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正文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在现当代的实践研究

2023-01-13 19:55:07

魏鸿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早年在余姚的阳明洞讲学,自号阳明子,后学者尊称其为阳明先生。王守仁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全能大儒,日本著名的“阳明学”专家冈田武彦称赞王守仁是一位“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很多学者非常重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阐释了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提倡实现“知行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明正德四年(1509年),因得罪宦官被贬,历经重重苦难后,38岁的王守仁在贵阳龙场顿悟后提出“知行合一”理论。这是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知行合一”思想是王守仁心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阳明良知学”中最具创新性的理论主张。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表示:这是王阳明在他的思想旅途中,“首次提出的划时代的哲学命题:知行合一”。《传习录》一书概括了“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背景、理论依据与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清楚地发现,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着清晰的指向性和客观的现实性。他这样解释“知行合一”的目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守仁“知行合一”中的“知”即是“知”,是良知,即是心之本体的“知”,是“致”知的“知”,也是“良知”的“知”。王守仁将偏离良知明觉的盲从行动排除于“行”的概念之外。同时,王守仁赋予“行”字的意义比通俗的理解要更广泛。在王守仁看来,念头产生的一瞬间,即是“行”,即是实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种“行”自身已带有道德的意义,并且可以承担起道德的责任。正因为如此,王守仁才要求我们“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其次,“知行合一”思想的“知”是与事亲、治民、读书、听讼等道德活动相联系的,这些行为活动不能脱离良知明觉,但是良知本身就包含有实现这些行为活动的力量。所以,王守仁着重强调:“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行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突出在“行”,中心在“行”,“行”即是实践。因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也被称为“实践哲学”或“行动哲学”。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钱穆先生认为王守仁提倡的“行”与现在的“实践”是同一件事,他说:“他那主张一元论倾向,和那折衷融会的精神,及其确切明显的宗旨,都可以代表阳明学的一般;
而尤其是在他重‘行’的一点上,不徒是他为学精神全部所关注,即其学说理论之全部组织上,也集中在这一面。”王守仁在“知行合一”思想中实现了认识论与本体论、价值论与逻辑学的统一,在之后的成圣之路上为他指明了方向。

当今时代,国家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工作,鉴于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对道德准则和道德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道德标准制定方面更为明白易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现当代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行合一”思想的主体是人,认为人的心与身、心与理、灵与肉、知与行都不能分开,将良知作为“知行合一”的基点。王守仁认为“知”是他心学体系的根源,是宇宙的本体,是心的本体。他认为“知”可以辨别美丑、善恶、是非,只要人人具有“知”,那么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良知”,所以他将“良知”作为衡量思想道德修养的标准,这样在无形中就有一种力量约束着我们,令我们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进一步推动个人修养的提升,促进新时代思维模式的发展成熟。

《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揭开了知与行的矛盾,率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要求。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反对只读书,主张重视实践,可以称之为“知行合一”思想的开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从接受教育过程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表述了知与行不可割裂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明代的王守仁能文能武,心系天下,他的思想中涵盖了为人处世之道和治国齐家之道等。他以致良知为主要内容,以知行合一为解决途径,对提升个人修养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决定性意义。王守仁在政治生涯中历经坎坷,忍辱负重,在一次次磨炼下仍坚守初心,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深刻体现了“知行合一”思想。他指出了道德履践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必须学以致用,通过“行”实现道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以道德教育感化民众,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学习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当今社会个人修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行合一”思想为成圣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架起了一座通向理想境界至善的桥梁。“知行合一”为现当代提高个人修养提供了指导方向,为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学以致用。首先,要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理论没有实践就变成了一本无人阅读的书,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其次,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知与行相互促进。我们想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且也要在长久的学习中丰富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丢掉实践,而是要坚持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不断在历史长河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它们成为指引我们精神世界前进的目标,并且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和掌握“知行合一”思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时代的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前进,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论是对国家还是人民都是大有益处的。新时代学习“知行合一”思想,有助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的功夫论,力图实现良知良能的统一。王守仁认为,人通常将“知”与“行”割裂开,将认识与实践割裂开,当人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极难付诸行动。所以王守仁将认识作为实践的开端,强调以内心良知标准满足内在道德诉求。他鼓励人们克服内心潜在恶念,倡导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哲学发展背景,王守仁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心即理”为前提条件,假设知与行分离将导致丧失理论“本体”,最终将产生理论漏洞。他批判不能行的“知”,强调知行合一的知行实践观。所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周,所以必须说个知;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着重内在感悟,重视现实生活中知其为善之知而必为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文化之源,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与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将“知行合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知行合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现当代“历史难题”,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祖国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指出程朱理学的片面性,并为程朱理学去除了知行分离的弊病。程朱理学是宋朝正统思想的重要载体,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知”与“行”被割裂开的现象更加严重。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一体,而不是两个事物,因此变革了格物致知的刻板求学形式,剔除了知行分离的弊病。王守仁反对泛泛空谈和盲目思考,强调学以致用。明朝中后期夸夸其谈的风气盛行,功利主义逐渐猖獗。王阳明描述当时社会是:“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他提出为人处世不能空谈死背,应该在实践中探求真理。王守仁幼时勤学冥思,至官场后也是致力于为民分忧,由刑部主事跌跌撞撞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剿灭了宁王的叛变,为朝廷解决了一大难题。王守仁不仅在思想上有突出贡献,在政治和军事上也表现卓越,他的影响力贯穿古今,对新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新时代下要求“知”与“行”统一,发挥“知”与“行”相互包容的作用,“知”对“行”有指导作用,“行”对“知”有实践作用。在现当代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一个命题,对现今的思想政治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王守仁看来,不仅要重视良知在精神层次中体现的重要作用,还要重视良知在社会践履中的实施和结果。因此,良知为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源头。新时代下“知行合一”思想应积极探寻“良知”中道德行为的动力,并且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行合一”思想容易被民众接受归根于王守仁的亲身经历,他通过自己的知和行传达出“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王守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证明了“知”与“行”的不可分割性,在明朝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学习“知行合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坚守初心,避免被物质世界的诱惑吸引而迷失自我。

五百多年前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人仍具有启示作用,历经岁月洗礼,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性和建设性在现当代的表现越来越突出。“知行合一”思想为人的个人修养提供了指导方针,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坚守底线,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有“良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知行合一”思想着重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在社会践履中的实施和结果,展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人民,培养良好的文明社会风气,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广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激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学习“知行合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规避风险,抵抗诱惑。

猜你喜欢 王守仁个人修养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胆小”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4期)2018-05-14王守仁的“胆小”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8年2期)2018-03-26书生惹上锦衣卫民间故事选刊·下(2017年6期)2017-06-14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教育界·上旬(2016年9期)2017-03-17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新课程·上旬(2016年4期)2016-06-07漫画读书(2014年4期)2014-01-09

Tags: 现当代   实践   思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