行并重的规划理念,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根据不同功能人群的出行模式,具体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流线构成,从而决定交通系统的结构。

(九)重视校园智能化、网络化,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达到促进各种交流及资源共享的目标。

(十)重视校园生态化、园林化。以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绿化手法搭配(草坪与花卉的点缀,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搭配),并以挖湖造丘的手法形成山体与湖面的独特景观,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十一)积极引导校区生活区与服务区的社会化与城市化,同时强调学校管理的物业化,生活、服务与城市接轨,将学生和教师居住公寓化,社会化,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并减轻学校负担。使生活区和服务区向外侧发展,同社会城市接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五、规划设计构思

(一)道路交通系统构成

1、交通便捷、人车分流

理念一.将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模式细分化,作为功能区布局和交通组织的依据、安排合理的路线系统。

理念二.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和校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要求新校区的交通结构应更好的解决车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停靠的方便。

理念三.非机动车交通(人行、单车)仍是校区内部交通的主体,主活动区域应采用人车分行系统。

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和路线将校区范围内由内至外分成三个大的活动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行政、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

第二单元由教学区、实验区、产业园区和学生公寓区构成;

第三单元包括后勤服务、职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区。

本案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分析(教师ó科研,教师ó教学,学生ó教学ó科研,学生ó实验,科研ó实验ó产业,产业ó城市,后勤ó城市,生活ó城市),构建了弧形主干道与两套环形路网的结构,形成了有机有序的整体交通。

2、适当划分各功能区

路网构成不仅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且要分割各功能区,同时满足各种功能人群出行的要求。

本案以弧形主干道为主,外加环形包围十字路网使校园结构清晰,弧形主干道内侧是资源共享区、公共教学区和实验教学区,外侧是产业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与后勤服务区,分区明确。主要交通不穿越各功能区,使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将三大功能区串联起来,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3、形成校园景观节点

本案突破了传统校园中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路网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人本身的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道路布局结构讲求景观效果,避免单纯的交通功能和呆板的形式,设计中讲究点、线、面相结合(道路与广场相结合),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和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极大丰富了校园景观,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4、道路选型

校内弧形主干道路型定为三块板,中间为10米的机动车行道,2米的绿化隔离带,外侧为4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之外为4米宽的人行漫步道。周边次干道为一块板,路面宽9米,两侧为3米的人行道。尽端式车行道路型为一块板,路面宽6米,两侧为2米的人行道。

(二)主要出入口

考虑到校区选址西侧是209国道,东侧是山体和河道,从而将主要入口(主校门)设置于南侧规划道路上,使校区与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也使从外界至校区的主要人流能安全快捷地到达校区,同时有利于形成学校主轴空间序列。

(三)功能分区

本校园规划主体分为七大功能区,以便捷的机动和步行交通联系分区。

1.校前区,为校园整体空间序列的前奏,以绿化和开放空间为主要特征。

2.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区,主要由综合办公楼、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3.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教学建筑组团布置在次区域,与其他教学、生活、服务及运动组团联系便捷。教学区各组团应考虑空间的联系呼应,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

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应与生活去联系方便,设有主运动场和体育馆,并注意适当的外来人员。

5.实习与训练区,设有实习宾馆和实习餐厅,是服务性设施,也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应由独立的对外出口,方便接待访客。

6.学生生活区,相对独立,与教学区和运动区联系方便。该区建设将面向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与教学区保持相对独立,实施单独的物业管理,在建设中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7.生态景观区,作为学校与环境的联系纽带,连接各个功能区,并结合步行系统,将校园构成一个整体。

方案尝试在结构布局中将校园分成四个大的版块。

基础教育活动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教学区、教学实验区、产业园区,其主要担负国家统招研究生、本、专科和社会继续、函授、在职学生的基础教育职能。从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这一版块是校区与城市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规划意图打破其一贯的封闭形态,使之成为与城市更为紧密的开放型体系。

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版块

这一版块分布各独立学科院系和专门研究机构,承担学校的深入教育和科研职能。其位于弧形主干道内侧,掩映在树林草地之中,是校区中自然环境最为幽静的区域,规划意图为其提供最好的研究氛围。

核心共享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校园核心区(图书馆、礼堂、对外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是校区公共活动和管理的主要区域,布置在校区的中心,便于使用和集中管理。

生活服务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学生公寓区、文体活动区,布置在校区东侧,靠近东侧河道及山体。学生公寓区在教学区和东侧河道及山体之间,以运动场和绿带与教学区相隔,既方便上课又方便生活,并有利于今后与社会共同开发。

本案规划功能分区明确,有分有合,比较灵活,有利于校园各项功能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及科研、产业开发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建设

理念一.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规划一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灵活布局。

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必将冲击高校原有的院系结构,使其发展和建设存在更多的不可预见性,所以校区规划应为未来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模式。

理念二.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智能和网络不仅会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革命,同时也会使校园

的物质建设发生革命。

方案在校区主要的教学和科研版块采用“芯片化模块”的布局,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进行细胞式的组合生长,根据实际发展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破坏规划主体结构的统一,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公共空间体系

1.中轴线空间序列

本案突出大学校园的形象特征,在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结合主体建筑,达到烘托校园氛围、弘扬校园文化的目的。南侧主入口先是一个绿化公园,然后是一个雕塑广场,其南侧是一系列秩序性很强的水面,再往北是图书馆前的大草坪。通过主体建筑图书馆的中央通道可以看到北侧山体。围绕它的是大片水面和水上平台。最北端是现代化体育馆。

整个中轴线空间序列采用主校门(序幕)→前广场(抑)→大草坪(扬)→图书馆南广场(抑)→水面(高潮)→体育馆(抑)→小山体(结束)的结构方式,抑扬结合,开合有致,创造出多层次、井然有序的公共开放空间序列。

2.多样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

一所一流的大学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并能形成对文脉和历史的沉淀,规划应从空间上创造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场所。优美的弧形主干道形式形成一个“?”形,象征着设计主题是:学无止境。

1.纪念空间:从教学区入口到核心区,方案设计了一条景观主轴,并通过系列的空间变化强化她的恢弘与庄严,作为新校区的象征。

进入教学区是一条120米宽的景观带,两侧是整齐的教学楼,中间是雕塑、水面、草坪和修剪整齐的植物,背景是矗立的图书馆主楼和主广场;
走入被图书馆和教学楼合抱的主广场,3万平方的尺度,挺拔的主雕塑,透过图书馆的中庭远景是神采飞扬的体育馆,这里的恢弘气魄使你肃然起敬,这里是师生集会的场所,会记录学校的每一次重要事件;
穿过图书馆的中央庭院,走在120的景观带中逐渐接近湖面,突然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宽阔的湖面清澈亮丽,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组成一组精美的建筑“l”型挺立在湖面之上,远处是一抹郁郁葱葱缓山和活泼的体育场馆,这一切都融合在一个弧形的开敞空间中,这里是主轴的高潮,也是每一个学子珍藏的青春纪念。

2.文脉空间:主轴线北端规划将老校区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复制到新校区中,并作为主轴的收尾,她是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象征。这一组建筑建议规划为小型博物馆。

3.浪漫空间:浪漫是年轻学子的特点和需求,规划在核心区西北端,利用挖湖的土方和废弃建筑材料堆积一个小型山体公园,栽培植被,为校园提供一个幽雅的空间,并建议将一些社团建筑点缀(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其中,让青年学子在这里指点江山。

4.激励空间:方案在教学、科研区规划了多个公共广场空间,建议以著名历史人物、科学巨匠、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设计,以激励学生的奋进精神。

(六)景观配置与绿化规划设计

校园要达到花园式校园、山水校园的要求。校园周边种植高大乔木起到隔离城市噪音、沙尘外,还形成校园的绿色屏障。校园内广布草坪,花卉在人行道旁,步行区内广泛布置花草,精心设计图案,色彩细致搭配,结合校园水面的设置,在较大的绿地空间内填土造坡以形成不太高的小土丘,使地面略有起伏,校园内达到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树木成林,草木成片,四季有花,常年有绿。

(七)校园形态体系

现代化大学包含文、理、工、艺术等各种学科,应该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也应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因此空间和建筑形态要避免过度统一单调,应在大的统一原则下追求个性化。方案根据各版块的不同性格对形态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

学院科研区由于学科的不同,其建筑个性应各具特色,规划希望其展现不同的气质,方案将其分散布置于绿色自然环境中,以环境作为统一要素,为今后建筑的个性化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核心区的公共建筑分布于大尺度的空间中在形态上应有一定的统一,以形成群体建筑的气势。

第二篇:湖北经济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湖北经济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一五” 发展规划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在《2014—201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作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是教育部实施行动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2014年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一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湖北经济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方案》的预期设计,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校园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到2014年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高速校园网络,校园网信息节点达到26350个,通过1000兆光纤和150兆宽带出口分别与cernet和chinanet联接,为全院提供了高速的internet接入服务。网络范围覆盖了新校区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及所有的建筑物及教职工周转房,并延伸到大部分老校区。

2.网络基础服务和web信息服务

校园网基础服务实现了internet接入、域名解析、电子邮件、视频点播等服务。校园网二级网站已达44个。web信息站点在展示学院形象、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了一批网络应用系统

(1)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启动校园信息化基础工程。我校已经使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全校师生在校园中凭借校园卡能够完成注册、上机、就餐、医疗、图书馆门禁、图书借阅、图书查询、学费缴纳、超市购物消费等活动,基本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2)教务管理系统:将引进的教务管理系统与自行开发的教务在线网站相结合,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成绩管理、教师评估、教室安排与排课、学生网络选课、成绩查询、课表查询、毕业资格审查、师生基本信息查询等。

(3)学生迎新系统、校医院医疗管理系统、图书馆应用系统等均已投入使用,并在不断完善之中。

4.校园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学院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我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相比,我院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还不能满足我校教学与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利用网络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还不够。目前学校除了一卡通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两个较大的应用系统外,直接应用于教学的项目几乎没有,网络教学应用基本是空白,对教学还没有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量优秀的课件无法实现网络共享;
尚未建立网络科研管理应用系统,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

申报、结题等还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制约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校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还没有建立,办公自动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大量的公文传输还依赖纸质媒介,浪费大,效率低,储存、检索查询极为不便。综合现有的应用系统来看,数据信息还处于标准不统一、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对接,不能共享信息资源的状况。

(2)web网站建设水平较低。表现在一是网站建设不够规范,网站编程脚本和数据库技术相对落后,存在的安全漏洞已经影响到了服务器的安全运行;
二是内网外网不分,校内的许多重要通知、文件、业务数据都发布在公网上,不符合公文规范管理的要求,给学校社会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是上网信息匮乏,存在网站栏目少、信息量低、有许多空页面和无效链接的现象;
四是网络信息维护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

(3)数字化资源匮乏

信息化校园如果离开数字化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目前校园网提供的课件库、素材库、试题库、文献库、电子图书库、优秀毕业生论文库等数字资源严重不足,有的还是一片空白。

(4)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管理是基础,观念是关键,技术是保障。以“路载车”,以“车促路”,“路、车、货” 并重,同时要建立一定的“交通规则”,这些规则就是管理制度。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配套制度及制度的更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建设方针

(1)我校“十一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对网络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广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应用系统,逐步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人才为依托,以制度、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一个以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图书情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为师生营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学院入主流,办特色,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我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方针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进实用、以用促建、稳步发展。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数字化校园工程进行细化,从重点应用项目开始,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开发并应用起来。在开发和应用各个系统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的实用性,重视系统的可扩展及扩容性,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确保建成的应用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可以按需共享,充分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 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校园信息化的物质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校校园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利用好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性能,保证校园网高速、安全、高效的运行;
二是要适应校园网应用系统的需要,采用主流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

为校园网应用系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
三是要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网络服务,为校内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域名解析、e-mail、ftp、个性网页空间等服务,使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 加强对应用系统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直接为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广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总目标,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用促建,步步为营的策略,采取采购、自主开发和技术嫁接等多种手段建设好各项应用系统。

3. 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信息资源是否丰富、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要加快建立全校公共基础数据信息、精品课件、英语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考试题库等数据库,不断丰富完善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功能。在加快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已有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以便于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服务集成,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方法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校园信息化工程采取分阶段建设,实施网络基本服务系统、网络应用支撑系统、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三步走的建设方案。

第一步,建设网络基本服务平台。网络基本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域名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信息发布、基础数据库服务和身份认证系统等。主要工作包含:

(1)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采用java平台三层构架模式对现有门户网站和二级网站进行更新改造,为下一步校园网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环境和平台。

(2)逐步完善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力争开通学生建设个性网站的功能,并注重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及时调整方案。

(3)对二级网站实现域名解析,分配独立ip地址,提供“xxx(部门名拼音、英文名或简称)hbue.edu.cn”域名,为二级单位对外交流提供便利。

(4)开通网络的文件传输服务,改善现有的视频点播系统,按实名制给教工、学生开通e-mail、ftp存储、点对点交流应用。

(5)以现有的教务管理数据库、一卡通数据库和人事管理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数据资源进行规范化整合和集成,构建全校统一的、规范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采用统一的视图,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和数据维护,实现整个数字校园的数据无重复、无冗余地存储与共享,并为其他应用支撑系统提供应用访问接口,为学校现有的和今后增加的网络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

(6)基于基础数据库,采用数字证书(digital certificate,dc)绑定公钥技术识别证书持有者的真实身份,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建立校园网络运行的安全监控体系。

第二步,开发网络应用支撑系统。第二步工作的重点是解决校园网上“有路少车、有车缺货”的现状,开发基于校园网的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和推行全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中,提高办公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主要工作围绕以下系统开展: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选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推荐的网络辅助教学

成熟软件blackboard,利用该软件提供的双语运行界面和齐备的功能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延伸和拓展学习时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和国际教学交流的需要。推动我校的网络教学以及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2)完善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和各类资源库系统建设。按资源的不同分类属性进行资源整合,借助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化使用,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得以实现。凸显“数字图书馆”为教学科研“一站式”服务功能。

(3)创建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系统,为我校实现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系统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英语视听、阅读能力培养“零课时”的举措,提高英语学习的交互性。

(4)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业务的办公管理、成果申报、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网络化,加速信息的记录、查阅以及传播速度,提供必要的在线科技咨询服务,并且与“数字校园”中的其它系统相配合,共同实现无冗余的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5)资产管理系统。针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等特点,组织开发出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包括台账设置管理、实物盘点管理、资产异动、新增的资产审批、业务报表、条码打印和手持终端采集识别等。以满足固定资产全员管理需求。

(6)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校园网建立内部通信平台,创造一个信息集成的办公环境,整合工作流程,实现跨系统、跨应用、跨地域的分布式协同办公。使大量流程化的工作通过oa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的处理,提高工作的效率;
使各类文档(包括各种文件、通知等信息)能够按权限进行保存、共享、查找和使用;
辅助实现会议管理、车辆管理、物品管理等日常事务自动化管理。

(7)根据工作进度,学校还将陆续开发学生管理系统、虚拟心理咨询室、虚拟实验室、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数字迎新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三步,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基本网络服务和应用支撑系统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网的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重点解决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货”的问题。提供全校范围内的高性能信息集成服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各种信息查询、统计系统,并逐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硬件建设主要集中在完成基于校园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和智能公寓等后勤管理系统。学校各个二级单位应完善本单位内部的综合管理自动化机制,配合学校的整体建设,实施本单位信息系统化建设,加快精品课件、英语学习、电子图书、学历学位证书、考试题库、部门联络、教工信息、在校生信息、毕业生去向、视频素材、综合校情等信息资源素材建设。不断丰富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使建立起来的系统得到充分利用,将本单位的信息充分反映到校园网络上,为单位内部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充分可用的信息资源。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坚持“学校策划、中心搭台、部门唱戏、齐抓共建”方针,从学校层面,成立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挂帅,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从二级单

位层面,单位负责人要全面负责推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支持,建立校院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贯彻方针政策的执行。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以点带面,抓住重点,发展特色,逐渐突破,逐步全面铺开。在5年的信息化建设中,注重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立足应用是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地推动应用,充分发挥实效,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应有成效和价值,促进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要以实现网络辅助教学、“无纸化”办公为突破口,克服传统的、固有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为今后的建设发现新的需求,从而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避免“ 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

(3)强化标准规范和质量监督,切实推进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按教育部和省政府颁布的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校际之间、校内各应用信息化数据库的兼容、互通和有序交换。重点要做好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包括: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接口、统一硬件接口、规范数据流程等。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订标准规范,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

(4)加强信息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推广,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奠定基础。人是信息化的根本,是否具备信息化意识和网络技能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坚持把信息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和教育作为推进信息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力推广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校内自行培训、派出培训与进修、请专家进行指导、校内课题协作攻关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工程”建设,培养两支队伍,即培养一支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研发和管理水平;
培养一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在各学科组中起带头作用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

(5)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在网站建设、网络使用、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建设、信息查阅、应用信息系统开发选型、信息产品制造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理顺工作职责,实行按规治网、按章办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不断提高和持续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为我校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建水建民中学新校区建设规划要求

建水建民中学新校区建设规划要求

一、 基本情况

1、 学生3600人,其中住校生3000人。

2、 教职工:266人

二、标准要求

1、按云南省示范性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2、校园内强弱电路均进入地下

3、要求将雨季地表水集中利用

4、食堂、厕所要求考虑风向和地势,均考虑一层设计。

5、学生住宿要求外走廊

6、教学楼要求外走廊,不设计卫生间。

第四篇: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文章标题: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县社区品位,切实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本文出自好范文网-http:///-找文章到好范文网](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社区建设情况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共辖*、*、*等3镇和*、*、西*等16个乡,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46.2万人。目前共有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县城(东街、中街、西街居委会)3个,兴隆镇1个;
居委会从业职工17名,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4人;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4人;
城镇居民6.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3.6。

“十五”期间,我县社区居委会建设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5倍。新建了吉强镇西街居委会和中街居委会及老年活动中心,既缓解了中、西街居委会无办公用房问题,又缓解了我县没有老年活动场所的问题;
新建了兴隆镇居委会,并配套了相应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材。这些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县社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虽然我县社区居委会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属自治区农业人口第一大县,也是自治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办公条件和社区活动平台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财务保障机制。由于我县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财力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加之我县企业少,就业岗位少,社区中外来人口和下岗职工就业压力较大。四是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社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科技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治理和完善。五是各镇社区建设水平不一,发展不平衡。六是近年来虽然对县城吉强中、西街居委会及兴隆镇居委会进行了建设,但由于规模小,标准低,加之未能配套水、电、暖等附属设施,也直接制约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突出党建工作新特色,建设科技、人文、绿色环保、诚信和安全文明社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2、坚持对现有城镇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坚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确保社区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4、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完善。

(三)总体目标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中小城市社区规模和水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各组织体系完善并且高效运作,社区各大服务体系均已建立,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实现社区充分就业,社区财力有充分保障,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和热爱社区,形成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全面建设科技、人文、绿色环保、诚信和安全文明社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便民、利民、为民”的方针,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居民提供高效、经济、方便、良好的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实现“三级”联网,争取2014年底使50的居委会达到示范和温馨社区标准,到2014年底80以上的居委会达到示范温馨社区标准,基本实现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的总体目标。

(四)重点建设任务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机构,加快社区中介组织发展,力促其在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中

发挥重要作用。

2、加快县城及中心集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新建县城东、中街社区居委会综合业务用房,改(扩)建西街区居委会综合业务用房;
新建东、中街社区医疗站,将原城郊卫生院在2014年整体迁建到吉强镇袁河村后,充分利用业已建成的各项基础设施,将其改建为西街区医疗站;
争取新建东、西街区托儿所,新建东、中、西街区文化

健身活动中心,新建集老年、残疾人康复、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康复活动中心,新建县城家政服务中心及中心敬老院;
新建平峰镇居委会综合业务用房。

3、加快其它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预计到“十一五”末,城镇人口接近10万人。“十一五”期间在县城中街再增加一个居民委员会,在兴隆、平峰镇各增设1个居民委员会。在人口较多,发展较快的苏堡新营、将台、偏城、白崖、西滩6乡设立居委会。在其它10乡设立社区服务站。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在城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共创美好社区的建设上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行业优势,把服务延伸到社区,主动面向社区,服务居民,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广开用人渠道,把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居民工作的人才,通过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等形式,吸收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战斗力。明确“以党建铺路,靠服务升华,促社区自治”,不断提升社区的品位。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和自我管理,开展便民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全社会广泛支持,拓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融资渠道。加大县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区、市扶持。发挥驻社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民团体及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支持社区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开办社区服务项目。运用社区自治机制,实行社区自筹,实施环卫、保洁、家政等有偿服务。自办实体,自办项目,实现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认真研究社区工作,逐步建立“财政补贴、社区居委会自筹,鼓励个人投资”的财力支撑体系,落实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经费和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生活补贴,逐步建立离任居委会干部必要的生活保障措施,促进社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尊老爱幼、扶弱济贫、和睦友爱、诚信守法的和谐社区,建设好群防群治网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规划,保障社区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科技、人文、绿色环保、诚信和安全文明社区。

5、完善各项服务措施,促进社区发展。社区服务要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发展一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专职专业和自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居民和下岗职工创造就业岗位。重点发展以五保供养、婚庆服务、城镇“三无对象”救助和其它便民利民服务。以县医疗机制为依托,社区服务网点为主体,社会、集体、个人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双向救诊形式;
要方便群众就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开展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大力推进积极向上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文化广场活动。以现有文化、电影设施为依托,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方便居民生活,满足文化精神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推动社区再就业工程。

6、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优化社区环境。以司法、公安派出所为主,社区内的治保、民事调解及其它社会治安为辅,按照“群防群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在社区实行“一区一警”模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反对迷信,建立移风易俗型社区,严禁在社区内乱摆乱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社区环境,加强对外来人员管理和登记工作,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做到合理规划,鼓励社区居民养花种草、种树,逐步扩大住宅小区绿地面积,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人均绿地面积。

《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五篇: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发展,明确未来五年我县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了环盖全县的光纤传输网、高速宽带通信网和宽带ip城域网;
实现了县城芦台、淮淀、任凤有线电视入户;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网络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信业迅猛发展。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
adsl用户近9000户,出口总带宽为3.5g;
移动电话用户为14.3万;
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为100%。

——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县政府于2014年5月正式建立了xx县政府门户网站--xx政务网,设立了xx概况、领导介绍、xx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xx名人、县长信箱、xx视频等栏目,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连接近百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初步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的格局。有部分单位及乡镇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业务专网。

——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我县在市农委、市信息化办的统一要求下,启动“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工程,搭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283个自然村的专用网络,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实现了全县各村队上网,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校校通”工程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大部分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各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师,各中学及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为我县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
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
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软件和开发尚属空白。政府内部办公网、专网和一站式服务公众网、各行业信息系统和各专业数据库还有待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服务社会、稳步推进”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总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整合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
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即:由县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照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县政府为主导,统一开发,综合利用,行政部门以政府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实现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与政府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确定重点工程,按照网络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到2014年底,建成功能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提升政务专网使用功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信息查询快速,业务办理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网站。

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系统。优化信息数据库,建成xx企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专业网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成全县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网上缴费)、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上应用。

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全面提升我县信息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覆盖全县各镇的数据通信网、数字移动网、多媒体信息网,以atm、sdh等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县高速宽带运载网络。逐步开发微波通讯

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声音、数据、图象双向交互传输,实现终端用户接入宽带化。开发数字化电视传播,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上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二)搞好电子政务建设

1、整合政务网和办公业务网。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在实现各单位内部办

公网与政务内网连接的基础上,实现部门对外业务网与政府网络中心平台信息整合交换。逐步将政务网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采集查询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并确保能与上级信息平台相衔接。

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积极开发本行业信息系统和建立信息数据库。我县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政府宏观经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外贸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的信息数据库有: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公众数据库、商品价格数据库、农业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影视节目库。

(三)加快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流程,改变营销理念,应用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身份认证,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发布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快社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建设

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信息化社区,建立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高速宽带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保健、视频点播等服务。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建立水费、电费、电话费、管理费等资料库,引进网上支付手段,建立缴费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可缴纳各项费用。建立网上安全报警系统,与公安、消防、管理处联网,实现防火、防盗、停车等自动管理。

大力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气象信息、旅游信息、交通信息、房屋中介、劳务、家政等服务;
鼓励发展信息接入服务、网吧、计算机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等应用。

(五)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信息应用技术,增强竞争力。要开展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活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加快我县信息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实施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政府网络时,按照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强化防范措施,内部网必须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公众网防病毒产品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软硬件。制定应急措施,防范突发的灾难性破坏,建立日常的安全检查制度。涉及保密内容上网的,须经保密部门审批。公安保密部门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上网的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我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