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

2020-10-31 10:07:17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 教学设计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 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听听声音》。(板书课题) 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27分钟) (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材料准备:课件微课视频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表] 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要求学生:①教室内保持安静;
②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中。) 2.研讨: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预设:鸡叫声、猫叫声、风声…… 3.描述声音: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你学会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我们听到的声音了吗? (预设: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4.小组交流:看了微课后,把你听到的声音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记录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

6.教师总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二)活动二:声音分类 [材料准备:“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1.提问:请大家看我们的班级记录表,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

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三、拓展:听一段乐曲(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PPT音频]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声音,请大家看大屏幕,会唱的同学可以边听边唱。(播放音频) 2.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

3.强弱变化: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4.教师小结:声音有强弱变化,这些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发出的:
悦耳、刺耳 自然界发出的: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 ) A.高、低 B.强、弱 C.多、少 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 ) A.正确 B.错误 3.下列声音中,( )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风声 二、简答题 食品保鲜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试着写出3种方法。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 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 (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1.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请大家用对比方法研究一下,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什么? 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小组活动后交流:
(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 (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6.皮筋在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 (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 (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

钢尺--轻轻拨动(注意放在桌面的一端要压紧) 鼓 --轻轻敲击 音叉--敲击上方 (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

2.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

(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

(3)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锣、竖笛]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 (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 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 ②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③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

①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②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预设3分钟) 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 官,猜猜它在哪儿? 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

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 【板书设计】 2.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方法 敲 力的作用 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 拨 往返运动 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__ __而产生的。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 )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鼓] 1.敲鼓,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0分钟) (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材料准备:视频,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1.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没有材料用微课代替) 2.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3.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材料准备:无] 1.教师敲击桌面,听到桌面的敲击声了吧。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现在请我们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出示) (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

(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

2.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

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这样的固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 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 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指向声波) 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声音通过水这样的液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三、研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8分钟) 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3.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 4.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 5.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做个“土电话”(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土电话材料,包括纸杯两个、绳子一根] 1.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同学试试效果,然后制作。

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

(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4.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 五、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分钟)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声波 → 物体振动 → 声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

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波 B.气流 C.直线 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 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够证明( )。

A.水不能传播声音 B.水能传播声音 C.无法确定 【资料阅读】 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 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 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 (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等。] 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材料准备:A4纸或大书本等。]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材料准备:听诊器]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预设2分钟) 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预设3分钟)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板书设计】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 耳郭 鼓膜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鼓膜的特点是( )。

A.薄而有弹性 B.厚而有弹性 C.薄而没有弹性 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 ) 的作用。

A.鼓膜 B.耳道 C.耳郭 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 )。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5.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 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 2. 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3. 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 (一)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 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 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 (第5课 活动单内容) (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 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四、 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 1. 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板书设计】 6.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变强了 B.变弱了 C.变轻了 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 )。

A.变小了 B.没有变化 C.变大了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尤克里里 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预设1分钟) [材料准备:一把尤克里里] 1.在上课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接下来我会弹2个音,请你听一听这2个音有什么变化?(拨弹尤克里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第2组。(拨弹尤克里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接下来老师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听听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变化的。(老师用尤克里里拨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有高低和强弱的变化,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变化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1.6 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预设9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 1. 请大家拿出钢片琴,试着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敲击不同长度的钢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 接着拿出口琴,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3. 大家见过口琴内部吗?请各小组小心拆开口琴外壳,看看它的内部结构,一边吹一边找它的发声部分在哪。

4. 口琴的内部结构: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金属板上是口琴的发声部分——簧片,当我们吹或吸气时,口琴的簧片会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5. 请你仔细观察,比较钢片和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与钢片、簧片有什么关系?(预设:簧片和钢片的长短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越长的声音越低,越短的声音越高。) 6. 我们发现,钢片、簧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钢片、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板书:
物体越长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声音越高】 7. 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与振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钢尺来研究与振动的关系。

二、探索: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1. 用钢尺该如何研究呢?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 2. 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先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预设: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 3. 那么它的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规律。实验前,老师有几点提示:
n 按长度变化顺序依次拨动钢尺,寻找规律 n 从侧面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n 为了保证公平,每个长度尽量按压到相同的幅度 n 重复实验至少3次 4. 最后,请大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接下来就开始实验吧! 5. 学生相互合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 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学生反馈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长度的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振动的快慢也不同。

2. 究竟谁振动得更快?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慢动作”拍摄功能,看看放慢32倍后结果如何。(播放微课) 3. 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物体越长 板书: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板书: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4. 练习:观察下图中的编钟、钢管、音叉,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6.声音的高与低 物体越长 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2. 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 4 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按照学生 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作业设计】 1.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时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

A.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B.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C.振动越快,音高越低 D.振动越慢,音高越高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高的是( )。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3.右图是一个弦乐器——尤克里里,它 可以通过一只手在按弦区按弦,另一只手在 按 弦 区 拨 弹 区 ① ② 拨弹区拨弦来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弹同一根 弦时,手指按住①位置发出的声音和②位置 发出的声音( )。

A. ①位置高 B. ②位置高 C. 因为是同一根弦,所以一样高 D. 无法判断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 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弦乐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进行假设,说明理由。并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发现物体音高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音高变化因素表现出探究兴趣,并提出假设。

2.能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 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尤克里里。

小组:尤克里里、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尤克里里,简单介绍,教师弹奏乐曲。学生欣赏。

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 提问:揭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拨动不同琴弦、按琴弦的不同位置、转动弦的松紧)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

二、探索一: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 2.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
1、仔细观察、思考,完成你的预测。

2、根据推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

3、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

3.学生相互讨论,试验,观察体会其中的现象并记录。

研讨一: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 2.提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 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
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

探索二: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1.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 2. 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

研讨二: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

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

三、总结: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揭示课题:提问: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 2.学生尝试总结。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板书设计】 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影响因素:
音 低 高 弦的粗细 粗 细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 长 短 弦的松紧 松 紧 【作业设计】 1.在弹奏尤克里里前,小明发现弦的声音偏低于标准,他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调节( ) A.转动弦准使弦更紧 B.转动弦准使弦更松 C.两种方法都可以 2.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有( ) A. 弦的粗细、长短 B.弦的松紧 C.A、B都会影响 3.在拨动尤克里里琴弦时,手指按在弦上的位置越往下,发出的声音越( ) A.高 B.低 C.不变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
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 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 吹奏类制作:试管、水 小乐器设计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1.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小乐器。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原理发声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2.听一段《欢乐颂》乐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出示课题) 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 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 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 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 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 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 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 梳理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 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 出示材料, (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 (1)小组讨论确定三大类小乐器的设计制作小组:你想做弹拨类、打击类、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意图。

(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

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 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

(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欢乐颂》,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

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

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

四、拓展:小结延伸 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8.制作小乐器 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 【作业设计】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项目名称】制作我的小乐器 【活动器材】选择相应材料,在( )内打“ √ ”。

( )纸板、琴码、橡皮筋 ★( )烧杯、勺子、水 ★( )试管、水★ 【过程记录】 1.探讨成功制作完成小乐器的标准。【评价标准】见反面 2.利用所给材料,设计你的小乐器,画出设计简图。

组号:
提示:图文结合 有标注更清晰 【制作步骤】 1. 利用调音器调试所选材料,找到对应音高时材料的量,使它的发声更规律。

音高(唱名) 1(dou) 2(ruai) 3(mi) 4(fa) 5(sao) 音名 C D E F G 橡皮筋长度(厘米) (琴码之间) 烧杯内水量(ml) 试管内水的高度(厘米) 确定几组长度/水量/高度后可利用图表推测下一个的数据哦。

2. 根据我们的设计图小组合作完成乐器的制作,并不断完善。

3. 尝试吹奏《欢乐颂》。

【解释交流】 1.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来解决的? 2. 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小组自评】 利用评价表进行打星评价 设计制作小乐器的标准:
1. 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 能发出接近音阶高低的声音 3. 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 成本节约 5. 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 1. 根据成果与图纸相对照,完全一致得5星。

2. 完成一个音阶可以拿到一颗星,完成5个可以拿到五星,类推。

3. 便于演奏,方便操作得5颗星。

4. 在给定材料外,每份橡皮筋或水会增加一块钱成本。不增加成本的小组得五星,每增加1元,减1星。类推。

5. 分工明确,注个人卫生和实验卫生得5星。

【成果展示】 1、 优秀小组成果展示 2、 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今天这样的方法自制其它类型小乐器吗? 《声音》单元复习 【教材简析】 《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
第4课,学生通过对耳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 5 课和第 6 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
第 7 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第 8 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通过《声音》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得到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等相关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复习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的的相关知识。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单元回顾 师: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了些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单元课时安排进行逐一回顾,并提炼每一课的学习重点) 1. 出示第一课重点后,请学生用关于声音的科学词汇对某种声音或某个场景进行描述。

2. 说一说:我们是通过哪些证据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 我们是怎么来模拟鼓膜的振动的?描述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5. 我们可以通过怎样实验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怎样的关系? 6. 我们可以通过怎样实验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有怎样的关系? 7. 说一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8. 说一说: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二、 概念整理 提炼本单元重点概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音量、音高 (利用课件,再次巩固重点科学概念) 三、 运用检测 根据课件出示,逐一解决两个问题。(见作业设计) 四、 答疑、练习 1. 师:关于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存在疑惑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引导、解答) 2. 完成课堂作业本单元练习部分习题。

【板书设计】 《声音》 产生:物体的振动 传播:需要物质 气体、液体、固体 强弱——音量 振动幅度 大→强 小→弱 高低——音高 振动快慢 快→高 慢→低 【作业设计】 1.在看电视时我们会根据需要调节( ),这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的。

A.音量 B.音高 C.幅度 D.快慢 2.下图是一位同学自制的排箫,他想让其中一根管子发出更高的声音,他可以( )。

A.将这根管子剪短一点 B.换一根更长的管子 C.用更大的力去吹 D.换一根更粗的管子

Tags: 教学设计   四年级   教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