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庆典致辞 / 正文

新形势下反假货币研究

2020-04-25 21:42:01

  新形势下反假货币研究

 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职能,这种特殊作用决定了假币产生的必然性。从货币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反假货币经验来看,假币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顽固的社会经济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反假货币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制贩假币的犯罪行为。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把反假货币工作放到稳定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高度,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捣毁了一批制贩假币的窝点,抓获和依法惩处了一批制贩假币不法分子,有效地遏制了假币案件高发势头。但是,当前流通中假币的问题仍然突出,假币制造、贩运手段更加隐蔽,假币制作技术不断翻新,新形势下反假货币任重道远。

 一、当前反假币工作的新特点、存在问题与因素分析

 (一)假币出现的新特点

 1、从近些年来查获收缴假币的数量来看,假币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从假币制作的手段来看,发现没收的假币以机制版为主。近年来某市没收的假币95%以上为机制胶印假币,并呈“三化”现象,即:一是“小额化”,伪造不引入注意的10元以下的小额票币有所抬头。二是“硬币化”,造假分子伪造假硬币中以硬一元为主。三是“新版化”,随着第五套人民币的流通使用,造假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大量制造机制假币,这种假币在图案、感观上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3、从假币的券别来看,发现没收的假币中以大面额为主。主要是100元券和50元券,这两种券别占发现没收假币的95%以上。小面额假币近年来也呈上升趁势。

 4、从没收假币的来源看,个人手持数量逐年上升。个人手持一般一、两张,但涉及的人员较多、范围较广、影响面较大。2004年某市发现没收的假币中,个人手持数量已达56%。

 5、从查获贩运假币的时间和破获的假币案件来看,每年春节前和农副产品收购旺季,查堵假币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制贩假币的犯罪活动已形成产、运、销“一条龙”的犯罪集团,向职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成为制贩假币犯罪的“重灾区”我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乡村的商品劳务交易基本使用现金。同时,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金融知识都相对较低,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薄弱。从对假币犯罪活动的分析看,参与制贩假币的犯罪分子和误收误用假币的受害者大多是农村人口。近些年来,县域城乡假币发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城镇假币案件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发案率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掌握识假技术的人多,具有识别假币能力的人少;多次误收深受假币其害的人多,从未误收假币的人少;在假币冠字号码重号的多,连号的少;在假币的使用上以大额买小件商品找零的多,大额买大件商品的少;在假币的使用范围上,用于偏远山村的多,用于城市的少;在持有假币的可疑人中,外地人多,本地人少;在假币的受害人群中,中老年人多,青年人少。

 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反假宣传不够到位。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假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宣传,但从效果看,仍然较差,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通讯和广播电视三不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次是农民反假的手段落后。农村没有识假的现代化工具,对于先进的科技反假手段,多数农民听都没听说过:加上大城市中的银行、商场等使用验钞机和信用卡,假币无处“消费”,一些犯罪分子开始转向农村。再次是缺乏农村反假队伍。过去人民银行先后开展过多次反假骨干培训,但培训人员以企业和银行为重点,忽视了农村。有的农民在收到假币后,不向公安机关反映,自认倒霉;有的甚至又拿着假币去坑害别人,导致恶性循环。

 (三)当前反假工作中的“四难”、“五不”现象值得关注

 1、“四难”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农村反假开展难。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假币从沿海地区转入内地,由于大中城市对假币的打击力度和反假宣传力度相对较大,假币转向农村。

 二是居民反假意识提高难。居民被假币坑害了不是主动将假币交给银行或执法机关,积极向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而是怀有一种侥幸心里,寻找机会将假币损失转嫁给他人;在银行被没收假币时,不是持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银行的收缴工作,而是无理取闹,扰乱银行营业秩序,逼迫银行退还假币。

 三是银行柜台反假难。金融机构个别柜台人员在受理业务发现假币时,碍于人情关系或者迫于客户的压力,不按规定收缴,而是退还客户。这些从银行柜台上流出来的假币不仅对银行形象是严重和直接的损害,也带给社会公众不良影响。而人民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违规行为很难通过取证进行惩罚来规范。

 四是反假经费落实难。反假需要开支一定活动经费和奖励支出。但目前基层中央银行费用指标中,没有反假经费和奖励支出这一专项指标,基层行实际开支的反假经费支出需挤占全行的费用支出。金融机构的反假经费只能在业务费用中支付,增加业务成本。造成反假人民币经费投入不足,反假设备陈旧、配备不全。

 2、“五不”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地方政府认识不够到位,缺乏反假、打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尽管各地普遍成立了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也制定了反假工作方案,召开了反假工作联席会议,但形式单一,缺少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有效支持与配合。反假币工作主要依靠金融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参与少,反假工作领导机制难以真正发挥效应。而金融机构趋“利”避“假”,受利益驱动,在对待假币问题上,不愿得罪客户,或者怕麻烦,使反假币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二是人员配备不足。反假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多数未设专职反假人员,金融机构反假岗位均是兼职,反假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上各单位实施岗位轮换制度,工作调动较为频繁,反假骨干被调配到其它岗位,反假人才“流失”现象普遍。  .

 三是宣传培训不力。宣传培训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规划。反假宣传缺乏经常性、深入性,宣传方式单一,重形式,轻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表现在宣传时间上,宣传月、宣传周“轰轰烈烈”,日常宣传不够重视;在宣传内容上,反假技能宣传多,法律知识宣传少;在宣传区域上,城市宣传多,农村宣传少。

 四是信息传递不畅。反假工作未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难以准确了解和把握整体反假工作态势和动向,反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缺乏快捷的信息互通方式,反假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五是对反假工作管理考核、查处不力。金融机构对反假形势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反假工作会对业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人民银行对违规金融机构处罚不力,往往碍于情面,仅做口头批评了事,对反假的考核和管理仅停留于表面和临时性,没有给予经济处罚。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二多二少”现象,即在营业网点柜台上堵截的多,银行、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出击的少;社会上议论的多,单位、个人举报和申请鉴定假币的少。

 (四)银行从业人员反假货币意识及技能有待提高

 有些金融机构领导对反假货币工作不够重视,平时组织在岗人员学习培训少,甚至错误地认为反假人民币工作是人民银行的事;有些金融机构在每年的反假宣传活动中不能深入到基层把反假人民币工作做扎实;部分营业网点为了稳定客户,怕影响储蓄存款任务的完成,对临柜发现的假币不没收,收缴假币乏力。虽然近两年人民银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培训和考试,但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巩固和钻研反假业务,提高反假技能。

 二、新形势下反假货币的对策建议

 假币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毒瘤”,尽最大可能铲除和抑制这个“毒瘤”的蔓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假币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金融正常秩序,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做好反假币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体制。面对日趋严峻的反假形势,各级领导对反假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把反假货币工作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在总结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意见,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本辖内反假货币工作的开展。从“三个建立”人手,搭建反假货币管理工作构架:一是建立银行内外反假联动机制。建立由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公安机关和社会群体等组成的反假币联合管理机制,银行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公安机关应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方面,要严格人民币出入区域管理,堵截区域外的假币流人区域市场:另一方面要经常主动出击,到城乡商店、农贸市场、车站、医院、物流中心、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乡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及时和严厉打击制贩假币的犯罪行为。二是建立农村反假币工作网络。以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为依托,成立以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业务宣传员为骨干,在农副产品购销中现金交易多的乡村为反假币重点村,在村内设宣传员、宣传栏,设立活动场地。三是建立并明确出纳管理部门反假货币的职责和功能,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反假货币日常组织业务工作。做好现金运营、管理、调剂工作,使“三个建立”成为反假货币工作的有力屏障。

 (二)狠抓培训考核,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考核,采取“五个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本外币防伪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培训、考核工作。一是定期与不定期培训、考核相结合;二是全员培训与培训小教员相结合:三是集中培训与巡回式培训、辅导相结合;四是专题性培训与以查代训相结合;五是常识性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一般性的防伪知识,也要有针对相关制度和新发行币种等内容。金融机构要将反假人民币内部教育培训、反假币对外宣传和培训、反假设备使用维护、反假人民币前台业务、反假币违规行为记载、反假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反假案件报告等纳入总体工作动态考核管理内容。在培训对象上,除各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一线临柜人员外,还应积极组织行政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村民小组财会人员培训。经考核合格的由人民银行聘为反假币义务宣传员,履行反假币宣传工作职责。

 (三)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严格履行反假货币工作管理工作职能,把监督检查制度化、经常化。采取抽查、巡查和交叉检查等方式,重点检查收、付款及假币收缴、上缴等操作程序,将反假货币相关制度的执行与日常管理检查有机地结台起来,做到月有检查、季有通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问题隐患,跟踪整改情况,使反假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实施反假工作报告制度,每月向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报送反假币工作情况,对反假币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单位、个人及时通报表彰。人民银行货币金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办理人民币存取业务的金融机构收缴假币工作的检查、辅导,定期通报各金融机构收缴假币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收缴假币制度的金融机构要进行严肃查处。

 (四)人防机防结合,增强反假技术手段。为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堵截假币,金融部门应按照性能价格比择优原则,增加购买防伪技术先进机具和监控设备;强化出纳人工清点复查,实行人防机防的有机结合,确保反假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广泛深入宣传,构筑反假货币防线。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五个相一致”,即:阶段性宣传与日常性宣传相一致:营业网点设立宣传咨询台与深入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宣传相一致;集中性宣传与通过柜面办理现金收、付及收缴、鉴定假币等即时讲解宣传相一致;采取宣传资料、板报、录像等形式的常规性宣传与利用互联网及社区、厂矿、乡镇等闭路电视、广播、刊物宣传相一致;反假币相关政策法规宣传与识别假币常识宣传相一致,向广大居民传授反假货币知识和相关政策。

 1、在利用现代化宣传手段和高科技手段上下功夫。开展网络宣传、多媒体宣传和编写教材,送反假货币知识到村头、地头,重点以实物展览、讲解为主,走乡串户让农民了解假币式样、学习掌握人民币最基本的防伪特征,让反假币知识走进农村集镇**间地头,消除反假币盲点。通过散发宣传资料和多媒体播放假币犯罪案例,提高广大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反假能力,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反假币宣传活动,提高反假币宣传效果。

 2、巧借“六员”开展人民币反假宣传“五进”活动。利用“六员”(邮递员、中小学教员、农科技员,信贷员、出纳人员、文化下乡演员)的工作便利条件,广泛开展“反假币宣传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的“五进”活动。利用邮递员的工作优势,将反假宣传资料随信件和报刊发送到千家万户。即:利用农村文化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感染力,对农民进行人民币反假知识宣传;利用教师以德树人的品质,把人民币反假知识带到校园,将人民币反假工作从学生抓起,树立中小学生对人民币的反假意识;利用信贷员办理信贷业务之余,向企业会计人员传授人民币防伪技能;利用商场人员流动量大、相对集中,营业员与群众直接交往的特点,将人民币反假资料直接送到群众手里;利用演员们演出的娱乐性与易接受性特点,将反假知识宣传与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提高大家反假的自觉性,使人民币反假宣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首先,要在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上下功夫。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人民币管理条例》的要求,免费向群众提供人民币真伪鉴定;在营业场所提供点验钞机具;主动热情地提供防伪咨询服务等。其次,要严防金融机构付出假币。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单人临柜制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发现问题要认真查处。

 (七)加强反假货币的信息反馈、经验交流和工作指导。一是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建立健全人民银行以及全国的反假货币信息网络,尽量在第一时间将反假货币工作信息传递到各地。二是提高信息的技术含量,便于基层作为防伪技术借鉴。三是办好《反假货币工作简报》,加强政策指导和经验交流,对好典型、新技术积极推广,使其在反假货币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

Tags: 假货   新形势下   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