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企划文案 / 正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word版)

2020-08-08 21:40:31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四时田园杂兴 清平乐·村居 2、乡下人家 3、天窗 4、*三月桃花水 第二单元 5、琥珀 6、飞向蓝天的恐龙 7、新奇的纳米技术 第三单元 8、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繁星(一三一) 繁星(一五九) 9、绿 10、白桦林的低语 11、*在天晴了的时候 第四单元 12、猫 13、母鸡 14、白鹅 第五单元 15、海上日出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习作例文 颐和园 七月的天山 第六单元 17、小英雄雨来 18、*我们家的男子汉 19、*冰雕 第七单元 20、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夜黑雁飞高) 墨梅 21、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22、“诺曼底”号遇难记 23、*记张自忠将军 第八单元 24、宝葫芦的秘密 25、巨人的花园 26、*海的女儿1.古诗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能正确的认读课后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诗的意境,能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诗,学习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感受田园生活,体会劳动的辛苦。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古寺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古诗了,同学们你们喜欢那些宋朝的古诗呢?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解题:

 二、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三、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看拼音自由读——指读——去掉拼音自由读——交流记忆方法——全班交流——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本课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再读诗歌联系世人所处的环境,理解诗句,不懂得画上记号。

 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诗歌的画面。

 耕田:种田。

  绩麻:搓麻绳。

 未解:不明白。傍:靠着。

 自由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拓展升华

 背一背《江上渔者》,读一读《归园田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诗歌。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多种形式的读,认识8个生字。

 2.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杂:要注意下边的部分撇捺变成了点。

  昼:注意捺的起笔为只要选好,在横的中间。

  耕:注意三横长短不一。

  桑:三个又又变化,上边的大。

 三、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完成练习。

 五、阅读《自读课本》。

 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

 《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乡下人家》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③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④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吗?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②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冠”“率”的音、形、义。

   ③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④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⑤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写写生字,记记新词   

 cháo

 shì

    mì

    tǎng   1.归(

 )

 装(

 )

 (

 )食

 (

 )若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品味语言   ①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②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③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④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a.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句话?   b.同桌交流。

   c.全班交流。

   ★积累语言   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②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③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阅读链接   ①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②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③全班交流。

   ④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3.《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2、难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课型:阅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玩吗?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教学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抓题眼质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又为顺利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配了一把金钥匙,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 二、对中心质疑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深受学生欢迎,于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朗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天窗“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说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板书: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结构特点,以概括总结的方式提升学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式的感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我的地盘我做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3、阅读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

 针对自己实际自选作业。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天窗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看(仔细观察) 想(合理想象)  

 4.《三月桃花水》教案

   本课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裹着”、“草如茵”、“掬一捧”、“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催促”、“草如茵”、“纤细”、“应和”、“竖琴”、“沉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老师带你们看了一次春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到那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弦纤和(多音字)袅茵掬裹(衷)淌(躺)犁(梨)瓣(辩)  4、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6、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四、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选择自己理解了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自己认为能读得最好的段落。

  2、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比较好读?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如果没有明显的错误,就不要否定学生或幼稚或离谱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即使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要重在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调唯一答案。也可以就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完整、准确地表达。) 二、学习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2、课件展示。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4、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5、小组自学: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6、教师提问:

  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把“波纹”比喻成“琴弦”,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方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7、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因为桃花水与农村生产息息相关,所以比金子还贵,因为它纯净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  (三月桃花水让所有见过它的人深深地陶醉,掬一捧,品一口,就好像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读《三月桃花水》和读《春潮》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四季之一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也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2、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形近字组词:

  梨鞠纤瓣鸟裹琴  犁掬迁辩袅衷铃  辫 衰  辨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竖琴  沉醉 什么光芒?明镜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

 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过程中,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5.《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本课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教师准备各种恐龙动画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动画激趣,破题入新 1、教师播放各种恐龙动画的VCD,激起学生兴趣,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种类? 板 书:恐龙。

 2、入新: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恐龙家族的另一支成员,补充板 书:飞向蓝天的 二、初读感知,自主预习。

 1、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内容人,标出文中生字新词。

 2、学生自主学习,读文,借助拼音、字典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反馈预习。

 ⑴读出下面的字,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

 迟钝 凌空 笨重 鸽子 描绘 千吨  敏捷 轻盈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⑵用“√”画出加“

  ”字的正确音节。

 相 似(shì

 sì)

   画 卷(juǎn

 juàn) 奔 跑(bèn

 bēn)

  毫不相干(xiāng

 xiàng)

 崭 新(zǎn

 zhǎn)

  降 落(jiàng

 xiáng)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初读课文,学生所知比较肤浅,可能会了解到: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科学家提出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辽西的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 3、教师作深入引导。

 ⑴出示上面句子②。

 a、“后裔”是什么意思? b、把句子中“很可能”去掉,行吗?为什么? ⑵出示上面的句子③。

 a、“画卷”指的是什么? b、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⑶出示上面句子①与句子“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a、男、女生分别读两个句子。

 b、学生自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何不同?为什么? C、引导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⑷进行感情朗读。

 四、课后巩固。

 1、练习书写生字“恐、凶、笨、鸽、仅、顿、吨”,师重点指导“鸽、顿”。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质疑入新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质疑: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发问: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生带疑细读课文,思考,批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组合作,读文,填写下表。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龙

 (

  )

 (

  )

 填完上表教师引导:

 (1)通过填写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2)在恐龙这个庞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历了什么演变飞上了天空? (3)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叙述的条理性。

 (4)学生试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仿写句子。

 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语言。

 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a、把句中的“大约”去掉行吗?为什么? b、男女生对比读。

 c、学生谈体会。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愿望”指的是什么? 三、巩固升华 1、内化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的演化过程,可展开想象,加入有关知识。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演   化       鸟类                            

                 

 肉食性恐龙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  

  草食性恐龙

 《作文指导课--学写导游词》课后反思 本节作文指导课的教案是学写导游词。学写导游词是新编入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我也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导游词的资料,并且写了《故宫导游词》做为范文。教案也经过仔细斟酌,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知道导游词怎么写了,这才开始上课。

 但是课上的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对导游、导游词的了解太少太少,对自己查找的资料不能正确进行改编,有的在格式上也不太懂。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和同事们交流后认为:这节课要是到中学去上,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究其原因,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1、教材不适合四年级学生。导游词属于应用文。课前我做过调查,去过长城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只有一个人。我应该考虑到学生对导游、导游词的陌生,应该大胆改变教材,使之符合学生实际。

 2、我对四年级学生的了解太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由于上课前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四年级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握不太充分,导致教学设计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教学机智还不够。在课堂上,当学生已经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就应该发现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比如领着学生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如《颐和园》《长城》,重点改编一个导游词,把创写变成改写,重点指导改写的方法。这样就会降低难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但是,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限制学生创作思路、写作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去写,导致学生无从把握。失去方法的引导,作文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作文课是语文教师心目中最具挑战性的教学,没有方法引导的作文课、偏离学生生活的作文课都是不成功的。这就是我在这节课上受到的启示。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次集体备课,对我而言,真是一次挑战。因为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说明文。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喜欢的都是一些情感味很浓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选公开课时,基本不入我的眼。想了好几天,脑袋仍然昏昏的。但基本框架我还是想好了,第一课时,我想字词是不能少的,主要内容也要学生说一下。然后我就想直奔重点段,主要理解这个段。但就是这个重点段的设计,让人颇费脑筋。这个段是按顺序写的,很有条理。不能用“你喜欢哪句话”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话”来引。教参书上有一张表,主要写的就是这段的理解。我想要不就以学生填表为主,在他们填好后再交流,指导朗读。我想试一下这个方法是否可行,于是我下午把表打出来给我们班的学生填了一下。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填这个表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因为这个表上要学生写的字太多,学生写的又慢。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晚上我重新考虑了一下。我想还是得以读和感悟为主。我决定先帮学生理清顺序,然后让学生逐句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感情朗读。表还是要填,但学生只是说,不再动笔,我自己填在课件上。

 第二天上课时,在学生欣赏了恐龙图片之后,学生自学课文,读词语。这时候我就隐隐约约感到有点不妙,因为看到举手的学生不多。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解数。表扬、鼓励,加油、鼓劲,能用的我都用上了,女孩子的积极性高了一些,男孩子却还是无动于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来的这部分孩子朗读和领悟能力都比较差。我只好降低难度,把每一个问题都细化到最简单。在指导朗读时我也多采用范读后再读,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虽然学生最后还是按照要求学完了这部分,但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效果。

 课上完之后,老师们对我的设计还是认可的,但是学生表现的不理想,真是让人遗憾。这是我的一个失误,事先我没想到这种情况,这也是我应该吸取的教训。进入中高年级,我想的更多的是让课文内容本身去打动学生,很少考虑一些别的激发手段。看来,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向…… 7.新奇的纳米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1)[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约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 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8.短诗三首 《繁星》教案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   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9.《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后

 2、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 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10.《白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1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润、爽、柔、炫耀、怯、绽、饰、曝、涉”等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春的图片,师:看着这明媚的春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春光明媚,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自由介绍)

 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润过凉爽温柔炫耀尘垢胆怯绽透饰彩曝着阳光涉过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指名读,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景 1、轻轻读一读全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圈起来。(教师板书)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小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请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1)默读,写感受 (2)同桌交流 (3)大堂交流 △小路:凉爽又温柔师: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草:新绿师:小草儿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白菊:不再胆怯,试试寒,试试暖,一瓣瓣地绽透 理解“绽透”(看图片) 指导朗读 △凤蝶儿:自在闲游(看图片)指导朗读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读诗歌的第一自然段 4、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些景物,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呢?(小蚂蚱、小蚂蚁、小花、小鸟、蝴蝶……) 你会学着诗歌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吗? 师:勤劳可爱的小蚂蚁, 在泥路上来回穿梭, 亲昵地拥抱着, 快乐地问候着;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的想象丰富极了,你们用最纯真的心灵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五、小结 这一堂课,我们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欣赏了大自然,我们也用自己的想象让大自然更丰富起来,这个周末,孩子,你想去哪里呢?我们也来写一首《在天晴了时候》,然后在周末怀着快乐心情,出发!    12.《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以提高学生明确、完整、简洁地表达段意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

 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谜语导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老鼠见了拔腿跑。(猜一动物)谜底:猫。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猫的文章,板书课题:15.猫(生齐读课题一遍)

 同学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发言)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很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位作家就是老舍先生。关于老舍先生同学们了解多少?(学生发言)。

  3.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家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等。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猫》这篇散文发表在《新观察》1959年第16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说一说。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猫的淘气?分别用曲线画出概括介绍的句子。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找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起句。

  三、分析课文,体会“古怪”和“可爱”。

  (一)1.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猫“古怪呢?“古怪”的意思是说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2.它的古怪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圈出关键词,找到相关句子。

 (幻灯片)

 板书:(1)老实。猫的老实表现在哪里?(读句子)

 (2)贪玩。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创设情境,想象猫的贪玩:此时此刻,天色已经晚了,写作到深夜的老舍,

 看到猫竟然还没有回来,他又会怎么呼唤呢?试着读一读。

  感悟贪玩:真是一只贪玩

 尽职(读句子)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响(模仿猫的温柔可亲)

 胆小又勇猛(读出猫的勇猛)

 3.小结:猫的这些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又胆小又勇猛的表现让我们觉得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板书:性格古怪

 4.再次朗读第一段,体会猫的性格古怪。

  (二)1.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注意“更”字,说明什么?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老舍爱猫更爱小猫。

  3.齐读第二段。在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了。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院子里——花草遭殃,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作者爱猫,觉得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可爱

 4.再次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概括课文,学习写法。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 作者在写猫的古怪表现时有详有略,你发现了吗?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 。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短处简略描写。我们这写作时,也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详细描写,要有详有略,有侧重点的进行写作。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更加淘气可爱。

  五、拓展延伸:

 猫的身上还有不少学问。如果你把猫抛到空中,无论你怎么扔它,它最后总是平稳地落到地面。原来,猫是靠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的„„

 猫眼有一种奇异的功能。猫眼睛的瞳孔能调节外来光线的强度,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黑夜就变得圆圆的,看得见极微弱的光。猫眼在夜间还能放出可见光,蓝莹莹的眼睛,活像两只小灯笼,这是人眼望尘莫及的。这种光的释放,为猫捕捉老鼠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是漆黑的夜晚,它也能清晰地看到鼠的踪影„„

 猫的爪子也非常特别,它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温顺。只要你不迁怒于它,它是不会挠你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题。

  板书:

  猫 大猫性格古怪 小猫淘气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3.《母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古怪、可爱)     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2、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 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1小组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只(    )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课件出示:

 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

   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3、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4、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5、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对了,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总结谈话   本单元中,作家们妙笔生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富有生趣,同一作家笔下的猫和母鸡各有特点,作家们对动物的爱饱含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带着喜欢的情感,去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具体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叫、欺软怕硬、炫耀     不敢再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4. 白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重点 分析“白鹅”特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方法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哪些写鹅的诗句?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点拨: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 “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 叫嚣 引吭 局促 奢侈 窥伺

 盛撰 岑寂 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白鹅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 二、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三、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点拨: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点拨: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 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四、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五、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板书:

 3、白鹅

  头颈

 性格高超

 特点

  叫声

 厉声呵斥

  步态

 从容不迫

  吃相

 三眼一板

 贡献

  物质上

  生蛋

  精神上

  慰我寂寥

 15. 海上日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查字典)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17. 小英雄雨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5、学生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18.我们家的男子汉

  1.教学课时:1课时

  2.学生课前准备

 1) 预习疏通字词 2) 百度了解辩论赛的流程规则. 3) 为是否是男子汉辩论赛做准备. 教学课题

  新授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心童趣主题下的第四课。

 本单元主要是让同学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回味温馨的欢乐时光,在回味中思考,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本课对于男子汉的解读于无形中告诉同学们男子汉是什么,很适合适时进行阳刚教育,培养负责任敢担当意识。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脉络清晰,观察细致,描写细腻,用语幽默。

 一、教学重点:

 1.“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坚毅的性格特征。

 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3.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在辩论中正确认识“男子汉”形象,尤其要区分“男子汉”气质同义气、伟人的区别。能从辩论举例中认识“男子汉”阳刚而又平常的一面,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法

  文中的男子汉实际上是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这本就是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在辩论中激发斗志,锻炼有针对性的发表观点能力。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能降低问题的难度,毕竟七年级的学生语文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讨论有利于群策群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新闻链接的方式使本篇课文的现实针对性更鲜明,也更能激发同学们做个男子汉的愿望。联系生活让如何做男子汉具体化,有利于同学们在举例中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教学过程 一、 说说“男子汉”形象。

 欣赏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

  我是一个不大听歌的人,一次在商场听到屠洪纲的《霸王别姬》,那感觉真是阳刚,充满了男子气概,回家就百度搜索了下,知道他曾学过京剧表演,有这京剧的底蕴,难怪刚健雄浑。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男子汉”。(课件 板书)

  说说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 (请用一些词语或短语表达出来

  教师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 揭题,简介作者。

 我们今天真正要深入讨论的话题是这篇文章《我们家的男子汉》(课件)

  简介作者(课件)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讲的是平常故事,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

 三、 检查字词预习。(课件)

  1.一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倾听,注意正确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举手指正。

 2.集体朗读两遍。

 四、课堂小辩论。(课件)

  本文的主人公是个两三岁的孩子,说他是个男子汉是个颇具争议的命题。

  我们男生女生就来辩上一辩。

 辩题:“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是位真正男子汉吗?

  正方(男生队):是个真正男子汉

  反方(女生队):不是真正男子汉

  辩论程序:本次辩论分三个环节 (一) 双方自由陈述 (二) 自由辩论 (三) 双方派代表总结陈词(分点表述易使总结更有条理)

  因人手紧张,教师兼任主持人和评委(为了更好的引导辩论)

  教师总结:双方辩手的出色发挥,实在难以评判,我想说“这是一个男孩,这是一个成长的男子汉”。(可以根据辩论情况选出最佳辩手) 五、讨论探讨。(课件)

  很喜欢这篇课文,这可爱男子汉让我忍俊不禁,也让我感动赞叹。挺你,小男子汉!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

 (提示:可以从材料组织、语言运用、细腻描写等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并板书。

 六 、新闻链接。(课件)

  在呼吁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现在的男孩越来越没男孩子样,女孩越来越没女孩子样,尤其是男孩性格女性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幼儿面临的男性教育和女性教育失衡问题仍在发展中,这样的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报》

  当下,在我国孩子,甚至老大不小的青年人中,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和“野蛮其体魄”的阳刚气概,正在渐渐丧失,而细腻精致、多愁善感和顾影自怜的阴柔之气慢慢盛行和弥漫,成为时尚文化,甚至长期受到不少媒体追捧和溢美。

   时代在变,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男子汉”形象也在变,也宽容多元化。男孩精致一些,柔性一些,也不是不可以,但应有分寸和底线。

   这是因为,气质、性格、举止和服饰的“阴柔化”,无疑会对男孩心理成长造成伤害。谁都知道,这世界不会风调雨顺,人生必将经历狂风恶浪。如此精致乖巧和退缩逃避的男孩,能经受住大自然和复杂社会那些粗粝、无情和无常的摔打?能坦然接受世事无常和风云突变的磨砺?

  《新华日报》

  看了这两则新闻有什么样的感受? 七、 我是男子汉(课件)

  刚刚的新闻链接让男生沮丧了吧,咱们班的男生很阳刚啊!你看,咱们喝的水都是男生一手提起的。下面我分别给男生女生一个话题,让我来好好欣赏下大家的才能。

 女生:夸夸身边的男子汉。

 男生:以“我是男子汉” 谈谈我是怎么做的或者“我要当个男子汉”谈谈我会怎么去做一个男子汉。

  八、 教师寄语。(课件)

  写给男孩女孩的话

 漫漫人生路,它不是一帆风顺。面对着这个纷繁的世界,你要学会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学习过程中,你更会遇到许多外界的诱惑,有时,一个期望已久的电子游戏发行了;有时,好朋友约你出去玩;有时,电视中播出的浪漫爱情电影…… 孩子,这时请记住我们的目标,老师希望你们每一个都勇敢快乐执着的 向着阳光奔跑! 附板书:

 第一板书

  第二板书

  我们家的男子汉

 心目中“男子汉”形象

  文章的精妙之处

 (根据学生回答即兴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即兴板书)

 19.冰雕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略冰雕的美丽、神奇。

 2、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科的生字新词。

 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领略冰雕的美丽、神奇,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冰雕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冰雕在我们国家的哈尔滨是一大景观,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他的美丽与神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雕塑、塑像、融化、叹息、呈现、毕竟、消失、柔弱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思考:冰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四、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出示思考:冰雕的美丽、神奇体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课文,勾画有关语句。

 3、小组合作学习,朗读、交流,谈体会。

 4、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5、全班汇报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1)温暖的心,北方的奇寒。

 热爱生活、追求完美的心灵。温暖、奇寒,是一组反义词,反衬出雕刻艺术者从事冰雕艺术者的精心与耐心。

 (2)抓住:柔弱的水,坚强的冰。骄傲的站立。

 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把艰苦环境当作对人的一种历练的豁达与乐趣。

 (3)能快乐的走来。便情愿快乐的走去。

 一个快乐,一个情愿,使人借助冰雕表达了对待生活的豁达、乐观的态度。

 (4)天真的小鹿、活泼的游鱼、孔雀和燕子 共同营造了冬天里的春天,窥视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搜集的冰雕资料图片,再次感悟他的美丽与神奇。

 四、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19.冰雕 温暖的心

 北方的奇寒 柔弱的水

 坚强的冰 美丽

 神奇

 骄傲的站立

 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快乐

 情愿 天真的小鹿

 活泼的游鱼

 20.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 王昌龄(送别诗)

 寒

 孤 冰心

  玉壶 20.墨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20.《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背诵此诗。

    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22.《“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问题如下: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

  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

 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

 [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

  [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辩论作出适当指导]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请大家准备一下,一分钟后请几位同学朗读。

  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

  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1.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2.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

  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补充阅读《伊文思小姐》

 24.宝葫芦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感受作品的魅力。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读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用小故事讲述大智慧,让我们从故事中得到感悟,得到快乐。最近我们读了一本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一起来聊聊这本书。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生说完后老师投影内容)

 2.谁来说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本书主要讲一个叫王葆的小朋友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后着了迷,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一天他在梦中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从此就能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开始他很高兴,但最后发现,宝葫芦原来只为他带来更多烦恼,最后把宝葫芦的秘密说了出来。

  三、知识大比拼

 1、老师明确比拼要求:全班分成AB两大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互相考书本的知识,每组出6道题,胜出的一队每人可获一颗星。

  2. AB两大队知识比拼。

  A组问:王葆到图书馆去,为了借本什么书? B组答:科学画报 B组问:下棋时,宝葫芦给王葆吃了颗什么棋?A组答:马 „„

 3.老师宣布比赛结果。

 四、感受王葆的快乐

 师:王葆得到宝葫芦,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究竟宝葫芦给王葆做了哪些快乐的事?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去说一说。

  (为王葆钓鱼、给花草浇水、做弹射式飞机模型、做试卷等)

 师:宝葫芦带给王葆高兴的事太多了,作者对这个高兴得不知该怎样好的王葆描写得可谓生动、精彩、老师最喜欢这个片段,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出示图片和片段)

 1.全班齐读片段。

 “啊哈,真的来了!

 桶里的半桶水也涨到了大半桶。„„

 那个葫芦——那真是个道地的宝葫芦!——也舞蹈似地晃动了两下”

 2.师问:这个片段是写宝葫芦为王葆做了什么事?(钓鱼)你看,那些鱼多可爱。(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不费一点力气就得到活泼的小鲫鱼,名贵的金鱼,王葆怎能不高兴呢?

 3.学生动手找文中精彩的片段

 师: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细节。现在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拿起笔在书中找一找,画一画,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派代表反馈。

  生A:我喜欢这个片段“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嘴里大声唱着——说也不好意思,我简直成了一个小娃娃了,不过好在没人瞧见——又打了两个滚。”它把王葆刚得到宝葫芦时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写得唯妙唯俏。

  生B:“‘那—那—’我跳了起来,兴奋得心腔里都痒痒的,‘那我就吩咐,我要„„’”这个片段是讲王葆向宝葫芦提出要求后,宝葫芦马上就实现了他的要求,他迫不及待地想提出下一个要求。

  师: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一个高兴得不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文章的细节,读书就是要读懂细节。

  五.感受王葆的麻烦

 1.师问:宝葫芦带给王葆的都是快乐吗?(不是)它还给王葆带来了许多麻烦,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宝葫芦为王葆添了哪些麻烦?

 2.生自由回答

 生A:钓鱼一事令王葆因撒谎而不安 生B:乱插花草标签,令爸爸误解。

 生C:试卷的诡计,使老师和同学不信任。

 生D:电影票的风波,让王葆逃之夭夭。

 „„

 2.从上面的事例中,选择一个喜欢的故事,以小组的形式来演一演,体会王葆当时的心情。

  3.老师小结:同学们,从你们的交流声中,老师发现读书可以采用议、品、演的方式。

  六、悟道理

 1.宝葫芦给王葆添了很多麻烦,最终他怎样做?(怒劈葫芦)他为什么这样做? (王葆本来是个好孩子,他虽然不肯动脑筋,但他绝不愿意享用偷来的东西。所以,当他明白宝葫芦给他的东西都是怎样来的,他就气得拼命要把宝葫芦砸碎、烧掉,再也不要它了。)

 2.你希望得到这样的宝葫芦吗?(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就行) 3.老师小结道理。(出示道理,生齐读) 七、拓展延伸

 1、师:多么神奇的宝葫芦,多么有趣的故事,难怪《宝葫芦的秘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思妙想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

  2、出示《秃秃大王》精彩片断

 像这样有趣的童话还有很多,我这儿就有个片断:

  秃秃大王说:“我刚才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我的两个小铜钱忽然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了,准是有贼。百巴扑唧,你想想吧,看应该怎么办?”

 ...... “后来呢?”

 “后来,我就把钱藏在箱子里......”

 师问:故事有趣吗?体现在哪里?(生自由答)这片段也是出自张天翼的手笔,书名叫什么?(《秃秃大王》)

 八、布置作业

 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领略这位童话大师的风采。

  《宝葫芦的秘密》班级读书会教案 三一 相玉红 活动目标 1 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感受作品的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3 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游戏 一、整体感知,交流感受 师:读书真是有意思。它用小故事讲述大智慧,带给我们一份感悟,一种心情,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班级读书会。读书会,其实是最轻松的,因为在读书会里,你发言、交流,没有对,也没有错,可以放心大胆地说。

 我们今天读书会交流的是一篇长篇童话,题目叫——(宝葫芦的秘密) 师: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什么事呢? (王葆在钓鱼时偶遇传说中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宝葫芦,想要甚么都能随手拈来,令他既惊且喜。有了这种新法力后,他在学校的表现从此突飞猛进,生活彷佛变得那么完美。但王葆逐渐发现宝葫芦原来只为他带来更多烦恼,令他哭笑不得之余,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你喜欢这本书吗?说明理由 借机插入:

 宝葫芦究竟是个怎样的宝贝?(你要什么,它就能给你什么) 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你会要什么? 二、书本知识大比拼 看来这本书大家都读过了,是不是读得很细致呢?现在我们来个书本知识大比拼,看看谁更强,好吗? 咱们就分两大组,1、2为一组,3、4为一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宣布比赛规则:比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为每组必须回答的问题。抢答题当然是谁举手快谁答,每题10分。

 必答题, 第一组 1王葆最好的朋友,钓鱼谁也赛不过他,他只要把钓竿一举,就准有一条,保你不落空。

 郑小登

  2传达室杨叔叔的侄儿,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谜底:杨拴儿 3 王葆到图书馆去,为了借本什么书?(科学画报) 第2组 1班上的优等生,写的字有特点,一个个净爱把上身斜冲着西北方,而把脚跟拐到东南方去。

 谜底:苏鸣凤 2神奇的小动物,居然会跟人讲话,还挺有哲理的。谜底:金鱼 3 下棋时,宝葫芦给王葆吃了颗什么棋?(马) 抢答题 1 王葆进房间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 2 得到宝葫芦后,王葆想给学校变什么?(房子) 3 在我的描述中,猜猜她是谁。她很可爱,总爱问为什么,是个七岁的小女孩,王葆的街坊。(小珍儿) 4 听说王葆想烧掉宝葫芦,宝葫芦是怎么做的?(变出火柴和燃料让王葆烧) 5 书中,王葆的爸爸因为什么事而生气,大发雷霆? 三、精彩片断细细品

 这本书的精彩片断非常多,有些读者就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些情节再现了出来,瞧,这就是其中的几幅。只可惜它的顺序乱了。下面,老师就要布置任务了:(1)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根据书中的顺序给图画排个序,(2)为每幅图取个名字,并简单说说事情的内容 1、巧得宝葫芦 取名理由 机缘巧合,这回,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轻轻读读这段话,看你能读出什么。

 可是我不能对任何人泄露一个字。我得保密。可是我又有满肚子的高兴,关也关不住地要迸出来。

 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嘴里大声唱着——说也不好意思,我简直成了一个小娃娃了,不过好在没人瞧见——又打了两个滚。

 可还是感觉到不够劲。我于是把腰弯着,把头顶着地,叭哒翻了一个筋斗。

 你读出了什么?(高兴) 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边说,老师边做读书笔记和眉批,个别读)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地描写,让一个高兴的不知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就是文章的细节,读懂书就是要读懂细节。不动笔墨不读书,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片断,请你选择其中你感兴趣的部分,细细品味。看书的时候可以手上拿一支笔,看到精彩地方,或者有意思的内容,就在书上做做读书记号;也可以在书的边上随时写下你的思考。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吃棋子 宝葫芦多聪明呀,王葆脑筋刚一转,他马上就给办好了,可是结果可不太妙。不信,你瞧(视频)) 小组互相传阅。

 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 (猜读法、字字详读法、情节浏览法、移步换景法、重点人物分析法、回头赏读法、同类作品比较读……)读书的时候,除了浏览以外,我们还要精读、巧读,才能事半功倍。

 刀劈葫芦 宝葫芦那么好,王葆为什么要劈了他?现在你还希望得到这个宝葫芦吗? 四、总结回顾 1.《宝葫芦的秘密》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思妙想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放进书架,珍藏一生。像这样有趣的童话还有很多,我这儿就有个片断 从前有一个很穷很穷的潘,生了两个儿子。

 取个什么名字呢?老头儿可没了主意。他想,翻《学生字典》罢,翻到什么字就取什么。

 一,二,三!一翻,是个“菜”字。大的叫“大菜”,小的叫“小菜”么? “哼,我们饭都吃不上,还‘菜’呢!”老头自言自语。

 第二次翻,是个“肥”字,也不合适。

 翻来翻去总找不到适当的字。这老头儿就这么翻了一晚。到快天亮的时候,这老头拿着锄头走出门去。外面太阳照着树林,这老头儿高兴地叫:

 “好了,就取个树林的‘林’罢。” 名字就给取定了:大的叫大林,小的——当然叫小林。

 你觉得哪儿有趣? 这段话就选自老师手里的童话《大林和小林》,它和《宝葫芦的秘密》都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张天翼)你对张天翼有哪些了解? (出示简介)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领略这位童话大师的风采。让我们用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张爷爷的评价作为这堂课的结束吧。齐读 你才是真正的童话大王! 25.海的女儿 [教材简介]       课文节选自安徒生同名童话《海的女儿》,讲的是海王的宫殿里,小小的海公主渴望人间的生活。在她十五岁时,她终于获许浮到海面上去。她轻盈得像一个水泡,冒出了水面。那天,正是王子的生日,晚上,在一艘大船上,王子的生日庆典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后来,可怕的大风暴来了,桅杆被折断,船体裂开,王子落入水中。正在危急关头,海公主不顾危险,游到他的身边,把他的头托出水面,让浪涛载着他们一起漂流。天明时,她终于把王子送到岸边的沙滩上。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海公主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人鱼。她美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她已经成为世代相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9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安徒生终生未成家,1875年8月4日病逝。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代表作品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               [教学目标]         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美人鱼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图片,引入课文。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在读书过程中,标记优美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不同意见可以与同桌交流。

     三、交流阅读体会     1.标出不认识的字,交流识字经验。

     2.交流阅读结果,与同学分享。

     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海公主美好的心灵?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课后阅读《海的女儿》原著,做好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Tags: 下册   四年级   教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