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正文

思想珍品,文学奇花——《报任安书》教学价值新探

2023-02-24 18:20:07

文/ 广东华侨中学 李中彦 陈春芳

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为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要读懂《史记》,我们不能不先读懂《报任安书》。该信不仅有助于了解《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更是研究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的重要文献,同时又是古代书信名篇,其教学价值跨越了文学、哲学、历史诸领域,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司马迁(以下称“史迁”)的《报任安书》是其血泪之作,他要在信中“舒愤懑以晓左右”,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文章用了不少曲笔,增加了理解障碍,如再对文章过多删削,甚至删去重要而精彩的部分,则更难让学生产生共鸣,且严重削弱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分析以旧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六册(2002 年版)的课文为依据,课文选自《昭明文选》,我们便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选》(全六册)排印本全文为准,分段按该排印本的自然段落为准,共十节,其中旧人教版删删四节,新人教版删七节。

回信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节,旧版局部删节,新版全删),开门见山,指出任安来信请求“推贤进士”,明确自己是获刑受辱之人,不能从命,并解释为何迟不复信而又必须回复。

第二部分(第2、3 节,新旧全删),紧承上文,解释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一是获罪受刑之身已无资格进言,二是受刑前碌碌无为,受刑后更无话可说。

第三部分(第4、5 节,新旧全删),自述获罪受辱原因,指出自己正是因为向皇帝“推贤进士”为将军李陵说情辩护而遭祸。

第四部分(第6 节,旧版留,新版删),具体表达个人之生死观与荣辱观,以此作为自己甘愿受辱苟活而不自杀之理据。

第五部分(第7、8、9 节,新旧版皆保留),解释不自杀是想有所作为,留“文采”于后世,再进一步表明心愿是为了完成《史记》以偿前辱,如果心愿能偿则万死不辞。

第六部分(第10 节,旧版留,新版删),强调目前屈辱生活之悲痛,与开头“身残处秽”、不能“推贤进士”呼应,再次表示不能相助之苦衷。

第一部分(第1 节)。任安来信的需求是希望史迁能“推贤进士”,表面意思是向皇帝推荐人才,其实是希望史迁能在武帝跟前为他多说好话。史迁在原文第1 节就已经明确回复,自己身为罪人,无法做到,同时解释迟迟不回信的原因,又表示如果今日还不回,恐怕不久任安就要问斩,那就不能抒发“愤懑”并向朋友说明情况,至使朋友抱恨终身。可见这一节的内容是提纲挈领,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部分(2、3 节)。第2 节中司马迁首先提出士人成为君子的五个标准:修身(智)、爱施(仁)、取予(义)、耻辱(勇)、立名(行)(“君子五德”),表明自己受了宫刑之辱,不能为君子(此为愤激语)。这里的“君子五德”实为回信立论之总纲,也是史迁立身处世的道德守则,为全文气脉,其中“耻辱”一项是文眼,而“立名”正是史迁的人生追求。第3 节则指出自己受刑前只是庸人,如今更被唾弃,还想为国出力即是羞辱朝廷,“尚何言哉”!

第三部分(4、5 节)。第4 节是史迁回顾初心,就是“求亲媚于主上”一心报国,但事与愿违。作用是引出下文。第5 节详细交代替李陵求情而获罪的前因后果。先是强调自己与李陵本非好友,而发现李陵具有前面提到的“君子五德”,即史迁认定的道德守则,认为他有“国士之风”。再是生动描述了李陵浴血奋战之功,后因救兵不至而被迫投降,文字描写简练传神,读之如亲临其境。史迁认为投降只是等待机会再报效国家,为李陵说情。但汉武帝认为史迁维护李陵即是诽谤贰师将军(武帝宠妃之兄,与李陵同行但无功而返),定他“诬上”之罪。可见武帝偏私亲戚。史迁说自己的陈述“明主不晓”,显是讽刺之笔,怨愤之情可想而知。

第四部分(第6 节)。该节是史迁对生死荣辱的辩证分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他强调:为尊严而及早自尽,可重于泰山,坐牢受辱后再寻死,则轻如鸿毛。史迁在这里一是主动承认接受宫刑是奇耻大辱,反映了知耻近勇的君子气度,二是通过两次点出“刑不上大夫”的儒家礼法,曲折地暴露了汉武帝标榜“独尊儒术”之虚伪嘴脸。这也是在暗示任安:“明主”治下,你我同病相怜,“推贤进士”也是徒劳。既是在谈人生价值观,也是在回答朋友之诉求。该节重要性不言而喻,删减可惜。

第五部分(第7、8、9 节)。这是新、旧人教版都保留的部分,分析从略。

第六部分(第10 节)。这是信的结尾。全文明线再次突出,史迁强调目前屈辱境况,与开头的自述相呼应。而最后一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怨愤之词,也是人生自信:俗人只知宫刑之耻辱,而不懂《史记》之价值,但后世定有我的知音。这也可看作对朋友最后的安慰。

基于上述分析,《报任安书》本是一篇结构完整,环环相扣的书信,更是内容充实,意蕴丰厚的文学与史学经典。可惜过去与现行中学教材都只是节选,未收全文,节选部分未能充分反映作品主要特色与教学价值,下面以全文为基础,再作探讨。

1.关于回信主题

教材节选部分突出了史迁发愤著述这一主题。诚然,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确是回信一个重点,但不了解耻辱来源而只知耻辱本身,会导致思维的浅层化,有悖于新课标关于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增强思维深刻性等方面的要求。史迁敢于直言、出于公心为李陵说情而遭祸,这千古奇冤与宫刑大辱,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而删节部分对此交代甚详,研读这部分是化解课文难点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李陵之祸给史迁带来之挫折,方可体会史迁意志之坚强。另外,如前所述,信的完整主题是:借回复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话题,进而阐述自己如何看待生死荣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回信,其首要目的本是解释为何不能“推贤进士”去帮助朋友任安,删节部分正是答复朋友的重要部分,详写李陵之祸就是委婉暗示:正因替李陵求情我才获罪,我无法再为你求情。只读课本的节选,则史迁在信中似乎自说自话,没有回应来信的请求,这不合情理。而信中讨论生死观的部分(第6 节)在新人教版中也删去,这对于理解全文主题有损而无益。

2.关于作者思想

我们知道此信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章”,然而所删文字部分,就有作者的人生信条(“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家庭出身(“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等自述,这些都是了解史迁思想与《史记》创作的重要信息,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史迁为人处世的操守,对朝廷国家的忠诚,对史官职责的担当等等。

作者提出了士人“托于世”的“君子五德”:修身(智)、爱施(仁)、取予(义)、耻辱(勇)、立名(行),这正是史迁察人律己的道德标准,是他始终遵循的道德守则。比如面对皇权压迫,世俗冷眼等人生困境,如何决择?他虽然与屈原一样都未遇上明君,态度却不同,同为抗争,境界则异,一个决然自裁,一个忍辱负重,史迁树立了在封建专制文化下以立言的形式坚守理想,担当使命的典范,为后人留下更高大光辉之形象。删去这些内容,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作者。

同时,史迁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经典教材。“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世上最宝贵者,生命也,最基本的人生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生命不存谈何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好珍惜生命与维护尊严的辩证关系,史迁和他笔下的李陵都是很好的研究材料,特别是史迁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上承文王孔子,下启无数志士仁人,千百年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3.关于文学鉴赏

《报任安书》全文在结构上线索分明,首尾相接,中间反复曲折,收放自如,仅以教材之节选部分,无法体现文章经营之美。旧人教版课文仅在开头结尾保留“推贤进士”这条明线(新人教版更彻底删去),中间又删去若干段落,致使明线也不甚明了。而删节之中还有作者提出的士人处世之“君子五德”,这是文章无形之脉络,只读节选,自然无从体会。

同时所删部分还有不少精彩段落和名言警句,精彩文字比如交代李陵的战斗事迹,描写精炼而鲜活,慷慨而悲壮,俨然一篇微型的《李陵传》;
细品该段,先是有血有肉之叙事,然后是真实坦诚的独白,还有令人扼腕的愤懑。文字深切动人,史迁孤独无助、悔恨失望、欲诉无人之心境让读者感同身受。正是这段千回万转、风起云涌,荡气回肠之文字,使得《报任安书》成为千古名篇。学生欣赏这些文质兼美的段落,分析蕴含其中的情思,感悟其语言魅力,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陶冶,大有助于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

综上,我们认为,删削节选后的《报任安书》作为教材,无法让学生体会作者苦心经营的行文思路,同时失去了大量的精华内容。我们希望教育部的统编教科书能全文照录,如果必修教材不能容纳,可以放在选修教材或者语文读本之中,供学生自读,或者教师选教。而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可先自行补充完整,让学生研读,以充分发挥这一经典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李陵史记全文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0-15朔风又起作文通讯·初中版(2022年6期)2022-06-28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领导文萃(2020年23期)2020-12-15奋不顾身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0年10期)2020-11-06青年再造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发现“西方中医”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反腐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来信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Tags: 珍品   奇花   思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