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经济文书 / 正文

2016-2017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检测:第3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4节,Word版含解析

2020-07-27 20:14:48

第三章 第四节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1~2题。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技术的深化, 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便于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最近欧盟计划发射30颗卫星,建立地球定位系统。这样,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和人们的野外活动如探险、考察和旅游都可通过与地球定位系统的连接,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

1.上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 A.甲等于乙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确定 2.下面关于甲、乙两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 B.甲地为一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资源和海底石油资源丰富 C.乙地所在地区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 D.甲、乙两地均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解析: 比较经纬度可知服务范围甲小于乙。甲为南部非洲热带草原,乙为亚马孙平原地区。

答案: 1.C 2.C 11月29日,全球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 00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21世纪“数字地球”的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构想。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它集成了国家信息网、国土资源信息网、长江流域监控网等网络的信息,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据此回答3~5题。

3.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地球”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地球”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D.“数字地球”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地球上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4.下列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是(  ) A.了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 B.了解股市行情 C.通缉罪犯 D.设计时装 5.应用网络技术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的直接威胁是(  ) ①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容易扩散的计算机病毒 ②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③外国情报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国家机密 ④网上黑客经常破坏一些计算机网络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信息资源,“3S”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是其所依赖的技术;
设计时装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国家安全问题和如何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问题等。

答案: 3.D 4.D 5.C 经国务院批准,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将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围绕数字地球理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旨在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数字地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灾害治理、自然资源与世界遗产保护等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7.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  ) A.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B.控制全球气温升高 C.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控制全球贫富差距 解析: 第6题,本题考查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第7题,数字地球实现以后,通过全球信息共享,依靠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地球上的各种空间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答案: 6.B 7.A 2012年我国一些大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投入综合试运行。它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对城市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系统建设内容涵盖多个领域,有关领导现场观看了医院利用该系统抢救某重危病人的过程。数字化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据此完成8~9题。

8.有关“数字化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化城市”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化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化城市”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化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9.能利用数字地球做到的有(  ) ①政府官员不必走出办公室就可以到管辖范围亲自视察 ②不用花钱就可去故宫旅游 ③学生不用去学校就可听教师同步讲课 ④人不用亲自去吃饭就饱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并日益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但饭还需亲自去吃。

答案: 8.C 9.B “数字地球”是1998年由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提出的,严格讲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对地球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间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也就是虚拟地球。据此完成10~11题。

10.“数字地球”即(  ) A.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地球 B.用数字度量半径、体积、质量等的地球 C.用经纬网描述的地球 D.“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 11. 数字地球的支撑技术包括(  ) ①可持续发展 ②全球定位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全球定位系统  ⑤虚拟技术 ⑥网络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数字地球是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的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即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故第10题选A项;
数字地球是将3S技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故第11题选D项。

答案: 10.A 11.D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据此完成12~13题。

12.数字校园包括(  ) ①网上学校 ②网上交易 ③虚拟学校 ④电子商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有关地理课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再使用地球仪,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 B.对于区域的学习,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就能够得到关于行政区域范围、动植物物种分布、人口等各方面的信息 C.课堂上不再需要老师,学生完全靠计算机自学 D.想要有关地区更多的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 解析: 本题考查“数字地球”的一种具体形式“数字校园”,它包括网上学校和虚拟学校,在虚拟学校中可虚拟出教学中需要的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需求以进行远程教育。

答案: 12.A 13.C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依靠高分辨率(2米到10米)的卫星影像和“3S”技术,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并建立我国的“数字国土”。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上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解析: 本题以数字地球在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运用,来考查数字地球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运用。第(1)题,通过遥感获得的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可分析冬小麦生长状况,并对产量进行估测。第(2)题,“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分析“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第(3)题,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解决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矿产监测等。

答案: (1)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后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资料。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
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
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3)全球温室效应;
海平面上升;
臭氧层破坏;
地震分布带;
地形遥感;
全球生态环境监测;
全球气候预报;
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15.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l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 1997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
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 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5)具体说明未来数字地球的建立对沙尘暴研究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题,首先应明确水旱灾害产生的机制。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产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而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原因又是由夏季风进退的反常造成的.这都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因而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位于东部平原区。而对于水旱灾害的治理,要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治理河流和生态措施——营造防护林来减轻灾害损失。第(2)题,可以从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去分析。沙尘暴的形成一是要有强风,而我国冬春季常出现大风天气,为此提供了风力条件。二是要有沙源地,我国西部地处半干旱、干旱地区,荒漠、半荒漠区面积广大,加之滥垦滥伐,土地沙化严重,从而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根据以上内容,不难得出其对策为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合理放牧)等。第(3)题,由材料三可看出,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研究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而选项中的A项为实时报告;
B项为凭经验预测,明显不相符。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D项的要求。正确选项为C。第(4)题,又进一步考查了学生分析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材料三显示,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可为研究沙尘暴提供图像和数据资料,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则可以跟踪监测和预报沙尘暴。第(5)题,数字地球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沙尘暴的影响过程,使科学家有了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

答案: (1)东部平原区 地质 治河(或治水) 生态环境 (2)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季风。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3)C (4)提供图像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

(5)数字地球实现后,可方便地获取大量的沙尘暴方面的信息,应用空间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沙尘暴的形成过程、运动规律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预测沙尘暴,提出减灾对策。

Tags: 地理   信息技术   学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