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程序 / 正文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19-12-03 07:33:19

摘要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

关键词教育;生活;课程改革

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回归生活促使课程改革深化,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整合,加强同生活的联系,使得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实学校教育离人的生活愈来愈远,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远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意蕴

学校教育对生活的远离体现出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

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因此,教育中确立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教育中要确立生命意识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向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的生活。”[1]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所在。教育在生活中对生命的尊重,目的是通过珍视自己的生命而尊重他人乃至自然界的生命。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难以尊重他人的生命。

2.教育要注重人的动态生成

教育应该对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动态的把握,不仅关照人的过去生活还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更要关注人的可能生活。只有把一切工具性的东西纳入人的生成过程中,才会对人的生成的有真正的终极意义。因此,教育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才会有意义。

3.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2][P.82]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引导人学会理解。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心灵活动。”[3]理解是人们之间的理解,是美好生活的前提。理解是心灵交流,是主体间的对话,是智慧的碰撞,是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人去发现他人和发现自己,即:“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的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2][P.83]其次,教育要引导人学会交往,人人既是交往的对象,同时又是交往的主体。交互主体性是生活世界中人与人共同交往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获得发展。因此,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精神建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4][P.3]

三、教育回归生活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都是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上面,课堂生活缺乏生气和活力。回归生活的教育“强调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5],努力构建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观。

1.学校教育改革应以学校教育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

现在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器物化”和“工具化”,越来越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涵义。学校教育改革应以学校教育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校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首先,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真正让个体自由选择。传统教育是以集体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强调集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传统教育有两个弱点,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的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6][P.104]因此,教育应关照学生的个性,关照学生个体的生活;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7]可能生活是理想性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比较它更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教育中蕴涵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教育的是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建构自己的可能生活。第三,教育应该从生态教育学理论出发,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活世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