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经济文书 / 正文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二及试卷三答案

2020-06-09 21:40:27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二及试卷三答案 提示:利用Ctrl+C(复制) 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终结性试卷二 论述题: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历尽沧桑,却始终自强不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100分) 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专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窃取百,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临时约法被废除,袁世凯大力破坏民主制度,大搞专制独裁,继续对帝国主义势力妥协度,因此未能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历史任务。

 第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

 第三,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

 第四,同盟会不是一属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好核心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使得中国在今年战“疫”大考中交了满意的答卷。这些精神是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试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100分) 答: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认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严峻的内外形势,毛泽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他不懈地思考和实践,带领党和人民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回顾和研究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旧中国的经济本来就极其落后,连年的战争更是雪上加霜。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远远不及战前。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40亿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比之历史最高水平减少了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产值减少30%。据联合国统计数字,194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当时整个亚洲的人均国民收入为44美元,中国尚不及其2/3。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起步的。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毛泽东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经济,经济发展问题也就相应地被提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提前完成,毛泽东在反复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可以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这10年中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主导方面是正确的,取得成绩和经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尽管在具体方针上有失误,遭受过挫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刚刚渡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场“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的出发点是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并寻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和特征 认真研读毛泽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著述,并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不难发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简单说就是三个字,即“快发展”。中国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快发展以及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是他建国以后始终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十分透彻。他认为,自周朝以来至晚清,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3000多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已经使得农民陷入了极端的贫穷和苦难。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三重压迫和剥削,致使中国人民日益贫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日益衰败。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建国以后,毛泽东希望通过彻底的经济变革,解放被严重束缚了的生产力,以较快的速度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毛泽东的“快发展”思想,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快发展”首先就是要强调发展生产力。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二)强调群众观点 毛泽东历来深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他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可以说,新中国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

 (三)强调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 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毛泽东“快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统筹兼顾思想在实际中表现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平衡布局;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统筹兼顾,适当分权等具体方针和政策。

 三、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毛泽东最初设计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据此制定和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二步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步大约需要10年到15年;第三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步毛泽东最初估计需要50年到75年,后来又估计大约需要100年还多。应该说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时间表是清醒的和基本正确的,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的。但是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去走,而是在实际上实行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赶超战略”。即使这样,建国后前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应归因于毛泽东探索时期确立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Tags: 近现代史   电大   纲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