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国家开放大学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2020-06-06 12:40:12

 2020 春期国开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 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 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我同许多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见面时,他们都肯定中国减贫成就。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 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100 分)

  参考答案:

 人的成长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第一,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第三,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

 人生基本矛盾关系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的矛盾、正确与错误的矛盾、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矛盾、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矛盾、他人认识与自己认识的矛盾、成功与失败的矛盾等等。对个体而言这些矛盾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又具体体现为成功与挫折、幸福与痛苦、生与死、义与利、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憎、公与私、得与失、顺与逆、乐与苦等等矛盾关系,它们是从人生实践的体验中而产生的。现实中的人往往是从自己人生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成功等欢乐体验与失败等苦难体验的矛盾运动中来归纳、总结、概括出人生理论的。这是人生观形成中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人生实践特点的表现。

 第一,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当一个人不断超越人生矛盾,面对人生困惑与挫折,意志坚定,面对阴暗,勇于在逆境中奋斗,经得起考验,不愿随波逐流,他的人生目标是高尚的,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能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

 第二,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人的心理思维定势一般作用的结果)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而且人人都有失败的人生经历。总结其原因,容易得出是由于人的欲望太多,人为欲望的满足而相互争斗所至。问题转而成为如何对待、超越人的欲望。一方面,认为现实的人都是带着高尚的假面具,结果走上了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下的不归路。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各种方法来对待欲望,有宗教的与非宗教的;有以看淡、节制、忍让的心态来调节的等,虽它们有些合理成份,但存有许多不合理成份,特别是仅以舍去、消灭人的欲望,认为这样做人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进天堂、上层次,就是这些不合理东西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正如一位西方哲人说的:只有等情感和欲望全部消失时,我们才能变得像天使一般。若再辅之以荒谬的引导,结果人以消极、悲观厌世的心态来渡人、渡己,走上了邪恶的不归路。

 一个人或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行为;或怨天怨地,骂这骂那;或以退缩性的简单行为方式应付周围环境,冷眼观世;或以非现实的想象来缓解消极情绪,追求世外桃源;或以个人自以为正确的理论来指点江山,说东道西;或以冷漠的态度指导人生,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安危于不顾,对不义之恶缺乏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暗自欢喜、反唇相讥等等,都是被人生挫折、社会阴暗面所击败,自以为看破红尘,人生成熟,实为没有高善的人生境界追求的表现。

 第三,在这两者之间有众多的、不同的人生观。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而且各种人生“理论”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证。究其原因,其一,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的湾洋大海之国。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们要养家糊口,要为个人和家庭求温饱。作为私有者,他们很想发财,他们既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他们的人生观具有不稳定性,受到积极影响时,能以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受到消极影响时,则可能走到另一个方面。其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制度没有完全巩固,其优越性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转型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社会发展的艰巨性,经济为发展杠杆的驱动作用,利益分配再调整等的影响使人们的人生理论不断摇摆动摇。其四,改革开放,加入WTO组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其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等,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观念的渗透。其五,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从来都是多元化的,现时代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更是多样化,等等。

 [论述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并不是说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结合实际, 谈一谈如何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本质的理论?

  参考答案: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先明确地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成果也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和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取得的。毛泽东曾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中国人民取得政权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而不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当新民主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向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但取得政权后,刚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就提出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1958年,又刮“共产风”,要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奔向共产主义。事实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起点模式。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人为拔高生产关系,事与愿违,反而损害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认真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把它作为我党制定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之后至今,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始终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马恩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二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列宁曾说,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要坚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但发展生产力只是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还需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制度保证。在私有制下,生产力无论发展到多高程度,都会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无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需要坚持。

  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改革与发展的一切战略举措都不能超越这个发展阶段。在我国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初级阶段,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要探寻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始终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调动各阶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等多种途径,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觉地始终一贯地统一起来。这是总结新中国近70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概括地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发生过两种偏误:一种是片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种是片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还有人宣传唯生产力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现阶段,既要着力于快速发展生产力,又要自觉地着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方面,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坚持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推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着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要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二者虽有交叉,但不能等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将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最后达到高级阶段,即成熟发达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阶段,而不仅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将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并且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同于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恰当的。虽然,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但是,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我国仍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将发展得更好更快,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将显著增强,劳动者在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各项权利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最终将全面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并且,伴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大幅提高,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将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日益成熟的条件。

 

Tags: 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