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程序 / 正文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020-10-30 15:41:00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1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1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3

 (一)概念 3

 (二)特点 3

 (三)发展现状 3

 (四)使用现状 4

 三、对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6

 (一)网络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6

 (二)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 6

 (三)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特定的言语社区和社会语境 6

 (四)网络语言的变动性特征 7

 (五)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质 7

 (六)双语现象 8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民人数的急剧增长,网络语言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凸显出鲜明的自身特点,正在成为一个使用人数极为庞大的“社会方言”,针对网络语言的支持与反对意见也呈现出对立态势。作为一种典型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是现实社会的产物,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关系。本文首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做了阐述,通过对网络语言所作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可以探寻其作为语言变体的特点与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社会;网络;语言

 A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of Internet Languag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the network language shows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s becoming a very large number of the use of “social dialect“, aiming at supporting and opposing views of network language is also showing the opposite trend. As a typ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 language variant, the network language ha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ttribute, is a product of social reality,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lity. Through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rne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language variety and the law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an be explored.

 Key words:Society; Internet; Language

 一、引言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语言凭借其沟通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极具趣味性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要素。祝畹瑾曾指出:“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变体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正是由具备了相同社会特征的广大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断运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现象,也是由语言不断变异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何种原因发生变异及由语言变体带来的不同意义已成为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焦点所在。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各种平台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进入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产生爆炸性新闻的“微时代”,大大增加了不同网络群体接触使用网络语言的机会, 也为人们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提供了条件; 其次, 面对社会上的大事要事,社会责任感和娱乐精神越来越强的民众,特别是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网民, 充分借助网络平台隐蔽性和快捷性的特点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最后, 具有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行为特征的网民,表达感情更有突破性和开放性,强调语言的独特简约,于是各种公式化网络流行文体传播开来,成为网民嬉笑怒骂快速表现的形式。以上三方面的背景原因, 为网络流行文体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这些流行文体语言具有鲜活生动、时尚简约、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网络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起到讽刺、调侃、戏谑、教育、娱乐的多种作用,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开放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也是语言语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将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中,会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文化心理变化,

  可以研究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探讨该语言现象的生命力。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一)概念

 对于网络语言,一般将其理解为在互联网当中用于日常信息交流的用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迅速提高,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以及各类网络社区、论坛、贴吧以及微博等成为社会生活当中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网民在这些平台上所使用的语言均应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特点

 网络语言具备明显的不稳定性。在网络语汇中,因为使用上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很多词语在原有语义之外产生出新的语义。而由于汉语拼音输入法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在使用中又往往迅速产生大量同音词。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快速而且频繁,其更新换代的周期比日常用语明显缩短。尤其是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大量新词语快速出现并迅速传播,影响广泛。

  对于符号的使用率很高。根据 2008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博客所用符号的种数最多,BBS 与之接近,都有 900 多种。符号所表达出的一些意趣是难以用传统语言来加以表达的。作为符号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社会语境里,常常要被非语言的图形符号或抽象(象征性)符号所代替。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聊天中,也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例如用标点符号构成各种抽象而又生动的表情,这样可以很恰当的表达使用者当前的心情或者感受,同时一些幽默的符号表情能够很明显的让对方产生好感,因而使用频率很高。

  大量使用数字、拼音和英文。由于网民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速和便捷,使得数字、拼音和英文大量运用。数字多数来源于谐音拼音、拼音首字母、英文单词单词首字母及其变形也大量地见于网络语言当中。

  产生独特的网络语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信息过载,人们越来越偏爱采用词媒体、热字、流行语及“微博”等方式来浓缩传递海量信息。在网络语境当中,独特的网络语汇得到了大众的接受乃至偏爱。近年来广为网民使用的“~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类词缀呈现出羊群效应,形成网络词语的“词语群”。

  (三)发展现状

 2016 年 1 月 22 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规模已达 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0.3%。相比于第 36 次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了0.20亿,普及率增幅达1.5%,其他各项数据也有明显大幅提升且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对网络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关键。

  2001 年,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用语为编写对象的词典工具书。2002 年 8 月 27 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作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语言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见网络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界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学界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行业用语,如键盘、主机、硬件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室、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常见语汇和符号。本文所做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四)使用现状

 2006 年,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 1.37 亿人,首次突破总人口数的 10%。到 2010 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4.57 亿人,净增 3.2 亿人,平均每年增长 6 个百分点。截至 2011 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人,较前一年再度提升 4 个百分点。2006 年,网民中 18~24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2010 年,在网民年龄结构上,网民整体年龄有所上移,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达到 41.8%。2012 年,30-39岁人群所占比例明显提升,达到 25.7%。总体来看,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 10-29 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了高速增长。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 96.1%,已经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增长率最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 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增长率始终缓慢。职业结构上,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三大群体分别占网民整体的 30.2%、16.0%和 9.9%。另外,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 8.3%。

  在代表主流社会的声音中,多数是对网络语言持反对和抵制的态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曾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高考阅卷专家也不断通过媒体提醒考生不要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对网络语言持比较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汕头大学林伦伦教授认为,“我们为什么不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呢?”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针对诸多对于网络语言的批评和质疑指出,网络的实质是扩大交际,网络语言的实质也是如此。而对于高考作文当中能否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许多考生、家长以及媒体、专家,也在呼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加以对待,而非简单地禁用。

  三、对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一)网络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指出:“话和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创造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创造。它的变革也可以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变革”。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只不过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充当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基于社会的需要,汉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变化。正因为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自在物,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社会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可以随时改进这种交际工具。网络语言正是为了适应人们在网络中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是语言随着现实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

 语言不仅要随说话人的社会特征(诸如,社会阶级、种族群体、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随说话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异。同一个说话人在不同的环境,为了不同的目的,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就是现代汉语基于网络时代的背景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瞬息即变的。相关的变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互动共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网络更是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这一变化当然地导致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的变化。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三)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特定的言语社区和社会语境

 社会语言学的旨趣在于研究分层的社会方言,注重探索层化特征的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上的言语社区是根据语言层化特征、交往密度、自我认同划分出来的单位。网民之间的高交往密度、强烈的自我认同以及明显的语言特色,使网络显然已经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特定的言语社区的所有特质。同时,网络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语境。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说:“社会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有必要了解某人(

 1)为什么(2)说某种话(3)而提出的”。他提出了三个变量———什么人,为什么,如何说。这三个变量在社会语言学上意味着:谁在特定的社会语境里为什么和怎样说,以及说什么。互联网络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语境,在这个语境之中,上述变量可以被确定为:网民(什么人),为了交际需要(为什么),使用网络语言(如何说)。按照韩礼德的理论,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语域、情境、语境。三个变项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语域的变异。这三个变项是:语场,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语式,指交际的媒介与渠道;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域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情境变化联系起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变体,我们会发现,韩礼德所称的三个变项也可以确定为:网民(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互联网络(交际的媒介与渠道),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事实上,作为参与者的网民在互联网这一交际媒介与渠道当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正是引起网络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四)网络语言的变动性特征

 网络语言从诞生之初,就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形式多样而不稳定,变动性强,零散,缺乏体系。但这种特质也在随着网络语言介入社会生活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网络逐渐成为弗斯以及韩礼德所称的“典型语言环境”而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和完整性特征。网络语言的这种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有可能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网络语言融入传统主流语言体系的形态与步伐。

  (五)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质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种语言分化现象。语言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内部形成了相对隔绝的社会集团,这些集团内部的交往比集团外部之间的交往要频繁得多,结果就逐步形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地区方言;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由于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当中运用,使用主体主要

 是网民,网民群体之间的交往比网民群体外部要频繁得多,而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与外部社会环境呈现出相对隔绝的状态,催生了这一社会方言。它在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方面与民族通用语言基本相同,但又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六)双语现象

 在网络语言中,双语现象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有大量的英文词汇被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之中。许多专家也由此忧心忡忡,担心此种现象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笔者认为,对此不必过于担忧。由于国内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又以学生所占比例最多。所以,多数网民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将其运用到了网络交际当中。由于大家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捷,也使得英文得以更多的运用。双语(双重语言)现象一般是出现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但是,并非所有双语现象都会导致语言的融合,而是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对整个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已逐渐成为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网民们在网上交流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提高速度而出现错别字,并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的现象,同时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而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语法规则。

  网络语言存在的这些问题,冲击和颠覆着现有的语言规范,在应用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后,难免会造成语言混乱。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另外,网络语言已经侵入报纸、书籍等媒体

 ,甚至已经出现在一些教科书和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作业中了。因此,我们应了解网络语言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的深刻影响。

  五、结语

 总的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发展和变异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的调查,能够有效地将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对语言所反映的一定社会现象有深入的理解。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语言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演变,使其自身丰富起来,从而富于生机和活力,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汉语的发展特点,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必要因素贯穿于研究之中。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网络语言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传递信息过程中省时、简洁、高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消极的变异,对一些不合语言规范并严重违背语言交际原则的错误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抵制,保证其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在当下网络语言发展变异的大环境中需要秉持的一种正确态度,只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应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自然会得到更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洁. 网络流行语形成规律社会学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马原野.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171-174.

 [3]杜婷.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分析[J].文化学刊,2017(01):157-159.

 [4]苏金智.网络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意义[J].汉字文化,2016(05):18-21.

 [5]汪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2):23-26.

 [6]覃乃川.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当代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3):40-41.

 [7]向莉.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3(10):142-146.

 [8]梁琦秋.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9]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5):35-36.

 [10]李敏芳.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1]黎菲. 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D].广西民族大学,2011.

 [12]康忠德.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02):93-97.

 [13]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195-197+205.

 [14]苏全彩.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5-86.

 [15]张江甫,方向.“网络语言”特征及其社会学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118-119.

 [16]刘郁.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06):47-50.

 [17]乔星.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60-161.

 [18]张妍.网络语言之社会语言学视角探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03):167-169.

 [19]郑青.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7):178+182.

 [20]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35-38.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Tags: 语言学   网络语言   社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