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指导地位问题研究

2023-02-07 08:15:06

张文雅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新时代“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2]。精神上强大的源泉来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国际国内等的界限愈加模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技术,逐步成为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主要途径。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最前沿。“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3]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中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还网络空间以清朗,引导人民群众向真、向善、向美,增强精神力量,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1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超10.11亿,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一日千里的发展,在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令网络文化百花齐放,文化生态日异月更,媒体舆论错综复杂。网络空间的多样性功能和网络文化的多重性价值观都是需要正视的客观事实,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因其合理性而漠视其不合理性,也不能因为其存在负面影响就强行扼杀。放任不管与盲目限制都是不科学的。互联网究竟是鲜花还是毒药,关键在于是否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正确方向前进,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文化形态,如同鲜花一般,时刻散发着自己馥郁芬芳、彰显着特有力量,尽其所能将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推进了政治民主和公共领域治理,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文化生态产生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一方面,人的文化主动性大大提高。社会全民参与是网络文化生产和创新的根本条件。在这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接收器。人民群众既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好恶自主自觉地选择和评判文化产品,又能直接参与文化生产和创造。传统媒体时代少数文化精英创作、社会大众被动接受的模式被解构,文化自主、信息共享成为新的文化生态特质。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和反馈的载体、形式、内容和机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争取网民中“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渠道。另一方面,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文化生态的革新引发政治传播直接化、社会管理透明化、公共领域焦点化。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发布反馈和政治意见表达更顺畅,政治民主和社会管理更加阳光。现在很多重大新闻、热点事件首先都是通过互联网开始扩散,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更是成为政务公开、权力监督、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广集民情、集聚民智、凝结共识、顺应民心,互联网为求得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提供了便利。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首先,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舆论、思潮和价值观交织汇聚的堡垒。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不相符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低俗文化等在网络空间粉墨登场、争夺眼球。其中,红色文化认同面临挑战,大众文化盛行,低俗文化暗流涌动。具体而言,大众文化符合大众审美,满足了人民的休闲需求,受众最广最多;
低俗文化迎合部分人群的低级趣味。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倾向盛行,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日益侵蚀、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

其次,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空间遭遇压缩、话语权受到削弱。“当前的现状是,基于政治权威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正在被网络的自由性消解着,未能下沉到社会底层,也未能真正主导网络空间。”[4]碎片化、快餐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博人眼球,形式大于内容,缩减了主流文化作品的数量和范围。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网民发泄负面情绪的功能,一些不稳定、没成型的生活态度、价值品味、文化取向易于流传,挤压了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吞噬了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容易误导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基于传播主体猎奇的心理,黄段子、黑幕和假信息满天飞,嘲弄、批判、围攻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体在网络上凭借主体虚拟性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个别网民相对年轻,对某些明星人物、微博大V、B站UP主、抖音网红、顶级流量的意见“唯命是从”,缺乏自身的判断力。

最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对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渗透解构。根域名服务器管理着互联网的主目录,是互联网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早使用的IPv4根服务器,全球共有13台,其中1台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剩余12台辅根服务器中9台在美国,3台分别在英国、瑞典和日本。攻击一国互联网最致命、最高效的手段就是攻击他的根域名服务器,而我国的根域名服务器受制于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由我国主导、16个国家参与的“雪人计划”,成功搭建了新的以IPv6为基础的根服务器,至此中国拥有了1台主根服务器和3台辅根服务器,解决了我国多年没有根服务器的困扰。事实上,不光是根域名服务器,从互联网的硬件CPU、软件操作系统、搜索引擎、网络语言到规则设置,处处都打上了美国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烙印。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和霸主地位为他们进行文化冲击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首要条件,他们通过互联网操控的“颜色革命”已经在中东、北非地区真实打响。同时,网络技术的非对称性使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时授柄于人,毫无还手能力。我国网络技术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落后,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宽带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2]197网络技术无法保障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舆论在某些情况下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他们一方面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蛊惑人心,另一方面故意放大和夸张我国社会不公正现象,宣扬社会阴暗面,制造社会矛盾。美国不时借“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名义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质疑、捏造和抹黑革命英雄,旨在瓦解我国网民的立场信仰。西方文化渗透解构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冲击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网络信息安全、人民精神信仰和社会稳定都面临着非同小可的考验。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网络主体、客体、媒介诸要素及其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同具体的传播情境中呈现出复杂结构、多元组合和动态交互。其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矛盾。

(一)网络主体:精神文化需求升级与价值取向复杂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实际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大胆追求美好生活,在精神层面上渴望和期待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文化生活。互联网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人民的文化生活权益。在网络空间情境下,人民群众作为网络主体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与消费者,他们也可以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网络主体身负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三重角色、三位一体,自主性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价值观多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互联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舆论场,是社情民意的汇聚之地,折射出当今中国人民的思想状况和价值理念。面对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网络空间中多元价值观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取向复杂化的重要反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整合度高,社会群体相对单一,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也趋于一致。改革开放之后,多种经济成分和各类利益主体纷纷产生,整个社会利益格局开始分解。价值取向问题的实质是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指向不同自然引发了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二)网络客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不理想

互联网已经从交往工具和文化交流平台衍生为一种人们日常的生存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6]网络传播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信息流和意见流的交汇。“信息是指那些由各种组织或个人发布的新闻或其他信息。意见则是指信息所直接激发的主观认识与观点”[7]。一方面,信息流和意见流作为网络客体,它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完全先在的,网络主体也并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其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他们也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对待。另一方面,网络主体不是抽象地接受网络客体的内容及其意义,而是根据其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网络客体,目前传播效果不理想。

如今大多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账号,但有些单位仍存在以下现象:在自身深陷舆论危机时无法第一时间积极正确地予以回应;
在具体的互联网意识形态论争中采取置若罔闻的回避态度;
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缺乏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这些都进一步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侵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目前,优质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产品还不多见,现有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到以网络主体为中心,忽视群体差异的特殊性,没有对接好受众群体的主体意识和接受心理,降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网络文化中盛行的三俗文化日益侵害消解社会大众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冲淡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削弱了其影响力。

(三)网络媒介:网络空间的虚拟、匿名与自由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自由、开放、透明、互动的标签。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网络虚拟性既给人以创造性,又产生虚假和错误;
网络匿名性既给人以自由性,又带来自律失范;
网络自由性既给人以主动性,又由于信息泛滥极易分散注意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当下移动化、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模式,压缩了文化正常传承的成长空间。与传统媒体传播要求准确、公正和完整相比,网络传媒则要求速度、时效和“吸睛”。长期陶染“快餐文化”会逐渐弱化人们的思考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新闻、舆论、商业、娱乐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无边界化和娱乐化,使人民大众对网络正面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丧失信任。二是网络无政府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在传统社会发展中,主流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标榜个性和自由,容易形成没有重心和主流的文化格局。网络技术不完善削弱了对负面信息的屏蔽能力,加大了对不良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对舆论导向控制乏力;
即使了解和掌握了民意,也面临难以统一声音、形成认同的尴尬;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弱化。轻则造成网民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迷失,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失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民族精神弱化;
重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面对红色文化认同遭遇挑战、网络文化格局纷繁复杂,只有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感召,才能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保证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有利于巩固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基础,有利于形成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五千多年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铸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夏儿女在这片热土上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创造了特有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有深刻的实践烙印,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要增强精神力量,首先要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互联网空间,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引领网络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引领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8]新时代精神上强起来源于“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与坚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网络文化指导思想的理想信念,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敢于亮剑、发挥鲜明的旗帜引领作用,勇于与腐朽错误的思想展开斗争,又要尊重网络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包容网络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引领并不是代替、取消多元。“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8]337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地对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和引导,对网络生态中的多元社会思想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构建一个主导鲜明、形态多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生态,形成真正的引领力量,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新时代是不同社会制度同在的时代,互联网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交流、侵染和角逐的场所。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可是网络文化中仍然伴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杂音,如远离事实的抗日“神剧”、丑化英雄人物形象的故事、否定抗战功绩的虚假秘闻、缺乏历史观的精日辱华事件等。必须立场坚定地反对和批判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错误思想,擅长开展互联网空间的理论斗争,发挥主动性、把握主动权、打赢阵地战。

(二)凝聚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1在文化发展中,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标准,因为标准就是方向。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标准和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精神力量的增强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凝聚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即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普遍理解、欣然接受、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乃至自觉行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网络普及化,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生产与再生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创造、传播与消费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场所。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8]3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应该站在推进社会制度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在回应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同时保有中国人民的理想愿望。既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轨迹固步自封,也不能脱离民族特点照搬照抄,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精神力量的增强源于对原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坚守与自豪。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文化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注入网络文化内容建设过程中,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实践要求。贴上中国标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网络技术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当代中国网络文化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三)感染力:创新发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策略

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8]33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人眼进人心,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指南,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规范性和底线原则,既要提高互联网技术,推进网络社会协调治理,又要关注受众心理、注意传播技巧。

1.技术领跑:大力提高和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

在网络空间技术上,中国相较于西方国家处于被动守势地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要改变“西强我弱”的现状,关键在于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突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实,说明我国在持续加强对以智能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全球同步,个别细分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我们总体基础还很薄弱,核心技术仍存不足,距离智能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建设一支既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中主导地位的有力保障。

2.齐抓共管:加快推进网络社会协调治理

要全面准确把握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既不能顾此失彼,只看到其合理性而漠视负面效应,也不能夸大负面影响而限制其发展,不应“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紧握互联网管理权,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引导新兴媒体加强行业自律,教育广大网民遵守网络秩序,完善审核把关和监督检查体制。确保网络依法有序而规范运行,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稳定,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3.喜闻乐见:关注网络主体心理、注意传播技巧

一是民意为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青年网民用户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00后”的网络用户更加喜欢个性化推荐的原创内容,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积极传播原创成果。以受众特点为依据,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实现有序精准传播,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使网络文化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最大增量”。二是渠道为要,推动多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积极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努力成立统一指挥调度的‘中央厨房’等,从而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舆论传播新高地。”[9]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建构网络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舆论阵地。三是内容为王,把握网络传播特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网络空间正能量,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火爆,火山、陌陌、哔哩哔哩等直播平台成为热门,它们受宠的背后体现了“草根”群众自我表达的强烈愿望以及网民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和苍白化的粗浅快感。因此,内容创新要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世界先进文化交流互嵌,坚持以人为本的故事和情感传播。四是话语为桥,在坚守根本性话语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表达。从独白式向对话式话语模式转变,从高语境向低语境传播方式转变,从单空间向微空间话语转变。既要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说清楚“中国故事”,又要提炼出与西方表达相区别、易于人民群众接受的话语形式,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宣扬真善美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9年1期)2019-11-1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网络空间安全(2019年12期)2019-03-18《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网络空间安全(2019年7期)2019-03-18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

Tags: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