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2018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09-21 10:07:49

2018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02;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17日。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3.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4.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5.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6.(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7.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_黔段处于依恋的(D)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8.在(A)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B) 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10.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

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二、判断题 1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答案]对 12.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答案]对 13.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答案]对 14.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对 15.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答案]错 16.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答案]对 1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答案]错 1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答案]对 19.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答案]对 20.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答案]对 21.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答案]错 22.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答案]对 2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答案]错 24.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答案]对 25.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答案]错 26.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

[答案]错 27.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答案]对 28.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

[答案]对 29.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对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评价作品的两个标准。

[答案]对 30.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答案]错 三、简答题 31.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 答:(1)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2)个体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或直观的位置移动,也不是单纯的内部次序的单调重复,个体的发展是结构内部新的质变。

32.简述幼儿有意识记发展的特点。

答:(1)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2)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33.简述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1)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

(2)同龄人的交流;

(3)儿童的养育实践;

(4)教育与文化。

四、论述题 34.试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答:(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①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此时儿童还没有道德意识,不会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没有自我意识。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②他律阶段(4~8岁)。

遵从成人的规则;
从行为结果去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行为动机。

③自律阶段(8~10岁)。

儿童不是盲目遵守成人的权威,而是自主地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而且会从行为动机出发去判断。

④公正阶段(10~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 去判断。

(2)道德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四个阶段看出可以,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这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重要启示:
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可以根据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儿童的活动不应多加干涉,而应耐心地具体指导;
对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要靠成人的具体指 导,这时,成人的示范和表率特别重要,不必强求同伴之间的互助;
对处于可能性阶段的儿童,在教育中应注意正面引导和讲明道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对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尊重他们的思想,必要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

五、分析题 35.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

请你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角度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

答:(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大众传播媒。

大众传播媒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因此,要有意识弓l导孩子看电视及上网。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

Tags: 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学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