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会议发言 / 正文

经验材料写作指导

2020-02-07 04:21:53

第一篇:经验材料写作指导

典型经验材料是指向上级党委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整体工作或单项工作的经验做法,以期推动一个省、一个市(县)、一个系统、一个行业的该项工作,它对于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起着“桥头堡”和“窗口”的作用。

典型经验材料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汇报式,特为上级领导来当地视察检查工作时而准备,兼顾书面语和口语。交流式,特为参加上级党委、政府举办全局工作会议(例如,经济工作会议)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系统会议(例如,全省移民后扶政策落实工作会议)而准备,一般以口语为主。约稿式,特为向上一级党报党刊或业务报刊创办的专栏投送稿件而准备,一般以书面语为主。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

一般来说,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应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标题。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二)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和突出的成果(成效)。背景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历史变革和社会背景,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自然、人文环境),又不能冗长啰嗦。成果(成效)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处,并尽可能与背景相映衬。有时,也可将成果(成效)放在材料的最后一部分来写。

 (三)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级观点)都要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
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全文一般有三或四个部分,以不超过五个部分为宜)。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既有思想,又有具体做法,既有面上的综合,又有点上的说明,还应有一些必要的数据。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要求

总的来说,典型材料要做到吸引人、感动人,可学、可信。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推动工作落实、赢得支持认可的作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实要真。“真实”是典型经验材料的生命,要求人物要真、事迹要真、做法要真、数据要真。一是不准道听途说。不能偏听偏信,将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二是不准张冠李戴。就是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既不能将发生在“张三”身上的事迹换到“李四”身上,又不能将“甲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换成“乙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三是不准人为拔高。就是要“量体裁衣”,不能为追求轰动、示范效应,人为找闪光点、摄亮点。

 (二)语言要精。总结典型经验,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一是要多写短话。尽量用简短的语言,用短句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二是要多写管用的话。尽可能不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三是多写朴实的话。多用耳熟能详的语言,多用群众的语言,多用生动的语言,让听众(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身临其境。

 (三)结合要好。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一是要领会上情。就是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构思立意、选材布局,例如,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等等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融会贯通。二是要了解外情。在起草文稿时,一定要超前了解该领域或该行业国内外、省内外的发展水平、工作动态,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孤陋寡闻”,一定要善于推陈出新,但不存斧凿之痕。三是要把握实情。就是对本地区(部门、企业)所要总结的典型,其事迹、数据、做法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胸有成竹。

 (四)角度要巧。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起草典型材料一定要匠心独运,独辟蹊径。一是要找准切入点。就是精心选择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事情作为切入点,特别是要把事关全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而又矛盾难处置、工作难推动,却又在一个地区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的工作亮点、特色做法挖深挖透。二是要激活兴奋点。就是要通过新颖的观点、鲜活的语言、个性化的做法,让大家茅塞顿开,为大家释疑解惑。三是要能可圈可点。让读者(听众)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考,其经验做法有指导性、可操作性,能记得住、用得上。

三、典型经验材料的写法

(一)素材收集上要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要带着课题调研。起草典型材料前,要尽可能深入所要推介的部门、企业、人物、工作现场,全面、准确、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带着主题思考。对所要推介典型的“主题”要深思熟虑,深刻分析“灵魂在哪里?”“典型在何处?”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有一条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的主线。三是要带着问题请教。对一些有疑点的事例、拿不准的数据、专业化的术语,一定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虚心请教,逐一核准。

(二)整体构思上要体现三方面作用。在叙述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处理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体现各方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实现和谐共进。一是要体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反映具有政府行为的某一全局或单项工作,一定要体现党委政府在其中“把方针、方向”的主导核心作用,这条政治原则不能变。二是要体现部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政府的工作归根到底要靠部门去推动去落实,因此,一定要体现相关部门在其中“抓协调、抓落实”的主力军作用,这条主心骨不能散。三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主体作用。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把总结典型的过程变为“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在其中“探索、支持、落实”的主体作用,这一唯物史观不能变。

(三)选材布局上要包含三块内容。起草典型经验,在选材布局上一定要“点与面”、“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一是背景。用概述语言体现典型所处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背景,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现实之处。二是做法。一般应包含体制、机制、制度的优化;
人、财、物的保障;
领导、部门、社会的支持;
并辅之以当地创造性的工作、特色化的做法,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独特之处。三是成效。总结典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特别是要总结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交织下所取得的成绩、所产生的效应,让领导(读者)体会到典型的宝贵之处。

(四)观点提炼上要唱好三步曲。整个典型材料要有点睛之笔,动人之处。一是粗略勾勒定调。是否体现工作中的“难、准、好、快、特”,要有一个基调,它决定整个典型材料写作的脉络走向。例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汝城县又快又好地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又如,“立足提质增效倾力培优培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标题为全文定下了鲜明的基调。二是反复斟酌定性。就是指典型材料的一、二级观点一定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尽可能对仗整齐、贴近实际、表述准确,既不能“哗众取宠”,又不能“滥竽充数”。三是精益求精定型。对表述的语言、选取的事迹、论述的层次一定要反复类比、筛选,做到优中选优,好中求好,追求完美。

(作者:湖南省汝城县三星镇人民政府镇长)

附:例文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又好又快地落实移民后扶政策(标题)

(开头)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困难县和国家中西部大开发重点县,也是一个水利水电大县,水库移民工作任务繁重,全县现有15座大中型水库的移民9747户20145人,涉及我县23个乡镇207个村685个村民小组。(背景)

xx年11月,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面对我县大中型水库数量多、涉及面广、老水库建库时间长、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背景),我们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又好又快地落实了这项工作。至2014年5月5日,全面完成了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人口核定登记和扶持方式的确定工作,5月14日,已将第一批后扶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移民手中,对实行项目扶持资金已落实到了具体项目,并完成了两个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县的大中型水库后扶政策落实工作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准”,即政策把握准、人口核定准;
二是“快”,即政策宣传发动快、扶持资金发放快;
三是“稳”,即库区稳、社会大局稳。我县的主要做法是:(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主体一)

一是主要领导认识高。(具体内容略,下同)二是工作队员素质高。三是部门配合热情高。四是工作责任要求高。

二、周密部署,规范运作有序。(主体二)

一是科学决策定好调。二是稳妥实施迈好步。三是攻坚克难扫好障。

三、多管齐下,政策宣传有方。(主体三)

一是创新宣传载体。二是讲究宣传方法。三是注重宣传效果。

四、以人为本,维护稳定有效。(主体四)

一是因地制宜。二是因事施策。三是因势利导。

第二篇:写作经验指导

新状元教育—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

所谓写作即是将语言化作文字的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

作者有对文字要精心组织,结构和层次要分明。注意“凤头”、“猪肚”和“豹尾”的深意,及熟练、巧妙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凤头”:就是重在开头部分,开头写的好,读者就会不由自主的有看下去的冲动,例如《滕王阁序》中的第一、二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都督阎公由之前的不屑一顾到听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这一句的时候,立马安排人让作者继续谱序,从中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优美和艺术必须从有精彩的开头,否则别人没有继续看下去的耐心,那即使后面写的再好也是徒然。

“猪肚”:猪的肚子饱满而圆实;
有了精彩的开头,自然不能在文章的主体上出现华而不实、啰嗦。主体是文章的中心、需要详细的说明的事物,切记不能出现任何的拖沓、华而不实。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作者紧紧的扣紧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滕王阁地处的景色由衷的赞叹!溢美之词不言以表!

“豹尾”:有力的结尾;
相信所有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在教作文的时候都会说到一点:那就是“结尾点题”;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篇好的文章要是有了精彩的开头、充实而丰富的内容和点明中心的结尾,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聪明的大脑、还有了强壮的身躯,那么他还需要什么呢?对、就是“灵魂”,一个人即使再聪明的大脑、再强壮的身躯,但是如果他没有“灵魂”的话,那最多也只是一个躯壳,一副皮囊而已!且看《滕王阁序》的结尾“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第三篇: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是近几年来中高考中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训练得好,对此成竹在胸,多获得高分;
而有些同学由于没能掌握这种作文的技法而束手无策,难以下笔,那么,如何写好这类作文呢?

第一、“读”。要读懂材料,对所给材料进行“艰苦”的剖析(尤其是材料中关键的词句),领悟其主旨意义,理出其中所蕴涵的深层的写作指向。

第二、“引”。所谓“引”就是在写作时扼要概述你所要引用的材料中的信息——即你所阐述的论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就会“走题”。

第三、“联”。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这是材料作文的本质特征,即通过材料本身,揭示其所富含的本质,否则,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文章没有力量,显得干瘪。

第四、“议”。就是说,材料作文大多要求写成议论文体,尽管现在考试已淡化文体要求,我们广大学生,尤其是考生一定要注意。

第五、“结”。这一点尤其重要。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并且,不同的读者读后的视角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得出的论题(结论)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作文者能够突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定势,力避“千人一面”的文章出现,必须展开“发散思维”,即“不囿常规,探求问题多种解决途径的开放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其特征是从同一信息源生发出来的不同看法,不同结果。”

总之,材料作文要按照“读—引—议—联—结”这一思路框架形式行文,惟有如此,才能驾驭这一文体的作文特点和写法,做到立意深刻、新颖,论证充分。有力。

字斟句酌把文脉: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提炼,然后按要求写作。材料作文常见的形式是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据此作文。那么,这种作文形式和命题、话题等作文究竟有何区别呢?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又需要注意写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帮助。材料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是很高的。通过审题,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然后据以作文。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同学把握不了材料所透射出来的意思。那么在考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务必做到整体把握

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
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除了读懂材料外,还应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如体裁、篇幅(字数)、重点和中心等。对此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就偏离了题意。

二、准确领悟材料题旨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材料本身可能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努力提炼主题。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 1

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审读时,要准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主旨,选材作文。这样才能做到作文中的一致性,即写作者确定的主题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与主题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的要求。

三、稳妥明确构思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不同读者对材料的不同感触或感悟,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作文中一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擅长写的文体)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二要尝试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要避开“俗套”,就要求异创新,可从那些不被人重视,又有价值的方面,进行突破,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入耳目一新之感。另外,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往往都是大道理,要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有难度的,因此,要学会以大化小、以小显大,即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再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

四、精心拟定作文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材料作文的题目是需要自拟的,如何拟好材料作文的标题,这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作文题目必须简明、醒目、能吸引人,反映文体特点。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时间、地点为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以人物为题,如《孔乙己》、《范进中举》;
(3)以中心事件为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4)以某“物件”为题,如《小橘灯》;
(6)以论述的范围为题;
如《想和做》,(7)以沦点为题,如《淡骨气》;
(8)以设问等修辞手法为题,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向沙漠进军》;
(9)以说明对象为题,如《中国石拱桥》等。

材料作文的写法

【写作策略】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
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如201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

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材料作文三忌

一忌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进入写作程序。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得出了“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要纠正‘踢皮球’现象”之类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或写出了:“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之类完全脱离题意的文字。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

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读懂”材料是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前提。一定要全面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三忌不按指令写作。材料作文的试题,一般包括两上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或以提示语出现,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审题时,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写作的具体要求,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匆匆下笔。评卷中发现,有些考生的作文若抛开试题的限制评判,确是好作文,但是未按指令写作,不合题目要求,此类试卷只能被评为四类以下。

示例一:湖北武汉市中考作文

[考题回放]

下面文字摘自一位同学的《毕业留言册》:

我的自画像:

额头宽了一点——思想的野马正好在这里奔跑。

同学留言:

最难忘那次联欢会,你的新鲜点子让我们快乐无比!(同学甲)

你知道我最欣赏你的是什么吗?就是你总能够别出心裁。(同学乙)

我总在想,以你非凡的创造力,十年后会成就一个怎样的你!(同学丙)恩师寄语:

你的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为我们开启另一扇窗!老师感谢你。

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满分作文]

35根蜡烛

武汉一考生

正是风馨时节,张老师家里挤满了学生。一数是35人,一个都不少。

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上面插满了蜡烛。一数,恰好是35根,是代表35个学生?哦,今天不是自己的35岁生日吗?张老师这才想起。35个学生给35岁的老师过生日,张老师欣慰地笑了。一晃35岁了,张老师突然想看看自己35岁的模样,镜中的他头顶已“抛荒”了,周围只长了一圈“杂草”。这时,皱纹便在他脸上蠕动起来。“祝您生日快乐!”??35个学生齐唱起生日歌。

35根蜡烛点燃了,点燃了35颗心,照亮了35个岁月。

“齐达内”端着一块蛋糕,深情地说:“张老师,还记得吗?我喜欢踢球,成绩也被我踢得‘一穷二白’,我觉得我的未来也被我一脚踢飞了。可您说非常欣赏我带球突破的冲劲、不停奔跑的干劲、永不服输的韧劲。有了这股劲,球踢得棒,书读得好。后来,我把这股劲带到了课堂上。如今,我成了学习上的‘齐达内’了。老师,感谢您,是您的欣赏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啊!”

“齐达内”把蛋糕放到张老师的面前,只见老师的皱纹似乎被拉直了。

“老师,我也要感谢您!”是我们班的“罗丹”,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有一次上课,正在画你‘抛荒地’旁边的‘杂草’时,被你发现了,我作好准备等你‘河东狮吼’,你却说不错啊,画得‘入肉三分’,可要注意创作时间啊。叫你这一欣赏,我成了班了的‘名人’了。从此,课堂上我魂守住舍;
课余时,你就成了我的业余模特。我的《老师》肖像画还在‘艺术小人才’竞赛中获奖了。成绩嘛,也是一路看涨。老师,在你欣赏的眼光里,我发现了我自己。”

“罗丹”给老师斟满一杯红酒。张老师的皱纹似乎浅了。

这时,“铜豌豆”也挤过来,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过去给你惹了不少麻烦。逃课有我,上课睡觉有我,和老师顶撞有我。爸妈说我是逆子,同学说我是另类,可我从你的眼里读不出异样。有一次,我把迷路的老婆婆送回家。你知道后赞赏地说很有爱心嘛,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不会迷路的。听完您的话,我觉得迷途的羔羊该回家了。感谢你,老师!您的欣赏让我找回了丢失的自己。”

张老师的皱纹似乎被什么熨开了。

??

蜡烛依然亮着,35岁的蜡烛点亮了35颗心。

是用欣赏照亮的。学生在欣赏中成长,师生在欣赏中和谐。

张老师感觉自己也被欣赏了。

彼此欣赏则创造出师生和谐的境界。

就像现在,就在这醉人的生日宴会上。

[成功揭密]

聚焦于老师家里的生日宴会,在学生的回忆与叙说中,展开了一串串“学生在欣赏中成长,师生在欣赏中和谐”的难忘往事。透过一个场景、一个点,给读者无数情景、一个面的感受。这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写法,增添了文章的广度与厚度,也保证了笔力的集中。作者很善于紧密文章的结构,比如以“皱纹的变化”这一人物心理变化的标志作为行文的线索,比如关于蜡烛、“抛荒”等的前后呼应,等等。这些手段,使得文章严谨一贯,行文有条不紊。需要指出的是,“齐达内”、“罗丹”、“铜豌豆”三个绰号突出了各自所代表人物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趣,同时,有意回避了人物的真实姓名。这样处理,颇见作者的机智。

示例二:浙江宁波中考作文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铅笔即将被集装箱运走,制造者还是不放心,就把他们叫到一旁跟它说:在你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五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必须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

——你可能会经常感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

——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

——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

——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都不会毫无意义。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任选一个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文章。或叙写帮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个。

[满分佳作]

飞翔,哪怕翅膀断了

宁波一考生

孩子,你即将离开我,面对这个世界。作为母亲,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那就是:飞翔,哪怕翅膀断了!

人生之路,必有坎坷,一路走来,你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赢家。但是,你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梦,无论遭遇到什么。因为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还记得桑兰吗?那个瘫痪不哭,用微笑征服世界的女孩儿。面对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她坦然地看待这一切。当时,你说你要成为像她一样坚强的人,孩子,我希望你能始终记住你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你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一路上,也许你会被绊倒,会被欺骗,会被蔑视??但是,请你自信乐观,甚至学会着去感激这一切: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加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抛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感

激一切值得你感激的人或事。孩子,你应随时记住,痛苦是必须的,你应当以一颗乐观之心面对一切,以你的微笑征服这个世界。

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也许你会遭遇不幸,它们使你难过、懊丧、甚至想逼你放弃理想。但是,请你记住:心若在,梦就在。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希望你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自己亮丽的风采。

孩子,拼搏才会成功。长路漫漫,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想象一下,假如铅笔不经历刀削般的疼痛,怎能写出美丽的文字?种子不经历破壳的疼痛,怎能绽放出甘美的笑容?蛹儿不经历破茧挣扎的疼痛,怎能化作蝴蝶,翩翩于天空轻扇羽翼?

孩子,请不要害怕痛苦,因为挣扎过后,你便能破茧而出,凌羽飞翔。孩子,请记住:飞翔,哪怕翅膀断了。

最后,用心祝愿你成为真正的英雄,绽放属于你的光彩。

[成功揭密]

这是一篇巧用比拟方式写就的独白式散文,考生以独特的视角将文题的寓意,在虚设的抒情主人公——“母亲”娓娓的内心独白中,作了最好的诠释,这无疑是文章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最高明的亮点。行文过程中,考生摒弃了惯常的思维方式,将大量的概括性材料以抒情的笔调和酣畅的排比句式淋漓呈现,让人在赞叹其飞扬文采的同时,亦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材料融合能力拍案。

第四篇: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寓言故事、历史事实

材料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

来源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材料形式

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审题立意 审材常见病症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 3.抓一鳞而弃全鱼 4.抓现象而弃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牧羊人的话: 不从实际出发不自量力 不要盲目模仿 孩子的话: 敢于实践见贤思齐勇于学习 父子之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审题立意

原则: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方法:抓关键句法因果分析法多个角度法整体把握法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开头句

结尾句 对话句 结语句 例1

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求是无止境的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析:
关键句——“第放下即实地也”

立意——学会放手;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 訓練材料: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立意: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2.因果分析法(以果溯因法)

例1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例2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立意:①学会放手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訓練材料: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
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
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
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鯽魚空白結果原因 立意: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3.多个角度法

断章共同的风景: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和谐

卞之琳之美、风景你我他、营造共贏的风景、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成趣的美丽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欣赏你:你也是一道风景、世界因你而美丽、要看到他人的长处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看风景,成风景:索取与奉献、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敢为天下先;
学会观察事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4.整体把握法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的立意( c )

a.不要袖手旁观b.帮人要帮到底c.放弃,明智的选择d.不要一意孤行 2014年12月深圳市七校联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1、对象:螃蟹、人。

2、主次:本则作文材料中,两个对象螃蟹和人是不是同样重要呢?通过分析,画作的标题是螃蟹,画作的解说也只有螃蟹的语言,人在这里只是螃蟹议论的对象,由此可见,材料的重点应该是螃蟹,我们应着重从审视螃蟹的角度来审题立意,那样才更切合材料思想,如果单从人直立行走的角度来写,就不够贴切了。

3、关键:本试题只有一句话,“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就字字关键,要反复揣摩每个字,揣摩句子的语气,揣摩螃蟹说这话时的心理。

4、辨是非:本则材料中,我们要思考,螃蟹的发问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抑或是无善无恶,随意的?材料是肯定螃蟹的发问,歌颂螃蟹,还是否定讽刺螃蟹?或者无所谓肯定否定,只是陈述一种现象?联系螃蟹横行的特性,联系平时人们对螃蟹横行霸道的批评,揣摩画家选择螃蟹作为画作题材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认为材料是讽刺螃蟹,批评具有螃蟹恶习的一种人的,据此立意最切合题意。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说材料没有褒贬意义,或者说就是歌颂螃蟹的天真和敢于发问的,从这一角度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

5、原因:材料主要写了螃蟹的奇怪和发问,我们可以围绕这个发问追查原因,进行多角度思考。螃蟹为什么会问“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个问题呢?原因可能有哪些呢?无知愚蠢?天真好奇?有疑问精神?看问题的角度单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直走可笑?排斥异已?等等,我们可以开展头脑风暴,从能力、习惯,方法、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在草稿纸上列出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从中筛选出最大原因,确定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训练题1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 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析:放进沸水慢慢加温立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训练题2

某大城市,中程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天未亮,就有许多老人排着长队,早早地为乘车上中学或大学的儿孙占个座位。判断下列立意属哪一种:切题,偏题或者离题

亲情无价独立自主理解万岁爱的思索(偏题、偏题、离题、切题) ◆训练题3

有一只狗习惯吃鸡蛋,看见一个海螺,以为是鸡蛋,张大了嘴,一大口就把它吞了下去,后来觉得肚里很沉重,很是痛苦,说道:“我真是活该,以为一切圆的都是蛋.”

立意: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经验主义要不得拟题

题目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如:《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
《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
《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
《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
《评鸟与评人》(关系型);
《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布局

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
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表述观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材料作文之大忌

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

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3、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例文: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王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它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宝贵如此”, 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联2,古代人物)

当今现实生活中,象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的家伙似乎越来越多:有头发染得半红半黄的男女指着别人的满头黑发说,“老土,你怎么不去染一下呀?”靠歪门邪道混得职称的前辈“关心”后辈说,“不就少了论文吗,真傻,怎么不去抄几篇呀?”新官上任,亲朋故旧会说:“怎么不趁机捞一把啊?”这些人就如自以为是的螃蟹和喝了狂泉的疯子一样,本来自己横行已是“另类”,结果却笑话别人傻气。(联3,现实生活)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人面对权钱利色等诱惑,丧失了正确的立场,颠倒了是非标准,结果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说到底,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如果不引起警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小而言之,它见笑大方,败坏了自己的形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大而言之,它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深1,挖根源)

现实中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怪现象吗,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长此以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社会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深2,说危害)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张扬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的时候,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这样,才不至于“蟹”眼看人低,才不至于脱离社会准则,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些见笑大方甚至祸害百姓的事来。(结,解决办法)

[评析]本文从材料中螃蟹的好奇入笔,抓住螃蟹奇怪人的直行这一结果发出疑问,查原因,定论题,提观点,这种读后感似的写法使论题和观点紧扣材料。论证部份分别从古代寓言、古代人物和现实生活三方面联系开去,避免了就事论事,使内容丰富,论据充分。然后,进一步探求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使论证更加深入。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

论文,较好地应用了“引、析、提、联、深、结”六字结构,初学议论文可以模仿。

警惕螃蟹及其他

燕雀不会理解鸿鹄,蜩、学鸠不会理解鲲鹏,子兰不会认同屈原,秦桧不会认同岳飞,自然界、人类社会中这类形同冰炭、判如霄壤的物与人太多太多,不足为怪。(议)

现在,我奇怪于一只螃蟹。奇怪于黄永玉的画作《螃蟹》及其解说:“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明确的说,是奇怪于螃蟹的奇怪,奇怪于螃蟹对人类的不理解不认同,同时,对这只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多了一些警惕。(引用材料,提出观点)

我警惕于横行霸道者的好心情。荀子批评过螃蟹的浮躁,说它虽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身者。更多的人鄙夷它的是横行霸道。曹雪芹说它:“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元好问说它:“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这就值得人们玩味与警惕了。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社会上,坏人洋洋自得,好人郁郁寡欢的情况难道还少吗,能不警惕吗?能不反思吗?(议、联1)我警惕于以不正常为正常的是非标准。自己横行霸道,就奇怪于责怪于别人的正道直行,甚至于将横行霸道定格于行道规范,我可以断定,你一介匍匐扁行的螃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可笑而不自量的。因为正道直行的人怎么瞧得起你,怎么听从于你?然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社会,类似的以不正常为正常的事还少吗?甚至,把不正常作为正常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准的情况还少吗?前几年,你没有“三证”,就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关押起来,有可能像孙志刚一样死于非命;
现在,你如果没有本地户口又想在本地就读,就可能要交一笔数量不菲的择校费;
你如果不是公职人员,生病住院,医药费就可能全部自个儿掏腰包。不一而足。人们已经习发为常,麻木不仁了。但我以为这正是我们应该心有警惕,力图改变的。关键的一条,是不能让“螃蟹”有太多的发言权,不能以“螃蟹”的是非标准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办法)不然,我们有人性、人道、人心的人类可就遭罪了。(联2)

我警惕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逆向选择。“看你横行霸道到几时”?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天理昭彰,你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你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你就狐狸尾巴长不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这也是对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嘛。但从历史的某个阶段,某个局部看,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却也太多。自然生态的优胜劣汰,到了政治生态、社会生态里,往往却是劣胜优汰。屈原就不是子兰的对手。他激愤,他哀叹:“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余将董道(正道之意)而不豫(犹豫之意)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他的悲剧,逆向选择的悲剧仍然悲剧般地一代代地上演。北岛的诗仍然是真理。我警惕,我痛心。(联3)

由黄老的画,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人们常怪异于横行霸道的坏人何以要活在世上。但不明白,这世上有时候不是我们让不让坏人活命的问题,而是坏人让不让我们活命的问题。我想到了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最后一句话:“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结)

评析]这是一篇文气酣畅,才气逼人的好文章,开头从燕雀不解鸿鹄,秦桧中伤岳飞等自然、社会现象入笔议论,引出螃蟹不解人类的话题,同时提出对螃蟹以及类似的人与事要警惕的中心论点。中间论证部分联系古代和现实生活实际,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我警惕于”提出分论点,紧扣论题,文脉清晰。结尾部分,引用鲁迅和伏契克的话,再一次重申了“要警惕”的观点,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文章抓住“螃蟹不自知其丑恶、丑陋,反而自以为是,不可一世”来批判和立论,不仅紧扣材料,思想深刻,而且联系生活实际,针对性强。写螃蟹丑恶的一段,通过引用前人的诗句来证明,论证有力,而且有文采,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浓厚的文学功底。写屈原的一段,对比“奸诈者为民立范,飞黄腾达,正直者做牛做马,呜乎哀哉的情况”,思想深刻,足以让人颤栗和警醒。

根据下面材料进行审题立意。

鲜花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 细雨说道:“要感谢还得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样做的。” 多么动听的语言,多么和谐的春天,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景象的可爱。

由果溯因

友爱、尊重、感恩、奉献、合作(因)

把这个搞出来,中午自习前要发给学生。

八年级语文

第五篇: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1.“材料作文”审题的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把握材料实质。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999年上海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一则寓言。一定要吃透其寓意:你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那么,他人、社会、自然也会善待你。如果你只是讨论那个小孩如何如何,显然只是停留在材料表面,就事论事了。仔细阅读原材料,整体把握原材料,找出原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原材料的中心来拟题。这是材料作文的最佳选择。

把握写作范围。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辨明材料关系。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1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如2014年天津作文题: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2”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原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原材料的中心的。例如北京考生写《读有感》确定的角度为“名师出高徒”,中心论点明确,语言简练有力,被评为北京市当届考卷第一名,该生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法学系。一位湖北考生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原材料,从环保角度写了一篇“毁树与造林”,同样获得了高分。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扣紧了原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多为文字性材料或图像性材料。这些材料中包含着迷惑信息、多余信息。例如《鸟的评说》,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方法指导

(1)分清类型,确定思维走向。

首先要对材料归类,看它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确定思维走向。从由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阐述型材料。多为一首诗、一幅画、一则寓言、一段故事之类。材料本身包孕着确定的思想内涵。如1980年全国卷作文题中“达?芬奇画蛋”的故事,1983年全国卷中“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的漫画《挖井》,1995年全国卷作文题中《鸟的评说》的寓言诗,都属于阐述型的材料。文题中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审题时,要全面分析,不轻易放掉一字一句。有的材料不一定要扣住中心写,只涉及一方面就行。例如《画蛋》,你写“苦练基本功”也行,你写“名师出高徒”也没错。有的材料则要扣住材料中心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原材料的中心是“毁人才容易,培养人才难”;《鸟的评说》这个材料的中心是“看人看事要全面,要一分为二”。

论辩型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往往包含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或是非曲直错杂,或相互对立,作者应从中找出谬误进行辩驳,或是从对立的观点中选择一个展开议论。如1984年关于作文改革的讨论,1989年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1991年选“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稿。

引申型材料。这类材料所涉往往只是自然界的事情。写作时一般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将材料引申,进行类比立意——联想可比之事,可比之理。材料在这里不是主要的写作对象,只是用来引发联想的引子,具有类似特点的社会联想才是思考的对象。1981年全国卷作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全国卷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全国卷作文题“花与刺”,都属于引申型的材料。

鉴赏型材料。如1996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对两幅漫画欣赏比较,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幅。那就要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材料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说,谈自己获得的审美感受。其实,材料归根结底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全面审视,把握显、隐全部信息。

如1997年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有三则材料,一是讲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二是讲大多数家长为孩子买的书是教学辅导读物,三是讲青少年课余读的大多是漫画武侠等休闲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把三则材料统摄起来考虑。如只看到材料三,把论点定为“多看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无益”,显然是审题时把三则材料割裂开了。

所谓“隐含信息”,是与“明示信息”相对而言。是从材料“字面”上看不出的信息。例如《鸟的评说》,这首寓言在“字面上”并没告诉你“看问题要全面”,但这个道理包含在里面。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关键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材料。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4)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如就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2014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

会深刻,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3、例文讲析

溜留之间(江苏考生)

看了以上材料,我很有感触。确实,有些人总是“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当自个儿遇上麻烦,就一心想着别人快来“助人为乐”;轮到别人遇上麻烦了,就想:“管那闲事干吗?溜!”

溜得好!溜掉了麻烦。溜得对!溜得轻松。哦,还溜掉了什么?溜掉了友谊,溜掉了关怀,也溜掉了人格!

下次您遇了麻烦,四顾无门时,您还会觉得那些从您身边溜走的人“好”、“对”吗?其实,静下来想想,人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得到很多。当他的麻烦消失了,他笑逐颜开,将全心敞开,捧出他纯洁的友谊时,你是“狠狠赚了一票”的:你的举手之劳,换来的却是一颗跳动的真心。当你不幸陷入麻烦之中时,你不再需要独立支撑,因为你手里还有一颗心!当然,像《教父》中的“唐”那样把友谊当作买卖,把帮助当作是交情债,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助人为乐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在你需要时,不期而然地为你雪中送炭。如果你从助人以后的第二天起就寻思着如何利用一下你的被救助者,那就非但享受不到惊喜的乐趣,反而会算计出毛病来。

我建议那家杂志社把他们的调查问题改一改,改成这样:“你对自己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如果答案排在第一位的仍是“乐于助人”,我将三呼万岁,然后写一篇比本文出色得多的文章;如果某单位的不记名问卷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将留下来帮忙。”我将更愿意把它作为这次作文的材料,因为它能给我好心情,带来好分数。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如果”上,要把这些“如果”都变成现实,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这篇文章将被命名为“溜留之间”。

我,选择留!

[评点]考生在准确地理解原材料后,把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只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的心态,巧妙地概括为“溜”“留”两字,利用两字的同音反义关系,表明爱憎分明的对比褒贬,具有一种极富生活气息的幽默效果。然后,抓住“溜”深入开掘,逐层“剥皮”,指出其危害和实质。接下去是入情入理地分析了“留”的意义和价值。行文至此,忽发奇想,要把调查的问题改一下。粗看以为是一时放纵意气,细读不禁击掌称赞:以假设之笔,写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忧虑。

4、针对性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鲜花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

细雨说道:“要感谢还得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样做的。”

多么动听的语言,多么和谐的春天,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景象的可爱。

[提示]作者在赞美中有一条件语句,“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据这一信息,照应主体材料的内容,可知立意点在于:正因为人世间有冷漠和自私,有急功近利、舍人为自己,彼此的友爱和尊重才足可珍视。若确立为“对谦逊的礼赞”,就是片面理解材料的缘故。

(2)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4年全国题,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提示]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同样是失败,有的人能笑脸相迎;有的人却仿佛一切都坠入了黑暗,仿佛失去整个世界。为此考题作了具体的提示: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其实人们经常失去的远远不只这些,比如失去亲人,失去职位、失去健康、失去荣誉、失去金钱??

Tags: 写作   指导   经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