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缘由、内容与因应

2023-01-19 09:40:10

赵继龙,叶馨儿,刘爱莲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
2.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澄明助推实践的跃进。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由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本身的科学性和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使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以及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质言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视角”这个客观的第三方立场来审视中国的文明进程,以“变局中的局外人”身份展开的科学探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1]12从历史真相出发,在《英中冲突》《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中国记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波斯和中国》等18篇专题文章以及19世纪40—90年代的多部著作、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古代中国文明、近代中国遭遇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均有深刻的论述,其中包括研究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关于中国的政治构架、经济特征、民众状态、社会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殖民主义、新闻报刊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当代中国青年解读中国、认知中国的绝佳材料。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曾明言:“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习一点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关于中国的论述和思想,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效果也会很好。”[2]前言2-3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直接论述具有重要价值,这部分文献理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以高超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从“隐性自在”走向“显性自为”,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应之举。

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首先需要就理论本身及其价值展开探究。梳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相关文本可知,其内容主要分为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困境的论述(如《鸦片贸易史》《俄国在远东的成功》)、关于西方列强罪恶行径的论述(如《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英中条约》)、关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论述(如《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波斯和中国》)以及关于未来中国发展前景的论述(如《中国记事》)等维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导师,两位伟人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之上,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就中国具体问题展开探赜,因此作为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现代方法论工程,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内生性地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客观解读中国,筑牢信仰之基

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青年重回经典、重读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就历史发生学视角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专题文章主要形成于《纽约每日论坛报》时期,其创作期适逢19世纪50年代前后,即世界由分散向整体演进、欧洲资本主义急速向外扩张的阶段。1840—1856年间,中国爆发两次鸦片战争,经济凋敝、政治孱弱、社会蒙难的背后实则体现的是“现代化之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到中国并撰写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著。鉴于此,学生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笔下“古代中国—近代中国—未来中国”以及“中国—西方”两种叙事方式构建起一种纵横双向整合的历史观(the historical view of two-way in length and breadth),从而走进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立体的中国,深入了解马克思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深入至心性层面。同时,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亦有助于大学生领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筑牢信仰之基。“欲灭其国者,必先亡其史”,学习历史在于以古鉴今、启迪民智。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论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探析两位伟人眼中之中国的优势与劣势,廓清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进而舒缓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举旗”与“学生迷失”之间的内在矛盾,增强其理论自信。

(二)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补足精神之钙

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应然选择。两位经典作家通过透视近代中国发展的弊病,鼓励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部侵略,以正义斗争推翻殖民主义,打赢保家卫国的社稷战争,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堪称一部“微型中国发展史”,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后备军,理当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之内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鉴于此,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积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促使其知史爱国、知史报国,厚植家国情怀,从而超越“欧洲中心主义”“文明优越论”等狭隘论调;
另一方面,大学生从“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这一珍贵原典中汲取现实力量,可为学习“四史”增添“精神激励”的维度,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镇江保卫战、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斗争的赞扬中,透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掠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与“实现中国梦,践行中国精神”的理想使命相结合,增强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情感归属。

(三)有利于提振道路自信,把稳思想之舵

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路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权的实践窗口。两位伟人曾预言旧中国的经济政治体系必将崩溃,古老中国将在社会变革中实现蜕变,开启“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3]800。历史来到21世纪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开辟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式发展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内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要素的同构性,为世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读中国的成功范例,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诸多启迪。从马克思恩格斯口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中国人提出“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沧桑巨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科学证明和有力回应。因此,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来之不易与历史肌理,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增强道路自信,更有利于同污化中国形象的西方意识形态作斗争,确保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不跑偏、步子不出错,从根本上把稳青年学生的思想之舵。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核心工程在于解决“融入内容”的问题,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理当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基本指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地,“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进高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也当以此三端为切入点。

(一)立场教育:阐清近代中国语境下的“国际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

要进行立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正确研判,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化情感认同。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以“少数精英立场”为立身之本,也不主张所谓“价值中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将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同样以此作为终极关怀。

其一,鞭挞侵略的正义立场。在对待“侵略”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犀利批判了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与虚伪本质。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凶残”[3]802;
英国的侵略是“海盗式的掠夺”,趁火打劫的俄国是“渔翁得利的老手”[3]786。在对待“反侵略”的问题上,两位革命导师以“中国的领土主权、财产安全、文明延续均受到蹂躏”之事实为基点,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他们称镇江保卫战“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4]106,明言中英战争中中国人的反抗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3]798其二,针砭时弊的批判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以理性态度批判近代中国的沉疴旧弊——“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846的经济结构、“无力控制人民和抵御外侵”[3]822的腐朽制度、“不顾时势,幻想自欺”[3]804式的社会风气均是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以犀利的言辞对西方列强进行批判:他们指认罪恶的鸦片走私把中国引向了灾难的深渊,酿成了巨大的历史悲剧;
中国与英国及其殖民地印度之间的国际交往,实则是关于鸦片走私与反走私的博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肆意践踏中国人民的生命与尊严、胁迫清政府签订多条不平等条约,其本质是海盗式的掠夺。正是因为多方侵略,近代中国走上了“落后、挨打”的悲惨之路。其三,胸怀世界的人文立场。对于近代中国困境的洞察是马克思恩格斯又一次为殖民地人民发声、支持并鼓舞其推翻压迫剥削的壮举。就中国问题的最终所指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热切地希望中国开辟“整个亚洲的新纪元”[3]800,甚至为未来中国冠以“中华共和国”之美名:“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5]265质言之,他们以“民族解放”洞见了中国这个殖民地国家,展现了其人文精神的深度。

不难见出,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所凸显的精神内涵对于塑造大学生的是非观、民族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此类珍贵资源潜移默化地加强大学生的立场教育,是推进“融入工程”的首要环节。

(二)观点教育:释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读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

观点教育,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发展的真知灼见,帮助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增强判别是非、分析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的能力,进而筑牢信仰之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的整体认知,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两位经典作家曾对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强劲优势予以赞扬:“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6]338,然而,它并没有因此长成“正常的文明小孩”[6]36,反而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与宗法至上的政权制度蜕变为“早熟的文明小孩”[6]36,经济与政治上的保守限制了民族整体性的发展,可见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的“两极相联”之规律,是对辩证法的科学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的洞察,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观点为循理。在两位思想家眼中,近代中国的社会土壤难以孕育繁荣的商品经济,小农经济所固有的自足性和封闭性扼杀了大规模商品贸易的可能,从而削弱了社会的流动性,反映到政治上,则成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专制集权制度,该制度作用的发挥实际上是融合了家长制、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等子制度的群集效应:“正如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3]779因此,通民气、保民生、牖民衷、养民耻、阜民财的诉求成为中国自救的重要主张。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的分析,内含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适切性”问题的探讨,在一个西方现代化力量形成群集强势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经济上的虚弱、政治上的封闭以及思想上的守旧成为必须要突破的壁垒。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鸦片贸易及列强罪行的鞭挞,以资本扩张和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相关理论为遵循。马克思曾援引蒙哥马利·马丁的话阐明了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巨大危害:“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摩洛赫之前,英国杀人者和中国自杀者竞相向摩洛赫的祭坛上供奉牺牲品。”[4]802《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以四个“我们一点也听不到”揭露了英人的血腥与虚伪:“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3]793随着军事侵略的深入,西方媒体也逐渐沦为资产阶级政客的遮羞布:如针对震惊中外的“亚罗号事件”,马克思从事实真相与逻辑验证两方面控诉了英方的虚伪本性:“他们举不出一件明确的罪名……而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控诉。”[3]793虽然这其中的是非黑白不言而喻,但西方媒体、报刊“都被黄金的链条和官方的链条同政府紧连在一起”[4]808,所以到处充斥着蒙蔽民众双眼、颠倒黑白的言论。马克思以中英的舆论斡旋为例,道明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在政府裹挟、金钱利益的驱动之下,西方媒体只能沦为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传声筒。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分析以及未来中国命运的预测,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指引。以正义性的暴力革命推翻侵略与压迫,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张。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指出:“英国人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和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这些中国的鞑靼士兵无论军事技术怎样差,却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4]106随着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扩大,旧中国的经济政治体系在国人的觉醒中逐渐走向瓦解,因此也就产生了两位伟人对中国前景的宏伟预测。

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解读中国的光辉典范,将此类论述有的放矢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缩近当代学生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距离”,还将对学生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观点教育,是推进“融入工程”的主要内容。

(三)方法教育:廓清马克思主义方法群在中国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方法教育,即从马克思恩格斯解读中国问题的方法中获得启示,深入感受其实事求是、探赜索隐的工作作风,进而帮助大学生掌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治学原则,领悟马克思主义方法群所内含的逻辑魅力,以此指导学习、生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问题的解读,尽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它是由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子方法相结合而发挥的群集效应:在对中国社会整体定位、评价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两位经典作家以历史分析法为遵循,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客观性因素及历史条件,使史料本身说话,他们以“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为基点,深刻洞察由“现代化之争”引发的“东西方大错位”(the mal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基于“历史的正义”陈述了林则徐、叶铭琛的爱国事迹以及太平天国运动、镇江保卫战等一系列史实,对侵略者进行了严肃的事实批判和道德批判。在分析不同阶级的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以阶级分析法为指导,论证了其经济立场及局限性。比如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曾赞誉其“在中国爆发成了愤怒的烈火”[3]793,但同时,基于太平天国“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7]410之规定,马克思又一语道破其阶级局限:“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8]545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以比较分析法为钥匙,洞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觉醒:“(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的情绪与1840—1842年战争时的情绪已显然不同。那时人民保持平静,让皇帝的军队去同侵略者作战,失败之后,则抱着东方宿命论的态度屈从于敌人的暴力。但是现在,民众积极地而且是狂热地参加反对外国人的斗争。”[3]797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两位经典作家洞见了一个动态、发展的中国。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论中国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范,将此类方法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干精神,亦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积极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诉诸科学的方式,依照大学生问题认知、情感认同的规律路径,集知、情、意、行为一体,提升融入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科学梳理原著,坚持从“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原典中汲取真知

科学梳理原著,坚持从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原典中汲取真知是“融入工程”的首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必要的前期准备是厘清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因此,必须追本溯源、回到文本,在科学梳理经典原著中汲取养分,以“原汁原味”的“真材实料”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一,科学梳理原著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要厘清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容,首要环节是要在马克思恩格斯浩瀚的文章中找寻所有和中国有关的论述,如《鸦片贸易史》《俄国在远东的成功》《英中条约》《帕麦斯顿内阁的失败》《英国的政治》《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等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专题文章以及散见于其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书信。只有实事求是、全面梳理,才能引导大学生深耕经典著作,增强看家本领,进而避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9]12的肤浅现象,以返还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重”。其二,科学梳理原著要进行“归纳”。需要就方法论层面厘清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科学维度,如对近代中国历史困境的论述、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评价、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看法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等,从而变零散的论述为系统化的体系,帮助学生提升对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整体性认知。其三,科学梳理原著要结合“研究”。研读权威性、前沿性的学术文章,有助于了解当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研究程度、最新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是深层次精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关键举措。其四,科学梳理原著要落到“运用”。梳理原著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因此,立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归宿点,在前期整理和解读的工作基础之上挖掘其内容中具有融合价值的地方,是有效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应然之策。只有系统连接上述环节,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领悟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理论魅力,变单一的中国观为多维多面的中国观,为“融入工程”筑牢地基。

(二)回归课堂本身,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应该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将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发挥其群集效应,增加课堂传授知识的厚度,以此破解各种失真、失理、失据的奇谈怪论与消极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应注重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为主要内容面向大学生开设,教师应注意阐明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中突出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之真理性破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主张,扫除杂音,涤荡思想,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注重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即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斗争的赞许以及对未来中国的希冀,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知国、爱国、报国的崇高志向,以实干精神纾解“佛系青年”“躺平主义”等标签带来的消极形象,补足精神之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注重历史事实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包含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且通过对多个文本考据而来,具有真实性,可将其融入历史事实教育之中,指导大学生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思考当下,以此消解曾盛行一时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注重“四个自信”教育。教师应带领学生解蔽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联,探赜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历程,从中收获启发,提升“四个自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以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为指导,加深国情国策教育,如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赞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义”“重和平”“保太和”等理念有机结合,破解中国发展是所谓“债务陷阱”“纸牌屋”“新型霸权主义”之类的荒谬论断,以此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带来的思维桎梏,提升青年学生的战略思维、底线思维、世界眼光。

(三)增强情境体验,在理论与实践双向教育中提升道路自信

与时俱进不仅需要拔新领异的动态思维,还需要沟通融通的实践行动。思政教育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和单纯的知识讲授,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要以生动的姿态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就必须重视情境教学、实践育人,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深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道路自信。

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的有效方法,思政课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容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放映相关的电影、纪录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中厘清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一边汲取知识,一边获得感悟。此外,课堂教学还要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并在参观时有机融入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相关史料,丰富学生认知。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去”,支持学生成立宣讲团,并在宣讲中有机嵌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精彩论述,扩大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普及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青春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咀嚼”所学的知识,结合亲身的所看所闻,通过对比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中国和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就“何为中国道路”形成深刻认识,进一步确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发展前景的研判,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逻辑的把握,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思政观,使学生理解“物理缺场的马克思在当下依旧有精神在场的强大作用”,做马克思主义心慕手追的追随者、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不断推进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渐臻佳境。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环球时报(2020-12-04)2020-12-04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母亲永远只有一个读者(2013年13期)2013-12-25

Tags: 恩格斯   马克思   因应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