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正文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10篇

2023-10-29 08:00:04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因分析调研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10篇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1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失去兴趣、一部分厌学的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学困生,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分析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寻找有效对策,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困生厌学心理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部分学习“优等生”,多少也在心理有厌学情绪,只是在老师积极的关注中隐藏了内心的疲惫想法,像我们现今九年级的孙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但最近却突然逃起课来,问其原因,竟说是压力太大,那针对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家庭因素。

这实质上是当今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是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了,几乎是教了两代初中生了,在这一代的初中生的父母中,原成绩优秀的早就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成家立业了,留在农村的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一部分,其子女在智商上大多也不是很高,在加上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自己当初虽不是很优秀,但对子女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得不到轻松,即使是节假日也有家长把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子女送到校外补习班补课,范文写作更有胜者,送到远在钟祥的城区补习,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负重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偏离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

2、学校因素。

整个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使的学校不得不在升学率(特别是一类线上线率)这个指挥棒下前行,教师的窘迫,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学困生厌学心理也会增强。

3、社会因素。

能够外出务工的现今社会,为许多人提供了致富的机遇,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乏有文盲和半文盲之士,不够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长,而现今大量技工很抢手,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唯“财”必尊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学生受家长言谈及经历的感染,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好坏不重要,长大能挣钱就行”的思想,再者到了毕业季,成绩差的学生反而成了一部分职校的抢手货,能够收到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入校通知书(自然大多是技校之类的),导致多数学困生有“学习不好还有技校等着我”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与信心。

4、个人因素。

自身努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这些学生怕吃苦,懒惰。文科怕张嘴读,理科怕埋头做,课外书不愿看。除了上课时他们能听一点,学一点外,课外即使有作业,也控制不住玩。一有同伴来寻,立马动身溜出,作业丢之脑后。有时也想下苦功,三天辛勤过后,又大喊太累,放弃学习。从众心理较强,把手机电脑作为自己的生活全部,成为手机电脑的奴隶,在校时时向贪玩的学生看齐,上进心较差。同时人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也存在差异,学困生理解、想像、思维、记忆都较差,因而自卑感明显,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感兴趣,缺乏探索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为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为了克服学因生的厌学心理,改进教育方法,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施关爱,促改变。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这要求老师们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在关注他们。因此老师教育和转变学困生,必须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的自信心。

1、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找到的自信心。讲课时要尽量让他们听懂,提问时,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心得体会鼓励学困生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练习也注意多辅导学困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学困生适当的减少难度,让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难,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努力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让学困生的自信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困生的缺点较多,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受到表扬,他们则会加倍地珍惜。如果我们注意表扬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温暖,从感情上与老师亲近起来。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中,从其他任课老师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让科任老师了解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学校、家庭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一有进步,学校、家庭共同表扬,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帮助,知道自己不是被冷淡、歧视的对象,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要求进步。

二)、改陋习,促学习。

平时无人看管的孩子多有陋习,而学困生多是陋习不少且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范文内容地图我们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陋习斗争,半学期后,积习难改的,让他们把难改的陋习写二三条贴在课桌上,让他的帮扶对象及周边同学帮助改正。一般经过两学期的改陋习活动,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品德素质。

三)、改环境,促自信。

召开校内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学困生虽然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对其他文体活动多是积极者。正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通过活动,会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为班级争了光,为本组夺了分等等,用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励学习,拥有自信。

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班级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学习氛围渐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请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困生荡起自信的双桨!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2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失去兴趣、一部分厌学的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学困生,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分析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寻找有效对策,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困生厌学心理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部分学习“优等生”,多少也在心理有厌学情绪,只是在老师积极的关注中隐藏了内心的疲惫想法,像我们现今九年级的孙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但最近却突然逃起课来,问其原因,竟说是压力太大,那针对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家庭因素。

这实质上是当今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是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了,几乎是教了两代初中生了,在这一代的初中生的父母中,原成绩优秀的早就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成家立业了,留在农村的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一部分,其子女在智商上大多也不是很高,在加上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自己当初虽不是很优秀,但对子女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得不到轻松,即使是节假日也有家长把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子女送到校外补习班补课,范文写作更有胜者,送到远在钟祥的城区补习,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负重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偏离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

2、学校因素。

整个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使的学校不得不在升学率(特别是一类线上线率)这个指挥棒下前行,教师的窘迫,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学困生厌学心理也会增强。

3、社会因素。

能够外出务工的现今社会,为许多人提供了致富的机遇,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乏有文盲和半文盲之士,不够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长,而现今大量技工很抢手,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唯“财”必尊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学生受家长言谈及经历的感染,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好坏不重要,长大能挣钱就行”的思想,再者到了毕业季,成绩差的学生反而成了一部分职校的抢手货,能够收到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入校通知书(自然大多是技校之类的),导致多数学困生有“学习不好还有技校等着我”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与信心。

4、个人因素。

自身努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这些学生怕吃苦,懒惰。文科怕张嘴读,理科怕埋头做,课外书不愿看。除了上课时他们能听一点,学一点外,课外即使有作业,也控制不住玩。一有同伴来寻,立马动身溜出,作业丢之脑后。有时也想下苦功,三天辛勤过后,又大喊太累,放弃学习。从众心理较强,把手机电脑作为自己的生活全部,成为手机电脑的奴隶,在校时时向贪玩的学生看齐,上进心较差。同时人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也存在差异,学困生理解、想像、思维、记忆都较差,因而自卑感明显,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感兴趣,缺乏探索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为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为了克服学因生的厌学心理,改进教育方法,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施关爱,促改变。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这要求老师们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在关注他们。因此老师教育和转变学困生,必须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的自信心。

1、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找到的自信心。讲课时要尽量让他们听懂,提问时,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心得体会鼓励学困生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练习也注意多辅导学困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学困生适当的减少难度,让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难,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努力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让学困生的自信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困生的缺点较多,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受到表扬,他们则会加倍地珍惜。如果我们注意表扬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温暖,从感情上与老师亲近起来。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中,从其他任课老师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让科任老师了解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学校、家庭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一有进步,学校、家庭共同表扬,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帮助,知道自己不是被冷淡、歧视的对象,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要求进步。

二)、改陋习,促学习。

平时无人看管的孩子多有陋习,而学困生多是陋习不少且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范文内容地图我们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陋习斗争,半学期后,积习难改的,让他们把难改的陋习写二三条贴在课桌上,让他的帮扶对象及周边同学帮助改正。一般经过两学期的改陋习活动,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品德素质。

三)、改环境,促自信。

召开校内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学困生虽然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对其他文体活动多是积极者。正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通过活动,会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为班级争了光,为本组夺了分等等,用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励学习,拥有自信。

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班级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学习氛围渐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请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困生荡起自信的双桨!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3

近年来,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正逐渐凸显并日益得到重视。家庭暴力已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妇女身心健康、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农村妇女受家庭暴力案例数据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复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就__县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策。

“你有没有被丈夫打过?”有一些妇女隐瞒了自己被殴打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妇女顾及脸面,怕旁边人笑话。当问及“有没有被打过”的这个问题时,她们显得犹豫,最后才说“没有”。二是农村妇女对丈夫的暴力有很大的容忍度,只要打得不是太厉害,丈夫打老婆的事不值一说,尤其是年纪大些的妇女,她们很爽快地回答:“都过去了,不算啥。”甚至于还有的妇女觉得丈夫打自己,是因为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第三,对家庭暴力有一个识别的敏感度和认定的标准问题,农村妇女把丈夫的小打轻骂称之为“扯皮”、“脾气急”、“不是真的往死里打”,可以不列入“打”的范围。调查中,询问被打的理由时,回答千差万别,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家务琐事或观点不一致。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妇女在遭受家暴后认为,“肉体的伤是轻,精神的伤害最重”。

1、封建思想残余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主要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更为突出,做丈夫的将打老婆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而有些妇女在封建思想影响下,也认为只要不过分,丈夫打妻子很自然,一旦被丈夫殴打,只好自认倒霉。这样,就为丈夫的施暴行为创造了条件。

2、立法不足和现行的司法举证制度是家庭暴力存在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止,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法律法规还没有做具体规定,大部分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注意及时取证,导致在诉讼中难以举证。妇联作为维护妇女权益的主要组织,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多数情况只能接待和倾听受害妇女倾诉,指引其依法解决;司法机关受“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影响,一般不愿介入家务纠纷,致使反家暴联合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3、农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升级和蔓延。农村传统观念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即“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许多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家事,别人管不了,也没有必要管。由于基于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了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积极性和公正性,对家庭暴力案件调处中存在“劝和不劝离”倾向。

4、受害妇女的软弱和一味忍让也是造成家庭暴力的成因。一些受妇女往往因为考虑到子女和社会舆论压力而一忍再忍,导致家庭暴力愈演愈烈。95%的女性是多次遭受暴力侵害后,才要求调解,她们中的多数人认为,男人脾气上来了打一下是正常的,她们一般都不会想到要用法律来解决,其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从而导致家庭暴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无法忍受,直到男方要以暴力赶自己出门或者危及到生命安全时,才会想到寻求法律保护。试想,如果在第一次遭受暴力侵害后,就能冷静地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那么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案件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

5、喜新厌旧和婚外两性关系的发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影响的人,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腰缠万贯后,就滋生了“饱暖思淫欲”的思想,为了踢掉原配偶,人为地制造矛盾,采用殴打、折磨、等手段逼使原配偶同意离婚或原配偶无法忍受时主动提出离异。当然,也有因妻子有了外遇后,致使丈夫采用武力解决的。总之,哪里有喜新厌旧或第三者,哪里就很有可能出现暴力,这是当前家庭暴力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此外,一些家庭中,由于女性经济不独立或经济收入偏低,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夫妻间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不一致,夫妻之间的性格及关系不和谐、爱好不同等等也是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

1、严重地损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相当多的农村家庭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个别男性倚仗自己是体力上的强者,对妻子破口就骂,动手即打。妻子在暴力侵害中失去了人格尊严,失去了健康,甚至危及到生命。

2、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暴力影响了夫妻感情,很容易导致家庭破裂。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厌世心理,他们感到自卑、孤寂,变得情绪低落,不相信任何人,会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孩子因忍受不了父母整天的吵闹、打架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巷尾,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家庭暴力导致妻子伤残甚至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个别的还会引起家庭之间的暴力冲突,酿成血案,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反家庭暴力的关键。要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纠正“打老婆不犯法”、“清官难断家务事”等错误观点,使大家都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清楚家暴也是违法的这一浅显道理。要大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在家庭内发扬民主,男女平等观念,应通过开展“平安文明家庭”、“模范夫妻”等评选活动,促使婚姻美满、家庭和睦。

2、加强立法,从源头抓起。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歧视、、残害妇女。新修改的《婚姻法》也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为此,执法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对家庭暴力案件应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建立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应建立公、检、法、司、妇联参加的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妇女维权的政府行为,做到维权工作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各级妇联组织要定期向有关党政部门汇报和通报家庭暴力的具体情况,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支持配合,使严重侵害妇女权益

的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三是建立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制度。应当在各级人民法院成立妇女维权法庭。审理维权案件时,妇联干部以特邀陪审员的身份参加审理。四是对受害妇女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经济条件差,用法律手段解决时,受到很大局限,各级妇联和司法部门要及时掌握情况,尽量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如:法律咨询、代写诉状、代为辩护等等,使受害者能够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设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在家庭暴力造成的离婚案中,受害者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索赔。而家庭暴力因其发生场合的隐蔽性和私人化,难以寻找证人,而受害人的伤情鉴定是最好的证据。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的建立应选择在司法机关设立,伤情鉴定应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科学可信,同时还应做到保密和对受害人应有的关心和尊重。

5、全面提高妇女素质,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限制了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能力和担任社会公职的广泛性,也使许多女性对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持冷淡和消极的态度。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鼓励女性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文化素质,掌握生产技能;其次,要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由于文化素质低,妇女缺乏享有和行使权利的能力,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淡薄,以致有的妇女在家庭中遭到歧视、或残害时,不懂得也不敢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认为是“命中注定”。应当有针对性地向妇女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使广大妇女都能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培养女性的“四自”精神。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女性的优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轻易为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所摆布,敢于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总之,随着家庭暴力的日趋增多和手段的逐步升级,要从根本上肃清夫权主义、大男子主义的毒瘤,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社会组织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4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经常和友邻乡镇交流沟通,发现几乎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负债的问题。根据我镇具体实际,结合其他乡镇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导致留下高额债务。前几年,在中央未出台禁止兴建政府办公大楼政策之前,许多乡镇都兴建了占地面积不小的政府办公楼院,工程款少则一二千万,多则四五千万,这对任何乡镇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更有许多是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兴建的,因此产生了高额债务。

2、乡镇财政困难,上级财政补助有限,人员、办公等正常经费支出需靠借债来维持。财政年年赤字,经费年年不足,支出年年降不下来,年年都要举债度日,如此恶性循环,负债只能有增无减。

3、挤占、挪用应拨专项资金。这可能是许多财政困难乡镇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虽为下策,却也有不得已为之的苦衷。张口要饭吃的人那么多,眼前件件亟待解决的要事,资金无处周转,只好打那些专项资金的主意。因此年年审计的时候,暂存暂付款余额居高不下。群众意见很大,显性负债危机不可小觑。

归根究底,乡镇财政困难,支出居高不下,是形成负债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形成收支平衡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化解负债困境。目前可行的对策,愚以为有以下几个: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培植本镇工业支柱产业,形成乡镇本级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组织财力逐步兑付债务,压缩负债规模,减少乡镇负担。近几年来,我镇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业区规模不断壮大,镇级财力年年增长,基本偿清所有负债,年终决算也已由原来的赤字乡镇变为现在的略有结余,终于可以轻装上阵。

2、在开源的同时,大力抓好节流工作。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做好年初支出预算,尽量缩减人、车、会、话等开支,做一个勤政节俭的政府。

3、增强债权债务意识,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止呆账坏账的发生;加强对所担保的贷款债务人的跟踪管理,及时偿还所贷款项,积极防范因连带责任而造成债务风险,减少新的债务发生。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5

农业违法行为呈现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的调研报告

20xx年,**县农业局在各类执法检查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查处各类农业行政违法行为四十多起,案件办结率达100%,收缴罚没款30多万元。下面结合查处案件的情况,简要分析当前**县农业违法行为呈现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一)违法行为隐蔽性增强,查处难度加大。

随着我们农业执法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县违法分子的对抗性和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也逐年增强,违法行为由以前公开和半公开状态逐渐向地下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发展。尤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兽药店销售人用药的违法行为。几年前由于我们人员、体制、法律等多方面不健全的原因,兽药店经营人用药的行为较为公开和普遍。但随着近年,我们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现在兽药店违法销售人用药基本是“不见买者,不上柜台”,我们查处的几起兽药店经营人用药的案件都是接群众举报,而不是我们例行执法检查发现的。

(二)违法行为跨区域性增强现在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一些违法分子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执法体系还不健全,各地农业执法部门协作通报制度还不完善的特点。将假劣农资的产、供、销等违法行为分散在不同地区进行,查处难度加大,即便查处一次,也难以从源头,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查处。

(三)农业违法行为的违法主体多为主体不规范,规模小,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经营单位。

我县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多数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形成这种状况有一定历史原因,就是以前我国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设立的门槛低,获得准入的要求相对较少;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一部分单位看到兽药、饲料行业利润丰厚而新设立的。前一类单位,由于我国长期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不高,所以一直在技术更新和规范企业管理等方面进展不大,并且,对抗执法的手段相对较多,多数属于故意违法;后一类单位则进入农资市场的时间相对不长而且仓促,对法律法规的要求了解不多,多数违法属于无意或不知道违法。

(四)多数违法行为人法律意识淡薄。

尽管我们每年都举办多期法律法规的培训班,但多数违法行为人的守法意识仍然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执法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影响了普法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社会中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不强,违法相对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五)几种违法行为具有高发性第一,使用违禁药品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我中队今年查处的案件中,多起案件都属于违法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这当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必然的原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都是用于生猪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生猪养殖的“门槛”不高,且生长周期不长,形成利润较快,因此,散养户较多。这给我们管理和产品检验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对动物产品需求较大,而这些药物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第二,多数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标签不规范。

常见的是:“饲料标签没有完全标明法律规定所必须标明的项目”或是“饲料标签标识的内容与企业生产质量标准不符”。另外,诸如:超范围经营生产;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批准文号或未经审定的饲料产品;生产、销售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的饲料产品等违法行为也较为常见。关于做好农业执法工作的几点体会**县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成立于1999年,从成立之初至今,共查处农业违法案件276起,其中简易程序78起,一般程序198起,查处较大案件(处罚没款5000元以上)118起,每年处罚没款10?36万元,共收缴罚没款约152万元。这些执法行动使**县的农资市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动成效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大力改善执法装备和工作条件是顺利开展执法的关键。

局党委和局里的主要领导的重视是我们做好农业执法工作的基础。可以说,执法工作的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局领导将农业执法工作看成转变工作职能的突破口,看成农业生产的有力保障,并多次召开会议统一全体执法人员的认识。在执法工作的硬件建设上,县农业局更是不遗余力。在经费紧张和办公科室不足的情况下,县农业局不仅能保障专门执法经费的及时到位,还给执法大队专门配备了8间办公室、8台电脑、8部电话、4架照相机、3台摄像机、3台传真机、4台打印机、3台复印机(其中2台便携式)和4辆专用执法车等。良好的执法设备和工作条件是执法工作能够快速反应和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执法工作是不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夯实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是依法行政的根本。

任何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自身的基础建设。县农业局作为身处基层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有责任为上级决策和改善综合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农业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基础建设:首先,努力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县农业局主要采取集中组织执法人员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的形式。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形式具有针对性和模拟性强的特点,易于提高执法人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局的执法人员虽然都经过了培训,但多数人未经过系统的法律学习,与正规的法律专业人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业违法行为不仅涉及到专业的农业法律法规,还或多或少的涉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短时间提高其法律素质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细化和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去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先后制定和修订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农业行政执法程序》等21项制度,这些制度渗透到各个执法环节,有力的弥补了执法人员自身法律知识的不足,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另外,为了避免了对同一违法行为的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我局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并在各个中队试行。这一制度的实施最大化的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公开、公正。最后,建立组织,加强执法监督。我们将以前制定的《行政执法案件审查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委员会的职能范围,使执法回避、错案追究等监督制度更加具有可行性。

(三)狠抓落实,建立考核目标责任制是依法行政的保证。

任何没有责任的制度都是空话,没有责任就是没有强制力;没有强制力,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将制度与责任相挂钩,才能为各项制度的切实履行提供保证。局与执法大队签订了《农业渔业执法考核目标责任书》。大队又与各个中队、站、所分别签订了《执法考核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主要从信息上报、法律与业务培训、执法检查、防检疫监督、案件质量等各个方面加以监督考核。《执法考核责任书》的签订不仅加强了执法工作的监督,而且促进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抓住重点,改进检查方法是有效途径。

我们执法工作主要是围绕下面几点开展:①“两个重点对象”,即重点产品、重点企业;②“五个专项整治”,即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③“四种高发违法行为”即,标签不规范、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使用违禁药物、电毒炸和渔业污染。在执法检查方面,我们除了加强举报监督和例行的执法检查之外,还经常利用明察暗访、违法行为复查、联合执法和组建专项联合执法机构等形式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我们联合县公安局成立公安局驻农业局警务室,强化对我县农机车辆的监管力度;联合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县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这两种联合执法形式有利的弥补了我们在执法人员和某些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并为以后我局执法人员单独执法提供了经验。

(五)教育是目的,处罚是手段,服务三农是执法工作的立足点。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执法的目的是教育违法相对人改正违法行为,处罚只是一种保证手段,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我局以当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我县举行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全体执法人员服务三农的意识,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全体执法人员做到既是执法者又是普法者,在执法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农资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6

近年来,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正逐渐凸显并日益得到重视。家庭暴力已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妇女身心健康、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农村妇女受家庭暴力案例数据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复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就__县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策。

“你有没有被丈夫打过?”有一些妇女隐瞒了自己被殴打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妇女顾及脸面,怕旁边人笑话。当问及“有没有被打过”的这个问题时,她们显得犹豫,最后才说“没有”。二是农村妇女对丈夫的暴力有很大的容忍度,只要打得不是太厉害,丈夫打老婆的事不值一说,尤其是年纪大些的妇女,她们很爽快地回答:“都过去了,不算啥。”甚至于还有的妇女觉得丈夫打自己,是因为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第三,对家庭暴力有一个识别的敏感度和认定的标准问题,农村妇女把丈夫的小打轻骂称之为“扯皮”、“脾气急”、“不是真的往死里打”,可以不列入“打”的范围。调查中,询问被打的理由时,回答千差万别,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家务琐事或观点不一致。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妇女在遭受家暴后认为,“肉体的伤是轻,精神的伤害最重”。

1、封建思想残余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主要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更为突出,做丈夫的将打老婆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而有些妇女在封建思想影响下,也认为只要不过分,丈夫打妻子很自然,一旦被丈夫殴打,只好自认倒霉。这样,就为丈夫的施暴行为创造了条件。

2、立法不足和现行的司法举证制度是家庭暴力存在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止,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法律法规还没有做具体规定,大部分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注意及时取证,导致在诉讼中难以举证。妇联作为维护妇女权益的主要组织,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多数情况只能接待和倾听受害妇女倾诉,指引其依法解决;司法机关受“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影响,一般不愿介入家务纠纷,致使反家暴联合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3、农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升级和蔓延。农村传统观念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即“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许多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家事,别人管不了,也没有必要管。由于基于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了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积极性和公正性,对家庭暴力案件调处中存在“劝和不劝离”倾向。

4、受害妇女的软弱和一味忍让也是造成家庭暴力的成因。一些受妇女往往因为考虑到子女和社会舆论压力而一忍再忍,导致家庭暴力愈演愈烈。95%的女性是多次遭受暴力侵害后,才要求调解,她们中的多数人认为,男人脾气上来了打一下是正常的,她们一般都不会想到要用法律来解决,其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从而导致家庭暴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无法忍受,直到男方要以暴力赶自己出门或者危及到生命安全时,才会想到寻求法律保护。试想,如果在第一次遭受暴力侵害后,就能冷静地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那么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案件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

5、喜新厌旧和婚外两性关系的发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影响的人,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腰缠万贯后,就滋生了“饱暖思淫欲”的思想,为了踢掉原配偶,人为地制造矛盾,采用殴打、折磨、等手段逼使原配偶同意离婚或原配偶无法忍受时主动提出离异。当然,也有因妻子有了外遇后,致使丈夫采用武力解决的。总之,哪里有喜新厌旧或第三者,哪里就很有可能出现暴力,这是当前家庭暴力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此外,一些家庭中,由于女性经济不独立或经济收入偏低,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夫妻间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不一致,夫妻之间的性格及关系不和谐、爱好不同等等也是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

1、严重地损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相当多的农村家庭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个别男性倚仗自己是体力上的强者,对妻子破口就骂,动手即打。妻子在暴力侵害中失去了人格尊严,失去了健康,甚至危及到生命。

2、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暴力影响了夫妻感情,很容易导致家庭破裂。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厌世心理,他们感到自卑、孤寂,变得情绪低落,不相信任何人,会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孩子因忍受不了父母整天的吵闹、打架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巷尾,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家庭暴力导致妻子伤残甚至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个别的还会引起家庭之间的暴力冲突,酿成血案,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反家庭暴力的关键。要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纠正“打老婆不犯法”、“清官难断家务事”等错误观点,使大家都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清楚家暴也是违法的这一浅显道理。要大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在家庭内发扬民主,男女平等观念,应通过开展“平安文明家庭”、“模范夫妻”等评选活动,促使婚姻美满、家庭和睦。

2、加强立法,从源头抓起。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歧视、、残害妇女。新修改的《婚姻法》也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为此,执法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对家庭暴力案件应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建立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应建立公、检、法、司、妇联参加的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妇女维权的政府行为,做到维权工作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各级妇联组织要定期向有关党政部门汇报和通报家庭暴力的具体情况,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支持配合,使严重侵害妇女权益

的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三是建立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制度。应当在各级人民法院成立妇女维权法庭。审理维权案件时,妇联干部以特邀陪审员的身份参加审理。四是对受害妇女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经济条件差,用法律手段解决时,受到很大局限,各级妇联和司法部门要及时掌握情况,尽量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如:法律咨询、代写诉状、代为辩护等等,使受害者能够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设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在家庭暴力造成的离婚案中,受害者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索赔。而家庭暴力因其发生场合的隐蔽性和私人化,难以寻找证人,而受害人的伤情鉴定是最好的证据。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的建立应选择在司法机关设立,伤情鉴定应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科学可信,同时还应做到保密和对受害人应有的关心和尊重。

5、全面提高妇女素质,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限制了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能力和担任社会公职的广泛性,也使许多女性对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持冷淡和消极的态度。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鼓励女性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文化素质,掌握生产技能;其次,要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由于文化素质低,妇女缺乏享有和行使权利的能力,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淡薄,以致有的妇女在家庭中遭到歧视、或残害时,不懂得也不敢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认为是“命中注定”。应当有针对性地向妇女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使广大妇女都能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培养女性的“四自”精神。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女性的优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轻易为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所摆布,敢于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总之,随着家庭暴力的日趋增多和手段的逐步升级,要从根本上肃清夫权主义、大男子主义的毒瘤,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社会组织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7

农民持续增收难原因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对农民收入现状的一次典型调查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xx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xx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近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近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二、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近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 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平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平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_____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8

农民持续增收难原因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对农民收入现状的一次典型调查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xx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xx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近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近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二、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近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 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平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平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_____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9

农业违法行为呈现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的调研报告

20xx年,**县农业局在各类执法检查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查处各类农业行政违法行为四十多起,案件办结率达100%,收缴罚没款30多万元。下面结合查处案件的情况,简要分析当前**县农业违法行为呈现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一)违法行为隐蔽性增强,查处难度加大。

随着我们农业执法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县违法分子的对抗性和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也逐年增强,违法行为由以前公开和半公开状态逐渐向地下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发展。尤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兽药店销售人用药的违法行为。几年前由于我们人员、体制、法律等多方面不健全的原因,兽药店经营人用药的行为较为公开和普遍。但随着近年,我们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现在兽药店违法销售人用药基本是“不见买者,不上柜台”,我们查处的几起兽药店经营人用药的案件都是接群众举报,而不是我们例行执法检查发现的。

(二)违法行为跨区域性增强现在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一些违法分子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执法体系还不健全,各地农业执法部门协作通报制度还不完善的特点。将假劣农资的产、供、销等违法行为分散在不同地区进行,查处难度加大,即便查处一次,也难以从源头,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查处。

(三)农业违法行为的违法主体多为主体不规范,规模小,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经营单位。

我县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多数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形成这种状况有一定历史原因,就是以前我国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设立的门槛低,获得准入的要求相对较少;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一部分单位看到兽药、饲料行业利润丰厚而新设立的。前一类单位,由于我国长期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不高,所以一直在技术更新和规范企业管理等方面进展不大,并且,对抗执法的手段相对较多,多数属于故意违法;后一类单位则进入农资市场的时间相对不长而且仓促,对法律法规的要求了解不多,多数违法属于无意或不知道违法。

(四)多数违法行为人法律意识淡薄。

尽管我们每年都举办多期法律法规的培训班,但多数违法行为人的守法意识仍然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执法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影响了普法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社会中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不强,违法相对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五)几种违法行为具有高发性第一,使用违禁药品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我中队今年查处的案件中,多起案件都属于违法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这当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必然的原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都是用于生猪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生猪养殖的“门槛”不高,且生长周期不长,形成利润较快,因此,散养户较多。这给我们管理和产品检验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对动物产品需求较大,而这些药物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第二,多数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标签不规范。

常见的是:“饲料标签没有完全标明法律规定所必须标明的项目”或是“饲料标签标识的内容与企业生产质量标准不符”。另外,诸如:超范围经营生产;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批准文号或未经审定的饲料产品;生产、销售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的饲料产品等违法行为也较为常见。关于做好农业执法工作的几点体会**县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成立于1999年,从成立之初至今,共查处农业违法案件276起,其中简易程序78起,一般程序198起,查处较大案件(处罚没款5000元以上)118起,每年处罚没款10?36万元,共收缴罚没款约152万元。这些执法行动使**县的农资市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动成效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大力改善执法装备和工作条件是顺利开展执法的关键。

局党委和局里的主要领导的重视是我们做好农业执法工作的基础。可以说,执法工作的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局领导将农业执法工作看成转变工作职能的突破口,看成农业生产的有力保障,并多次召开会议统一全体执法人员的认识。在执法工作的硬件建设上,县农业局更是不遗余力。在经费紧张和办公科室不足的情况下,县农业局不仅能保障专门执法经费的及时到位,还给执法大队专门配备了8间办公室、8台电脑、8部电话、4架照相机、3台摄像机、3台传真机、4台打印机、3台复印机(其中2台便携式)和4辆专用执法车等。良好的执法设备和工作条件是执法工作能够快速反应和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执法工作是不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夯实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是依法行政的根本。

任何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自身的基础建设。县农业局作为身处基层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有责任为上级决策和改善综合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农业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基础建设:首先,努力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县农业局主要采取集中组织执法人员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的形式。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形式具有针对性和模拟性强的特点,易于提高执法人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局的执法人员虽然都经过了培训,但多数人未经过系统的法律学习,与正规的法律专业人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业违法行为不仅涉及到专业的农业法律法规,还或多或少的涉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短时间提高其法律素质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细化和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去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先后制定和修订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农业行政执法程序》等21项制度,这些制度渗透到各个执法环节,有力的弥补了执法人员自身法律知识的不足,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另外,为了避免了对同一违法行为的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我局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并在各个中队试行。这一制度的实施最大化的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公开、公正。最后,建立组织,加强执法监督。我们将以前制定的《行政执法案件审查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委员会的职能范围,使执法回避、错案追究等监督制度更加具有可行性。

(三)狠抓落实,建立考核目标责任制是依法行政的保证。

任何没有责任的制度都是空话,没有责任就是没有强制力;没有强制力,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将制度与责任相挂钩,才能为各项制度的切实履行提供保证。局与执法大队签订了《农业渔业执法考核目标责任书》。大队又与各个中队、站、所分别签订了《执法考核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主要从信息上报、法律与业务培训、执法检查、防检疫监督、案件质量等各个方面加以监督考核。《执法考核责任书》的签订不仅加强了执法工作的监督,而且促进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抓住重点,改进检查方法是有效途径。

我们执法工作主要是围绕下面几点开展:①“两个重点对象”,即重点产品、重点企业;②“五个专项整治”,即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③“四种高发违法行为”即,标签不规范、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使用违禁药物、电毒炸和渔业污染。在执法检查方面,我们除了加强举报监督和例行的执法检查之外,还经常利用明察暗访、违法行为复查、联合执法和组建专项联合执法机构等形式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我们联合县公安局成立公安局驻农业局警务室,强化对我县农机车辆的监管力度;联合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县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这两种联合执法形式有利的弥补了我们在执法人员和某些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并为以后我局执法人员单独执法提供了经验。

(五)教育是目的,处罚是手段,服务三农是执法工作的立足点。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执法的目的是教育违法相对人改正违法行为,处罚只是一种保证手段,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我局以当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我县举行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全体执法人员服务三农的意识,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全体执法人员做到既是执法者又是普法者,在执法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农资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

原因分析调研报告篇10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经常和友邻乡镇交流沟通,发现几乎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负债的问题。根据我镇具体实际,结合其他乡镇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导致留下高额债务。前几年,在中央未出台禁止兴建政府办公大楼政策之前,许多乡镇都兴建了占地面积不小的政府办公楼院,工程款少则一二千万,多则四五千万,这对任何乡镇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更有许多是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兴建的,因此产生了高额债务。

2、乡镇财政困难,上级财政补助有限,人员、办公等正常经费支出需靠借债来维持。财政年年赤字,经费年年不足,支出年年降不下来,年年都要举债度日,如此恶性循环,负债只能有增无减。

3、挤占、挪用应拨专项资金。这可能是许多财政困难乡镇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虽为下策,却也有不得已为之的苦衷。张口要饭吃的人那么多,眼前件件亟待解决的要事,资金无处周转,只好打那些专项资金的主意。因此年年审计的时候,暂存暂付款余额居高不下。群众意见很大,显性负债危机不可小觑。

归根究底,乡镇财政困难,支出居高不下,是形成负债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形成收支平衡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化解负债困境。目前可行的对策,愚以为有以下几个: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培植本镇工业支柱产业,形成乡镇本级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组织财力逐步兑付债务,压缩负债规模,减少乡镇负担。近几年来,我镇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业区规模不断壮大,镇级财力年年增长,基本偿清所有负债,年终决算也已由原来的赤字乡镇变为现在的略有结余,终于可以轻装上阵。

2、在开源的同时,大力抓好节流工作。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做好年初支出预算,尽量缩减人、车、会、话等开支,做一个勤政节俭的政府。

3、增强债权债务意识,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止呆账坏账的发生;加强对所担保的贷款债务人的跟踪管理,及时偿还所贷款项,积极防范因连带责任而造成债务风险,减少新的债务发生。

Tags: 调研报告   原因   分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