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自传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重点内容学习笔记

2020-08-23 17:40: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全书重点内容梳理

 《学习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全书共21章、99目、200条,近15万字,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导 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八个明确”:

 ①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思想的“金钥匙”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新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新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新时代的历史脉络: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的实践主题: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的人民性: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的民族性: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的世界性: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得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4)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5)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1.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三个始终”: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3)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4)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3.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2)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

 4.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2)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3)“三个不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4)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三件大事”:

 (1)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1)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伟大工程: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2)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3)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须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3)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

 3.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作出这一战略安排,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实际的。

 4.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从经济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五个新机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五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机遇。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1.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2.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1)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2)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3)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政治。

 3.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2)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

 (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对党忠诚。

 (4)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

 4.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2)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4)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5.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2)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明确要求。

 (3)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七、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4)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5)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2)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4)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5)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4.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1)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2)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3)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

 (4)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5)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5.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1)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2)领导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既要挂帅、又要出征。

 (3)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实现精确改革。

 (4)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6.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1)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定。

 (2)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3)推动全面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4)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首要之义是反对保护主义。

 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3)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两个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两个不动摇”: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3)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保障以及制度保障。

 (5)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 (1)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3)推进公正司法,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人民权益。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5.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这其中最重的,就是要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

 (2)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

 (3)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要解决的是“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4)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5)三个“统一起来”: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6)四个“善于”: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 (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2)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

 2.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2)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5)三个“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2)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4.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1)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结构性“三大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4)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2.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这一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推动协调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2)深入开展多种协调,建立健全多种协商方式,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4.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3)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

 (5)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引导信教群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坚持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

 (6)宗教工作本质上群众工作。

 5.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2)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3)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

 (4)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统一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十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2)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3)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

 (4)要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做所谓“开明绅士”,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5)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6)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5.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1)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4)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6.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

 (2)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3)“四全”新兴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4)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5)新时代综合治网格局: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

 (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4)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

 十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2)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4)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5)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4)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5)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

 (6)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4)“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4.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

 (3)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4)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

 (5)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

 十三、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3)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4)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2)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3)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4)绿色发展方式的“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3)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3)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

 (5)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十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关于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2)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3)国家安全的内涵: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

 (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我们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2.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3)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4)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坚持科学统筹,处理好安全领域的各类问题;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3.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1)重点领域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

 (2)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聚焦重点,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3)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要提升维护国土安全能力,加强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5)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首先要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

 (6)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

 (7)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4.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1)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来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

 (2)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

 (3)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十五、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关于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1.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1)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2)人民军队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四个战略支撑”: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2)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宪法和党章规定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3)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首先全军对党要绝对忠诚。

 (4)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高度一致的。

 3.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1)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

 (2)全军要把备战打仗作为主责主业,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3)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4)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

 (5)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4.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党的十九大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4)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5.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1)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

 (2)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目标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

 (3)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

 十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关于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1)“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4)两个“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5)两个“无法阻挡”: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2.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行稳致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2)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4)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5)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2)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4)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5)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6)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7)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十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3.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2)“一带一路”倡议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3)“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4)“一带一路”倡议的最高目标: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4.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

 (3)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

 5.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1)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2)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6.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八、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1.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3)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4)“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要负起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

 (5)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2)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3)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

 (4)政治立场事关党的政治建设根本。

 (5)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6)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3.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1)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2)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4.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1)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4)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

 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1)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2)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4)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6.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1)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2)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4)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

 (5)“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

 7.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1)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

 (2)“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

 8.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1)腐败是社会毒瘤,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2)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打击在党内培植个人势力、结成利益集团、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权力的阴谋行径。

 (3)深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不敢腐,侧重于惩治和威慑;不能腐,侧重于制约和监督;不想腐,侧重于教育和引导。

 十九、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建设 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1)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坚持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

 (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4)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3.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1)六种科学思维能力: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4)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5)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6)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7)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4.保持战略定力 (1)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2)保持战略定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

 (4)保持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5.坚持问题导向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2)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难点问题要明确回答,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

 (3)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4)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要科学统筹、优先解决,确保取得实效。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

 6.重视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2)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3)开展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 7.发扬钉钉子精神 (1)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2)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

 8.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2)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

 (3)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职责,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结 语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党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4)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Tags: 纲要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